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新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教案设计范例八年级 篇1

一.设计理念﹕做思考者,为自己写作,能够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联想。(适用于高年级)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感悟生活,用心聆听生活的各种声音。

2.使学生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自用表达,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写出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重点﹕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写自己所听、所想、所感,语言通顺、连贯,想象丰富有个性。

四.写作类型﹕

塑造写作和创作性写作

五.教学策略﹕情境和想象启发策略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活动(使学生注意我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声音,让他们自我感受,自我体会激发他们的兴趣)

①.播放含有各种类型的'一段声音(都是我们生活中声音,不知道同学们在生活中是否注意到)

②.你们喜欢什么声音?为什么喜欢?(能模范吗?)

2.引入主题,激发创作激情

①.人类的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上至天空,下至海洋;大至雷鸣,小至蜜蜂嗡嗡飞舞正是这些声音,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使我们感到生活的多姿多彩。

②.每种声音都有独特的效果,不同的生意回使我们有不同的想法和感受。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组声音,你们可以随击一组你想拿来写作的声音,在你选择的这组声音中,你可以加上你想加入的声音,然后写一段话,文体不限,可以写成记叙文、童话等。

③.学生自主点击写作,老师巡回指导。

3.交流,评价。

4.拓展空间,将想象畅所欲言,课后学生可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声音来写,文体不限,还可以做一些有趣的事,为自己喜欢的曲子改歌词,然后唱出来,或录下来,让同学们一起欣赏。

九.课件内容﹕分成几组声音,学生可任点一组就可以使用

①.鸟叫、流水、雨滴、风的声音

②.厨房里的交响曲

③.笑声欢呼声

④.电话铃声

⑤.春节序曲

⑥.进行曲

2024教案设计范例八年级 篇2

一、写作目标:

学会关爱,学会爱的表达。

没有爱的世界是死寂的,失去了生机与活力,没有了亲情与友情,缺少了真诚与倾心。当代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多自私自利,对周围的人与世界漠不关心,眼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通过本次训练学习,呼唤他们的爱心,让他们懂得爱亲人、爱他人、爱社会是一种幸福,给他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二、写作目的:

1、围绕话题,选取材料。(选材)

2、围绕材料,明确中心。(立意)

3、取一个吸引人的标题。(题目)

三、写作指导

面对这道开放性的题目,首先要放飞联想,搜寻自己生活、阅读中所积累的素材,然后根据占有的材料和自己的特长选择文体。

写 记叙文 ,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当你从亲身经历中选取某一事件展开叙述时,可以就近联想相类似的其他事件,用其他事件的细节丰富完善作文的内容;或者用相反事件进行反衬,强化文章的表现力。其次要讲究结构的安排。可以只写一件事,按情节发展推进故事;也可撷取若干事件,以片段组合的形式,表现“爱”的主旨。 话题作文虽然范围极大,但仍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说来,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1、围绕话题,选取材料。(选材) 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就是引发谈话的由头。由某个设想好的“话题”所引出的作文就是“话题作文”。也可以这样理解:话题好比一个圆的圆心,从圆心到圆周上的任何一点连起来的线都可视为一个话题作文的写作角度。

话题“爱”的选材非常的广泛。选材的依据就是你自己认为最熟悉的.,最有把握的,有话可写,较新颖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话题作文一定要紧扣话题选材,虽然话题作文的范围广,可并不是广而无边。其限制就是话题范围,所以在写作时万万不可偏离话题,另起炉灶,随便写一篇文章来。

2、围绕材料,明确中心。(立意)

话题作文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创新性,在三大特征中,立意的开放性、多样性、创新性是关键所在。

请学生围绕“爱”谈立意

3、取一个吸引人的标题。(题目) 有人说好的标题等于一篇文章成功了一半,因此,在构思文章的时候,把精力多用一点在题目上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就爱话题作文而言,可以考虑拟如下题目,大家一起来比较筛眩一种方法是给话题前面或后面加上修饰语,把大题变小;另一种方法是标题中不出现话题,而是作文内容或中心的体现。

请同学发散思维拟标题话题作文的要求往往是文体不限的, 记叙文 、小说、散文、寓言、童话、日记、书信等都可以。

四、写作要求:

1、以爱为话题自行命题

2、选取有意义的人或事

3、紧紧围绕“爱”,学会扣题

4、认真书写,字数不少于600字

2024教案设计范例八年级 篇3

教学目标

1、 通过排序练习和写作实践,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记叙的六要素,并能够自如地运用顺叙的方法完整叙述一件事。

