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观后感 篇1

作者借薛大娘家二儿子的婚事,向我们展现了几十张鲜活的脸孔,形形象象的人尽收于我们的眼底。善良本份却与不能与儿媳好好相处的薛大娘,内心平静悠闲的薛永全大爷,时髦活力的冯婉珠,多情善感的张秀藻,钟情艺术的澹台智珠,才华横溢的荀磊,人格低作的卢宝桑,淡泊名利的海西宾,积极向上的路喜纯,敢做敢为的慕樱,心地善良性格不好而招人讨厌的詹丽颖……喜欢刘心武的这种叙事方式,你说他的**,不太觉得他在写**,只觉得他就就象在你的耳边轻轻的说,他与读者的距离特别的近,读起来觉得很亲切。对于一个人,他基本上也不给他定调,不象我们长期看到的作品,好人很好,坏人很坏,他总是给他笔下的人物留下了一点余地,让人感觉那些人仿佛就活在我们身边。

对于历史,他也是这样:要从历史的发展眼光来看……现实无论留给你多少伤痛,无论世道多么的不公,如果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也是微不足道的,也是可以面对的

一部作品,写活了一群群北京的市民,写活了一个活生生的北京城,这是不容易的。人常说: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但这本书可以说是:读一本书,走千里鼓楼前,红墙灰瓦;钟楼在后,灰墙绿瓦……这是一部我喜欢的**,是一本独特的**,一本蕴含非富的**,一本值得珍藏的**。

高一(1)班严海容

鼓楼观后感 篇2

在北京北城,有一座钟鼓楼。鼓楼胖,钟楼瘦。钟鼓楼西南是有名的什刹海。喝上那么一碗豆汁。岁月悠悠,而钟鼓楼依然雄踞。

——题记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对钟鼓楼的附近一条胡同的居民来说,这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在这一天里,对薛永全夫妇而言,是儿子新婚的大喜日子。对荀兴旺夫妇而言,是招待乡下女孩杏儿的日子。对澹台智珠来说,是能否突破演艺事业的瓶颈……胡同里的居民,在这一天里似乎都无法停下自己忙碌的脚步,各自有各自的使命,各自有各自的心事。

初尝此书,便觉得这是一本极有魔力的小说。它描绘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钟鼓楼附近一条胡同里的居民的一天。具有极强感染性的北京口语化语言,使人欲罢不能。人情世故,世间冷暖的烟火气息就这样呈现在我的面前。

看似是一天,但实际又打破了时间的界限。时空中人物的交替错位变化,迷茫、疑惑、喜悦、挫折,似是而非的情感变化最终交织在一起,从而促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你对人生的追求是什么?

是一场风风光光的婚礼,是一块洋货小金表,是一台体面的.四喇叭收音机,还是一个思想高度一致的人生伴侣。无论你在想着什么,做着什么,时间都在我们的指缝中悄然溜走。这一刻,或那一刻,我们的心境都在变化,也许刚才还在街头徘徊,下一刻依然出现在了街角的十字路口。抬起头,发现沉淀了历史的钟鼓楼,还庄严地立在原地,见证着这一切。

《阿甘正传》里曾说到:“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ing to get。”是啊,谁又能料事如神?只要我们仍在这一刻,那么下一刻都将会是未知数。生活是五彩斑斓的,是错综复杂的,但也颇有一番趣味,叫你无法抗拒,即使偶有失意,却不会失去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一九零五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又在一九一六年,提出了广义相对论。那一年,清王朝虽已覆灭,但人们的传统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当时的中国,知道并了解的人几乎是没有。钟鼓楼依然日复一日地为人们粗糙地报着时辰。一百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抛弃了过去狭隘的封建思想,不再依赖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技术,中国自主研发也站起来了。载人航天技术的突破、自主研发的人造卫星、中国超算技术、量子通信还有今天的5G技术。在新时代,中国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时间,你默默地流逝着,人类社会在你的流逝中书写着历史。钟鼓楼,你静静地注视着,中国时代的高速变迁尽收你的眼底……

这世间的一切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不确定性。作者在结尾却写到“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除非发生某种难以预料的灾变,北京的钟鼓楼将成为社会历史和个人命运的见证而永存。”

鼓楼在前,红墙黄瓦。

钟楼在后,灰墙绿瓦。

鼓楼观后感 篇3

小说主要通过对住在钟鼓楼附近一个古旧四合院里面的人一天的生活进行描写,从而展示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生活百态。整个故事的主线围绕着薛大娘家办喜事展开描写。从做红案的路喜纯,到帮忙贴喜字的荀磊,自家的大儿媳孟昭英,迎亲的澹台智珠/詹丽颖,专门来撮一顿的卢宝桑,新郎薛纪跃等等人物。伴随着人物的出现,作者一步步的介绍出现人物的简要人生经历和家庭情况。

