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把时间当作朋友》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时间的朋友观后感 篇1

我记得是通过得到app听说过李笑来,2017年因为一股比特币的浪潮了解到他原来是中国的比特币首富,最后又是通过得到app和他的几本书进一步了解了他的思想。

在我脑海里,一想到得到app,我下意识的就会把这个软件和罗振宇以及李笑来他们联系起来,首先我对得到这个app的客户体验用一句话形容就是:提升思维认知,提高心智,学习知识。而李笑来就充当了这样的导师,以他最擅长的方面,去提升体验者的思维认知能力。而通过他的这本《把时间当作朋友》让我更深度的寻找到了三个闪光点。

在时间的陪伴中,更好的管理好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人是高级动物,高级动物之所以可以叫做高级动物,是因为我们可以去支配我们的大脑,而不会被大脑所支配。以时间举例子,我们每天因计划做的许多事情,在其实施之前和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许多变故,有些变故是客观因素,有些因素是主观因素,能够更好的管理自己,那么一定需要克服主观因素,最常见的主观因素莫过于拖延和懒惰,拖延是最可怕的慢性病,我们每天在不知不觉中就会陷入拖延的圈子,最后发现目标没有达成,比如:我本来这个寒期是要写10篇读书笔记的,但是开学的时候我算了一下,只写了五篇。这里面就存在着拖延和方法问题。在反思以后,我决定,以后每看完一本好书,必须立刻马上及时的写出读书笔记!

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做真正的独立性思考。不轻易盲从大流,自己思考。什么叫独立性思考?可以从每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中得到,接到了领导的'一个任务时,是直接干还是先想一想这件事的目的和意义是干什么?归根结底就是人的大脑是闲置还是使用?这是个问题。我发现了,独立性思考本身不会让你成为一个很牛的人,但是因为有大多数人压根没想过思考用脑子这回事,所以当你能独立思考以后,一定会成为正常人,做的事情也一定是正常的事情这就可以了。

培养自己几个终生受益的好习惯。这本书中李笑来以他自己的经历来分享了如何记录和时间交朋友的经历,能养成几个好习惯,受益终生,但是这个过程一定需要克服自身思想的困难,比如懒惰和拖延。等熬过一段时期,好习惯就真的自然的成为了习惯,这些好习惯的建立会一点点拉开自己和从前自己的差距,迈向未来更好的自己。

时间的朋友观后感 篇2

我发现我自己有完美主义者倾向,我倾向于将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干正事,比如我之前的想法就是我要在10年内存够钱,然后辞职旅行。

可是事情真的会如此吗?《时间》里写道人生所有的事情都是不完美的,我们一直在接近完美的路上,时刻准备着,我们不可能真正的完美

我想起来我以前做很多事情的时候总是想着我要做的完美,比如我曾经大学要写一个报告,有一个礼拜时间,我想着要写出最好的报告,于是用前6天准备查找各种信息,但是一直没有开始写,直到最后一天,我发现时间不够了,于是匆匆忙忙写完报告,但是之前查的资料大多数都没用上

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总认为自己已经设想到遇到的.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总会发现准备的不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又发现我的问题了,比如我现在在做开发,分为熟悉产品,写开发信,写开发报告这几个部分,我总是下意识地用很多时间徘徊在最困难的部分,但从来没有实际解决它,而是一会儿跳到开发信,一会儿跳到产品熟悉中,但就是没有直面开发报告,我总是重复做那些对我而言简单的事情,而不是做困难的事情。总结来说:我在逃避困难。

时间的朋友观后感 篇3

近日重读《把时间当作朋友》,很多熟悉而又陌生的概念在脑海中碰撞:

交换才是硬道理:

速成绝无可能,那该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字:“换”。俗话说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本质上看也是这一个字——换。要想在一方面获得成就,你就得积累相对应的知识,而这些知识需要你去砸时间或者砸钱去换。有些知识是可以通过自己砸时间就能摸索出来的,有些知识只能通过砸钱,找好的领路人带领进门才可行。但不管是砸钱还是砸时间,其本质都是在交换。比方说学习开车,我们要想习得开车这项技能,我们必须花时间去练车。如果自己练习了很久还没有练好,我们有时候甚至需要请个私教或者报个VIP,花钱让老师单独教你。正如刘润老师所讲:“每一件事情的背后都有其商业逻辑;商业的本质是交换,所以要想得到必须先要有付出。”

学习的精髓在于理解基本概念:

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但生活中很多人却拒绝学习。他们中很多不是不想学,而是自认为学不好,然后就放弃。他们从不去找学不好的根本原因不管是学习方面的还是生活技能方面的,而是多年以后把梦想寄托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期待下一代成才。然后,事实是,他们不傻,也不是学不会,他们只是“太懒”,懒到连最基本的概念都不愿意去深究一下。

笑来老师说,从小他母亲就教会他:“读教科书,要先把所有概念都记下来,暂时不懂的就死记硬背。把概念牢记于心,就可以通过以后的学习和实践反复审视它,并形成透彻理解。” 记得当年的初高中同桌6年的学霸,简直是个神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各种竞赛统统都能拿奖,还是一等奖。全校都说他是牛人,他说,没有神不神,无非是把每一个概念都搞懂并熟练运用罢了,最后他去了清华。

除了学习,生活中技能的习得也是如此。熬了多次才考过的科目二,复盘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时发现自己每次挂无外乎“概念不清晰”。不清楚调后视镜对于场内考试五个项目的重要性,导致各种该看的点看不清,直接开挂。不清楚压住离合对于控制速度的重要性,速度一快,倒库各种压线,直接挂。其实还有很多,像投资,健身等等,清楚了概念,然后分析原因,方法自然就可以得出了。

所以凡事必问终极三问:

先问是何?这个东西是什么(What);

再问为何?为什么会这样(Why);

最后如何自得。那怎么做呢就自然而然知道了(How)。

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

判断一件事情是否真的重要,标准只有一个:是否对目标(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的实现有益? 那个真正对目标的实现有帮助。我是个超级爱做计划的人,每天计划列的满满的,但是执行起来呢?大底是“几乎用全部时间处理简单的部分,至于困难部分,干脆‘掩耳盗铃’,视而不见,暗地里希望困难自动消失”。

这样的我是典型的“既勤奋又懒惰”的,因为我从未思考过哪个task于我而言目前是最重要的 ,是今天非做不可的。我想要的似乎是全部,但是到最后,往往会变成压力特别大,有时候任务一旦没有完成,会有深深的'挫败感。记得小时候听过一句话“人不可能同时坐上两把椅子”,我们都很贪心,读后感想要的东西很多很多,但是我们都是必死的凡人,我们的精力也很有限。所以全部都想得到,那是不可能的。选择最重要的,然后去不折不扣地执行效果会更好。切记:"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最后,想跟自己说:

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

无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有趣,都不应该去做;

而有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无趣,都应该去做。

学会抓大放小,学会用理性科学地指导自己的生活。

Enjoy learning, enjoy life。(享受学习,享受生活)

时间的朋友观后感 篇4

读《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之前,我给自己报了三门理财课,我学习理财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自己的投资回报率,不要傻傻地冲到股票市场里被割韭菜。事实上,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后来,因为我自己的收获不小,然后就劝表姐学习理财。她的回答在我意料之中:没钱不需要理财而且我在小城市生活不用那么拼。我发自内心地替她着急,希望她能够通过学习稍稍改变一下目前的生活。

其实,这本书买了一段时间,只是一直被收在柜子里没有打开过。上周才翻出来读,在第四章找到了,很多人拒绝学习的理由。

主要有三点:

第一:拒绝学习就不可能有机会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

第二,由于不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是什么,也就不可能知道那收获有多好、多大;