2、 对于能力较强的同学,建议他们尝试运用倒叙或插叙的方法,使文章形式活泼,内容丰富。

教学重点

自如运用顺序的方法完整叙述一件事。

写作实践,提升。

教学难点

顺序中,把经过写详细,适当刻画人物形象;倒叙方法的练习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今天我们进行有关于作文写作训练的课。请同学们自行阅读课本P40至P41页内容,说说这部份内容告诉我们哪些方面的知识。

生:四方面:记叙文的“六要素”;如何把事情的“经过”部分写得清楚、完整、有意思;叙事的顺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二、 排序练习

1、 整体感知,全班一起朗读“写作实践一”,同学自由发言,看看谁能读懂练习中的七句话想要表达的'基本意思。

2、 分组活动:

⑴按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给练习中的七个句子排序。

⑵打破时间顺序,进行创意排序,但不得改动原句内容。

3、 全班交流

排序一:⑦⑥①②④③⑤

理由:⑦是整个事件的起因,说的是“我”想在考试前的周末跟同学出去放松一下。⑥①②④③⑤是事件的经过和结果,其中,⑥①②说的是爸爸、妈妈意见不一致,两人因此产生矛盾,进而互不理睬;④③说的是“我”想出好办法,使爸爸、妈妈和解。

排序二:①⑦⑥②④③⑤

理由:运用倒叙的方法排序。①放在开头,倒叙“我”在父母产生矛盾后的沮丧心情,然后,再从事情开端⑦开始,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4、 小结提升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否则,“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李渔说的是编戏,其实写文章也是一个道理。开头倒叙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表达需要,将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但是,要注意倒叙的内容提前后,后文的内容要做相庆修改,做到前后呼应。

如例文在排成倒序后,在第⑦前增加:这样的场面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在第七节后增加:结果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全具体参见课本)

5、 小组合作:还可以将哪些内容放到开头倒叙?如何修改后面对应的内容,使文段语句通顺、前后呼应?

6、 交流展示。(略)

三、《未选择的路》

1、再读《未选择的路》

2、体会诗中“我”的形象,揣摩“我”面临选择时的复杂心理,想像“我”做出选择后可能发生的事。对于那条未选择的路,“我”又作何感想?

3、联系生活,有没有类似“分出两条路”的情况发生,当时如何选择?选择后,如何感受?

4、以“我”的口吻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

四、作文《第一次》

2024教案设计范例八年级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了解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教学重点:

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教学难点:

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确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欣赏本节导图,并回答问题,学校要举行金秋美术作品比赛,小欧很高兴,他想裁出一块面积为25的正方形画布,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参加比赛,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如果这块画布的面积是?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题?

这就要用到平方根的概念,也就是本章的主要学习内容。这节课我们先学习有关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二、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书P68页的问题)

你是怎样算出画框的边长等于5dm的呢?(学生思考并交流解法)

这个问题相当于在等式扩=25中求出正数x的值。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

也就是,在等式=a (x0)中,规定x = 。

2、试一试:你能根据等式:=144说出144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吗?并用等式表示出来。

3、想一想:下列式子表示什么意思?你能求出它们的值吗?

建议:求值时,要按照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写出应该满足的关系式,然后按照算术平方根的记法写出对应的值。例如表示25的算术平方根。

4、例1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100;(2)1;(3);(4)0.0001

三、练习

P69练习1、2

四、探究:(课本第69页)

怎样用两个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

方法1:课本中的方法,略;JZd365.coM

方法2:

可还有其他方法,鼓励学生探究。

问题: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多少呢?

大正方形的边长是,表示2的算术平方根,它到底是个多大的数?你能求出它的值吗?

建议学生观察图形感受的大小。小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是多少呢?(用刻度尺测量它与大正方形的边长的大小)它的近似值我们将在下节课探究。

五、小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呢?

2、算术平方根的具体意义是怎么样的?

3、怎样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

六、课外作业:

P75习题13.1活动第1、2、3题

2024教案设计范例八年级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沪科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八章第三节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之后,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教材通过事例、实验引入课题,教材的编排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重视定性分析和实际应用,强调实验探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并且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了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学好本节课,对学生理解大气压的成因、大小及其应用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进一步认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的编排特点,结合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1)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3)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大气压强的大小可以用气压计来测量。

(4)知道沸点随气压减小而降低,增大而升高。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2)能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

(3)培养物理科学实验探究研究方法

3、德育目标

(1)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学习。

(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三、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物理学习,对这门学科有了简单的了解,物理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也亲身体验到了物理知识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对物理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希望教师能满足他们对新知识的好奇、渴求,希望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锻炼及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更希望品尝到成功学习的快乐。教学中应注意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的同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勇气,教会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探究式学习的主角。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选择生动、趣味性强、直观的实验,不但有力地说明大气压的存在,降低教学难度,同时还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

