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式范文非常受欢迎因为它们简单易懂,优秀范文的结构架构十分清晰,容易读懂,我们如何动笔写一篇范文呢?想要更加明确自己的看法考虑看看“驻村民情日记”,希望大家认真阅读以下仅供参考的信息!

驻村民情日记 篇1

20xx年8月11日晴天

今天,我被任命为平顺县杏城镇岭后村“第一书记”,要求8月15日前进村到岗,任期一般为2年,中间一般不再轮换,不实现脱贫目标,帮包单位不脱钩……

这是王国彦的第一篇扶贫日记。王国彦是省林业厅派驻到平顺县的6名“第一书记”中的一位,从20xx年8月11日被任命第一天开始,到2017年2月6日,他整整写了546篇日记、三个日记本、近25万字,记录了他任职后对扶贫工作的认识、思考和付诸的行动,以及取得的`成绩。

2月7日,记者从太原驱车4个多小时后,随同王国彦走进了大山深处的岭后村。干净整洁的街巷、现代化的垃圾清运车、农家书屋,随处可见的大型盆栽箱和体育器材,一排排整齐的移民新居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现代新农村图景。一旁的岭后村村委会主任马进考说:“村里的绿化、道路硬化和配套设施都是王书记来了后给村里协调建设的。”

在王国彦不足十平方米的办公室兼宿舍、厨房里,记者翻看着他的一篇篇扶贫日记,内容涵盖入户走访调查、了解民情民意、发展林下经济、记录贫困户具体情况以及妻子女儿对他的鼓励等等。“每天写日记,主要是为了记录自己一天都干了些什么,更多的时候是为了思考和总结自己的扶贫工作。”王国彦对记者说。

正翻看日记,村民宋召兰拄着拐杖在门口喊:“王书记,听说你回来了,到我家吃饭吧!”宋召兰告诉记者,“我因腿病行走不便,王书记回省城给我带来一条拐杖,说怕我跌倒,我们现在和王书记就像一家人。”

王国彦婉言谢绝了宋召兰的好意,又赶紧去贫困户徐天余家中看望。67岁的徐天余,因为老伴身体不好又没技术、没资金,长期在贫困线上挣扎。20xx年,王国彦结合省林业厅驻村帮扶“十个一”活动,动员老徐种了2亩党参。去年,老徐的2亩党参收入了6000多元。见王国彦来了,老徐一把拉住他的手说:“今年我可是过个好年了,种党参比种玉米强啊,现在政策好,只要勤快,吃穿不愁!”

从老徐家中出来,正碰上村民马英。“王书记,我爱人就等着开春后,随咱们造林合作社干活去!”王国彦笑着告诉她:“放心吧,这个合作社是咱们村脱贫攻坚的主力军,你爱人肯定能给你挣回钱来!”

岭后村村党支部书记马进军说:“我们村是移民新村,底子薄、发展落后,有了省林业厅干部职工的大力支持,村民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底气更足了!”

在王国彦20xx年9月21日的日记中写道,“任何民生 小事 在 第一书记 眼里就是天大的事,一刻不停地解决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找到 梗塞 的原因,才能挖掉穷根,找到致富的路子,斩断穷根奔小康。”在546天的任职中,王国彦也是这样做的。现在的岭后村,村容村貌大改观,集体经济零突破,2017年将实现整村脱贫。在王国彦住村的455天里,已经和村民处成了亲人。

 

驻村民情日记 篇2

1月2日,20**年的第一个工作日。上午,西和县最偏远的大桥乡李坪村村民李克锋来到乡政府,反映青岗岭李坪段公路出现塌陷大坑的情况。乡党委书记姚续鹏即刻赶往塌陷地点,当天就解决了这里的交通阻塞和安全隐患问题。

“如今,镇政府白天、晚上、节假日都能找到人,反映情况不会跑空。”看到反映的问题很快得到解决,李克锋由衷赞叹,如今乡镇干部下班后不再急着往城里赶,而是安心住下来,在基层一线扎实开展工作。

西和县纪委书记王辉说,长期以来,有些乡镇的干部满足于“上班到岗点卯、下班回城走人”,不够勤勉敬业;有些干部借故有应酬、跑项目、争资金,长期窝在城里,坚守基层的定力不强;有些干部习惯于“手机遥控指挥”,导致日常工作一般号召多,深入实际具体指导少。