第三,既然对学习的好处无从了解,自然就没有学习的动力……

任何一个人如果曾经有最终习得某种技能的经验,就会知道。在习得的那一瞬间,整个世界就会为之改变。换一种说法:因为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他也就不再存在于原本的世界里;因为所习得技能,他拥有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实时也确实如此,我本人就是因为尝到了学习的乐趣以及那种收获的喜悦才会鼓励身边的人坚持学习,并且不间断学习。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曾经一度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在学校的时候,我可以说是最不爱学习的学生,那会因为自己眼界小、目光不够长远,因为没有坚持学习,所以也就无法体会学习产生的收获带来的乐趣。直到大学毕业,直到工作很多年才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

“学习”最关键的一点是:任何知识的获取,都不是可逆的'。在知道它的一瞬间,它就已经改变了一切,生活因它而改变,却无法还原。我们再也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置之不理,它瞬间就能根深蒂固,无法铲除。这就好比我们小时候学习骑自行车,一旦学会就不会忘记,无论多少年不骑车,就还是能够上车就走。

“学习”的重要起点是:起码学会一种技能。无论这种技能多简单、多普通,学会之后总是可以让学习者了解“习得”带来的大不同。一旦拥有了一个起点,学习欲望就会像发了芽的种子,无论多大的石头都压不住——它会越来越茁壮,越来越坚强。

其实,那些拒绝学习或者一不小心受了影响而把“学习”妖魔化了的人真的非常可怜,他们每天都在挣扎着“管理时间”、“珍惜生命”、“提高效率”,却不知道他们因为当初不肯花十几分钟学习而导致其后少做了很多事情、错过了很多机会,并且连只有一次的人生都没有过好。

时间的朋友观后感 篇5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关于时间管理的书,不仅有趣,还很实在,作者李笑来曾在新东方当过老师,现在在做留学的事情。

时间管理不是一种技巧,从更高的层面上来说,时间管理的本质是人生管理。而人生是可以管理的吗?这大概也是个很诡异的命题。作者提到的“心智”跟《少有人走的路》中的观念如出一辙,根本上来说,要开始管理时间其实就是向自己的根本心理弱点开炮,挑战那些未知的区域,去面对乃至习惯自己的恐惧。

就我个人来说,自己也有很多次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的时间管理得更有效率,因为总是有如此多的事情在做:读书、上网、运动、练习音乐、社交……有时候兴致勃勃的制定了一堆计划,执行了不到一两个星期又扔下来了,最后不得不感叹“男人要对自己狠一点”,在不甘于承认自己不是个男人的同时,又安慰自己说,还是要对自己好一点。而这些心理过程,在作者的案例中都有很清晰的展现。同时又清晰的和心智成长的命题练习起来,因而说从阐述时间管理的角度来说,的确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因为那些讨论时间管理的,往往倾向于在技术层面上打转:如何列表,如何制定计划,如何授权……

作者对于很多常人思维出现的偏差做了一些分析,是些挺有趣的闪光。比如,“自己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与“别人知道的`和不知道的”的组合;“实际上正确和实际上不正确”与“以为正确和以为不正确”的组合;“真的重要和真的不重要”与“显得重要和显得不重要”的组合;“出色否”与“有无理想”的组合……凡此种种,都在平常的思维里,使用矩阵组合的方式,把思考前进了一小步,而带来的启发确是巨大的,这恐怕也是作者自己展示的心智力量吧。

“相信我,你并不孤独”在书中多次出现,大概最能安慰人了,当我们惊诧的发现自己很多奇怪的可羞的心理习惯和弱点在书中被清楚的表明,不免有豁然开朗之感,不过关键是这并不见得是什么好事。我们要走出一些误区,仍然需要我们付出心智的成长和努力。书中关于懒惰的分析多少都说中你我的软肋,我也是一次次在问别人问题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懒惰;然后又在别人发问的时候对别人的懒惰而无语。不过作者传递的态度来说,也不过不可妄自菲薄亦不可狂妄自大。关键在于行动。

此书中,最值得我们直接去实践的,在我看来有:

1、搞清楚自己的目标,其实严格来说这并不是时间管理的内容,可是时间能和我们的生活分得开吗?

