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 踏实看书,认真写感,感思结蕴,方成一派好文,本文主要探讨的话题是与“黑格尔读后感”相关的,下列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应以实际为准!

黑格尔读后感 篇1

哲学是追求真理的科学。如书中介绍从思考、探索、求真、实践、自省五个方面来跟黑格尔学人生哲学。奈何学识疏浅,对哲学依然半知半解。从黑格尔改变哲学历史的简述来说,是对生活的体验太少,对生命感知太浅薄,对知识实践的太少。黑格尔说“太阳下面没有新事物”,无奈对事物之间的关联摸不清,看不透。

人生不过是一场修行的过程,所谓“修行”,是一方面要修,要有觉悟,有思想,能够懂得世间的法则和规律,另一方面要行,就是行动,按照悟到的规律做事。也可理解为理性的自信。如同书中所说,小的道理能说明,而真正的大道理是沉默的。

那就用书摘做所获吧。

1、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我思,故我在。思想决定人生,一个深刻的灵魂,即使痛苦,也是最美的。思考使我们阅读的东西成为自己的。

2、当你对世界不再有好奇心时,不是你在变大,而是变老,健康的好奇心会帮助你消除无知。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人性让世界多姿多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人生是实践的人生,理论与实践之间差了一个人性。

3、最难的思考就是认识自己,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己。诚实的向自己展开自己,这是人生一道优美的风景线。自省在细微之处不断积蓄着力量,让我们随着岁月的积淀而愈加成熟。

4、自信与人生的成败息息相关,理性地相信自己是最伟大的知识。如果你指挥不了自己,也就指挥不了别人。当你对自己诚实时,天下就没人能够欺骗你。

5、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其实是一种修养,一种风度,一种高尚的境界,一种达观的处世姿态,是心态的一种成熟,是心智上的一种淡泊。

6、没有热情,任何事业都不会成功。需要正确的认知热情。

7、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借助修养才能了解美,发现美,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8、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所以追求极致不见得能在精神旨趣上得到满足。

黑格尔读后感 篇2


《黑格尔美学》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19世纪初创作的一部关于美学的重要著作。这部著作以其独特的思想观点和深邃的哲学思考,为后世的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提供了极大的启迪。通过阅读《黑格尔美学》,我对美学理论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也对艺术创作的真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我对《黑格尔美学》的读后感。


《黑格尔美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是它对艺术与宗教、自然与人文的关系的独特见解。黑格尔主张艺术是人类意识的最高表现形式,艺术的创作过程是一种自由表达的行为。他认为,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作品不仅仅是对自然世界的模仿,更是对人类精神和内心世界的表达。艺术作品通过形式、色彩、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传递出真实的情感与思想。艺术在传达情感和思想的同时,也能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这种观点使我对艺术创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启发我去关注艺术作品背后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去探寻作品背后的内涵。


《黑格尔美学》中关于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的理论观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黑格尔认为,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是主观意志和客观规律相统一。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创造出作品中所蕴含的世界,并以此唤起观众的感受和理解。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也不仅仅是单纯地接受作品所传达的信息,更是通过审美体验的过程,去感知和体悟艺术作品背后的哲学内涵。这个观点使我认识到,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理性思考和感性体验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审美享受,而应该更深入地理解和体会作品背后的内涵。


《黑格尔美学》中的陈述方式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黑格尔的文字简洁明了,思路清晰,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详细的分析,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他对美学的独特见解。他的观点和理论触及了艺术和美学的方方面面,对于那些研究艺术和美学的学者和艺术家来说,都是一种重要的参考和指导。读完《黑格尔美学》后,我被他的思考和见解所鼓舞,深深地感受到艺术研究和创作的重要性和价值。


小编认为,通过阅读《黑格尔美学》,我对美学的认识和理解得到了全面提升。黑格尔的独特观点和深入思考为我打开了艺术创作的新视角,让我明白了艺术与宗教、自然与人文之间的联系,并深刻体会到艺术作品背后的情感和思想。我相信,《黑格尔美学》对于那些对艺术和美学充满热情的人来说,将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读物。

黑格尔读后感 篇3

1843年,辞去《莱茵报》主编的马克思着手写下了这篇具有转折意义的文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莱茵报》担任编辑的日子里,马克思亲历了农民、工人为取得自己的合法权利而进行艰苦斗争、却丝毫未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深刻体会到了资本主义民主的虚伪性——只不过是资产阶级披上了“代表普遍的人的权利”的外衣,现实的残酷与他曾经所信奉的黑格尔的哲学理论——“国家是理性的自由的王国”相冲突,使他深刻体会到资产阶级的自由是消极自由,资产阶级所谓的利益,只不过是把自身的特殊利益混同为社会的普遍利益,黑格尔法哲学观点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引起了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的马克思的思考。既然资产阶级无法代表全人类的利益,那么谁是人的普遍利益的代表者?既然黑格尔的市民社会和国家伦理的同一的理想建构与现实不符,那么什么才是社会运转的原动力?

