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诗读后感 篇1

这个寒假要求观看《人民的好儿女》,看后确实发人深省,有很多感触,党的好儿女观后感。

王万青、宋德金、秦怡、赵世术、刘珪,我一口气观看完毕。由于截至24日只能观看这五位,所以只好暂时放下,待播出时,再逐一观看。他们的先进事迹促使我一定要将48位先进共产党员的感人事迹观看完毕。

五位先进共产党员的事迹,实在是感人肺腑、震撼人心。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的伟大、共产党的力量、共产党的风采。从他们的事迹中,我们感受到了共产党员的无私情怀、坚韧不拔、淡泊名义、甘为孺子牛的情操。

王万青,甘肃省玛曲县人民医院原外科主任。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的他,风华正茂年龄,就奔赴阿万昌草原。为了牧民的健康,为了民族的团结,将青春热血洒在了茫茫草原。为多少人治好了病,他无法陈述。如今六十七岁的他还忙碌在草原巡医。当荣誉挂肩时,只有一句纯朴的话语,那就是“今生无悔”。正因为有王万青一样优秀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才谱写出了多民族和睦共处、亲如一家的壮丽乐章。

宋德金,被誉为“矿山的保尔”,黑龙江龙煤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鸡西分公司东海煤矿安全培训教师。时任通风区区长的他,不顾个人安危,在处理一次瓦斯事故时,将灾难留给自己,双眼失明。身残志不残。针对90%的矿难都是矿工不懂安全知识所致的现实,为了矿工“高高兴兴上班,安安全全回家”,主动承担安全知识教育。九年时间,举办安全培训班161期。无论刮风下雨、炎炎烈日,都在爱妻的搀扶下准时到达。矿工们尊称他为“送安全”。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几年来,该矿均未发生矿难,为矿山安全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秦怡,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中国最美女性”的她,如今为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艺术委员会顾问,观后感《党的好儿女观后感》。先后出演100多部电影。九十高龄的她,每天在女儿的陪伴下,早上6点起床,晚上11点就寝,日复一日地活跃在公益慈善事业、电影拍摄战线。然这样一位女性,早年患肠癌,现在中午基本不吃东西,到了确实需要充饥时,只好吃上几块饼干;丈夫早早离开人世后,为了给患大病的儿子筹钱节衣缩食,在照顾42年的儿子去逝后,将积攒下来为儿子治病的二十万元无偿捐献给了灾区;儿子画作竞拍,被美国斯瓦辛格购买,所获款项2.5万美元如数捐赠;玉树地震再次捐款3万元。就是这样一位女性,面对顺境、逆境,镇定自若,坦然担当;就是这样一位女性,慈善事业,来者不拒,公益事业,身先士卒。她的无私奉献精神感染着无数党员。她用常人难以付诸行动的不争事实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美丽人生。

赵世术,重庆市巫溪县田坝镇中鹿小学教师。1977年师范毕业,到偏僻乡村小学任教。为了减少家长对孩子上放学需过河的担心,主动承担每天接送学生过河上学、回家的任务。五年时间,每天三个小时,雷打不动,直到修上吊桥为止。不到三十岁,就患上风湿性关节炎。从最初的拄着拐杖到校上课到后来的妻子背着到校上课。到了手指不听使唤时,只好用绳子将手指与粉笔捆住板书。他用自己毕生的心血铸成了“大山的火把”,照亮了一双双希望的眼睛;温暖了一代代渴求的心房。

刘珪,某部队某分队分队长。还在就读高中的他,被“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消息所震惊,立志要成为一名军人。高中毕业后光荣参军,成为一位特战兵。刀尖上的舞者,十三次遭遇险情,都以化险为夷而赢得喝彩。每每接受任务,都以高标准完成,折服了教官,展现了中国特战兵的风采。用自己大无畏的精神,赢得了“特战尖兵”称号。

五位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可歌可泣。他们之所以赢得社会的认可,是因为他们能够立足本职,从小事做起,从最平凡的事做起。在前进道路上、人生征途中,即使遇到艰难险阻、刀山火海,也在所不惜,勇往直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每一个共产党员,在举起右手宣誓时,都会作出“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的庄严承诺。在建设文明、富强国家的道路中,身为共产党员,理当冲锋在前,战斗不止。众人划桨开大船;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人人都献出一份力,就一定能够使我们伟大的国家成为世人羡慕的乐园。

