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次内容。
二、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受其庄重、严肃、冷峻的语言风格基础上体悟、思考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一、分析课文层次及各层次的具体内容。
二、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理解文章“坚守”这种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从而进一步感受张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由各名家散文风格及散文的意义引入,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
在充满诗情画意却又富含哲理的散文天地里,如果说我们在冰心委婉明丽的散文中明白了平淡日子里的无数哲理,在朱自清清丽隽永、温文尔雅的散文中体会到生活的温情,在沈从文极具地方特色的浓郁韵味的散文中了解到对生活成熟和理性的思考,在汪曾祺幽默闲适、诙谐风趣的散文中体会到大智若愚的睿智及对生活的自适与豁达,那么,今天我们将在张承志的《汉家寨》中看到些什么?
二、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1快速阅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及作者的行文思路,并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层次内容。
点拨:了解隔行分层的知识。
学习抓住关键句把握行文思路,确定层次内容。
明确:行文思路
“走近汉家寨”——“走近了汉家寨”——“离开汉家寨”
课文层次:
(1) “走近汉家寨”,主要写汉家寨地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空寂、苍凉、荒芜、残酷。
(可通过抓住“我在曝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及“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等作者主观感受的语句,感受汉家寨生存环境的恶劣。)
(2)“走近了汉家寨”,主要写了在汉家寨的所见所感——神秘、隔绝、真实、坚忍。
(可通过“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及“但是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汉家寨所体现出来的“坚守”精神。)
(3) “离开汉家寨”,主要写了作者离开汉家寨时的感受和离开汉家寨之后思想的变化——遗憾、不舍、回忆、坚守。
(可通过“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遥遥地,我看见了那堆泥屋的黄褐中,有一个小巧的红艳身影,是那小女孩的破红棉袄。那时的天山已经完全升起于北方,横挡住大陆,凉峰和干沟裸谷相映衬,向着我倾泻般伸延的,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吨铁石”及“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进一步感受汉家寨体现的“坚守”精神对作者的影响。)
注:因为最后一部分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点,因此这部分要让学生集体朗读,反复品味,最好留适当的时间给学生自由品读。
第二课时
一、探讨与拓展
(说明:这个环节是学生活动,在第一课时结束后,留下探讨与拓展的话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发现。)
(1)“在美国、在日本,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可见汉家寨对作者影响深远。那么你认为对于作者来说汉家寨给予作者最重要的是什么?
(2)“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作者说“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你认为这个作者坚守的“什么”会包含哪些东西?
(3)文章还有哪些描写触动了你的心灵?说说你的感受。
课下上网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张承志的作品、生平及其写作背景和创作初衷。
二、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五。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深入理解“坚守精神”。
2、学习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
3、学习散文诗一般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的个性化语言及写作特点。
2、把握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活动:
课前预习:
一、研读课文,完成《汉家寨》预习题。
1、学习第一部分
⑴本文的第一部分写作者从“天山大坂”到“汉家寨”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请你仔细阅读这个部分,并概括这个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的特点。
⑵找出这部分中能很好地表现自然景观特点的词语或句子,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⑶找出这部分表现作者主观感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2、学习第二部分
⑴本文第三部分写作者走进汉家寨的所见所思,请你说说这个部分写了那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作者看到他们之后产生了怎样的想法?
⑵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⑶请你结合上下文说说“绝地”“坚守”的含义?
⑷联系第一部分,说说第一部分所写的自然环境和这个部分有什么关系?
3、学习第三部分
⑴请你概括这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
⑵这篇作品表达的是一种“坚守”的信念。作者要“坚守”的是什么?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这种坚守有什么价值?它与“发展”的观念会不会产生矛盾冲突?
