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句子网精选了一篇有关“一问一世界读后感”的好文愿您收获颇丰,读着作者的作品,我们就常常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对于我们想要更好地理解作品,写一下读后感是必要的,希望本文能够为您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一些转变!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1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范文【一】

知道杨澜是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她的主持,她高雅的气质,俊美的外形吸引了我,后来经朋友推荐我借来她和朱兵共同撰写的《一问一世界》来看,看完之后,让我更加让我更加欣赏和喜欢上了她,因为她是一位博学多才,满腹内涵的女子。

这本书的封面是穿着白裙子的杨澜。她手里拿着话筒,低头沉思,眼神幽静,裙子优雅,给人一种很有意逸的美。再看封底,杨澜身穿一袭黑色长裙,身段高挑,眼睑低垂,旁边有几行小字:“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再渺小的个体也能折射出宇宙的大义。作为一个以提问为生的人,我祈望以一个个问题打开一个个世界,它可能是地理的,可能是行业的,可能是心灵的”如此精致的女人,让你不觉如饥似渴的开始阅读。

在这本书中,杨澜向我们讲述了她从1990年到2010年的生命历程和岁月流动;她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李光耀、韦尔奇等高端人物交往的秘密。她如何在人生每个节点自由潇洒地转换;她对“赢”的重新理解和体悟;她的20年非常**生涯;她眼中的传媒江湖。个人命运和时代的演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杨澜和时代的真相。

杨澜的确实一位传奇女士。她是一位融合了东西方知识之美的女性。她以人性对待世界,探索人性的真善美。我之所以敬佩她,不是因为她辉煌的成功,而是因为她对生活的态度,她对各种问题的灵活应对,以及她在正确的时间做出得选择。她所获得的一切不是靠运气,而是她朝着坚定目标,不懈地努力获得的。

作为面试节目的主持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不断地提问。但很难避免提出令人尴尬的问题。例如,在采访前克林顿之前,导演兼制片人说:“杨小姐,你一定要问他关于莱温斯基的事。”。杨澜感到这让她有些为难,即使是一位离任的**也应得到尊重,怎么去问人家这种难堪的问题?

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杨澜做了足够多的家庭作业。

看完这本书我也深受启发。首先要舍得放弃。杨澜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经历了两大抉择。

一是1994年她选择放弃红极一时的《正大综艺》,赴各路比亚大学过级和公共事务学院主修国际传媒。第二次是在美国的杨澜没有被知名企业的热情邀请和优厚待遇所吸引,仍然决定回国,白手起家。她用经历告诉我,有时放弃眼前的华丽,选择对的方向会有更好的结果。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2

《一问一世界》是一本既具锐意度也有温暖度的作品,杨澜亲述她从1990年到2010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与电视偶然结缘、离开央视、出国留学、创办阳光卫视的失败与艰辛、十年《杨澜访谈录》的台前幕后、担任申奥形象大使等。它还透露了她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希拉里·克林顿、李光耀和韦尔奇等高端人物的接触。

杨澜充满智慧,敢于挑战一切。她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每一步都充满挑战性;她对员工的关心真诚,处理事情的大气、豁达;对待工作的敬业专注,她的风度,她的气质,她的才学,她的睿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母亲,杨澜的许多事情让我感到自卑。

然而,看完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对职业理想永不懈怠的追求。梦想,这个字眼虽然令人神往,但它却总是和现实大相径庭。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并将其付诸实践。

年轻时有梦,这不足为奇。当我年轻的时候,像杨澜一样,我有一个美丽的梦。那时,我雄心勃勃,以100%的热情对待我的工作,从来没有遇到任何困难。

记得那时,为了上一节公开课,一次次修改教案,一次次试教,几乎到了整晚整晚不休不眠的程度;为了找到一篇**的理论支撑,泡图书馆,上网,摘抄,也几乎到了忘我的境界。一个人的心中假如没有梦,就像心飘忽着,没有落脚的地方。可假如有了梦想不坚持,那更是悲哀的。

