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的日记 篇1

很多事只有亲身体会了才能知道,就象这次实习,除了受到很多苦之外,还学到很多在布没有学到的东西。 首先,我深刻的认识到,很多人在实习走之前就把这次实习当作一次公费旅行的态度是科学的。经过实践证明,我们的实习确实是一次旅行。 我们先到了克旗,在克旗参观了克什克腾地质博物馆,在解说员的耐心讲解下,我们了解到了很多地质方布的知识,虽然现在那些知识已经忘光了。然后又去了巴林草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的`草原风情,老师同学们为了铭记这一无限光荣的时刻,纷纷拍照留念,照片的背景会向他们的亲朋好友证明他们曾到过广阔无边的草原,照片上他们丰富的布部表情会向人们透露,他们在草原上的心情是开心愉快的。 草原上尽了兴,大家高高兴兴的坐上大客,前往奈曼 在奈曼我们参观了奈曼王府,然后用掉一天的时间去采点画图 其次,经过这次实习让我认识了一座漂亮的城市——承德。在奈曼完成任务我们就直接到了承德。在承德我们去了避暑山庄,避暑山庄的门票贵得不像样,但是免车费免住宿的到一趟河北,不去一趟避暑山庄更不像样,所以大家都去了。照样每到一处大家拍照留念以供回味炫耀。

最后,我们途经大山草原,见到了各式各样的地貌,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掌握布的分布形态,与我们专业息息相关。 结论:实习是一次难得的学习的机会,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路上要注意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一路上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地貌的日记 篇2

一. 实习目的

1、通过野外实习和实地地貌及水文观察,理论结合实践,掌握各种地貌类型的基本形态、基本特征、物质组成、发育过程和演化历史。

2、了解不同水文条件下,河流地貌的演化规律,小流域地貌的发育,空间组合规律。

3、培养野外观察、动手和分析等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实习地区地貌概况简介

地点:**地区

时间:20xx年8月27日—20xx年9月2日

杭州处于浙西山地与长江三角洲平原的衔接地带。地势西高东低,绝大部分为构造剥蚀地貌,游客费为三个地形单元:外围峰丝,主要由泥盆系砂岩组成,高度300-400米;内圈山体,如玉皇山,由石炭-二叠系石灰岩组成,高度200米左右,岩溶地貌发育;北部孤山、葛蛉、宝石山由侏罗系火山碎屑岩组成,高度在35-125米之间。杭州市平原部分由第四系组成,其分布或近西湖、或滨湖面呈椭圆形,南北伸长3.3公里,东西2.8公里,周长为15公里,水面面积月5.6平方公里。

钱塘江呈“之”字形流经杭州市城区的东南侧。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杭州西湖地区一篇低山丘陵是西湖复向斜内中生代断块隆起区,包括市区在内的杭州市东北地区的平原是中生代断陷盆地。中元古代以后,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近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壳相当稳定。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种类组成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平原组合构成了杭州地区独特的地域综合体。

三.实习内容

20xx年8月30日 九溪十八涧途中

九溪十八涧源头在龙井村一带,形成了一个面积巨大的漏斗状盆地。该盆地的四周山岭基本上由砂岩组成,只在东北角靠近龙井泉处出露了石灰岩,岩层倾向北东,与地形坡向趋近一致。岩层层面裂隙及节理发育,一条北东方向延伸的断层正好穿过龙井寺,这些都成为龙井泉的导水通道。泉水出露位置龙泓涧和九溪分水岭“Y”口的下方,地形上有利于水的汇集。西面棋盘山集水面积较大,植被茂盛,有利于地表水入渗补给地下水,这些因素就是形成龙井泉的主要原因。得益于这种特殊的地形,无数细小的水流都汇集向盆地中心部分汇集,形成了今日的“九溪十八涧”。我们所观察的阶地在九溪十八涧这一实习路线中。阶地是当某一地区由于河流下蚀,过去不同时期的谷底相对高出洪水期水面,呈阶梯状分布在谷坡上形成的。该阶地位于疗养院门口,为基岩、砾石结构的基座阶地,这种阶地以基岩为基座,基岩顶部覆有河流冲积物,它的形成是由于构造抬升,河流下切,并切过原先河谷底部。上图中的阶地下部基岩为康山群的石英砂岩。砾石层约有80厘米左右,因河流作用砾石均有一定磨圆度(二级磨圆度),表土层约40厘米厚,上面为保护和改善环境已经种植了毛竹等植被。

20xx年9月1日 富春江流域(新沙岛)

新沙岛是富春江江心的一座江心洲。它的形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泥沙逐步落淤形成水下沙滩,它并不位于主流线上,在枯水期也不露出水面,此时称之为雏形心滩当上游河道河势有利,河流经常交替地冲刷河道,而不直接冲击雏形心滩,该心滩就有可能逐渐稳定和涨高,在枯水期露出水面而成为心滩。心滩的组成物质和雏形心滩一样,多为河流所挟带的较粗的床沙质。心滩前端流速较大,易受冲刷,尾部流速较缓,有利于粗砂落淤而使心滩向下游加长,逐渐发展为浅滩,洪水期间细粒物质在浅滩上沉积,平水期浅谈接受河流冲积物在其上堆积,形成了我们在洲头沙滩所看到的沙泥交替的多旋回二元结构。由于富春江大桥的修建使得洲头上游水位雍高,使水流对洲头的侵蚀速度加快,为阻止洲头后退,沙滩上有一些木桩,同时种植了一些植被。

沿江边沙滩可以观察到潮滩上有很多气泡沙结构,这是由于涨潮时潮水将部分水压入海滩,同时空气也被压入,退潮后空气冒出所形成的。此外还有很多泥球(右图),具有黏性,这是在水的作用下部分土块碎裂,其中沙被水流冲走,剩下的泥被水流磨成球状形成的。除了泥球,还能在照片中看到波浪状的泥,这是一种滩角(间)地形,是由波浪向岸逼近冲走沙,泥被冲蚀后形成的外形。

20xx年9月2日 分水江地区

分水江为富春江的最大支流,源于临安天目山,全长165.2千米,上游临安境内干流称天目溪,进入桐庐境内称分水江,集水总面积343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31.8亿立方米。富春江在平面形态上为微弯型与分汊型交替的河道,动力条件以径流为主,河床相对稳定。

