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编辑为您精心制作了“卢旺达饭店观后感”这篇文章,如何把真情实感写进作品名的观后感里呢?一篇优秀的观后感,离不开内容简介、发表评论、抒写感受这几步,希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将其收藏!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1

1994、2004、2014,好几个十年了。上演后第二次看这部片子。

第一次什么时候看的?那些年我在干什么?慢慢已经记不清了。过去的渐渐被人叫做故事。有人已经离开过去,有人还在为曾经疗伤;可悲的是有人还在原地等待,而有人已经忘记彼此曾经来过这里。生活总会过去并还要继续…

看过不少书和电影,特别是在非洲的时候,有大把的自己的`时间,也能沉静下来慢慢体会。关于非洲或战争的电影不少,有几部看了又看。《血钻》如此,在北非营地第一次看,我自己也记不清看了几遍。《逃离德黑兰》也是如此。在迪拜飞往开普敦的A380上,临座的法国竞争公司的同行推荐的片子,也是观后深受震撼;此后也是再看又看。

有些事经历过也可能就不会再发生。有人是带着希望,有人是带着遗憾。好的、坏的、喜悦的、悲伤的,都是一个过程。如果够糟糕,那迟早会过去的;如果还没发生,说明还没坏到最糟糕的程度。如果够幸福,也不是没有不快乐,只是我们通过看别人的经历,更学会了珍惜、淡然、宽容和放下。

普通人物会创造历史,至少会见证历史。前半句大部分人不知道,多为事后才突显、证明;伟人的、开创性的、空前绝后的,不会重来,来了也又不知道。后半句绝大部分人正在借助现代科技每天都在做的。记录那么多的个人时刻,都不知道未来是否可以自动成册,哪怕观众只有自己一个。

灾难总是存在,在这里或者那里。亲历者用精神折磨着自己;旁观者让灵魂来一次洗礼。听听孩子稚嫩的呼喊,看看他们没有杂质的眼神,我总想自己能做点什么。我不冷血,还有点善感。世界够大、一辈子够短,来不及看尽风景,感谢有电影、书和可沉静的内心,可以去游历、去玩味、去思考。但愿世界和平,我们都有一个梦想,并且这个梦早点圆了。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2

电影《卢旺达饭店》(hotel rwanda)是一部由英国、南非、加拿大和意大利四国于2004年共同拍摄的电影。该片取材于发生在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以此为背景由真人真事所改编。

1962年,卢旺达宣布独立后,胡图族和图西族之间矛盾重重,民族冲突尖锐,民族冲突不断。1994年4月6日,一架载有卢旺达总统尤文纳尔·哈比亚利马纳和布隆迪总统西普里安·恩塔里亚米拉的飞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被火箭弹击落。两位国家元首被杀。4月7日,卢旺达空难引发胡图族和图西族的相互猜疑,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武装冲突和种族屠杀,开启了世界震惊的卢旺达大屠杀。

从民族角度看,卢旺达大屠杀实质上是欧洲殖民统治比利时的结果。在卢旺达独立之前,它一直处于白人的殖民统治之下,白人被动地建立了一个看似稳定但实际上动荡不安的政治秩序。殖民主义者利用民族分化、等级分化等奴役非洲的习惯手段,在殖民主义中统治胡图族和图西族,从而奠定了民族仇恨的根源。

当白人势力从非洲撤离以后,致使秩序的丧失与权力的真空,以及民族情绪中非理性的蔓延,特别是胡图族这个曾经备受压迫的民族,将其所经受的一切折磨归结于图西族,致使胡图族种族主义者大力鼓吹对图西族实行种族灭绝,胡图族人的“野蛮”暴露无疑。

权力的缺失致使两个民族之间争夺统治地位,以便处于最有利的一方,实施对另一方的控制与压迫,特别是备受压迫的胡图族人在这场民族的斗争中“异常血腥”,民族矛盾极其尖锐。卢旺达胡图族总统的飞机失事成为这场悲剧的导火索,引发了两个民族之间的大规模杀戮和竞争。胡图族种族主义者控制网电台狂热的煽动胡图族人铲除图西族人,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杀戮,以期实现图西族的种族灭绝,来达到阻止图西族分享政府权力的目的,民族矛盾越演越烈。

一百天内,卢旺达有910000人被屠杀,其中94%是图西人。尸体堆在卢旺达,一个曾经阳光灿烂的城市,血液流入一条河。我不忍心直视他们。

一个民族最为悲哀的并非是他们是“劣等民族”,因为一切民族都是自由而平等的,无高低贵贱之分,那又何来“劣等民族”之说?可悲的是,这个国家失去了理性,依靠杀戮来发泄被压迫的怨恨,消灭不公平的待遇。其实本无所谓的不公与不平等,所有的这一切都存在于其盲目的偏执与妄想之中,从而丧失理性的判断标准,成为世上自诩高等的民族的闹剧。

