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品中,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感受到作品的优秀程度。研读原文,把握原文中的重点与要点,来写一篇读后感,我在教育网上找到一篇关于“曾国藩传读后感”的文章内容很详尽,通过阅读本文您将会学到许多新的知识希望您喜欢这篇文章!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1】

我们组本月同读一本书的书籍曾国藩传的读后感,有几个点给大家分享一下!

作为市场部的负责人来说呢,平常因为我周围有太多的聪明人,他们有机敏的反应能力,总是能舌灿莲花,镇定自若,对答如流,面对这些人,有时候总觉得自己的脑子不够用,内心也有时候会感到沮丧。而曾国藩这本书让我看到,我们刘总也曾经提出过:只要能够坚持做正确的事情,每一天都朝着自己的目标去改进,时间会给你回报的。这本曾国藩传,讲述的就是曾国藩从少年时代开始,他的跌宕起伏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断追求的精神。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对于曾国藩,他的人生价值观就是“做圣人”。

圣贤者,首先为圣,圣者就是一种近乎完美的状态,曾国藩不断的追求这种状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品德,自己有为所欲为的想法的时候,就自我谴责自己。当自己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就自我批评、自我反省,向着自身完美不断地努力。他一直都在不断的自我反省,曾国藩谨言慎行,孝顺父母,疼爱弟兄,也成为了儒林人士的楷模和典范。

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大环境中看曾国藩,说到底他也是凡人,并非“完人”。正所谓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心不狠,不足以做湘军统帅;不虚伪,不足以在腐败的官场立足。但即使他身处时代洪流,依然严于律己,勤学于思,时刻反省,而这也正是我非常欠缺的。

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他讲到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让我明白若想以礼治人,必须要先自治。

他讲到的“执两用中”,让我明白做事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宜的办法。

他讲到的“持盈保泰”,让我明白在富贵极盛的时候要小心谨慎,避免灾祸,才能够保持的住。

他讲到的“刚柔相济”,让我明白刚强的和柔和的需要互相补充,才能让自己做的恰到好处。

他还讲到了“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还有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让我看了又看,反复的思量。

他让我明白为人行事不得不如履薄冰、谨小慎微,还有“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时时刻刻、事事处处不忘适可而止!!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2】

曾国藩,人之典范,今之圣人,其一生是一部坚定的奋斗史,从少时七次不中,到后期的权倾朝野,用其的勤奋和毅力完成了人生的超越。

观其一生,可以称得上坎坷与共,意向振天,一生注重学习造诣,为达到圣人的必生所求,每日读书不倦,笔书不止,在修身之上堪称完美,从始至终坚守勤能补拙,以其严格的勤奋改变了其小农的家族命运,虽已过而立方高中秀才,但却坚毅有加,执着仍旧,终生坚持自省,诲人,以己之宽广终成一代圣贤,成就人生大业,究其本源,源顾有三:

一、自律自省,以勤至诚。

自有记载以来,对曾公的评价都是:笨拙,天资不高。对于这个基本否定一生的定义,曾公从不回避,坚持以勤至上,每日必读经卷,必写日记,坚持每日对一天工作生活的总结和自省,孜孜不倦,坚持始终。

对于这个坚持了一生的习惯,曾公的解释是坚持理学学习,追求人之圣贤的大目标之人生必备,对于自律自省,天资高之人能坚持的尚且不多,又何况天资愚钝之辈,由此可知,勤奋的价值对于一个普通人的改造何其珍贵,何其艰辛,坚持几年尚可,而终其一生是坚贞不二,除曾公外,未曾有二人,可谓难能可贵。

借之今日,此法依然奏效,勤奋,超越的基础,成长的前提,成功的不二法则。

二、固守基础,以退为进

曾公之所以称之为天人,为毛泽东、蒋介石所敬仰,与他的成功战迹不无关系,十年的太平天国剿灭之战,曾公建湘军、灭捻军,以“笨”为本,坚持结硬寨,打呆仗,固守自己的有利基础,逐步推进,以守为本,以困为基,以边缘至中心,一步步,一层层,一圈圈,利用自己的团练兵——湘军,逐步将太平天国活活围困至死,同时也为今后的军阀政体建立了根本。