“人民的好儿女”,这是人民对优秀共产党员最好的评价。愿你、我、他,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能在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的感召下,立足自身的岗位,以最有效、最感人的实际行动,展现共产党员的风范,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献上一份厚礼。

孩子们的诗读后感 篇2

《我们的孩子》是讲述美国50年代的孩子的成长经历,以及他现在的变化,富人的孩子越来越好,而穷人的孩子就过的越来越差,即使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美国仍然存在着巨大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教育隔离,想想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之前大家都过得相对于比较平等,寒门也可以出贵子,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平等的加剧,在这种社会主义国家,有可能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也走向美国的这种形式,由平等变为不平等,不平等转向平等需要巨大的推力。

作者以大量的事实和数据对各个阶层进行了对比和分析,这种存在的差距是可以缩小的。

因为继续扩大的社会经济鸿沟,将威胁到美国的经济以及民主、价值观。他们必须做到成功的克服这些挑战,将下一代拉回到机会平等的竞争场域,他们背后的措施是各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背后就是有着承诺:我们愿意将自己的资源投放在别人的孩子身上,而这种承诺之所以成立,离不开一种发自美国内心的情感————就是这些孩子,同样,他们也是我们的孩子。

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这个社会,总有一些人,为了这个事业,他们把教育和培养孩子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无论在我们这个家庭里,都是还是邻里社区大家庭中。(罗斯玛丽,她生命中孜孜以求的就是我家厨房上贴的人生箴言:100年之后,无人会在意………你银行户头里还有多少钱,………但我们会因为路过一个孩子生活,而让世界变得更美丽。)

感谢作者为之的努力,对当今社会的我们也可以的受到启迪!坚信教育的巨大作用!

孩子们的诗读后感 篇3

品读了《春的消息》之后,我仿佛又回到了儿童时十一的童话里。孩子的想象随着文字的美好而展开。这首优美的儿童诗诗孩子眼里闪烁的春色。

春的消息》中,文字特别优美,多处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来写春天的消息。最后的“啊,身边又钻出嫩绿的小草……’’则以抒情的语气召唤孩子们对春的喜悦与热爱之情。诗歌中“捕捉”、“等待”、“瘙痒”等词都勾出浓烈的感情。

除了感情没之外,诗歌的节奏很轻快,两处用到了“看到”、“第一”,反复的节奏使得诗歌富于饮料、音乐美。音乐美和清情感美是这首诗歌的特点,另外还有绘画美。儿童在学是诗歌的时候,总会幻想所接受的内容,而此诗歌给我们展示了一副有“风”,有“绿树”,有水,有鸭,也有蝴蝶和雏菊的春天。所以春天,所以春天在儿童的眼睛里自然是美丽的,自然美好的。这让我明白了,儿童诗是为孩子而创作的,就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培养儿童的情操。在教孩子的时候也要注重他们对情感的积累和感受。注重几种美的教育,才能把真正的每传递给孩子们,从而让他们感知自然地美好,对生活充满热爱。

孩子们的诗读后感 篇4

笑猫日记之《孩子们的秘密乐园》是一个充满快乐的故事,故事讲了这样一个事情:在春节的一天里,翠湖公园里来了一个马戏团,大家都很开心。可是马戏团里没有动物明星,没有空中飞人,西瓜小丑也不能登台表演,所有的节目都让孩子们特别失望。在笑猫和万年龟的帮助下,西瓜小丑组建了一个很棒很棒的马戏班。从此,楠木林变成了一个只属于孩子们的秘密乐园。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是西瓜小丑。因为,西瓜小丑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孩子们也特别喜欢西瓜小丑。我觉得,西瓜小丑特别重要。没有他,孩子们就不会那么开心,那么快乐了。

我认为,西瓜小丑一定是孩子们永远的西瓜小丑,楠木林是只属于孩子们的秘密乐园。

孩子们的诗读后感 篇5

暑假期间,老师布置了一项任务——读一本好书,我正在为选不好读什么书而犯愁那天,我到张老师家玩,我有看到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它叫《家有儿女》。我看过电视剧《家有儿女》,觉得很好奇友好亲切,于是我决定就读这本书了。