整部小说给我影响比较深刻的是慕樱这个人物,她超时代的婚恋观给读者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看似合理但又经不起推敲。在小说中她写了一篇文章:婚外爱情是合理的,爱情的多变性是由爱情这种东西的本质决定的; 如果爱情消失了,那么再维系婚姻关系便是虚伪,是真正地不道德; 要求爱情专一,是要求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的陈腐观念;最严肃、 最纯真、最道德的爱情,便是敢于爱自己真爱的,敢于对曾经爱过现在不爱的坦率地说出不爱,乐于迅速及时地脱离已经没有爱的关系; 只要不是强迫性的感情关系,都是合理的,因而也都是道德的;离婚率与再婚率的上升,同居关系的公开化,不但不是世风日下的表现,恰恰是文明程度的提高。【m.dg15.cOM 工作总结之家】

小说的结尾作者也处理的非常有意思,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尾,通过作者的几个问句来结尾。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对小说的理解来回答这些问题,来给小说续写读者自己的结局。也许你现在已经有答案了,也也许你现在还没有答案,甚至一直不会有,当都不影响你在合上书本的时候进行短暂的思考,也许这就是作者的本意吧。

鼓楼观后感 篇4

《钟鼓楼》是刘心武小说的抗菌鼎之作——“三楼”系列之一,另两部分别是获得上海市文学大奖的《四牌楼》和另一部《栖凤楼》,延续着他对北京人民俗与文化心理积淀和生存范式的探索,创作时间跨度达十多年。其他“二楼”我还没看过,单就《钟鼓楼》而言,确实属佳作。

不知为什么,我很喜欢看京味儿小说,可能语言比较精炼有趣,读来很有画面感吧。 回到《钟鼓楼》,小说讲了 1982年12月12日这天,在北京钟鼓楼附近的一条胡同中,一个四合院里,发生的事情。没有特别的事情,只是许多人认为和过着的极其平淡的一天。小说中多次提到“历史感”,作者认为普通老百姓的吃、穿、住、行才是构成历史的脉络,每个老百姓都应该具有历史感,历史并不只属于名人伟人,我们的生活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的喜怒哀乐、生死哭歌都将载入史册。正如他所说: “岁月悠悠。时间毫不间歇地流逝着。人们落生在这个世界上,最早意识到的是包围着自己的空间。这空间有着长度、宽度和高度,其中充满了各异的形态、色彩与音响……而后人们便意识到还有着一种与空间并存的东西,那便是摸不着、握不牢、拦不住的时间。在所存在的空间里度过着不断流逝的时间,这便构成了我们的生活,于是乎喜、怒、哀、乐,于是乎生、死、歌、哭……

但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单独地存在着。他必与许许多多的人共存于一个空间之中,这便构成了社会。而在同一个社会中,人们的阶级意识不同,政治方向不同,经济利益不同,人生态度不同,道德品质不同,文化教养不同,性格旨趣不同,生理机制不同,竞争能力不同,机遇遭际不同……于是乎便相争相斗,相激相荡,相斥相离,相轻相嫉……同时必定伴随着相依相靠,相汇相融,相亲相慕,相尊相许……

而这种人类社会的流动变化,从整体角度来说,便构成了历史;从个体角度来说,便构成了命运。 在匆匆流逝的时间里,已经和即将有多少人,意识到了一种神圣的历史感和计策的命运感呢?” 小说中的每个小人物都会牵动着你的感情,也会在他们不同的性格的经历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除了情感与精神的共鸣外,你也可以了解到许多知识,比如关于四合院的(作者用了一节做了详细的介绍)、关于钟鼓楼的,都令没有去过的人心生向往(我之前是去过烟袋斜街的,钟鼓楼就在那儿附近,经过了一下而已,当时没有任何感觉,现在就完全不同了,恨不得立刻再飞去仔仔细细地观察一番)。