一介文人,创立军队,一介书生,指挥作战,曾公不仅开创了文能制军的典范,也言明了以文治国的重要和基础,同时,为避免兔死狗烹,曾公及时转移上封视线,以退为进,及时裁退湘军,转由门生转建淮军,既保留了原有门生势力的不败落,又为新的军队实体建立了基础,可谓手腕高深,心思周密至极。

时之今时,坚持自己的有利基础,坚持自有所长、所专,层层推进,以年为日,不惧时长,一步一进,步步为营,仍不为前进有利保证。

一句话:坚持自有,固守根本,有所专长,方能一丈万里,前途光明。

三、广收门生,积极推荐

曾公从入仕初始,即坚持向朋友征求对自己的劝诫和建议,从其日记中不难发现,其对于朋友,、幕僚、门生的收罗极其广博,至其晚生,曾公的门生超过几百人,从上至下遍及四方,对于朋友劝诫之言,积极听取,及时反馈自省,对于门生,大力推荐,极尽培养,但凡小支小结,均不在意,虽然一生中有沈葆桢、左宗棠等恩将仇报,对其反水,自成一系,但究其一生,无论门庭若市,还是势单力薄,对于人才的教育培养,对于门生的推举提拔,曾公都亲力亲为,不得不说,门生,为其庞大的朝野势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谓:人才尽出门生,由此可见,人脉,对于初始自律和后期勃发的重要。

人过中年必读曾氏,其圣人一生,可圈可点之处,远非今人所能比拟,但有心者总结二三,便觉益处良多,由此,曾公伟事何其重,何其多,多读有益,强脑壮心,人所共荐!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3】

自省,成功的基石

深秋的夜晚,微凉的风从小院穿过,涤生平静地回到书房,拿出纸笔,微微捻了捻胡须,看着被自己打了一地的水烟壶,写下了“日课十二条”这个题目。

又是一个漫长的隆冬,八本堂内的国藩在纸上这样写道:“吾棋瘾太大,虽然棋瘾比抽烟要好,但也太耗时间心血,故决心戒棋。”

也许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能抵得上通过自省使内心纯净的高尚了,曾国藩作为一代理学宗师,继承其老祖曾子的“五日三省吾身”从29岁起每日在日记中反省自己今日的不足,检点自己的过错,终于从笨小孩儿成长为满清第一重臣!在我看来也许自省方是曾国藩成功的关键,只有自省方可清洗内心的污垢,也只有自省方可不忘初心,永得始终。

这也让我想到了唐太宗李世民,他以魏征为镜时刻自省自己是否勤政,是否有愧于人民,是否有益于国家,终于他开创了兼并包容而开放的大唐盛世。

是啊,表面的光辉与浮华太过刺眼,因为他挡住了真实,夸张的色彩与线条太过喧闹,因为他只折射出炫目的光彩,隐藏了致命的暗伤。那“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自负一生,致使连他的亚父也被他气走。直到四面楚歌,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说:“天亡我,非战之罪。”毫无自省之意,其执迷不悟,可见一斑。如果他能自省,那历史可能会少一个“汉高祖”多一个“西楚霸王”,天下也未必会姓刘。

时间转到了清代,在屈辱的百年近代史中那晚清统治者沉醉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认为自己的国家战无不胜不知自省,殊不知世界风云变化,他国已是坚船利炮,而清朝竟还在冷兵器时代,如果他们能从一次次战争的失败中自省,可能历史将会得以改变。

再看看现在的我们,没有考好,怪老师没压准题,没有按时到校,怪父母没叫,没有挤出时间读书,怪老师作业太多……我想如果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这些问题,回头自省,问问自己我是不是也有责任,是不是应该“我的地盘我做主”?

