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我们从网络上精心整理的“中国精神观后感”,作品名观后感的格式规范是什么样的呢?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随着观看的继续,会获得相当多想要分享的内容。 让我们将这段经历写下,以便回忆,欢迎你收藏我的作品感受一份纯粹的创意与美感!

中国精神观后感 篇1

《中国实干精神》 读后感半个月来,总经理强烈推荐,也响应公司要求,看了一本书《中国实干精神》,写的很好,很贴合实际,书中描述的很多都与公司的现状不谋而合,有些经典,值得我们一读再读,《中国实干精神》读后感。一本好书至少读三遍,每次的感觉都不一样。务实精神是中国的脊梁,也是中国最大的投资。世上没有什么比努力工作更重要的了。

《中国实干精神》主要是让我们调整心态,抛弃抱怨和自以为是,实实在在的为企业解决问题,只有实干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和梦想,实干精神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态度、工作心情和事业上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本书**了生活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让每个人建立珍惜时间、热爱生活、励志向上的人生态度,给人以启迪和共鸣,读后感《中国实干精神》读后感》。告诉我们进入一家企业工作,不是我们有多幸运,也没有人勉强我们一定要进入这家公司,只是因为我们自身的资源与企业的资源相匹配。同时,它也告诉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工作心态,用什么样的工作方法把工作或事业做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生活需要做事的精神,企业需要做事的精神,社会和国家业需要做事的精神。机会属于那些有做事精神的人。也许这些人就是你和我。书中告诉我们,只有发杨实干精神,才能干成事,才能抓住机遇,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未来,只有把工作做好,才能实现梦想。

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让我们从认识自己、了解工作开始,让我们要正确评价自己,不要好高骛远,更不能妄自菲薄;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抱怨别人;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能够忍受磨练,否则,我们将错过所有成功的机会。同时也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创造价值,如何才能有所作为,只有做任何一项工作都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将我们的工作做好,只有最后达到自己预期的结果,才能成功。想干事、敢干事是成功的基础,会干事、干成事则是成功的结果。

只要有“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这种工作心态才能成就你的事业,才能够在工作中如鱼得水,不管遇到了多大的困难,你都会凭自己的胆识和想法去解决,然后把日常工作看成是有成就感的事业,并在每天的任何一个工作的环节和细节上努力,慢慢的将自己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

中国精神观后感 篇2

我读了《中国精神》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在这场灾难中体现出的不是一个受伤的中国,而是一个强大的中国。

这是一位母亲的故事。当救援人员发现她时,她已经停止了呼吸。在清理废墟后,人们发现一个婴儿躺在他的身体下面。

婴儿裹在被子里,看上去有三四个月大。婴儿安然无恙地睡着了。当救援人员打开被子进行进一步检查时,发现了一部手机。手机上面有一天编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还活着,你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读到这里,我不禁泪流满面,在朦胧泪光中我似乎看到了一位伟大母亲对孩子的爱——超越生死——不惜用自己的身躯为孩子撑起一切。

这是一位老师的故事。在汶川县映秀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师严蓉(音译)在一天结束时被留下,以便尽快疏散学生。等第13个学生跑出来,教学楼就倒了。

学生们得救了,而严老师却匆匆走完了她光辉灿烂的人生……当看到这里时,我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在生与死的瞬间,严蓉老师用自己娇小而伟大的身躯为学生开辟了生命通道,把生的希望留给自己的学生,树立起了一座大爱无私的里程碑。

又有这样一个藏族女孩,她在映秀小学(?)年级是班长,也是学校少先队大队长。**之后,教室开始左右摇晃。她主动协助老师组织学生疏散。后来,她跑到楼梯二楼,听到一个学生的呼救声。她毫不犹豫地回到教室。

不幸的是,教学楼倒塌了,她跑不出去。她的名字叫邹雯樱,她是汶川县体育运动会第5名的运动员,她是有能力跑出来的,可她用稚嫩的生命换来了其他同学生的机会,她小小的身躯里有怎样感人至深的爱呀!