2、观察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原理和变化

3、大气压的变化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与学法:

(一)、说教法

1、设计思想

本节课总体采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的方法。

全班分为六个学习小组,天才学生与需要帮助的学生搭配组成。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如实验设想、相关网站等,要求学生最后能完成布置的相关的学习任务,

在“空气的力量”的学习中,由各个学习小组展示各自准备的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或事例,教师通过演示或利用网页动画课件设置悬念,用虚拟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判断真假。在后面“大气压强有多大”的学习中,主要由教师通过实验演示结合课件讲解分析,对教材的重点难点逐个突破。最后出示相关问题进一步拓展研究,达到巩固深化学习的目的。主要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有学生动手实验,在于防止虚拟的网络界面,过度的.刺激学生,让学生体会物理的学习是研究客观事物的。安排机动的实验内容班帮助学生学习。

3、托里拆利的实验学习

以提供课件为主,学生通过课间的内容,小组讨论,自组学习,大大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避开了实验操作的繁琐,同时也避开水银的危害。

(二)、说学法

学生围绕一个活动主题(即任务、问题),在老师的精心设计和安排下,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探究活动,收集相关的资料,去准备小实验,一切都是在充满激情、怀有极大的兴趣、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的心态下进行,可以想象这时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在探究过程中解决每个问题,学生内心都会充满成功的喜悦,富有成就感,同时更进一步激发他们探求下一个答案的乐趣。这种探究型的学习模式不但使学生基本可以掌握所学的内容,达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了体现,学生实验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

这种学习模式的显著特点,使学生置身于实验探究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由感性认识到实验探究,然后上升到理论分析,最后巩固拓展,回归生活,逐层推进,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体验了“从实验中来到实验中去”的方法论。

六、主要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习提问:

1、如图(多媒体展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强?(受)

2、液体内部向什么方向有压强?(各个方向)

3、液体内部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液体受重力,具有流动性)

(二)新课教学

1、大气压强:问题: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所包围,即大气层,也有流动性,地球上的物体(包括人)都浸在其中。那么大气对浸它里面的物体是否有压强呢?说说你的猜想并用你日常所见一些现象来支持你的猜想。引导学生根据日常所见一些现象来支持他的猜想。如:

(1)把一个小小的塑料挂衣钩紧贴在很平的墙上,就能用它挂衣服而挂衣钩却不掉下来

(2)只有一个小孔时,饮料罐里的饮料不易倒出

(3)吸饮料时,饮料罐纸盒会变扁

初步分析讨论出结论:从以上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生活其中的大气对我们应该是有压强的?

但是,纯讨论出的结论是否完全正确呢?所以我们还得从科学实验探究中验证是否有大气压强。

科学实验探究:请用给出的仪器,设计一~二个验证是否有大气压强的实验,并解释现象实验1把浸过酒精的棉花用火柴点燃投入事先准备好的空瓶中,用剥了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稍后,鸡蛋被吸入瓶内.

实验2给茶杯中装满水,盖上硬纸片,倒置过来发现水和硬纸片都不下落.

实验3拿一空铁皮罐,放少许水,罐口打开,放在火上将水烧开。水烧开后,注意观察铁皮罐的形状,然后将铁皮罐罐口用盖子盖紧,小心放入盆内,然后用冷水浇铁皮罐,再仔细观察铁皮罐是否有变化?

实验4取两个挂东西的小吸盘对接,挤出吸盘内部的空气,然后试图拉开吸盘,注意体验拉开吸盘容易吗?

实验5马德堡半球实验---它第一次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正确结论:由以上的众多实验证明,我们生活其中的大气对我们确确实实有压强。那么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解释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地球周围被厚厚的气体包围着。地球周围被厚厚的气体包围着,这厚厚的气体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层。

大气层的厚度大约有几百千米,主要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组成。其中,大部分气体分布在距离地球表面几十千米厚度的范围内。交流与讨论:空气有质量吗?

我们在上一章里已经知道空气的密度是/m3,可见空气是有质量的,空气体积很大时,其质量也是相当大的。同学们试计算充满我们这间教室的空气的质量有多大。计算:

∵ρ=m/v、v=10m×6m×4m=240m3∴m=ρv=kg/m3×240m3=kg

我们周围的大气既有质量,同时又要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而且具有流动性,这几个原因就产生了大气压强。

2、大气压强的测量

(1)托里拆利实验

根据奥托·格里克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

我们先看看,历史上人们是怎样测量大气压强的?