2、时间花销的记录,以及“事件—时间”日志。这差不多是我认为最为有效的方法。这一项如果加上用在晨间日记当中,可能就更加威力无穷了。在我自己实验的过程中,亦有多次让人惊诧的体会。德鲁克的书中也提到过这个方法,当初看到这个方法后,我尝试后,惊异的发现自己有一段时间竟然每天看电视超过两小时,而我是一个天天批判电视的人,因为电视如此的破坏着人们的思考,于心智提升并无多大帮助。当我从我的时间开销中发现这一点的时候,情况就改变了,不管是为自己找的什么理由,从那以后,我就对这一项时间有了更清晰的觉察。当然了,现在我几乎不看电视。

3、关于那些最平常的睡眠、运动还有准备等等的建议。

有时候真理就是“妈妈的唠叨”,光说不做,毫无益处,而有些事一旦做了,不仅有乐趣,还往往有意外的惊喜。尤其是“用传授给别人来实践”这一真知卓见,正好再次响亮的重申《与神对话》中所说得“你教的正是你所需要学的”。

时间的朋友观后感 篇6

看这本书起初是因为这个书名。总感觉时间流逝的太快,根本不是人能够掌控的,所以我常常感到焦虑。学会把时间当作朋友,合理的利用时间,确实是我现在迫切需要了解和学习的。

书中开篇提到了困境,拖延症会让人陷入时间的困境,明明有重要的事情要做,但你却在做其他容易做的而不重要的事情,有时错误的估算了完成重要任务的时间,又或者是在完成任务时候出现了差错,这样的情况都会导致压力,而压力造成恐慌、焦虑。无法管理时间,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以先要把事情分成“重要的”和“不重要的”,“紧急”的和“不紧急”的,然后挑选“重要的”而又“紧急”的任务优先执行。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是我们自己。

本书的`主旨其实是个告诉大家,时间是不可被管理的,必须开启心智看清楚,想明白,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解决问题的核心思想只有一个——一切都得靠积累。速成绝无可能,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你想要什么,它偏不给你什么。而摆脱它的方法就是——你给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对于任何正常的人来说,有时间,有精力,有正常的智商就足够了。时间是现实的人的朋友,是不现实的人的敌人。所以说抛弃幻想付诸行动,这才是珍惜时间的表现。

本书全面分析,并且用了大量的事例来说明时间的管理是有方法的,如估算时间、及时行动、直面困难、感知时间、计划、验收等等,其中配了很可爱的兔子插图,让人更加深刻理解文字的含义。书中提到人为什么要勤于思考,因为很多人,坚持拒绝思考,然后用天下最累的方式生活而不自知。要用心做事,用心做人,用心对待时间,时间才有可能和你成为朋友。

学会控制大脑,因为大脑常常在我们无意识下操控我们的注意力。丢掉不必要的情绪,恐惧、痛苦、自卑、比较,这些都是浪费时间的事情,学会控制自己的大脑,人就会更加专注,更容易成功。过去的事情是无法更改的,现在的烦恼是无济于事的,而后悔是最浪费时间的,但是将来的尴尬也许是可以避免的。一个人的才华和学识是可以通过积累努力获得的。生活中的智慧在于: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自己能够改变的事情,暂时忽略那些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专心打造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这,其实是我内心一直在想,而不知道怎么用语言描述出来的句子,在书中看到了,我更加确定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看完了这本书,我深刻明白了,读书是为了解决问题这句话的含义。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学习的书,也可以说是一本使用时间指南,同时是一本励志书。看得出来作者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勤奋努力的人,他把自己用心积累的感受写在书中,都是可行可学的,看完后很多问题变得清晰了。积累和控制,是我在本书中学会的关键词,积累自己的知识,学会控制自己的大脑,持之以恒,和时间做朋友。

时间的朋友观后感 篇7

《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作者李笑来从心智成长的角度来谈时间管理,指出时间管理是成功的关键所在。引述自己从事的职业中所遇到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如何理解时间管理的意义,在时间管理上取得突破,进而用心智开启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