还有一个叫邓清清的女孩。她是什邡市华镇中学一年级的学生。当救援人员在废墟中发现她是,她正饱受痛苦、孤独和恐惧之苦,用手电筒微弱的灯光沉浸在书海中。当她被救出来后,她说当时又冷又饿又害怕,看着书就什么也不怕了,就能坚定活下去的信心。

她的坚强和不屈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我也深感震惊:邓小平不怕死亡威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废墟下用手电筒读书的精神,确是值得学习。

还有很多很多让人感动的故事……

大难无情,人间有爱。当我合上《中国精神》这本书后,我的眼里再次闪烁着泪花。灾难中那感人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石块下的同学们唱起了国歌;废墟下,黄月、张扬两姐妹互相鼓励的画面;救援者们紧张忙碌、奋不顾身的身影……不管是遇到灾难的人们,还是去救援的人们,都向世人证明了一点:**震垮的只有建筑、房屋,震不跨的是中国人民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灾难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但灾难过后,几千万灾区干部群众擦干眼泪,从废墟上坚强的站起来,与援建者手牵手、心连心,克服困难,共建新家园,废墟上开出了自强不息的幸福之花!

这场灾难已经过去了,但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一刻!安息吧,不幸遇难的人们!奋进吧,幸存下来的人们!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有伟大而不可磨灭的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观后感 篇3

宜宾市珙县巡场中学2013级6班袁钰森先生:李荣

今天,我又读了一本新的书,名字叫做《中国精神》!它讲的是我们难以忘却的一次灾难,那就是5.12大地震,它曾带走了我们无数同胞的性命,但也让我们得到了一种精神。

在这本书中,我们被告知人性的伟大。许多人被写进了这本书。他们只是一群普通人,但他们做了不平凡的事情。这是他们对人类精神的执着和热爱。我非常钦佩这些人。因为他们是一个个热爱生活的人,是一个个当之无愧的英雄!所以我敬佩他们,我敬佩这些勇敢的人。

在这本书中,它介绍了所有的救援人员。他们在这里都变成了一个小故事。不仅如此,这本书还暗暗告诉我们,爱是无语的。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良,教会了我们许多大道理。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因为他是一本有真实情感的书,它不会欺骗我们,他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在这本书里,把每个人救人的故事全都讲述出来,而听完、看完每个故事后,我的心都微微惊动一下,无论是一个孩子还是一个大人,他们都坚持不懈地努力救人,我很惊奇,为什么连一个孩子都能把人救出来,现在我明白了,因为他有一种精神在支撑着他,那就是爱!爱是可以克服任何困难的!

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他们都是好样的!他们都是一个英雄!

这本书是一本哲学书。它告诉我,爱是人性之根,爱可以战胜一切。只要有爱,世界就会更好。我喜欢《中国精神》,我更爱哪些拥有美好爱的好人!

中国精神观后感 篇4

研究历史就是研究历史背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没有历史,文化,就没有民族,反之,没有民族就没有历史和文化,三者相辅相成。欲了解历史精神,必了解其变化和持久,在永恒中有变化翻新,在变化中有连绵持续的精神。我们感觉是中国人,不仅仅是我们出生在中国,有中国国籍,更重要的是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一种独特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这些在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骨子里去了,何时提都不过时。

所以说要灭亡一个国家首先要灭亡其历史,改造一个民族,首先要改造其历史。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记忆,其也变成了行尸走肉。所以要了解历史,尊重历史。

研究历史,从现在找问题,从过去找答案。

中国为什么能从乱到治,从治到乱,直到现在的大治,因为有前赴后继的士君子,维持着这种精神,有一群历史文化涵养的人,怀抱理想,救国图存,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个人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毕业,不要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国家,社会,家庭乃至人类也是尽到教育的责任。