当然除此之外,我也照例划了些我认为值得咂摸回味的句子: “你之所以能保持一种‘大市民’的优越感,恰恰是由于有许许多多的‘小市民’在社会上为你以及你引以为同类的人,填补着你以及你引以为同类的人所不甘、不屑去填补的社会空隙——并且绝非小而无碍的空隙。”记得在丁老师的博文中,提到季羡林老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真不知道那么多普通人的没有思考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原文并非如此,意思差不多),我想刘心武的这段话正好予以回击。 “一个人是不可能事先拟定好一个既定目标,然后沿着一条直线达到目标的。人们所达到的目标,往往并非他的初衷。决定一个人命运走向的,往往是一批复杂的矩阵因素。混乱中产生出秩序,不自学中升华出悟性。”这也许可以暗示我们,我们无法决定将来做什么或成为什么样,唯一能做的只有脚踏实地、诚实乐观,即使将来不“成功”,也问心无愧。 请记住,在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北端,屹立着古老的钟鼓楼。 鼓楼在前,红墙黄瓦。 钟楼在后,灰墙绿瓦。 鼓楼胖,钟楼瘦……

鼓楼观后感 篇5

在北京北城,有一座钟鼓楼。鼓楼胖,钟楼瘦。钟鼓楼西南是有名的什刹海。喝上那么一碗豆汁。岁月悠悠,而钟鼓楼依然雄踞题记

1982年12月12日,对于钟鼓楼附近一条小巷的居民来说,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在这一天,对薛永全夫妇来说,是他们儿子结婚的好日子。对于荀王和他的妻子来说,这是一个招待乡村女孩杏儿的日子。

对澹台智珠来说,是能否突破演艺事业的瓶颈......胡同里的居民,在这一天里似乎都无法停下自己忙碌的脚步,各自有各自的使命,各自有各自的心事。

初尝此书,便觉得这是一本极有魔力的**。它描绘了上世纪80年代北京钟鼓楼附近一条小巷里的一天。具有极强感染性的北京口语化语言,使人欲罢不能。

人情世故,世间冷暖的烟火气息就这样呈现在我的面前。

看似是一天,但实际又打破了时间的界限。人物在时空中的交替与错位、迷茫、怀疑、喜悦、挫败、似是而非的情感变化最终交织在一起,从而促进了人生哲学的思考。

你对人生的追求是什么?

这是一场美丽的婚礼,一块用洋货做的小金表,一台像样的四喇叭收音机,一个思想高度一致的生活伴侣。无论你想什么做什么,时间在我们的指间悄悄溜走。这一刻,或那一刻,我们的心情正在改变。也许我们刚才在街上闲逛,下一刻还在拐角处。

抬头一看,我发现沉淀历史的钟鼓楼庄严地矗立着,见证着这一切。

《阿甘正传》里曾说到a bccaaa是啊,谁又能料事如神?只要我们还在这一刻,下一刻将是未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和复杂的,但它也是有趣的。你无法抗拒。即使偶尔失意,也不会失去对生活的向往和向往。

195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1916年又提出广义相对论。那一年,清王朝虽遭破坏,但人们传统的封建思想仍根深蒂固。当时的中国,知道并了解的人几乎是没有。

钟鼓楼依然日复一日地为人们粗糙地报着时辰。10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抛弃了狭隘的封建思想,不再依靠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中国的自主研发也站了起来。载人航天技术、自主研制的人造卫星、中国超级计算技术、量子通信和当今五大技术的突破。

在新时代,中国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时间,你在默默地逝去,人类社会在你的逝去中书写历史。钟鼓楼,你静静地看着,高速变化的中国时代全景尽收眼底

这世间的一切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不确定性。最后,作者写到:“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除非发生意外灾难,北京的钟鼓楼将成为社会历史和个人命运的见证,并将永存。”。"

鼓楼在前,红墙黄瓦。

钟楼在后,灰墙绿瓦。

鼓楼观后感 篇6

鼓楼在前,红墙灰瓦。

钟楼在后,灰墙青瓦。

细腻的文笔、百科全书式的叙述,勾起了我对钟楼、鼓楼的向往,渴望近距离目睹其芳容。小说以详细叙述豆汁夫妇与贝子斗争的传说为开端,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还略有拖拉之感。刚开始读时,感觉只是描写北京普通市民的一天十二小时的生活,却足足写了几十万字,那内容该十分拖拉冗杂,读起来估计如味同嚼蜡。读了全书的五分之一时,我被作者插叙式的叙述深深得折服了,社会百态,杂而不乱,栩栩如生。同时,为自己之前的粗鄙想法而羞愧难当。