我们所观察的分水江流域地区江水较浅,两边是山,河层砾石密布,有很多砾石心滩,边滩和心滩清晰可见,对面为河漫滩,以种植了树木,地形较为平整。河流弯曲处凹岸侵蚀为深潮,无边滩;凸岸边滩广布,河层砾石因水流长距离搬运,磨圆度较好。砾石有长(A)、宽(B)、厚(C)之分,一般AB面倾向河流上游,这样停止下来时最为稳定,有时剖面中的砾石停止时是垂直的,说明当时水流非常急,砾石AB面的倾斜方向可指示水流方向。

我们跟随带队老师沿江水一直向前来到了一处河流沉积的砾石和沙交替的剖面,该剖面有多层砾石和沙,这是由于河岸的可动性及抗侵蚀能力差使得河流来回摆动,河床又有轻微的下蚀所形成的。

20xx年9月2日 瑶琳仙境

瑶琳仙境,又名瑶琳洞,是一处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可溶解的岩石--石灰岩(CaCO3);二是可透水的裂缝,它具有原生和次生之分,地质学上分别称为层理和节理断层(原生是石灰岩在海水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层状裂隙,次生的是由岩石经过地质构造运动而造成的裂开和风化、日晒、雨淋,岩石热胀冷缩、动植物的破坏等);三是可流动的水。瑶琳仙境纵深1公里,总面积达28000平方米,位于浙江西部的桐庐县瑶琳镇。是我们这次野外实习的最后一站。

瑶琳洞属于地下喀斯特地貌,这种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地下洞穴,它的初期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表面细小的裂隙流动并进行溶蚀。当孔隙完全充水后,水具有承压性,其溶蚀量比在正常状态下大得多。随着溶隙的扩大和流量流速的增加,地下水除了溶蚀外,还产生机械侵蚀,溶隙迅速扩大与合并,形成管道式的流水。由于溶洞是沿各种构造裂隙溶蚀、侵蚀出来的,所以它的纵剖面具有阶梯状升降的特点。平面轮廓常呈直角转折。在多组裂隙交叉处,无论是溶蚀、侵蚀或崩塌等方面都比较强烈,因此溶洞特别高大,如瑶琳仙境中的“厅堂”。它是水的溶蚀作用、流水侵蚀以及重力作用长期作用的结果。含酸的可流动水不断沿裂隙对岩石进行长期的溶蚀作用,造就了溶洞内部奇特的溶蚀地貌;另一方面重力水的堆积是溶洞堆积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断续的从溶洞顶部落下并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绚丽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等。例如瑶琳洞第一标志“银河飞瀑”。

四.实习总结及体会

这次综合野外实习在游览过“瑶琳仙境”以后就圆满结束了,虽然实习过程中每次大家都走的有种精疲力尽的感觉,但这也培养了我们的吃苦精神与小组合作的精神。而且沿途还看到了很多独特的风景。尤其是在瑶琳洞内,大家在深深慨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时,也为人们所设计的灯光效果和想出的与洞内景观相对应的美丽神话所着迷,参观的路途中惊喜不断,同时也加深了对喀斯特地貌及其成因的认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也让我们看到溶洞这种独特的地理景观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让我们在流连其中的同时也思考如何能够更好的保护好这类景观。另外,这次实习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地理工作者野外考察的辛苦和苦中有乐的趣味所在。大家在行程中互相帮忙、交流,也加深了同学间的情谊。

有点遗憾的是由于旅游度假村的建设使原本位于九溪十八涧途中几处典型的地貌(牛轭湖等)已经夷为平地,在后来去往新安江的路上几处典型的剖面也已找不到痕迹。这些现象促使我们更深层次的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事实,尤其是人类在利益的驱使下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让我们反思怎样才能既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保护大自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总之,这次野外实习是我们大学生活中一次宝贵的经历,我们的一些基本技能,如观察环境,野外考查能力等也得到了训练。每一个人在领略美丽风光的同时,都从中学到、领悟到了以前不知道,或者了解不深的东西。

地貌的日记 篇3

一、实习概况

1、实习目的与任务

地质地貌实习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实习环节。通过此次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野外考察实习使我们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认识,锻炼了我们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2、实习概况

(1)实习地点(其一):贵州关岭花江大峡谷

花江大峡谷:关岭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南,安顺市西部,贵州关岭苗族自治县县城西南面。东北与镇宁县接壤,西南以北盘江为界和晴隆、兴仁、贞丰三县相邻。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西北起岗乌镇的毛草坪,东南至板贵乡的三江口。全长79公里,平均宽3.8公里,面积300平方公里。共分为5个景区,即夹山景区、铁索桥景区、下瓜寨景区、盘江桥景区和古生物化石景区。

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主峰旧屋基大坡海拔1850米,景区最低点是北盘江和打邦河的交汇合处,海拔仅370米。山高、峡深、水急、壮美的自然景观与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神秘久远的海百合、龙化石构成“雄奇、宏大、险峻、神秘”的鲜明特色,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石出露分布广泛,岩溶面积92%。岩溶极为发育,形态类型多样,峰林、峰丛、孤峰、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洼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态的钙质一应俱全,形成贵州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

(2)实习单位:09级环境与生命科学系地理科学专业一班 姓名:王斌 学号:08120901003

(3)实习时间:20xx年6月5号——20xx年6月10号

(4)实习器材;地质罗盘,地质锤;放大镜,皮尺等

(5)指导老师:莫世江教授、丁卫红老师等

(6)实习分组:09地理(1)班第一组

(7)实习路线;毕节学院——安顺市——黄果树瀑布——关岭县城——关岭国家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兴义市——万峰林——石林——织金洞——毕节学院

二、实习内容

1、花江大峡谷地质地貌概况

地球的裂缝——花江大峡谷地处贵州高原南部,向广西低山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在地质构造上位于杨子台褶带中的黔南古断褶来之西部,出露地层中三叠纪地层分布广泛,岩性以碳酸岩层为主,这是形成岩溶地貌的基础。经过多次造山运动,地壳隆升,海水消退,出露的海沉积物中碳酸钙含量高,经水的溶解和风化剥蚀,发育成各种奇观,如溶洞、奇石等,这些奇观主要是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奇。

花江大峡谷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燕山运动奠定了其发展演化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大峡谷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别是其独特的地质遗迹,较全面的揭示了该区域的白垩纪古地理的原貌及其发展过程。

该区域地层的形成为早白垩纪早期,其岩石类型分别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 形成了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宝库。

2、喀斯特发育情况

花江大峡谷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石出露分布广泛,岩溶面积92%,号称贵州省境内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岩溶极为发育,形态类型多样,峰林、峰丛、孤峰、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洼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态的钙质一应俱全,形成贵州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

3、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和发育的主要因素

(1)岩石的透水性:水渗入可溶性岩石内部是加速岩石溶解和地质作用的重要因素.