⑶学了本文之后,你的思想是否受到某种触动,请你联系现实具体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二、 利用互联网查找有关“汉家寨”历史、地理的资料,进一步了解汉家寨。
课堂教学:
一、导入新课
从《道士塔》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敦煌艺术瑰宝留给世人的历史反思以及她带给我们的深厚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心灵震撼。今天,让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另一种亘古而新奇的“艺术”——大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完美结合。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家寨——一个几乎被人类文明遗忘的、有着最古老的人类精神的家园。
二、整体感知
1、课题、作者简介(出示投影)
张承志,青年作家、学者,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4年。1978年开始笔耕。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现为已出版著作30余种,代表作有:小说集《张承志集》、《清洁的精神》、诗集《神云的诗篇》、文集《张承志作品集》以及《心灵史》。流传较广的有中篇小说《黑骏马》、《春天》、《北方的河》和长篇小说《金牧场》。
2、疏通生字词。(投影)
褶(zhé)皱 曝(pù)晒 脚踝(huái)晕眩(yùn)(xuán) 俯瞰(kàn) 咀嚼(jǔ)(jué)
白炽(chì)
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荟集:聚集。
峥嵘:高峻。
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俯瞰:俯视,从高处往下看。决绝:非常坚决。
3 、学生阅读全文,谈谈对本文的总体感受。
① 语言特点:骨健瘦硬,气概充盈,体态阔大。 ② 环境描写:客观冷静,描写细腻,寓情于景。
三、了解汉家寨,美读《汉家寨》。
1、介绍“汉家寨”历史、地理(借助ppt演示文稿)。
2、有表情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意境。
3、教师小结:《汉家寨》用苍凉而又饱含情感的笔调勾勒出一幅汉家寨人在粗犷、荒凉、孤独无援的“绝地”中顽强“坚守”的画卷,展示了人类强大的生存毅力,那就是“坚守”。推而广之,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要发展,也需要这样的坚守精神。因此学习本文,能使我们对“思想”“精神”这些概念有了更为具体感性的认识,从内心深处生长人性的高贵。
四、赏析第一部分:坚守的背景。
1、概括“坚守”的背景。
⑴有表情朗读第一部分,概括“坚守”背景的特点。
提示:坚守的背景----天山南麓的戈壁:空旷宁静,死寂无边,焦土遍地,悲凉恐怖
2、赏析写景的语言。要求从这个部分中找出各自最欣赏的写景句子,说说它们好在哪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边读边品。
3、分组讨论。
文中写道:“一旦你被它收容,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这句话中“收容”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旦被收容过,在有生残年再也无法离开它”?
提示:“收容”的本义是有关的组织、机构收留处在困难中的人并加以照顾。联系上下文来看,作者在这里写自己被永恒的“山野之静”所“收容”,意思是说自己被四野的宁静包裹着,完全融入到周围的宁静之中,这种一路单骑行进于三百里空山绝谷的感受给作者的震撼是刻骨铭心的,因此他在有生之年在意无法忘记。
五、赏析第二部分:坚守的人物
1、有朗读第二部分,概括汉家寨一老一小两个人物的特点。
提示:
老汉----饱经风霜,木讷迟钝,不回答来客的提问。
小女孩----穿着破红棉袄,天真、好奇。
作者主要通过外貌、神态、动作描写刻画了两个都穿着汉人服饰,始终无语,几乎是两个静态的汉家寨人物形象。正是这样的人,在环境极为恶劣,条件非常艰苦的汉家寨坚守着,这种顽强的“坚守”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灵。全班朗读第29、30、33段,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动与震撼。
2、分组讨论,解答疑惑。
①文中作者走进汉家寨的时候,看见三道巨大的戈壁滩觉得三个方向都像是“可怕的暗示”。它们到底暗示了什么呢?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提示:三道巨大的戈壁滩指向的“三个方向”实际上暗示了人生选择的不确定性。
②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因此,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在这里,作者“人生的答案”是什么呢?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提示:汉家寨人在如此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坚守,他们肯定也面临了人生的“三岔口”与选择,但他们选择了坚守。这种信念、行为给作者极深的触动,使他意识到自己在面对不能确定的人生选择和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应该像汉家寨人一样选择坚守。
