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品的读后感时,你是否会毫无头绪?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 读后感是对内心的一种反应和思考,可以更好地理清自己的思路和情感,我找到了一篇网络上非常适合大家阅读的“反脆弱读后感”文章。

反脆弱读后感 篇1

定义

从随机事件(或一定冲击)中获得的有利结果大于不利结果的就是反脆弱的,反之则是脆弱的。

脆弱性–强韧性–反脆弱性模型

解决办法

杠铃策略

否定法

适当刺激

冗余

注意

脆弱推手,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要看做了什么。也就是知行是否合一。

理解

作者提倡的三元模型可以理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中的三。也就是弱的花草会被吹倒,笔直的树也会被吹倒。只有竹子不会,因为它内部是空心的。且它的根扎的深。可谓“你强任你强,清风拂山岗。于本书的适当刺激冗余有异曲同工。首先由于长期应对风的吹,所以导致根扎的深,这样风来的时候不至于一下子就吹倒。光这样也不行,还要长成能够预防大风的情况,也就是冗余,这样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而有些人会利用自己的职务谋取私利,而这些人一般不会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针对这样的情况需要慎重考虑,为了反他的反脆弱,你就需要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光看他是否知行合一也不行,还要考虑周围情况,也许他是在用猪油蒙你的心也不定。

反脆弱读后感 篇2

据我估计,理性的褒义化可能要归功于柏拉图。柏拉图老人家把世界分成了“此岸”和“彼岸”。此岸是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它不完美、短暂、不和谐、充满变化,而彼岸则是柏拉图想象出来的“理形的世界”,它完美、永恒、和谐、不变、唯一。

彼岸的世界是怎么来的呢?柏拉图认为它在那里,但他没有证明。事实上,另一个世界存在于柏拉图的慢思维中,它是从人类的慢思维中抽象出来的。

怀特海说,“整个西方哲学史就是柏拉图哲学的注脚。”这话其实很有道理,柏拉图以后的哲学家,要么是沿着他的路往前走,要么是反对他。**实际上,宗教可以看作是柏拉图哲学的一种变体。两者的核心是一样的,只有一个是用哲学的语气表达的,另一个是用宗教的语气表达的。

**教通过“信仰”解决了哲学上无法用“证明”解决的问题:彼岸的世界就是存在的,你信它存在它就存在。

也许正因为柏拉图哲学和**教神学在西方占据了太久的统治时间,所以“理性”这个词自然而然的就带有了一种褒义的色彩,因为“理性”是到达彼岸世界的唯一道路。

在寻找确定性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忘记了为什么要开始。在很长的时间里,人类不断的思考“怎样发现真理”,却不去思考“为什么要发现真理?”直到尼采大声喊出“上帝死了”,人们才突然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是啊,我们为什么需要真理呢?有了真理以后,我们用它来干什么呢?没错,我们要用它来给我们提供一种安全感。

想象一下,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你可能在下一秒被野生动物吃掉或被同伴杀死。你害怕吗?所以,你需要一种确定性来给现在的生活带来希望。

你希望世界是按照一种线性的逻辑发展的(这其实是人类大脑独有的工作方式)——你希望今天花了2个小时复习功课,明天的考试就能够多得10分(其实二者并没有必然联系);你希望给女朋友送个钻戒,她就愿意嫁给你;你希望通过增加货币的供给量,刺激经济的增长。

事实上,在我看来,我们之所以用理性来寻找确定性,是因为我们害怕情绪层面的不确定性。没有确定性,就很难为当前的行为找到合理的理由。因此,柏拉图并不是去“证明”确定性的存在,而是想当然的直接跳过这个问题,似乎那是“不证自明”的,然后就开始思考“如何追求真理”的问题了。

直到尼采提醒我们,“嘿伙计们,上帝真的存在吗?上帝存在的唯一理由,其实就是你们希望有一个上帝。”

确定性的边界

确定性的捍卫者们最有力的**就是:“你难道看不见建立在科学大厦上面的现代化世界吗?我们的建筑、汽车、电脑,无不是人类理性的结晶。

如果你否认确定性的存在,你如何解释它?”

我不否认确定性在数学、物理学、化学这类纯科学领域的存在,但问题在于我们不能把这种思维方式扩展到所有的领域,比如用“科学方法”去**经济、用“科学方法”去研究人的幸福感、用“科学方法”去发明药品。

即便是在纯科学领域,确定性也是有边界的。数学是一门非常玄学的学科。这个问题很抽象。几何中的线和圆的概念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它们只存在于人脑中。物理学当中虽然引入了实验作为证明工具,但实验只能近似的证明某个定理的真实性,这个定理本身仍然要加上“在理想状态下”的前提假设。

物理学定理和数学一样,其实也是人类逻辑思维推导出来的结果。

一般说来,绝对确定性只存在于人的逻辑思维中,它**于人的抽象能力。离开了人类的思维,确定性就无处栖身。

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条道路到达同样的目的地。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语言是一种什么东西?

你能准确的告诉我,“人”这个词的定义是什么吗?估计你要去找百度百科了。但是,百度百科说的为什么就是对的呢?

