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为您准备了以下关于“苏武观后感”的内容,欢迎您收藏本文以便日后查看。有空时出去看看电影是令人高兴的事情,优秀的影视作品通常能够深入我们的内心。 我们应该有目的性的去完成一份观后感,其实写观后感的过程也是教育自己思考的过程。
《苏武传》好像是第一次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以前我也没读过,这是第一次讲。前面几段写苏武如何威武不能屈,冰天雪地里如何艰难生存,我都觉得一般般,到李陵劝降以下,我才觉得看到了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
李陵劝降苏武,最重要的理由有二:一是苏武在汉朝的家人已经死的死,离的离。兄长因为侍御时不小心“触柱折辕”,被“劾大不敬”,导致“伏剑自刎”;弟弟因为追捕犯下杀人罪的“宦骑”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母亲去世;年轻的妻子“闻已更嫁矣”;妹妹和子女“存亡不可知”。换言之,在汉朝已经没有苏武的家,回去已经没有意义。二是汉武帝“春秋”已经高到经常犯糊涂的地步,大臣经常无辜被灭族,朝野人人自危,不再值得苏武效忠。
李陵是降将,本身有人格污点,心含愧疚,对苏武是很尊敬的,所以他劝苏武的出发点,不在于投降有多么好,而在于不投降也已无路可走,这是实实在在地为苏武着想。但正如我们所料,苏武并不动摇,他有他不降的理由:
“武父子亡(无)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分析起来,理由有二:一是自己一家父子兄弟蒙主隆恩,理当陨身相报;二是“臣事君犹子事父”,不需要任何条件,虽死无憾。这段话真是可圈可点。
先说“报恩”。自己一家人的功名利禄都来自“陛下”的恩赐,所以现在面临单于的“斧钺汤镬”,正是报恩的大好时机。在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时代,这倒真是一个“硬道理”,没什么好说。问题在于,汉武帝不见得是一个值得让人为之“肝脑涂地”的主儿。李陵本身就是一个例子。李陵率孤军五千深入不毛,与匈奴八万主力作战十余日,杀敌数千,弹尽粮绝,而“贰师将军”(相当于代表皇帝监督军队的职务)、国戚李广利却不发援兵。李陵在只剩下十余骑的情况下,无奈投降。李陵投降有没有道理暂且不说,至少汉武帝用人不当,过后又把责任全部归咎于李陵,将李陵灭族。司马迁只不过站出来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结果惨遭宫刑。那苏武捞了什么好呢?两个兄弟,因为小小的工作过失,一个“伏剑自刎”,一个“惶恐饮药而死”。不要轻描淡写说这是畏罪自杀,没有强大的压力,是不会做出这种激烈的举动来的。这种“陛下”,好大喜功,刻薄寡恩,真不知道对他有什么恩好报。
再说“君臣父子”不过这个问题虽然很大,却似乎没多少讨论的空间。在苏武的时代这是一个公理,不需要证明;今天它当然显得很好笑,但我们又没法拿现代的伦理价值去要求古人。爱国不等于爱皇帝,但事实上苏武的不降就是站在爱皇帝的立场,所以我对此无话可说。
回头再看降将李陵。我觉得《苏武传》里头写他的有一段让人感触特别深。苏武被释放回汉朝前夕,李陵“置酒贺武”,最后唱了一首歌:
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颓。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我试着把它意译一下:
行军万里啊穿越漠漠黄沙,我率领将士为君奋勇杀敌。英雄末路啊弹尽粮绝,血染疆场我却落得千古骂名。老母亲死了,纵想报恩我也已无家可归!
