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将要结束了,想必有很多难忘的瞬间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6篇日记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捣蛋鬼日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反思的日记 篇1

今天我读了《捣蛋鬼日记》,这本书让我回味无穷呀!

这本书是以日记形式写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三十四章就是捣蛋鬼加尼若放学去钓鱼他准备先钓水草,结果没想到钓了两条鱼,后来鱼逃钩游走了,后来等快要天黑的时候才钓到一条像蛇一样大的鳗鱼。回到家加尼若把鱼放在钢琴上,准备明天吃,后来等他的姐姐薇吉丽娜来弹钢琴的时候就吓到了说:“啊!啊!有一条蛇!一条蛇!”可苔丽娜也跑了进来看到了钢琴上的东西就立刻飞快的冲出家门口大声叫到:“救命呀!救命呀!”邻居听到了都纷纷赶来大家靠近钢琴看到了都吓的 魂飞魄散,加尼若听见了,赶忙下来看到笑嘻嘻的说:“这不是蛇,而是鳗鱼。”邻居们听到了加尼若的话纷纷都叹着气回家了,邻居都说我是一个坏家伙,把薇吉丽娜姐姐吓的半死,当时我感到很惭愧,但是我做过的错事一定会承认的。

我读了这篇《捣蛋鬼日记》以后,我知道了加尼若常常好心办坏事,但是我从中也学到不少东西,也知道了这篇日记是美国的作家万巴写的,也让我灵活的运用到日记的作用。

反思的日记 篇2

哈哈!捣蛋鬼还有日记?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读完了《捣蛋鬼日记》这本书。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9岁的小男孩,他叫加尼诺。他做了许多恶作剧,比如:在客厅钓鱼,钓到一颗牙齿,那是一个老人仅有的`一颗牙齿;在姑妈院子里搞动物园,把姑妈家的狗涂上红漆变成狮子,把邻居家的小孩当“猴子”挂在树上;在家里表演魔术,差点射瞎一位客人的眼睛……但是我还是感受到了他的聪明、热情、诚实和正义感。谈到这里我感受到作者对加尼诺喜爱之情。

读完了这本书我感觉到这本书里也有我。在婚礼上我也拉过响炮,我感到很好玩。第二次我放响炮的时候故意靠近新娘和新郎的时候拉,一下子他们身上满是响炮的礼花。等到新娘和新郎来到主席台上时,我们台下的所有人都“哈哈”大笑起来,都笑新娘子满头都是礼花。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为恶作剧是大家的小缺点,大家要改正缺点才是好孩子。

反思的日记 篇3

寒假里我看了好多书,我觉得捣蛋鬼日记这本书最有意思,书中描述了一系列加尼诺闯祸的故事。

加尼诺聪明活泼,心底善良,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但往往因为他的好奇心会惹出一大串麻烦,比如她的姐姐要结婚,他为了给姐姐露伊莎,姐夫科拉尔托一个惊喜,竟然把炮竹插在了姐夫的扣眼上,并点找了,吓得克拉尔托大叫起来,姐姐露伊莎几乎晕过去,所有参加婚礼的人十分惊恐……他却觉得好玩。这让我觉的他太不懂事了,放鞭炮事件很危险的事,他完全可以给姐姐送个贺卡或者给姐姐画幅有趣的画。

还比如加尼诺在寄宿学校读书的时候,由于他们天天想喝大米粥,他们竟偷偷的把煤油淋在了大米上,害得学校没办法做大米粥,不得不换成了大家都喜欢的美味可口的西红柿鸡蛋汤,我觉得他们这种做法不好,多浪费粮食呀,如果不想天天喝大米粥,可以无记名给校长写信,或者派代表和校长谈判,他们虽然是好心,但做法太极端了,加尼诺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我要学习他的聪明,善良,但我在做任何事之前,要认真思考,想想后果。

反思的日记 篇4

在《捣蛋鬼日记》里,九岁的男孩加尼诺非常捣蛋,所以大家叫他“捣蛋鬼”。

在捣蛋鬼的日记里我读到了许多很有趣的事情:比如,他拿鱼钩放在一位熟睡的老人嘴边,想给他一个“惊喜”。可不料,老人一个喷嚏,咬住了鱼钩。捣蛋鬼吓了一跳,连忙抽出鱼钩,可钓上来的是老人最后的一颗牙齿。

他的爸爸把他送到学校,他把在学校里发生的事都一一记录在他的`日记里。

他的学校才20个人,面包都不卖,天天喝面条汤。不久,他就有了逃学的计划。

捣蛋鬼向别人吹牛说自己会开车,大家都不信,他说:“咱们比赛谁会开车,5支钢笔和5支红笔就归谁。”

有趣吧?

反思的日记 篇5

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

将狂人这个具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描写得栩栩如生,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表现他所受到的精神迫害,更不是一篇精神病人的纪实作品,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狂人的形象具有“狂”与“不狂”的两重性。狂人的“狂”,一方面在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特征,一方面也在于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而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说出了当时人们不敢说或根本还没有想到的话。如同历史上凡是反抗传统、反抗社会现存秩序的人都无一例外地被视为“疯子”一样,狂人的思维和语言常常是离经叛道的,但他的观察和结论却是丰富和深刻的。作品虽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记,却始终围绕着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不断发生的吃人现象展开,其用意就是告诉大家,在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其实满本都只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鲁迅对封建道德下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的结果。作品通过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观察了他身边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过枷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着吃人。狂人为此而困惑,作者为此而愤怒:“是历来如此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

在狂人或作者看来,这些人如果不改,最后终会被吃掉的,而未来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那些“或者还有”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反思的日记 篇6

满篇尽是“吃人”,在刚开始读的时候,会觉得有些莫名其妙。因为对于一本小说来说,恐怕故事xing的东西会更加地吸引人,在贴近现实的话语中描述。而偏偏这本小说中会出现“吃人”的字眼,不但如此,很多读者也会一样地把“吃人”和小说名字中的“狂人”二字联系在一起,到底是不是这个“狂人”在“吃人”呢?

在小说中,采用“我”这个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写,对于情节的描述更加生动,更加引人入胜。通过描写“我”和“我”周围的人或事物之间的关系,人人畏惧他人“吃”自己,而实际上人人却都在“吃人”。小说中“狂人”的形象是一个充满着恐惧,但是却又有着平等自由思想的人,他不希望别人“吃人”,但是也正是因为,只有他“不吃人”,反而显得他成为了个体,成为了为众人所排挤,所孤立的存在。

从小说创作背景不难看出,正值十月革命后的中国,第一批有着新思想的人开始通过自己的努力,希望改变当时的社会。“新文化运动”的爆发,也正是这批有着新思想的人有力的抗争。然而,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中国,不光是制度,其实连老百姓也一样,在几千年的思维惯性下,想要扭转过来是非常困难的,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封建社会统治下的时代,俨然成为了鲁迅笔下“四千年吃人的时代”,“狂人”之所以叫“狂人”,是因为他和别人不同,所以他的`思想是疯狂的,是不为周围人所认同的,但是确实新思想萌芽的一个真实缩影。

小说最后发出的呼喊,也正是新思想的人群对旧中国发出的呼喊,向传统保守文化发起冲击,“吃人”的人终将不被接受,“吃人”的时代也终将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