看着书再想象着曾经看过的电视剧《家有儿女》觉得更有意思了。看过连续剧版本《家有儿女》的人,都会深刻的记得那个最爱操心的妈妈,最有思想的爸爸,最具才气的姐姐、最会装嫩的弟弟,当然还有那个最能捣蛋的刘星。

喜欢刘星这个人物是因为刘星是一个让我觉得很真实的人物,他有缺点有不足,夏雪太优秀,夏雨太幼稚。刘星最大的缺点就是“皮”,在学校他是人尽皆知的孩子王,什么鬼点子都是他出,什么坏事情都是他干,就连他做的所有好事的背后都是他惹出来的祸:他独自一人留下来做值日是因为他将教室弄成了垃圾站,他送同学去医务室是因为他将同学的鼻子打出了血,他积极修理椅子是因为他下掉了椅子的螺丝钉……刘星还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差”,指的就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经常是考不及格,甚至只有几分而已。

一般来说,调皮的孩子都是聪明的,刘星也不例外。在他那个小脑袋里装着的不只是胡思乱想,还有奇思妙想!当妈妈想方设法剃去刘星那一头他自认为很帅而妈妈极其反感的发型后,刘星却给了妈妈和全家另一个惊叹:一个更张扬、更具个性的发型横空出世。刘星其实挺男子汉,一方面他说话算话。曾经有一位家教老师辅导刘星学习,由于一次考试只考了59分,无奈求救家教老师代为签字,那位家教老师便提出一个意见:借一分换十分!没想到刘星欣然接受,并且在随后的'考试中居然真的还给了老师十分,而且还破例为自己挣回了3分。另一方面他乐于助人。对于“鼠标”林宁来说,刘星真可谓患难之交,每次林宁不小心犯错时,害怕被爸爸妈妈责罚的林宁总是得到刘星的大力支持,甚至刘星还不惜替林宁背黑锅。

这就是刘星的个性,这就是个性刘星!总是说别人不曾、不敢说的话;做别人不曾、不敢做的事。

或许在老师眼里,我算的上一个好学生,其实我知道自己身上还是有着许多的小毛病,在这里,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榜样,那就是像刘星一样做一个对自己充满自信、坚持自己独立思考的人。

孩子们的诗读后感 篇6

我上一个星期一,在佩佩工作室借走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孩子们的秘密乐园》,它的作者是杨红樱。

我看了这个题目有点好奇,孩子们的秘密乐园是什么?是什么让孩子们说那个是他们的秘密乐园?让我们走进书里看一看吧。一个星期过后,我终于把书看完了,我知道了孩子们的秘密乐园了,他们的秘密乐园是一个节目,我也忘了是什么节目,里面有一位西瓜小丑,两个小白狗,两只小鸟,一天,西瓜小丑没有演出,孩子们非常生气就走了,西瓜小丑只好出来给他们一个一个说对不起,但孩子们没有发现那个是西瓜小丑,因为,他没有戴红鼻子,没有头戴小鸟,没有穿西瓜西服,所以孩子们没有发现他。

以上就是我最喜欢的,我来说一下他们的.读后感,我读完非常感动,我很喜欢这一本书,因为,它带给我许多乐趣。

孩子们的诗读后感 篇7

看了《儿童诗两首》,不禁让我就回想起了我的童年。

《儿童诗两首》中《我想》这一首诗是讲自己回想起童年的事。

另一首诗《童年的水墨画》这一首诗是讲自己童年时的经历,在街头,在溪边,在江上。自己童年时的经历、幻想是多么美好啊!我回想起童年多姿多彩的故事,每个人的脸上都会情不自禁地露出丝丝甜甜的笑意。因为童真,因为幼稚,更因为他匆匆易逝。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珍惜今天的美好,莫让时光虚度。

孩子们的诗读后感 篇8

早上安排的是听叶世蛮老师的课,上的是《儿童诗两首》中的“童年的水墨画”。

叶老师直接揭题后,出示读的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感情。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自己的标准去练习朗读。在检查初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想象“每一副画面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这个环节的安排非常的随意,其实已经让学生理解了诗意,而且老师随着学生的思路,针对学生的瞬间作适当的点拨。在课堂上能恰当地利用学生的生成资源,并很好的引导,这需要老师对课堂有很强的驾御能力和对文本的把握,叶老师这点做得非常好,很值得我们学习。理解了诗意后再朗读,这次的朗读要求就不一样了,要美美地的读,读得有感情,老师一次次地点拨,学生读得也越来越有感觉。