“因此中国今天的教育风气,小学生第一目标在进中学,中学生第一目标在进大学,大学生第一目标在获得出国留学的机会,如此便成了一种赛跑式的教育,这是一种个人主义的机会比赛”。

而中国传统儒家教育传统是,人人皆可尧舜禹,即道德人格之尊严,使每个人感觉到都站在平等地位上,都尽自由地可能有成功,可能得满足。

所以在国民教育之外,要注重培养每个人的人文精神,尊师重道,道,事物的规律,基本准则,无所贵贱,无所高下,人人平等。所以现在骂人不讲道理是对人的最大侮辱。

“中国这五十年来的教育,似乎只是教小孩子读书识字,教青年人谋求职业,不是在教整个的人生,不感得需要一个超乎一切的最高中心,共同尊崇的最高对象。如此般的社会,哪能不各有距离,又哪能从其内心深处获得互相沟通?试问这样一个分崩离析的社会,又如何得团结凝聚?”

振聋发聩啊。“当前的最大问题,仍在如何重建这一个“道”,即重新发扬我们的历史文化。重新提示出我们一向所看重的“人格尊严”和“道德精神”。

总之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需要有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凝聚力和居安思危的远见。

何谓中国历史精神,道德精神是也,一种几千年来形成的道德精神。正如作者说的那样,历史事件是一种远从过去、透过现在而直达将来的,有它一贯的一种历史精神。

吾辈人应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坚持文化自信!

中国精神观后感 篇5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辜鸿铭何许人也?

他出生在南洋,在西方学习,在东洋结婚,在北洋做官。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不愧是“清末怪杰”,他是中国近现代为数稀少的一位博学汉学中国传统的同时,又精通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学者,他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马来文等9种语言,通晓文学、儒学、法学、工学与土木等文、理各科。他创造性地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等书,向西方人倡扬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辜鸿铭也是一个“狂徒”。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只要你是中国人,你就只能软弱,被别人宰杀。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争,就需付出分外沉痛的代价。

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他在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以狂放来保护强烈的自尊。

正是辜鸿铭这种狂放的对自己祖国无比热爱无比自豪的态度,使他写下了《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从头到尾都在褒扬中国人的书。

《中国人的精神》,这是辜鸿铭向西方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全书分为绪论、正文和附录四个部分。导论阐述“良民宗教”;正文第一章论“中国人的精神”,第二章论“中国女子”,第三章论“中国语言”,第四章论“约翰 ·史密斯在中国”,第五章论“一个著名的汉学家”,第

六、七两章论“中国学”;附录论“崇拜群众的宗教”或名“战争与出路”。

在这本书中,辜鸿铭阐述了他对中国人、中国文化和西方信息披露的看法。在这本书里面,他形象的描绘中国人是活在心灵生活里面的:“中国人的精神第一个就是绅士性(gentle),绅士性并不是天性软弱,也不是脆弱屈服,而是没有强硬、苛刻、粗鲁和暴-力。

真正的中国人可能是粗卑的,但粗卑之中并没有粗野;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的,但他的丑陋却并不可怕;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庸俗的,但庸俗之中并没有侵略性;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愚蠢昧的,但愚昧之中却并没有荒唐;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狡黠的,但在他的狡黠之中却并没有邪-恶。” 从这一系列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确实有很多缺点,但这些缺点中却又透露出几分可爱。继而作者由此推论出中国人的第二种精神就是强烈的同情心,因为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生活在强烈的同情心之中,这是一种心灵的生活,也是一种感觉的生活,这是由于中国人把身体作为一个有机体而产生的自觉或不自觉。

因为真正的中国人过着一种情绪化或人性化的生活,他们有时可能会被说成忽略了应该做什么。在辜鸿铭看来,又与西方人“性恶”的理论,进而惧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强制力去进行约束。耗费了大量的财物去供养“闲人阶层”(如牧师、军警等)还不算,更是对人本身造成了强大的约束,这种约束进而促使人走向极端,延伸到国家机器上就形成军国主义——无疑,这也是对20世纪初的列强觊觎中国的一大主因。