从国际社会对大屠杀的干预来看,各民族的利己主义无疑是暴露出来的。在卢旺达大屠杀开始时,已有数千联合国的维和部队驻扎当地,但他们得到的命令却是“避免可能导致使用武力的举动”,负责保护卢旺达饭店的将军在每次见到那些狂热分子都会对着自己的士兵喊,“不要开枪,也不要拿枪对着他们,避免激怒他们”,因此无法起到实质的维和作用。例如,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美国在这场屠杀中的态度非常复杂。

美国政府首先采取观望和拖延的态度。卢旺达局势明朗后,它求助于新政府,宣布向卢旺达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美国的行动不仅降低了自身的风险,而且达到了渗透到法国传统势力中,使其在大屠杀中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法国政府派来部队将卢旺达饭店的白人全部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对黑人岌岌可危的生命置之不顾,想要在这场大屠杀中保全自己民族的生命。

从民族个体的角度看,影片的主人公保罗·露塞萨巴吉纳展现了高度的民族平等精神。保罗是胡图人,但他的妻子塔萨纳是图西人。在这次大屠杀中,保罗处于一个稍微尴尬的境地。尽管胡图族种族主义者大力鼓吹灭绝图西族人,保罗却竭尽全力保护其妻儿及图西族人邻居。

保罗并没有将殖民主义统治时期图西族人对胡图族人的压迫转嫁到图西族人民身上,反而怀着民族平等主义与博爱精神,利用他的财富和机智周旋于胡图族、暴徒、军政以及政要之间,拯救了1268名胡图族人和图西族人的生命。

在这次大屠杀中,保罗的民族精神尤为鲜明。在所有的胡图族人忙于加入到对抗图西族人的斗争中时,保罗成为图西族人唯一信任的胡图族人。保罗这一角色形象的塑造了在民族冲突中所崛起的民族英雄形象,影片借由保罗这一代表人物向世界宣告那些默默无闻的民族英雄主义者,他们超越了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将民族平等主义精神奉为第一信念,并不因为民族权力的争夺而造成对弱势民族的歧视,反而致力于化解民族冲突,以期实现民族的共同繁荣。

看完《卢旺达饭店》后,我们深入的了解了民族冲突与矛盾,更加深入的了解到当民族之间矛盾激化、纷争不断时,最大的受害者将是无辜的人民,特别是妇女老少将是这场民族争夺的牺牲品。这部影片突出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性,对于一个拥有56各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3

影片首先反映了卢旺达社会矛盾的揭示和反映。通过主人公保罗这个西方化的卢旺达人,揭示了西方社会的虚伪和民主。通过对影片对西方列强的反应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在世界大国的竞争中远远落后的落后小国的悲惨处境。影片中对大国维和的嘲讽,对弱小民族的漠视,对西方大国在这次惨剧中的“不作为”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批判。

卢旺达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矛盾是胡图族与图西族的矛盾,而这个矛盾本来是不存在的,恰是比利时殖民者人为煽动出来的,将人种外部特征更接近于欧洲白人的卢旺达人划为图西人,再利用图西人压迫胡图人,两个民族的仇恨由此产生。在二战后殖民地独立的浪潮下,比利时人不得不离开卢旺达。此时,卢旺达的民族压迫和反对派仍未消除。一个贫富悬殊、充满仇恨的国家在西方国家的领导下,民族仇恨和军阀专政开始以社会转型为契机侵蚀卢旺达。

在图西与游击队和谈后当选总统的飞机被导弹击落,标志着卢旺达民主化的失败和因仇恨而上台的军阀对该国的统治。民选总统的被刺成为了这次大屠杀的直接导火索。在西方国家离开卢旺达之前,他们向卢旺达灌输了自由、民主、人权和其他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然而,当灾难降临卢旺达时,西方社会所倡导的这些普世价值观只愿意反映在西方白人身上,而卢旺达人却像垃圾一样被抛弃。

如同影片中极具寓意的一段:在保罗自嘲“一股脑儿吞下的”的“美酒,巧克力,雪茄”,并同时“连屎也一起吞下”。《卢旺达饭店》的深刻的现实批判正是体现在对西方国家对第三世界小国机械地输入价值观提出疑问,对漠视爆发人道主义危机的小国的西方社会进行无隋的批判。

其次,影片引起我们反思的是二战结束后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何在一个应该更为文明、民主的时代却发生了如此灾难的原因。片中的一句话“卢旺达没有石油,没有钻石,除了人多什么也没有”残酷地点出西方社会忽视卢旺达的现实原因是无利可图。追求利益是所有人共同的欲望,因为欲望,人们对二战展开深刻反思之后,仍然多次陷入漠视生命的残酷屠杀之中,《卢》片中,保罗用以自救和挽救人们的手段还是不断地去满足军阀的欲望。