学到这里其实课文已经学的差不多了,可叶老师还安排了一个很有深度的内容。要求学生找出认为最美的诗句,然后再说说为什么划这句,从而引出本文的一些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特写,比喻,拟人等等。接着出示课外很有特色的两篇儿童诗范文《学校》《河边》,指导学生读,再结合“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感受它的美。紧接着,叶老师概括出些儿童诗的基本要求。结合图片指导学生写儿童诗,引导观察图上的景和两个开心的小女孩。这幅图片很美,很适合写儿童诗,可见是叶老师精心设计的。不到五分钟的时候,已经有好几位学生写了一首完整而又生动的儿童诗,大部分学生多多少少都写了好几句了。

叶老师的课上得很轻松,很有他自己的上课风格。然后有些东西并不是我们一下子所能学的来的,而是需要平时教学经验的积累和需要对文本深刻的解读。

孩子们的诗读后感 篇9

在《儿女》中,朱自清怀着深深的父爱记下了孩子们的种种欢乐趣事,同时也检讨了自己对孩子们有什么错误。

作者追忆了孩子们小时候的可爱模样和种种趣事--吃饭时的嬉笑打闹、大人的呵斥,闰儿呀呀学语、阿九的爱读书等等,让人觉得那些“小人儿”很可爱。

文中用口语化的语言惟妙惟肖的勾勒出了五个小儿女的可爱形象和自己刚做父亲时的悚然、不耐烦,还有作者年轻时对孩子们非理性的惩罚和对孩子们的无可奈何。“我常和妻说:‘我们家真是成日家千军万马呀!’有时候是不但成日,连夜里也有兵马在进行着,……”寥寥数语将日常生活的体验表达的淋漓尽致。

孩子们的诗读后感 篇10

在这个寒假,我很快读完了杨红樱写的《笑猫日记——孩子们的秘密乐园》这本书。

这本书写的主要内容是:在一个冬天,西瓜小丑来到了翠湖公园,自从西瓜小丑来到的第一天,那里都是孩子们的欢歌笑语声,但是,没过多久,有一个马戏团来到了樱桃沟,他们不让西瓜小丑再演下去。从此,公园里就没有孩子们的欢歌笑语声了。孩子们就看不成空中飞人……只能看马戏团里边的表演,他们的演出都是一些唱歌、跳舞……孩子们看了都非常不高兴,只想走,可是家长们都不让走,而且马戏团还让家长们照专家写的评语读,不能说出自己的看法,还让西瓜小丑以后不可以给孩子们演出。

后来,在笑猫、万年龟和孩子们的帮助下,让西瓜小丑在楠木林里重新组团,给孩子们继续演了下去。从此楠木林变成了一个只属于孩子们的秘密乐园!孩子们在秘密乐园里高兴极了,因为里面有他们最想要的快乐和梦想。

看了这本书,让我们知道了,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自私自利,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尊重别人。

孩子们的诗读后感 篇11

寒门再难出贵子吗?来看看美国版的故事。这书用全美各地五组孩子真实的故事描绘了这样一种阶级差异:

中上层家庭的孩子:

有计划地被生下来——出生起就住高档社区,邻居都是友好可信的高知——父亲赚钱,母亲全职在家陪读书、培养兴趣爱好——上好的初中高中,同学们刻苦努力,激烈竞争,父母参与学习、锻炼、社交等重要活动——申请上好大学,父母提供机会体验不同职业——大学毕业。

穷人家庭的孩子:

未婚或无计划地被生下来——出生起就住集贫穷、冷漠等为一体的社区,邻居都是朝不保夕的穷人——父亲坐牢或失踪,母亲无法或不想管,有些孩子还要照顾同父异母、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学校也是脏乱差,大多数学生不是打架闹事就是无所事事——高中退学或毕业从事低收入工作。

家庭、父母、学校、社区各有其责任,但所有的原因分析起来都会回到或与“家庭”相关。如果出生在穷人的家庭,面临的就是人生路上种种机会不平等,而个人努力在改变命运上的作用正在迅速衰减。

