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篇1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

1. 掌握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实验器材及其使用方法。

2. 熟悉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操作方法。

3. 理解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二、教学重点。

1. 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实验器材及其使用方法。

2. 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操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四、教学过程。

Step 1:引入新课。

首先问学生是否做过化学实验,了解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基础认知。

Step 2:学习实验器材及使用方法。

介绍常见的实验器材,如量筒、烧杯、试管、滴定管等,详细介绍器材的使用方法。

Step 3:学习实验操作方法。

介绍常见的.实验操作方法,如挥发、溶解、过滤、蒸发、提纯等。

Step 4:学习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介绍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如避免直接接触物质、穿戴实验服、避免跑步等。

Step 5:实验演示。

老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实验器材和实验操作方法的理解。

Step 6:小组讨论。

分成小组,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并在小组内讨论实验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实验器材及其使用方法,熟悉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操作方法,理解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化学实验,并能熟练操作化学实验中的常见器材,从而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学习质量。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篇2

教学目标:

1.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4.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

5.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重点、难点:

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3.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在我们正式学习化学课前,请同学们谈谈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学生活动] 交流生活中对化学的感知。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提出问题] 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学生学习] 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

[学生活动] 设想来到与世隔绝的荒岛,没有了化学制品,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二、观察化学变化

[阅读分析]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定义。jzD365.COM

[活动天地] 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引导观察现象,认识仪器,准确地记录并记忆实验现象。部分环节由学生参与完成,活跃课堂气氛。

总结以下几点:

1.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3. 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4. 认识化学的两面性,了解绿色化学观。

三、化学变化的奥秘

阅读想象水的构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明确以下几点:

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

2.每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生成了与原来物质组成或结构不同的新物质。

5.通过原子种类、元素种类、物质种类的数量比较,体验物质构成的丰富多彩。

[课堂小结]

本节重点是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课后作业]

1.记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完成P6交流共享。

3.记忆有关实验现象。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认识常见仪器及使用方法、熟练掌握常见药品的取用。

2、过程与体验:通过观看幻灯片,使学生体验到实验过程,经动手操作领悟出实验技能。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探究的热情。

二、重点难点:

掌握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

熟练掌握常见药品的取用方法。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基本实验技能,将依据操作技能形成原理:积累原形动作知识,铺垫模范动作基础,完成整合动作的过程。

四、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合作练习法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仪器

药匙、烧杯、坩埚钳、酒精灯、胶头滴管、铁架台、托盘天平、量筒、玻璃棒、橡皮管、导气管、镊子、蒸发皿等

(二)药品的取用

1、粉末状药品的取用方法

注意事项: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准确送到试管的底部,以防洒落或粘到试管壁上。

2、块状药品的`取用方法:

块状药品容易打碎仪器,取用时必须严格安要求操做,防止打碎实验仪器。

3、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液体药品的取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粗略取用;一种准确取用,

粗略取用时打开试剂瓶,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向手心、瓶口相互紧靠。

准确取用时一般用量筒(或移液管),首先粗倒,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加,使凹液面底部与刻度线齐平。

4、胶头滴管和托盘天平的使用:

(1)胶头滴管使用一般专管专用,垂直滴加。且与试管口齐平。

(2)托盘天平的使用时先调平,药品放置时左物右码、砝码用镊子加取,顺序是先大后小。

(三)练习提高。

(四)小结:

1、常用的实验仪器使用

2、固体药品的取用。

3、液体药品的取用。

4、胶头滴管的使用和托盘天平的使用。

()五)作业:

配套练习:填空题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篇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2、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和才干的机会。

重点:

增强环保意识。

课时:

1课时

准备:

1、搜集资料

在本课前2到3周动员学生多方面搜集有关空气的素材,包括课外读物、科普书籍、杂志、报纸、照片、录像、漫画、实物等。例如:

课外读物:环境知识读本、关于空气的知识、大气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片:风景地的蓝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气、学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厂烟囱冒烟,杂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层空洞、水灾等照片。

漫画:大气污染的严重后果。

剪报:某一期的《大气质量周报》或《大气质量日报》、大气污染报道等。

录像:空气、酸雨、保护臭氧层、温室效应。

2、课外预习和调查

结合搜集的素材,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为在课堂上介绍有关知识做准备。

3、课前活动(见学生页)

(1)[观察]烟气观测活动。

(2)[小实验]哪儿的尘土多?