大多数时候,人们总是觉得时间管理是属于整天忙得不可开交的成功人士的事情。对于我们这种闲散的平凡人士,时间管理似乎显得没有必要。但读了这本书以后,犹如醍醐灌顶,原来自己的那种好逸恶劳而又自欺欺人的想法是那么的荒谬可笑。

时间,我们每个人都太熟悉不过了,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我们每个人都在失去,每个人对时间有不同的感知和思索,于是酿成了不同的人生。有些人抱着人生短短数十载,何不及时行乐的想法,浑浑噩噩的度过人生;有些人认为努力能改变人生,尽管他们目前所处的生活是多么地糟糕,甚至孤独,但他们坚信,只要奋起直追,和时间赛跑,指定出各种计划,把时间规划精确到每分每秒,就一定能编织出精彩美丽的人生,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以此,我们知道了时间管理就是人生管理,时间管理的怎么样,就会带来什么样的人生。然而太多人只是在规划时间,却没有规划人生,或者说没有管理自己,同样他们无法拥有精彩的人生。由此可见,单单规划时间是不可行的,管理自己才是最终目标,自律的人生才会更精彩。

自律的人有热度的。或许一年两年你看不到,但是三年五年你一定会看得到。举个减肥例子,就像我们身边的同事朋友嘴上说要减肥,但是一到有聚会或美食就控制不住自己的嘴,做不到一个自律的人。每个人都曾想过,十年后的自己会是什么样子?如果从现在开始看书、郭从现在开始健身、如果从现在开始努力,是不是N年后的自己可以收益巨大,我们很多人都是期望得到好的'结果才付出努力,殊不知只有颠倒了因果顺序。即便是我们清楚的知道努力以后会有好的结果,当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的时候,懦弱的人总能找到退缩的接口。其实,作为我们成年人,我们都明白水滴石穿的道理,但是为什么同样的人在同样的条件下若干年后会显示出巨大的差别呢?是时间不一样多吗?显然不是,是两个人的成长轨迹不一样,或者是是两个管理自己的能力不一样。时间老爷爷给与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公平的,它永远不分你好或者你坏,就给与你时间多点或者少点。只是因为我们向时间偷了个懒,造就了不一样的人生。因此我们要永远谨记,永远别和时间偷奸耍滑,虽然看似我们偷了时间,其实我们偷的是自己的人生。

通过阅读此书,我知道了,我们虽然我们每个人无法选择人生的起点,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成长的轨迹,并且通过选择努力,选择奋斗,学会时间管理的一种方式,从而把自己的人生规划的仅仅有序,定能编织出一副美丽的人生蓝图,让我们感受到生活带来的甜蜜感及工作带来的成就感。

时间的朋友观后感 篇8

所谓耐心,就是甘于把时间投入到简单、枯燥但是最终会意义非凡的重复当中去懒惰,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做任何事情。短视,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去展望未来。草率,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认真地调查研究。肤浅,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深入思考。夜郎自大,是因为缺乏耐心而拒绝观察外面的世界。——李笑来《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段话,“懒惰、短视、草率、肤浅、夜郎自大”都是人性、心性,影响着我们,《把时间当朋友》这本书看起来是本“时间管理”类书籍,但是作者说所谓时间管理亦或者管理时间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时间本身是一个不可捉摸、不可控的概念,能够真正管理的就是我们自己,从自我内心出发,管理自己内心从而管理时间,这本书提出了“心智”这一词,用他的话说,是开启心智。心智开启了,才能看清楚想明白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心智开启了,才能看清楚想明白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唯有这样,时间才是朋友,《把时间当作朋友》其实讲的就是自我管理。