黑格尔读后感 篇4

从炎黄五帝到21世纪,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从未中断。在这渊源深远的历史长河中,各时代的文人骚客、帝王将相乃至贩夫走卒流传下来的只字片语或巍峨巨制,或是经历秦火的摧残而湮灭无迹,或走上世世代代人都敬仰膜拜的神坛而千古流传,或是经历时间的考验而成为后人研究不尽的经典┈┈浩瀚如海洋读之不尽,璀璨如明星掇之不完。

说到读书,想必作为研究生的我们已经有深刻的体验。繁忙的研究生生活中,虽然课程很少,但每门课程要求我们做的课后工作都于本科生完全不同,我们再也不能背诵笔记轻松通过考试了。这时,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跟上老师的进度。

阅读,专业书籍,几乎成了我们现在生活的常态。

近期我所读的一本书,是一本哲学类的,名字叫做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和哲学中,这本书可以看作是一本非常容易阅读的书,尽管它只是相对的。这本书分为绪论和主体两部分。

导论部分几乎是一个理论,这是人们最容易回避的部分,但就这一部分而言,关于社会制度的部分是非常有趣的。他说,在文明程度较低的国家,各种政治和道德限制都被视为客观安排,就像自然界的事物一样,是人类必须接受的。举例子的话,就像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天下是皇帝一个人的天下,掌握世人生杀大权,虽然我们现在看来是难以接受的,但在相当漫长的一个时期内,都被世人无条件接受,且认为理所当然,再正常不过,相反地,在制度文明的国家,个人便会追求正当的各种法律和制度,懂得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利益。

黑格尔在这本书中的观点经常受到批评,但这是完全正确的。

这本书的主体是关于东方世界,希腊世界,罗马世界和日耳曼世界的历史。有趣的是,作者认为东方世界对应着历史的童年。为什么?因为他认为在东方世界,所有的荣耀只属于一个人。希腊世界对应的是青年时代,因为这里渐有个性的形成,罗马世界则被认为是世界历史的壮年时代,因为一切活动既不由君主任意,也不由自己任意,而是大家一起来实现一个普遍的目的。

至于日耳曼世界,你已定猜到了,它是老年,但这种老年意味着完美的成熟和力量,它是一种充实的状态,而不是衰老

我还想和你分享这本书中的一些有趣的观点。比如苦行僧的故事。印度的阶层分化非常严重,分为四个等级,而婆罗门则是处于顶层的阶级。

苦行僧为了修到最高阶级,需要怎样做呢?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连续12年站立不坐不卧。如果你能成功地抓住,好吧,你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紧紧地握住你的手,连续12年高举在头顶。

如果你能成功地度果前两个阶段,就有第三个阶段,在火上烤3小时3分钟,第四个阶段,埋在土里。如果你能活着出来,恭喜你成功。似乎没听说有人成功过。另一个例子是埃及的动物崇拜,在那里一个罗马人杀死了一只猫并引起了叛乱,所以罗马人也被埃及人杀害。

他们宁愿饿死也不愿和动物争食,更不要说为了满足饥饿而杀死动物了。

黑格尔读后感 篇5

杰33杨培元2013010227

我认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指出德国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哲学与实践相结合,通过革命消灭德国旧制度,建立新制度。文章的结构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宗教批判(1—7)、德国现状分析(8—21)、德国的理论(22—27)以及德国应该怎么办(28—48)。

行文思路是先以历史上对宗教的批判为引子,通过对比提出对政治和法的批判,引出全文中心。接着通过对德国现状的描述和分析证明德国制度的落后以及哲学理论水平的先进性(通过与英、法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对比),从而得出应该消灭旧制度并批判德国哲学来实现变革。最后,马克思对德国未来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马克思出身于法学世家,少年时代就受到家庭的法学熏陶。在大学学习法律期间,马克思的法学思想深受康德客观唯心主义的影响.大学毕业后,尤其是马克思在《莱茵报》担任主编的后期,由于工作关系,使他曾经遇到了一系需要说明的法律问题:出版自由、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地区农民的贫困,等等。

当时马克思的法学思想受到黑格尔法哲学的支配,认为法是“理性”或“理念”的产物和表现。因此,在这一法律概念的影响下,马克思虽然试图用自己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系列问题,但始终对答案感到不满。马克思遇到的这一障碍使他逐渐到自己从黑格尔那里接受过来的关于国家和法的观点,与客观现实生活大相径庭,看到黑格尔国家和法的观点同社会现实的矛盾。

促进马克思关注过去法律思想家所鄙视的经济问题,阐明国家、法律与市民社会的关系。而要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进行自我批判,即对深入他内心的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必须同黑格尔法哲学彻底决裂,清除寻求法的真理的巨大思想障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问世的。

1843年夏天,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完成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的手稿当时没有正式发表,直到1927年,苏共**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才第一次用原文(德文)并冠以现在的书名正式发表。不久以后.即1843年至1844年初,马克思又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这篇文章发表在《德法年鉴》。

那么,《黑格尔法哲学》主要观点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理解题目中“法哲学”指的是什么?根据我对该书的理解,法律哲学应该是一种民族哲学,即与上层建筑相对应的一识形态。黑格尔的法哲学是普鲁士的民族哲学,是维护其反动统治的工具,是捍为其存在合理性的工具。

黑格尔有句名言“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应该存在。”这句话充分表现了黑格尔思想的对现存统治秩序的维护,因此也就顺里成章的成为普鲁士的统治思想。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用他充满激情和精辟的风格与现存的统治思想作斗争。

黑格尔认为,国家是宇宙精神的表现,是决定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创造性因素。从这个角度来看,他把家庭和公民社会归因于国家的概念领域。国家是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决定力量,家庭和市民社会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它们是从属于国家的,它们的存在是以国家的存在为转移的。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观点完全颠倒了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把国家这种上层建筑当作整个人类社会的基础,而把社会的经济关系当作派生的东西。马克思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法律观,明确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律的结论。马克思还指出,国家不能超越家庭和公民社会两个领域。

