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弱小的日记 篇1

在本节课中,我还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训练。特别是萨沙和妈妈的一段对话,我先让学生从找句子、读句子再到悟句子,去体会人物不一样的心理变化,整体感知整段对话后,让学生自由练读,分角色表演。并通过指名表演,小组表演,男女生分组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进行角色体验。最后,我参与到他们中间,和他们一起表演,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表演得一次比一次成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随后,我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题,在读中再次体验小萨沙的心声,从而使小萨沙的心声成为我的心声,他的心声,所有人的心声。

最后我让学生说说在平时,你都保护过谁?为什么?学了这篇课文后,今后你打算怎样做?使学和说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和物,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我不是弱小的日记 篇2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学生齐读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

2、师导语:与狮子相比,兔子是弱小的,与年轻人相比,年迈的老人是弱小的,你还能举例说一个这样的对比吗?

(与老虎相比,小羊是弱小的……)

3、可有一个人却不甘心做最弱小的,他是谁(萨沙)

4、谁来做做萨沙说说这句话?

5、学生说读课题,(教师相机:你强调哪个词?“我”——不是别人,是我

你说的时候强调哪个?弱小——我不是最弱小的,那我是强大的,还有比我更弱小的)

6、萨沙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呢?

二、新课讲授:

1、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想一想,萨沙是在什么情况说这句话的?

2、学生读课文,然后交流:

3、预设:

萨沙是为蔷薇花盖上雨衣说的

萨沙是在保护了蔷薇花的情况下说这话的。……

4、出示雨中的蔷薇花的语句:“萨沙朝着蔷薇丛走去……毫无抵抗能力。”

谁来读读萨沙在雨中护花的情景:

重点指出:滂沱大雨,这个词语怎么理解?(指生说雨下得大,还有哪些词语也表示雨下得大的意思:大雨如注、瓢泼大雨、倾盆大雨……)在这样大雨滂沱的天气下,再来读读蔷薇花,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想:蔷薇花弱小无助、可怜、娇小)

是呀,在风雨的摧残下,蔷薇花显得那么的可怜无助,可在滂沱大雨降临之前,他们又是多么娇艳动人。

5、出示:蔷薇美丽动人的语句:“林中旷地附近长着……芳香扑鼻。”

一丛丛、粉红、芳香扑比,数量多、色彩艳丽、香味浓

指生读,读出自己心中的喜欢,心中的美。这是多么美好的一道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美丽的蔷薇花吧!

6、粉红娇艳的野蔷薇美丽动人,但是它却禁不起任何风吹雨打,看到在风雨中受尽摧残的花儿,此时此刻你想做点什么?

(预想:用雨衣盖在他身上,撑一把伞,搭个帐篷,

萨沙又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萨沙朝着……”

用了哪两个动词:掀、盖

7、谁来读读,在动词前加上修饰词,在来读读。

“萨沙朝着蔷薇丛走去,他掀开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为什么这么加,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萨沙对蔷薇关心、爱护,拥有一个美好的心灵,保护弱小的义务)让我们一起去保护这朵朵弱小的蔷薇花吧!

8、在萨沙和同学们的眼中,蔷薇花是弱小的,在爸爸妈妈眼里,谁又是弱小的呢?

9、下面我们来读读妈妈与萨沙之间的对话。

学生自由读,3、4、5、6、8

“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10、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法?(每个人都要帮助、关心、爱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文中有没有体现出保护的行为来呢?