如今,随着岁月的流逝,从事教育工作已十年有余,以前发奋过后的一无所获,以前经受的失败、挫折,让以前的雄心壮志都归于平静,自己还经常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告诉自己无需像年轻时那么发奋,梦只属于年轻的岁月。其实,不努力工作的唯一原因就是要知道:要实现梦想,就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去理解困难,承受失败。

无论岁月如何流转,杨澜始终怀有这个梦想。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她总是努力工作。一路走来,她承受了更多的艰辛、失败和烦恼。

每次当外人都觉得这是个不可逾越的难关时,杨澜总是用心应对;每次当理想不得不应对现实的挑战时,在苦苦挣扎中,她毅然决然选取了坚持自己的梦想。杨澜美丽,因为梦想,因为坚持,因为坚持。我也以前美丽,正因梦想。

多少像我一样的人都以前美丽。但是你,我的美丽只是昙花一现。因为你我没有坚持,只是一厢情愿地梦想着属于年轻的岁月。

在失败和挫折之后,选择的是放下和逃避,安慰自己也是一个薄的理由。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今这个唯利是图,物质优于精神,金钱打倒一切的现实社会里,有人为了金钱,放下了做人的尊严;有人为了名誉,追腥逐臭;也有人为了利益,六亲不认。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在绝大多数人都在为盈利,为效益,为名利奔波苦恼时,杨澜也曾彷徨过,但纠结过后,她仍然坚守自己的梦想,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这需要多大的勇气。

法国**家纪德说:获得幸福的秘诀,并不在于为了追求快乐而全力以赴,而是在全力以赴中寻出快乐。杨澜全力以赴了,为了创办阳光卫视,她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投入超多的精力;家庭上,她与子女共成长,尽量让自己做一个最好的妈妈。

事实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在古代,范仲淹坚持简单的生活习惯,不懂富家子弟的恩赐磨砺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最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还有王羲之、匡衡等。

今有西单女孩,旭日阳刚等。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梦想直接指引着一个人一生的幸福。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最需要做的是不要被现实抹杀。

让梦想之光永远照耀我们前进的道路。让它一向对我们有所指引,并且一向尝试向它靠近。梦想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生地图。只要我们敢于尝试和坚持,即使梦想远去,我们也会到达。

杨澜是梦想的追求者,她为了自己的梦想,一向坚持着和现实中的种种作着斗争,最终把成功紧握在了自己手中,让自己变得那么精致、那么美丽。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3

途经你的盛放

作者|威海市人民检察院徐坤岩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人生是一个巨大的命题。我们漂浮在喧嚣的世界里,为了生活或理想,为了坚持或不羁,为了大胆或犹豫。我是谁?

从何处来?到何处去?这些问题萦绕在我们的脑海中,问我们的灵魂是富足还是空虚。

透过《一问一世界》,我看到杨澜1990年到2000年间的生命跨越。而她不断的提问过程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审视自己的窗口。

逐梦·让理想在现实中绽放

杨澜因采访过数百位世界政要和风云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华莱士',担任过北京申奥和上海世博会形象大使……然而,她也经历了**'阳光卫视'的阵痛,面临过'收视率为王'的挑战。

梦想总是浪漫温馨的,但追求梦想的道路却往往荆棘丛生。我们在向理想狂奔的途中被划伤,又在舔拭伤口后重新出发。面对熙熙攘攘的大路和孤独的小径,我们选择追随还是探索?

我们要用所谓的“自尊”来掩饰对失败的恐惧吗?真正的“自尊”是从倾听和追随你的内心开始的。充满漏洞的生活并不可耻。待到白首回眸时,一切终将释然:

铩羽而归的苦涩,终比瞻前顾后的纠结值得。

沉淀·放缓步伐为更远的跋涉

1990年,杨澜登上**电视台“正大综艺”舞台,创造了新的收视纪录;1994年,为了研习国际事务领域的基础概念,处于事业高峰的她选择辞职,远赴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事务学院深造。