“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真正构成部分,是意志所具有的现实的精神实在性,它们是国家存在的方式。

我们可以总结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理论内涵,从中可以体会到马克思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革命思想。

(1) 马克思揭示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人的本质是什么?个人观点:人的本质是人应该拥有的自由或权利,或是人应该拥有的美好事物。

我的观点得到了我们小组成员的认可。我不知道这里的其他学生怎么看。马克思是从对宗教的批判出发揭示人的本质的,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外化,是人把自己的类本质、把人类的优点集合起来,使之对象化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这就是上帝;因而上帝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人的本质人因为理性的迷误,反过来把自己的本质看成是上帝的本质。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归根结底是人性对人的回归。马克思显然继承了这一观点,他说,“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这一幻想的现实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身的影象。

只去寻找非人了。”但是,马克思显然没有停留在这一观点上,他在导言里面指出了人之所以去宗教里面去寻找自己本质的原因,或者说他指出了宗教产生的根源。那就是,“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

宗教是被压迫者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如它是没有精神活力的制度精神。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因此,在这一部分的最后,马克思得出结论:

“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很显然,我们读者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应该怎样实现实现自己的本质呢?人们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真正的人呢?

那就是要批判现存的使人不成为人的制度,批判把人不当作人的法和国家,使人成为国家和法的主人,才能实现自我。这是马克思后来阐述的人的解放。

(2) 人的解放或革命需要彻底的理论指导

在接下来的两页中,马克思描述了德国的现状:例如,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图画!社会无止境地继续分成各色人等,这些心胸狭窄、心地不良、粗鲁平庸之辈处于互相对立的状态,这些人正因为相互采取暧昧的猜疑的态度而被自己的统治者一律——虽然形式有所不同——视为特予恩准的存在物。

甚至他们还必须承认和首肯自己之被支配、被统治、被占有全是上天的恩准!另一方面,统治者本身,其价值与他们的数字成反比!)描述现状后,马克思自然表露了他的肺腑之言,他说,向德国制度**!

一定要**!这种制度虽然低于历史水平,低于任何批判,但依然是批判的对象,正像一个低于做人的水平的罪犯,依然是刽子手的对象一样。说这样的话,不是马克思思想的激情,而是马克思思想的激情!

虽然德国历史现状低于当代其他政治国家水平,但是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却异常的发达,正如文中所言,“正像古代各民族是在想象中、在神话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时期一样,我们德国人在思想中、在哲学中经历了自己的未来的历史。我们是当代哲学的同时代人,不是当代历史的同时代人。德国哲学是德国历史概念的延续。

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是德国历史上唯一一部与当代形式现实保持同一水平的哲学。”

马克思接着提出,我们不仅要批判现有的制度,而且要批判制度的抽象延续。既然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与现代文明是同步的,那为什么要批判它呢?马克思随后给出了答案,因为他们观念上的制度就具有时他们现实的制度的直接否定,而他们观念上的制度的直接实现,他们在观察邻近各国的生活的时候几乎就经历过了。

(第7页最后一段)以及,,如果德国国家制度的现状表现了旧制度的完成,即表现了现代国家机体中这个肉中刺的完成,那么德国的国家学说的现状就表现了现代国家的未宗成,表现了现代国家的机体本身的缺陷。这样,我们就很明了,因为德国的这种观念上的关于国家和法的理论在其他国家已被实践证明存在缺陷,因而应受到批判,何况这种理论本身高于德国现实,不能满足德国现实的需要。

那么德国需要什么样的理论呢?什么样的理论可以指导德国实现彻底解放,把德国提高到现代国家的正常水平?

马克思也给出了答案,只要理论透彻,就能说服人们。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德国理论的彻底性及其实践能力证明,德国理论实践立在坚决而积极地废除宗教的基础上的。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一切使人们受到侮辱,奴役,遗弃和鄙视的关系。

意思就是说,德国现在所需要的理论就是那种能够反映人的普遍要求的,真正从人的本质出发的理论,只有这样的理论才能指导德国的革命实践,才能实现德国人的普遍解放!这正好跟第一个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观点相衔接,相呼应。

(3) 德国应该进行彻底的革命,而不是纯粹的政治革命

德国人的普遍解放所需要的理论找到了,那么是否意味着有了彻底的理论就可以了呢?马克思语气很坚决的说:可是,彻底的德国革命看来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困难。

那是什么困难呢?也就是说,德国不能象英国和法国那样进行纯粹的政治革命。文章里面对纯政治的革命的条件进行了分析。

部分纯粹政治革命的基础是什么?也就是说,公民社会的一部分解放了自己,获得了普遍的统治,即某些阶级从其特殊地位出发,从事社会得普遍解放。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即整个社会都处于这个阶级的地位,也就是说,例如既有钱又有文化知识,或者可以随意获得它们,这个阶级才能解放整个社会。

接着,马克思作了具体分析,我这把纯政治革命的条件归纳为两点:第一,一定阶级和市民社会其他阶层的利益对立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因而它还能作为整个市民社会的总代表。第二,一定是在革命的兴起时期。

它必须在瞬间调动自己和群众的积极性。在这瞬间,这个阶级和整个社会亲同手足,打成一片,不分彼此,它被看作和被认为是社会的普遍代表。在这一时刻,阶级自身的要求和权利成为社会自身的权利和要求,是社会理性和社会的核心。