(3)[调查活动]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4、布置教学环境组织学生编写环境墙报、图片、漫画、小论文等,布置教室。

教学过程:

1、引言

教师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本节课的意义及教学活动的方法。

2、观看录像《空气》。

3、课堂展示。

学生按自选专题,根据课前的准备发言、讨论(一人中心发言,其他人补充)。

4、讨论(选择以下部分题目讨论)

你愿意在树林里还是愿意在室内活动?

吸烟会不会污染空气?

焚烧树叶、庄稼秸秆会不会污染空气?

有哪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家庭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来自哪些活动?

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有什么好处?

新装修的居室有没有刺激性气味?

你能为保护空气质量做哪些事?

5、专题讨论“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6、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发言及讨论作必要的补充,鼓励、表扬学生认真自学,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勤于实践态度和方法。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统一的结论,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及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7、布置作业指导举办关于大气的环境专刊、演讲比赛,组织野外活动、参观等。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篇5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理性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常见27种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个部分。前面课程学生已经知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需要结合原子结构知识,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进行比较确定的概念定义,将物质的宏观元素组成与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有机统一起来。

1、元素概念是化学概念的教学难点,这里可以淡化概念的具体教学,可以通过生活物品中元素组成的大量实例,促进学生认识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只需了解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2、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根据,因而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以课本列举27种元素为重点,包括每种元素的符号、名称,做到会写、会读、会用。

3、简介元素周期表,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个化学工具,依据学生有限的知识基础,可以安排学生组织探究活动,从原子序数查找一些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定元素分类等信息,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提供方便,建立良好的使用学习工具习惯。

教学准备:

系列生活物品,教学课件,学生导学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展示课题:

生活启示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实物、图片、食品包装标识等,让学生阅读分析这些物品所给出的信息。

展示实物提供生活中的系列用品(食品、饮料和日用品等)。

教师导语生活中我们使用过“加碘食盐”“含氟牙膏”“AD钙奶”,这里的“氟”“碘”“钙”分别指的是什么?应该是分子、原子、元素中哪种呢?

学生回答这些指的是都是元素。

投影课题第2课题:元素

(评析):化学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要注重化学联系生活,积极与我们的生活、学习紧密联系,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用品包括食品、日常用品等,运用化学的观点认识。

二、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理解元素的概念:

问题探究那么什么叫做元素?

学生演板要求书写几种常见物质的化学式:O2、CO2、H2O、H2O2等。

共同分析四种物质分子里都含有氧原子,虽然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从上次所学的“原子结构知识”中知道: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于是将这些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学生1我们把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

学生2把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定义概念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题讲解氧元素和氢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B )

A、中子数 B、质子数 C、相对分子质量 D、核外电子数

师生分析在原子结构中,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因此选择(B)。

引导讨论下述化学反应:2H2O==2H2↑+O2↑,S+O2==SO2中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1分子种类和性质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2元素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生活应用

1、生物细胞无论来源于动物还是植物,微生物,其中元素种类及其质量分数都相近。

2、从生物学或科普书刊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阅读图表了解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分布即质量分数。

发现规律地壳中元素含量(质量分数)从多到少次序:氧硅铝铁

师生讨论为了加强记忆,可以采取谐音记忆技巧:养闺女贴(心)。

知识拓展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引导归纳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2千万种,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多种。

(评析):现阶段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和原子之间的'关联,认识到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则用“原子”,运用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加强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突破两个概念容易混淆的认识误区。

三、熟记常见元素符号,领悟元素符号的国际通用性:

趣味话题外国友人不会认识实验桌上的三瓶金属材料,他问都是些什么物质?他说我不认识。

教师提问科学上使用什么来表示元素呢?

学生讨论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需要采用国际统一的符号表示各种元素。

阅读资料常见元素符号的历史演变过程,了解道尔顿在化学上的又一贡献。

(评析):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动漫形式介绍,有利学生从乐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充分了解元素符号的国际通用性,这样就便于不同国度的化学界进行学术交流。

学生1书写元素符号应该注意法则:一大二小。

提出问题氧元素符号为O表示什么?