但中国则不一样,中国有“好公民的宗教”,即道德感的自我约束,进而延伸到其最高义务,即忠诚的义务——无私、绝对的,自然也包括三纲五常等。因此中国人过的是一种“心灵的生活”。因此,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既有**头脑,又有孩子的头脑。

因此,中华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

辜鸿铭认为,当时的西方列强已经是没有了道德的约束的,即使连曾经有的对于宗教和法律的恐惧都在战争中丧失掉了,而要拯救这样的西方世界的唯一方法就在中国,即在中国人的精神之上。可以说,辜鸿铭先生真的把中国文化尊重到了极致,他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已经到了自大的地步。

然而,辜鸿铭的书只描写了那个时代甚至那个时代之前很长一段时间的中国人。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所以辜鸿铭的书中有一些荒诞的观点。这些论断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了。

比如在此书中辜鸿铭先生对于妇女的看法就未免有欠妥当。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中国妇女的概念是一个手里拿着扫帚打扫和保持房屋清洁的女人。

事实上,中国的“妇”字,本来就是由一个“女”和一个“帚”两个部分构成。这是否很可笑呢?在书中第二章的对妇女描述中,辜鸿铭写到了“三从四德”,并大加推崇。

这就是他迂腐的地方。在有些地方,他太相信孔孟之道。更可笑的是,他曾经把男人比作茶壶,把女人比作茶杯。茶壶通常有几个茶杯,所以他认为男人应该娶妾。这岂非可笑之极了么?

相对于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我曾经看到过一本《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是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先生的作品,这本书完全从中国人丑陋不足的一面出发,直指中国人的劣根性。一针见血指出中国人的丑陋面,中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第一次受到严厉检讨。

柏杨说:“中国人是一个受伤很深的民族,没有培养出赞美和欣赏别人的能力,却发展成斗自或阿谀别人的两极化动物。更由于在酱缸里酱得太久,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到酱缸的污染,很难跳出酱缸的范畴。

”因此他要写《丑-陋-的-中-国-人》一书,让中国人知道自己的缺点。痛心中国的“酱缸文化”,反省中国人的“丑陋”,要中国人活得有尊严。柏杨曰:

“脏、乱、吵,窝里斗!三个中国人加在一起,就成了一头猪!死不认错;为了掩饰一个错,不得不用很大的努力再制造更多的错,来证明第一个错并不是错。

喜欢装腔作势,记仇,缺乏包容性,中国人打一架可是三代都报不完的仇恨!自傲、自卑,就是没有自尊,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更恐惧独立思考。没有是非、没有标准,只会抽风发飙。

”“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缺点都在书中一一列出。不得不遗憾地说,似乎这些丑陋的方面都在中国人身上真真切切地存在过,并且不止是一次两次,不止在一个或两个人身上,而是广泛地存在在中国人之间。这本书用最尖锐、最精辟的句子彻底否定了中国人,认为中国人从根本上是丑陋的。

但是,中国人真的是丑陋的吗?诚然,我们身上还存在着不少的缺点,但是,人非草木,孰能无过,哪个人又能没有一点一丝的不足呢?除了这些不足取之处之外,正如辜鸿铭先生所述的那样,中国人身上还是有着中国人的精神的。

这种精神就是谦卑、善良、忠诚和仁爱!而且,在我看来,中国人的这种精神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血肉植中,中国人从出生就有了这种精神!

与其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与其妄自菲薄,我们不如正视自己,不管好的还是不足的,我们身上都存在着,不可能有人是十全十美的完人,也不可能有人只有丑陋,没有美丽。我们要做的是努力改正我们的缺点,找到我们的长处。我想,辜鸿铭老先生写下《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的含义就是要让当时的人们觉醒,让那些屈服于封建、屈服于帝国主义的中国人站起来抗争,让那只沉睡着的雄狮重新醒过来!