如果我们用自省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也许我们会使内心宁静,然后“致远”、淡泊而又“明志”,从一颗谦卑的心出发,历炼出与众不同的自己,成就属于自己的精彩生活。

成功,从自省开始。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4】

曾国藩一生生活简朴。他自己衣着朴素,布袍鞋袜,都是其夫人、媳妇所做。吃的也是粗茶淡饭。

即使是官至大学士,每次吃饭也仅一个荤菜,如果不是有客人来,从不增加。因此时人戏称他为“一品宰相”。“一品”,指的就是“一荤”。

曾国藩的节俭也表现在一些特殊的事情上。他认为,日常的家庭管理应该收集一些零碎的物品,如碎布和小纸片,以备使用。如他所言:

“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捡拾”。曾国藩不仅节俭,还多次告诫家人、下属和朋友要节俭。如他在给四弟的信中写道:

“弟为余料理家事,总以‘俭’字为主。情意宜厚,用度宜俭,此居家居乡之要诀也。”对待儿子,更是不厌其烦,悉心教导,反对奢华;就是在去世前不久,还在夜间与儿子详谈,讲求节约之法。

反观当前我们中国,国人似乎在失去中华民族一贯拥有的“节俭”的传统美德,奢侈之风盛行。吃一顿饭,花费上万元;买一部车,支出上百万;购一幢豪华住宅,耗资上千万。我们的国人在花钱时,心不跳,面不改色,绝对是出手阔绰、一掷千金。

于是,世界各国都为中国富豪惊叹和折服,各种豪华奢侈品纷纷抢滩中国大陆,名贵珠宝、服装、汽车等迅速在中国安营扎寨,生产商和经销商赚得“盆满钵满”。当然,奢侈不仅仅是富人的权利,许多单位和机关也不甘示弱,相互攀比,纷纷斥巨资兴建广场楼宇。广场越来越大,建筑越来越高,办公室越来越宽敞,装修越来越豪华。

曾国藩身居要职,位高权重,却对“求富求贵”之念存在畏惧之心。越是后来,越为强烈,简直到了如履薄冰的地步,几乎无一日不“俭”,无一日不戒奢。如果时光可以倒流,面对今天的奢侈风,我不知道他是什么感觉。

或许长叹一声,为我们缺乏一种优秀的传统文明而发愁吧!

可以说,像节俭这样的小事不是什么大问题,不值得注意。时代发展了,多花费一点无可厚非。然而,节俭并不是像省钱这样的小事。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繁荣,关系到一个人的名誉和事业,甚至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活。

对个人来说,奢侈会助长贪婪。在消费不足的情况下,为了满足物质欲望,必然会误入歧途;对于家庭来说,奢侈放纵的人很少有两代人,而且都没有好下场。勤俭持家在修身养家、当官治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让我们听听曾国藩的建议。

他说:“持身俭,则自立自尊,不求他人;治家俭,则家业兴隆,永世不堕;为官俭,则以俭养廉,居高不败。”因此,节俭是永恒的主题,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自我。曾国藩以“俭”字行之终身,毫无更改。为了无愧于先人,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都应该以曾国藩为榜样,从小事做起,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度电,大力构建节约型社会,让“节俭”这朵美丽之花在神州大地处处绽放。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5】

今天终于看完了度阴山写的《曾国藩传》,初次了解曾国藩这个人,是无意间看了罗振宇的《罗辑思维》里的一期节目,提到了他,当时说了曾国藩儿时背书,小偷入门偷盗的故事,这么笨的人后来成为了半个圣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勾起了我对他的兴趣。