为了杜绝乡镇干部“走读”,2013年,西和县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双联行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严格落实乡镇干部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AB岗位制、失职追究制等8项制度,严格执行夜间和节假日领导干部坐班、带班制度;将驻乡镇、请销假、缺勤等情况纳入干部年度考核内容,考核结果记入干部档案;明确选人用人导向,树立向乡镇倾斜的导向,加大从乡镇选拔干部力度;定期派出督察组,采取调查了解、电话查岗、突击查访、不定期暗访等方式对干部遵守乡镇工作纪律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个别顶风违纪的“走读”干部进行了处理。这些措施的实行,使乡镇干部“走读”现象得到明显改变,干部工作作风、纪律观念、大局意识、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得到全面提升。

驻村民情日记 篇3

4月7日星期四晴

一大早,我们一行5人驱车前往丹江口市官山镇吕家河村,由于十房高速修路,部分路面损坏,经过两个小时的艰难行程,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我局驻村“三万”工作组组长王天军、村党支部书记唐善明等人在较近的一户农家院里介绍村情。

吕家河村是中国汉民族民歌第一村,全村有3个村民小组,269户1098人,外出打工310人,总面积平方公里,耕地1579亩,20xx年人均纯收入3336元。近年来,打通了18公里的旅游路,开设了16家农家乐,改造了河道,粮食直补、新农合等各项优惠政策都得到落实,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干部群众关系融洽。村干部也反映了修建旅游路资金缺口大、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八个方面的问题。对这些我都一一记录下来。

简单了解村情后,我对唐善明说,先到最困难的农户家里看看。

11:00,我们来到2组怀成清家。老怀今年50岁,家里7口人,老娘92岁,老伴精神有问题,哥哥弱智,在家放牛,弟弟智力差,在外打工,兄弟两个都没有娶媳妇,两个女儿都是先天性心脏病,去年红十字会帮忙,到上海做了手术,治好了病。我问他现在孩子上学免费、粮食直补、合作医疗、低保等都有吗?老怀说,现在政策好,孩子上学不交钱,种粮食不交税还发补助,看病报销,去年两个孩子治病只出了路费,老伴住院花了500多元,报销了350元,家里3个人低保,每年补助1000多元,这都要感谢党和政府。

我去看了老怀家人住的房间,一看很心酸,他和老伴房间很脏很乱。老太太住在厨房后面,吃住混为一体,卫生条件非常差。看完后,我拿出500元钱给老怀,叮嘱他要多发展食用菌,多养猪和鸡,种点蔬菜。要搞好卫生,衣服要常洗常晒。以后有什么困难找我、找工作组都可以。我又对镇村干部和工作队员说,对老怀要多帮助,想点致富门路,改变这种贫困状况。

11:50,我们到达“民歌王”姚启华家,一栋两层八间的现代小洋楼很气派。正在门前修理农具的老姚见我们来了,赶紧放下手中的活招呼我们,老伴也忙着搬椅子、倒水,很是热情。

老姚今年70岁,一家6口人,儿子、儿媳在外打工。老姚能唱各类民歌1000余首,会79种曲调,曾有一次连续唱了12夜没有重复的歌。这些年,老姚在旅

游旺季唱民歌,闲时组织民间鼓乐队,专门为农村办红白喜事服务,收入相当可观。现在,家里盖起了楼房,用上了沼气和自来水,装了电话,买了大彩电。老姚说,这都是托共产党的福。现在他有三个愿望:一是想入党,来报党恩;二是上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把吕家河民歌传向全国、全世界;三是把“三万”活动编成民歌,在全市、全省唱响。

老姚像一团火照亮身边的人,给别人以希望!我对随来的工作队员和镇村干部说,老姚是我们活遗产,要保护好,要帮助老姚入党,协助老姚编写“三万”活动民歌,支持上星光大道。同时衷心希望老姚能带几个徒弟,把吕家河民歌传承下去。