好了,我们先不纠结于对错这个问题,思考另一个问题:即便我们不知道“人”的定义,这妨碍我们使用这个词说话吗?没错,不妨碍。

第三个问题:“人”这个词和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东西吗?肯定不是。

毫无疑问,语言是一套声音和文字组成的符号系统,它的单词数量是有限的,每个词会对应n个现实世界当中的事物(比如说“人”这个词对应了60多亿的生物)或者动作或者属性。语言当中还有一些词是现实当中没有的,比如说“因为……所以”、“是”、“但是”、“不仅……还”、“既……又”,这是逻辑推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人类的语言对于同样一个事物,还会有褒义、贬义、中性的不同表达方式,这就把人类的主观价值判断和事物关联起来了。

人类语言就像一套乐高积木。我们可以用乐高积木来模拟现实世界中的任何东西,但它只是一个模型,而且模拟非常粗糙。没有人会把乐高模型等同于现实世界,但当我们使用语言时,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这一点。当我们脱口而出“男人都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动物”这句话时,我们忽略了非常大量的信息:

哪个男人?啥叫“用下半身思考”?为什么“都”是?

什么时候是?

这其实又回到了快思考、慢思考的问题上了,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用的是快思考,我们选择性忽视了语言的精确性,如果不这样我们就无法说话。这样做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如果因此而彻底忘记了“语言是世界的一个模型”这件事情,如果我们把语言和世界直接划上一个等号,那就会掩盖世界的本来面貌。

再往前推进一步,既然“定义”、“定理”、“理论”这些东西都是来自于人类语言的表述,那我们又怎么能把它们视为独立于人类理念而客观存在的东西呢?把模型等同于现实的最大危害是人们误以为自己找到了真理,并将其应用到现实中,这会造成悲剧。

在《反脆弱》当中,作者举了很多这方面的例子,比如说信奉凯恩斯主义的**出手干预经济,结果加重了经济危机。比如说现代医学的发达,造成了“医源性损伤”的大幅度增加。例如,苏联的计划经济最终导致了国民经济的显著倒退。

怎样面对不确定的世界

如果世界的本质是不确定性,正如塔勒布所说,我们就不能生存下去吗?如果我们不知道如果我们这样做会发生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事实上,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只要改变你的思维方式。理性主义者往往认为世界的变化遵循线性逻辑,“只要……就会……”,所以他们的行为方式是“为了……只要……就好了。”

比如,为了考第一名,最好增加学习时间(别忘了只有一个第一名?难道忘了你的时间不能无限增加吗?)比如,为了追上你喜欢的女孩,如果你足够真诚,你就不能向他求婚101次!

(你忘了有几个男人在追她,最后只有一个能成功吗?)

事实上,理性主义者的行动方式是感性的。他们非常直接,希望通过积极的行为来实现自极的目标。但是他们放大了人类的力量。他们对线性逻辑有宗教迷信(也许因为线性逻辑看起来很科学,我敢打赌很少有人会质疑线性逻辑的正确性,基本上是直接相信它)。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他们实际上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因为根本没有线性逻辑!

也许他们可以找出很多证据来证明,“因为我这么做,所以我成功了”。但这其实是一种“幸存者偏差”,那些同样这么做了但是没有成功的人,根本就没有留下记录,他们被忽视了。当幸存者总结他们成功的原因时,他们引用了不完整的数据。

也许我们应该换一个方向来做事情。我们可能无法定义“人”的准确概念,但是我们能够非常肯定的说出什么不是“人”。我们可能无法知道怎么做是对的,但是我们总是能够非常肯定的知道怎么做是错的。

少犯错误就是增加成功率,难道不是这样吗?我们与其关注一个牛人做了什么,不如去关注他没做什么。乔布斯说:

“我对自己未曾做过的事情与对自己做过的事情同样感到自豪,创新就是对1000个理念说不。”

理性主义者还有一个经常会犯的错误,那就是把“低概率”等同于“不可能发生”。例如,飞机坠毁的概率是数万次,但这并不意味着不会发生。建立核电站的可能性也很低,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采取任何保护措施。

单纯的考虑概率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必须在考虑概率的时候同时考虑它的收益和损失。因为我们的世界是非线性的,所以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的。有些事情有大有小,有些事情则相反。我们最好绕开那些收益很小损失却很大的事情,他们一旦发生我们就没办法承担损失,哪怕它发生的概率很低。

单纯的躲避陷阱不能让我们获益,它只是避免了我们毁灭,所以我们最好采用“杠铃策略”。简单的说,我们要把我们的绝大部分资本投资在那些损失可控的低风险资产上面,从而避免我们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同时我们把一小部分资本投资在收益可能无穷大的高风险资产上面,不让我们错过发财的机会。事实上,德州扑克高手的策略一般也是如此,他们会在很多局当中输一点点,但是会在某一局赢非常多,而普通选手可能会在很多局中赢一点点钱,然后在某一局全部输进去。