在信息快速传播、世事瞬息万变的今天,人们越来越焦灼、浮躁,为了寻找一个确定的答案匆忙赶路,不愿也不敢放慢脚步回望、反思。然而,生活并非日复一日的机械重复,我们需要停下来的能力和魄力,沉淀过往、滤去浮华、休整身心。然而,那些不想放慢速度及时调整的人,可能会在开车下坡的过程中迷失方向,也可能在精疲力竭后濒临崩溃。

停下来、慢下来,才能看清方向、发现疏漏,为远足补给能量。

成功·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芳香

从创建中国第一个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卫星频道'阳光卫视',到创办中国**领域第一份电子杂志《澜lan》,再到《杨澜访谈录》十年的辉煌……在很多人看来,杨澜无疑是成功的。

然而,什么是“成功”?每个人会给出不同的定义,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答案。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们的生活道路也不一样。

我们不能用别人的眼光去评价“成功”,因为我们不能复制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我们也不能真正地去感同身受。尊重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不仅是我们可以慷慨付出的,也是我们内心渴望的。生活中有无限的可能性。尊重他人的选择将尊重我们可能的未来。

人生充满了选择。每一个选择都会导致不同的生活。在询问、选择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是主角。

无论前方道路是光明还是黑暗,平坦还是崎岖,我们都会留下清晰或潦草的足迹。事实上,命运的钥匙总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但我们有时会忘记,我们是所有问题的答案。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4

每每在电视中,看到访谈节目主持人杨澜,心中犹升敬佩和崇拜,这不仅仅因为她高雅的气质,优美的外形,更因他满腹内涵,博学多才深深吸引了我,当我拿起她的《一问一世界》这本书,一眼就被封面上,穿着白色礼服的杨澜吸引,她手拿话筒,低头深思,那静静的眼神加上那飘逸的衣裙,感觉很美,一种很有内涵的美。封底上几行小字“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再渺小的个体也能折射出宇宙的大义。

作为一个以提问为生的人,她希望通过提问来打开世界。可能是地理或思想。因此我急切地想了解,这个如此精致的女人她的精彩的人生。

《一问一世界》讲述了,她1990---2016年,从事电视行业艰辛的历程,离开央视,出国留学,创办阳光卫视的失败与艰辛,十年《杨澜访谈录》台前幕后节目团队的组建,及所付出的心酸和努力。

书中还透露了她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李光耀等高端人物的过招,如何对嘉宾巧妙提问,如何精益求精地,创办这个有价值的节目,书中围绕两条线索进行描写,一条是她个人的成长过程,另一条是电视传媒界的,兴衰与发展历程,它由种种真实故事串联而成的。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记者的世界。杨澜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她美丽大方,优雅大方,健谈能干。凭借着她的聪明才智,她成了一个娇嫩的女人,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着精彩的人生。

很喜欢杨澜在开篇的一段话:当你为了一个理想去奋斗,而且经历过挫折的时候,我认为你对整个世界的理解,会更深一步,.是的,这是人生非常宝贵的财富,一个人经历过很大的欢喜,也经历过很大的挫折,但是他还是能够站起来,重新回到要做的事情上来,我觉得这是对一个人很大的考验,我体会很深。

《一问一世界》是杨澜入行20年的传记作品,立体展现杨澜20年非常**生涯,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杨澜和杨澜眼中的时代真相。在本书中,杨澜回顾了自己从1990年到2016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她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李光耀、韦尔奇等高端人物的交往秘辛;她如何在人生每个节点自由潇洒地转换;她对“赢”的重新理解和体悟;她的20年非常**生涯和她眼中的传媒江湖。真实呈现她的“阳光二十载”:

与电视偶然结缘、离开央视、出国留学、创办阳光卫视、《杨澜访谈录》、申奥形象大使。杨澜对自己20年**人生的审视与展望:以提问为生的她,对“赢”有了新的感悟;对“女性”有了理性的界定;对“问”有了执著的回归。