不知不觉已经快下午1点了,午饭是在农户郑龙芬家吃的,她家是开农家乐的。饭后我们要结饭钱,村干部和女主人坚决不要,推辞不过,只好将钱留给工作组代付。我与郑龙芬聊天得知,她家3口人,原来和老公在外打工,一年能挣4至5万元,很辛苦也没有安全感。20xx年这里发展旅游,就建了三层楼,市旅游局补助1万元建起了农家乐。丈夫继续在煤矿打工,每月寄回2000多元。去年她开农家乐挣了近2万元,高峰期一天接待了十几桌客人。今年由于修路,游客进不来,收入差点儿。现在她不知道怎么提高服务,希望市局领导能组织出去看看。我听了很高兴,现场安排工作组指导当地农民办农家乐,对开办农家乐验收合格的给予1万元扶持,对现有农家乐要提档升级,力争评上星级农家乐。14:30,我决定到田间看看农民春耕情况,进一步了解民意。我们沿着田埂来到水田边,和几个正在育秧的农民聊起来。我问现在种水稻有补贴吗?他们都说,现在政策好了,种地不缴钱、缴粮,国家给补贴,农民干劲大、信心足!我问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一个姓王的老农说,还是致富的技术。我又问了一些关于工作队员入户走访的问题,大家都很满意。

15:20,我们实地考察了民歌堂建设情况,分析讨论后提出了选址建议。对建设中的征地、资金等问题,我要求尽快召开市、镇、村和旅游公司协调会,统一思想,力争在5月份动工,年内主体完工。

离开吕家河村,一天的走访让我心情难以平静。党的政策好,农民得到实惠,但我们的农村还是很贫穷落后。开展“三万”活动是一次心与心的交流、面对面的关怀,是我们党员干部了解群众所思、所忧、所盼的重要途径,是密切我们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方式,是深受群众欢迎的。对如何进一步加大对吕家河村以及广大农村的扶持力度,尽快让群众走出贫困、走向文明富裕,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

(作者系市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卢熹昌)

驻村民情日记 篇4

“看跳舞的去喽,看跳舞的去喽!”随着一阵吆喝声,人们像潮水一般涌向“广场”(我村的大队)。“广场”的四周早已拥满了观众。每当这时候,是我最快乐的时候。

他们当中,有五六十岁的老人,也有十来岁的孩子,最多的是三四十岁的中年妇女。

我也怀着一颗好奇的心,钻到了人群的前面。“广场”上一位大姐姐正在雪亮的路灯下教人们跳舞。她一边眉飞色舞的讲解,一边轻盈的做示范,把每个动作的要领都讲给前面的“学生”们听。她口齿清楚,神情自然,不厌其烦。

现在再看看那些“学生”们,不管男女老少,都是一副十分认真的样子。有几位大妈、大婶,因为平时不外出打工,学的时间较长,动作娴熟,舞姿优美,不时博得人们阵阵掌声;几位初学的大嫂、大姐,还有几位“学时”虽长但年龄较大的奶奶们,由于动作比较生硬,不时惹得人们捧腹大笑;还有一些孩子,才七八岁,跟在奶奶、妈妈的身边,也和着舞曲翩翩起舞,她们动作虽然不太规范,倒也熟练,仿佛是一只小天鹅在“飞”。

看着这一切,我快乐的笑了!临南镇夏口小学六年级杜娟

驻村民情日记 篇5

冻牛坡村是我的下乡住村联系点,说实话,对于这样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来之前我心里很有些担忧,但通过住村以来的所见所闻,改变了我的认识,也增强了帮扶的信心,感觉收获很大,体会很深。

1、思路决定出路。当前农村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多是由农民自发而成的,形不成规模或规模较小,也缺乏长远规划。开展下乡住村活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帮助村干部理清发展思路,因地制宜抓调产、转思路、上项目、兴产业,制定切合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努力将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2、 在农村,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组织和一支战斗力强的党员干部队伍,谈发展和增收无异于纸上谈兵。要在为党支部输送新鲜“血液”上下大功夫,培养后备人才,特别是要抓住这次村委换届契机,把农村的.致富“能人”选进班子,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推动村转型跨越发展步伐。

3、农民思想的解放程度和观念的更新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产业的发展。在下午召开的党员、村民代表座谈会上,我向大家简要传达了胡锦涛重要讲话精神和市、县会议精神,看着大家聚精会神舍不得离开的情景,我深有感触。我讲的这些内容不是有多新,电视、报纸上都能听到看到,但为什么村民愿意听,关键是村民很少听到来自上级面对面的声音。如果我们每个下乡住村干部,都能自

觉做一名宣讲员,把党的惠农政策、发展信息、致富思路说给群众听,群众不是会接受的更快吗?