据说美军士兵手册里有一条,如果遇到敌人包围,在无法突围取胜的情况下,应该第一保证自己的生命,投降对方,并要求受国际法保护。这种观念对于孔子的精神后裔们来说,可能太过振聋发聩。不过我读这首歌时,我真不觉得李陵的投降有多么可耻。把仗打成那样,够对得起刘皇帝了吧,谁还能一辈子不打场败仗啊?从这首歌里,我们似乎可以读到李陵内心的痛苦,屈原式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
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是英雄,值得敬重,不过他的不降只是为了对刘皇帝效忠,我觉得有点遗憾;李陵投降匈奴,不能说不是一个污点,但我觉得可以理解和宽容,他是一个人,和你我一样有血有肉的人。最后我要说的是,对于“忠”,应该允许有讨论的自由。如果确实有的话,那我先表达一个观点,那就是,“忠”是个好东西,但要说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忠”是无条件的,我第一个反对。
苏武的《留别妻》读后感赏析1500字:
《留别妻》——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去匈奴前给妻子写了一首《留别妻》,第一句是“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最后一句却是“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明天我就要为国远行了,你不要担心,不要忘记你我之间欢乐的记忆,哪怕这可能是我们的最后一面。”苏武牧羊,为汉守节,在北海历经沧桑,北海的风雪不仅见证了一个男人的刚节,还吹散了他十九年的光阴。
苏武在天汉元年出使匈奴,昭帝时带着满头白发回国。可妻子却已改嫁他人。苏武把财产全部分送给亲朋旧故,选择独自终老。人走声散,夕阳昏黄的光洒在他佝偻的背上,年迈的他立在空旷的院子里,一步一步地向大门走去,似乎在去追什么,可门里门外都是萧瑟的风,风里再没有一个青衣罗裙,浅笑如水的女人为他等候。
若此生,得不到,护不了,那吾宁愿百年孤独。若此生,得到了,护不了,那吾愿放手,百年孤独。
苏武在匈奴时被副使张胜牵连获罪,卫律劝他投降,他当场拔刀自刎,后经胡巫抢救,保全余命。单于在对他威逼利诱都失败后,关他,让他绝食。苏武却靠吞雪,吃毡毛,活了下来。单于无奈,把他丢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说公羊产乳了你再归汉吧。可是苏武“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仍不归降。
我想知道,这个刚烈节义的男人拔刀赴死那刻眼前浮现的是谁的脸,吞雪食毡时心中想着谁的面容,北风萧瑟之中是否会思念爱妻温婉的嗓音。
爱,的确不值钱。但有时爱可以带来拯救,可以宽慰一颗伤痕累累的心。
“我如果活下来了,我一定回来与你相见。我要是死了,也会永远想你。”这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承诺,这个男人后来守住了他的大汉,却没能守住他的女人。
我也见过许多男人许过的诺,后来那个叫薛平贵的娶了西凉公主,那个叫司马相如的逛了花楼,那个叫李隆基的只会对着遗物哭。丁先生也曾许诺我,会对我好,绝不弃我而去,后来我们形同陌路。苏武说,你我结发之日起,我从未动摇过与你恩爱到老的决心。我想,除却对大汉的忠心,苏武刚强的内心之中一定有一个位置安放着他对妻子的爱,那爱支撑着他每一个濒临绝望的瞬间。
你我结发之日起,我从未动摇过与你恩爱到老的决心。爱喽,虚无得像屁一样的东西,折磨了许多人,也给许多人带来救赎。虽然我现在着实体会不到快要死的那刻突然想到我的Mr.Right就瞬间满血,能量回升的感觉,但每每读到或写到这些,总会生出莫名的沉重感。
《谋杀似水年华》中被关在地下室的秋收,没有水没有食物,为了使自己不陷入昏迷,他拿着碳块在墙上一遍又一遍地写田小麦的名字。多年之后,当田小麦走进地下室,天窗上的光泄下来,照亮墙壁,满墙都是大小不一的“田小麦我爱你”六个字,她捂着嘴,不知道该笑还是该哭。
有没有一个男人这样爱你,或者这样爱过你?你又会不会这样的去爱一个人?
很多人穷其一生都不会遇到一场天雷勾地火的爱情,陪伴在身边的那个人谈不上多动心,但足够一起营造快乐的回忆,一起在柴米油盐中缓步前进。我呢,说不准哪一天想安定下来了,就把自己变成一个温柔的孩子依偎在一个对我宠爱的人身旁了。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愿天下有情人生死与共,不论红尘还是黄泉,都能恩爱偕老。愿天下有情人不论红尘,还是黄泉,都能生死与共;也愿天下人都能与相爱之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高考满分作文与历史文化名人(苏武)
西汉大臣苏武(公元前140-60年)以忠于节日而闻名。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汉武帝元年(汉朝前100年),中郎被派往匈奴,然后被困在北海(今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在那里当牧羊人生活。
苏武在匈奴前后十九年。
【人物事略】
出使匈奴公元前100年,且靼刚刚立为单于,惟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
汉武帝对他这种理性的做法赞不绝口,于是派苏武为中郎的使者,护送汉代匈奴的使节随卓节回国,并送给单于一份丰厚的礼物,感谢他的好意。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
苏武完成任务即将回国时,勾践王与长水人虞常密谋反匈奴,汉使张胜参与了密谋。然而,谋反失败。听到这个消息,张胜担心自己和虞常私下里说的话会被**,于是把这个故事告诉了苏武。
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
”便想自杀殉国。
自杀未遂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如果你失去了正直,侮辱了自己的使命,即使你活着,你怎么能回到汉廷去呢?”!