③作者反复写那位穿红色破棉袄的小女孩,这是为什么,小女孩又是代表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提示:汉家寨人坚守生存的理想、信念、行为给现代文明中的人以强烈的震撼和鼓舞,作者用红色给文章营造悲凉深沉氛围营造一点亮色,使全文格调慷慨悲壮但不至于伤感。
3、教师小结(强调第一部分的与第二部分之间的关系):前者为后者提出的“坚守”主题作铺垫,前面的环境空旷死寂、悲凉无助,后面写到的人在这样环境中的“坚守”就更显得难能可贵。
六、赏析第三部分:坚守的意念
1、师生一起朗读第33、35段,进一步体会作者自身的精神提升: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有坚守的意念。
2、分组讨论,解答疑惑。
③老人和小女孩在坚守什么? 老人和小女孩的坚守,与作者张承志内心深处的坚守有何不同与相同?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提示:
“坚守着什么”――“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 “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
老人和小女孩在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家园,坚守汉家寨传统的生活方式,在艰苦卓绝的异域坚守着生存下去。千百年来的生命存活之谜作者无法揣测,只是隐隐地感到了人的坚守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汉家寨,支撑着我们的民族,支撑着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
作者的坚守:做一个“思想自由”的作家,用自己的笔为底层民众写作,思考怎样活得美和战胜污脏。正如张承志在《一册山河》的编后记中所说:“只追求———新意的真知,美好的文章,只求在滔滔的洪水中,做一块思想自由的石头。”
②这篇作品表达的是一种“坚守”的信念。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这种坚守有什么价值?它与“发展”的观念会不会产生矛盾冲突?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提示:当今的时代,一方面是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们信心百倍地奔向现代化;同时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又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人崇尚拜金主义,有的人拼命追求物质享受,有的人理想主义失落,沦为“迷惘的一代”,有的人媚权媚俗,有的人一心艳羡西方,心中自轻自薄。因此,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中,的确需要一种在物欲横流中坚守清贫,在庸俗泛滥中坚守高洁,在寂寞孤独中坚守理想,在“全盘西化”中坚守民族精神的人文主义精神。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提倡的“坚守”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意义,它与“发展”的观念并不矛盾,而是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品质。
3、教师小结。
本文的主旨是倡扬一种坚守的精神,但全文没有空洞的说教和深奥的道理,而是通过沉郁凝重的笔调,以荒凉寂静的环境渲染,以奇特的想象的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来表达主题。
通过对汉家寨荒凉、死寂的环境的描写,我们深深地领略了汉家寨人所具有的坚守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他们历经千年而依然固守在这片土地上,也正是这种精神哺育了我们的民族,乃至于整个人类。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自己的“坚守”,那就继续吧,它将使我们更具有生命的价值。
七、写作特点
1、独具特色的语言。
沉郁、凝重的语言给文章带来了一股苍凉之气,作者用了一连串奇异的比喻来描绘对于天山脚下独特地貌的新奇感受,如:“风蚀的痕迹像刀割过一样清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三个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等等。
2、变幻交错的时空结构。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一书的首句首创了一种特殊的时空结构:“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伍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运用从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倒叙手法,容纳了未来、过去、现在三个时间层面,而作家显然隐匿在“现在”的叙事角度。