1644年,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及其同伴通过实验第一次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大小。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托里拆利是怎样测出大气压强的?

①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②演示:托里拆利实验(课件演示)③分析:

玻璃管内水银面上方是真空,而管外水银面受到大气压强,正是大气压强支持着管内760mm高的水银柱,就是大气压强跟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

p=ρgh=×103kg/m3×10N/kg×=×105Pa④应用:人的头顶面积约为m2,请计算大气压对头顶的压力为多少?

(2)测量大气压强的工具:

①水银气压计:优点:精确缺点:不方便携带

②金属盒气压计:原理:优点:使用方便缺点:不精确

3、大气压强的变化:

(1)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大气压强不断减小。

海拔3000M以内,每上升10M,大气压强减小100Pa。

(2)1个标准大气压=760mm高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4、思考:

1、学过本节后,你对马德堡半球实验,有什么新的推论?

2、抽水机是靠大气压把水压上去的,抽水机能否一次把水从地面抽上地王大厦的顶楼?

3、西藏的人们为什么习惯吃烧烤的东西而不习惯汤煮的东西?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用多媒体给出)

1、空气受重力的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所以空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压强;

2、托里拆利实验测出大气压的值等于760mm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即×105帕;

3、大气压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

(四)、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预习第四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课本第159页,作业

2024教案设计范例八年级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确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会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探索多项式各项公因式的过程,依据数学化归思想方法进行因式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类比以及化归的思想,增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主动积极地积累确定公因式的初步经验,体会其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难点:正确地确定多项式的最大公因式。

关键:提公因式法关键是如何找公因式。方法是:一看系数、二看字母。公因式的系数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字母取各项相同的字母,并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最低次幂。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知

【复习交流】

下列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否是因式分解,为什么?

(1)2x2+4=2(x2+2);

(2)2t2—3t+1=(2t3—3t2+t);

(3)x2+4xy—y2=x(x+4y)—y2;

(4)m(x+y)=mx+my;

(5)x2—2xy+y2=(x—y)2。

问题:

1、多项式mn+mb中各项含有相同因式吗?

2、多项式4x2—x和xy2—yz—y呢?

请将上述多项式分别写成两个因式的乘积的形式,并说明理由。

【教师归纳】我们把多项式中各项都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公因式,如在mn+mb中的公因式是m,在4x2—x中的公因式是x,在xy2—yz—y中的公因式是y。

概念: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二、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教师提问:多项式4x2—8x6,16a3b2—4a3b2—8ab4各项的公因式是什么?

【师生共识】提公因式的方法是先确定各项的公因式再将多项式除以这个公因式得到另一个因式,找公因式一看系数、二看字母,公因式的系数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字母取各项相同的字母,并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最低次幂。

三、范例学习,应用所学

例1:把-4x2yz-12xy2z+4xyz分解因式.

解:-4x2yz-12xy2z+4xyz

=-(4x2yz+12xy2z-4xyz)

=-4xyz(x+3y-1)

例2:分解因式:3a2(x-y)3-4b2(y-x)2

【分析】观察所给多项式可以找出公因式(y-x)2或(x-y)2,于是有两种变形,(x-y)3=-(y-x)3和(x-y)2=(y-x)2,从而得到下面两种分解方法.

解法1:3a2(x-y)3-4b2(y-x)2

=-3a2(y-x)3-4b2(y-x)2

=-[(y-x)2·3a2(y-x)+4b2(y-x)2]

=-(y-x)2[3a2(y-x)+4b2]

=-(y-x)2(3a2y-3a2x+4b2)

解法2:3a2(x-y)3-4b2(y-x)2

=(x-y)2·3a2(x-y)-4b2(x-y)2

=(x-y)2[3a2(x-y)-4b2]

=(x-y)2(3a2x-3a2y-4b2)

例3:用简便的方法计算:

0.84×12+12×0.6-0.44×12.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怎样计算更为简便.

解:0.84×12+12×0.6-0.44×12

=12×(0.84+0.6-0.44)

=12×1=12.

【教师活动】在学生完成例3之后,指出例3是因式分解在计算中的应用,提出比较例1,例2,例3的公因式有什么不同?

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115页练习第1、2、3题.

【探研时空】

利用提公因式法计算:

0.582×8.69+1.236×8.69+2.478×8.69+5.704×8.69

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利用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关键是找准最大公因式.在找最大公因式时应注意:(1)系数要找最大公约数;(2)字母要找各项都有的;(3)指数要找最低次幂.

2.因式分解应注意分解彻底,也就是说,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课本119页习题14.3第1、4(1)、6题.