那么什么是“心智”,心智也可以说是智商,是由一个人的性格、经验、知识累积组成,相当于是一个人的思考模式,由此可见,心智的成长,受多方因素影响,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片面的、也有狭隘的,经历越多,扎根越深,对今后的影响就越大,路也就越走越窄,越走越偏,人的差异化就越大。那么如何把握心智正向的方向,书中通过举例的方式阐述出几个方面;其中我感觉重要的'是控制自己的大脑:书中举例描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可能因为工作需要或者考试将近,需要读完一本书,并不是一目十行的看,需要你认真阅读并理解,或者可能需要你写一篇读书心得时。你正式开始读书,当你坐在沙发上开始看,一会你觉得自己有点渴,然后你出去找水喝,打开冰箱顺手拿了一瓶饮料,喝了一口,又想起来你在减肥不应该喝这种带糖的饮料,然后你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你把饮料放了回去,你回到沙发继续看书,看了一会,你换了个姿势,不巧的是你按到了电视遥控器,刚好电视上是你特别喜欢的电视节目,哇,这个主持人真漂亮,不过今天的话题好无聊,你又换了好几个电视台,最后都没有好节目,你想:好无聊,还不如看书呢,拿起书又觉得有点渴,想起来刚才把饮料放回去后,没有重新倒杯水喝,然后你又开始了喝水之旅,突然手机响了,一条微信。一个朋友问你在干吗?你没好意思说你在学习,你只是含混地回复说,你病了,在家休息呢,不想出去……你又回到沙发上。想了想,还是换一下背景音乐吧,现在这个太伤感。于是,你换了首欢快的,然后重新坐好,开始看书,你下意识地看了一下表,天哪,一个小时这就过去了,可是你连一页书都没看完呢。

这个场景是不是非常熟悉呢?可能有点夸张,但我们都会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答案是大脑太活跃了不受控。一个人拥有活跃的大脑原本是好事,但是,在不受控的时候,也可能是坏事——就像那样。大脑非常活跃,并且注意力最容易接受它的指令;所以,甚至在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它在不停地操控你的注意力。然后,你就这样轻易地被你的大脑所左右。书中作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尽管你用它思考,好像它在指导你的行为,但是,你要明白你不应该隶属于你的大脑,而应该是你拥有你的大脑,并且应该是你可以控制你的大脑。坑能有点绕口。通俗点说就是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大脑,管控情绪,读书的时候就好好读书,排除一切其他的心思,不要干扰到自己。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当我想睡觉的时候,并不在乎环境有多差”。

时间的朋友观后感 篇9

读《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之前,我给自己报了三门理财课,我学习理财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自己的投资回报率,不要傻傻地冲到股票市场里被割韭菜。事实上,学习是投资回报率高的行为。

后来,因为我自己的收获不小,然后就劝表姐学习理财。她的回答在我意料之中:没钱不需要理财而且我在小城市生活不用那么拼。我发自内心地替她着急,希望她能够通过学习稍稍改变一下目前的生活。

其实,这本书买了一段时间,只是一直被收在柜子里没有打开过。上周才翻出来读,在第四章找到了,很多人拒绝学习的理由。

主要有三点:

第一:拒绝学习就不可能有机会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

第二,由于不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是什么,也就不可能知道那收获有多好、多大;

任何一个人如果曾经有终习得某种技能的经验,就会知道。在习得的那一瞬间,整个世界就会为之改变。换一种说法:因为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他也就不再存在于原本的世界里;因为所习得技能,他拥有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实时也确实如此,我本人就是因为尝到了学习的乐趣以及那种收获的喜悦才会鼓励身边的人坚持学习,并且不间断学习。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曾经一度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在学校的时候,我可以说是不爱学习的学生,那会因为自己眼界小、目光不够长远,因为没有坚持学习,所以也就无法体会学习产生的收获带来的乐趣。直到大学毕业,直到工作很多年才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

“学习”关键的一点是:任何知识的'获取,都不是可逆的。在知道它的一瞬间,它就已经改变了一切,生活因它而改变,却无法还原。我们再也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置之不理,它瞬间就能根深蒂固,无法铲除。这就好比我们小时候学习骑自行车,一旦学会就不会忘记,无论多少年不骑车,就还是能够上车就走。