(爸爸给妈妈雨衣,妈妈把雨衣给了萨沙,萨沙把雨衣给了蔷薇)

板书:让雨衣爸爸——妈妈——萨沙——蔷薇

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11、师:从让雨衣中我们看到了一颗颗真诚爱心的传递,给人幸福和温暖。这又是一道美丽和谐的风景线。这也让我们感受到妈妈这话中隐藏的深层涵义。

12、萨沙不甘示弱,他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不是弱小的。

指生读:“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

此时的萨沙就是想告诉妈妈什么?(自豪、自信、高兴)

让我们满怀自豪之感读读。

分角色朗读萨沙与妈妈的对话。(补充妈妈的话)

萨沙终于明白了妈妈的那句“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所以他保护了比自己弱小的蔷薇。

同学们在这个美丽的地球上,生活着许许多多弱小可爱的生命,盛开的鲜花、碧绿的小草、活泼的小鸟、白兔、松鼠等大呢感,还有海洋中的小鱼、小乌龟、螃蟹,以及身边的弟弟妹妹、年迈的爷爷奶奶。你们心中谁又是弱小的呢:你又会怎样保护他们呢?

(可手写,也可口述)

三、激情总结:同学们,被人爱是幸福的,而爱别人,把爱给予比自己弱小的人,更是快乐!难怪小小的萨沙会用实际行动在证明:齐读:我不是最弱小的。

我不是弱小的日记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个7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好、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3.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会认个7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好、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2.规范、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朗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揣摩萨沙和妈妈的对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现在你们已经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但在爸爸妈妈的眼里,很多时候你们却是弱小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我不是弱小的》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刚才我们提出的问题:我是谁?我为什么说自己不是弱小的?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2.出示生词认读。

周末萨沙托利亚铃兰花野蔷薇簇拥随风舞动芬芳扑鼻聊天倾盆大雨递给垂着头显得娇嫩掀起雨衣。

3.老师把熟字去掉,你还认识这些生字吗?

4.这些生字藏到句子中了,你还会读吗?

出示:原来有一丛野蔷薇,被铃兰花簇拥着,开出了第一朵粉红色的花。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

突然,雷声大作,天上飘下几滴雨点,紧接着,下起了倾盆大雨。大雨已经打掉了两片蔷薇花的花瓣,花儿无力地垂着头,显得更加娇嫩。

5.再读一读课文,比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字,请你读准字音,说说怎样记,怎样用,比一比谁的记法最巧。

分组学习——全班交流

2.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3.范写,重点指导

弱:提示两个点、提的写法。

末:先与未比较再写

芬芳:草字头的横不要太长,两竖下方略向内斜,写出呼应感,芬字的撇捺要舒展,芳字的中横要写长。

4.学生练习,把字写规范、美观。

5.展示,交流评价。

四、作业

1.默写生字词语。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七课:谁知道弱小是什么意思呢?

2.过渡:外国有一个小男孩叫萨沙,虽然他才五岁,但是也不愿意做一个弱小的人,并且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再读读这个故事。

二、读议悟情

1.自读第1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夏天的一个周末,五岁的萨沙和哥哥托利亚,跟父母一起到森林中去玩。那里盛开着美丽的铃兰花。突然,萨沙发现了一丛――野蔷薇。

出示句子:原来有一丛野蔷薇,被铃兰花簇拥着,开出了第一朵粉红色的花。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

自由读,说说读了这句话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指名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3.正当野蔷薇美美地开着时,突然,雷声大作,天上飘下了几滴雨点,紧接着下起了倾盆大雨。妈妈赶紧从背包里拿出雨衣递给身边的托利亚,哥哥托利亚又把雨衣递给了弟弟萨沙。可是5岁的萨沙对妈妈和哥哥的这一做法感到很不理解,于是萨沙和妈妈之间就进行了一场对话。请大家读读3——9自然段,

看看萨沙一共说了几句话?

学生自由读4-9段。

(1)萨沙一共说了几句话?

出示:妈妈,您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

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

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

(2)自由读读这三句话,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练习读这三句话。自由读,指名读

(3)重点指导第三句问话

萨沙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读读7、8段,标出描写萨沙动作的词。学生自由读画。

假如你就是萨沙,现在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

你用自己的雨衣保护弱小的蔷薇花,多勇敢的孩子啊!那你能不能坚定地说,你不是最弱小的?这时你的心情什么样?(自豪)

萨沙的心里也是这样想的,她的第三次问话里,就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谁再来读读第三次问话?