杠铃策略看似简单,但正确使用得关键在于对风险的判断。世界上有低风险资产和高风险资产,但没有中等风险资产。将所有资产分配到中等风险并不意味着你面临中等风险。

塔勒布还引入了一个“选择权”的概念,我怀疑这是译者找不到更好的词了,这真心不是一个很好的译法,在我看来“选择权”和“试错”应该是一回事。在很多时候,靠推理、分析我们是无法获得正确答案的,所以我们最好的方法就是“拍脑袋”,只不过这个拍脑袋是有余地的拍,拍了以后我们要看它的效果反馈,然后根据反馈结果来决定是坚持还是换个方向再拍一次脑袋。塔勒布管这事儿叫“选择权”,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快速迭代、小步快跑”,再时髦一点叫“精益创业”啊,本质上和“试错”其实都是一回事儿。

“选择权”或者说“试错”是面对不确定的终极**。老子说“上善若水”、“顺势而为”,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们要根据外在环境不停的调整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始终和环境达到一个和谐统一的状态。二者殊途同归。

总结不知不觉竟然写了5000来字,今天就写到这里吧。简单做一个小小的总结:世界本质上是不确定的,确定性只存在于人类的思维当中,人类对确定性的追求来自于对不确定的恐惧;当我们希望用确定性思维去改变不确定的世界、希望世界按照我们的意思运转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获得和初衷相反的结果;所以,我们最好勇敢的面对世界的不确定,承认人类自身的有限性,顺势而为。

反脆弱读后感 篇3

作者的观点很新颖,以三元结构论将事物划分为脆弱类、强韧类、反脆弱类,前者喜欢安宁,后者则从混乱中成长,强韧类并不太在意环境;作为个体,要积极拥抱随机性,学会做减法,少即是多,顺应自然、自由探索,甚至拖延也是身体的防御本能,是反脆弱----这似乎与老庄的无为而治和陶潜的归去来兮异曲同工。作者对那些不承担后果的脆弱推手义愤填膺,对那些默默无闻的勇敢的创新者和试错者心怀敬意。作者的经历很传奇,做了20多年的交易员和商人转而从事学术研究,独树一帜,想必是实现财务自由后的兴趣选择。作者的阅读很丰富,从13岁开始持续多年每周30-60小时的阅读时间,曾连续20天读完左拉20本书,每有闲暇诸如会友、候机间隙都手不释卷。全书洋洋洒洒,信笔由疆,激情澎湃,妙趣横生,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古往今来的文史哲典籍,从自传性反思中,反反复复、絮絮叨叨、苦口婆心地劝导读者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读前言可领略核心观点,读全书可感受畅快淋漓。

前言

*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火越烧越旺。对随机性、不确定性和混沌也是一样:你要利用它们,而不是躲避它们。你要成为火,渴望得到风的吹拂。

*有些事情能从冲击中受益,当暴露在波动性、随机性、混乱和压力、风险和不确定性下时,它们反而能茁壮成长和壮大。……不妨叫它反脆弱性(antifragile)吧。

*复原力能让事物抵抗冲击,保持原状;反脆弱性则让事物变得更好。

*反脆弱性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脆弱性。正如不减少疾病我们就无法改善健康,不减少损失我们就无法增加财富,反脆弱性和脆弱性是同一波谱上的不同波段。

*从随机事件(或一定冲击)中获得的有利结果大于不利结果的就是反脆弱的,反之则是脆弱的。

*如果说一切自上而下的东西都会使我们变得脆弱,并且阻碍反脆弱性和成长,那么一切自下而上的事物在适量的压力和混乱下反而能够蓬勃发展。

*社会最大的脆弱性制造者和最大的危机制造者,正是那些置身事外,不承担后果的人。

*黑天鹅事件是造成广泛、严重后果的,不可预知的、不定期发生的大规模事件。对某些观察者来说,他完全没有预料到它们的发生,这种人通常被称为火鸡,因为他们对这些事件完全没有预期,并会受到这些事件的伤害。

*当你寻求秩序,你得到的不过是表面的秩序;而当你拥抱随机性,你却能把握秩序、掌控局面。

*非线性是指当你把药品的剂量增为两倍,或将工厂的员工数量增为两倍时,所得效果并非初始效果的两倍,而是要么更多,要么更少。

*我们成为一种新型疾病的受害者,即新事物狂热症,它使我们建立起面对黑天鹅事件时会表现得极其脆弱的系统,却自以为实现了所谓的进步。

*你没有任何可靠的依据说某个遥远的事件或冲击的发生概率比另一个事件更高(除非你喜欢自我欺骗),但你能很有信心地说,当某一事件发生时,某一个物体或结构比另一个物体或结构更脆弱。

*脆弱推手往往陷入苏联–哈佛派谬见,即(不科学地)高估科学知识的能量。秉持这种谬见的人就是所谓的天真的理性主义者、合理化者,或有时被叫作合理理性主义者,因为他认为事情背后的原因是可以自动显现的。

*正是因为这些脆弱推手的存在,现代文化对生活中神秘的、难以解释的、尼采称之为酒神式思维的事物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无视的态度。