回顾德国,他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首先、革命对象即德国各邦**把现代国家的文明缺陷和旧制度的野蛮缺陷结合起来了,因而革命的水平就应该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上。马克思说,“德国只是用抽象的思维活动伴随着现代各国的发展,而没有积极参加这种发展的实际斗争,那么从另一方面看,它分担了这一发展的痛苦,而没有分享这一发展的欢乐和局部的满足。

有朝一日,德国会在还没有处于欧洲解放的水平以前就处于欧洲瓦解的水平。(第11页第4段)第

2、 资产阶级领导不了革命。在德国,资产阶级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它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已经发展起来了;它刚刚卷入同贵族的斗争就卷入了同无产者的斗争;资产阶级还不敢按照自己的观点来表述解放思想,而社会情况的发展以及政治理论的进步已经说明这种观点是陈旧的了。德国资产阶级缺乏那些彻底、勇敢、尖锐、无情,缺乏和人民心胸相同的开阔的胸怀,缺乏鼓舞物质力量实行政治暴力的感悟,缺乏革命的大无畏精神。

(第13页最后一段)也就是说,在德国,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以及资产阶级具有天然的狭隘性,这使得它很难形成为一个革命的阶级。因此,德国不可能象英法那样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那么德国应该进行什么样的革命呢?正如文章所问,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是什么?马克思马上给出了回答,就在于形成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一个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形成一个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等级,形成一个由于自己遭受普遍苦难而具有普遍性质的领域,这个领域不要求享有任何特殊的权利,因为威胁着这个领域的不是特殊的不公正,而是一般的不公正,它不能再求助于历史的权利,而只能求助于人的权利,它不是同德国国家制度的后果处于片面的对立,而是同这种制度的前提处于全面的对立,最后,在于形成一个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总之,形成这样一个领域,它表明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回复才能回复自己本身。

社会解体的结果是无产阶级的特殊地位。在这里,马克思终于提出了无产阶级的概念。他看到无产阶级没有地位,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没有其他社会阶级那样狭隘、无情、自私。

它的现实要求是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能够代表一般人的需要。因此,它是人类普遍解放的心脏!

黑格尔读后感 篇6

近期我所读的一本书,是一本哲学类的,名字叫做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这本书在黑格尔的作品里面,在哲学类里面,可以算是一本非常容易读的一本书了,虽然只是相对的。这本书分为绪论和主体两部分。绪论部分几乎是理论,是最容易让人打退堂鼓的部分,但就这部分而言,讲社会制度的部分却极其有趣。他说在开化程度较低的国家,各种政治与道德的限制被看做是客观安排的,就像自然世界的事物一样,是人类不得不接受的东西。举例子的话,就像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天下是皇帝一个人的天下,掌握世人生杀大权,虽然我们现在看来是难以接受的,但在相当漫长的一个时期内,都被世人无条件接受,且认为理所当然,再正常不过,相反地,在制度文明的国家,个人便会追求正当的各种法律和制度,懂得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利益。黑格尔此书的观点多被人批评,但此点还是比较正确的。

本书的主体是分别讲述东方世界、希腊世界、罗马世界和日耳曼世界的历史。有趣的是,作者认为,东方世界对应的是历史的幼年时期,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在东方世界中,一切的光荣都只属于一个人。希腊世界对应的是青年时代,因为这里渐有个性的形成,罗马世界则被认为是世界历史的壮年时代,因为一切活动既不由君主任意,也不由自己任意,而是大家一起来实现一个普遍的目的。至于日耳曼世界,想必聪明的你已经猜到了,对应的正是老年时代,但这种老年意味着完满的成熟和力量,是一种满的境界,而不是衰老

我还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中几个有意思的点。比如苦行僧的故事。印度的阶层分化非常严重,分为四个等级,而婆罗门则是处于顶层的阶级。苦行僧为了修到最高阶级,需要怎样做呢?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连续站立十二年,不坐不卧,如果你能成功坚持,好,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将双手紧握,高高举过头顶,连续十二年。如果前面两个阶段都能成功挺过,还有第三阶段,在火上炙烤三时三刻,第四阶段,埋入土中,如果能活着出来,恭喜你,闯关成功。似乎没听说有人成功过。再比如埃及的动物崇拜,讲一个罗马人杀死了一只猫而引起了叛乱,于是罗马人也被埃及人杀死了。他们是宁可饿死也不会与动物争食的,更别说杀掉动物充饥了。

当然,这本书的内容绝不仅仅只有以上这些,如果大家对这本书感兴趣,可以课后找来阅读一下。

黑格尔读后感 篇7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是他的学生根据他在海德堡大学的讲课记录和教学提纲整理而成的,也是他的艺术思想的集中体现。

黑格尔说:象征首先是一种符号。不过在单纯的符号里,意义和它的表现的联系是一种完全任意构成的拼凑。,这里的表现,即感性食物或形象,很少让人只就它本身来看,而更多的使人想起一种本来外在于它的内容意义。例如在语言里,某些声音代表某些思想情感,就是如此。符号的其它例子是徽章或旗帜上用来标志人或船的国籍的颜色。颜色本身并不具有什么性质,能把它联系到它所代表的意义,即国籍。在艺术里我们所理解的符号就不应该这样与意义漠不相关,因为艺术的要义一般就在于意义与形象的联系和密切吻合。这就如同我们古代诗歌中的意象一样,比如看到竹子,我们就想到正直?坚韧;看到莲,我们就想到廉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看到柳,我们就想到不舍?分别………