除了高考,我们中国的孩子的机会不平等是哪种程度?希望在它成为下一个“无可挽回的生育率”问题之前,有更多的研究和政策出现。寒门难出贵子不只是寒门的悲哀,也关系所有孩子的机会公平,关系增长、民主、道德、稳定等等那些为人们所珍视的东西。

没有人可以置身之外,当有人在庆幸自己的孩子并非出生寒门的时候,有人正在给自己的孩子买一次非洲救济之旅以增加申请大学的资本。快读完的时候,突然想起前两年听到的“打破社区隔离”的提议,尽管它在各种抵制声音中迅速淹没,但如今才看出,它原本应该是一种机会再分配的尝试:没有贫富隔离,大家一起照看教育我们的孩子,像从前一样。

全书的论据以定性为主,同时引用了大量来自其他研究的结论,可以看出美国学者对这类问题的关心。以下是书中一些对为人父母来说有意义的论据:在受过大学教育的美国母亲中,约三分之一选择了做全职母亲。全美境内,4%的孩子主要由他们的祖父母抚养或照看……而这种隔代抚养的模式主要集中在下层社会。

我们绝对是中国特色隔代抚养,母亲的教育程度不同,孩子在认知能力的表现上也存在差异……上述差距早在孩子6岁时就已经存在;即便对儿童早期教育进行投资往往成本不费,但这种投资所产生的实际回报率大约为6%至10%,超过了股票市场的长期回报。

作者引自诺奖经济学家詹姆斯·赫克曼的研究,可别让它成为无节制买买买的理由。不论学生自己的社会背景如何,最大程度上决定学生成就的学校因素是学生群体的社会组成。仍是作者引自詹姆斯·赫克曼的研究,所以,孩子的同学,尤其是中学同学是谁,很重要,匮乏的人生通常也是低效的人生。

群众人的主要特征并不是野蛮或落后,而是他的孤立以及缺乏任何正常的社会关系。由于美国社会的阶级隔离越来越森严,成功人士已无从知晓社会的另一半在如何生活,我们自己的孩子对贫困更是毫无感知。隔膜造成了冷漠……我们呢?

孩子们的诗读后感 篇12

这两年,关于孩子起跑线的讨论越来越多,反映了大家对社会分层越来越焦虑。对大多数父母来说,无论什么出身,想必都愿把最好的给孩子,当然也把最大的希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这本耶鲁法学院教授罗伯特。帕特南写的《我们的孩子》一书以访谈的形式比较了美国中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在孩子教育方面的差别,读书过程中,结合自己和平时接触的父母们的教育方式,深感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社会阶层确实已成为影响孩子的重要因素。

案例一:克林顿港的切尔西和大卫

切尔西家属于美国的中上层阶级家庭,父母受教育程度高,家庭条件优渥。对于切尔西的母亲来说,养育孩子是她的头等大事,她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在学习上从不间断对孩子的督促,每年的生日派对也会为孩子精心准备,而且,她还会在学校里为孩子挺身而出,投身到学校事务中的热心程度远非其他家长所能及。此外,她还鼓励孩子平时做兼职,暑假做暑期工,让他们明白“一分耕耘,才能有一分收获”。孩子们从小就确定了上大学的目标。

大卫出生在下层社会,没有完整的家庭,没受过像样的教育当然也就没有像样的工作,过着焦虑、孤独、毫无希望的生活。

作者提出“这一代人的收入分配可以影响到下一代人的机会分配”,“父母的财富对社会流动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这笔财富相当于非正式的保险,允许孩子们承担起更多的生活风险,有机会寻求更丰厚的回报。”

案例二本德镇的安德拉和凯拉

安德拉出生于上层阶级家庭,他的父母关心他的成绩,支持他培养兴趣,为了他的就业动用社会关系为他提供指导,成长于这种宽裕的家庭环境,安德拉本人性格也是开朗乐观,对自己的家庭始终感受着异乎寻常的温暖。

