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是指从文刊、文件等资料里阅读的时候,把语言优美,值得品析,值得学习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下面为大家带来了中秋节经典美文摘抄,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中秋节的一小段美文 篇1

又是中秋。

手机时不时地收到短信;一天几次地收到网页;传真机近来不敢设置成自动接收,不然传真纸一长溜一长溜地浪费;街上有人派发广告单张;超市满墙贴着海报,画面上多是嫦娥牡丹,外加一片好月色……不用说,卖月饼的忙开了!

现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口味刁。商家也绞尽脑汁,月饼的品种七荤八素应有尽有,口味做得是变化无穷,莲蓉、豆沙、枣泥自不在话下,光是孩子们特别爱吃的冰淇淋馅,就不知能细分出多少种味来,草莓、芒果、香蕉、西瓜……就差没听说有茄子味的。

年年不重样地换着品种尝鲜,却越来越怀念起月饼时代以前的糍粑来。

小时候在农村过的中秋节,有月饼的人家绝少,即便有,也清一色就是一个品种,糖馅,面粉做的饼皮烤得微焦,玻璃杯口一般大。我直到十好几岁,说起中秋月饼,还认为天经地义似的就只有它,没有备选项。

糍粑却是家家都有的。糯米蒸熟,在石臼里千锤百炼地打成软软的一团。母亲揪下鸡蛋大小的一坨来,手里揉揉拍拍,扁了,象个饼,却总归做不成真月饼那般圆。在拌着白糖的玉米面或是芝麻里正面醮一下,反面也醮一下,糯米粑粑就不粘手了。轻轻一咬开,好象还冒热气,味道又香又甜又糯。吃完后,嘴角、腮帮粘着玉米面或是芝麻,嘴馋的'用小手抹进嘴里去,女孩子们则用小手绢在脸上一通揩,就都没了。

豆角也是几乎家家都煮的。中秋时节,田垅里的大豆长成小孩手指一般粗,牛角一样弓着,长的三四粒,短的也有两粒,饱满得象要把豆壳撑破似的,伸手碰到,扎得手生疼。干脆整棵连根拔起,坐在垅头石块上摘了豆叶,折了根,一咕噜一咕噜放倒在畚箕里挑回家。就等中秋夜里打牙祭了。

真好的东西,自来香甜。煮豆角不用啥作料,最多下点盐,口味轻的甚至连盐也不下,就下清水煮熟,捞起来就着热,呼呼吹几口,整角含进嘴里,再一边丝丝吸气取凉,一边就用牙把豆仁儿从壳里往外推挤出来,一嚼满口香,满口都是秋收的丰足感!

那是中秋本来的味道!

中秋节的一小段美文 篇2

我喜欢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我喜欢春节发压岁钱放礼花,我喜欢元宵节吃元宵闹花灯……可我最爱的便是中秋节赏月吃月饼。

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去年的中秋。

不知道为什么妈妈下午两三点钟就出去了,我想妈妈又和朋友聚会去了。“咚咚”,有人敲门,一定是妈妈。我连跑带跳地跑去开门。“哇!”妈妈手上提着好多好吃的.,不只妈妈一个人,姑姑、叔叔、阿姨、小妹妹、姐姐都来了,我上前去给了姐姐妹妹一个拥抱。

姐姐从包里掏出了一个玫瑰味月饼塞到我手里,说道:“赶紧吃啊!”我嬉皮笑脸地说:“现在不能吃,到了夜晚边赏月边吃才有味啊。”

晚饭过后,我和姐姐到了阳台。满天乌云,只见几颗星星,丝毫找不到月亮的踪影,我有些扫兴。可就在就要回屋看电视的时候,月亮露出来了,在乌云的“干扰”下,只有淡淡的几丝白光,显得有些暗淡,我好失望呀!

窗外刮起了一阵风,让我感到了一丝秋天的凉意,我赶忙进屋披上了一件外套。就在这时,乌云渐渐散去,月亮又慢慢一点一点露出来,但还不是非常明亮,可谓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姐姐自言自语:“嫦娥仙子……”。我不禁笑了:“都是传说了。”而姐姐说道:“中秋节不都得说几句,哪像你什么都不懂。”我不服,突然想起有副对子:“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接月半。”

“什么乱七八糟的。”

“不懂了吧,月半不是十五吗?那八月十五就是月圆。”“有点智慧。”

月亮好像听到我说话了一样,我一抬头,咦?月亮变圆了变亮了,我拍了拍姐姐。姐姐抬头,“哇,漂亮!”