本文有两处运用了这种结构方式。第8自然段:“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第2自然段:“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四顾无援。”第28自然段:“好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便是我女儿的眼睛。”
3、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
从汉家寨的存在,从汉家寨人千年来的生存状态,作者“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并由这种坚守进而开始了民族文化的深层反思:那就是,坚守精神与汉家寨、与汉民族天衣无缝的契合,与民族精神的水乳交融。
4、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
作者从渐行渐近汉家寨到零距离接触汉家寨,一路走来,满眼看到的是大地从繁盛到荒僻,写的是荒凉的景,抒的是寂寥的情;再到渐行渐远地离开汉家寨,却再也无法忘记汉家寨。永别了汉家寨悲凉严峻的风景,却深味了汉家寨人坚守的精神。自始至终作者都将笔力凝聚于汉家寨的描写,而感情的抒发是寓于其中的,是润物细无声的表达。
八、布置作业。
①
假设多年以后那位穿红花棉袄的小姑娘因某种原因走出这块绝境,而后又回到汉家寨,请设想一下她离开的原因、在外界的经历、为什么又回去?回去之后的生活有什么变化?描述时注意润色你的语言。
②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张承志,开始阅读他的作品。然而,要读懂他的作品总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每每阅读一小部分,就会感到有如一股力量在冲击着我。
张承志是一个倾向性很强的写作者,过去我曾用历史的尺度代替艺术鉴赏的方式来评价张承志的作品。张承志总是自觉或自在地在其作品中引入基督教文化,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对人生终极的关怀与思考。他的《黑骏马》、《北方的河》、《金牧场》、《心灵史》就是其中的代表。在这些作品中,时时透析出一种信仰之美、理想之美。
回顾张承志的文学写作道路,我们可以发现张承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以小说写作的形式来表述自己对人文精神的关怀和对理想主义、精神信仰的追求的。近几年,张承志的写作转向了散文。小说写作往往容易让自己沉浸于虚构的情节之中,做自我陶醉,而散文写作则是思绪的散步。阅读张承志的散文《无援的思想》、《鞍与笔》、《牧人笔记》以及最近刚出版的《以笔为旗》,我则可以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张承志那种散文写作散步情结的平静、严肃,甚至痛苦。这就好比一位温和的长者在河畔漫步,在长者的思绪里总有挥不去的追忆,以及这些追忆所带来的温馨和痛苦。
在《以笔为旗》这本散文集中,最让我感动的无疑是《面纱随笔》和《二十八年的额吉》这两篇文章。阅读这两篇散文随笔,不在于散文写作本身所隐藏着的内心世界最直接、最核心的东西,而在于这两篇散文犹如小说一样,始终灌注着一种诗意的因素。
张承志的散文写作是借助于悟性而进行的。在《以笔为旗》中,张承志散文写作的这种悟性被淘洗得闪闪发亮。阅读《以笔为旗》中的散文,我不由自主地揣摩着张承志悟性中那些始终让我激动的东西。他的这种悟性在平静叙述的字里行间闪烁着迷人的光芒,我可以看出张承志对生活、对社会、对历史的渴求,渴求一种理解和一种坦诚的交流。他在自己崇尚的空间里,常常放纵思绪,在广袤的生存宇宙中驰骋。正是这种近似于浪漫主义的骚动的写作,构成了张承志散文写作的独特的历史审美意义。
苍凉。
这似乎是用来形容汉家寨最常见也是最恰当的词了。
很难以确切的形容我看完《汉家寨》之后的感受。我是爱这篇文章的,但是却不是一见钟情。对它生出的好感倒是真正的像是地表径流对河岸的侵蚀作用一般,缓慢的,不成形的,却无法抗拒不容置疑。
那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或许我该描述为“激荡”。
这种激荡,不是站在山头看遍层林尽染的萧索,更不是在日出时分仰首看见第一缕鲜红的光芒的震撼,亦不是立在悬崖之巅看大海翻腾的寂寥;这种激荡,更像是身处于一个巨大的玻璃球中,徒劳的看着地球无情而无休止的转动,人如同麦茬一般自生自灭,没有介质,所以你的四周寂静无声,你甚至会感受不到生命的存在;这种激荡,或许更加接近于绝望。
一直在苦苦寻找着我在文章里嗅到的气味该怎么表达,也就是刚才,蓦然醒悟——是血的味道。
那种混合了大漠飞扬的黄沙和粗糙的风的血腥的气息不知道是从何而来,仿佛只是在无声骄傲的宣告着它的残忍,让我莫名有一种在汉家寨的底下,不知道有多少被黄沙掩埋的白骨的感受。
那灼烫的来自于太阳的刺眼白光将我的心也变成了黑色的戈壁,暴露在阳光下,反射着难看的耀眼光芒。
坚守。或者是守护。
或许算作是整篇文章的中心,关键词。但是说实话,就算是听了这么多同学的,老师的,或者谁谁谁的分析,我也依旧不明白作者究竟是在坚守,或者守护什么。
也许他什么也没有守护,也许他什么都守护了,也许他只是不想让你知道,也许他已经告诉了你需要你自己慢慢去体会。
这是一个没有准确答案的问题。
但是无论是什么,我都知道,我都明白——这种守护究竟是花费了多大的代价,它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种守护,以生命为交换,与自然和时间签订了一个无止境的契约。这种守护的背后,有无数生命堆砌成的奠基。
席慕容说:谁说出塞的调子都太过悲凉,你不爱听,那是你的心里没有渴望。
怎么能不悲凉呢?