用名贵的酒等奢侈品来交换人的生命。

相似的是,在另一部现实主义电影《辛德勒名单》中,辛德勒也是用各种高级奢侈品如一瓶精美的白兰地或者一块巧克力来贿赂集中营的司令官。其实这两部影片都是讲述一个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拯救生命的故事,都充满着浓郁的人文关怀气息,都在反思多数人的暴政和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压迫,也都在表现当人们在基本的生存需求受到威胁时内心的恐惧和情感的变化。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称《卢旺达饭店》是非洲版本的《辛德勒名单》的原因。

《辛》和《卢》最大的共同之处在于展现了一切灾难缘于人的欲望。斯皮尔伯格在谈及《辛》时表示,“对于我们这些晚出生的人来说,大屠杀提供了一种反省,而这种反省至今仍未被人们所接受。我认为,这种悲剧的产生是因为我们没有从大屠杀中接受哪怕是很少的教训,为了造就一种强大的世界意识来反对暴力,这样是不够的。

”可惜的是,虽然《辛》在世界上获得了成功,仍然没有让西方社会阻止大屠杀的发生,虽然他们不用付出很大的代价就可以做到。然而,西方社会人权的虚伪性在于他们对自我和人的双重标准,他们的帮助取决于是否有任何利益可以吸引。可以说,《卢旺达饭店》是继二战后对生命残害和人性黑暗的进一步的深入反思。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4

影片结尾的时候paul说,there is always room.

第一个在脑袋里冒出来的词是,理解。事物总是不是它表面说呈现的那个样子,所以才需要去理解,去发现藏在表象下的本质。“如果人类真的修成宏伟的通天塔,那以后还有什么事干不成呢?

”所以上帝让人说不同的语言。上帝在尊严得到了维护,但是人类再也联合不起来。我们从此彻底孤独。

自我,他和我;母亲,共同;父亲,儿子;兄弟,兄弟;圈子;阶级;阶级;国家;国家;人类:我从这些话中看到狭隘和偏执。我们从不想了解与我们无关的事情,也不想了解它们。

做为个体的时候,我有时撒谎;作为集体的时候,**有时撒谎。原来作为一个人,理解能力是有限的,怎么能忍受那么多真假信息?我们可以以正义的名义开始,但这只是你字典里的正义。

然后是利益。人们说,国家与国家间只有利益。国家从来以个体的存在为前提。

冲突**于有限的资源。可以说,人们在某种程度是不想去理解。而是像毛主席说的那样:

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没什么好商量的。

想起一句话:donot worry about the god,god worry about himself.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5

前天晚上,我去看了一场电影——由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南非拍摄的奥斯卡获奖影片《卢旺达饭店》。

《卢旺达饭店》是一场人间惨剧,是改编自真实政治背景的关于种族屠杀的悲壮故事。影片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性,深刻的揭露出战争对人类的摧残,通过战争来对人性进行深入解剖。整部影片开门见山,一气呵成,以最朴实的语言,最写实的手法,赞美了人道主义者。影片关于屠杀的描述并不多,主要是描述拯救,反映了种族屠杀中一个酒店经理拼尽所有救人的事件。

事件源于两国元首的罹难:他们分别是胡图族和图西族的首领,同乘一班机,却被意外击落。这样一来,两族人之间的猜忌和争斗开始了,胡图族人开始疯狂杀戮图西族人。保罗·卢斯赛伯吉纳在是胡图族人,而他的妻子塔莎娜却是图西族人。对他而言,如何在动荡的时局中,保护自己的图西族的亲戚与朋友,成了他一生中面临的最大使命与挑战。

保罗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却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当一个国家陷入了疯狂,世界也闭上了双眼。事件发生后,保罗敞开了温暖的怀抱。他在乱世中经营的、当地一家云集着欧洲游客和军界政要的米勒科林斯饭店,在杀戮如麻的世界中,却成为了嗜血荒漠中的一片生命绿洲,供人休憩,救人性命。保罗用他并不伟岸的身躯和并不宽大的肩膀,来帮助信赖他的异族,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坚强高尚。他拼尽自己的所有,用十万积蓄先期购买了身边邻居的生命。在维和部队保护外籍人士离境后,仍然坚守着饭店的经营。为了挽救身边的人,挽救一个民族,在越来越严重的局势中,他各方周旋,八面玲珑地用尽手段,或给与好处,或撒谎威胁,或找外国人士寻求帮助,包括求助联合国的维和部队,贿赂政府军的头领等等,拼死保护饭店里的图西族人的生命。通过不断的努力,他终于把大家领到了安全地带,避免了死亡的危机,成功拯救了一千余人,在卢旺达饭店上演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

影片的结局让人充满希望,因为它不仅记录了生命的脆弱,人世的罪恶,也记录了在罪恶中的人性光芒。影片在生死之间展现的人性光辉,令人震撼。

但在观看的过程中,我无可奈何地陷入了深深的悲凉,感觉心里很沉重。《卢旺达饭店》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耻辱:种族间的残害,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的虚伪,维和部队对图西族人民的抛弃。我们不禁要问:联合国安理会的作用何在?在这场种族屠杀中,惨遭杀害的100多万人的生命,是用事后的道歉和哀悼能挽回的吗?!