慢慢地,月亮越升越高,越来越洁白,那皎洁的光芒给城市里的一切东西都镀上了一层银光。

看见这情景,我情不自禁地吟诵道:“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姐姐听了,不甘示弱:“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我鼓了鼓掌,接着我又拿了一个月饼拱手拜了拜嫦娥祈求平安,便一口咬了下去,月饼今天真有味!

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了远方的亲人—外婆外公,他们没来,不知道他们今年的中秋过得怎样。我又想起了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是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中秋节的一小段美文 篇3

十五的月亮圆如玉,在中秋佳节之时。团圆是最好的寓意,月饼上寄托着全家人共同的心愿。漂泊在海外的异乡亲人们,圆圆的月亮激发了他们深处的血脉羁绊。自古月亮就是寄托情愫的好物,正如苏轼所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亮经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寄情于景之物,月亮是阴柔的舒缓的;自古在战争年代的人们眼中的月亮是和平而宁静的象征;月亮在中秋佳节月圆之时代表的就是团圆之意。

妈妈跟我说,她们小时候是没有月饼吃的,那时物资匮乏,她们都生活在山村里,没人会去太远的地方,所以每次中秋节的时候,他们总是一家子整整齐齐的坐在门口,吃着烤地瓜,烤玉米。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中满是欣喜。现在这些都是满满的回忆了,现在人们都在外奔波,忙于生计,团圆也变得越来越少。虽然场景不复当年,但是在这网络发达的时代,人们换了一种方式还是面对面过中秋。

轻轻呼吸着月光,在这一刻所有中华大地的炎黄子孙们抬起头看向天上那一轮金黄的圆月,仿佛置身银河之中。星光璀璨,星河之力,仿佛融入其中那一刻,每个人都置身于星海之中。星星磅礴,绵延力量的著称。人生是短暂的,人一生中能有多少次团圆呢?月到十五分外明,人到中秋情更浓;圆圆的月亮,圆圆的思念,圆圆的月饼,圆圆的心愿,圆圆的节日,圆圆的祝愿,祝你合家团圆,美梦得圆,万事皆圆。

中秋节的一小段美文 篇4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中秋节的一小段美文 篇5

今夜,注定了你的月亮在北方,注定了我的月亮在南方。

今夜,你说你北方的月亮很圆、很亮,照彻山河、辉耀大地、情满人间……

今夜,我的月亮没有出来,没有出来,它躲在厚重的雨云背后,似乎是不想看到成都淅淅沥沥的中秋,又仿佛是不想听到成都滴滴答答的秋寒。

今夜,在成都,举头望见的,尽是灰蒙蒙的云天,尽是窸窸窣窣的秋雨。云天背后的圆月,我看不见它,一点也看不见,它独自在天庭,行走在乌云之上,超然于思念以外,不再照料成都今夜的缠缠与绵绵。在这样的雨夜,圆月亦看不见我,不知在云层下面的下面,还有一个孤独的身影在一次次祝福着你北方的秋月。今夜,成都的秋月独自躲在阴沉沉的云层后面,它是否也寂寞如我?秋愁如我?孤清如我?

今夜,我一个人打着雨伞,行走在成都潮潮湿湿的中秋夜里,桂花的芬芳依然很桂花,月饼的香甜仍旧很月饼,惟有伞沿上悄然滴落的秋雨,点点又滴滴,冷冷还清清,犹如一粒粒情人泪,伤感而迷离。

今夜啊今夜,今夜那轮灿烂过李白的月亮,已经消逝在唐朝的山山水水间了;今夜那轮撩拨过苏轼的月亮,已经不能再一次让我们千里共婵娟;今夜惟有李清照的月亮,还依然那么孤独与寂寞,还照样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这是一个没有中秋月的中秋夜啊,没有中秋月的中秋还叫中秋吗?没有中秋月的中秋,满腹的思念又由谁来传递?那轮千里共婵娟的明月,真的是随苏轼的远去而远去了吗?