”说完,魏洛大吃一惊。他帮助苏武,派人骑马去看医生。常惠等人哭泣着,把苏武拉回营帐。单于钦佩苏武的节操,早晚派人探望、询问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怒斥卫律卫律本是汉臣,投降了匈奴,单于让他来劝降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己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好,封我为王,给我几万名的部下和满山的牛羊,享尽富贵荣华。先生如果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苏武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的臣子。
你忘恩负义,背叛父母,背叛朝廷,无耻地成为叛徒。你面对我说什么?我决不会投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
窖中受饥匈奴单于见苏武不投降,便把他关在一个阴冷的地窖里,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才免于饿死。
苏武拒绝流亡北海投降。单于把他流放到北海(今天的俄罗斯贝加尔湖)。单于给了他一组公羊,说要等公羊生了小羊,他才让苏武回去!苏武搬到北海后,粮食无法运输,只好把野生老鼠储存的野果挖出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苏武被匈奴拘禁19年后回国,汉昭六年(公元前81年)春回到长安。赵皇帝下令苏武带着祭品去武帝陵园和祠堂拜祭,并任命苏武为朝拜国。苏武活到80多岁,于汉宣帝神爵二年(60年前)病逝。
【名家点评】
(汉)班固: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爵命",苏武有之矣。
李白:苏武在匈奴。他举办了十年的汉节。白鹅去森林里飞。他在空中传递了一封信。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渴饮月窟水,饥餐天上雪。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苏武》)
(唐)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苏武庙》)
(元)张养浩:为臣惟命敢辞难,脱遇艰难亦自安。试看子卿持节处,雪花如席不知寒。(《苏武》)
【素材运用】
话题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苫,而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人生旅程,要让戈壁荒原在我们心中绽放鲜花,就必须面对挫折,不能扩大痛苦。
苏武流亡北海时,北海的羊咩咩叫,仿佛在迎接这位不屈的人。如果说这十年的痛苦可以看作是挫折,那么挫折无疑是痛苦的,但老牧人并没有放大痛苦,于是十年后,汉画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完整。
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节选)
话题2: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意见
苏子卿在贝加尔湖湖畔。他披着一件白羊裘,毡履,毡裳,毡巾覆首,独立在苍茫无际的西伯利亚荒原当中,有雪潮一样的羊群在他背后。他在孟春的黄昏时分,待要归返穹庐,背景中贝加尔湖上的冰涛,与天际的白云波连山竖。
他向着东行,遥遥地望南翘首:眼阵中含蓄着无限的悲哀,又好像燃着希望一缕。他只相信自己,只相信自己的祖国。
他的心里只有大汉。卫律的劝说他不听,李陵的意见他当耳旁风。他新娶的胡女的眼泪留不住他,他的小儿子的小手拽不住他的衣襟。
他谁的话都不听,他用他的坚持塑造了他自己。一个野花烂漫的碧绿的大平原,平原中立着一个持杖的女人,背后也涌着一群归羊。那是苏武归国后的风光,他的弃妻,他的群羊无恙;可那牧羊女人的眼中,那含蓄的是悲愤?
还是凄凉?(《女神》节选)
话题3:心灵的选择
荒凉的北海,羊群咩咩地叫着,不远处坐着一位手持汉节的人,从黑发到白头,用半生的心血续写着丹青。南方,皇帝一代又一代,然而,谁也不记得,遥远的北海上,立着一座汉朝不倒的丰碑。
汉节上的漆一层层褪去,老人的眼里却始终燃着一丝火光。匈奴的可汗惧怕:"怎么还有这么固执的人?"他更无法理解,这半生的重量承起的竟是中华民族永世的骄傲!
在生命的天平上,有人选择个人的荣辱得失,但是更有人选择个性的无碍释放,国家的繁荣太平,民族的坚贞气节。而往往是这些人,托起生命的天平,紧握永恒的绳索,在生命与永恒的拔河中,探到永恒的答案。(2002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与永恒拔河》节选)
话题4:自尊与他尊
《苏武传》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当苏武与其副使张胜同被单于抓获后,面对单于的**和威逼,苏武选择了精忠报国,而张胜最终选择了投降。以常理推断,对苏武的宁死不屈和拒不投降,**的单于不可能不杀他。但正是由于苏武的这种节操,却赢得了单于的尊敬和历史上的美名。
而张胜、李陵乃至卫律,则被永远地钉在了耻辱柱上。事实上,历史上由于自尊而获得他尊的例子不胜枚举。(《苏武的尊严》节选)
话题5:道德与名节
中国人历来看重道德与名节。旧时高洁的文人即使在百般困顿之中,依旧保持"人淡似菊"的操守。古代烈女被市井泼皮碰碰手臂,竟然利刃断手,以致留下烈节牌坊。
汉代苏武被迫牧羊,在冰天雪地中"渴饮雪,饥吞毡",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凛然持汉节而不改其志。“时穷节乃现,一一垂青史”。所有这些,都留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佳话。
(《道德与名节》节选
话题6:信念
在苏武出使匈奴时,因随行人员参与了匈奴人的叛乱而被扣留。在危难之中,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又抱定必死的决心,决不"屈节辱命"。面对卫律始而威胁,既而利诱,最终又以断水绝粮相逼等手段的逼迫,他从容处之。
在受审时,他甚至以自刎来避免受辱。后来的审讯中,卫律当场"剑斩虞常"以此胁迫汉使,副使张胜在此情况下投降了,而苏武面对卫律之剑,岿然不动。卫律又以富贵劝诱,苏武则直言怒斥,更以两国安危责之。
在匈奴将他置于冻饿之境时,苏武仍然没有屈服,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信念,他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还是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念念不忘自己是汉朝的使者。匈奴又派故人李陵来劝降,企图打消他对汉朝的眷恋之情,苏武不作正面的交锋,只是以君臣和国家的大义自剖心迹,反倒使李陵感到羞愧,无言以对。(《信念》节选)
话题7:选择
悠悠岁月,历尽多少冷暖:滚滚浪花,淘尽多少英雄,但伟人之风永存。
那是苏武牧羊的北海吧!苏武选择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节,发扬了华夏文明的优良品德。这样的选择崇高、无私!