表面上,小说以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钟鼓楼附近一个普普通通的四合院中一户人家结婚为线索,串连起各色各样的北京各阶层的市民生活,构成了一幅北京市民百景图,堪称小说界界的《清明上河图》。实质上,小说以时间的变迁和对时间的思考为线索。钟楼、鼓楼历经百年风霜,仍屹立在各自的岗位上,坚守着为北京市民报时的职责,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时间精确度要求的提高和电子表的普及,慢慢地,钟楼、鼓楼也失去了其报时的价值,但是,作为北京社会历史变迁见证,在北京市民的心中是文化的归属感,斗转星移、海枯石烂,也不可改变北京市民对钟楼、鼓楼的亲切感和自豪感。同时,通过作者对时间的探讨,也表达了在改革开放后对祖国未来发展的思考,渴望祖国繁荣富强,尽快赶上西方的发展。

书中主要塑造了十几个人物,涵盖了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詹丽颖,一个豁达开朗、热心邻里、但又不谙世俗的中年知识分子形象。但因其说话做事不符合带有封建思想邻居的思维方式,常常自以为做了好事而被邻里嫌弃和埋怨,是一个不讨喜的角色。但我喜欢她的性格,不必去为了条条框框而束缚自己的本性,古道热肠,活出自我。

庞其杉,一个不善于人际交际,甚至有社交恐惧症,但工作能力出色的情报站工作者。因其社交恐惧,被同事们排斥,在是否被晋升为情报站站长而历经曲折。记得十分清楚的一个情节,在他晋升为站长后,某天,在走廊上遇到了张其林局长,本想克服自己的社交恐惧而主动打招呼,却在张局长对其微笑时,扭头钻进来卫生间,彼此尴尬不已。生活中的我,也做过这类傻乎乎的事,非常能理解庞其杉的心理,在他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不止是我,几乎所有内向的人,都能在其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杏儿,一个勤劳善良而靠自己双手致富的河北农村姑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落实后,她和弟弟枣儿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和远见,成为第一批致富的农村人。她总是为别人考虑,有一个金子般的心。为了拜访父亲的结拜兄弟而赴京,因其单纯善良而受到了荀兴旺一家的欢迎。在荀大爷要为替邻居付钱买雷达表时,毫不犹豫得拿出了自己随身带的为枣儿置办家具的钱。同时,在与磊子哥的相处中,也体现了城市青年和农村青年的思想矛盾。

所读所思所感,也即将暂时画上句号。大家经典之作,必将受益终身,而不止于当前。

鼓楼观后感 篇7

刘心武的大作《钟鼓楼》,就像吃了一碗老北京炸酱面一样,其实说喝一碗老北京豆汁更贴切一些,可惜我没有喝过,是没敢喝,让人真真切切、痛痛快快的体会了一回北京风情。

故事的主体内容很简单,讲述了薛大妈的二儿子薛纪跃结婚当天发生的事情,以时间为主线,从早晨薛大妈起床开始筹备到晚上客人们散去,一天内在这个北京的一个普通的四合院内发生的一切,通过四合院内的每一个人的经历逐一展开,展现了北京的风土人情,旧貌新颜。

故事中所涉及人物众多,每个人个性突出,性格鲜明,通过不同人以各种形式的接触,展现出各个阶层人的面貌。虽然人物众多,但并不凌乱,每个人背后的故事,丰富了作品本身的血肉。

虽然薛大妈努力的想要把儿子结婚的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尽可能的想的周全些,但往往事与愿违,总是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差错。每个人的一生都希望自己更顺利一些,我们在祝福别人的时候也会常说一切顺利、一帆风顺呀什么的,但是做起事情来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阻碍,让我们走些或大或小的弯路,我想,这也许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吧。

作者在作品中多次提到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富有了逻辑性哲理性,使得作品本身提高了一个层次,是作品更加耐读、耐人寻味。

其实这种作品形式并不陌生,与前面读过的《额尔古纳河》、《尘埃落定》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一个故事,展现了一方风土和很多不为人所知的民风民俗。

去过很多次北京,走在大街和胡同里,吃了南北菜和地方小吃,看着格式新建筑和文化古迹,通过这些能深刻的感受到北京的文化底蕴,永远有看不完的景色和听不完的故事,和哪里都不同,这就是北京。读这本书的时候,那首何勇的钟鼓楼总是萦绕在而耳旁:

我的家就在二环路的里边

这里的人们有着那么多的时间

他们正在说着谁家的三长两短

他们正在看着你掏出什么牌子的烟

鼓楼观后感 篇8

最近,把刘心武先生写的《钟鼓楼》又翻了出来,于是就又复习了一遍。从前看这本书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受,现在已记不得了。如今以人到中年的心态再来欣赏,仍是颇有感触。一本好书,就是这样可以让不同年龄的人都乐于欣赏,且各有不同感触。