黑格尔给美所下的定义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黑格尔看来美源自绝对理念,使美具有了客观精神性。绝对理念的发展是必然的,美的产生?发展也就是必然的。

艺术美与自然美孰优孰劣,在黑格尔看来,艺术美是远远高于自然美的。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蕴含着精神与理念的心灵比自然现象高多少,艺术美相对于自然美就优越多少。艺术美才是真正的美,艺术美的优越性是黑格尔重要的观点。任何时期,任何类型的艺术,只要是真正的追求美就应该是孕育着理念的,是表达心灵的,只有这样的美,也只有传达此类情感的艺术才是有生命力的。

美是承载理念的,美食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一元论的美学思想始终贯穿在他的思想的各个方面。美学研究是艺术哲学的研究,而研究艺术与科学?宗教等是不同的,它是感情的载体,是传达精神?传达理念的桥梁。心灵的东西才是最高的。艺术家的地位是直接关涉他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心灵和灵魂的深度?广度与厚度。这其中就涉及到最高形式的真实――“理念”,艺术作品揭露心灵实质是在表现理念,艺术作品表现理念的程度同时也决定了其影响和地位。艺术的目的在于表现理念,而艺术的直接后果则在于产生美感,着煤矸石同国外在实现,通过感性存在显现出来的理念。艺术作品是诉诸于感性掌握的,而理念显现在现实中也绝不是简单融合,而是蕴含着外来的或内部的?感性的知觉或想象等多方面的内容。黑格尔谈到美的对象时说,美的`对象必须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有概念所假定的各部分协调一致的必然性,另一方面是这些部分的自由性的显现是为它们本身,不只是为它们的统一体。”只有囊括了这两个方面的美,即只有显现了理念的美才是真美。

而自然是理念的最浅近的客观存在,自然美较之于艺术美等蕴含着理念的美来说也是浅显的。理念与体现概念的结合有不同层次,只有这二者的统一直接在感性的实在的显现中存在,理念才成为美的理念。而自然作为理念浅近的显现,它是具有一定缺陷的。自然美是个别事物的美,它不能像艺术美那样表达无限自由?永恒,因而具有内在性?依存性和局限性的缺陷。

第一在理念初级显现为自然的个别事物,这些直接显现着的事物的各内在方面的因素依然仅仅是内在的。动植物延续生命的过程和它们美的显现,都没有承载灵魂,显现在外面的都不是真正的生命,而是低生命一级的各种构造,他们只有在自身以内才是有生命力的。人是较高一级的,他可以通过皮肤等显现他的生命力与力气,但是也只是一种遮盖,在对灵魂生活?情欲?情感的显现方面,依然存在较大的缺陷。

第二,这种个别事物的存在还有依存性。这些个别事物虽然是注入理念,但是这种直接注入的理念也不是自由自觉的,在它同外在世界发生错综复杂的关系时,他是依赖着这些关系的:动植物的生存依赖着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它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及整个延续生命的方式态度都会受到影响;人的肉体存在也是在这些外在环境的约束下进行的,虽然人具有意识,具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但是人类的良好发展也是不得不受制于自然规律。人类心灵的存在也不是孤立的,他的各种感触也是直接受启于外在世界的人与事,单纯的身体方面的生活目的和心灵方面的生活目的,在自己成为旁人手段为他人服务和满足自己利益的过程中,是否合乎于自己的心意,这是依赖着社会的关系网的。

第三,因为自然是直接的个别化的客观存在,所以它又具有局限性。每一个自然存在,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因其是个体个别化的,所以相对于完美的理念而言是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的,它们显现为一种不完满的。

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区别是艺术与精神的区别,黑格尔称艺术美为“理想”,这种理想是在自然里找不到的,这种承载理念的艺术是形式和内容?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高度统一。理想是绝对真实的,而自然本身是不真实的,所以艺术是一种创造,一种对心灵的还原。它不脱离自然,同时艺术也不是生糙的自然,而是心灵的创造。艺术美是灌注了心灵与生气,融汇了理念的一种较高的显现,所以艺术美是克服了自然美的种种缺陷,是一种完美的存在。“理想是本身完满的美,而自然则是不完满的美。”“在自然界本来是消逝无常的东西,艺术却使它有永恒性;……就这个意义来说,艺术也是征服了自然。”

黑格尔在讨论艺术美与自然美时他贬低自然美,只是认为这种没有充分体现理想的美不能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他不否认自然美存在的事实,同时,对于自然美的一些抽象形式诸如正气一律?平衡堆成?符合规律?和谐等都是不否认的,甚至他不否认自然美本质也是精神的,也是理念的显现,只不过是理念最浅的显现罢了。

“美食理念的感性显现”及“艺术美高于自然美”是《美学》中黑格尔的两个重要观点。

从某种角度而言,自然美可以说是艺术美的母亲,和营养的源泉,黑格尔批判自然美,推崇艺术美,一方面和他自己对于美学本体论的认识相矛盾,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对于自然美的认知局限。

总的来说,黑格尔的《美学》从美学史的角度探研了美学发展的伟大历史宏图,也开创了系统研究美学的先河,但是从对美学本质分析显然是不到位而有所欠缺的。

黑格尔读后感 篇8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是他的学生根据他在海德堡大学的讲课记录和教学提纲整理而成的,也是他的艺术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美学》第一卷中一共有两个重要观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及“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笔者想从这两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黑格尔给美所下定义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显然,这里的概念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idea)的概念不同