4、让群众得到实惠,让群众亲身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这是群众对干部下乡住村活动的迫切期盼,也是检验下乡住村活动成效的一项重要内容。干部下乡住村联系的都是贫困村,发展问题、增收问题、热点难点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了的,需要我们发挥优势、协调优势,靠前服务,多下乡,常住村,带着感情解难题,这样才能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这实际上也是对我们干部作风的大检阅。

天色已晚,由于明天县里还要开会,便踏上了归途。路上,我一直在思考座谈会上与会人员提的许多建议,特别是解决山区农村发展难题的独到建议,对我深有启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们只有经常深入基层,多和群众面对面的交流,才能发现并运用群众的首创精神,更好地开展工作。

驻村民情日记 篇6

“三万”工作组驻农村体察民情已经两轮了。我觉得农村工作虽然辛苦一点,但能真正体会到的是脚踏实地,呼吸的是新鲜空气,心中略有一份畅快之感。

为什么呢?因为我小时候起,就常常往老城外婆家去,在庙河堤上多以步行而去或回。我母亲祖籍是木马口,所以对我今天这个派驻天星市村的一名干部而言,是太熟悉了,太亲近了。我目睹了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加之我作为驻村常务副组长,对天星市村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老人进行了近距离的调查和走访,本人颇有感悟。这些留守老人特有的淳朴、善良和宽容,真是令人钦佩。他们有许多东西值得传颂,值得赞美:

一、有难不伸手

老人,顾名思义,应该是人的各个肌体已经开始老化或者已经老化,才可谓老人。现实生活中的老人有的身体还算硬朗,但有部分老人身上不是这样的问题就是那样的问题,疾病缠身,生活不能自理。尤其是留守老人还多了一份对在外打工子女的眷恋之情。我走访中还真遇到这么几户。祖居天星市村街边的十四组留守老人李云轩,现年74岁,膝下3子均已成家并都在长沙打工多年,李老汉与老伴独居在边生活。他对我说:“我现在搞得动的时候不找儿子们,将来就是不能生活自理了也不会找政府,比上不足,比下我还是有余的”。听了李老汉朴实的话语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感受,听周围群众说,李老汉当年教书时是一个很能干的老师,当初不回家如今还是和别人一样一月2000余元赋闲在家过日子,哪会年逾七旬还要自食其力呢?又如七组留守老人胡开珍,今年62岁,老伴刘云发于1988年十月病逝。姑娘、女婿在厦门物流公司上班十余年,一人在家和孙女生活,老人长期患高血压、冠心病,责任田全部交人代种。和孙女每月的生活,自己吃药要用1000余元,全靠儿女寄钱维持。当我问她有什么困难没有?她爽快地说到:“没有,差钱只要一个电话,很快伢们就汇,大病住院,我每年都入了新农合”。从上述两位留守老人的谈话中得知,人在世上,总得有点骨气!

二、人老志不老

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示意人到三十才能自立走路,四十才对一些事物有点初步了解,到了五十才开始真正懂事,说明人到半百不要言老,还要继续奋斗。现在有人说:人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示意人的一生学无止境、干无尽头。说的是人只要一口气尚存,就要奋斗不止。我在该村二组确实碰到了这样一位叫李文平的留守老人,要说他的一生已有65个年头了,每走一步路,每过一道坎,无不折射出他那刚毅不拔的精神。老伴患大脑萎缩,已有12年之久,儿子、儿媳在广州打工已有8年。上有86岁老母,下有5岁孩童需要人照料,自己一人还有责任田8亩,养猪养鸡不在其数,且家里料理得井井有条。当我问他对政府有什么要求没有,他说:“您到本村访查一下,我李文平从不找政府要一分钱的照顾,只怪自己命苦,现在这样只有靠自己,万一自己搞不动了还有儿子,我不会给政府增加任何麻烦”!还有同组的留守老人黄成英,今年71岁,去年老伴去世,她为了不增加地方负担,今年春上只身到上海打工的儿女处生活,事后我们得知,他们这些老人在税改以前从不拖欠一分公粮、提留,现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他们也是积极主动完成。

这就是留守老人的人老志不老,人穷志不穷!