学生2O表示氧元素

学生3O表示一个氧原子

共同归纳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阅读资料从中文元素造字规律来看,将元素分成哪三种?

学生1有“金”字旁的是金属元素,例如生活中的“五金”即金银铜铁锡Au、Ag、Cu、Fe、Sn。

学生2有“气”字头一般是气态非金属元素O、N、Cl、H等,有“石”字旁的是常温下的固态非金属元素,C、S、P等。

学生3记住三种常见稀有气体元素:氦He、氖Ne、氩Ar等。

(评析):元素符号作为学习化学的第一种化学用语,加强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体悟运用元素符号的重要作用,为马上学习的化学式做好准备。

四、开展课外探究,简单认识元素周期表:

类比引入超级市场为了便于顾客选购采用分门别类、有序方式排放成千上万种商品。而化学上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需要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性。

规律探索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序排列构成元素周期表。

学生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学生2共有18个纵行,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有16个族。

教师提问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即核电荷数)。我们可以从元素周期表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1可以查找元素的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2通过计算还可以知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中子数等。

学生3确定该元素属于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

拓展视野通过科普书刊或互联网查询: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的故事

(评析):由于认识元素种类不多,暂时无法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内在规律,因而需要适当降低运用知识的难度系数,重要的让学生积极拓宽知识视野,体验门捷列夫和道尔顿等科学家研究化学的乐趣。

教学反思

一、组织科学探究要重视学习过程和探究经历

化学新课程组织化学原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参与体验学习的快乐,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过程,重视科学探究的全程经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学习方面的巨大收获,知道学习上的暂时失败,还是今后人生的偶然失败都是难得的人生经历,是人生中一笔精神财富,遭遇失败的滋味也许是刻骨铭心的永久记忆,自我慢慢体味,但是要在不成功的记录中寻找失败的经验教训,这就是我们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收益。

强调元素符号记忆的学习任务,可以采取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前三单元教学中有计划的逐步提供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让学生逐步熟悉常见元素符号和物质化学式,着实减轻对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体现出化学用语的启蒙性和工具性。也可以安排学生个人自制学习卡片或学习包,将化学用语记忆分解成阶段性学习任务,加强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体悟运用元素符号的重要基础性,体现认知发展规律的渐进性。

二、广泛联系社会生活,将抽象的知识原理具体化

本单元组织“元素”化学概念和“元素周期律”原理的教学,都可以运用类比方法,有利将“元素”、“元素周期表”内容结合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将抽象的知识体系具体化,增强学生对元素概念、元素周期表的感性认识。

前三个单元知识学习,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接触和认识常见物质有空气、氧气和水,但是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这样势必要求组织教学时,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化学新课程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在生动、丰富的情境中通过师生对话和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明确强调要求进一步淡化化学概念的教学,对于概念的知识要求只需学会应用,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正确运用,因而理解“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个问题,领悟元素和原子之间有什么异同,可以通过类比的事例进行讲解:0-9九个数字就是组成无数个数字的元素,26个字母就是英文的基本元素等,让学生知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引入“元素周期表”这个化学学习工具,不直接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内在规律,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为了取用存放的方便考虑,例如超市的商品需要分门别类、有序的排放,其中有共同的有序性,那么为了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也需要科学的有序排列。总之,化学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学,要注重联系生活、学习的每个方面,评价方式可以设计成社会调查、课外探究、课前导学单和课后检测等。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实践活动等具体探究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亲近、热爱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触化学的魅力、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化学,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之情、探究之欲。

教学难点

了解什么是化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视频录像、拓展教学内容的.相关素材及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级链接)

2、实验相关器材及用品:试管、烧杯、玻棒、白纸(用NaOH溶液书写“变化中学、探究中学”后晾干)、NaOH溶液、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等。

学生准备:收集一些常见或不常见的材料、用品、食品、药品等实物和相关的说明书、商标等,以及相关的现代高科技信息资料。

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收集资料、指导阅读、实验展示、讨论交流、拓展探究

2、教学步骤:

3、活动与作业:

请你参考下列主题(任选一个或多个)或自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查询相关材料或自主上网搜索(可参考课件)、,完成一篇小论文或自办、合办一期小报(报题目自拟,突出个性、特色)进行交流:

①有关化学学科形成的历史

②化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举例

③探索学好化学知识的方法

④你最感兴趣的化学前沿知识

⑤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化学知识

⑥其它(自拟)

点评

本课题是九年级学生系统地学习化学的第一课。谭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视频导入”抓住了学生眼球,物质世界绚丽多彩的第一印象,浓缩了历史的变迁、拓展了求知的视野。

教学中注意发挥教科书“图文并茂、以图代文”的特色,培养学生“解读图文”的自学能力,通过互动实践的探究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教学中展示学生课前调查的信息,能较好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如此坚持下去,其深层次的教学意义还在于让学生通过互动实践活动、资源共享展示等环节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更可贵的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践第一性的观点向学生推介出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变化中学、探究中学。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篇7

一、教学目标

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懂得一些生活常识。

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特别是网络)查找资料,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有用信息;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二、重点和难点

无机盐的生理功能,即一些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可现场上网的课件,随时上网查阅资料。

2、调查市场上有哪些补钙、补锌、补碘、补硒和补铁等的保健药剂或营养补剂出售,查看它们的标签或说明书,了解它们的主要成分,上课带来。

3、收集几种不同品牌和不同产地的食盐包装袋、牛奶瓶(或牛奶袋),上课带来。

四、教材分析

课题2包括人体的元素组成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两部分内容,着重叙述了组成无机盐的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钙、钠、钾),同时教材还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了铁、锌、硒、碘、氟几种元素的'生理功能。教材指出了微量元素分必需元素、非必需元素和有害元素三类,而必需元素也有一个合理摄入量问题,摄入过多、过少均不利于人体健康。这将使学生认识到,对含某些元素的营养补剂要科学地、辩证地看待。

五、教学设计

活动一:观察与思考

屏幕投影学生观看三幅图片,思考病人得了哪种疾病说(或猜)出疾病名称。第一幅:xx;第二幅:xx;第三幅:xx。(根据学生回答逐一显示图片和疾病名称:粗脖子病、佝偻病、龋齿)思考你知道引起这种疾病的原因吗引出课题课题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阅读教材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97~P101内容,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组成人体自身的元素约有多少种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哪一种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哪一种这些元素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②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划分的依据它们对人体有什么作用(学生阅读和课堂交流)投影一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小结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而且有些元素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过渡下面着重讨论钙、碘、铁、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投影二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阅读教材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95~P97内容。

并积极讨论:

1.钙

(1)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谈谈你对钙元素的认识。交流汇报学生将自己课外查阅的资料在班上进行交流展示。(如果学生准备的资料不是很充分,教师此时可利用自己制作的课件,现场连接到相关网站演示,同时告诉学生查阅资料的方法。

角色扮演课前精心挑选一名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课堂上出其不意地演出如下一幕:一位“老人”突然从教室后走向讲台,在跨上讲台时,故意摔了一跤,“老人”痛得呲牙咧嘴地坐在讲台上,用双手捂住一只腿(作痛苦状),口里自言自语:“怎么又把腿摔断了”教师乘机提出如下问题:老年人为什么容易骨折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自然地转入到怎样科学补钙上来。

问题情景如何科学饮用牛奶你知道生产商用什么方法来保存鲜奶吗学生讨论后投影:喝牛奶的误区常见的有:

①饮袋奶、不加热。袋奶采用75 ℃左右的巴氏灭菌法,没有高温瞬间灭菌彻底,故袋奶中残留有细菌,因此,喝袋奶必须煮开了再喝。

②空腹喝牛奶。空腹饮牛奶会使肠蠕动增加,牛奶在胃内停留时间缩短,营养素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因此,喝牛奶最好与馒头、面包、玉米粥、豆类等同食。

③食物搭配不当。牛奶不宜与含鞣酸的饮食同吃,如浓茶、柿子等,这些食物易与牛奶反应结块成团,影响消化。牛奶与香菇、芹菜、银耳等配合食用,对健康大有益处。

④饮奶时间安排不当。喝牛奶以每天早、晚为宜。清晨饮奶能充分补充人体能量;晚上睡前喝奶具有安神催眠功效。

投影将学生带来的牛奶袋、牛奶盒和牛奶瓶等实物上的图案和说明文字投影到屏幕上。同时教师将收集到的琳琅满目的各种补钙品补充投影到屏幕上。

问题情景阅读屏幕上情景素材:

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含钙丰富而又易被人体吸收的奶及奶制品目前尚未走上大多数国人的餐桌,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国人饮食上通常是以含钙量很低的素食为主,基本上不能保证钙的供应。这种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使得国人缺钙确实成为一个普遍现象。设问是否有一种既能照顾城镇,又能兼顾农村居民的补钙措施谈谈你的“金点子”。说说你选择这种措施的理由是什么。(分组讨论,达成共识)投影你我共识:

①安全、有效──安全第一。

②经济又实惠──买得起。

③生活化、长期化──每天都吃。

补钙措施:食用钙盐(盐中加钙)。

小结:人体每日必须摄入足够量的钙。幼儿和青少年缺钙会得佝偻病和发育不良,老年人缺钙会骨质疏松,容易骨折。

过渡那么,如果人得粗脖子病,又是由什么元素引起的呢(共同学习第二种元素──碘)

2.碘

交流展示碘元素对人体有哪些重要作用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教师将其实物投影到屏幕上。投影碘有“智力元素”的美誉,碘和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等一样是作为一种营养素而存在于人体,它在人体内的含量仅有25~50毫克(平均35毫克),为身体重量的两百万分之一,属于70余种微量元素的一种,尽管含量极低,却是人体各个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发育所不可缺少的。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不可缺乏的重要原料。甲状腺激素具有影响肌体代谢、生长发育,特别是脑发育的生理作用。因此,如果甲状腺功能异常,分泌激素过量或不足,势必对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造成很大影响,导致种种疾病的发生,如较常见的甲状腺问题。问题预防碘缺乏病最根本的措施是什么通过讨论得出补碘的有效途径是食用含碘食盐。

活动二:讨论并交流

1、你家里炒菜做饭使用铁锅还是铝锅用什么锅较好谈谈你选择的理由。

2、教材P101练习与应用:根据你所知道的知识连线。

3、通过对碘、钙、铁、锌、硒五种元素的学习,请你用一句广告词来反映其重要作用。要求通俗上口,特点鲜明,字数少。

五、反思与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收获、体会、方法)投影学生小结,屏幕投影。

人体由50多种元素组成,其中含量较多的有11种,它们占人体质量的99.95%。

无机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很大,它们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有的还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物极必反,凡事都应有一个“度”,元素的摄入不应过量。知道了怎样科学饮用牛奶。

有些商品标签上蕴含有丰富的化学知识,学会了怎样看商品标签上的信息。

投影关注健康,珍爱生活,用科学把握生命。

六、课外作业(任选一题):

1、收集有关微量元素氟、钠和钾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资料,并了解人体是如何摄取这些物质的。

2、查阅资料,我国有哪几种主要的地方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3、对伊战争如箭在弦,武器核查仍在继续,战争给人们的创伤实在太多太多。1991年海湾战争中曾使用了贫铀弹。请你查阅资料,了解什么是贫铀弹对人体究竟有什么伤害对此你有何感想。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

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总的看来,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

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教学模式】

调查与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利用电脑播放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须臾离不开的空气

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

讨论发言:

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例。

学生互相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探究,激发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实验导学探究原理

(过渡) 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仿照这个着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实验2—1]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听故事、思考问题:

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了1/5的?

抢答有关问题。

连接装置,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通过抢答,巩固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过程,体验实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观察记录分析讨论

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

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1、描述实验现象;

2、小结并交流成功的经验;

3、寻找并分析失败的原因。

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分析讨论

1、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而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分组讨论、交流结果:

1、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2、没有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形成归纳总结概念: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归纳空气的组成成分,形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化学符号。

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观看课件

播放课件空气的成分测定

观看思考

通过课件,加深学生对空气成分的测定的认识

收:

分析讨论

合 :

得出结论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小结)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比较各物质的异同,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清晰地掌握概念。

总结

回忆归纳总结本课题知道了哪些知识?

引导总结本课题内容要求。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