在古希腊哲学概念中,所谓理念是指人的认知对事物共相的认知,是建立在人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之上的,而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具有“绝对精神”和“绝对理念”的概念,在他看来美源自“绝对理念”,使美具有了客观精神性。“绝对理念”的发展是必然的,美的产生、发展也就是必然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绝对理念”其本质便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承认在人的认识能力之上具有一种类似于上帝般的超越人类认识的,不动不灭的绝对规律,而这种绝对规律受到人的认知感受所形成的审美愉悦,便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也便就是美。

相比较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古希腊“真善美”和中国传统儒家“美是仁”的种种观点,我们可以发现,黑格尔在探寻所谓什么是美的时候,不再借助于伦理学范畴的概念,把美提炼出成了高于生活的生活的产物。

将美感的源头剥离出生活,才有可能不受污染的去分析什么才是美的真正本质,不然当我们看**人的美学,就会不由自主地将美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简单地认为符合生活样式的就是美的,反之则为不美。看古希腊哲学和儒家哲学则会随意地将伦理学的道德判断“善”和“仁”凌驾在“美本身”之上,将一种审美判断异化为道德判断。

只有黑格尔意识到危险,才能把美从客观的、可认识的事物中分离出来,从而产生一种优于各种伦理道德和各种认识局限的美感。这样子去研究“美本身”,自然可以不受干扰和污染,但是也显然会让对美的研究陷入误区。

前文说了,黑格尔认为美源于“绝对理念”,因此天然存在,不动不灭。由此产生的美学定义,其实涉及了“美本身”的关键性课题,即“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黑格尔显然选择将美定义成了一种绝对存在的客观真理——具有永恒性的规律,而通过人的感性浮现。

简单地分析就不难发现,黑格尔其实是将美定义成为了美的规律,而一旦将美定义成了某种绝对存在的规律的时候,我们受到本身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就不可能去完整地正确地去表述美到底是什么。

就比如柏拉图在他的《大希庇阿斯篇》中所做的那样,无论我们将美作何种解释,都是具有缺陷性的**,所以柏拉图在可以在《大希庇阿斯篇》通过无数个设问去一步一步地推断出“美不是什么”,但是究柏拉图一生,究其西方哲学史千年的思考,也无法得出“美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的答案。

同样去看黑格尔的美学,我们一样可以发现,黑格尔在论述“美本身”的概念时,和他之后对于美的本质**,具有根本性的矛盾。

黑格尔做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之判断最重要的前提在于,黑格尔认为美是绝对存在的,这也就以为在,黑格尔认为美在本体论上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这也是世界美学史上最重要的**之一——“美是主观念感受还是客观存在”。

但是在谈及这个判断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黑格尔本身便是矛盾的,他一方面认为美是一种脱离了人的判断能力之外的,由“绝对理念”支配的凌驾于所以的主观判断之外的绝对规律,但是他一方面又承认这个世界上具有两种被人类认知的不同美,一种是人类创造认识的艺术美,一种便是自然之美。

因为我们发现如果按照黑格尔地“绝对精神”去理解,我们理应会在所有美的事物中都去发现一个共同地美学的本质,就像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一样,只要我们不断地去找寻事物的共相,不断地进行删选,在最后我们终会发现那个所有美丽的事物都具有的共同本质,这就是“美本身”。

但是这种思维模式最危险地地方在于,所谓“美本身”生长和孕育的母体便是凌驾于人类认知能力之上的“绝对精神”和“绝对理念”,这也就意味着无论如何我们都只能不断地接近对“美本身”的认知,却永远也达至不了真理的彼岸。这点在认识论上本身便是可怕的不可知论之源头,正如休谟可以否定因果联系的存在一样,这样去认识美的方式最终也必然会导向“美不可能被认知”或者“美本质不存在”地虚无主义认识观念。作为一部美学著作,它从一开始就奠定了美学研究的初衷,这显然是危险的。

其次,黑格尔美学提出地及其重要的一点观点便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在此,黑格尔认为因为艺术美是由人类创造并认知的,附加有人类情感和认识活动地价值,所以艺术美高于自然美,黑格尔甚至在卷首还提出了自然美不具有和“艺术美”相同价值的观点。

但是仅从黑格尔自身对“美本身”的阐发我们就会发现他的这种对艺术美的过度推崇和对自然美的过度贬斥是不具有理性价值的。

首先我们从黑格尔的自身理解出发,前文说过黑格尔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句话其实表明了无论去研究哪种美的现象,无论去解释何种的美感,都是要从人的认知能力出发,所以从人的认知能力而言,人在认识艺术品和自然界的鬼斧神工的时候,其实两者都具有相同的地位,即谁更能让人获得“精神的愉悦”(康德《判断力批判》)。

换言之,在被认知的角度上,所谓艺术美和自然美其实都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不同地艺术作品和不同地自然美景在人的认知中都一样局限于人对美的感受,所以艺术品可以巧夺天工,自然界一样可以做到“天地有大美”。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所谓对于美的认可,黑格尔之所以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唯一可成立的论据在于他认为“艺术美”源于人的创造和发展,而自然美缺乏了人为的力量和色彩。