*脆弱推手(医疗、经济、社会规划者)会促使你卷入政策和行动等各类人为的事情之中,这些事情带给你的利益虽小但是看得到,而副作用可能十分严重却看不到。

*少即是多,而且通常更有效。

*启发法是经验法则的简化,它使事情变得简单而易于实施。

*脆弱性—事实上它仍缺乏技术性定义—可以被表述为:不喜欢波动性的事物,而不喜欢波动性的事物往往也不喜欢随机性、不确定性、混乱、错误、压力等。

*反脆弱性的事物喜欢波动性等,也喜欢时间。

*与波动性相关的职业有两类。第一类包括学者、报道作家与评论员,他们研究未来事件,并撰写书籍和论文;第二类是实践者,他们不研究未来事件,但是会尝试了解事物对波动性的反应。

*《随机漫步的傻瓜》

*本书与《黑天鹅》一书的关系是:尽管两本书的出版时间有先后之别,但本书更像是主体,而《黑天鹅》如同备注—一种理论备注,甚至可能是一份初级的附录。

*一个人的个人经验是其观点的真实性和真诚性的背书。

*在写作过程中,如果我不得不在图书馆中搜寻写作主题,并以此作为写作的一部分,那么我觉得这是堕落和不道德的。

*这并不意味着图书馆(实体和虚拟的)是不能接受的,而意味着它们不应该是任何想法的起源。

*我揭露脆弱推手依据的第一条伦理原则是:如果你看到欺诈而不揭露欺诈,那么你就是同谋。对傲慢者友好无异于对友好者傲慢,对任何邪恶行为宽容无异于纵容这种行为。

*许多社会问题都来自于其他人都是这样做的这种论点。

*妥协就是纵容。现代格言中我唯一遵循的就是乔治·桑塔耶拿所说的:人只有在以不折不扣的诚意评判世界、评判他人的时候……才能获得切切实实的自由……这不只是一个目的,而是一项义务。

*第二条伦理原则。我有义务让自己经受科学程序的检验,只是因为我要求别人也做到这一点,别无其他目的。

*在做了20多年交易员和商人后,我进入了一个陌生的职业,即人们所说的学术生涯。

*商业是自然的、有趣的、惊险的、生动的;而目前专业化的学术则与这些沾不上边儿。

*学者们(尤其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好像总是互不信任;他们生活在琐碎的执着、嫉妒和冰冷的仇恨中,龃龉会发展成为积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种整天与电脑屏幕打交道的孤独中和不可改变的环境中,他们越来越僵化。

*本书由7卷组成。……小说家和散文家罗尔夫·多贝利在阅读了我的道德标准和否定阐述法两个章节后的第一反应是,每章都可以独立成书,作为短篇或中篇论文发表。

*卷对我来说不是加长版的杂志文章,能给予读者一种阅读体验;对于那些为了从文章中引用观点而阅读,而非出于享受和好奇而阅读,也不是仅仅因为喜欢而阅读的人来说,他们一定会感到沮丧,因为他们无法快速浏览书稿并用一句话作总结,而且让这句话与他们涉猎的一些现有话语相联系。此外,本书与教科书的写法截然相反—它混合了自传式的反思、比喻,还有更多的哲学和科学调查。

*这本书分为3个层面。首先是文学和哲学表述,以比喻和图表来说明问题,尽可能少用或不用技术性论点……其次,使用了图表和更多的技术性讨论,但没有复杂的推理。再次,本书提供了更详细论据的数据。