于是开始关注他,但迟迟没有行动。在团委实习时,借了一本讲他传记的书,但是你看几页因为要去团省委实习就还了。再后来去支教,在初二的历史教科书上“太平天国”、“洋务运动”都提到了他,我觉得他真的很厉害,历史对他的评价是:对清朝有再造之恩。刚好那段时间超爱看书。所以后来下定决心花了100多大洋买了《曾国藩全集》,看了几页又停下来了…因为全是半古文看起太烧脑了…再到后来买了kindle,下载了度阴山写的《又笨又慢平天下—曾国藩》。不记得从哪天开始看的,反正到今天终于看完了,也算是系统的了解了曾国藩这个人的一生了。其实,当你开始关注一个人的时候,你就觉得生活里到处都是他…

看完全书,他并没有我想的那么完美,他有他的缺点,但是很真实。曾国藩天资笨拙,但是为人正直、信念坚定,运气也不错。正是因为这一点,我对他非常感兴趣。因为我觉得和他很像,但是他遇到的挫折比我要多。他考试考了八、九次才考上,甚至连秀才都算不上,但是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穆彰阿。是曾国藩从政生涯的起点。曾国藩在京城做官时并不招人喜欢,因为为人处世过于刻板。

他人生的第二次转折应该是他的父亲过世,应清政府的邀请,再次重新出山,组建了湘军,后来成为灭掉太平天国的中坚力量。他这次出山之后,大改自己以前的脾气,坚定了“不为圣人,便为禽兽”的信念,严格的要求自己,后来还提拔了左宗棠、李鸿章。经过长达14年的斗争,终于灭掉太平天国。但当时的清政府已经千疮百孔,慈禧也担心他会造反,然而此时曾国藩却信用了苏轼和王安石的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这样淡泊的话进行回应以及表示他作为儒家学派的忠心,随后弃武从文,解散湘军。

曾国藩一生的辉煌就是组建了湘军,最大的遗憾就是解散湘军。当时曾国藩为了自保,解散湘军,谁料到之后还有捻军、天津教案…他的晚年并不完美,甚至可以说他是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的…但是他的一生将诚字贯彻到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是做到了的。“不信书,只信命”,也许是他晚年的哀叹吧…

有人说,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读完全书,我觉得曾国藩官场成功有四点:一是贵人相助、二是义无反顾的坚持、三是识大局懂得功成身退、四是会带人无论是家人还是士兵。“树大招风”,是我从他和慈禧、咸丰的相处中看到的,权利和利益的冲突…

这本书值得学习的很多,我们不曾身居高位,也没有涉及权贵。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向曾国藩一样,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件事,坚持坚持再坚持,养成好的习惯、修身、克己、齐家......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6】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其文治武功、作风修养为后人敬仰称道。听了很多关于曾国藩的讲座和电影,我被他不屈不挠、百折不挠的精神深深打动。读《曾国藩传》后,对其的人生经历和精神世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其志存高远、坚忍不拔、勤奋守拙、谦和内敛、清正廉洁的人格魅力,非常人所能及。

严以律己,日三省吾身。曾国藩对日常个人行为修养的反省,除朋友、同僚、下属监督之外,主要是靠写日记和自省来进行强化。一天,他在日记中写道,“早上起来想起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别人得了好处,心里很羡慕”。

于是他就开始进行自我批判,“每天讲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但是灵魂深处却那么羡慕金钱,这很卑鄙”。下午,他去朋友家做客,知道朋友得到了很多好处,他非常羡慕。回来后,他又在日记中写道,“上午刚刚进行了自我批评,下午又犯这个毛病,真可谓下流”。

他早期不成功得志业生涯给了他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他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发愤苦读先辈大家之作,读治理国家的实用之学,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不贪财,不苟取”信念,为做大事做好了准备。

尽忠直言、忠于职守。咸丰皇帝曾假装摆姿势,并要求**给皇帝提建议。 曾国藩认真写纪念词,指出咸丰的三个缺陷

一、小事精明,大事糊涂。

二、只喜欢搞表面文章,表里不一。

三、刚愎自用,出尔反尔。咸丰看到纪念馆,气得差点砍掉曾国藩的头。曾国藩穷极一生、殚精竭虑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维持,致力于清**这座摇摇欲坠的大厦的维系。