这本书的写法是与众不同的:以北京城钟鼓楼脚下的薛大娘一家为其小儿子薛纪跃办喜事为线,按照从卯时到下午申时的顺序叙述了北京城里各种普通人在80年代初的生活。其折射出的时代和地域气息是显而易见的,一幅幅画面就那么清晰的呈现在大脑里,仿佛在看一部电视剧,让人对于北京人的日常生活有如身临其境。可以说看完这本书,你也就是个北京通了。但我却从中体会到另一番滋味。

书中描述薛大娘家从早晨到下午办喜事的一系列琐事以及由此牵扯出的各色各样的人物,细致描述各个人物的处事性格及生活悲喜,有一些地位稍高的人物,但多半是小人物。无论大人物也好,小人物也罢,悲喜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每个人对待这些悲喜的方式却大不相同,因而人生的道路也各有各的走法,其最终的结果自然也不一样。

现实中,很多人在感叹生活不如意,尤其是跟谁谁比起来就特别的不如意。于是这种不如意藏在心里怎么也挥之不去,成了一种心病。这心病到了一定程度时就会来个大爆发,会产生出让人意想不到、瞠目结舌的事情来。童年时的同学日子比自己过的好,且有趋势越来越好,相比起来自己就寒碜多了,往往偶遇时不免觉得难堪和自卑,便觉得自己太不幸福,没有好父亲,没有好丈人,没有好丈夫,没有好儿女之类的,简直一无是处。这种心态平时也没什么大不了,但当一件至关重要的事一下触动了心里的这种痛时,往往让人崩溃而做出无法挽回的事情。很多人因此走上犯罪道路,也有很多人产生出不如了此残生的想法。

幸福是什么,幸福从何处来。这样的问题人人在心里都自觉不自觉的问过自己,也有许多哲学家试图研究出一个结果来。但哲学家们的答案未免太过公式化和单一性,并不适用每个人的身上。各人的幸福还是自己才能体会和解释的。总是看到别人的风光和自己的寒碜,又如何找到幸福!要知道,即便是那些我们看来十分风光的大人物们,其内心的痛苦又怎么是我们能理解和体会并接受的呢。而自己所拥有的一些东西,也未必不是那些风光的人所短缺并十分羡慕的。

一个简单的例子:某某富商常年做生意,拥有家财万贯,我们就可能羡慕他的生活富足,无忧无虑。可是他的妻子也许并不这么想,没有丈夫常常陪伴的她觉得自己很不幸福;他的子女也许也不这么想,从小到大很少看到父亲的孩子也许常常看着大街上悬挂的计划生育的宣传画怔怔发呆。

我理解的幸福,正如一则公益广告所说:父亲很忙碌,母亲很辛苦,我很努力,我们一家很幸福。

鼓楼观后感 篇9

韦宁馨广西师大文院17秘书班

"人生也真有意思,没长大的时候,大家都差不多,一块儿玩,一块儿闹;越往大长,差别就越显,人跟人就竞争上了;可到了老了的时候,瞧,就又能差不多了,又一块儿玩,一块儿聊......"这是出自《钟鼓楼》的一段经典语录。听惯了"有些人含着金汤匙出出生"、"有些人一出生赢在了起跑线"、"有些人出生就在终点处"等等略显消极而又现实存在的"负能量"话语,这段出自《钟鼓楼》的经典语录,倒让人有了想要一览为快的想法。

首先,让我们看看作者简介:刘心武,1942年4月4日出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色研究者。笔名刘浏、赵壮汉等。

曾任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理事、全国青联委员等,并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以《班主任》而闻名文坛,其长篇**《钟鼓楼》曾获得茅盾文学奖。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进行系列讲座,对红学在民间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年推出最新长篇**《飘窗》。

《钟鼓楼》是当代作家刘心武创作的第一部长篇**,首次出版于1985年 。《钟鼓楼》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在北京钟鼓楼的故事,通过12个小时的时间,描写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丰富的生活场景,充分展示了80年代的北京生活和社会变革,个人的悲欢离合相互交织构成了北京市民的生活图,揭示了在人生的舞台上的不同人生,体现出空间感。

当我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时,我只知道它是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心中觉得大抵是现代文学作品里广受好评的"那些作品"的其中一本,未细想,未了解,未细读,未深究。但当我拿到纸质版的《钟鼓楼》,翻开目录看到"并非开头(从100年前,到1982年 12日)/0.