今夜,我不知道成都云层上面的中秋月是否还是那样圆、那样亮?是否还是嫦娥奔去的那一轮,是否还是吴刚伐桂的那一轮?云层太厚,雨点太冷,秋风太急,成都呵,你什么要用如此的雨云来把中秋月遮掩?你为什么要用如此的阴沉把思念阻拦?成都的所有情事与怀想,在今夜,统统化作云愁雨恨的瑟瑟秋夜、蒙蒙秋风。今夜的夜,没有边儿,仿佛如创世纪那样一种荒蛮、一种凄凉。

今夜,你说你北方的月亮圆似银盘、亮如白昼,可是,我一点也看不见,我只能看见一街橘红的路灯,在秋雨中昏暗地闪闪烁烁。它们洒下的微光,冷冷地、潮潮地、寂寂地,把人影模模糊糊地悄然拉长,又默然压短,压短了又拉长,仿佛拉成了一幅阴冷的鬼影,在长街上悠悠晃晃。在压短与拉长的反反复复中,我独自打着雨伞,行走在这个没有中秋月的中秋夜里。

我不知道要行走向哪里,我不知道脚下的路是否可以通往你的北方。我只知道你的北方是有长城的北方,是有月坛的北方,是有圆明园和紫禁城的北方啊!你的北方我来过,那是在五月,在一个开满鲜花的五月。我是悄然地来的,又悄然地离开了。我担心我的突然造访会惊扰你的北方,怕你那开满鲜花的五月会在我是鲁莽中突然消失。我默然地来了,又默然地离去,你北方的五月开满了鲜花,蜂蝶翻飞,没有了忧伤。

如今,那些香艳过你北方的五月的鲜花,已经凋谢了,凋谢在我悄然离去之后,凋谢在今年的中秋月升起之前。今夜,此刻,你的北方,是否也金桂飘香,是否也秋菊绚烂?还有你窗外的那轮明月,是否依然是“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今夜,你的中秋月在北方,或者在北方以北,又或者在北方以东,总之,它是在一片明澈的秋空里,浑圆又灿然,明晰又爽朗。我猜想,在那轮圆月下,你也在遥望我南方的中秋月,但是,今夜南方的秋空雨云太厚,秋雨太急,你望着的南方的中秋月,依然躲在云层背后,没有一丝儿月意。

今夜,你的北方是那么遥远,隔着千山,更隔着万水,还隔着我头顶无边无际的厚厚雨云。今夜,我们注定不能在圆月上相聚,注定不能将思念托付给圆月来传递。今夜的中秋月,不叫中秋月,不叫中秋月了。

是的,今夜,注定是一个人的中秋,注定要在没有中秋月的夜晚暗自神伤,注定要写下这些苦涩而伤怀的文字。此刻,我独自打着雨伞,任昏暗的路灯把我孤清的影子拉长、压短、再拉长、再压短、再长长又长长地拉长啊影子……在这样的境况里,我走过长街,向着那个叫家的地方无言地走去,走在中秋月的虚无与遗忘里……

中秋节的一小段美文 篇6

中秋节又快到了,月饼蠢蠢欲动,又开始纷纷招摇上市。北京现在卖的月饼花样翻新,但南风北渐,大多是广式或苏式,以前老北京人专门买的京式月饼中,只剩下了自来红自来白,冷落在柜台的角落里,有一种叫做翻毛月饼的,更是已经多年不见踪影。

翻毛月饼类似现在的苏式酥皮月饼,但那只是形似而并非神似。赵珩先生在《老饕漫笔》一书中,专门有对它的描述:“其大小如现在的玫瑰饼,周身通白,层层起酥,薄如粉笺,细如绵纸,从外到内可以完全剥离开来,松软无比,决无起酥不透的硬结。馅子是枣泥的,炒得丝毫没有糊味儿,且甜淡相宜。翻毛月饼的皮子是淡而无味的,但与枣泥馅子同嚼,枣香与面香混为一体,糯软香甜至极。它虽属酥皮点心一类,但上下皆无烘烤过的痕迹。”

