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深入思考小编为您准备了“乡村日记”,更多相关信息敬请关注我们的网站。写文档好像让大家有些迷茫,文档编写前遇到灵感不足的时候,可以借鉴一些范文,具有高度价值的范文可以激励我们追求卓越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

乡村日记 篇1

秋叶飘零的时候,随父母驱车行驶在通往老家的路上。窗外,一望无际的土地上,到处呈现着丰收的景象。临近村庄,我提出让父母先进村,我想独自下车走走。

走在坑坑洼洼的乡村路上,望向周围大片的田地。农民们在其中辛勤地劳作,他们穿着简朴的衣服,头戴一顶大草帽,女人们围着花样的围巾。他们手握镰刀,一手扶着蔬菜,刀起菜落,不一会儿,蔬菜便装满了一筐。看得出,他们的额头被晒得黝黑,但脸上却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走进一段水泥路,路的两端是较大规模的工厂。工厂大门口,工人进进出出,车辆来往不断。厂房上是林立的烟囱,冒出的烟不再是过去那种黑黑的浓烟,而是经过环保处理后的白色的清烟,那烟袅袅地升腾着,融入云端……

沿着乡村的路,继续向村中走。不久便看见了一个高大的牌匾建筑。上面用油漆写着“××村”几个大字。再往里走去,就是一座座的平房,与大城市大不同的是,这些房子白天往往没有人但也不会锁门。门前是一条凹凸不平的土路,走在其中,竟有一种踏实惬意之感。走过一扇打开的大门,几个老人在院子里打扑克,笑语连连;小孩子在院子里玩耍,你追着我,我赶着他,玩得不亦乐乎……

再往前走,便是一家超市。隔窗而望,里面若隐若现着购物的人们……

独自走在乡村的路上,忽然感到这里与城市的不同。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城市的快节奏,甚至没有那些没完没了的竞争。这里有的是温馨、怡然、劳作和幸福。

独自走在乡村的路上,我想,陶渊明所向往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不过是如此吧。独自走在乡村的路上,让我又一次感悟人生当学会静思,学会珍爱一切的幸福所在。

乡村日记 篇2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宜居宜业新大埔建设,柳城县大埔镇在开展“美丽柳城·清洁乡村”活动中,全镇驻村屯干部每人手里揣着一本驻村日记,记录下清洁乡村的点点滴滴。

为方便干部更好开展“美丽大埔·清洁乡村”活动,正确引导群众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落实农村垃圾收集、清运和处理正常运转的经费,帮扶群众清洁自己的家园、田园、水源。大埔镇印发“驻村日记”200多本,现已全部发放到驻村屯干部手中,要求每个在“美丽大埔·清洁乡村”活动中的驻村屯干部写驻村日记,记录下此次活动的点滴。驻村日记必须克服纸上谈兵的弊端,不但要记下群众对“清洁乡村”活动的建议与意见,更要去做,对群众所反映急需解决的问题,要想方设法尽快解决,对暂时不具备条件和能力解决的问题,也要耐心向群众解释清楚,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清洁乡村”驻村日记不仅要记在本上,还要挂在嘴上和心上,落实在行动上,让驻村日记发挥民情档案的作用,因村、因户、因人制宜,谋划帮扶措施和发展思路,帮助他们解决“清洁乡村”的实际困难,改善全镇乡村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创造良好人居环境的“民生工程”。

乡村日记 篇3

一座隐藏在祠堂里的学校-乡村记忆散文

村中那两位老先生,一位上吊,一位跳海自杀,他们都是数千年来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也是大清王朝科举制度最后的送终者。他们死了,那座在祠堂里面的书塾也就荒废了。只是在那座祠堂里面多出来了两座神像,人们感慨于两位先生的忠义,有看在他们为了村里面的孩子教了一辈子的书,人们在那座祠堂里面给他们两个立了像,世代接受人们的香火供奉。

这就是那座藏在祠堂里的那座学校的历史,也是一个民族和时代的历史,那座学校现在已经破落成一堆土堆,而历史仍然在继续前进中。

爷爷是那两位先生最后一届学生,两位先生出事时,爷爷那年才十一岁,正值孩童时期。他从九岁就被父母领进村中的书塾读书,只可惜只读了两年的书塾,那两位先生就出事了,后来那座学校也就废了,变成了一座真正的祠堂,那里再也没有学校了。村里面的孩子都转到了附近镇上的新式学校去读书,那里再也没有那么多的之乎者也了,有了西洋的字、西洋的画。爷爷说,不知道这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幸运还是不幸。