*三元结构根据特征将事物分为三类:脆弱类、强韧类、反脆弱类。脆弱的事物喜欢安宁的环境,而反脆弱的事物则从混乱中成长,强韧的事物并不太在意环境。

*当你讨论一个事物或一个政策时,你的任务是考虑应该将其划归为三元结构中的哪一类,以及你做什么才能改善其情况。

*自由探索和反复试错的某些系统会具有反脆弱性的属性。

*乐于犯众多的小错,承受小的伤害,我们将这个过程和方法称为杠铃策略。

*我们来看看健康问题。加法都归于脆弱类,减法则归于反脆弱类。

*我们也很难说强韧性一定是我们想要的—引用尼采的话来说,长生不老简直是要人命的事。

第一卷:反脆弱性:介绍

第1章达摩克利斯之剑和九头蛇怪

第2章随处可见的过度补偿和过度反应

第3章猫与洗衣机

第4章杀死我的东西却让其他人更强壮

第二卷现代化与对反脆弱性的否定

第5章露天市场与办公楼

第6章告诉他们我爱随机性

第7章天真的干预

*很少有人知道,拖延是我们的自然防御本能,是让事情顺其自然地发展、行使其反脆弱性的本能;它源于某些生态或自然的智慧,结果也并不总是坏的。

第8章预测是现代化的产物

第三卷非预测性的世界观

第9章胖子托尼与脆弱推手

第10章塞内加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第11章千万别嫁给摇滚明星

第四卷可选择性、技术与反脆弱性的智慧

第12章泰勒斯的甜葡萄

第13章教鸟儿如何飞行

第14章当两件事不是同一回事时

第15章失败者撰写的历史

第16章混乱中的秩序

*我从13岁左右开始……一周差不多会阅读30~60个小时,这个习惯我已经保持了很长时间。我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契诃夫、波舒哀主教、司汤达、但丁、普鲁斯特、博尔赫斯、卡尔维诺、塞林、舒尔茨、茨威格(不喜欢)、亨利·米勒、马克思·布洛德、卡夫卡、超现实主义作家尤涅斯库、福克纳、马尔罗(还有其他野外冒险家,如康拉德和梅尔维尔;我读的第一本英文书是《白鲸》)和类似的文学作家的作品,其中很多人的文字非常晦涩,还有黑格尔、叔本华、尼采、马克思、雅斯贝尔斯、胡塞尔、列维–斯特劳斯、列维纳斯、肖勒姆、便雅悯,以及类似的哲学家的作品,因为他们拥有不被列入学校课程的崇高地位,而且我坚决不看学校规定的书籍,所以迄今为止我没有读过拉辛、高乃依和其他无聊作家的书。有一年夏季,我决定在20天内读20本左拉的小说,每天读一本,最后我成功地做到了,虽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我还读了马克思所著的书,也许是参加了一个组织促使我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我对黑格尔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亚历山大·柯热夫的作品间接得到的。

第17章胖子托尼与苏格拉底辩论

第五卷非线性与非线性

第18章一块大石头与一千颗小石子的区别

第19章炼金石与反炼金石

第六卷否定法

第20章时间与脆弱性

第21章医疗、凸性和不透明

第22章活得长寿,但不要太长

第七卷脆弱性与反脆弱性的伦理

第23章切身利害:反脆弱性和牺牲他人的可选择性

第24章给职业戴上伦理光环

第25章结语

反脆弱读后感 篇4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个犹太文学中的故事。有一位国王对他的儿子大发雷霆,发誓要用大石头压死儿子。但冷静下来后,他意识到自己遇到了麻烦,可是作为国王如果食言又有损权威。于是国王的智囊团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他们把大石头碎成小石子,随后就用这些石子投向国王顽劣的儿子。

1000块碎石子和同等重量的大石头之间的区别,是说明脆弱性源于非线性效应的一个有力例证。“非线性”是指反应无法直接估计的、不呈直线分布的效应。读后感.如果朝一个人的头上扔了一块10磅重的石头,它造成的伤害要比一块5磅重的石头所造成的伤害的两倍更严重,也要比1块1磅重石头所造成的伤害的10倍更严重。

其实,我们根据一条原则就可以鉴别脆弱性与非脆弱性:对于错弱的事物来讲,冲击带来的伤害会随着冲击强度的增加而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直到达到某一水平)。

比如,汽车是脆弱性的,如果你驾驶它以50公里的时速撞到墙上,造成的伤害远大于时速5公里所造成伤害的10倍。再比如,一次喝7瓶葡萄酒,然后在剩下的6天里只喝纯净水的危害,比每天喝一瓶葡萄酒的危害更严重。每多喝一杯酒的伤害都要比前一杯酒的伤害更大,所以人的生理系统对于酒精呈现出的就是脆弱性。

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和图表,甚至还有数学函数模型。作者不仅仅教给我们什么是脆弱的,什么是反脆弱的,更重要的是,他倡导看到不确定性有利的一面,以一种反脆弱性的方式构建事物。可以说,这本书是引导我们在黑天鹅的世界中持续生存下去的行动指南。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是如果我们用风险投资的方式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你有100块钱,分成50份2块钱投资出去,如果失败了损失的只是2块钱,但只要有一个成功了回报将是100块的好多倍。但是现实却是我们似乎都害怕这种生活方式,过于追求稳定,拒绝不确定性和波动性,也拒绝了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可能性。

写了这么多,不免有些口渴,拿起电脑旁的玻璃杯,我的第一直觉它是具有脆弱性的。是啊,玻璃杯是死的东西,活的东西才喜欢波动性。验证我们是否活着的最好方式,就是你是否还喜欢变化。

反脆弱读后感 篇5

今天来写《反脆弱》这本书的读后感。

他也是《黑天鹅》作者塔勒布重磅新作~

众所周知“黑天鹅事件”是说人生里边的意外,我认为用美国生活典故一个梗“火鸡”比较恰当:火鸡️一直过着平安平稳,感激地生活,感激每一次农场主到来喂饭,但是!最后一次农场主出来的时候我们知道是要他全部要吐出来,要吃了它杀了他拿他的肉卖钱。

这个梗就是要告诉我们,不要做生活中的火鸡,“当一个事情如果会让你损失你人生的100%那么哪怕那是1%的概率,都是一个巨大的概率。”如何避免如何解决,就是要让自己去反脆弱。

️那么我们身边最大的脆弱推手是谁?

父母️️

父母帮你安排很多的事情之后,反而把你变脆弱了。因为你的父母在前期帮你把小的风险全部解决掉了,最后当你遇到一个连父母也解决不了的风险的时候,你的脆弱性就爆发了。所以我今天听到一句非常好的话:我们的成长速度一定要快于父母的老去的速度!