当时的社会两极分化、百姓穷困潦倒、国家内忧外患、列强虎视眈眈,他深知朝廷已病入膏肓,却不忍心看到其土崩瓦解的那一天,遂感慨道“我日夜望早死”。曾自知无力挽回国家与民族的厄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延续清**的统治可谓鞠躬尽瘁,赤胆忠心。

忠诚担当、无欲无求。太平天国战争中,曾国藩胜少败多。靖港战败,湖口战败,祁门被困,士兵四散,装备被缴获,曾国藩铤而走险,悲愤交加,三人自杀获救。

却能屡败屡战,百折不挠,重整旗鼓,最后功成名就。“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这便是他担当精神的写照。

曾国藩的内修以死如铁,杀成仁,无畏,无欲,无求。

廉洁自律,以身作则。曾国藩入仕之初,便以“廉”律己,立誓“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并以此为律终身奉行。一本书曾这样描述曾国藩:

“清俭如寒素,廉俸尽充官中用,未尝置屋一廛,田一区。”为官廉洁自律,以身作则,要求出行无须下属迎送、办席,力戒**吃喝,能省则省。以侍郎身份回湖南老家,不带仆人,一如寒素书生之旧。

后成为湘军统帅,仍坚守勤俭之风,未闻其侵吞军饷以自肥,或肥其亲族之事。

廉洁从政,严惩腐败。曾国藩认为,要廉洁从政,严惩腐败。他曾制定《劝诫浅语十六》、《直隶清讼事宜十条》、《直隶清讼限期功过章程》,严格约束下属及幕僚,痛下狠手整治各级**惰于公事、拖沓敷衍的不良风气。

1869年,他一年有19个人,他在处理这个问题上从不手软。他认为,吏治腐败让人心变坏,由于**欲壑难填,必然剥削和压迫,因而引起民变。要从根本上改变民变四起的现状,仅仅凭借军事镇压,只能是治标;必须从整饬吏治入手,才能唤回民心,才能缓和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达到治本的目的。

一生极力倡导“若不从吏治人心痛下功夫,涤肠荡胃,断无挽回之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自我。作为一名煤矿安全监察人员,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在煤矿安全监察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比如工作责任大,手段少,力量小;地方**及监管部门在工作的配合、支持力度不够,比起曾国藩崎岖坎坷的创业道路,我们的困难算不什么?

我们更应发扬忠诚与担当的精神,以舍我其谁的勇气,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职守;我们不怕困难,敢于担当,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矿工兄弟的使命。对各种隐瞒、阻扰、阻碍、干扰煤矿安全监察执法的行为,要敢抓敢管、严抓严管、长抓长管,一抓到底,不获实效,决不收兵,坚决防范和有效遏制煤矿重特大安全事故,推动辖区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7】

高0908班刘佳(女)

利用这个寒假,我读了《曾国藩传》。

曾国藩的本行是个大学士,出身寒微,生性淳朴,自幼苦读,才思聪颖,中举后中进士,勤学不辍,有人称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理学大师”,而且由于在京颇局清望,得到朝野的一致认可,“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三十七岁至二品,本朝尚无一人。”如果没有京官以后的对抗太平军,他或者就成了一代大儒了。他白手起家,在八旗兵、绿营兵之外筹建地方武装,初战失败,投水自尽被救起之后的战事胜多负少,在八旗兵、绿营兵一触即溃的危机关头扭转了形势,步步为营,逐步压缩了太平军的空间。

但是,因为湘军是“团练武装”,打出湖南以后更加无依无靠,曾国藩虽为**二品大员,但并不地方实权,粮饷兵源到处有求于人,官场腐败,彼此扯皮,皇帝又担心他权力过大处处掣肘,几年下来受尽了气,难以尽述。愤而借父丧委军家居一年半,开始的时候整日漫骂。书中说:

“自入仕途,以孔孟入世救世,对自身的修养严厉酷冷,一丝不苟;对社会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坚定胸怀。持身严谨,奋发向上,关心国事,留心民情,因而赢得君王信任和同僚的尊崇,十年京官春风得意。正是抱有这种新年,以一文官而白手建军、治军,5年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出生入死。

但是,为什么皇上反而不信任?上到枢垣下到府县,你为什么恨自己?”心中苦闷抑郁之情不难体味。

有一篇轶事讲有幕宾给曾国藩的评价是:公德厚,人不忍相欺,曾颇为自豪,曾国藩在家书中曾说:“在京兹,多负雅讼。

”从他的修身养性方面可以看到。传统道德对他束缚何等严格。在历史上,大凡有作为的人,甚至包括蒋介石在内,其横空出世都是伴随着“圣贤精神”的。

曾国藩也不例外,他克守封建礼教,理学修身养性的功夫,尤其是他那“无事心在腔子里,有事专一不杂”是清心的绝好解释。有时,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心清、神清表里如一,不染尘埃,那么无论它为王侯将相,或为市井小厮,都是一份与天地合的舒畅。

短暂的人生在脉脉的历史长河中根本没有比例,人的生命微弱,但在强大的自然面前又显得那么突出,看到一颗流星的飞逝,和黑夜中一星火光的熄灭而悲哀。人太小了,可以住在一条又窄又破的小巷里,有你我这样的几百个人。人们太谦虚了。 在弱者面前,他们的脚趾高,气势高。 在jun奔跑的头上,他们在大自然的风暴和山崩中颤抖,无所事事。

在西方,大多数人在倒地和死亡的过程中,吃喝维持着行尸走肉的存在。然而,人类仍然存在。维持人类繁衍的是一种精神存在。盘古的开天、夸父的逐日、共工的触不周山,这是几十万年浸淫于人类血液中的信念。

崇高而坚定的信仰带领人们走出黑暗和恐惧。

其实,《曾国藩传》所带给我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东西。它带给我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而这,也正是我所需要的。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8】

九月,两会安保加上防范台风“山竹”,生生把所里的同志们忙成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看着大伙“电量红格”的样子,实在不忍心催大家交读书心得。于是只有改变自己“慢品”的阅读习惯,开启外挂模式,用两天的时间囫囵吞枣地读完了《曾国藩传》。下为拙见,汝且阅之,权当杂论。

在我的知识储备中,曾国藩是清末湘军名将。不过与中国传统名将不同,曾先生是认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初用兵时逢战必败,逢败必寻短见,还又都每次都死不成!正当你感叹他烂泥扶不上墙时,突然峰回路转,终于从失败中总结出一套战法,也是唯一的战法。类似于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围点打援,但曾先生更绝!战法就两个字:砌墙!也就是说他在城里防御时就砌高墙固守,然后调集援兵内外夹击敌军。如果换他进攻就在敌人的城池处砌更多的墙,一是围困城中之敌,二是阻滞援兵。待敌疲惫,再各个击破!话说做曾先生的敌人也够憋屈的,天天面壁啊!想想自己小时候因顽皮被老师罚面壁思过,我就对太平军将士莫名生起同情之感。

可从《曾国藩传》中,我读到的是曾先生对成功的养成。出兵平乱是为臣的责任,失败自杀是对结果的担当,有将如此,我想兵也不会弱到哪去。至于在失败中学习,那就是他从小起早贪黑苦读养成的习惯,所谓水无常形,兵无常式。能在战败中总结出太平军长野战、短守城的特点,及时调整战术战,则是学习中的机变。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是战场上的制胜之匙,也是曾先生的为官之道。他善识人也善用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容人!用人不避亲,重用弟弟曾国荃能上阵杀敌,收复南京。能识人用能,启用李鸿章内外斡旋再续晚清数十载寿数。更能容忍左宗棠对其诸多攻讦,隐忍退让,最终成就老左收复新疆,奠定了我大中华的西北版图!

我斗胆借用林语堂先生评价苏东坡的一句评语:曾公,真高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