据爷爷回忆,当时,书塾里面的教学是分为两个时间段的,是根据我们那里的气候,农作物的一年两熟的生长情况是密切相关的。古人从大自然中获得智慧,用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书塾的学习也被分成了春季和秋季两个时间段。春季的开学一般都是在清明节过后的几天。那时候正值草长莺飞,鸟语花香的大好时期,也是一年中最具有活力的时期,所以我们那里几乎所有的书塾都是在那个时间段开学的。书塾开学有一系列繁琐的程序。那里的乡民们一般情况下都是在春季把孩子送到书塾,书塾大多数也是只有在春季开学才招收新来的学生,因为一年中只有春季的开学才有很隆重,很正式的开学仪式。教书先生很看重礼节,只有拜过了孔夫子的画像,给教书先生敬过礼才是名正言顺的学生。因此,书塾一般都不会在秋季招收新生,乡民们也不会在秋季把孩子送到那里,要送也是要在春季才送。乡民们大多都是一群目不识丁的农民,但至少这种礼节还是懂的。

书塾春季开学的仪式简单但是很正式,很肃穆。首先,在清明节过后,村中那两位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老先生翻了翻日历,选一个黄道吉日,然后再一商量,决定了什么时候开学就什么时候开学。决定了以后,就会有一人拿着一个大铜锣,在全村里面一边走一边大声的吆喝:书塾开学啦,开学啦村中的学堂选在黄道吉日正月初三开学,

乡村日记 篇4

在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组织下,去桐庐县学习考察了美丽乡村建设,实地探访了当地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看精品,使我受益非浅,拓宽了视野。不单单是整洁的村庄环境,良好的公共服务,更有秀美的田园风光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无论是他们的创新理念,还是对特色乡村文明的挖掘和提升,尤其是他们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那种责任和激情,都深深的触动了我。

每到一处都仔细询问了当地美丽乡村建设的体制机制、规划管理及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情况,并与当地相关负责人交流美丽乡村建设的心得与经验,实地感受桐庐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切实了解当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推进情况。不论是自绘、自建、自管的君山村,富有才文化的狄浦村,莲文化的环溪村,还是发展农家乐旅游文化的芦茨村,桃文化的阳山畈村,这些村庄都有它们共同点。

一是因地制宜,挖掘村庄自的古文化内涵,非常注重融入文化元素,尊重民俗、民风,结合村庄的特色文化脉络,打造出符合本土文化的农村景观。

二是以美丽乡村为有力抓手,为发展特色经济及文化旅游搭建平台,如阳山畈村桃产业,芦茨村山水旅游带动农家乐的发展,使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生态旅游能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三是美丽乡村建设注重建管并举,一方面要立足于改变村容村貌,使村庄布局更加合理,另一方面加强对环境的管理与维护,如环溪村,他们的理念是以人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人的做法,实行对农户月检查,季通报制度,并开展“大手牵小手”等活动,这些做法都是对居住环境提升的有效手段。

这些精品村通过一系列的规划、整改、提升,在青山秀水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令人流连忘返,让人直观感受到一是发展速度快,农民的收入水平,均是在继续保持高速度的增长,表明发展的潜能巨大;二是城乡无差别,所到之处,有一个非常强烈的直观感受就是城乡一体化,城乡无差别;三是建设水平高,感觉到都是高标准,又风景如画;四是精神风貌好,与时俱进精神无处不在;五是干部群众的观念新、思路活,当地之所以能够取得大发展、快发展,第一位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地方的干部群众观念新、思路活,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大环境中找准发展定位,以超前的思维、崭新的理念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实现了大发展、快发展。

乡村日记 篇5

乡村,有一种独特的美,乡村,有一种特别的风光。四年前的一次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去了澳大利亚的乡村,那里距离墨尔本开车近两小时。我们住在了当地一户人家中,虽然仅住了短短一周时间,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澳大利亚的乡村地广人稀,开车出去15分钟才能见到一户邻居家。人少了,野生动物就逍遥起来了。我们住在房子里,晚上还能听见袋鼠叫——在我们看来非常稀少的小袋鼠,在澳大利亚的乡村已经到处都是了。澳大利亚人不会打扰这些袋鼠,他们与袋鼠们和平相处。早晨起来,我能从屋里的窗户看到野生袋鼠群找食吃的场面。

澳大利亚的乡村景色也很美。我们住的房子的女主人——朱迪喜欢花儿,她就在房前种上了许多花。一株株可爱的南瓜花在阳光下张开笑脸;白色的、粉红色的桃花,争相展示着自己漂亮的外衣。还有那一片片黄色的野花散落在绿色的草地上,像一块天然的地毯般一望无际。微风吹过,留下一片淡淡的花香混合着青草的清新气息。早上起来,空气清新而湿润。蝴蝶会在充满露珠的一朵朵花儿上停留,这时候是捉蝴蝶的好时机。我和妈妈拿上陶罐子和小网子,一起来到花园捉蝴蝶。全身流连花海中,会令你心旷神怡。

乡村生活的安详与宁静,是我和爸爸妈妈向往的,在乡村,你可以感受到舒适和迷人,在这里你可以“与世隔绝”,干自己想干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我期待着更多体验乡村生活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