这是我迄今看到过的对翻毛月饼最为细致而生动的描述了,最初看到这段文字时,立刻回到当年中秋节吃翻毛月饼的情景。印象最深的是,那时候父亲一只手托着翻毛月饼,另一只手放在这只手的下面,双层保险,为的是不小心从上面那只手中掉下的月饼皮,好让下面这只手接着,当然,这可以见那时老辈人的小心节省,也足可见那时翻毛月饼的皮是何等的细、薄、脆,就如同含羞草一样,稍稍一动,全身就簌簌往下掉皮。赵先生说的“薄如粉笺,细如绵纸”,真的一点不假。

只有曾经吃过翻毛月饼的人,才会体味得到赵先生所说的皮子的特点,这是区别于苏式月饼最重要之处。苏式月饼的皮子也起酥,但那皮子是浸了油的,是加了甜味儿的。翻毛月饼的皮子没有油,也不加糖,吃起来绝不油腻,入口即化,而且有一种任何馅也压不过的月饼本身最重要的原料——面粉的原来味道,这是来自田间的味道,是月饼最初的本色,现在的月饼做得越来越花哨、越来越昂贵,已经离本色越来越远。由于皮子没有油,翻毛月饼放几天再吃,皮照样的酥,苏式月饼就不行,放几天,皮就硬了。翻毛月饼皮子到底是怎样做的,充满谜一样的迷惑和诱惑,只献身,不现形,英雄莫问来处似的,只把余味留下,便潇洒而去。好多年不见翻毛月饼卖了,也不知道现在这手艺传下来没有?

中秋节的一小段美文 篇7

也许是我出生在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时节,格外觉得桂花的馨香沁人心脾……送走了夏的热情似火,不经意间便迎来了仲秋的清爽凉快。娥江两岸木犀树竞相开放,空气中馥郁香气氤氲着虞城大地,茉莉花般的小白蝶蹁跹飞舞,这是怎样的一种爱恋?玉颗姗姗密密簇拥着,像是窃窃私语话秋思。

花开万点黄,仲秋独芬芳。丹桂鼎盛开放,清香四溢,一缕清风,阵阵沁香涤荡心魂,满脸笑容,是那样的甜美,那样的迷人,伸手触护的瞬间,才知,你的清雅是我前世的眷恋,也是我今生的虔诚。我走近了你,你飘进了我的心田……即使远在异域他乡,也无法阻隔中秋我在梦里的追随。看那静静地安躺在书页里素洁的桂花书签,那淡淡的花香,蕴藏着岁月的沉香,那默默的相依,是我对你拳拳的爱恋!

桂花品格高洁素雅,深得历代文人墨客颂赞。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有木诗》:有木名丹桂,四时香馥馥。花团夜雪明,叶剪春云绿。风影清似水,霜枝冷如玉。独占小山幽,不容凡鸟宿。李白的《咏桂》佳句: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李清照的《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李峤的《咏桂花》:未植蟾宫里,宁移玉殿幽。等诸多唐诗宋词皆讴歌了木犀花开色淡香浓的卓尔不群与品性的高洁素雅。因屈原当年没有把桂花写进诗歌中,李清照还为桂花抱不平,同时对貌不出众、色不诱人的桂花予以由衷地赞美和崇敬,抒发了要像桂花那样远离都市的嚣噪纷扰、过清高淡泊明志的隐退生活的情怀。

华夏大地桂花栽培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迄今已2500多年的栽培历史,桂花玉颗姗姗芳香馥郁,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桂花有丹桂(金桂)、银桂、四季桂之分。丹桂花色橙黄,鲜艳烂漫,香气馥郁。诗人陆游:“丹葩间绿叶,锦绣相叠重”。银桂则淡雅清丽,杨万里的“雪花四出剪鹅黄,金粟千麸糁露囊。看来看去能几大,如何着得许多香?”。宋代吕之声认为在秋天,唯桂花最美,正如他在《桂花》诗中所云:“独占三秋压众芳,何夸橘绿与橙黄”。四季桂,一年四季皆能开放,花色淡雅素洁,暗香浮动,沁人肺腑,特别是在草木凋谢的冬天,时常看到在公园里晨练之余的人们,相狎四季桂的情景,格外引人顿生爱慕之情,是冬日里惹人喜爱的绿植之一。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古代的诸多诗人驰思遐想,把凡间的桂花同天上月宫吴刚伐桂,仙子嫦娥异想天开幻化成美丽神秘的民间故事。传说在八月的一天,嫦娥偷偷化作一缕清风来到人间,婀娜娉婷在一处风景清幽的地方,那里万点花开满树黄,馨香袭人独芬芳。黄橙橙的桂花树听着嫦娥这诗仙诗意般的赞美,陶然若醉,于是对嫦娥的故事深信不疑。嫦娥知道桂花树是听了自己的故事,才去地上。就此等古代的文人墨客赋予了桂花月宫美丽的神话色彩。难怪唐代白居易面对高洁脱俗的桂花,作诗《东城桂三首》:“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唐诗宋词中的咏桂诗词,因此同中秋明月有着丝丝缕缕的关联,唐代诗人宋之问的《灵隐寺》诗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宋代杨万里笔下的《咏桂》诗“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这种把桂花描摹得出神入化,月桂缠寄,充满着美好幻想的诗情意境,着实令人陶醉。