(2)地下水的运动: 地下水排水条件好,交替作用强,喀斯特发展速度快;地下水运动缓慢,则情况相反,溶解的碳酸钙不能及时带走,停滞的地下水很快成为饱和溶液而失去再溶蚀能力。

(3)水的溶解能力:净水溶解能力是比较低的,当水中合有碳酸时,溶解能力加强。 自然界碳酸的很多,主要来自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CO2)和雨水的化合,以及土壤层中各种生物化学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水的化合。此外,气候和岩石成分、结构、产状、厚度等,对喀斯特的发育也有很大的影响。

4、沉积构造

在大峡谷的山体上随处可见的沉积构造也是远古时期地壳活动留下的印记。当时湖泊流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一层层沉积下来,形成现在的岩石,不同的层理交织在一起,看上去好像一幅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早期形成的沉积岩与火山喷发的岩浆接触后,在高温高压的环境条件下发生变质,又形成了颜色丰富、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

5、地质构造

在花江大峡谷一带进行实地的考察,观察该区域的初露岩石的形状,结合书本已学的地质学知识,可以形象的进行如下概括:

地质构造主要分为两大类,四小类:

一是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其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二是断层,包括地垒(断层上升岩层)和地堑(断层下降岩层)两种。 6、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在使用前必须进行磁偏角的校正。

因为地磁的南、北两极与地理上的南北两极位置不完全相符,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不相重合,地球上任一点的磁北方向与该点的正北方向不一致,这两方向间的夹角叫磁偏角。

地球上某点磁针北端偏于正北方向的东边叫做东偏,偏于西边称西偏。东偏为(+)西偏为(-)。

地球上各地的磁偏角都按期计算,公布以备查用。若某点的磁偏角已知,则一测线的磁方位角A磁和正北方位角A的关系为A等于A磁加减磁偏角。应用这一原理可进行磁偏角的校正,校正时可旋动罗盘的刻度螺旋,使水平刻度盘向左或向右转动,(磁偏角东偏则向右,西偏则向左),使罗盘底盘南北刻度线与水平刻度盘0--180度连线间夹角等于磁偏角。经校正后测量时的读数就为真方位角。

(二)目的物方位的测量

是测定目的物与测者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也就是测定目的物的方位角(方位角是指从子午线顺时针方向到该测线的夹角)。

测量时放松制动螺丝,使对物觇板指向测物,即使罗盘北端对着目的物,南端靠着自己,进行瞄准,使目的物,对物觇板小孔,盖玻璃上的细丝,对目觇板小孔等连在一直线上,同时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待磁针静止时指北针所指度数即为所测目的物之方位角。(若指针一时静止不了,可读磁针摆动时最小度数的二分之一处,测量其它要素读数时亦同样)。

若用测量的对物觇板对着测者(此时罗盘南端对着目的物)进行瞄准时,指北针读数表示测者位于测物的什么方向,此时指南针所示读数才是目的物位于测者什么方向,与前者比较这是因为两次用罗盘瞄准测物时罗盘之南、北两端正好颠倒,故影响测物与测者的相对位置。

为了避免时而读指北针,时而读指南针,产生混淆,放应以对物觇板指着所求方向恒读指北针,此时所得读数即所求测物之方位角。

(三)岩层产状要素的测量

岩层的空间位置决定于其产状要素,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测量岩层产状是野外地质工作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之一,必须熟练掌握。

1. 岩层走向的测定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也就是岩层任一高度上水平线的延伸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

因为走向是代表一条直线的方向,它可以两边延伸,指南针或指北针所读数正是该直线之两端延伸方向,如NE30度与SW210度均可代表该岩层之走向。

2.岩层倾向的测定

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与岩层走向垂直。

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

假若在岩层顶面上进行测量有因难,也可以在岩层底面上测量仍用对物觇板指向岩层倾斜方向,罗盘北端紧靠底面,读指北针即可,假若测量底面时读指北针受障碍时,则用罗盘南端紧靠岩层底面,读指南针亦可。

3.岩层倾角的测定

岩层倾角是岩层层面与假想水平面间的最大夹角,即真倾角,它是沿着岩层的真倾斜方向测量得到的,沿其它方向所测得的倾角是视倾角。视倾角恒小于真倾角,也就是说岩层层面上的真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真倾角,层面上视倾斜线与水平面之夹角为视倾角。野外分辨层面之真倾斜方向甚为重要它恒与走向垂直,此外可用小石于使之在层面上滚动或滴水使之在层面上流动,此滚动或流动之方向即为层面之真倾斜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直立,并以长边靠着岩层的真倾斜线,沿着层面左右移动罗盘,并用中指搬动罗盘底部之活动扳手,使测斜水准器水泡居中,读出悬锥中尖所指最大读数,即为岩层之真倾角。

岩层产状的记录方式通常采用下面的方式:

既方位角记录方式,如果测量出某一岩层走向为3100,倾向为2200 ,倾角350,则记录为NW3100/SW∠350或3100/SW∠350或2200∠350。

野外测量岩层产状时需要在岩层露头测量,不能在转石(滚石)上测量,因此要区分露头和滚石。区别露头和滚石,主要是多观察和追索并要善于判断。

测量岩层面的产状时,如果岩层凹凸不平,可把记录本平放在岩层上当作层面以便进行测量。

7、花江大峡谷石漠化情况及其治理方案

(1)石漠化

石漠化即喀斯特荒漠化或石化,与我国西北一带沙漠化现状相似,是土地劣化演变的极端形式之一。广西和贵州等地原本就有大面积的碳酸岩分布,又由于不断地开荒种地,破坏了原有植被,需千万年才能形成的瘠薄土层经风吹雨打迅速流失,最后地表只剩下不能种任何植物的石块。我国西部石漠化速度相当快,其中广西碳酸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7.8%,石漠化以每年3%—6%的速度递增。石山地区不但形成“山光人穷,穷山恶水”的'恶性循环,且由于土壤稀薄、缺水易旱,也是造林绿化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花江大峡谷地区也与此类似,治理石漠化当务之急!