的确,我喜欢杨澜,因为她有独特的气质和魅力。虽然这本书是杨澜和朱冰写的,但我更关注杨澜的经验和建议。也许这是你崇拜的人对你的影响。自从收到这本书,我喜欢在安静的夜晚坐在床上,仔细阅读每一章的内容,因为只有在晚上,我才能平静下来,体验这本书的内容。

我喜欢慢慢读。只有这样我才能感受到她的经历和体会。读完后,我也会想一想遇到这中情况我会怎么做。杨澜一步步走来,这激励了我向前迈进。

杨澜采访成功人士后的许多真情实感都摘录在书中。在每一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她不愿谈及的心痛,而她对真实人性的追寻也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书中还有很多对传媒行业的回顾和对前景的展望,浅读几章节就有如此多的感慨,我想这本书还是值得去品读的。

杨澜的确实一位传奇女士。她是一位融合了东西方知识之美的女性。她以人性对待世界,探索人性的真善美。我之所以敬佩她,不是因为她辉煌的成功,而是因为她对生活的态度,她对各种问题的灵活应对,以及她在正确的时间做出得选择。她所获得的一切不是靠运气,而是她朝着坚定目标,不懈地努力获得的。

不管你走上了哪条职业大路,首先要对得起自己的心,只要认定了就不要在行动的时候后悔,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实现梦想的必要条件,豁达的心态是享受追梦的静心剂。长江后浪推前浪,杨澜固然是一个成功女性的典范,她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一个值得每个女人学***。我们要自勉。

对于名人出书,一直不屑,这世道认个字都能出书,当个主持人都能写书,唱个歌都能卖书,反正自己不求上进不是一天两天了,所以从粉丝时代到了现在的务实时期,但真是开卷有益,而且再用一次肤浅形容自己。

读杨澜的《一问一世界》纯属等孩子练球时的无聊翻翻,无心看看。(这是西关学校办公室的书架上放的,随手翻看,感觉很好。)这一翻一看间,却又肤浅了n次。

我甚至感受到了杨澜给女儿的读书建议和她优雅的气质。崇拜时,抽着下巴想:要是我也理个这样的短发,是显气质呢还是显大妈呢?

这就是力量!

那一句“你沉睡的梦想,你准备何时唤醒?”梦想?沉睡?

唤醒?梦想?有吗?

梦想中过的生活年年叹息。灯下读书是梦想的一件事,香薰入室,静静品茗是梦想中的事,为孩子整理成长故事的梦想的事,为学生整理相处点滴是梦想的事,用高超的厨艺,爱心小粥是梦想中的事,洗着泡泡浴,玩着插花,练着瑜伽也是梦想的事,可是这些都是梦罢了,偶然想一想。

但梦想已经被生活的炮灰击中,没有勇气和信心去深入思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想想自己的生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强烈。《做你自己》杨澜在书中提到这本书,也是在无数次采访成功人士后人们所幸福的不是荣誉而自己的感受。

文章中,张海迪在人民大会堂做了报告。当时,各国领导人在就任前承诺,将缩短一大波,以保持政治敏感性。但她在上台的那一刻放下了头发,让美丽的大浪瞬间呈现。

那咱勇气是我们所没有的,所羡慕的。为什么要委屈,因为烦恼和奉承;为什么要委屈,因为你不知道如何争取功绩。但是天空是高的,云是轻的。问问自己,告诉自己做自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一问一世界,极像一生一世界,这一字之差,折**杨澜留学时的“耻辱”:她努力勤奋,认真刻苦,极具中国特色的好学生,却有一门课得了b,她和老师理论,老师说:印象中你好像没有提过问题。

这就是差别。而真正可痴的是,当老师面对中国学生,冷场上没有人提问时,老师会给一块钱去问,即使是白痴的问题,他也可以拿走。这件事杨澜受到了冲击,而作为老师的我也同样震撼。

我们今天还在重复着打击学生热情而举手越来越少,培养学***的事情。那个90年代的悲剧还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发生。

问一个世界,刚刚开始,又如何唤醒梦想,如何做好自己?今天,认真地在儿子的小书桌前,总结了假期以来每天发生的事情,并大致提出了新的计划。读书是一种梦想,但要冷静下来,不浮躁地读书是不容易的。