浩浩天地,朗朗乾坤,多少仁人志士留芳百世,虽死犹荣。他们或是崇高无私,或是明智无悔,或是崇高质朴。正是他们所做出的无上光荣的选择,使得我们的民族摺焰生辉,使华夏文明万古流芳。
历史选择了苏武,苏武选择了崇高无私,选择了明智,选择了质朴。那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是历史的星空中最耀眼的星座,引领着后来者在暗夜里找寻生命的座标,勇往直前而不迷失。(《无尚的选择》节选)
话题8:坚持
当苏武牧羊于北海时,单于派降将李陵到北海劝说苏武投降。李陵说:"单于诚心诚意等待您归顺,看来永远不会让您回大汉了。
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罪,有谁知道您对朝廷的忠义呢?"李陵历数苏武出使匈奴以后一家的悲惨遭遇 (大哥和弟弟被迫自杀,母亲去世,妻子改嫁,儿女不知去向),妄图动摇苏武归汉的决心。但是,苏武却坚定地说:
"我平时就希望为朝廷抛头颅、洒热血,如今有了舍身报效的机会,就是挨刀斧、下汤锅,也是甘心乐意的。"他始终不受**,为后人所颂仰。(《热爱祖国坚贞不屈的使者》节选)
【成品展示】
失落的贝加尔湖
——读《苏武传》有感
何燕虹十九年的执着,十九年的追求,十九年的坚守!
十九年,天之苍苍,地之茫茫,芸芸众生又有多少个十九年呢?苏武却以十九年之久的岁月抒写着一卷民族不屈的丹青。“人生自苦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指的也就是苏武这样的人吧。
度扬沙,过北疆,驼铃声声歌胡疆;左牵马,右擎旄,忠使迢迢过沙场。茫茫的贝加尔湖边,有一位持着汉节的长者,顶着风雪,啃食草皮,牧放羊群。公羊育儿,谁都知道这是一个笑话,可谁也不会笑,因为他昭显的是民族的尊严,民族的不屈,民族的气节。
十九个春秋,几度风云变幻,汉朝帝王换代了,南方的人们也将遗忘了,手握的汉使节杖也褪色了,但这位老人的本色丝毫不改,他心中的热情依然如火般在熊熊燃烧,温暖了北方的那片冰雪大地,温暖了他身边的贝加尔湖,也温暖了一段冰冷的历史。
他的执着,张胜不懂,卫律不懂,李陵不懂,单于也不懂……许多人都不懂。但他的执着使李陵这些人倍感羞愧,他的执着使单于深深震撼,他的执着使民族牢牢铭记,他的执着感动了我们,乃至历史。这是苏武的十九年。
那么,你我的十九年呢?
在踏入高考场时,也将是迈近我们生命中的第一个十九年之际;那时,你我的十九年又到底抒写了什么呢?
也许,高考不能决定你我的一生,但它无疑是人生中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它必将影响我们往后的路。十九年的青春,弹指一挥间,你是否有自己生命的最淋漓的表现?现实是,有多少人在温柔乡梦中沉醉,有多少人在虚度年华中沉沦,有多少人在挫折磨砺里趴下了……如此,再多的十九年,也是毫无意义的浪费!
失落了执着,失落了追求,失落了坚守,
也就失落了生命的价值,黯淡了人生的光华!
浩浩天地,朗朗乾坤,斗转星移,历史没有忘记苏武,正因为苏武那光辉的十九年。苏武离开了贝加尔湖,回到他梦里千百遍回望着的家,贝加尔湖失落了一位风雪中的牧羊人,可这失落换来了苏武的璀璨,挽回了一部民族节气的光荣史。
让我们挽回那失落的精神吧!挽回苏武般的执着追求,挽回苏武般的坚持不懈,挽回苏武般的忠贞不渝……苏武不只是一位历史名人,还是一座精神丰碑。我们应将他不朽的崇高品格传承——传承其坚毅,传承其勇敢,传承其执着……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畏艰险,坚忍不拔,披荆斩棘,勇攀高峰。
回望着汉室的繁华似锦,我凝眸在北海里你那拿着旄节的身影,如此单薄。多少风霜,多少年,你的额头上深深地刻画着皱纹,你的鬓角,不知何时已染上白发。而你的眸依旧是那般神采奕奕,时刻回望着你的大汉土地。
19年的岁月,你与羊为伴,冰天雪地里,你手持旄节,站成一座流传千古的丰碑。现在的人们依旧仰望着你,你传照千古的神采,你挺直的腰,每一点都让人很深的敬仰。我在千年之后的今天怀念,你在那里是否安好?