这一段完全可以跳过去不读,不过读读也无妨。“第一章卯,第二章辰……”作者能说出这么可爱的话,真是太可爱了。

"这一段完全可以跳过去不读",好像在告诉读者这一段没什么价值,可省略跳过,也似乎在说这一段的文笔没什么可呈现给读者的。可后面笔锋一转"不过读读也无妨",又在侧面告诉读者"我其实肚子里还是有墨水的,不妨读读这一段".往下看的目录是时辰,一本书竟然以时辰做目录这是怎样的刻意的安排?

一本30万字的书描数的是一天12个小时,还是6个小时?六个时辰如何能写这么多的字数?如何安排,如何构思,篇幅如何,作者得有多大的文字功力?

能在十二个小时的时间维度里写出三十万字的作品?而让30万字的作品成为茅盾文学奖吸引所有作家关注的作品之一?这些问题出现在我翻阅目录的那一刻,也激起了我对这部作品的好奇心。

这本书的惊喜在我看来是整体结构,采用时辰来分章节,许是刻意为了与《钟鼓楼》的"钟"相呼应,这是我第一看到书籍有这样的分法,也是我的无知愚昧、见识短浅。整个**的故事只描述了这一天北京胡同一个院子里所有人的生活状况。每一个小时意味着两小时内的每一章都是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描述了一个人。

第二是时间跨度。这个故事的时间跨度不像我们平时那么长。可能是我经验不足,知识浅薄。在我所知的大部分**的时间跨度较大,有上百年的,也有几十年,再短也有两三年的,而这本《钟鼓楼》却只有短短的一天中的一半一一十二个小时、六个时辰。与其他作品相比,这本书的时间跨度很短。

该书虽然也穿插了对往事的描写,但仍以人物回忆往事的形式出现,主题仍以当天的事件为主,从而写出故事情节。然后是这部作品的写作手法:写实主义。

从大多数平民的角度来描写北京市民社会的生活,使大多数人认为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那个时代北京市民的生活。这就是符合那个时代北京的中国生活。我们知道**笔下的大多数人物都是“伟人”,有着传奇或英雄般的正义感。久而久之,也会造成读者的审美疲劳。而《钟鼓楼》并没有这么写,反其道而行之写了许许多多的北京那个四合院里小市民的具体的生活细节。

敢于写一些平庸的人,只写一些平庸的人,从不神化任何角色,这是本书的亮点。当然,不可能说一部作品中所有的人物都来自小市民阶层。其中也有**等政治人物,但并没有取得很大成就。它们仍然是一些普通的行为。

所以说《钟鼓楼》是一本写平凡人物的平凡故事的作品。说到"平凡",在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中的《平凡的世界》,其表面上写平凡,实际上里面的人物却并不平凡,例如:少平少安的生活事迹,在那个年代里,这并不平凡,是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的。

《钟鼓楼》是写北京胡同里的一个四合院所发生的故事,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老舍先生。老舍先生善于写北京四合院里发生的故事。老舍先生的《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等作品早已构成了一个北京市民社会的文学世界,许多作家也加入到了描绘北京市民社会生活的行列之中,如:

邓友梅展示了八旗子弟的不同生活,探索了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情怀。再举一个例子:苏叔阳、陈建功等在对北京市民当代生活的描绘中,准确把握了北京市民的精神、气质和心理。

而刘心武的《钟鼓楼》的特别在于他既不像老舍先生那样是一个旧北京市民灰色人生的批判者,也不仅仅是一个当代北京市民社会生活的描绘者,而是在对当代北京市民生活的描写中,沉淀着丰厚沉重的历史内容,剖析了市民社会生态群落,展示了传统的文化积淀与现代化事业发展的矛盾冲突。最后,这本书的开头让我好奇,结尾让我吃惊。**结尾处笔者的处理很有意思,是一个开放的结尾,通过笔者的几个问题来结束。

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的解读来回答作者的问题,继续为**写自己的结尾。也许你现在已经有了答案,也许你现在还没有答案,甚至可能一直不会有,但都不会影响你在合上书本的时候进行短暂的思考,也许这就是作者的目的所在--在整本书的阅读之后,把作者拉入作品中。这个开放性的结尾与中国人喜大团圆的结局不同,可就是这样独出心栽的设计,让这个作品更有其魅力。

鼓楼观后感 篇10

善小姐很咸

我在无意中寻得这本书,却出奇地喜欢它。这篇**的命名就特别吸引我,可能是家乡也有一座”钟鼓楼”的缘故。书历的钟鼓楼历史悠久,所以啊,它经历了很多事情。

不管是”糟心”的琐事还是”欢快”的乐事,在翻动的书页间,我们似乎离鼓楼越来越近。有时竟会觉得,莫非这世上果真有什么”前世轮回”罢?不然我怎会对钟鼓楼如此熟悉?