️脆弱性的含义:当你人生里发生某一件事情会让你的人生彻底崩盘,变成你无法承受的这个事情的时候,你的人生是脆弱的,也是说一次失去就失去全部,这叫脆弱。

脆弱的反义词是反脆弱,而不是坚韧。

读心理学知道一个词儿叫PTSD,应激障碍的出现,是人类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当然如果过分了,就变成过于敏感的神经质了。人生是一场修炼,这种修炼是怎么做到的?就是我们时不时的去面临,这样的一个负面的情绪负面的东西,让不好的事情一点一点的发生,最后变成正面的PTSD。不要变成习得性无助,让自己沉浸在情绪里边,什么都不做。做人不要做杯子,杯子是脆弱的摔在地上就碎了。做人要做弹球,往地上摔的越狠弹得越高。《反脆弱》里面举例子是说“做人要做猫而不要做洗衣机”,如何解释呢,就是说:猫你永远没有办法预测猫的下一个动作,哪怕它从很高的地方跳下来,它没事;洗衣机是机器是机械体,是有序的,是脆弱的。“有序是脆弱的,无需是反脆弱的”

️人身上的脆弱性怎么来的?

就是父母的天真干预,人生追求过多的稳定性。害怕不好的事情发生,尽量避免不好的事情发生。

如果未来是不确定的,你要学什么,首先学你的脆弱性,什么东西会毁掉你的人生。我们的父母总是在做一件错误的事情叫天真干预,我们需要知道经验让人变的更强壮,而不是灾难,远离父母或者身边亲戚朋友的天真干预。谁负责听谁的谁能承担起这个责任听谁的,老记住这句。话!从自己的脆弱中成长在不确定性中获利。

️怎样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反脆弱

利用杠杆原理:分散投资,同时押注,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反思

《反脆弱》这本书给我在人生中的爱情方面滴启迪是:投资一个男人是一个女人最大的赌性,投资男人是最大的赔本买卖

反脆弱读后感 篇6

金句:

一、未来包含在过去之中,没有过去的人就没有未来。

二、当你脆弱的时候,你往往倾向于墨守成规,尽量减少变化。相反,如果你想做出改变,并且不关心未来的结果,那么你就具有反脆弱性。

三、简单并非那么容易达到。你必须努力理顺你的思维,才能使其简单明了。

四、只有真正相信的人,才能避免最终自相矛盾。

感悟:

1、世上充满很多不可预测的、不可控的随机事件,由此带来越来越多的变化,整个体系变得脆弱,所以我们要有反脆弱性。

2、反脆弱性的精髓是在不确定性中获利。事物发展的方向有两个,学会找到不同方向所能得到的收益,即寻找事物的不对称性。

3、整个事物发展具有层级性,个体的脆弱性反而会增加系统的反脆弱性,所以学会看到坏事情发生的好处,以及好事情发生不一定都是好的。

4、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变化保有足够的好奇感,做随机漫步型的人,首先欢迎不确定性,并从中获益。

5、提高反脆弱性的方法:

过度补偿(过度反应)

对事情的发生作出更加夸张的预测,然后再对当下事件一笑置之。

合理干预

?辅助措施而非作为替代者去改变固有行为。

杠铃策略

锻炼全局思考的能力,当发生多种状况时事情会怎样发展,应该做什么因对措施。

不对称性

我非常看重这个非对称性的点,做投资也一样,如果风险预期足够小,而受益足够大,则可以抓住这个不对称的机会进行投资。

6、拥有反脆弱性强的投资者,不是不会失败,而是看事情的思维会好很多,我赚了当然好啦;我亏了,从事情的源头入手,分析亏损原因,不断总结经验,提醒以后不再犯错误,从中受益,这样的结果也是好的。

7、当市场充满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时,不要去定义市场有什么确定性,享受不确定性带来的.未知感,努力寻找市场的不对称性才是最重要的。

反脆弱读后感 篇7

长期处于稀缺的状态会改变一个人的心态。我觉得不光是心态,还有思维和认知以及胆量。

稀缺的内容可能是钱、时间、爱、资源、领导力等。

稀缺会阻碍人变得富有:忽略长期投资、借用未来的资源满足现在、引发宽带不足。对如何改变稀缺的心态也给出了3点建议:节约带宽、不要透支、每天设置提醒只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对于最后一条建议我想说一下发现在现实中的现象。很多管理类的书籍都说要“要事第一”、做最有价值的事情,我想说的是:不是每一个工作中的人都有选择的权利的。很所员工他没有可以选择的权利,不具备这样的机会、环境。有的小公司很多员工今天根本不知道自己明天会有什么任务,任务多是突然的、随机的、不固定的,没有办法提前规划、计划。

本应该工作日就可以完成的工作,由于各种原因会被要求周末完成,员工个人的生活计划会被全部打乱。每一天的任务也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但是工作的本质是加量不加价。老板们美其名曰是重视员工、培养员工。其实同时执行多任务,不仅会让人分心,还有个致命伤害——短时间内拉低人的智商。种种情况,导致了员工时间稀缺、精力稀缺、健康稀缺、财富稀缺、见识的稀缺。而很多公司稀缺得是好的文化、好的共同愿景。