听起来似乎是这么一回事,仔细一推敲就可以发现,黑格尔自己都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的感念显现”,所谓美的本质本身便是客观存在的不变规律,如果按照黑格尔自己的观念,显然自然美会比人类创造地艺术美更贴近美的本质规律,从而符合对美的判断。

但是黑格尔在判断“什么更美”这个问题上的时候偏偏却换了一个比较的标准,不再从美的本质判断出发了,反而使用了何者更能让人获得“美感的愉悦”的角度出发,这样的判断标准显然和前者对“美本身”的超验判断是相矛盾的。

但是即使退一步,我们从人的认识和美感愉悦去作为判断标准去看待“什么是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发现黑格尔的判断是不成立。因为黑格尔的观点很简单。他认为艺术美是人创造的,所以艺术美更接近人的审美。

首先艺术的创作未必创作地便是美感,以贾平凹的《丑石》一文为例,我们会发现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未必是以审美为基本判断的,审丑判断同样是艺术判断的重要表达形式。

至少可以说,我们理解黑格尔时代可能没有以审丑为主题的艺术创作。我们应该比较自然美和艺术美。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在寻找艺术美的时候,离不开自然美的影响。

就比如达芬奇地蒙娜丽莎的微笑之所以美妙是因为他在前期对人体的解剖做了大量地分析和研究,不合乎人体自然规律和透视规律地人体绘画早在启蒙运动便被淹没在了历史的洪流之中。再比如**分割地比例本身便是源自于自然界之中的固有规律,所以从某种角度而言,所谓的艺术美,其创造地规律本身便是来自于自然的美学规律。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从某种角度而言,自然美可以说是艺术美的母亲和营养的源泉,黑格尔批判自然美,推崇自然美,一方面和他自己对于美学本体论的认识相矛盾,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他对于自然美的认知局限。

总的来说,黑格尔的《美学》从美学史地宏观角度探研了美学发展的伟大历史宏图,也开创了系统研究美学的先河,但是从对美学本质地分析显然是不到位而有所欠缺的。

黑格尔读后感 篇9

在我对哲学的理解中,哲学应该属于这样一种人——心强而狂,他们大多数都是神经质的。为什么呢,记得在哪本书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说出一句话后仔细一想结果陷入其中而无法自拔,以我看来这是很可怕的,好像迷失了自己一般(庄周梦蝶,到底自己是蝴蝶,还是蝴蝶是自己?)。

哲学,还是偶尔看看消遣一下即可。好吧,下面言归正传。

阅读整篇文章,除了几段能听懂一些,其它难以听懂的,就哪些能听懂谈谈自己的想法。

人们都应该有自己的信仰或者说对某种东西的敬畏,缺乏这种东西的人对社会来说就是一种极不稳定的因素,就好像是一颗定时炸弹,鬼才知道何时会**,我想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国家依然存在着宗教而不取缔它的原因吧。

无可非议,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人也是其中一部分,就好像规律本身就存在,只是缺乏某个去发现它的人,也许在某个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就必然会存在一个人去发现它,一切都是必然。就像上课时候老师找人回答问题,许多没有自己想法的人都不希望老师点到自己,这时他们往往都希望某某个人起来回答问题,这样的时间这样的空间就必然会跳出来某个必然的人(或者他或者她或者它)来回答这个问题,种种种种的环境必然会存在一个必然的事情。所以马克思的出现是必然的。也许即使没有马克思,也会有houx,niux,什么样的kex。

一个人的口舌再怎么厉害,遇上蛮不讲理的人,结果也是一拳头被撂倒,就好像美国人一样,试想一群曾被放逐的罪犯的后代会跟你讲什么道理么,有些东西是留在基因中,无形的一代传递一代,不过他们确实有自己的头脑,知道利用别人来为自己服务,知道师出有名,即使站在人们的对立面,被人抓到把柄也无话可说。

黑格尔读后感 篇10

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他在经过了对黑格尔的崇拜到怀疑到批判的一个结晶,也是他从仰望巨人到超越巨人的一个里程碑。

随着普鲁士**作出压制新闻自由的决定,青年黑格尔派在《莱茵报》上本已明显表现出的分歧进一步发展到彻底的**的程度。在柏林由布鲁诺·鲍威尔领导的年轻黑格尔主义者越来越倾向于脱离政治运动。马克思“从社会舞台退回到书房”,开始为《德法年鉴》撰稿。

有两个因素促成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政治学的看法:其一,他新近担任《莱茵报》编辑的经历,使他更深刻地体会到国家制度的缺陷与黑格尔关于国家的论述的巨大分歧,他因此认为“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锁链,不应当到被黑格尔描绘成的‘整个大厦的栋梁’的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当到黑格尔所轻蔑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其二,阅读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对他产生的影响。费尔巴哈认为神学还没有被彻底摧毁,黑格尔哲学是它的最后一道理性壁垒,黑格尔哲学是神学的最后避难所,因此必须被摧毁。

马克思的每一页都显示了费尔巴哈方法的影响。马克思赋予他的批判以一种费尔巴哈所缺少的社会历史的维度,但是他们两人的方法有一个共同的核心点:他们都宣称黑格尔颠倒了主词和宾词的正当关系。

马克思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对现实政治制度的分析,揭示黑格尔对概念与现实关系的认识是错误的。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主要是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第261节到331节中关于国家的观点进行的批判。黑格尔的国家观主要有三点:(一)“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也就是说,国家是伦理精神的体现,这抹杀了剥削阶级的国家是残酷地剥削本国人民、侵略压迫他国和其他民族的机器的大量事实;(二)“国家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东西”即国家是独立自存、永恒的、绝对合理的国家;(3) 国家是一种客观精神,个人只有成为国家的一员,才能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伦理性。