驻村民情日记 篇7

201X年4月9日星期五睛

今天天气格外睛朗,我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小组相约前往敢岩村委会色仁屯落实20xxX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费相关事宜。

在办理201X年新农合参保手续过程中,我与村民交谈了起来,得知该村参保积极性很高。但也听出了他们的顾虑:一是参保后如果不生病住院,又不能退款,不划算;再有就是费用报销手续不能在本村办理,办理不方便。

在了解情况后,我向有疑惑的群众作了相关政策解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是国家惠农政策的一项具体措施,目的是帮助咱们农民朋友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以前看病无论费用多少都要自己承担,这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不知有多少农民群众应病返贫,甚至有的农民生病缺钱,不得不放弃医疗。但现在不同了,只要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民朋友生病看病都有保障。到乡镇卫生院门诊看病,可现场减免门诊费用35%(每年最多可报销200元门诊费);在乡镇卫生院住院可报销70%(扣除100元起付线)等等,所以我们应该抱有防范于未然的态度积极参保,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至于报销手续繁琐的问题,国家有关部门正在采取有力措施逐年改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咱们农民朋友看病就会越来越便宜,越来越方便了”。听完我的解答,他们深情地向我说:“谢谢你指导员,以前虽然我们交了钱,但心里仍有些不情愿,现在听了你的解答,我们心中的结解开了,心里也舒坦了”。

今天这事虽小,但我想到作为一名指导员,我们只有不断深入群众,贴近群众,积极为群众解疑释惑,为群众办好

事实事,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戴和信任,才不辜负“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这一光荣称号。

201X年5月11日星期二睛

当上新农村指导员有许多个中甜酸苦辣时常涌上心头,说下个人自己的体会。

“甜”:听到村干部和村民叫“指导员”,心里甜滋滋的。作为新农村指导员,能为所驻村做点实事,办点好事,自己辛苦点算不了什么,终日奔波有了结果就是对自己努力的回报。看到村办公室崭新的办公桌椅,看到五保村老人露出笑容,心里就会格外高兴,觉得自己只有加倍努力工作,才能报答上级领导的关心和群众的支持帮助。

“酸”:按照上级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管理办法,指导员驻村至少要15—20天,与原工作单位脱离工作关系。村干部和群众时常问什么时候下村来,作为指导员理应多驻村,这样才能帮助村里及群众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可现实就是那么矛盾,很多指导员都是原单位的工作业务骨干,承担原单位的很多工作,有时很难分开身去下村。不能够驻村,我们指导员是有苦衷的,既感到心酸!又觉得无奈!

“苦”:农村工作是最难的,也是最苦的。很多指导员为了改变农村的贫困面貌,心甘情愿地来到偏僻艰苦的农村,担着工作、生活两重的担子,默默地奉献,辛勤地工作。“辣”:驻点村有实际问题需要解决,作为指导员理应尽力帮助解决,可有时后盾单位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提供物资、资金解决实际问题,村干部、群众难免会抱怨。这些时常困扰着我们指导员。

201X年6月15日星期二睛

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一、找准位臵是前提。按照指导员“七大员”职责要求,如何迅速进入角色,摆正位臵是指导员开展新农村建设指导的前提。新农村指导员的主要工作是结合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而不是指挥村两委工作。这就要求指导员努力做到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所思所想,积极为群众提供市场信息、农业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为构建和谐农村服务。

二、树好形象是关键。驻村的一言一行,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形象,也关系到派出单位的形象。作为指导员,要沉得下身子,放得下架子、脚踏实地工作,树立指导员的良好形象,在为群众办实事、维护群众利益中要体现执政为民的宗旨,多做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不指手画脚。要严格要求自己,洁身自好,坚决做到“六不准”,在群众中留下良好口碑。

驻村民情日记 篇8

透过薄薄的晨雾仍能看到屋顶尚未融化的积雪,一阵风吹过,感觉有些寒冷。根据工作组的安排,今天市长助理章芸将和我们一起到腰布村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并给他们送去棉被、大米、食用油、雨伞等御寒防冻物资。 简单吃过早饭后,我们来到丁屋小组低保户丁月庆家,通过前期摸底调查时了解到,他的妻子从89年开始就患有精神分裂症,四处求医,一直没有好转,06年又发生车祸成了残疾,使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家里还有84岁的老母亲要照顾,女儿又远嫁,本来有一儿子在外打工,但嫌弃家里穷,一直未归……每谈到此处,他暗自伤心难过。但谈到现在的家庭情况时,他很欣慰的告诉我们,多亏现在政府的好政策,不仅帮我们办了低保,而且逢年过节,又来看望我们,如果没有政府的关心和帮助,我这个家早就散了,这全要感谢政府啊…… 在丁月庆的感激声中,我们踏上了走访五保户曾南州家的路,曾南洲自幼失去双亲,小时候的一场大病使他成为哑巴,靠政府接济和左邻右舍的帮助才得以为生,家里穷,自身又残疾,没人愿意嫁给他,40多岁仍单身一人。看到我们的到来,曾南洲显得有点激动,一边‚指手划脚‛的让我们进去坐,一边给我们倒水,冬秀主任则充当我们的翻译,向他说明我们的来意,并送上御寒物资,临走时,他的双手合十不断的朝着我们鞠躬,冬秀主任说,这是感谢你们呢!