“学习”的重要起点是:起码学会一种技能。无论这种技能多简单、多普通,学会之后总是可以让学习者了解“习得”带来的大不同。一旦拥有了一个起点,学习渴望就会像发了芽的种子,无论多大的石头都压不住——它会越来越茁壮,越来越坚强。

其实,那些拒绝学习或者一不小心受了影响而把“学习”妖魔化了的人真的非常可怜,他们每天都在挣扎着“管理时间”、“珍惜生命”、“提高效率”,却不知道他们因为当初不肯花十几分钟学习而导致其后少做了很多事情、错过了很多机会,并且连只有一次的人生都没有过好。

时间的朋友观后感 篇10

有很多共鸣之处,把大家都会存在的不良特征都显现出来。把错误的理念加以改正,如“把兴趣当成了动力,计划与行动混为一谈,自卑当成自身情绪,等等”

“运用心智,获得解放”走向“独立之路”

计划是必须的,目标要明确,越是短期目标,越容易清晰,越清晰的.目标越容易实现。计划固然重要,行动更重要。

学会自学的能力,会帮助你培养面对任何困难都能勇往直前沉着应对的精神。

重复,不间断的重复,重复一年以上,因为任何的事情重复一定次数,就能做到甚至无意识的情况下都能准确无误的完成。

态度,只要你去改变你的态度,你的就会发现世界也因此发生转变。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成功的人士,就看谁先把时间当作朋友来看待,在这条漫长毫无终点的路途上是在考验彼此的耐心多少。

福兰克.H.奈特:“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跳街舞,一是出生,二是运气,三是努力,而三者之中,努力是嘴微不足道的”

时间的朋友观后感 篇11

近日重读《把时间当作朋友》,很多熟悉而又陌生的概念在脑海中碰撞:

交换才是硬道理:

速成绝无可能,那该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字:“换”。俗话说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本质上看也是这一个字——换。要想在一方面获得成就,你就得积累相对应的知识,而这些知识需要你去砸时间或者砸钱去换。有些知识是可以通过自己砸时间就能摸索出来的,有些知识只能通过砸钱,找好的领路人带领进门才可行。但不管是砸钱还是砸时间,其本质都是在交换。比方说学习开车,我们要想习得开车这项技能,我们必须花时间去练车。如果自己练习了很久还没有练好,我们有时候甚至需要请个私教或者报个VIP,花钱让老师单独教你。正如刘润老师所讲:“每一件事情的背后都有其商业逻辑;商业的本质是交换,所以要想得到必须先要有付出。”

学习的精髓在于理解基本概念:

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但生活中很多人却拒绝学习。他们中很多不是不想学,而是自认为学不好,然后就放弃。他们从不去找学不好的根本原因不管是学习方面的还是生活技能方面的,而是多年以后把梦想寄托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期待下一代成才。然后,事实是,他们不傻,也不是学不会,他们只是“太懒”,懒到连最基本的概念都不愿意去深究一下。

笑来老师说,从小他母亲就教会他:“读教科书,要先把所有概念都记下来,暂时不懂的`就死记硬背。把概念牢记于心,就可以通过以后的学习和实践反复审视它,并形成透彻理解。” 记得当年的初高中同桌6年的学霸,简直是个神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各种竞赛统统都能拿奖,还是一等奖。全校都说他是牛人,他说,没有神不神,无非是把每一个概念都搞懂并熟练运用罢了,最后他去了清华。

除了学习,生活中技能的习得也是如此。熬了多次才考过的科目二,复盘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时发现自己每次挂无外乎“概念不清晰”。不清楚调后视镜对于场内考试五个项目的重要性,导致各种该看的点看不清,直接开挂。不清楚压住离合对于控制速度的重要性,速度一快,倒库各种压线,直接挂。其实还有很多,像投资,健身等等,清楚了概念,然后分析原因,方法自然就可以得出了。

所以凡事必问终极三问:

先问是何?这个东西是什么(What);

再问为何?为什么会这样(Why);