反脆弱读后感 篇8

不知道耗时多久,从手机转iPad又换成了手机。还是决定写一下感受。

读书的起因是不想让某些人用我不熟悉的理论和别人交谈,真正开始读了觉得是一本很好的工具书,最起码在自我认知上,又给了一个新的路径、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作者在小结中写道,其实这本书就是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即反脆弱展开,书所有句子都是中心思想的推导、应用或解释。这就导致书中出现了特别多的经济学或者医学概念,比如林迪效应、黑天鹅事件、医源性损伤……也导致了初读这本书时,兴趣盎然,读到中途,觉得懵懵懂懂,后期依然磕磕绊绊但咬牙坚持了下来,毕竟,我也是一个反脆弱的坚定支持者。

书中,对我启发较大的也是反脆弱这个概念,本人在生活中也一直都偏好着不确定和随机性,能从冲击中受益,当暴露在波动性、随机性、混乱和压力、风险和不确定性下时,反而能茁壮成长与壮大。

书中有意思的理论太多太多,我在看书时,着重摘录了几条:

1.黑天鹅事件:指造成广泛、严重后果,不可预知的、不定期发生的大规模事件。

当你寻求秩序,得到的不过是表面的秩序;当你拥抱随机性,你却能把握秩序、掌控局面。

2.你的身体比你对未来更有预测性。

全力以赴做到极致。

在经济活动之外,最具反脆弱性的事物莫过于难以泯灭的爱或恨。

给我们带来最大利益的,那些曾经努力伤害我们但最终未能如愿的人。

3.微小的骚动和焦虑滋养了灵魂,让物种繁荣的不是和平、是自由。

要将重点放在行动上,不要过于依赖外界的评论,在别人的态度面前保持强韧性。

用书中一句话结束我的阅读,普罗米修斯热爱无序,埃庇米休斯憎恶无序。

反脆弱读后感 篇9

我们很容易认为,生活里发生的绝大部分都是命定,是由日复一日的重复或者是自己的际遇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一个人成功与否,从事了什么工作,和什么人在一起,遇到了什么事,和下一代的关系如何… 所有在生活中的和谐平静 或者失控浮躁极端不可解,在我们看不到的后面一定是有什么强劲而博大的力量,在推动,在支撑,如同平静的水面下定然有汹涌暗流涌动,心理学可以打破水面,和看不到的暗流联接,感受巨大冰山力量的存在…挖掘出现象之下的根源,然后我们就可以觉得,我又了解了一些我自己,又懂得了一些和人相处的同理心,又了解了一些这个世界。

越来越觉得,为人父母要接触一些心理学,学校教学涉及的是智力和能力,而心理学涉及的是人格。人格是支撑智力和能力的基础,在人格完善的前提下,智力和能力的发挥自然而然,如果人格不完善,智力再超群能力再强大,也不可能得到好的使用。

精神分析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人格是由早年所处的心灵成长环境决定,在成年以后,他(她)的一切的一切,包括外表和内心、语言和行为、成功与失败、幸福和悲伤等等,都直接或间接、或隐晦或明显的与童年的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我们成长在一个平和,有财力有远见,能为个人提供好的基础和条件,是值得庆幸的事儿,但绝大多数人没有那么幸运,就没办法改变了吗?

如书中所说:我们目前所经历的,内心的心理冲突,都是父母,原生家庭,童年经历的错吗?

从一方面来讲,不能否认这些说法,当孩子还不具备判断能力的时候,最基本的观念和认知和处世方法,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习惯都来自家庭,每个人的身上多少都会有父母的影子,所以人常说:“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强调出身,家风,教育对下一代的影响。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原生家庭也不完全是制约人的最主要因素,家庭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对人影响的程度也来自于个人成长的力量和家庭影响力量的对比,也就是说,个体的成长的力量越大,那家庭对人的影响就越小,如果个体成长的力量越小,影响就会越大。

如果有改变自己的意愿,就会在自我成长中有机会走出原生家庭,跳脱出来看世界,有机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立成熟正确的认知。

假如现实不顺,和人相处的关系,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停止抱怨,无论你的'原生家庭什么样,这都是我们不能改变的和解决的客观现实,既然是现实,抱怨无用,不如去寻找突破和改变的方法,让以前错误的,不堪的,变成自己规避继续犯错的资源,想办法纠正和超越是正解。

如本书结束精神分析杰出贡献者史蒂芬.米歇尔所说:我们必须承受生命早期的困扰或创伤会在成年后再现和重复,然而,更重要的是去观察和理解过去与现在的关系,即过去如何成为现在的基础,过去怎样作用于未来?

最后,我觉得不要一味只是看到自己的期待和创伤,自问我们理解父母吗?他们那个年代,他们的童年发生了什么?我们并不能同感深切同感悲悯,我只知道众生皆不易,人们的喜乐悲欢爱恨情仇很多时候都孤独的存在于踽踽独行的暗夜,即使血脉相连或情感相通也各有各的感受,心有千千结却不得吐,体谅原谅原生家庭,学着去改变,去承担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苦难,平庸和幸福……

反脆弱读后感 篇10

生活中大部分人都喜欢追求稳定而尽量避免变化,因为我们会误以为变化或者波动就会带来不利的后果,但其实不管是大自然还是人类自身,都是具有一定的反脆弱性的,可是却在很大程度上被我们忽视了。