(1) 分角色读3——9自然段。

三、总结

1.萨沙用自己的行动保护了弱小的蔷薇花,向大家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那么你保护过比你更弱小的吗?

2.我听出来了,你们都能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生命,你们都是一个有爱心的、勇敢的孩子,现在,让我们挺起胸,一起自豪地说:“我不是最弱小的!”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积累词语。

板书设计:

我不是最弱小的

保护蔷薇花

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我不是弱小的日记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3.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重难点学习萨沙和妈妈之间的对话,懂得“每个人都要保护弱小者。

教学准备:

1.有关课文内容的课件。2.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一)请同学们看下面一个短片,看完后回答:我们能否做到?

(放短片,回答--------)

(二)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我不是最弱小的〉〉。同学们自己先读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读一读,认一认,开始吧。

(三) 你们的生字找出来了吗?请你们拿出自己的生字卡片,请大家读生字,摆字卡,看谁读得正确,摆得快。

(教师行间巡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电视中的小朋友读得怎么样?(边说此句话边播放课件1)

播放课件1(读词语)显示(四)(五)的内容

(四) 你们的字卡摆完了,读正确了吧。

(五) 你们找到的生字都藏到了下面的词语中了,你们还能找到吗?并能准确地读出来吗?学生跟着读。

(六) 你们有谁能比他们读得更好的吗?(指名看着词语卡片读)你们读得很好。(边说边出示课件2)

播放课件2(读生字)显示(七)的内容

(七) 同学,你们看,这些生字可淘气了,他们从词语中跑出来跳到苹果树上了,,谁能把它读正确,就能把它摘下来,谁愿意呀?

(八) 当课件中的小朋友读完第一个生字时,停止播放。随机就问,电视中的小朋友的苹果摘完了吗?(生:没有)你们说该怎么办?(我们来帮他们摘)谁来试试看?

(九)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这篇课文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中的标点符号和人物对话有什么不同?)开始吧。(读后指名回答,生答:问号多,感叹号多,对话多),那么,象这样的课文,我们怎样读才最好呢?(生:分角色读)那好,现在2个人一组分角色朗读萨沙和妈妈的对话,注意要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开始吧。

(十)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们知道了什么?(我们应该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萨沙是一个勇敢的孩子)

播放课件3(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角色朗读课文)显示(十一)的内容

(十一)那么,现在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合作读一次课文,好吗?同学们跟着课件读。

(十二)下面我们来评选最佳萨沙和最佳妈妈。(指一至二组的同学读)

同学们,我觉得你们读得都不错,我想还是给你们评为最佳集体吧。

(十三)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积累了哪些好词语呢?(指名说)边说边让学生在黑板上出示词语。

同学们,我们要把积累的这些词语运用到平时的写话和说话中去。

(十四)请同学们看看课后的——————我会填。

①你们发现了什么?②谁会组词?

(十五)请同学们看看我们今天要写的生字。

①你们觉得哪些字难写?②你们还发现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三.作业 

我不是弱小的日记 篇5

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词。

会用芳香扑鼻、附近造句。

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向萨沙一家人一样,自觉保护弱小者。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导入  新课

板书课题。

我指的是谁?

他为什么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初读课文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轻声读课文,画出生词,读准字音。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指名读生字词。

齐读。

理解词语。

蔷薇  聊天  聚精会神  大雨如注  娇嫩纤弱

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第二课时

听写词语

聊天  滂沱  旁边  芳香扑鼻

附近  蔷薇  闷热  大雨如注

细读课文

自读第一自然段,想象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讨论:

时间:  假日     天气:  闷热

地点:  森林     人物:  一家人

小结。

默读课文第二段。

用“    ”画出描写森林美好的句子。用“     ”画出萨沙一家人相让雨衣的句子。

讨论后出示句子。

看图理解大雨如注。

用芳香扑鼻说话。

当大雨如注的时刻,萨沙一家人是怎样相让雨衣的?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朗读。

理解妈妈的话。

萨沙明白了这个道理,他是怎么做的?