有一次,我想走过你生活了19年的荒原,感受你的艰辛,真正感受你的温度。我不知道你的身影何时被梦萦绕,但遗憾的时,几千年过去了,我们无法穿越它。深深的刻写你的名字,在血脉里融入那些风霜雨露,看着荒芜的旷野,深深地凝思着千年之前的你。
看到汉朝寻找你的踪迹,我很高兴看到泪水流淌。你的汉朝没有抛弃你,没有关心你的生死。在浩瀚的北海,他们一路走来,你终于在分开19年后回到了家。虽然妻子儿女已经成为别家的,可你在意的只有你的大汉天下的安康。
青丝出使白鬓归。你的美好年华被无情的摧残殆尽,你的眉角还是那么坚毅,你的精神依旧那么矍铄。你没有被谣言打败。你不在乎那些嘲笑你牧羊人的人。你只要恪守自己的职责,在世界上为正义和正义说话。
你的精神让我们后人感慨良多。
静守月光,一次一次洒满眼前的世界,清冷冷的似你的眸子,从历史的缝隙里折射出震撼心魄的感动。不知道对着星空的呢喃,你是否在听得见?你知道吗,一个人在千禧年的今天,在夜空中,静静地想着属于你的一切。
时间还在悄悄地流逝,你的白发已经在历史的流沙中模糊。伸手触摸不到你残留的温度,看着清冷的月光,我焚香凭吊,希望你可以看到那袅袅的烟缕,知道我在这里虔诚的怀念。
山高路远,思念不断。记得你那苍老的面容,一生铭记你的高尚的节操,这一生,知道你的痕迹,不枉来世间走了一遭。合上书本,让记忆在血液中流淌,感受你一点一点带来的感动,体会到我们在那些日子里应该记住的痕迹,然后怀念今生的邂逅。
在青史上,你的名字依旧,我们依然仰望你的存在,铭记你的未来。
1. 阅读是是关注人物生存状态的过程。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样,为人物这种生存状态进行合理的归因。有了这一思考过程,人物就不只是“好人”与“坏人”了,对生命的认识也会因此丰富。
读《苏武传》,也不应该强迫自己读出苏武的忠诚。这只是苏武的生存状态,是“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的报恩者和把“臣事君,犹子事父”作为自己最高行动准则的儒生的生存状态。
细读文章,李陵的生存状态真实感人。他没有卫律幸福,他虽然投诚,却始终以投诚为耻。他没有苏武幸福,没有苏武信仰的单纯,眷恋着俗世的幸福。他是一个痛苦的人。当卫律去劝降时,威逼利诱,惹得苏武的一顿臭骂,但李陵去劝降时,苏武却没有动怒。同样对劝降者,班固对卫律着墨不多,但对李陵却用了大量的篇幅。
李陵,“飞将军”李广之孙,名门之后,他继承了其祖英勇善战,也继承了其祖悲剧的命运。不甘沉默,请缨率五千弓箭兵深入大漠,想一战成名。然而最终因弹尽粮绝,突围不得而被-迫投降。李陵为什么不杀身成仁呢?将军战死沙场,不正是死得其所吗?然而谁不想活命呢,谁能轻易地舍弃生命呢。何况他还想以另一种方式来证明自己对汉室的忠诚,“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但不管是真降还是假降,他都觉得自己在人格上已矮了一截了,因此,尽管与苏武是故友,又同在匈奴,“终不敢求武”。后受命劝降,其说辞如实地道出苏武真实的生存困境。终不得归汉,忠诚无人知晓;家破人亡,没有必要归汉;皇帝喜怒无常,即使归汉,面对是鲜花还是刀斧尚未可知。求名、求家人平安、求善终有果,这些都是人之常情。李陵在苏武守得云开见日出之时,置酒相贺,与武决别,泣下沾襟。他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汉室能够赫免他的罪过,保全其老母性命,也一定以反水的方式来表明自己对汉室的忠诚。李陵内心的悲伧全化作了眼泪,当初不得不降,祸及老母,今生无家可归,长作域外之人。
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幻化成了那泪流满面的李陵。
2.
十九年,天之苍苍,但芸芸的众生又有多少个十九年?