凯拉出生在不完整的下层阶级家庭,贫困、流离、无人关心的生活环境也造成她抑郁的性格,甚至认为这个世界充满恶意。

案例三亚特兰大的德斯蒙德、米歇尔和劳伦、伊利亚

这个案例,作者选择的均是黑人家庭,主要是为了控制研究对象受到种族这个变量的影响(美国人做研究确实严谨),通过这个案例作者想看看不同阶级为人父母者的教育模式。

德斯蒙德出生于上层黑人家庭,拥有双亲的关心,他母亲的理念是“父母必须时刻准备着,为子女提供支持,给出建议,传达理智的答案。”

米歇尔和劳伦出生在中产阶级家庭,她们的母亲凭借自己的奋斗也能为几个儿女提供一些基本的生活保障,而她的教育理念则是“重服从而非自由成长、“抽打”而不是讲道理、关注人身安全而不是语言能力”。

伊利亚成长于新奥尔良和亚特兰大的黑人贫民窟,被父母所抛弃,生活在难以想象的暴力中,成长过程谈不上教养和监护。

作者在这里引用了一些研究成果,比如婴儿的大脑如要得到健全的发育,就需要成年人耐心和细致的关照。再如父母如果同孩子关系融洽,平时周全呵护自己的子女,那么就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韧性,能够缓冲原本可能会把青少年击倒的压力。还有从孩子七岁开始就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社会交往技巧,比如分工合作和倾听他人谈话、培养他们的社会信任度,未来就可以有效地增加孩子的社会机遇。

作者也提到了在美国上层阶级家庭更多采用“精心栽培的教育”,上层阶级的父母同他们的子女有着更平等的关系,更愿意同孩子讲道理,让孩子出于内心愧疚而改正自己的行为;相反,下层阶级的父母则更容易采用体罚的手段来达成管教的目的,动不动就是一顿抽打。

案例四特洛伊中学和圣安娜中学

这一章比较的是美国不同阶层的孩子接受的学校教育。作者提出基于收入差距的居住分隔,已经将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分流到不同的学校。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都特别用心地为孩子挑选最优的学校。由此,作者指出:你的同学是谁?你和哪些人一起上学?这是大问题。

首先,学生如果来自于富裕、高知的家庭,则他们也会把父母作为资源带入所就读的学校。

其次,有钱人家的孩子还能把家长的财富带到学校。(还记得北京某个小学一次兴趣活动,某位小学生的父亲开直升机去学校的事吗?)

再次,同辈压力,特别是同学之间的压力,也是促成优异学业表现的重要推手。

在比较富人家孩子和穷人家孩子大学入学比例后,作者也说了“穷人家的孩子仿佛在脚踝上绑着千斤巨石,越往上走,越步履艰难。”

案例五邻里社区

这一章主要是讲的不同阶级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对孩子的影响。美国上层阶级的父母通常都拥有广泛的“弱关系”(在不同的社交圈子里都有非正式熟人),这种广泛的社会网络处处保护着他们的孩子。而底层社会的人们缺乏有用的弱关系,在寻求社会帮助时所能依赖的往往只有家庭和邻居。

有钱人家的孩子能获得更多、也更有价值的非正式指导,这种非正式指导更加剧了穷孩子和富家子之间的见识差距。富家子可以轻而易举地理解通向机会之路的种种制度,而且游刃有余地运用这些制度为他们服务,穷孩子往往就不得其门而入了,因此错过了向上走的机会。

作者在最后从社会的角度提出了如何帮助穷孩子迈开双腿,追赶人生路上领先的富家子弟。

读完本书,对作者的很多观点我感同身受。就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来说,我出生于一家普通的农村家庭,家里并不富裕,但好在父母勤劳节俭,愿意供子女上学,我和姐姐都顺利取得了高学历(我硕士毕业,姐姐博士毕业),也在二三线城市立足了。有时候我也会想若我出生条件再好点,命运或许也会大不一样吧,不过我知道在父母的能力范围内,他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对他们我唯有感激。

通过观察我的同事,我也发现,出生较好的同事们的人生路也几乎都是在父母的安排下,比如出国留学、毕业后安排进一个比较好的单位等。自小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她们早已对规则谙熟于心,利用起来也是得心应手,更容易踩住职场中的上升机会。而出生一般的同事大多都是“埋头拉车型”的,可能干了更多活、承担了更多的任务,却始终在原地徘徊,真的是印证了“穷人家的孩子越往上走越步履艰难”这句话。

尽管“步履艰难”,可我还是想鼓励自己:努力吧,差距也是可以缩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