文学价值

刚敲打完标题,我意识到——这题目取得过于广泛了。而且,作为一个简单的读者,我对这篇文章的欣赏自然不如作者。但是,又正是因为一名读者,我想,我们也有权利来品鉴一本好书。

对于质量,却不敢”打包票”,权当各抒己见。

说回正题,这篇**的构思及其巧妙,与《雷雨》有那么几分相似,都是采取以某一天的具体事件为线索而展开全文。《钟鼓楼》以薛纪跃娶媳妇为”点”分散开来,就好比是一块石子投进了湖里。薛纪跃娶媳妇是石子,由此而生的涟漪却囊括了那条巷弄里形形色色的人物。

顺叙是框架,插叙是填充,两条线索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也让文中的人物忽地”立”起来了。他们逃离了文字的二维空间,竟来到我的面前上演着他们的生活,一切都是如此的真实,我们的呼吸声似乎在同一个频道。

一位文学家,一位作家,他写这部作品究竟是出于怎样的目的呢?是为了生活,还是为了兴趣,亦或是为了所谓的”主题思想”?有时候,我也不明白:

那一份份答案是否正是作者的初心呢?在这篇文章中,这不是一个单一的叙述,但-我说我的想法,无论你是谁。作者正在展示他的内心想法。作为一个读者,你可以有更好的共鸣。一切都很顺利。

后文会有专门的篇幅来和大家分享文中有趣的观点。

语言是一种思维工具,每一个故事都有它特定的场景,全文地道的北京话,时而掺杂些北京的方言,一会儿看正文一会儿看注解,这样并不繁琐,倒颇有几分童真的感觉,可能我是真的在和文字”***”吧!行云流水般的语言,看似朴实无华,实则蕴含着太多人的性格。同一句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魅力。

而且作者似乎能够察觉每个人的思想,他知道这个角色在这个场景中会如何表达自己。**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在话语中重生。我喜欢这样的语言。

打扰一下,你觉得你是个典型的人吗?

以前,我认为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然而,在某些方面,我们都有共同点。比如,我们用”好”与”坏”就把人分类了,就以这么简单的方式……读到詹丽颖的时候,我觉得和她相似的人太多太多。

故摘录一段原文如下:

”她哑嗓子、大嗓门,说话惊惊乍乍。这倒也罢了,头一条她最爱夸张,什么事情经她嘴里一说,不夸张十倍以上决不罢休。”

”再一条她不懂得理解别人、体贴别人。尽管她从未打算伤害别人,但她所说的话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让人难以忍受。”

”最要命的一条是她不懂好歹。任性起来,不仅跟争吵的对象闹个天翻地覆,去从中劝和的人,包括那明明是站在她这一边维护她的人,她也一概不认,有时反而把那本是向着她的人,激怒得成了她最主要的争吵者。”

即使没有将具体的事例呈现在您的面前,我想,但从这几条您就一定能想象出这詹丽颖究竟是何等人物了吧!刘心武在文中也提及到”对于人来说,最难以改造的确实莫过于性格。对于一个人的描述,最难充分表达的也是性格。

”如果在您阅读我摘录的文段时,脑海里浮现的人物是你身边某一个具体的人时,我想,作者刻画人物就应当是成功的!

什么是时间

”怎样认识时间?它究竟是一个圆圈?一只飞箭?

一条奔向大海的河流?一只骰子?一架不断加速的宇宙飞船?

它真的可以卷折、弯曲?……”不同的人对时间的感受是各异的。甚至有时候我们都是唯心主义者,不然怎么总说”快乐的时间总是过得格外地快”呢?

时间是一种测量方法,它首先基于太阳、月亮和星星的变化,然后随着社会的进步,时间的计算更加精确。如果每天用太阳,月亮和星星来衡量,我认为这可能是诗意人口中的浪漫!