用   画出描写萨沙动作的词语。

理解 滂沱大雨  娇嫩柔弱

指导朗读。

总结课文。

板书设计 :

朝着          走去

萨沙  (保护)                    蔷薇花

掀起          盖在

我不是弱小的日记 篇6

教学简述: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 二年级 下册

课前准备:

三个田字格,生字抄写本,课件.

谈话导入

我们先来学习一个新字" 弱".板书:弱

老师给字组词.板书:弱小 齐读.你知道什么叫弱小 那"最弱小"的呢 (就是很弱小很弱小,力量比谁都小的)

谁都不愿意做最弱小的那一个.你听一个叫萨沙的5岁男孩就说了这样一句话.补全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齐读

他为什么要这么说 那谁又是最弱小的呢 请小朋友们翻开书本,我们一起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初读课文

1.这篇课文很长,也挺难读的.小朋友们先认真听老师读课文,然后回答这两个问题.

出示:文中出现了几个人 (萨沙,托利亚,爸爸妈妈)

他们在树林里看见了哪些美丽的花 (铃兰花,野蔷薇)

2. 教师板书,学生集体认读.

3.课文围绕着他们,发生了一件另人深思的事情,请小朋友打开书本,自己来读读课文.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4. 大家读得可真认真,谁愿意把课文读给我们大家听 (指名分段读课文,及时正音.)

三.品读课文

学习课文第2段.

1.教师指着板书讲述:这是一个夏天的周末,萨莎一家快乐地走在树林里,突然传来了萨沙的叫声.

出示句子:"看!这儿还有一朵野蔷薇!"学生齐读

2.指导读好这句话.看,这个句子有两个感叹号,我们应该怎么读 (指名读2-3人---全班齐读)

3.这话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是怎样的一朵野蔷薇呀, 怎么让萨沙那么惊喜.找到第二段中描写野蔷薇的句子.

出示:原来有一丛野蔷薇,被铃兰花簇拥着,开出了第一朵粉红色的花.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

什么叫簇拥 出示插图理解.那么多铃兰花都紧紧围绕在野蔷薇的周围,这就叫做簇拥.

你们听,铃兰花紧紧簇拥着蔷薇花,正在大声地夸它呢.你听见它们夸蔷薇什么吗

(蔷薇你真美,真香.理解随风舞动,芬芳扑鼻)

你能把野蔷薇美丽的样子读给大家听吗 指名朗读好这句话.

4.多漂亮的花呀,难怪萨沙一家会被它深深吸引,干脆坐在蔷薇的旁边,一边欣赏,一边聊起天来.

学习课文第3段

正当萨沙一家悠闲地聊天时,突然发生了一件事……

出示课文:

突然,雷声大作,天上飘下几滴雨点,紧接着,下起了倾盆大雨.妈妈赶紧从背包里拿出雨衣递给身边的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给了萨沙.

这时天突然……下起雨来.这场雨下得(又快又猛).你怎么看出来的 (读好这句话)

一时间,突然间下了那么大的雨,淋湿了所有人,可雨衣只有一件,该怎么办呢 一起读下去.

妈妈赶紧从背包里拿出雨衣递给身边的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给了萨沙.

为什么大家最后把雨衣都传给了萨沙 (因为他最小,大家都关心他,怕他淋雨)

对呀,大家就是这么想的.可萨沙心里却有疑问, 有想法,让我们一起找找他跟妈妈的对话.

出示萨沙和妈妈的对话:

萨沙不解地问:"妈妈,您和托利亚也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 "

妈妈回答说:"我们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萨沙又问:"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 "

"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妈妈说着摸了摸萨沙的脑袋.

……

我们先来看萨沙和妈妈的前两次对话.自己轻声读这2句话.虽然它们都是问句,可读法却不一样,请跟老师配合读这些句子.