马克思在这篇导言里告诉我们在德国要实现真正的解放的两个重要的因素是哲学和无产阶级,“这种解放的思想是哲学,它的核心是无产阶级。不消灭无产阶级,哲学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

一、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原因

马克思并没一开始就向黑格尔法哲学**,而是一步步地向它迈进。

(1)德国宗教批评为黑格尔法律哲学的批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希腊和中世纪,政治生活的因素与社会因素紧密相连。现在,政治状态已从社会生活中抽象出来。“政治制度到现在为止一直是宗教的领域,是人民生活的宗教,是同人民生活现实性的人间存在相对立的人民生活普遍性的上天。

”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因此,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这种对于宗教的批判结束之后,人们便要“伸手去摘取真实的花朵”。于是,人们便能从虚幻的世界醒来面对现世的困境,开始关注自己的解放和现实的幸福,因此宗教的批判是一切批判的前提,是转而对掌握着群众的德国法哲学批判的基础。

(2) 德国制度的落后是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必要条件。马克思把对德国制度的批判“当作是一种手段,它的主要情感是愤怒,主要工作是揭露”。马克思比较了德国、法国和英国之间的差距:

“在法国和英国,问题是政治经济学或社会对财富的控制;在德国,这是国民经济或私人财产对国家的控制。因此,在法国和英国,消除垄断已经发展到最大程度;在德国,这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垄断。那里,正在解决问题;这里,矛盾才被提出”。

他想通过揭露德国各个社会领域间的相互倾轧,德国统治者的庸俗粗暴的统治唤醒人们沉睡的意识,使他们大吃一惊,从而激起人们的勇气,实现德意志民族真正的沉醒,因为“当旧制度本身还想念而且也应当想念自己的合理性的时候,它的历史是悲剧性的”。

(3) 黑格尔的法哲学是一切因素的根本原因。“德国的哲学是德国历史在观念上的继续。因此,当我们不去批判我们现实历史的oeuvres in***pletes〔未完成的著作〕,而来批判我们观念历史的遗著——哲学的时候,我们的批判恰恰接触到了本世纪所谓的that is the question!

〔问题所在!〕那些问题的中心.”“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是唯一站在正统的当代现实水平上的德国历史。

因此,德国人民必须把自己这种想像的历史和自己的现在制度联系起来,不仅批判这种现存制度,而且还要批判这种制度的抽象继续。”马克思认为要德国的哲学其实也是德国现实的一部分,并且哲学是为德国的实践和现实服务的理论,理论指导着实践,因此当理论出现了问题实践必定也会出错,于是对于理论的批判是德国获得解放的基础与中心。那为什么黑格尔的法哲学呢?

因为“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对这种哲学的批判不但是对现代国家和对同它联系着的现实的批判性分析,而且也是对到目前为止的德国政治意识和法意识的整个形式的最彻底的否定,而这种意识的最主要、最普遍、升为科学的表现就是思辨的法哲学本身”,所以要从黑格尔的头脑开始!当我们把从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中抽象出来一套真正地彻底地能表现历史也能指引未来的理论时,它便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它便能掌握群众,从而不但能把德国提高到现代各国的现有水平,而且也提高到这些国家即将达到的的人的高度的革命。

2、 德国解放的物质因素——无产阶级

当我们为了使德国的理论与现实相适应没有分歧时,却没有“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理想”。如何实现这一现实——德国的解放?马克思认为“对德国来说,彻底的革命、全人类的解放并不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只有部分的纯政治的革命,毫不触犯大厦支柱的革命,才是乌托邦式的空想。

”因此国家是造成德国这个特殊世界的政治现状的缺陷的特殊障碍,在没有消除一般障碍之前,特殊障碍是无法摧毁的。而“部分的纯政治的革命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市民社会的一部分解放自己,取得普遍统治,就是一定的阶级从自己的特殊地位出发,从事整个社会的解放” ,即让这个阶级成为整个社会的代表,从而能够为了社会的普遍权利和普遍利益去奋斗。

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但是,“一个阶级刚刚开始同高于自己的阶级进行斗争,就卷入了同低于自己的阶级的斗争。所以当诸侯同帝王斗争,官僚同贵族斗争,资产者同所有这些人斗争的时候,无产者就开始了反对资产者的斗争。

”那么在德国的无产阶级解放德国的实际可能性在**?第一,德国的无产阶级是完全革命的。因为它们的产生是在社会急剧解体的过程,特别是由于中间等级的解体而产生的群众,它们一无所有,所以不致失掉一切;其二,德国的资产阶级不具有这种可能性,因为它们代表的是一个特殊的阶级利益,他们拥有私有财产,一切以“利己主义”出发,这种利己主义故步自封,因此也希望别人故步自封,这样的阶级是不可能摧毁德国的制度基础的。

最后,马克思得出结论:“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种解放的思想是哲学,它的核心是无产阶级。”

这篇文章作为导言,它相比马克思以前的所有文章有一个突出而明显的不同,那就是,在之前马克思都没有为我们提供一个实际解放德国的的方案,但是在这里,他完全地从黑格尔的法哲学分离出来,不再只是从德国的**和国家制度去剖析,而是在这个基础上,找到了人类解放的解决之道!

09电子2班

董佳斌0904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