时间在流逝的过程中,你感受到历史感了吗?历史感是一个宽泛的话题,但我不能回避。在这本书中,你读到的是另一个年代的故事,因为你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所以太多太多的事情,你都无法用自己的只言片语来解释。

那,从书中读到的就是全部吗?你眼睛所看见的事物都是别人想呈现在你面前的,别人拥有保留余地的权利,当然,你也同样拥有权利——辨别、选择的权利。

鼓楼观后感 篇11

篇一:钟鼓楼读后感范文精选最近,把刘心武先生写的《钟鼓楼》又翻了出来,于是就又复***遍。从前看这本书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受,现在已记不得了。

如今,以中年人的心态去欣赏它,还是很感人的。一本好书,就是这样可以让不同年龄的人都乐于欣赏,且各有不同感触。

这本书的写法是与众不同的:以北京城钟鼓楼脚下的薛大娘一家为其小儿子薛纪跃办喜事为线,按照从卯时到下午申时的顺序叙述了北京城里各种普通人在80年代初的生活。它所反映的时代和地域氛围是显而易见的。一幅画面清晰地呈现在大脑中,仿佛在看一部电视剧,让人感觉仿佛生活在北京。

可以说看完这本书,你也就是个北京通了。但我却从中体会到另一番滋味。

书中描述薛大娘家从早晨到下午办喜事的一系列琐事以及由此牵扯出的各色各样的人物,细致描述各个人物的处事性格及生活悲喜,有一些地位稍高的人物,但多半是小人物。无论大人物也好,小人物也罢,悲喜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每个人对待这些悲喜的方式却大不相同,因而人生的道路也各有各的走法,其最终的结果自然也不一样。

现实中,很多人都在感叹生活不尽如人意,尤其是与他人相比。所以这种低劣的意图藏在心里怎么也挥之不去,成了一种心脏病。当心脏病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爆发出来,引起意想不到的、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

童年时的同学日子比自己过的好,且有趋势越来越好,相比起来自己就寒碜多了,往往偶遇时不免觉得难堪和自卑,便觉得自己太不幸福,没有好父亲,没有好丈人,没有好丈夫,没有好儿女之类的,简直一无是处。这种心态通常并不重要,但当一件关键的事情触动了内心的痛楚,往往会让人崩溃,做不可弥补的事情。很多人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很多人想出了不如这个残局的点子。

幸福是什么,幸福从何处来。这样的问题人人在心里都自觉不自觉的问过自己,也有许多哲学家试图研究出一个结果来。但哲学家们的答案太公式化,太单一,不适用于所有人。

各人的幸福还是自己才能体会和解释的。总是看到别人的风景和自己的羞耻,如何找到幸福!要知道,即便是那些我们看来十分风光的大人物们,其内心的痛苦又怎么是我们能理解和体会并接受的呢。

而他们拥有的一些东西不一定是那些风景优美的人所缺乏和羡慕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一个富商常年经商,有钱时,我们可能会羡慕他富足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是他的妻子也许并不这么想,没有丈夫常常陪伴的她觉得自己很不幸福;他的子女也许也不这么想,从小到大很少看到父亲的孩子也许常常看着大街上悬挂的计划生育的宣传画怔怔发呆。

我明白幸福,正如一则公益广告所说:爸爸很忙,妈妈很辛苦,我很努力,我们家很幸福。

篇二:钟鼓楼读后感范文精选**主要通过对住在钟鼓楼附近一个古旧四合院里面的人一天的生活进行描写,从而展示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生活百态。整个故事的主线围绕薛大娘一家的婚礼展开。

从拍红包的路喜纯,到帮忙贴喜字的荀雷,大媳妇孟昭英、朱澹台智/詹丽颖特地安排了晚餐,卢宝桑、薛纪跃、新郎等。随着人物的出现,作者逐步介绍了人物的短暂生活经历和家庭状况。

整部**给我影响比较深刻的是慕樱这个人物,她超时代的婚恋观给读者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看似合理但又经不起推敲。在**中她写了一篇文章:

婚外爱情是合理的,爱情的多变性是由爱情这种东西的本质决定的; 如果爱情消失了,那么再维系婚姻关系便是虚伪,是真正地不道德; 要求爱情专一,是要求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的陈腐观念;最严肃、 最纯真、最道德的爱情,便是敢于爱自己真爱的,敢于对曾经爱过现在不爱的坦率地说出不爱,乐于迅速及时地脱离已经没有爱的关系; 只要不是强迫性的感情关系,都是合理的,因而也都是道德的;离婚率与再婚率的上升,同居关系的公开化,不但不是世风日下的表现,恰恰是文明程度的提高。

**的结尾作者也处理的非常有意思,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尾,通过作者的几个问句来结尾。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的理解来回答这些问题,继续为**写自己的结尾。也许你现在有答案,或者你现在没有答案,甚至永远没有答案。当你合上这本书时,不会影响你的思考。也许这就是作者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