同桌配合读对话

谁愿意来当萨沙,跟老师配合读这段对话

指名读第一句话,妈妈,您和托利亚也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 请注意这里萨沙的语气是"不解"地问妈妈.再指名----齐读.

教师回答:我们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指名读第二句.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

师问:你为什么皱着眉头呢 (不服气,虽然年纪小,但我不想做最弱小的)

师接读: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

男女分角色朗读对话.

学习理解妈妈的话.

出示妈妈的话: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

妈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要是(如果/假如)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

也就是说,如果你不想变成最弱小的,你就要(有能力保护比你更弱小的).

妈妈的话引起了萨沙的思考,他不想变成最弱小的,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学习.

巩固积累

领读黑板上的词语.

这是我们今天课文中出现的生字,开小火车认认看.

学习"夏,该"的写法,写进田字格.

我不是弱小的日记 篇7

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入感悟。教学本课我采取以下步骤:

1. 强化初读,使学生有所知

感知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实践、自觉朗读来完成的。完成这一过程教师应有意引导,让学生对课文的含蕴有所感知。在教学中,可以首先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弄明白文章所写的事情。在学生了解本文所写内容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重点内容,使学生在读书中对课文所揭示的道理有所感知。

2. 精读揣摩,使学生有所悟

在初读的基础上,精读的重点首先应放在深入领会“妈妈”两次说话的用意上:第一句话“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意在教育萨沙要懂得同情弱者,保护弱者;第二句话“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了吗?”是在激励孩子。可变换形式反复朗读,然后进行句式练习:“妈妈”说的第二句话还可以怎样说?(①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②要是你能保护别人,那你就不是最弱小的人。)让学生理解“妈妈”对萨沙的良苦用心。

同时,联系前文一家人递让雨衣的情景,让学生对“妈妈”的话有更深刻的感悟。其次是重点读好萨沙说的三次问话:第一句“妈妈,爸爸把雨衣给您,您又把雨衣给了我。你们干吗这样做呢?”指导学生体会萨沙不懂他们为何这样做的心理,读出天真幼稚的语气;第二句“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要揣摩萨沙不甘为弱、也想保护弱者的心理;第三句是萨沙把身上的雨衣盖在蔷薇花上之后说的话,“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这一句要指导学生体会萨沙的自豪感,因为他已经不是最弱小的了,能够保护比他弱小的蔷薇花了。这样,通过学生不断深入地朗读,不仅培养了语感,也受到了健全人格的教育。

我不是弱小的日记 篇8

作者:施建平  陆亚红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02

《我不是最弱小的》听课点评

开课老师:陆亚红      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 

《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必须加强人文熏陶,为学生未来人生打好底色。学语文,不仅是为了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大写的人”,教师要利用课文,把它作为教学生做人的资源。本课的内容则能成为很好的育人资源,事实上,本课教师在教学中也很好地注重了这一点。

本课的朗读教学一个很突出的地方就是教师情景的引入,学生角色的扮演,促进了学生深刻地感悟语言的内涵。

教学中有几个地方的朗读都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如划出并朗读描写森林美好的句子,美的环境,加上人物美的情感,这给了我们以美的享受。又如蔷薇花在雨中一段描写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了蔷薇花的楚楚可怜,为下文对蔷薇花的照顾,感受它的“弱小”做了情感铺垫。

另外,教师在指导朗读时,注重让学生进行换位进行情感体验。如,朗读森林美景时,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再如,朗读蔷薇花雨中一段时,问“是否听到了蔷薇花的呻吟?它在说什么?你想对它做些什么呢?”这些引导,使得学生能更快地进入到情境中,从而更好地把握住文章的情感基调,深刻地感悟语言的内涵。

需要指出的是,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教师要注意不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单单(或者说主要)集中在语气的轻重、音量的高低上。朗读是把无声语言转化成有声语言的媒介。声情并茂,为完美再现作品生命所必需,是朗读的最高境界。情与声,是内容和形式,二者互相依存,声情之间,情处于支配地位,所以,以情带声,也是朗读的教学策略之一。以情带声,前提是悟情入情。因此,在朗读指导时,更应该注重“由内而外”,由感而发。这应成为语文教师朗读指导的努力方向。