随后,我们又走访了钟秀福、钟枝柱、钟隆芳等困难家庭,每到一户村民家中,我们都仔细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了解他们家中的实际困难,听取他们对‚三送‛活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鼓励他们要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坚强面对生活。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睡,回想起走访时的一幕幕,心里五味杂陈,一想到还有这么多的群众徘徊在贫困的边缘,需要我们的帮助,我倍感责任重大,‚三送‛活动作为干部下基层为民办实事的一部分,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驻村民情日记 篇9

桥南村位于潭城街道南部,属城中村,面积8.7平方千米,有360多户1200多人口,外出流动人口65人,有党员64名。下辖5个片区(其中3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近年来结合地处城中村优势,积极发展商业、宾馆、餐饮、房屋出租等第三产业。

2013年10月15日,晴。在桥南村老计生干部王素兰的陪伴下,我们走进了下水南。这片不大的区域包括了桥南村五组、六组、七组、八组及十二组的村民,这里的房屋多属于砖木结构,大多人家的门扉上扣着锈迹斑斑的大锁,透过门缝可以看见里头蛛网密布,正是年久失修,疏于管理的状态。从王大姐的话中我得知,下水南的居民大多都搬离了此地,迁居到环境更好的南阳新村,留下来的大部分是年纪较大,舍不得离开故居的老人。

走在狭窄的巷道,路面坑洼不平,两旁老屋林立,仿佛是迟暮的老人慈祥的注视着路人。跟着王大姐行走在村中,不时遇见一些出来晒太阳的老人,或是打声招呼,或是唠唠家常,这样的一幕对这些老人来说不过是一天中平凡的一段插曲。

听说我是街道派下来的驻村干部,这些老人打量的眼中透着好奇,或许还夹杂了一些对陌生人的警惕。我含着微笑,耳边听着王大姐和村民的亲切交谈,不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得知我是专门来看下水南公厕的,人群“轰”的一下子炸开了般,人人都争着说话,伸展着手臂示意我往他们指的那个方向看。

宋大姐的便利小店就开在那座公厕的对面,不过六七米的距离,她拉着我站在小店门前,指着公厕对我说:“每天还没出门就先闻臭味,是谁都受不了,那些过路的还能避开,我们这些住户可怎么办?”

下水南公厕问题一直是桥南村的一大心病,头几年村财吃紧有心无力,如今这个问题更是成为了一块烂疮,轻易碰不得。要动,市里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很可能就紧随其后;不动,村民的意见很大,桥南村村委会为此左右为难。

老旧的公厕,灰砖青瓦,作为遮挡的门墙已被人为的打出了一个大洞,若有人在里头基本上是一览无遗,毫无遮挡。地面上、灰墙上满是污秽之物,难以忍受的臭气远远的就能闻到,更遑论长期居住此地的村民。

据宋大姐说,若到了下雨天,雨量较大时,雨水混着污物漂浮在街面根本甭想走人,而且这里居住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这样的居住环境更是让人无法忍受。

当我问宋大姐如何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多年如一日的坚持将小店开在这里。宋大姐哈哈笑起来:“来这里的都是老邻居,处得熟熟的,怎么舍得离开!”似乎对她来说,老街坊老姐妹的情谊比什么都更加重要。

我详细的将这些村民对改造厕所的诉求记录下来,便与宋大姐她们挥别了。回来的路上,我感触很多:下水南表面上看似颓败空寂,但村民的相处中却能感受到同村老乡之间日积月累的亲密和团结。让我更深的体会到故土情在人们之间的传递,难怪那些异乡人不论在外头打拼了多少年,临老了总是惦记着“落叶归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