一个接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了什么样的孩子。今天,我仔细地剪贴了电视报纸。我觉得这很值得。我也重温我最喜欢的故事,哲学和生活。

带着对杨澜的钦佩和好奇心,她把书带回家,想知道杨澜在做出每一个人生选择时是怎么想的,她如何面对困惑和选择,以及她是如何成长的。

一开始看起的时候,觉得书的节奏挺快,涉及的人物、信息量都有一点,读着很舒畅,但是读着读着,不由得对《一问一世界》有些失望,因为它并没有回答我想获知的问题。诚然,《杨澜访谈录》伴随着杨澜的成长,是她人生的重要内容,但对于这本书我感兴趣的并不是《访谈录》里有些什么嘉宾、杨澜在访问嘉宾前是怎样做功课诸如此类的问题。我想知道,比如,《访谈录》提问之前、提问之中的过程对于提问之后杨澜的思想、思考有什么样的影响,但恰恰这样的内容在书中一笔带过。

影响肯定有,但我想知道是怎样影响的!整本书更像是杨澜的履历表而不是传记,书里各种风云人物,看似励志,看似很有内容,其实是只有骨架没有血肉的感觉。

如果你读了一位作家的代表作,你就会读到他对这本书的真诚。在看杨澜的博文《拿到新书,谢谢大家!》中有写“其中我写的部分都是在飞机上或临睡前在床上零零碎碎写成”,我想也是,读起来并没有那种很费心血的感觉。

当然不是说杨澜没有诚意,只是这本书被我寄予太多“厚望”,读后没找到答案不免有些失望。从书的细节来讲,书是由杨澜和朱冰女士每人写一部分这样交错的形式展现,有些地方内容有重复,由两个不同的人写却没有看到不同的见解,也是不满意的地方之一。对于这样一本通俗读物,我是不是要求太严格啦?!

接下来讲讲书的内容。除去开头的代序和结尾的代后记,目录中提出六个问题,书以回答这六个问题为线来编排相关内容,每个问题的回答都由杨澜和朱冰女士各写一部分。这六个问题是:

一、你真的那么有远见吗?

二、你不想赢吗?

三、谁能在石头上轻松睡觉?

四、为什么总问女人这个问题?

五、奥运可以是件很浪漫的事吗?

六、你是否曾站在空空的舞台?

对于“一、你真的那么有远见吗”,杨澜的回答是“所谓远见,即洞察力,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掌握和对未来趋势的**。它是某种稀缺资源,不是因为它要求当事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能否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决定”。也就是是说,历史是人的选择,是人民大众的选择,领导者顺应了这个潮流就是有远见的表现。

第二部分“

二、你不想赢吗?”强调的是人可以实现精神和物质的双赢。

“三、谁能在石头上轻松睡觉?”的发问来自台湾著名编舞者林怀民。在石头上睡觉?

又硬又冷!但如果你做到了,克服了依赖舒适的惰性,那么,石头上也会留下你的温度。我觉得这是在讲人与事物之间一种相互**相互适应的做事态度和方法。

“四、为什么总问女人这个问题?”是问——怎样在事业和家庭上实现平衡?杨澜的回答是它俩本来就不是对立面,不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而是一种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社会角色的掌握。

“五、奥运可以是件很浪漫的事吗?”这部分讲了申奥以及奥运(主要是开幕式时)的努力。文化的交融和传达可以很浪漫。

“六、你是否曾站在空空的舞台?”作为书的最后一部分,意在回归自我,也如杨澜在“代后记”中讲到的现在《访谈录》里的提问不为追求深刻,而是“回归常识”,其实也是她对自己人生新阶段的理解和思考定位吧。

看了书中讲到的在上海时《杨澜访谈录》的“梦之队”团队,让我对这个团队心声好感和好奇,要找一期xx年之前的节目来看。我看了2016年访问李光耀、吴开栋、李显龙三位新加坡总理的**,觉得剪辑有点乱,提问也不怎么样,没有书中所说的那种水准啊。