评课人:施建平

转载;id=572

我不是弱小的日记 篇9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作品, 课文讲了萨沙与家人出外度假,突然遭遇暴风雨,父母亲很自然的把雨衣让给了年龄最小的萨沙。在他们的影响下,萨沙不甘心做弱小者,并学会了保护弱小者。尽管文章讲述的是一件简单的生活小事,却阐明了深刻的做人道理,渗透了培养自信自强人格的思想。

教法学法

依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考虑。

首先,引导学生初读感知课文,获得对课文内容的大致印象;然后抓住细节和对话,体验情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最后迁移延伸,引导联系生活,进行联想和想象,创编爱心故事。

教法流程

一、以读为主、读写结合。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语文学习是学生的语文经验自我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自主探究,产生自己的独特感悟和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组织开展小组学习、同桌交流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作性和集体学习的优势,在交流活动中丰富和加深对文字和人生的理解。

三、联系生活、现象创造。

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通过文字兼美的课文学习,同样可以引导学生提升对生活的认识,陶冶学生人格,发挥出语文学习的人文价值和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关注生活,进行联想和想象,创编爱心故事,不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对人物内心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将课堂与生活连接,教学生学会做人,从而使学生的个性情感得到健康发展。

效果分析

首先,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抓住写景和人物对话的重点句子,重点理解这两个部分。

其次,注重体验,自读自悟。通过分角色、分小组多次朗读,反复进入文字,体验萨沙情感变化的具体内涵,从而读懂了句子,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体现了注重情感体验的阅读教学要求。

第三,联系生活,促进迁移。在学生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讲述生活中关爱弱小的故事,联系生活,使学生深化了对生活的认识,完成了情感的迁移,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升华和情感的健康成长。

我不是弱小的日记 篇10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改编自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极具生命教育意义的经典文章情节简单,语言浅显,讲述的是一件极为普通的生活小事:萨沙一家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时,将唯一的雨衣让给了最需要保护的萨沙,可出乎意料的是萨沙在父母的影响下,不甘于做弱小者,把雨衣盖在了风雨飘摇的蔷薇花上。事虽小,文字也短,但透过字里行间,却可以感受到蕴涵其间的深刻道理:既渗透了“不甘于做弱小者”的文本价值观念,又饱含着“保护弱小者”的情感信念,更体现了文本生命的高度意义。 但就是这样一篇经典之作,给老师们备课时带来了一定的疑惑:“爸爸为什么不直接将雨衣给萨沙呢?难道他不知道萨沙最弱小最需要保护吗?”“妈妈为什么不把雨衣给托利亚,而直接给了萨沙呢?”他们“让雨衣”的行为,看似诠释了“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而实际上并不完全遵循“弱小”原则,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样的疑问,也发生在课堂上学生的质疑中;发生在4月9日那天上午“主题节点”校本教研模式的互动研讨中。带着疑惑,我找来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同题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原文《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进行对比阅读。发现原文在选入教材之后作了一些改动,现就教材的改编之处谈谈自己的看法:

1、萨沙的年龄 原文中萨沙是一个四岁的孩子,人教版教材将其改为“五岁”,而苏教版教材则改为“四年级的学生”。我觉得此处改之不妥。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也了解了一些做人的道理。文中小萨沙的问话“你们干吗这样做呢?”“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显得天真、幼稚、可爱,不像四年级学生的口吻。而后文掀起雨衣的一角为蔷薇花遮挡风雨的做法也不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他应该知道:他不可能一直站在雨中掀起雨衣来保护蔷薇花,而让他的父母、姐姐站在雨中陪他。暴风雨来临,他们应该立即离开现场去躲避风雨才对。