比如,作者在书中写道:“正如森林里的小火会烧掉森林中的可燃材料一样,经济中的小伤害也会尽早淘汰弱势企业,让它们尽早失败(从头再来),并尽量减少对系统的长期损害。”

之所以我们会过度的担心小的波动或是变化,根源在于看待世界的眼光过于局限了。从具体的一件事或是微观层面来看,如果一件事物发生了波动或者变化可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但是我们将眼光扩大到整个系统或是宏观层面来看,这些问题的产生反而会促进事物的改进和进步。

就像作者所说的一个观点:“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其实挽救了更多人的生命。因为这次事故的出现,才大大刺激了船舶制造技术的发展,从而潜在的挽救了更多人的生命。

反脆弱读后感 篇11

参加读书会已经半年,特别感谢周老师的灵光一闪,筹办了读书会,特别感谢小伙伴们一直以来的陪伴,也感谢自己,当时勇敢地报名参加了这个活动。

这个6月,我们一起共读了塔勒布的《反脆弱》,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思维逻辑:

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非线性思维。

很多时候,我们出现了错误,很习惯围绕错误的点展开解决,强行把因和果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当成可以预测的线性关系,未必能真正的、彻底的解决问题。要想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立于不败之地,我们需要拥抱变化,把自己变成一个反脆弱的系统,像生命而不是机器那样去生存。

解决职业规划的思维逻辑:杠铃策略。

杠铃两头重,中间轻,可以理解为最好和最坏的两种极端情况都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重点,而中间的中庸情况,恰恰是我们要规避的,避免无意义的事情牵扯我们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可以把大部分的资源放在收益确定、风险足够小的事情上,同时把少量资源放在高风险、收益也可能很高的事情上,放弃那些中等风险和中等收益的事情。

养育孩子的思维逻辑:反脆弱思维。

以前,我总是不希望孩子受到任何的打击、冷落和挫折,哪怕这个伤害性极小,我也依然极力地去替孩子解决,希望孩子感受到的都是世界的友好和肯定。感觉自己就像达摩克利斯一样,特别脆弱,回想以前的行为,再思考自己对孩子的期盼,是完全相悖的,因为一颗老母亲的心,完全没有了章法。

九头蛇怪的案例让我明白,我们的孩子需要接受生活的挑战、困难的洗礼,才能越挫越勇,逐渐形成反脆弱系统。我们是孩子成长道路上坚强的后盾,不应该充当保护伞,隔离掉这些挑战给孩子所需要的成长养料,过度保护只能养育出脆弱的孩子。

觉察和接纳。我们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充满着更多的不确定性,所以如何应该不确定性,显得特别重要。面对不确定性,我们自己首先需要学会接纳和拥抱,是所有事情向好的起点。

反脆弱读后感 篇12

脆弱是心理:

脆弱不止是物质,更多的是精神,如果在心理上对失败能有所防备,并接受,那反脆弱就是成功的。例如王阳明,他就是事上练,什么叫事上练,就是说我干这件事,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我都无所谓,成功了固然是喜,不成功就当是一种经验,这就是最强的反脆弱。

反脆弱就是计算投入风险:

如果计算出损失很小,收益很大,那还有什么能阻止你大幅投入的呢?失败也无损根本,这也可以用于创业中。例如我当年和朋友作项目时,最初每个人投入只要六千块,那根本就没有什么可犹豫的,抱着玩的心态作进去再说。

反脆弱就是两手准备:

很多人干事都是全副投入,这就是风险,在反脆弱中,作者称为杠铃效应,其实在中国人中,叫两手准备,我在投入前就计算好了风险,如果失败也无损于我正常的生活,切忌卖房创业。例如我现在的情况就是有项目干就赚钱,没项目干就读书写文章,反正无损于生活,不管哪种情况都有助于自己的进步。

越是精确的方式就越是脆弱,要留有余地:

你如果精确的计算某件事情,算得越是精确,出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多留点余量,这样反脆弱性就越强。例如我当年亲自实践运营,利润能达到百分百,但其实让员工来运营,可能利润就只有百分之三十,这中间巨大的利润差,会导致你的创业模式彻底崩溃。所以必须要以员工的运营收入来计算收益比。

脆弱是可以转移的:

比如你是公司领导,可以把脆弱转移给下属,优胜劣汰,这样企业的反脆弱性就增强了。比如公司可以降低原材料成本,这样就转移了脆弱,自然自己公司的反脆弱性就增强了。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比如万一承受不了生病老人带来的压力,可以适当的把压力转移给保姆一段时间,以来回复心情。

脆弱是可以增强反脆弱的:

比如一件事情的失败,这是脆弱,但如果从这件失败的事情中吸引教训,来改进制度和思维模式,避免同类事情的失败,就这是增强了反脆弱性,亡羊补牢未晚也。

学习了反脆弱,可以提高自己的心理抗压能力,也是教导大家如何去避免风险,风险越大收益越大,这是句鬼话。风险小收益大,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永远不要把自己置于赌徒的位置,要知道美团的CEO王兴创业十几次才成功,你凭什么就能确定你这次就能成功?不光要看到他的成功,更要看到的是他的韧性,这才是反脆弱的典型,失败十几次都能重来,证明每一次失败的损失都是可控的且有限的,这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