在当今世界,中国不是一个发达国家。中国要成为一个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是我们需要完成的。我们必须依靠中国人民的精神和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为我们的未来创造最优越的条件。

中国人的精神必将永远延续下去!

中国精神观后感 篇6

绵竹中学2013级1班范兴宇p>

铭记奋进

面对这场灾难,所有中国人都诠释了一个最响亮的名字——中国;一个最伟大的词汇——生命;一个最深刻的词汇——中国精神碑铭

在拿到读本时,我将目光停留在封面硕大的标题“中国精神”许久。作为一位极重灾区的孩子,一幕幕画面浮现在我的脑海:我看到了,捐款箱前那只颤巍巍的,有点脏的手——“他们比我更需要帮助。

”我听到了天府广场上,此起彼伏的呼喊——“汶川不哭!四川雄起!”我感受到了警笛长鸣时,默默致哀的人群的鼻息。

是的,我们不能忘记:用生命保护我们安全的老师;慷慨奉献的普通人和企业家;去灾区参加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亲自在群众中驱散阴霾的心理专家;白衣使者总是与生命赛跑,昼夜作战。。。太多了。

是的,我们已经证明:小英雄林浩、马晓凤、王波、宋雪、郎铮。。。一个个亮丽的名字!

也许我们是饱受批评的80后90后一代,但我们不是已经跨越的一代。我们活跃在志愿者的群体中,我们活跃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

是的,我们应该铭记:在我们最危难的时候,祖国以他强有力的臂弯保护着我们;在我们最无助的时候,那句让人振奋的话语“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让人如此振奋;在我们重建的时候,援建方与灾区人民的心手相联;还有,那些宁可自己淋雨挨饿,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军队,那些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再救一个人,还能救一个人”的军队。还有,那些熟悉的面庞,还是那些熟悉的声音……

读着《中国精神》,我的内心时而悲痛,时而感动,时而沉重,时而振奋,但最多的是热血沸腾,为伟大的祖国而心奋,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我们的祖国,正以自己的“中国速度”“中国态度”创造了“中国形象”,这些不都是我们的“中国精神”吗?那种被五千年中国文化浸润的,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心心相连的伟大精神。

读着《中国精神》,我将用我的生命反复吟诵

“地动天不塌

大灾有大爱

那一刻我感到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今年的绵竹春节特别热闹,河灯璀璨夺目,中国绵竹年画节也非常热闹。绵竹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我在电视上看到新北川县城正式开城。透过那扇大门,我看到的,是古色古香的羌族民居,是修缮一新的北川中学,是每个人脸上会心的笑。

很难想象,两年前这里还满目疮痍。置身于这样的社会,这样的时代,读了《中国精神》,我不禁思索:我们这一代应该做些什么呢?

我是中国人,“中国精神”应该深深的注入了我的内心,我的血液。一向对中国指手画脚的西方**在灾难报道中赞扬了中国。也许他们看到的是中国共产党更有效的组织,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和一个团结的中国人民。

不难解释为什么西方学者热衷于探索中华文明的生命力时,往往会感到惊讶。我想,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才能有如此悠久的历史,这大概离不开这种东西。

我深深地记得,5.12汶川有13个唐山人,他们感动了中国。同样经历过灾难的唐山兄弟,仍在尽力帮助更多的人。他们说,这种感恩和抗震救灾精神应该代代相传。

——这传承,就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缘由。

是的,将这种“中国精神”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然而,如果我们说经历一场巨大灾难是不幸的,我想说,我们再次幸运。因为我们的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如果那一场灾难让我们停下了前进的脚步,那么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是否该启程了?背起行囊,才发现它早已沉甸甸的; 背起行囊,铭记感恩,勇敢奋进。