2、托利亚的性别 原文中没有直接点明托利亚的性别,但是从后文所用的代词“她”中可以推断托利亚应该是“姐姐”。人教版教材将其改为了“哥哥托利亚”,我认为此改没有多大意义。苏教版教材只在首段出现了“五年级的学生托利亚”,后文再无提及,因此从文中无法判断托利亚的性别,但是插图中却画了一个金发碧眼的漂亮女孩子,不知道是否根据原文所画。但插图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无疑对学生阅读文本起了提示、补充、说明的作用。因此,学生自然而然地把托利亚称为了“姐姐”。

3、让雨衣的人物、顺序

原文在第二自然段中交代了“爸爸在看一本有趣的书”,对妈妈及孩子们的行动并未作交代。而大雨来临之际,先是姐姐托利亚把自己的雨衣给了妈妈,接着妈妈又再给了托利亚,然后才是托利亚把雨衣给了萨沙,最后才有了萨沙那好奇的一问:“妈妈,托利亚把自己的雨衣给您,您又把雨衣给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给我穿上,你们干吗这样做呢?”

看来,大雨来临的时候,爸爸没有和他们在一起,让雨衣这件事与他无关。但是,托利亚和妈妈也有些奇怪,托利亚把雨衣给妈妈,应该是表示对妈妈的孝顺,而不是要保护弱小者——四岁的萨沙显然比妈妈更需要保护。而妈妈接过雨衣又把雨衣给了托利亚,怎么这个时候她们都没有想到更弱小的萨沙呢?如果是这样,如何凸显“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人”这一主题呢?

人教版教材将这一情节改编为:“妈妈赶紧从背包里拿出雨衣递给身边的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给了萨沙。萨沙不解地问:‘妈妈,您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

在这里,隐隐约约对妈妈把雨衣给托利亚作了一个交代。因为托利亚就在妈妈的身边,离妈妈最近,所以妈妈在紧急情况下从背包里取出雨衣,很自然就会顺手遵给身边的托利亚。可贵的是,托利亚接过雨衣,首先想到的是比自己更弱小的弟弟,出于本能的对弟弟的保护意识,他把雨衣给了萨沙。那么此时,萨沙应该问的对象是托利亚才对。因为是托利亚把雨衣给了他,他应该问:“哥哥,您和妈妈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

苏教版教材对这一情节则是这样改编的:“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接过雨衣没有穿,却把它给了萨沙。萨沙问道:“妈妈,爸爸把雨衣给了您,您又把雨衣给了我,你们干吗这样做呢?”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与常理相悖的问题:一般而言,两个人中,我们要保护相对弱小的那一个;一群人中,我们要保护最弱小的那一个。那么,在一家人中,爸爸为什么不直接把雨衣给最小的萨沙呢?当然,也许在爸爸的眼里,妈妈的身体最弱,最需要保护。即便如此,也应该在文中作一个交代,让读者明白。

4、文章的结尾

原文中,当萨沙保护了蔷薇后问妈妈:“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吧,妈妈?”妈妈是这样回答他的:“是呀,现在你是强者,是勇敢的人啦。”

就全文结构而言,妈妈的回答使文章的结构完整,同时也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启发读者“要做生活中的强者,做一个勇敢的人。”最后一句应为画龙点睛之笔。

人教版教材将妈妈的回答改编为:“不,不,你能保护更弱小的,你是勇敢的孩子啦!”

这一改编将“你是强者,是勇敢的人”改为“你能保护更弱小的,是勇敢的孩子”,看似窄化了主题思想,将较为宽泛深刻的“强者”狭义地理解为“勇敢的孩子”,实则降低了阅读理解的难度,这是基于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所做的改编,虽然语言风格与前文的简洁明净不符,但也无可厚非。

苏教版教材则只留下萨沙的问话:“现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删去了妈妈的回答,全文在萨沙的反问句中戛然而止,虽然答案不言而喻,但就文章结构却是不完整的。如果我们的学生写文章就这样结尾,老师肯定是要提出意见的,肯定是会要求孩子补上妈妈的反应或回答的。