2024教案设计范例八年级 篇7

一、教学目标:

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先复习组中值的定义,在七年级下教材P72中已经介绍过组中值定义。因为在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过程中要用到组中值去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复习组中值定义。

应给学生介绍为什么可以利用组中值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以及这样代替的好处、不妨举一个例子,在一组中如果数据分布较为均匀时,比如教材P140探究问题的表格中的第三组数据,它的范围是41≤X≤61,共有20个数据,若分布较为平均,41、42、43、44…60个出现1次,那么这组数据的和为41+42+…+60=1010。而用组中值51去乘以频数20恰好为1020≈1010,即当数据分布较为平均时组中值恰好近似等于它的平均数。所以利用组中值X频数去代替这组数据的和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这样做的好处是简化了计算量。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近似计算的方法和合理性,可以让学生去读统计表,体会表格的实际意义。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教材P140探究栏目的意图。

(1)、主要是想引出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的计算方法。

(2)、加深了对“权”意义的理解:当利用组中值近似取代替一组数据中的平均值时,频数恰好反映这组数据的轻重程度,即权。

这个探究栏目也可以帮助学生去回忆、复习七年级下的关于频数分布表的一些内容,比如组、组中值及频数在表中的具体意义。

2、教材P140的思考的意图。

(1)、使学生通过思考这两个问题过程中体会利用统计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理解表中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3、P141利用计算器计算平均值

这部分篇幅较小,与传统教材那种详细介绍计算器使用方法产生明显对比。一则由于学校中学生使用计算器不同,其操作过程有差别亦不同,再者,各种计算器的使用说明书都有详尽介绍,同时也说明在今后中考趋势仍是不允许使用计算器。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不是利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但是掌握其使用方法确实可以运算变得简单。统计中一些数据较大、较多的计算也变得容易些了。

四、课堂引入

采用教材原有的引入问题,设计的几个问题如下:

(1)、请同学读P140探究问题,依据统计表可以读出哪些信息

(2)、这里的组中值指什么,它是怎样确定的?

(3)、第二组数据的频数5指什么呢?

(4)、如果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较为均匀,比组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有什么关系。

五、随堂练习

1、某校为了了解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对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进行调查,下表是该校初二某班50名学生某一天做数学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统计表