这调子浸透了血和泪和汗,连它自己都觉得这分量太过于沉重。沉重的像是记忆的遗迹。沉重的像是游子多年不得归乡的悲鸣。
你听大漠的风在唱啊——
英雄啊,英雄骑马归故乡……
知识目标:
1.品味语言,体味景之荒凉、死寂。
2.把握人物形象的意义。
3.理解文本中“坚守”的内涵。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对文本重要信息的捕捉能力。
2.培养学生品悟情感的能力。
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所颂扬的“坚守”精神。
德育目标:
渗透人文精神,思考“坚守”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探讨文本“坚守”的内涵。
教学难点:
难点之一:对汉家寨人在荒凉中“坚守”的理解。
难点之二:对作者的“坚守”的理解。
教学时数设计为1课时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1.了解作者,查找相关资料。
2.熟读全文,把握文章中景与人的特点。
二、理清课文思路。
昨天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看一看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题目是“汉家寨”,所以文章是紧紧围绕汉家寨展开的,第一部分作者向读者展示了汉家寨所处的大的环境背景。第二部分写进入汉家寨的所见所闻,第三部分写离开汉家寨时作者的感受以及汉家寨对他以后生活所产生的影响。(用幻灯片显示文章结构图)
三、课文分析
1、第一步:读景
⑴在走近汉家寨的路途中,作者看到了怎样的风景?(请找出这部分中能很好地表现自然景观特点的词语)
特点:空旷、空寂、贫瘠、苍凉、荒芜、恐怖……
(2)通过大家的分析和品位,在我们的面前仿佛已经出现了一片贫瘠、苍凉、空寂、恐怖的千里戈壁。作者好像正在画一幅巨大的风景画,画的背景是贫瘠的天山南麓,是空旷孤寂的千里戈壁,在这样苍凉的背景中,作者将会给我们勾勒出怎样一个汉家寨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文章的第二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请同学们找出一个词语,能够补充完整幻灯片上的这个句子:“汉家寨是一块”,大家要注意,这个词要能够概括汉家寨生存环境的特点。
生:汉家寨是一块绝地。
师:哪些内容可以表现出汉家寨是一块绝地?
生:这一部分的第二段,“汉家寨只是几件破泥屋”,还有,也是这一页的倒数第二段“真是异域——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这些都表现了这里是非常荒凉贫瘠的土地。
师:大家注意这些景物的一些修饰词语,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无人烟的”“无植被的”,表现了环境的……
生:寸草不生、贫瘠。
师:这些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
生:自然环境。
2、第二步:读人
问题设计:
(1)在这贫瘠的土地上是否有生命的存在?文中写到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2)作者看到他们之后产生了怎样的想法
老人:摇摇头“微微”摇头不动“无言”(饱经风霜木讷迟钝不回答来者的提问)
人物
小女孩:“一动不动”“黑亮的眼睛”“凝视”破红花棉袄汉人服饰(天真好奇)
师:没有任何语言,没有期待中的热情,作者的到来也没有引起躁动和不安。
所思:“这里一定还有一口食可觅,人一定还是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第三步:读精神“坚守
⑴汉家寨人的坚守
师:在汉家寨,自然环境是贫瘠、荒芜的,人的生活是贫穷的、与世隔绝的。所以,作者把这样的地方称为“绝地”。这样一块绝地,铁渣堆里长不出一粒庄稼,方圆数百里内,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给他们提供帮助,然而他们竟在这种贫穷、孤独、无助中一代代的延续着生命,我们一方面要佩服他们顽强的生命力,同时我们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汉家寨周围有三条巨大的`戈壁通向远方,为什么他们不选择其中的一条路,去开始新的生活,永远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呢?他们留在这里有什么意义呢?
生:有一句话:“生于斯,长于斯”,汉家寨的人之所以想守住自己的家乡,是因为他们对于自己故土的依恋以及对于的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这正是一种绿叶对根的情谊。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有四点,第一点是,这里已经是他们的家园,所以他们有一种守护家园的责任感。第二点是他们要让他们的文化、他们特有的文明传承下去。第三点是因为他们有坚强的意志,所以能守住这片家园。第四点是,他们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哪怕这里的土地是这么的贫瘠,这里的生活是那么的困难、与世隔绝,他们也安于现在的生活,不会过于奢求。
师:大家说的都非常好,思路很开阔,其中提得最多的一个概念就是“家”,汉家寨是他们的家,是他们的根,不管它是贫瘠还是富饶,不管它是美丽还是丑陋,都不忍舍弃。另外,还有很多原因,比如他们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他们要坚守祖先的信念、传统、生活方式。
师:通过刚才我们的分析,请大家给坚守下一个定义。汉家寨是多么的贫瘠、荒凉啊,但是他们始终守在这里,通过这种行动我们来分析,坚守是什么意思?
师:坚守在字典里,是坚决守卫、不离开的意思。无论外界的环境怎样的恶劣——外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始终守护着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坚守。
师:文中作者两次提到穿破红棉袄的小女孩,这是为什么?小女孩又是代表着什么?