当然,删去妈妈的回答,也有其积极的意义。那就是给学生感悟的空间会更大,也许不一定就局限于“勇敢”这一主题思想。我想,对于中国孩子而言,这件小事更大的意义还不在于“做勇敢的孩子,去保护弱小者和关爱他人”。从《爱的奉献》到《让世界充满爱》,从《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到《番茄太阳》,孩子们从小到大,接受的关爱教育并不缺乏,如果我们的教学仅仅定位于此,这篇课文的人文价值在孩子们的精神领域并未引起多大的触动。这件事本身,而在于仅仅四岁的萨沙就有“不愿做弱小者”“不愿做一个谁也保护不了的最弱小的人”这样的信念,这种自信、自强、自立的意识是我们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所缺乏的。虽然他们在课堂上绞尽脑汁、侃侃而谈他们曾经怎样帮助过比自己弱小的人,我相信他们的诚实,但我认为那些都是生而为人所应该去做的自然而然的事,不需要过度的张扬。需要张扬的是,我们是否认为自己应该是、能够是强者。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关爱永远比付出的时候多。那么,当他们享受关爱的时候,除了幸福和感恩,还有别的吗?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中,最多只是强调:你看你们多么幸福,你们得到了多少关爱,你们应该懂得感恩,回报家人和社会。这就够了吗?不够。我们还要让孩子懂得:被人关爱是温暖和幸福,而保护他人、帮助他人、关爱他人则是更大的快乐,是充满自豪感的高品质的幸福!我们应该从小树立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自信心以及自强自立的人生态度。这就像高尔基说的“给,永远比拿愉快……”理解了这些,我们才会理解萨沙的语言和举动:“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 以上我对《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各种版本的粗浅看法。我认为,对于教材的选编或改编应该更加严谨、规范些。不仅要在审美情趣、思想情操上予人启迪,还要考虑在谋局构篇、表情达意上给人示范。文章结构力求完整,逻辑条理力求清晰,能经得起读者的推敲。

我不是弱小的日记 篇11

本单元的训练目标是继续学习复述课文。复述能力是小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年段又是复述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在学习第二节的基础上,能抓住关键动词,把“烫干丝”的过程有条理地复述清楚。在以往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生在复述文章时存在着:抓不住重点词句,好似在背诵,或当作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条理性不够清晰,重点不突出等问题。

因此为使学生能把“烫干丝”的过程有条理地复述清楚,在教学第二小节时我并不急于让学生马上复述,分成以下三步骤来达成教学目标:⑴理清脉络。利用文本里出现的二个“;”,帮助学生了解烫干丝分几步。学生在认真研读、思考后,从“;”的提示中知道烫干丝分三步。但文本语言描写比较具体,学生在回答时,会把文中语句重复一遍,而没有自己的概括。我对他的答案表示肯定,然后帮助学生把烫干丝的第一步提炼成精炼的词语——切丝。有了我的示范,后面两步的描述学生的语言也开始越来越简炼。我边引导边适时板书,学生理清了脉络,知道烫干丝需要三步——切丝、烫熟、调味。⑵抓住关键动词。作者用词的准确细腻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而要把烫干丝的过程有条理地说清楚,关键动词不可缺。我采用填空题形式,让学生在练习中,了解烫干丝每一步所需的动作。3、有条理地复述。在学生反复朗读文本,感受了厨师手艺的高超后,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板书提示,抓住关键动词,自己来组织语言,介绍“烫干丝”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学习步骤,学生一般都能把烫干丝的过程介绍清楚,有些学生甚至能加上我补充介绍的关于切干丝的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复述课文中,品味着语言,积累着语言,通过语言运用真正实现文本语言向主体语言内化、转换。

但对于“兜揽”一词的教学,学生在模仿叫卖时,表达有困难,学生不能发挥想象,语言不够生动,这也许和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有关,教学时还应加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