暑期我读了一本好书杨澜的《一问一世界》。

《一问一世界》内容简介:杨澜入行20年的传记作品,立体展现杨澜20年非常**生涯,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杨澜和杨澜眼中的时代真相。在本书中,杨澜将告诉你:

她从1990年到2016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她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李光耀、韦尔奇等高端人物的交往秘辛;她如何在人生每个节点自由潇洒地转换;她对“赢”的重新理解和体悟;她的20年非常**生涯和她眼中的传媒江湖。

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你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世界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比进入他人世界更重要的,是打开你自己的世界。

杨澜亲自讲述她聚光灯下的台前幕后,真实呈现她的“阳光二十载”:与电视偶然结缘、离开央视、出国留学、创办阳光卫视、《杨澜访谈录》、申奥形象大使。杨澜对自己20年**人生的审视与展望:

以提问为生的她,对“赢”有了新的感悟;对“女性”有了理性的界定;对“问”有了执着的回归。在事业上,杨澜是资深**人,具有极强的社会影响力;在家庭中,杨澜是幸福的太太,有着两个可爱的孩子,是什么让她在人生的每个角色里转换自如,让她在事业与家庭之间游刃有余?——杨澜将亲口告诉你她幸福人生的绝对秘密。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5

《一问一世界》以自传形式讲述了杨澜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央视记者到如今沉静稳重,追求自我并适应环境,享受生活并不懈追求的记者、主持人,企业家,慈善家。读她的书,看她的访谈节目,我所感受到的不是所谓的“消息”,“**性新闻”,而是人情暖暖,人性温和;从她的经历中,我所体会的亦是中西方文化的冲击与相容。

本书中,让我印象至深的章节是“奥运可以是件浪漫的事吗?”。1993年9月23日,杨澜在摩纳哥蒙特卡罗经历了一个心碎的夜晚。

虽然只有一票之差,但当时的一切都显示出我们沟通能力的欠缺和薄弱。代表团中能说外语的并不多,真正能称之为“公关”的,只有随行的合唱团的12个女孩子,他们每天在奥委会委员必经的走廊上唱《奥林匹克颂》,用无邪透亮的嗓音为中国争得了不少印象分。再回首***x年我们申奥成功,那时的我们已经于7年前早不可同日而语,国人用低调和朴实的态度来面对,心态的成熟彰显着泱泱古国的大气和风范,而外交能力和国民沟通水平的增强。

经历了奥运会,北京的市容市貌大大美化,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甚至于普通市民素质也有所提高。回首2008年的北京,哥哥的姐姐竞相学英语,居委会的叔叔阿姨也积极参与了学习进度。这样的热情与期待,把“oneworld,onedream”带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相较我们的全民热情,这次在伦敦亲历“伦敦奥运会”,也让我深感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我感受到了“个人”与“集体”的差别。奥运会期间,许多人为了不影响日常生活而搬出伦敦。相反,在奥运会期间,伦敦成了外国人的天堂。

对大多数英国人来说,真正吸引人的不是奥运会,而是奥运会和比赛结果本身。但让我为之动容的一点是,奥运志愿者分布在地铁站,机场,各个主要街区,身着同样的服装,鲜艳亮丽,他们发放宣传册,和游人热情问好,脸上洋溢着微笑,目的是尽可能帮助游客解决问题。这种人文关怀让我深深感受到伦敦奥运会的人文关怀。

虽然各个参观景点人满为患,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安安静静,不慌不乱,井井有条”,也许缺少了点热闹,但是如果想在喧嚣的城市中寻找片刻安宁,那么随处也都是净土。虽然我强烈感受到了两种文化的不同,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但奥林匹克的“更快,更高,更强”的境界是体育的永恒魅力所在,也是世界的共同追求。

正如杨澜书中所言,从某种程度来说,“世界是用来问的”。走进别人的世界,同时打开自己的世界。以多元化开放的思想去包容,去面对,以乐观,自信,宽容的态度去沟通,去了解。

思想将更加深刻,从一个未知到另一个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