八月中秋圆月夜,晚饭后,明月悄悄爬上树梢,月下赏桂,最富诗情画意。桂香四溢萦绕着虞城氧吧,沁人心扉,中秋馨香独芬芳。明月照丹桂,疏影映轩亭。良宵中秋夜,蓝天白云携手影双双,漫步在桂花盛开的心河氧吧,邀请中秋明月共赏。那迷人的轻音乐伴随着皎皎圆月,思绪随神话驰骋,今夕美梦飞扬。

丹桂树下赏满月或者圆月之下赏桂花的美好都已刻录在心湖。赏月沐桂的人们纷纷拿出相机拍摄这花好月圆之良宵美景,都想把它定格成永恒之美。万里金风爽,天地共芳。“踏月归来香汗湿,红闺无奈木樨蒸。”诠释了月下赏桂的特有心境。在中秋之夜,漫步虞城氧吧,沐浴芬芳馥郁的桂花香,着实使人心旷神怡,志趣盎然回味无穷。

中秋节的一小段美文 篇8

最后还是决定一个人过中秋。

下午,人陆陆续续走了,都急着回家与家人团圆。偌大个校园忽然静然无声,像一个破败的庄园,只余落叶与尘土荡来荡去溢出萧索。

独自一个人在校园里走着,感觉别样的冷清和孤寂。心中却在臆想着某个地方某个时刻曾经有过的热闹与喧哗。缓缓的走,听着鞋底与地面摩擦发出的沙沙之声,像鞭炮那样纷繁杂乱。我隐隐地感到有些自由,没有约束,可以张开双手幻想着自己的翅膀、自己的飞翔,没有人多时的那种拘谨,出没有平日的那种紧迫感,只有淡淡如风的寂寞。

不想走了,便随便拣了一个地方坐下。眼微微闭着,阳光透过我的瞳孔折射出纷乱的迷离,一些模糊的影象随着光线跳了出来,在我面前从新演绎着。突然想起从前的中秋,还是很小的时候,在外婆家。记得那时脖间总是挂着一个圆盘似的月饼,傻傻的又单纯的笑着。一边吃着月饼一边烧着用破碎残缺的的瓦片砌成的塔。那时外婆也总是笑没有现在这般衰弱与苍老。

正沉缅于往日的一些繁杂的影象中时,一只清亮温柔又透明的手摸上了我的脸颊,一种冰凉的触感即时在我的身体里流转。抬眼望去,它正凝神望着我,像外婆的眼神,含着一种亲昵的责怪。

尚是中秋前夕,月已很圆很亮了,被一种像浮雾的清光围着。突然想有个人陪在我身边,不说话,只默默地靠在一起欣赏着这难得的月色。

中秋节的一小段美文 篇9

快乐的中秋节,你来吧!我已做好了准备,正张开双臂迎接你。我决定把“每逢佳节倍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类的愁绪统统收藏,我要让我身边的人跟着我狂欢。

兄弟姐妹们、网友、笔友们,人生苦短福长!但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也许,今天我们还在努力奋斗,明天所有的付出却付之东流;也许今天我们还在同喜同乐,明天就悄然倒下,甚至失去生命;也许有也许,也许没有也许……于我而言,只要第二天我能睁开眼睛,能看见天花板,能和亲朋好友聊天就是美好,就是幸福。

八月十五的月儿圆又亮,我们何不沐浴着其清晖纵情歌唱?月饼甜甜,举杯畅饮,可合家欢乐,也可独自怡情。人生何必闷坐叹息、悲悲切切?“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人生何为低谷?《中国式关系》中男主角说:“我趴下不是低谷,我趴着不动了才是低谷。”所以,无论什么困难、挫折和失败,都不是我们的坎!唯有呼吸停止时,那才是我们的坎,我们谁能迈过去?