苏武本以十九年书写着民族不屈的丹青。
在中国,这样的人也可谓是屡见不鲜,尤其是在古代中国,生命对于一个壮士英雄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而《苏武传》中的苏武就是这样一位人物。
他拥有“真金不怕火炼”的伟大气节,面对卫律和李陵的劝降,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他没有投降,没有退缩,他始终信念如磐石一样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而和他相比,其他的配角就相差甚远了,与苏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在事情败露后又经不起考验,叛变投降。而在相比下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的纷争,欲以死息祸,而面对匈奴的劝降也是种坚定不移的.坚守着自己可贵的民族气节。
卫律的卖国求荣,阴险狡诈与苏武的忠贞不二,不卑不亢。
李陵的为一己之私而叛国与苏武的以国家利益为先。
这些都能强有力地表现出苏武是个爱国忠贞的真君子。
而往往做英雄是要付出代价的,而李陵的一番话也无疑翻起了苏武内心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一定使苏武痛不欲生,可是他仍然舍小家为大家。为国忠贞的信念战胜了一切。他对卫律,义正言辞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并且列举了惨痛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为的就是告诉他一个道理:多行不义必自毙。
他也是一个铁铮铮的汉子啊!
是坚定的爱国信念一直支撑着他,即使始出强壮,发白归汉,相信苏武一定无怨无悔。
(一)知识和能力要求:
2.掌握文中的主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会翻译一般的文言句式;
4.培养阅读传记文言文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苏武牧羊的历史,感受苏武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2.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来审视作品人物形象,评价其积极意义;
3.在学习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思考和认识
1.以学生为主体,组成积极的学习活动,转变教师讲解、学生记录的教学模式,
2.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质疑能力,
3.学生小组合作,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质疑,激发学习的兴趣,
4.教师对质疑辅导,课堂上师生互动,让课堂绽放出活力和生命力。
第二课时教学理念:
1、这节课是学生小组之间开展交流,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进程中来,实现资源、知识的共享,
提高学生的讲解、交流能力,极大地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更突出他们是学习的主动者、主体者,
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由讲师对各小组进行评价,鼓励。
3、结合背景材料,深入理解人物特征(学生展示自己了解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
4、让学生走进历史,走进文本,直面人物,主动参与,挖掘探究,培养独立的鉴赏能力,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
5、以鉴赏为契机,培养民族精神,传成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个人素质.
第三课时教学理念:
1、加强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放课堂,让现代视角与历史视角融合;
2、学生在古典文本的解读中注入现代的意识,去体现出时代意识和创新精神;
3、让优秀的文化在新世纪绽放出光彩。
三、说教学过程
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疏通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一)导入: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三)苏武是汉朝史臣,怎么会到冰天雪地的北海牧羊呢?苏武到底经历了哪些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苏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同学们,为打开心中的这些疑团,请先阅读课文书下注释疏通大意,有疑问处做好记号。疏通文言知识,结合完成学案相关内容。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四)文字疏通完毕,请同学们思考:1、课文记叙了苏武的哪几件事情?表现了苏武的什么品性?
明确:课文先后记叙了苏武的两次自刎、两次反劝降和北海牧羊几件事,表现了苏武坚定的信念、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表现了苏武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节。
2、课文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明确: 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1~2段)介绍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第二部分(3~8段)写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第三部分(9~10段)简介苏武被放回汉朝的经过。划分依据:时间顺序。
本文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苏武的故事的确悲壮崇高,令人感动,回去后请大家用现代汉语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复述文段。试分析传记中主要的人物性格。
1、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传记的类型很多,有自传与他传,有一人之独传与多人之合传,有正规史传和文人写的别传、逸事,等等。
面对一篇传记,我们首先要善于辨明其所属的类型,这样才能求得准确的解读。比如说,自传是传主本人的文字,具有自然、真切的特点,我们可以沿着传主所叙之事直接窥知其思想、人格;他传是作者为别人写传,其中必然融入作者的情感认知、价值企求、思想趣味,要准确解读既需注意传主之事,更要参透作者其人,看其事是否真实,其叙是否公正客观。独传作为单个人的传记,其人生经历有着怎样的特点,前后所叙之事有着怎样的联系,这是我们在阅读中应予关注的;而合传一般是相关聚合,或是相近聚合,这就需要我们理清关系,在近似中找出差别,在比较中见出异趣。正规史传往往是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表现人物,而别传、逸事(如《段太尉逸事状》)往往并不重视人物全史,而是从横截面取材为多,对此我们也应有足够的认识。
苏武到匈奴出使时,正值汉匈战争最激烈的第一阶段刚刚结束,新即位的匈奴单于想用缓兵之计改善与汉朝的关系,争取时间巩固内部,所以主动提出双方新的一轮攻势兵分两路,主力由李广利率领,出河西走廊,直扑匈奴与西域的接合地带,意图扫清匈奴对汉朝准备经营的西域地区之威胁;李广的孙子李陵率领步兵,进入匈奴境内牵制单于主力。这一战汉朝失败,李广利先告败绩,李陵也基本全军覆没,本人投降,成了匈奴的大将。
1、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2、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明确:① 第5段,卫律劝降苏武时“举剑拟之”,“武不动”,这“不动”两字充分显示了苏武视死如归的精神。当卫律以富贵诱惑他时,“武不应”,“不应”二字体现了苏武“富贵不能淫”的高贵品质。
②这部分写到苏武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写了众人的反应:“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这两次自杀虽然未遂,但可以看出苏武以死报国的决心,刻画了他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坚强个性。
③课文第6段写到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通过对艰苦考验的描写,表现了苏武坚忍不拔、历久不变的爱国意志。
3、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
(1)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探究、总结)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
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5、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①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教师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三)学生总结文章塑人物的艺术手法。
1、运用细节描写。
2、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3、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4、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5、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着。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一、教学目标:
对苏武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二、教学重点:
对苏武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全面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体会到苏武的人格魅力,但人无完人,苏武的行为也未必完全是对的,下面我们就对这个人物的功过和价值进行讨论。
①廉者不食嗟来之食。苏武为何接受单于弟弟的馈赠,为其矫正弓弩?