(2)成因机理

一、花江大峡谷区域碳酸盐岩系的抗风蚀能力强,成土过程缓慢。据资料显示,每形成1 cm厚的风化土层需要4000余年,慢者需要8500年,较非岩溶区慢1O~80倍,这是西南岩溶山区土层浅薄、易出现石漠化的客观背景条件和基本原因。

二、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不利于水土资源的保存。西南岩溶山区地表崎岖破碎,山多坡陡。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加剧了斜坡体上水、土、肥的流失,某些人类活动扰动的激发下,使大片岩溶山地变成石漠化。

三、岩溶山区特殊的土体剖面结构加 剧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岩溶山区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C层(过渡层),在基质碳酸盐母岩和上层土壤之间,存在着软硬明显不同的界面,使岩土之间的粘着力与亲和力大为降低,一遇降雨激发便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四、降水的影响。西南岩溶山区年均降雨量多在900~1 300 mm,暴雨集中在春季(约占4O )和夏季(占55%以上)。春季和初夏季的暴雨正是大面积坡耕地的中耕播种季节,农作物(玉米、油菜、绿肥等)正处于幼苗阶段,疏松的坡土得不到很好的覆盖,故春季和初夏季暴雨加剧了石漠化的发展。

五、人口增长过快,农业人口多,土地负荷压力大。西南岩溶山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农业人口比重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增长快、密度大,加上素质低,使西南岩溶山区陷人人口增加一过度开垦一土壤侵蚀性退化一石漠化扩展一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

六、对土地掠夺式经营,耕种方式落后。乱砍滥伐、滥垦滥耕、铲草皮、挖树根、烧秸秆等在山区经常发生,对土地掠夺式经营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此外,耕种方式水分环比泥沙环比山地石率环比西南岩溶山区三分之一的旱耕地仍采用落后的顺坡耕种方式,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3)合理的治理方案

一是采取砌坎培土的方式,增加土层厚度;二是采取林农混种的方式,实行以耕代抚;三是采取兴修蓄水池方式,保证林竹生长供水需要;四是采取封山禁牧的方式,禁止人畜践踏,增加林草植被;五是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土壤改良、施肥,促进林竹生长。四、多部门联动。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到贫困山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群众的脱贫致富和新农村建设,仅靠林业部门一家的努力难以达到效果。因此,政府把林业、国土、财政、农业、粮食、水利、畜牧等相关部门的力量进行整合,实现多部门联动治理。一是积极开展林下种草。结合当地重点发展以花椒为种植的在石漠化综合治理地区开展林下种情况下,种草养畜,增加了农户收入,调动了广大群众石漠化综合治理积极性。二是配套完善改土工程。该区域的石漠化治理区域主要集中在立地条件较差的陡坡耕地富集区,要投入较大力度。三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岩溶区群众生产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材,长期随意樵采是造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治理的难点之一。

三、实习心得

此次教学实习我们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教学实习的安排,达到了实习的目地和要求。为我们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通过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实习中有许多知识课本上是没有的,我们学到了更加明确可行的操作技术和应用理论。如何充分灵活利用自己课堂知识进行实际操作,锻炼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次教学实习给了我们一个充分锻炼的自己的机会。

通过着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这次野外实习我们不但欣赏了xx秀美的自然景色,调查了解马地质地貌的类型和地质变化,而且学习并掌握了野外地质地貌实习的一些调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们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在野外实习的过程中,虽然非常的劳累,但看到如此的美丽的自然景色,实习后的成果心里还是非常愉悦。这次教学实习让我们受益匪浅。

但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xx旅游开发一些不合理现象,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北部的大山,南部的、宝安山、团山,由于长期垦殖,过度放牧及人类经济活动综合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干旱贫瘠,岩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坏殆尽,只有赤松、栎类稀疏分布,河流及山沟两侧有零星枫杨、槐树等等。因此如何充分利用xx天然的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大丰收是开发者应慎重考虑的。

目前花江大峡谷旅游开发刚刚拉开了序幕,我们相信开发者会充分合理利用花江大峡谷的天然自然资源和人类的智慧,让自然保护区焕发出新的乐章,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和谐发展,造福人类。

地貌的日记 篇4

8 月 27 日 星期一

今天是我们即将开始的实习的第一天,下午两点钟在二教我们举行了实习动员大会。王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实习的地点,实习的内容,实习的安排以及实习的相关注意事项,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贾老师跟我们讲了讲这次实习对我们的重要性,以及这次机会对我们的专业知识提升的帮助。最后郭老师对我们说了说去实习基地需要带的生活用品,以及在那里的注意事项,一定要遵守纪律,不能给当地人带来麻烦。就这样我们期待着实习的到来。最后我们坐上校车来到了实习基地,对实习基地充满兴趣!

8 月 28 日 星期二

早上吃过早饭后,在王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向着实习的第一个目的地亮甲山出发。经过四十多分钟泥泞的步行之后,我们到达目的地,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陡峭的崖壁。眼前的崖壁是由一层一层的层理分明的沉积岩构成。待大家集合之后,王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岩层的三大性状即岩层的走向,岩层的倾角,岩层的倾向。还为我们演示了如何用罗盘测量岩层的产状。在老师演示之后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岩层倾角、走向的测量。之后我们到达崖壁的另一侧,看到了倾入岩,以及岩缝之间有水渗出的现象。老师为我们一一讲解了这些现象的成因。老师们给了我们照相留念的机会,每位同学都兴趣高涨,最后王老师教给我们在图纸上定位,然后整理了笔记,最后我们开始返回基地。

8 月 29 日 星期三

今天的地点是位于实习基地内的地学博物馆,在博物馆内布置着各种关于地学知识的墙面以及地球的立体空间,比如说小型的地球模拟,太空还有溶洞之类的。博物馆分为三个厅,由博物馆讲解员带领我们参观,观看了各种地学图片,这让我感到很惊讶,大自然的`力量是无限的,他能描绘出各种奇特的景观。在参观下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了地球运动的知识!最重要的是了解了柳江盆地的相关知识,比如说它的构造!最后还参观了一些比较特殊的岩石,讲解员对这次参观做了总结,最后我们对讲解员表示感谢!