中秋之夜,拂拂刘海,吹吹眉毛,你们斗地主,我们嗨歌。小小客厅,音乐声、争执声、哈哈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我好奇,假如我们天天过节日,天天聚在一起,会不会又厌倦?“身在福中不知福”是大多数人的通病。穷困潦倒时会拼命地创造奇迹,也会相依相偎,相亲相爱。而一旦拥有了财富和地位时却横眉冷对,渐行渐远。这部分人折腾来折腾去,结果爱人成了别人的,财产成了别人的……

中秋感怀,不忘初心!做好自己,让自己的人生别留遗憾。

中秋狂欢,适可而止,留着体力和精力向明天奔跑!

中秋节的一小段美文 篇10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 是诗仙李白 26 岁在他乡扬州的一家旅舍,抬望天空一轮皓月, 油然而生思乡之情而做的一首诗。从小读到大,都没有过深的感 觉,但是现在想家了。

小时候我最盼望过中秋节,那时只为吃月饼;长大后,依然 盼望中秋节, 但更多的是为品味那种怀着喜悦的心情分享着辛勤 劳动收获的累累硕果, 那种一家人团圆和谐的令人陶醉的家庭气 氛。

我生在农村,那是一个有着“鱼米之乡”美称,令人神清气 爽的美丽乡村。家乡的习俗是中秋节的前几天,家家户户就开始 准备着节日的吃食。

时值果子成熟季节, 于是果园里便热闹起来, 人们从树上摘取许多的苹果、葡萄等新鲜水果摆上几大盘,然后 再买许多各种图案、各种口味的月饼。到了十四那天,要到江里 面撒上几网,弄些新鲜的大鱼,象征着年年有余。

中秋节这一天, 大人小孩都忙, 大人们一整天忙着做好吃的, 小孩也围着大人。晚上,待万籁俱寂、月明如镜之时,大人把洗 得发亮的各种水果和制作精巧的月饼整齐地摆放在盘子里, 放在 院子里的方桌上,然后点上一炷香,虔诚地磕几个头,妈妈说是 祭月神。

一柱香烧完之后, 我们小孩才迫不急待的围着桌子坐下, 一边欣赏着圆圆的月亮,一边津津有味的吃着甜甜的月饼,吃饱 后还要用盆子装半盆清水,放到院子里面看月亮,因为大人们说 可以看到嫦娥,可是一直都没有看到,逗的大人快乐的笑声撒满 小院。

长大参加工作,远离了家乡。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想跟父 母一起过个中秋节竟然是那么的难。

好长时间吃不到妈妈亲手做 的饭菜,好久没有享受过与爸爸妈妈在一起那种温馨的感觉。

去年, 中秋节与国庆节同庆, 我有幸和父母在月圆之时团圆。

月亮依然圆圆, 月饼更加香甜, 但父母却苍老了许多:

头发白了, 背也驼了, 行动也不如以往灵便。

我心里突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有点心酸,有点难过,更多的是对父母深深的愧疚和歉意。一时 间,我再也找不到儿时过中秋的那种喜悦和兴奋的感觉。父母亲 一辈子为我们做儿女的操碎了心, 但老了却享受不到儿孙绕膝的 天伦之乐。儿女们都忙于工作,看望父母的时间很少,甚至连个 电话都懒得打,父母的日渐苍老告诉我们,他们与我们团聚的时 光越来越短暂,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每一次,有空 常回家看看。

时光总是匆匆,今年的中秋节转眼又到了。父母不知又增添 了多少皱纹,多少白发。我不能回去看望他们,只能在心里默默 地为他们祈祷,为他们祝福。祝愿我的父母亲,天下所有的父母 亲都能够健康长寿,笑口常开,永远做儿女们避风的港湾,幸福 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