所用时间t(分钟)人数

0020304050(1)、第二组数据的组中值是多少?(2)、求该班学生平均每天做数学作业所用时间2、某班40名学生身高情况如下图,请计算该班学生平均身高答案1.(1).15. (2)28. 2. 165六、课后练习:1、某公司有15名员工,他们所在的部门及相应每人所创的年利润如下表部门A B C D E F G人数1 1 2 4 2 2 5每人创得利润20 5 2.5 2 1.5 1.5 1.2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平均数是多少万元?2、下表是截至到20xx年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计算获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年龄频数28≤X30≤X32≤X34≤X36≤X38≤X40≤X3、为调查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环保局对所辖的50个居民区进行了噪音(单位:分贝)水平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求每个小区噪音的平均分贝数。答案:1.约2.95万元2.约29岁3.60.54分贝2024教案设计范例八年级 篇8学习目标1、能说出约分的意义和步骤。2、能说出最简分式的意义。3、能说出分式的乘、除和乘方法则,并能用式子表示。4、能熟练地进行分式的乘除和乘方运算。5、会归纳总结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6、能熟练地运用幂的运算性质进行计算。主体知识归纳1、约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2、约分的步骤把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分解因式,然后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3、最简分式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时,叫做最简分式。4、分式的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做积的分子,分母的积做积的'分母。5、分式的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6、分式的乘方(n为正整数)、就是说:分式的乘方是把分子、分母各自乘方。7、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可归纳如下(1)am·an=am+n(m、n都是整数);(2)(am)n=amn(m、n都是整数);(3)(ab)n=anbn(n是整数)基础知识精讲1、正确理解分式约分的意义(1)约分的根据是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的实质是一个分式化成最简分式,约分的关键是将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2)进行约分的前提条件:分子、分母必须都为积的形式且有公因式。2、分式约分的步骤是:把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分解因式,然后约去分子、分母和公因式、约分时应注意以下两点:(1)若分子、分母都是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应约去分子、分母中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当分子、分母的系数是整数时,还应约去它们的最大公约数。、(2)若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多项时,要先将分子、分母按同一字母降幂排列、首项为负,提取负号放到整个分式的前面,将分子、分母分解因式,然后再约分。、3、进行分式的乘除运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分式的乘除运算,实际上是分式的乘法运算,根据法则应先把分子、分母相乘,化成一个分式后再进行约分,化为最简分式、但实际运算时,常常先约分再相乘,这样做既简单易行,又不易出错、(2)如果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时,一般应先因式分解,再约分。(3)分式运算的结果必须化成最简分式,特别地,若分子(或分母)是公因式,约去公因式后,分子(或分母)是1而不是0。(4)要注意运算顺序,对于分式乘除法来说,它只含有同级乘除运算,所以只要没有附加条件(如括号等),就必须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计算。2024教案设计范例八年级 篇9一、教学目标1.类比分数的乘除运算探索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2.会进行简单分式的乘除运算。3.能解决一些与分式乘除运算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4. 在故事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良好的数学观的养成。数学生活化,学好数学,为幸福人生奠基。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八下数学《5.2分式的乘除法》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小学就已经会很熟练的进行分数的乘除法运算,上一章又学习的因式分解,本章学习的分式的意义,分式的基本性质等,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上的铺垫。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与分数的约分、分数的乘除法有密切的联系,也为后面学习分式的混合运算、分式方程等做了准备。三、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性认识的基础,对具体的实践活动十分感兴起,在课堂中思维活跃,乐于表现自己,但在推理方面还不够严谨。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活动、相互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中不断发现数学问题、在实践中领悟数学思想,逐步形成科学的数学价值观。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的理解与运用教学难点: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的乘除法的运算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活动1:课前三分钟学生主持:请同学们根据我的描述猜一个人物?…生:鲁班学生主持:根据小草的构造鲁班发明了锯子,鲁班运用了什么思想方法?生:类比这个小故事让我们认识到类比的重要性,前面我们类比分数研究了分式的基本性质。今天,我们就来类比分数的乘除研究5.2分式的'乘除法。【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图片,不但可以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唤起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类比分数乘除探索分式乘除法则打下基础。(二)、合作学习,共探新知活动2:预习反馈,探索法则问题:口答:猜一猜师生共同归纳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这里运用了什么数学思想?类比、转化数学思想【设计意图】让学生类通过类比→观察猜想→-归纳明晰→-得出结论。通过类比分数的乘除法则总结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例题讲解,师生共同完成。注意:1.分式乘除法的实质是约分化简。2.结果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单项式 → 约分分子、分母 分类多项式 → 分解因式,约分开心练习:学生板演,小组代表在小白板上答题,其余同学在学案上完成。【设计意图】:运用“兵教兵”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充分交流,自学已会的学生教还不会的学生教师尽可能少讲,确保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活动3:活学活用炎热的夏天到了,如果能吃到甘甜的西瓜是多么惬意啊。你会买西瓜吗?让我们跟随咱班的两名同学看看她们是如何买西瓜的?播放学生买西瓜视频。