中国精神观后感 篇7

从大二开始接触中国特有的中国绘画后,就经常听到有人谈论中国艺术的精神,当时也只是凭自己有限的知识去浅浅的探讨一下,并不能深入。随着学龄和阅读的增长,自己也能够把中国艺术精神谈两三分。这其中对我影响对大的一本书就是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版)。这本书一共十章,前两章分别论述了儒家孔子与道家庄子各自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其余八章均为论述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整部着作以第二章为总纲领,重在探讨庄子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精神”,其结论是中国绘画艺术是由庄子哲学一路开导而出。

所谓艺术精神,就是指一种艺术独自具有的、内在的品质或气质,更或说是蕴涵一种文化的根本理念。谈及中国的艺术精神,徐复观先生就其中国艺术精神是庄子精神的论述具体在本书中有所阐述:

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而他由心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实际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

由庄子所显出的典型,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结实在绘画上面;

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

当庄子从观念上去描述他之所谓道,而我们也只从观念上去加以把握时,这便是思辨的形而上的性格。但当庄子把它当作人生的体验而加以陈述,我们应对这种人生体验而得到了悟时,这便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

庄子所追求的道,与、艺术家所呈现出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

对儒家而言,或可称庄子所成就为纯艺术精神。

徐复观先生提出的这些观点,让我耳目一新,为我理解中国艺术精神提出了一条比较重要的路线。

庄子虽说不言艺术,但却对中国艺术发展特别是最为中国绘画主流的山水画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地大物博名山名川数不胜数,其优美的山川景色,适合安顿人的心灵,因此古代的许多名人隐士寄居于这美景中。对于绘画,他们在忘我、丧我的状态下,以“虚静之心”观照天地之间的“素朴之美”的影像来表现心中对山川那种空灵玄远的境界的追求,这又恰与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纯艺术精神不谋而合。也就是在这种追求之下,中国绘画艺术摆脱笔墨技巧的束缚,达到人与自然谐和统一的境界,由此也就获得了精神上的无限自由。

徐复观先生虽说不擅长绘画,但其着作却是从哲学的角度去探究中国艺术精神的真谛。然其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以哲学家的敏锐眼光,透视中国艺术精神的内核,发前人所未发,启后人之所启。虽说是无意于言“美”,却是提升了审美意趣,丰富了中国美学理论。

中国精神观后感 篇8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老师希望学生怎样做,教师首先要做到,就可谓是“为人师表”。教师的品德和素养是学生和教师发展的重要前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着学生,如教师的举止言谈、道德修养、处事方法、性格爱好,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为青少年模仿能力强,他们往往把教师当作自己的楷模,正如加里宁所说的:“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因此,教师更应起到表率的作用,在平时严格地要求自己,给学生做个好榜样。

俗话说:“教育是个良心活!”这句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师德的重要性。

因此,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是每一位教师应遵循的原则。师德高尚的教师会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教会学生在传授知师德过程中如何做人;师德高尚的教师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传授学习方法,这将使学生受益匪浅;师德高尚的老师,会时时处处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我们踏上三尺讲台,就意味着我们已经踏上了艰苦卓绝的教育之路。站在三尺讲台上,日复一日地讲授知识,似乎十分平淡,也十分平凡,然而就像袁伟老师一样,崇高的风范正是在这平凡的本职工作中体现出来。

所以,我选择,我无悔!