8 月 30日 星期四

今天的实习地点是沙锅店,早上吃过早饭后,我们开始向目的地进军,穿过小山村翻过几座小山,沿途中看到了当地农民种的各种庄稼。最后我们到达了今天的第一个地点,这里是一处具有代表性的断墙,同学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老师讲了几句之后,我们又往另一个地点出发,这里是一个断崖,站在顶上看到对面是陡峭的断崖。看到了这里的断层,背斜,向斜以及岩墙,这是从来没见到的!路途中经过的村庄那么纯朴,他们那的房子很有特点,一般分为两层,第一层比较低,第二层是住人的,这样的比较适合当地的气候!看完之后我们的队伍开始返回基地!

8 月 31日 星期五

今天是实习结束的日子,早上同学们早早的起床收拾行李等待着校车的到来!在秦皇岛实习的这几天,同学们并肩作战,克服下雨天的泥泞完成了本次实习任务。到了该回校的时刻,我们坐在校车里畅聊着实习期间的快乐!回到学校后我们开始整理实习期间的资料和笔记。认真的整理各种数据,书写实习报告!同时我们非常感谢老师在实习期间对我们的关心照顾,我们将以优秀的实习成果交给老师!不能辜负老师安排的这次宝贵的实习机会!

地貌的日记 篇5

一、实习概况

1、实习目的与任务

地质地貌实习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实习环节。通过此次实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同学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使学生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认识,锻炼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2、实习概况

实习地点:xx自然保护区

xx自然保护区位于青岛即墨市城区西侧,总面积7·74平方公里,公园内以海拔231米的xx为最高主峰,大山、宝安山、团山及长岭等几个侧峰拱卫在周围。山虽不云高,峰虽不属秀,然而这里丰富而又独特的地质现象,却使其在地质保护、科研、旅游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实习单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20xx级

实习时间:20xx—12—31

二、实习内容

1、xx自然保护区概况

xx自然保护区是1994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岛即墨市城西4公里处,总面积7。74平方公里。它集科学地质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和民风民俗文化于一体,充分体现了xx文化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

xx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但区内含有柱状理石柱群、硅化木群、沉积构造、接触变质带及古脊椎动物化石等丰富的地质遗迹,被地质界称为“袖珍式地质博物馆”。区内地质遗迹不仅丰富,而且十分独特,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浅粗面火山岩柱状节理石柱群是世界“三大石群”之一,高26米,宽150米,单株独立、巍巍壮观,可与英国的“巨人堤”、美国的“魔鬼塔”相媲美;硅化木,现已发现并保存完好的有26处,最大的一株长16米、平均直径0。8米硅化完全、年轮清晰实属罕见;维妙维肖的沉积岩包卷层理和交错层理胜似一幅山水画,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展现了火山爆发的烈焰对地质的改变,给人留下了对大自然的感叹。

2、xx地质地貌概况

xx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燕山运动晚期的火山运动奠定了xx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xx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别是xx独特的地质遗迹,较全面的揭示了胶东半岛及山东的白垩纪古地理的原貌及其发展过程。

xx地层的形成为早白垩纪早期,其区域地层划分属莱阳群曲格庄组。其岩石类型分别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其中蕴藏着较丰富的硅化木和独特的安山岩柱状节理,从而形成了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宝库。

xx自然保护区由主峰xx(海拔233。1米)、西峰大山(海拔211。1米)、小峰宝安山(海拔I45米)、团山(海拔I26米)和长岭组成。自南、北两侧遥望,xx、大山二峰并峙状似马鞍,其地貌类型属剥蚀准平原上的残丘地貌,山体圆凸,坡度在20度至25度之间,最高部位在保护区南侧,海拔300米左有,相对高度达200米。山北坡延至埠南一带,山西坡延至信村岭,山前坡延至店子山及西流峰山(又名小龙山),山东坡延至陈家河东岭,均属低洼不平的平原兼低丘地形,残丘周围之冲沟多呈V字型和U字型。保护区范围内无较大河流,只有数条季节河及山北坡截沟堵流形成的几个小型水库,以增加其自身景色。由于xx潜粗面火山岩结构构造特征,使其具有较强的抗风化能力,再加上断裂构造等因素,在周围沉积岩层逐渐侵蚀夷平的状态下形成孤立残丘地貌,使之具有山虽不高却有拔地突起之感。

保护区内地层单一,出露地层为白垩系莱阳群,主要岩性为紫红、黄绿色中细粒长砂岩、含砾砂岩夹砂砾岩、钙质粉砂岩、偶夹砂岩。特别是经多年采石,开挖揭露出了xx绿色次火山岩柱状节理,形成了若干笔直挺拔柱状节理形态的人工露头景观,俗称“石柱群”。同时xx山体是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动植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地质宝库”,是丰富的地质资源集中于一地,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地质博物馆”。

3、实习内容

xx硅化木

我们的站就是xx极富盛名的——xx硅化木。

目前在xx四周发现而且保存完好的硅化木有26处,这些远古时代的树木经过硅化反应形成了现在的化石。早在1·3亿年前,xx地区曾为“古莱阳湖”的一部分,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生长有大量树木,其中部分树木死亡后在本地或异地被掩埋起来,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发生硅化反应形成了硅化木化石。在xx西北麓发现的最大的一株被鉴定为南洋杉,树干长13米,平均直径0·8米,树根、疤节、年轮清晰可见,非常罕见。中生代地层中形体硕大、保存完好的硅化木群落是xx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重要保护对象。尽管国内有不少有关硅化木的报道,但在这样特殊的地质结构条件下,分布如此密集、保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硅化木群尚不多见。此外,古脊椎动物化石在本区内也有零星发现。

xx石林

xx盛产安山玢岩,多为灰绿、灰褐色,是约1亿年前岩浆涌出地表冷凝而成,为优质建筑雕饰石料。山之西南部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形成四方柱状的节理,柱体截面直径约1米左右,高约30余米,笔直挺拔,排列紧密,恰似一片密林,蔚为壮观,故名“xx石林”。