问题:假如我们把西瓜都看成是球形,半径为R,并把西瓜瓤的密度看成是均匀的,西瓜皮厚都是xcm,,怎样买西瓜合算?先猜一猜,再算一算。链接几何画板:观察体积比的变化。变式:若西瓜的体积不变,是买皮厚的还是皮薄的西瓜?(几何画板演示)【设计意图】:将问题生活化,让同学们帮助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渗透数感和几何直观,巧妙的利用几何画板将问题动起来,生动直观。变式训练,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三)、跟踪训练,分层达标1.利用慧学云交互平台,进行选择题的跟踪训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答题,师现场根据答题结果统计,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学生充当小老师,教师予以补充。2.智力冲浪(1)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应该怎样改正?(2)计算(4)计算【设计意图】:设置梯度训练题,学生砸蛋抢答问题,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四)、归纳小结,形成体系我们这节课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你有哪些收获呀?那我们用到哪些数学思想?由学生归纳本节课的内容,并相互补充。【设计意图】:构建知识思维导图,在知识树上进行梳理知识,生动直观。类比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新知识的好方法,让我们细心观察,一起研究有趣的数学吧!(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必做题:P116页1题 2题思维拓展:2024教案设计范例八年级 篇10一、目标要求1.理解掌握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2.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二、重点难点重点: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难点: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进行乘、除运算,再进行加、减运算,遇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三、解题方法指导【例1】计算:(1)[++(+)]·;(2)(x-y-)(x+y-)÷[3(x+y)-]。分析: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及括号的关系。解:(1)原式=[++]·=[++]·=·==。(2)原式=·÷=··=y-x。【例2】计算:(1)(-+)·(a3-b3);(2)(-)÷。解:(1)原式=-+=-+ab=a2+ab+b2-(a2-b2)-ab=a2+ab+b2-a2+b2-ab=2b2。(2)原式=[-]·=-=-====。说明: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注意以下几点:(1)一般按分式的运算顺序法则进行计算,但恰当地使用运算律会使运算简便。(2)要随时注意分子、分母可进行因式分解的式子,以备约分或通分时备用,可避免运算烦琐。(3)注意括号的“添”或“去”、“变大”与“变小”。(4)结果要化为最简分式。四、激活思维训练▲知识点:求分式的值【例】已知x+=3,求下列各式的值:2024教案设计范例八年级 篇1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作品。(2)体会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兴趣、毅力等基本品质对人成长的作用。(3)学习题记的写法。2、过程与方法:(1)尝试结构阅读法。(2)结合现实生活实际讨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2)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科学观,明确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3)明确做事除了兴趣还得脚踏实地。(二)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说的童年趣事背后所蕴含的科学观、学习观。2、文章题记的写法。(三)教学难点:结合生活体验学习作者的科学观、学习观。说教法教授本文,我尝试使用结构阅读法。阅读任何文体的作品,都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其篇章结构。只有弄清篇章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才能洞悉作者的行文思路,掌握文章的内容要点,进而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所以我们要善于总结阅读经验,掌握篇章结构的梳理方法,以提高阅读效率,保证阅读质量。在使用本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学会分析句群。句群是构成段落的意义单位,能够将段落中的句群分析清楚也就能够理清段落层次了。2、要学会分析结构关键词,加以准确的分析,段落的内部层次、段落之间的`转承关系就易于掌握了,篇章结构也易于理清了。3、要学会分析事实。找到事例,分析事例相关的问题,逐步深入,透过现象寻求本质,抓住文本的中心要义。说学法在授课过程中,首先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为文本的阅读奠定基础。其次指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一要列出课文的纲要、信号的结构图表,二对结构图表问题化即存疑,提出相关探讨的问题,并尝试分析。说教学过程一、导入设想:从学生熟悉的例子或生活实际,如爱迪生抱小鸡、达芬奇画鸡蛋等童年趣事对他们以后的成长与发展入手,引出课题。二、常识了解作者简介:姓名、籍贯、作品成就。三、检查预习1、正音、正字2、内容概述四、推进新课(一)速读全文。1、列出纲要信息结构图表2、指出核心事件。3、提出相关探讨问题。明确:1、教育历程:童年→青年→成年2、问题(1)“鱼”是怎样认识“世界”?(2)这种认识说明什么?(3)实验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注:以上问题只是示例,课堂问题的生成不可能由教师主宰,要由受教对象自主随机产生,所以课前要充分准备。)(二)对问题的探讨、交流、分析,得出结论。五、课堂小结对本节授课内容作以高度归纳概括,突显重难点。2024教案设计范例八年级 篇12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2、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二、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2、难点: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学难点是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突破的方法是通过复习分数的通分、约分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再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导出通分、约分的概念,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地将分式变形。三、练习题的意图分析1.P7的例2是使学生观察等式左右的已知的分母(或分子),乘以或除以了什么整式,然后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相应地把分子(或分母)乘以或除以了这个整式,填到括号里作为答案,使分式的值不变。2.P9的例3、例4地目的是进一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值得注意的是:约分是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通分是要正确地确定各个分母的最简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教师要讲清方法,还要及时地纠正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错误,使学生在做提示加深对相应概念及方法的理解。