商议后明确:白居易说“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不合义的要求,君子决不轻生;非死不可时,君子决不惜死。苏武接受单于弟弟的馈赠,这是“君子不轻其生”,是活下去的需要,而这时的坚强存活恰恰便是一种斗争方式。这与廉者,与宁可饿死也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不同。
②李陵劝降时所说“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是实情,苏武为何不接受?
商议后明确:汉武帝晚年的确残忍,班固继承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语带批判,义正词严。但苏武秉持至高无上的君臣之义,坚定地对李陵说:“臣事君,犹子事父,子为父死无所恨。”这正是封建士子的道德原则,是苏武尽忠于大汉帝国,至死不渝的表现。
③苏武的忠君是否带有愚的成分?
商议后明确:苏武的忠君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对人民的。身为汉使出使匈奴,在遇到意外事件之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不能屈节辱命,不能使人格、国格受辱,而是为了大汉王朝的利益,愿意赴汤蹈火。如果他变节投降,那么他个人虽安享富贵,但国家与人民无疑会蒙受屈辱。当然武帝的恩情也不能抵消其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苏武一味强调武帝对他们父子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之肝脑涂地也不免带有愚的成分。
④苏武出使匈奴前曾许诺其妻“生当复归来,死当长相思”“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为何还在匈奴娶妻生子?
商议后明确:也许这是人性的弱点,真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娶了与自己对立民族的妇女为妻,确实有违当初诺言。不过所生孩子名曰“通国”恐怕别有寄托吧。同时“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我们又怎能苛责两千多年前的苏武?
(三)讨论问题 :前段时间,国家教育部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文字:“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 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
按照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参考观点一:
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但是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我认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
参考观点二:
反驳岳飞是民族英雄的人,一般是从民族英雄的定义出发,然后导出结论的。至于民族英雄的具体定义是什么,人民群众不关心,但似乎专家的定义和广大群众的不一样。是让专家修改定义,还是人民改变认识向专家看齐,值得探讨。但是一般来讲,在诸多英雄称号中,诸如打虎英雄、抗洪英雄,民族英雄的称号是最高的,我想凡是对于民族、国家的独立、解放和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并且具有巨大人格力量的人,都应该称作民族英雄。尤其是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爱国和献身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文化传承的关键内容。民族英雄的英雄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甚至敌我双方。所以康熙给袁崇焕平反,乾隆给史可法立祠,日本人给抗日英雄送葬。因此,有人所说的称岳飞为民族英雄,不利于民族团结,纯属无稽之谈、庸人自扰。事实上,好象也没有哪个少数民族对称岳飞为民族英雄提出过异议,或觉得伤害了谁的民族感情,金人的后代乾隆还拜谒过岳王庙呢。
参考观点三:
如何描述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演变,看起来容易、做好却很难。既要反映当时历史情况,又要反映中国地域和民族合并、共处、融合的演变,也要照顾到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感情,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更微妙的是,太多去谈各民族间纷争的痛苦和少数民族被兼并的详情,恰好启蒙了少数民族和族群(甚至包括中国南方和边远地区)被兼并的意识,激发了他们对属于历史上外来民族(特别是汉族或北方民族)的怨恨,导引少数民族和地方的分离倾向。从历史的处理来看,一个带积极性的做法,是承认民族之间曾经出现过压迫或掠夺与反压迫或反掠夺的历史,承认各民族有一些特有文化。指出特有文化的有些方面丰富了中华民族。但是,更加强调民族合并、融合、共处、互助、互利、共同发展的历史,更多去挖掘民族融合历史积极的方面和必要性。老去挖历史伤疤,只能让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兄弟民族间善意和兄弟情感淡漠,互相指责,相互的怨恨加深,引起民族大家庭的分裂。
如果说岳飞、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他们首先是汉族英雄,在当时反抗外族压迫和掠夺时,其事迹勇气令人敬佩。在当今各民族共处和形成的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敌人入侵时,可以发挥他们的精神。但是,在描述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历史时,有必要了解少数民族的感受,方法应讲究,需要微妙和成熟。中华民族需要有理性包容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观,也需要属于各民族的民族英雄。