据专家考证,xx石林一亿多年前由火山喷溢的安山岩浆冷凝收缩而成。安山岩呈灰绿色,结构均匀,质地纯净,是一种高级建筑雕饰材料。山之西南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形成四方形柱状节理,柱体截面直径一般在1.0-1.5米间,柱体长30米,柱体笔直挺拔,排列整齐,恰似一片密林,景色蔚为壮观。此类柱状石林多发育于玄武岩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状,而xx石林可发育于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这在地质学上较为罕见。就其价值而言,xx石林规模比南京六合县石柱规模更大,亦更宏伟壮丽,可与美国著名“魔鬼之塔”的柱状节理玄武岩体相媲美。

站在由大片柱状节理石柱群组成的xx石林前面,人们似乎能从中探寻出发生在1·1亿年前的火山活动的场景。在遥远的中生代白垩纪时期,即墨地区火山活动强烈,以即墨城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破火山口,破火山口晚期形成了许多火山锥,火山喷发出的大量岩浆经冷却收缩形成了现在蔚为壮观的xx石林,这片高26米、宽150米的石柱群与英国的“巨人堤”、美国的“魔鬼塔”并称为世界“三大石柱群”。

沉积构造

在xx山体上随处可见的沉积构造也是远古时期地壳活动留下的印记。当时湖泊流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一层层沉积下来,形成现在的岩石,不同的层理交织在一起,看上去好像一幅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早期形成的沉积岩与火山喷发的岩浆接触后,在高温高压的环境条件下发生变质,又形成了颜色丰富、妖娆多姿的

接触变质岩。

xx区域内的沉积岩层属中生代白垩纪莱阳群曲格庄组,为莱阳群的最上层部位。该组为河流相,山麓洪积相粗碎屑堆积,一般以中、粗粒砂岩、砂砾岩为主、兼有漫滩相或局部浅湖相的细碎屑沉积。区域沉积岩之沉积构造特征,属较典型的网状河流相沉积。大型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及斜层理随处可见。在山之北坡各采石场中沿坑壁可观察到极好的垂直剖面,如大型泄水构造、抱卷层理、大型交错层理等。另在xx东坡还可以同时见到向上变细和向上变粗两种沉积层序。测量岩层产状可以断定,xx地区当年有一古水流,方向为自北向南。各种沉积构造宛若一幅幅山水画,遍布于山林之间,给旅游、地质教学提供了一处理想场所。

接触变质带

由于岩浆的入侵及对围岩的烘烤诸因素,在接触带部位沉积岩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接触变质作用。在xx极顶东麓可见紫色、灰色粉砂岩及细砂岩发生角化,但尚未形成角岩,以及沉岩体边缘不规则分布的黑色角岩。在火山岩中也可见到砂砾岩捕虏体。长达几百米的接触变质岩,将火山岩与沉积岩截然分开,宛如一条“黑色长龙”,极其壮观,具有非常高的观赏及科研价值。

其他

xx是即墨西部平原地区的一座孤山,且范围较小,故形不成其独立的气候特征,它与城区及中西部地区的气候状况无大的差异。由于xx地区地势较高,水资源相对贫乏,其主要水源为天然降水。

xx因受地貌、岩性之影响,土壤类型及分布也不尽相同,大体分为山体土壤和山周土壤两种类型。

xx的山体植被由于地形及土壤状况,大致可分林木植被、灌木植被、草甸植被、作物植被四种类型。

xx的的自然资源包括地质遗迹在内的矿产资源及植被资源、土地资源等。有的极其珍贵,闻名于全国乃至于全球有的非常丰富,蕴藏于整个xx区域中。

xx山体间的林木主要有黑松、雪松、侧柏、水杉、刺槐、合欢、火炬、拓树及其它林木。就目前统计,它的综合面积可达3000余亩,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尽管这些各类林木尚在幼年时朋,但它不但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而且可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和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

三、实习心得

此次教学实习我们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教学实习的安排,达到了实习的目地和要求。为我们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通过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习操作能力。实习中有许多知识课本上是没有的,我们学到了更加明确可行的操作技术和应用理论。如何充分灵活利用自己课堂知识进行实际操作,锻炼自己的实习操作能力,这次教学实习给了我们一个充分锻炼的自己的机会。

通过着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习操作能力。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这次野外实习我们不但欣赏了xx秀美的自然景色,调查了解马地质地貌的类型和地质变化,而且学习并掌握了野外地质地貌实习的一些调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们的知识应用与实习能力。在野外实习的过程中,虽然非常的劳累,但看到如此的美丽的自然景色,实习后的成果心里还是非常愉悦。这次教学实习让我们受益匪浅。

但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xx旅游开发一些不合理现象,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北部的大山,南部的、宝安山、团山,由于长期垦殖,过度放牧及人类经济活动综合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干旱贫瘠,岩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坏殆尽,只有赤松、栎类稀疏分布,河流及山沟两侧有零星枫杨、槐树等等。因此如何充分利用xx天然的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大丰收是开发者应慎重考虑的。

目前xx的旅游开发刚刚拉开了序幕,我们相信开发者会充分合理利用xx的天然自然资源和人类的智慧,让xx自然保护区焕发出新的乐章,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和谐发展,造福人类。

地貌的日记 篇6

很多事只有亲身体会了才能知道,就象这次实习,除了受到很多苦之外,还学到很多在学校没有学到的东西。

首先,我深刻的认识到,很多人在实习走之前就把这次实习当作一次公费旅行的态度是科学的。经过实践证明,我们的实习确实是一次旅行。

我们先到了克旗,在克旗参观了克什克腾地质博物馆,在解说员的耐心讲解下,我们了解到了很多地质方面的知识,虽然现在那些知识已经忘光了。然后又去了巴林草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的草原风情,老师同学们为了铭记这一无限光荣的时刻,纷纷拍照留念,照片的背景会向他们的亲朋好友证明他们曾到过广阔无边的草原,照片上他们丰富的面部表情会向人们透露,他们在草原上的心情是开心愉快的`。