3.P11习题16.1的第5题是: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这一类题教材里没有例题,但它也是由分式的基本性质得出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是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之一,所以补充例5。四、课堂引入1、请同学们考虑:与相等吗?与相等吗?为什么?2、说出与之间变形的过程,与之间变形的过程,并说出变形依据?3、提问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猜想出分式的基本性质。五、例题讲解P7例2.填空:[分析]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分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P11例3.约分:[分析]约分是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分式的分子、分母同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所以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分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P11例4.通分:[分析]通分要想确定各分式的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2024教案设计范例八年级 篇13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及电路图。知道电源和用电器。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连接电路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动脑筋找出新的连接电路的方法。说明与建议想想做做本节可以直接通过想想做做引入新课。课本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小灯泡和玩具电风扇等,是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电动玩具中都有。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怎样连接,可以控制小灯泡、小电动机、音乐门铃……"这样的问题提出以后,学生想动手试一试的欲望会很强烈。这节课应该在实验室上,两人一套实验器材。学生开始实验前,务必阅读课本中的实验警钟!实验警钟!"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目前不必深入说明不能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的原因,只需简要说明其危害,并要严格遵守。电流和电路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观察、指导,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同时,在学生完成三次闭合电路的连接后,启发学生思考三次电路的共同特征。学生会发现,导线将电池、开关、灯泡(或电动机、音乐门铃)逐次连接成一个闭合回路后,闭合开关,小灯泡就会亮。他会说这是由于电池中的"电"有了可以流淌的路径。教师在这里要强调电路的闭合性。小学阶段的电路学习,仅仅限于实物的连接;初中阶段的学习,要让学生知道,在研究一些具体问题时,为了方便,往往是要把具体问题抽象、概括,使其简洁明了,电路图便是其中的一例。也可以说这是研究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课本中的几个常用元件及其符号不必在此让学生多练,认识就行,可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使用来逐渐掌握。想想议议作为电路知识的巩固,教材设置了栏目中的问题。让学生检查有错误的电路,使学生再次感受到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电路不闭合就不会有电流。课本图5。1—4的错误在于电池没有接在闭合的电路中,被"甩"在了外面。电源和用电器关于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按《标准》的要求是从能量的角度讲的,即"电源是在电路中提供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这里,深层次的含义是引导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如,灯泡是将电能转化成了光能;小电动机是将电能转化成了动能;音乐门铃是将电能转化成了声能……只是由于学生关于能量转化的认识还很粗浅,这里没有强调"转化",但教学中可以讲"转化"。可以在课堂上演示"电池消耗"的实验,让学生从电池的消耗来体会能量的相互转化。由一节电池、小电动机、开关组成电路,观察小电动机的转速随着时间逐渐变慢。这可以说明电池中的电能减少了,而这部分电能正是提供给了小电动机,维持了它的转动。需要说明的是,实验中电动机转速的变化主要是因为电极的极化使得电池内阻增加,从而输出电压降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后输出电压还能有所提高。不过,从根本上讲,这也确实可以看做电池容量减小的表现,所以以上的解释也不错。不过教师应该注意,这里不要说得过多,否则可能出现科学性错误。导体和绝缘体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将各种物体(硬币、金属的剪子、塑料尺、橡皮……)连接到小灯泡的电路中,通过观察小灯泡的亮与不亮来判断物体是容易导电还是不容易导电。根据物体导电性能的这种差别,知道物体分为导体和绝缘体。初中阶段,学生在了解这一特性之后,必然会产生了解其原因的愿望。课本只是直接说出"金属中有自由电子,所以能够导电;食盐水溶液中也有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所以也是导体。实际教学中,可以将这段内容具体化,用较形象的板画(如图5—1)或动画类的计算机课件进行演示,这样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电流的方向教材中没有以"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这种方式给出电流方向的定义,而是回避了实际规定的电流方向与金属中自由电子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教学难点。这样处理的目的是让初中学生在"电流和电路"的学习中侧重其应用,而不拘泥于那些难于理解的物理学概念。这样处理,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由电子的实际运动方式跟我们头脑中"定向运动"这种经典模式其实也是相差很远的。这里只要求学生知道电流是有方向的,其方向就是沿着"正极→用电器→负极"的方向。这里特别应该强调的是,最好不要简单地说电流沿着"正极到负极"的方向,因为在电源内部电流是从负极到正极的。也不必让学生区分电源"内部"和"外部",在谈到方向时只要不把"用电器"一词忘掉就不会错了。教材中提到发光二极管,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这种既有单向导电性,又有发光功能的电子元件。生活中利用发光二极管的实例很多,电视机和收录机上的'指示灯、城市街道上的红绿灯、火车站上的布告牌、广场上的大屏幕电视,都有用到发光二极管的。教师在这里结合当地的实际多做些介绍可以扩大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动手、动脑设计小玩具、小仪器的兴趣。动手动脑学物理1、此题的目的是进行"根据电路图连电路"和"根据电路画电路图"的训练。这种训练对于学好电学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该增加一些这样的练习,要不怕简单、不怕重复、不厌其烦。不仅要在纸面上"根据电路图连电路"和"根据电路画电路图",还一定要在实验室进行多次这样的练习。要多练。在成年人看来,连小灯泡跟连小电机、连音乐门铃好像是一回事,但对初中学生来说,换一个新的用电器就是一次新的练习。对于知识,一般说来知道了就会了,但是对于技能,"知"和"行"之间往往还有一段距离。所以,电路图和电路的对应关系,只作课本上的练习远远不够,要在实验室里多动手练。2、这是一个设计题,比较简单,连成一个闭合电路就行了。可以和第1题结合,在实验室里进行训练。3、这是一个设计制作型练习。首先要能够区分二极管的正极和负极。不过,不要把二极管的正极、负极这两个名词告诉学生,学生会把它们和电源的正负极混淆。只说让学生判断,他们手中的二极管允许电流从哪条接线流入,不允许从哪条接线流入,就行了。有的发光二极管需两节电池串联起来才能发光,使用时要注意给学生配备合适的电池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