最后如何自得。那怎么做呢就自然而然知道了(How)。

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

判断一件事情是否真的重要,标准只有一个:是否对目标(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的实现有益? 那个真正对目标的实现有帮助。我是个超级爱做计划的人,每天计划列的满满的,但是执行起来呢?大底是“几乎用全部时间处理简单的部分,至于困难部分,干脆‘掩耳盗铃’,视而不见,暗地里希望困难自动消失”。

这样的我是典型的“既勤奋又懒惰”的,因为我从未思考过哪个task于我而言目前是最重要的 ,是今天非做不可的。我想要的似乎是全部,但是到最后,往往会变成压力特别大,有时候任务一旦没有完成,会有深深的挫败感。记得小时候听过一句话“人不可能同时坐上两把椅子”,我们都很贪心,想要的东西很多很多,但是我们都是必死的凡人,我们的精力也很有限。所以全部都想得到,那是不可能的。选择最重要的,然后去不折不扣地执行效果会更好。切记:"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最后,想跟自己说:

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

无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有趣,都不应该去做;

而有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无趣,都应该去做。

学会抓大放小,学会用理性科学地指导自己的生活。

Enjoy learning, enjoy life。(享受学习,享受生活)

时间的朋友观后感 篇12

今天下午终于把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读完了,开始一直放在办公桌上,有空的时候翻几页,下午闲来无事,终于下决定把它看完了,当我看完后我发现我已经忘记了前面零碎看的内容了,只记得今天下午看了什么,就小写下来:

有一句话是我看了多次记下来的,而且我也很认同,“先花上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锁定一个方向和目标,确定它是现实的、可行的之后,运用心智的力量在这个方向上再把投入更多的时间,再更多一点的时间”,而我现在也需要这样,我已经不是特别热爱我现在这份工作了,我将投向另一份工作,而我需要确定它是现实的、可行的之后,就需要花时间去做了。

以前我BF跟我说过一句话,你做一件事没做好,并不是因为你能力不行,而是因为你对这个不熟悉,所以才做不好,书中提到人在害怕死亡跟害怕当众演说会更害怕后者,怕当众丢丑,所以要事先准备,任何一个演说者在台上发挥得好并不能证明应变能力好,而是因为他在事先准备充分,想到了尽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所以在当场才会处理妥当,我们公司有一个女生让我特别敬佩,她每一次上台演说,都会精心准备PPT,并且在PPT下面打上备注,然后在演说前一遍一遍的练习。

人脉,读《因为痛,所以叫青春》的时候,我提到了人脉很重要,而这里面又让我对人脉有了重新的认识,就像我一朋友很久前跟我说过,如果你没有让别人觉得有价值的地方,你也不会成为别人的人脉,然而你也没有相应的人脉,所以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人脉的原则,交换原则,只有当你本身俱备相应的价值 ,你才会有有价值的人脉,要不然就是酒肉朋友(这是我认为的),所以人脉是在提升自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大家都会念,然后能有几个是一直在坚持学习的,大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就坦言说再也不想学习,而人类是唯一有学习能力的物种,而只有不停的学习,你才会充实。

有规律的生活,越写我越感觉我吸收了很多,我恨不得把这些内容都记住,然后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但是我知道这个可能性很小,就在前十来天的样子吧,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学会了里面的一个方法,就是把自己每天所做的事记下来,简短的记下来,不记任何感言,我按着这样做了,现在已经近半个月,我不知道有什么效果,但是我会坚持,而且略感我的生活规律了,睡前必做三件事,写下一天所做的.,看书(不管看了多少),记单词(有时记三四个,有时记五六个,但是我想这样坚持下去应该有效果的),而我需要继续这样规律的生活,坚持一些我想坚持的习惯,慢慢的…书看完了,其实还有些,比如说自信,自卑,自负,但是现在没有太深的感触,所以就不写了,现在有的感觉就是,这本书,我还会再看一次!!

忘记了重要一点,时间管理,时间就是生命,而我看了书中的计算,我现在每秒种0.00095129元,这是多么少的钱啊,所以我还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