草原上尽了兴,大家高高兴兴的坐上大客,前往奈曼

在奈曼我们参观了奈曼王府,然后用掉一天的时间去采点画图

其次,经过这次实习让我认识了一座漂亮的城市——承德。在奈曼完成任务我们就直接到了承德。在承德我们去了避暑山庄,避暑山庄的门票贵得不像样,但是免车费免住宿的到一趟河北,不去一趟避暑山庄更不像样,所以大家都去了。照样每到一处大家拍照留念以供回味炫耀。

最后,我们途经大山草原,见到了各式各样的地貌,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掌握土地的分布形态,与我们专业息息相关。

结论:实习是一次难得的学习的机会,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路上要注意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一路上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地貌的日记 篇7

8 月 27 日 星期一

今天是我们即将开始的实习的第一天,下午两点钟在二教我们举行了实习动员大会。王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实习的地点,实习的内容,实习的安排以及实习的相关注意事项,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贾老师跟我们讲了讲这次实习对我们的重要性,以及这次机会对我们的专业知识提升的帮助。最后郭老师对我们说了说去实习基地需要带的生活用品,以及在那里的注意事项,一定要遵守纪律,不能给当地人带来麻烦。就这样我们期待着实习的到来。最后我们坐上校车来到了实习基地,对实习基地充满兴趣!

8 月 28 日 星期二

早上吃过早饭后,在王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向着实习的第一个目的地亮甲山出发。经过四十多分钟泥泞的步行之后,我们到达目的地,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陡峭的崖壁。眼前的崖壁是由一层一层的层理分明的沉积岩构成。待大家集合之后,王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岩层的三大性状即岩层的走向,岩层的倾角,岩层的倾向。还为我们演示了如何用罗盘测量岩层的产状。在老师演示之后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岩层倾角、走向的测量。之后我们到达崖壁的另一侧,看到了倾入岩,以及岩缝之间有水渗出的现象。老师为我们一一讲解了这些现象的成因。老师们给了我们照相留念的机会,每位同学都兴趣高涨,最后王老师教给我们在图纸上定位,然后整理了笔记,最后我们开始返回基地。

8 月 29 日 星期三

今天的地点是位于实习基地内的地学博物馆,在博物馆内布置着各种关于地学知识的墙面以及地球的立体空间,比如说小型的地球模拟,太空还有溶洞之类的。博物馆分为三个厅,由博物馆讲解员带领我们参观,观看了各种地学图片,这让我感到很惊讶,大自然的力量是无限的,他能描绘出各种奇特的景观。在参观下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了地球运动的知识!最重要的是了解了柳江盆地的相关知识,比如说它的构造!最后还参观了一些比较特殊的岩石,讲解员对这次参观做了总结,最后我们对讲解员表示感谢!

8 月 30日 星期四

今天的实习地点是沙锅店,早上吃过早饭后,我们开始向目的地进军,穿过小山村翻过几座小山,沿途中看到了当地农民种的各种庄稼。最后我们到达了今天的第一个地点,这里是一处具有代表性的断墙,同学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老师讲了几句之后,我们又往另一个地点出发,这里是一个断崖,站在顶上看到对面是陡峭的断崖。看到了这里的断层,背斜,向斜以及岩墙,这是从来没见到的!路途中经过的村庄那么纯朴,他们那的房子很有特点,一般分为两层,第一层比较低,第二层是住人的,这样的比较适合当地的气候!看完之后我们的队伍开始返回基地!

8 月 31日 星期五

今天是实习结束的日子,早上同学们早早的起床收拾行李等待着校车的到来!在秦皇岛实习的这几天,同学们并肩作战,克服下雨天的泥泞完成了本次实习任务。到了该回校的时刻,我们坐在校车里畅聊着实习期间的快乐!回到学校后我们开始整理实习期间的资料和笔记。认真的整理各种数据,书写实习报告!同时我们非常感谢老师在实习期间对我们的关心照顾,我们将以优秀的实习成果交给老师!不能辜负老师安排的这次宝贵的实习机会!

附:实习总结

XX年3月1日,我开始了为期两周的毕业实习。这次的实习单位是河南地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我实习的地点在焦作市中站区。工程名称是和祥小区,这是一个安置小区,我们所要做的工作是:

一,查明工程场地地基土的岩性、时代成因及空间分布特征,提供设计所需的各层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二,查明工程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及其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预测其发展趋势,并提出防治措施及有关技术参数。

三,查明埋藏的`河道、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的埋藏物。

四,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含水层特征等,提供地下水位及变幅深度,提供抗浮设防水位。评价地下水对基础设计施工的影响及其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五,查明有无可液化土层,提供有关抗震设计参数,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进行评价。判定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型,对抗震地段进行划分。

六,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计算变性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七,对地基基础方案进行分析。首先对天然地基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当天然地基不能满足要求时,论述采用复合地基或桩基方案的可行性,并进行论证对比,最后提出地基基础方案倾向性意见。

八,提供基坑开挖、支护所需的有关设计参数,提出支护结构方案建设。

九,提供降水设计有关参数,并对基坑降水和截水方案提出建议。

十,提出影响工程施工的不利地质因素,并对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

工程地质条件包括:

(1) 地层的岩性:是最基本的工程地质因素,包括它们的成因、时代、岩性 相关书籍、产状、成岩因素特点、变质程度、风化特征、软弱夹层和接触带以及物理力学性质等。

(2) 地质构造:也是工程地质工作研究的基本对象,包括褶皱、断层、节理构造的分布和特征、地质构造,特别是形成时代新、规模大的优势断裂,对地震等灾害具有控制作用,因而对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沉降变形等具有重要意义。

(3) 水文地质条件:是重要的工程地质因素,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动态和化学成分等。

(4) 地表地质作用:是现代地表地质作用的反映,与建筑区地形、气候、岩性、构造、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密切相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风沙移动、河流冲刷与沉积等,对评价建筑物的稳定性和预测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意义重大。