明确:女孩虽然稚嫩,但终究给了这块土地生生不息的繁衍的希望。汉家寨人坚守生存的理想、信念和行为给现代文明中的人予强烈的震撼和鼓舞。作者用红色给文章深沉悲凉的氛围营造一点亮色,使全文的格调慷慨悲壮但不至于伤感。
小女孩不仅是汉家寨在如此恶劣自然环境坚守生命存活,对生命尊重的证明,还是汉家寨未来生命延续的希望。
师:我们读懂了“坚守”,也就读懂了“汉家寨”。
⑵作者的坚守
师:有的地方即使我们去了百次千次,也对它毫无印象,有些地方去过一次就会让你终身难忘,那么对于作者,汉家寨属于哪一种呢?
当作者离开汉家寨之后,汉家寨对作者未来的人生之路产生了哪些影响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三部分,并找出能够表现作者对于汉家寨的感情的句子。
生:“我强忍着心中的激烈,继续着我的长旅。从那一日起我永别了汉家寨。也就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在美国,在日本,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
师:为什么无论作者到哪里,即使是在国外,还会倔强地回忆起汉家寨呢?
生:他回忆的不只是这块土地,更是这块土地上的人所给他的一种坚忍不拔的坚守的精神。
师:说的很正确,汉家寨那种坚守的精神感染着作者,作者要从中吸取力量,要永远把“坚守”放在心中。
师:大家回过头来看49页第二部分的23两段,作者说“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那么作者面对人生的选择时他的答案是什么呢?
明确:面对不能确定的人生选择和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应该像汉家寨人一样选择坚守。那么作者的坚守是否和汉家寨人一样,也是对于家园和传统的守护呢?请同学们看一张幻灯片。(请一位同学朗读)
生(朗读):近年来,文学界受到商品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许多作家的创作中都出现了“商品化倾向”。张承志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未介入任何商业性创作的少数作家之一。张承志说:“我只是一个作家。我永远不是走红的文字商品的贩卖者,永远不是流行思潮顶峰的泡沫。我独立地表达而已。”“我希望自己的文学中,永远有对于人心、人道和对于人本身的尊重;永远有底层、穷人、正义的选择;永远有青春、反抗、自由的气质。”“哪怕再难,也要坚持知识分子的良心和批判,这是我在自己的微渺作品中一直坚持的。”“当你们感到愤怒的时候,当你们感到世俗日下没有正义的时候,当你们听不见回音找不到理解的时候,当你们仍想活得干净而觉得艰难的时候……请记住,世上还有我的文学。”
师:从这段文字中,我们总结一下,作者所坚守的是什么?
生:作者坚守的是知识分子的良心和批判。
师:作者坚守着知识分子的良心,其实也是在坚守着纯洁的文学,坚守着自己的理想。
(四)课题延伸
师:在汉家寨,作者找到了人生的答案,离开汉家寨,作者开始了他坚守的精神之旅,那么我们呢?我们该坚守什么?
师:作者为了追求高洁的人格以及纯洁的文学,放弃了优越的物质生活,汉家寨人为了坚守自己的家园和祖先的生活习惯,放弃了外面美好的世界,有人认为他们很傻,他们只要稍微改变一下自己,就会换来舒适的生活,请大家讨论一下,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坚守”还有没有价值?
师:我们这个时代,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大家都信心百倍地向着现代化目标前进;但是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又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人眼中只有金钱,拼命追求物质享受;有的人理想主义失落,没有生活方向和目标;有的人媚权媚俗,或者眼中只有“西方”。因此,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的确需要在物欲横流中坚守道德,在庸俗泛滥中坚守高洁,在寂寞孤独中坚守理想,在尔虞我诈中坚守诚信,在“崇洋媚外”中坚守民族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守住我们做人的尊严,才能守住民族的灵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作者倡扬的“坚守”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与“发展”的观念不仅不存在矛盾,而且是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品质。那么大家想一下,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坚守一些什么东西呢?
生(自由回答):学习、个性、理想、真诚、人格……
师:这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领略了天山南麓千里戈壁的苍凉,感受了汉家寨人在绝地中的坚守,当我们和作者一起离开汉家寨时,那种坚守的精神已经在我们心中扎根了。
生活在急剧变化的时代,我们要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改变自己,提高自己;但是同时,有一些东西是要始终坚守的,比如正直、真诚、善良等美好的人格,比如诚信、尊严、理想。中华民族靠着坚守的精神走过了五千年的风雨,希望同学们也以同样坚守的精神延续我们民族的血脉!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