中国精神观后感 篇9

中国人的精神是什么呢?中国精神和西方精神有什么区别?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阅读了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读了之后,受益匪浅。

读完这本书,我不得不佩服辜鸿铭先生的文化修养,于是我上网查找有关他的资料。辜鸿铭出生于南洋,西学,精通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马来语等9种语言,先后获得13个博士学位。他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

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二十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

“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辜鸿铭先生用他对中国的理解,向世界宣扬了儒家思想,阐述了他眼中的中国人。

“中国的人性类型给你的整个印象是他的文雅,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文雅。”这是辜老对中国人性格的描述,他还引用了一个例子,他曾在某个地方读到一位在两个国家都住过的外国朋友的评论说,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而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

喜欢中国人。我不知道这种对日本人的评价是不是真的。但他认为,任何在中国生活过的人都会同意像他这样的中国人的评价。

相对西方人的张扬,追求个性,我们中国人更多倾向于中庸之道,温文儒雅,彬彬有礼,给人一种不温不火之感,亲切而没有距离感。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影响深远,但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冲击,中国传统文化被忽略,崇洋媚外之风愈烈。西方节日,情人节,圣诞节气氛十足,重阳节,中秋节,元宵节却越来越冷清,我们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穿的是“破”裤子,哼着大多数中国人听不懂的rap。

在当今社会,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淡化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从小学到大学,英语教育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大学里,英语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英语学分的比例也相对较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被认为是我国大学生的一项必要任务。

而我们的《现代汉语》、《大学语文》在很多的学校都处于选修课的地位,有的学校甚至连这样的选修课都没有。这些现象很值得我们反思。

辜老的书在中国精神分析学中是深刻而精辟的,但我不太同意某些观点。他赞同忠贞的思想,赞同纳妾,并用茶壶和茶杯生动地比较了男女之间的关系。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们的视也不能停留在封建的古代,也不能停留在现代的文明中,

男人和女人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一夫一妻制也是时代进步的体现,新时代的女性不应该像古代女人一样将全部重心放在家庭上,女性也应该拥有自己的事业,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为社会做贡献。

中国精神观后感 篇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

姓名邱骞

学院计算机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班

学号:2016110687

班级序号 2016111303

2016年 12月

读《中国历史精神》有感

坦率地说,作为一名工科学生,很少有机会阅读这样的作品。读过钱穆先生新校本著作《中国历史精神》,对于书中所述的诸多观点颇有感触,不仅感慨于钱穆先生自身所处的时代,竟能够对民族和国家走向有如此深入的剖析和大胆**评价,着实令人佩服。

此书一共有七讲和一些附录,七讲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国防、教育、地理与人物以及道德精神。深刻认识五千年来的历史精神,了解当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和奋斗方向。

书中的许多观点目前看来有失偏颇,但考虑到钱老的年龄,这些并不影响整本书的思想高度。钱穆先生提出中国历史精神是道德精神,这是从民族思想高度提出的观点。我们将道德二字拆分来看。

中国历史的教育方面最重“道”,孔子的背后便是中国人的“道”,从“道”的角度来看一切无分高下,皇帝受教时也要尊师重道,要尊崇人格尊严。中国人追求人生不朽却也不求出世与来生,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讲的便是人的“德”到达一定境界后便可以成为圣贤。人生不朽有三:

立德、立功、立言,德在功言之先,由此可以看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德”之高尚的重视。

在经济方面,《中国历史精神》阐述了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从古至今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体制的变化往往与社会体制的改革相对应。适合我们的是最好的。在历史的影响下,中国逐步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

在政治上,中国历史精神走过了古代的**和**集权体制到了今天的****与**合作制度。在文化上,我们必须承认,儒家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历史的精神。今天,儒家文化也影响着我们每个人。儒家文化给了我们一定的道德约束。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历史遗留下来的灿烂文化,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

中国近代不知多少人羡慕西方的文化和社会,也不知有多少人提出过学习西方或者全盘西化的道路,但是这种思想是忘记中国历史精神的行为,是盲目的跟从,是没有底蕴的前进。作为一个当代中国青年如果不具备中国历史精神就不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就不能胜任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神圣职责。因此,历史是我们生活的经验,是我们生活的原因,是理解我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方式。

中国要想前进,就必须有历史精神。近代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蜕变为一个现代国家。我们不得不感叹中国历史的伟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