1、班固与司马迁史学思想与写作的区别。《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其休例基本继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传。班彪认为史记有两缺点:一是务求多闻广载,至于疏浅;二是思想未能统一以儒家经典上来。另班固是奉诏修史,直接受皇家意志的限制。受家学和政治的影响,《汉书》与《史记》有较大不同。思想上,《汉书》站在刘汉王朝的立场坚守儒家思想正统,对一些人物的评价,与《史记》有较大差别。写作上,《汉书》不象《史记》那样融注了作者的深情和感慨,而是更加客观平实,冷静翔实地照录史实。这些地方,都体现了班固正统严谨的史学思想和《汉书》的“官史”特色。
2、《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表、志由曹大家(即班昭班固之妹,嫁给曹世叔。“家”通“姑”)和马续补成;纪、传从昭帝到平帝有班彪的《后传》作底本。而从高祖至武帝,更多用《史记》的文字。班固删润旧文,正是所谓“述而不作”。他删润的地方,却颇有别裁,决非率尔下笔。(朱自清《经典常谈》)
1、搜集一些外交官(古今中外皆可)的资料,为他们写一篇传记,要求兼顾历史真实性和文学艺术性,可适当运用《苏武传》里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字数在800字以上。
假如你正在面对苏武所面对的局面,作为汉使出使匈奴,匈奴有骄横的单于,你的一个糊涂的部下参与了匈奴亲王的谋反,身为汉使的你会怎么做?你要怎样处理这种复杂的外交局面?运用你的智慧,结合你平时知道的历史和外交知识,看你能否做一个比苏武更加出色的使节。
看到赫然醒目《苏武传》。苏武,这个大汉臣子。坚贞不屈北海牧羊十九载,我仿佛看到在茫茫的草原之上,一个背影携着正义从地平线上缓缓出现,渐近,渐近神情悲愤、面目刚毅,眉头的皱纹记载了那些苦难的日子,诠释了精忠报国的最高定义。
天汉元年瑅便单于继位,恐怕汉朝袭击日:汉天子我丈人行也。系数放归扣留的使者,汉武帝夸奖其义,派遣苏武和中郎将张胜出使匈奴。苏武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此次行要用挺直的脊梁,驾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马蹄声声,一行人等在落日黄昏风沙的肆虐下踽踽独行。仿佛塞北的胡杨也被这个忠贞男子的报国精神而感动,随风伴舞呼呼作响。
哀叹,当汉使张胜谋反事败;苏武下狱,为坚守正气苏武拒绝折节叛敌;,当单于冷目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备感惊诧;执着的苏武,抛开富贵淫奢的诱惑宁肯北海牧羊。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着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心中含着微笑,望着如海的苍山,如血的残阳,他面目刚毅因为他坚信: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会哗哗的解冻,那时他会再听见长安明朗的呼唤,看见家人灿烂的微笑,尽管那是招摇的梦;因为他坚信:一切美好都诀不会消失,会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总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因为他坚信:汉匈和睦是天的意愿,是一首不老的诗,只要他坚守那方土地,坚守那颗玲珑的心。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夜深人静、月如残钩、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铮铮傲骨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擎一支旌节,挥一挥羊鞭。虽饱经折磨,却宁死不屈,傲然站立在那孤独的土地上,他,就是苏武。
初读苏武,便被他那铮铮傲骨所吸引。当初,苏武不幸牵出一场兵变,为了不辱使命,他竟不惜以自刎来保护国家的名节,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他不为所动,他宁愿自赴黄泉也不愿背那叛囚的千古罪名。
身处冰冷的地窖,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都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精忠报国。寒风凛冽,他与冷日作伴,北顾中原,他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铭记在心,冰雪飘落,他仍手持旌节,不忘汉朝,苏武用他那高尚的气节深深的诠释了“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好一个不屈的苏武,一边是高官俸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就在安逸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铭记中心,给他的人生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好一个坚贞的苏武,一个普通的老臣,却用他的赤胆忠心萌发出一种伟大的爱国情,在苍茫的草原之上,一个背影携着不悔渐行渐远。19年,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一道道疤痕,记载了那些苦难的日子,诠释了精忠报国的最高定义。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富贵荣华的利诱,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用那光秃秃的旌节写下一段千古悲歌。
帆的一生曲折困苦,它呼啸在暴风中,腾跃在波谷里,急行在骤雨中,喧嚣在狂浪中,行于礁石之间,帆以它坚强不屈的意志年年月月与怒浪巨澜搏斗着,苏武就如同一只在大海中行驶的帆,用他那不屈的意志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