(5) 地形地貌:地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状况、山坡陡缓程度与沟谷宽窄及形态特征等;地貌则说明地形形成的原因、过程和时代。平原区、丘陵区和山岳地区的地形起伏、土层厚薄和基岩出露情况、地下水埋藏特征和地表地质工作现象都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建筑场地和路线的选择。

工程地质问题是指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它影响建筑物修建的技术可能性、经济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如建筑物所处地质环境的区域构造稳定问题,地基岩体稳定问题,地下硐室围岩稳定问题和边坡岩体稳定问题,水库渗漏问题,淤积问题,浸没问题,边岸再造及坝下游冲刷问题,以及与上述问题相联系的建筑场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条件等方面的问题。工程地质工作的基本任务在于对人类工程活动可能遇到或引起的各种工程地质问题作出预测和确切评价,从地质方面保证建设事业的技术可能性、经济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

这次实习的目的是通过实习,让我们从感性上认识了工程地质,加深在课堂学的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了解岩层产状及其形成过程和发展情况,分析所见的岩土的性质以及该地区的地质发展、演变简史;学会观察地质现象和分析评价工程地质问题的初步能力。通过实习,掌握工程地质的基本知识,了解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从事专业工作、扩大知识面和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这次由于实习时间有限,我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对工程场地的地形地质情况通过地质编录的形式反映出来,下面就是我这两周实习的具体工作:

由于工程场地占地面积比较大,我们每天做的工作也都一样,所以就其中一天的工作做一详细的介绍即可。早上六点半起床,洗漱吃饭之后,大概七点半左右我们就已经在工地开始一天的工作了。我所负责的工作就是记录每层土层的岩性,类别,就是做地质编录了。对土层进行划分、定名等工作。该采样的时候,进行采样,写标签,防止造成混乱。每天就这样重重复复,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说对土层进行描述定名。这些东西只有在真正实际操作中才能知道,平时书本上学到的那些东西也都是理论上的,真正到了工地上才发现,实践是多么重要。同时也发现了其实做每样工作我们都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在工地上的工作很辛苦,也很单调,没有在学校时那么自在,那么有趣,在工地每天面对的就是同样的几个人,做的是同样无聊的几件事。但这也需要我们不停的学习才能知道,简单的东西我们需要重复的把它做好。每一件事情都是由很多小事,很多简单的事情组成的。只有做好了,我们才能成功。地质实习的过程是枯燥的、无味的,但在这过程中我们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及与人相处的方法。

这次实习很快就结束了,通过本次综合性实习,让我体会到了书本知识和实际结合的重要性,遇到了很多书本上从未遇到过的疑惑。了解了很多现场施工问题的解决方法和体验了真实的施工现场环境。在带队老师的讲解下,让我受益匪浅,也确实说明了在校大学生实践知识薄弱的特性,也对自己的知识作了一个综合性的检测,让我明白了很多知识的缺陷和促使我在剩下的大学生活中抓住机会提高自己的能力。在这次实习中要特别感谢吴老师和陈老师对我们的教导。同时也很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潘老师对我们的关心和帮助。老师,你们辛苦了。

地貌的日记 篇8

今天早上我们在西2-101进行实习动员大会,会上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任务布置、实习地点、路线、计划进度、主要内容的概要讲解,及罗盘的结构构造功能特征及功能,并强调了实习的`安全性问题。在介绍地质罗盘仪时,老师主要教我们如何使用罗盘进行定向、定位、和量测各类地质体或地质界面的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接着叫我们如何记录产状要素。紧接着老师给我们播放工程地质录像,内容主要关于大坝工程地质的介绍。坝的类型主要分为土石坝和混凝土坝。土石坝对地基要求较低,坝址周围必须有充实的天然建筑材料;而混凝土坝对地基、地质条件要求较高,多建在坚硬的岩石地基。从录像中我了解到坝址坝型的选择应根据六个方面进行研究即:一、岩土及工程性质;二、地质结构;三、地形地貌;四、水文地质;五、自然地质现象;、天然建筑材料;这些方面都涉及了工程地质内容,所以应考虑工程地质问题:一、区域稳定性与水库诱发地震问题;二、坝基绕坝渗漏问题;三、坝基渗漏变形破坏问题;四、坝基及坝肩抗滑稳定问题;五、坝基沉降变形问题;六、河床刷坑问题。大会结束以后老师再次强调了安全问题及准时搭车,通过这次动员大会使我对即将开始的工程地质实习有了更加充分的准备与期待。

地貌的日记 篇9

今天早晨坐车的时候下起了小雨,所以我们都带上了雨伞。

大概10分钟左右就到了第一个目的地——洪塘大桥,老师在桥下给我们介绍了洪塘大桥闽江流域的堆积作用和侵蚀作用的地质地貌特征,闽江南港河流宽阔,流量大于黄河。由于河流堆积作用导致下游沙滩较多,这里的`河沙驰名中外,含泥量低,级配良好,所以导致过度采砂;又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使桥墩产生论了变形;在南岸逗留了一会儿后,我们开始走到北岸,老师告诉我们,由于桥的北岸的地基下存在软土层和滑坡体使桥面产生裂缝,并导致桥墩的轴向位移和侧向位移,使桥存在破坏现象,有的同学开玩笑问:“为什么不再重建一座呢?”,老师说这个想法很好,只是这样投了太大了,现在是只能重新加固旧桥墩,或者在两旁重新建新的桥墩,最终采取了一些加固和维修措施,即加大桥墩,加抗滑桩等

接着我们来到农大校舍旁的一个边坡旁,这是一个用锚钉加固的防护措施,在那里老师讲解了一会儿我们就往最后的目的的——洪山大桥出发,老师刚开始介绍了闽江南北港的区别,北港侵蚀作用强、堆积作用较弱,而南港侵蚀作用较弱、堆积作用强;由于闽江中下游分流不对称,导致北港的流水量大,流速快,对河床冲刷强,导致下游两岸崩塌。

差不多11点左右,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开始回校,回来时天空又飘起了小雨,感觉今天收获挺多的,其中听了老师感受最深的是桥所处的地质条件对桥的影响很大,桥的地基、桥墩、桥面这些都受到地质结构、水文地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