尽管在1994年后的10年时间里,世界各地的政客都曾前往卢旺达表达对当初事件的忏悔,并一再立下“never again”的誓言,发誓决不让惨剧第二次发生;而在南联盟、苏丹、刚果等地,这种视生命如草芥的屠杀,却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沉重的历史难掩那浓浓的血腥,历史的伤痛仍在继续,非洲大陆泥泞的和平之路还很遥远。

我们经常一厢情愿地想象,那种野蛮行径仅仅存于远古时代。然而,这一切,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就发生在讲人道主义,讲人性,不断地在寻找人性不泯灭的正义和勇气的当今社会里,这是我们这个文明社会的耻辱!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6

今天按好评推荐看了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看的时候非常震撼人心,这个电影让我认识到现在的世界并不和平,也许是习惯了安逸的生活,对外面的世界感受不是很深刻,虽然看新闻,每天,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发生恐布分子袭击事件,人肉的炸弹自杀事件,暴徒威胁劫杀事件等等,但是只是看过后心里知道,顶多对不幸的人滋生一丝丝同情心,心里没有多大的震撼,因为没有身临其境,所以没有感同身受,《卢旺达饭店》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

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我们生在中国,虽然童年的我们也许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我们活得快乐,我们不用担心哪天会无家可归,哪天会面临生离死别,因为现世安稳,我们唯一担心的是完不成作业会被老师骂,考不好分数会被家长训斥,但这些东西都是瞬间的,再说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了,这些事情真的不算事情。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的吹来,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娱乐方式增多了,上大学也不再是遥远的梦想了,我们享受着自己不知道叫幸福的幸福。看看电影中的孩子们吧,他们小小年纪跟着大人到处逃亡,生命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那么的沉重,更像是一片羽毛,随时都会飘散,他们天天过着心有余悸的生活,面对着叛徒们的凶残,暴虐,年幼的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吓得灵魂出窍,心理阴影与日俱增,当然这都是幸存下来的人能够经历的。至于那些不幸的孩子们,也许早就闯开了天堂的大门。

尸体遍布山野,血流成河,这一惨不忍睹的景象,竟使电影中的主人公保罗看到后,伤痛难耐,回家后,抱头痛哭,没有很大的能力,但是作为一个饭店经理,他又发挥了出乎常人想象的能耐,他每天冒着生命危险周旋于军阀,政治家之间,他使出浑身解数,联络各种关系,保护着米勒·科林斯饭店的顾客和难民们,使得米勒·科林斯饭店成为嗜血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怎么样的一个人叫善良的人呢?也许我们每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善良是看别人陷于经济困难中,我们施与援手,别人心情不好时,我们去安慰,关心她,但是这样善良的人,具有民族大义,高度人道精神主义精神,置家人,饭店顾客的生命于最高价位置的善良的人,我是第一次见,也许也是我生命中遇见的最善良的人。

感恩生活,感恩世界,心存善良,力所能及帮助每一个我们能帮助的人吧!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7

《卢旺达饭店》下载了几个星期了,一直都没看,不是不舍得看,而是不敢看,因为知道这是一场人间惨剧,不知道电影会怎么来表达,面对每天繁忙的工作,不敢让自己的心情过于沉重,坚持到昨天晚上,才下决心看了。

看着电影,好几次,我禁不住都笑了,当然电影不是搞笑剧,而且这里处理得没有过多的血腥镜头,只是这里面的好多次入微的动作细节和语言,让我不由得想大声嘲笑现在这个世界,这个所谓的世界秩序和格局。

这是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一个卢旺达的高档酒店经理,保罗,胡图族人,在1994年种族冲突中救了1000多位难民的生命。当年比利时殖民者硬生生地把当地的土著人按照皮肤的深浅和鼻梁的高低分为胡图族和图西族,并在他们离开的时候把政权交给了图西族,从此也就造成了两族世世代代的恩怨。终于掌握了政权的胡图族人要向图西族人报复,纵容着民兵组织的仇视情绪,终于在一个总统被刺身亡的节点爆发了,“砍倒高高的树”,“胡图力量”,种族大屠杀开始了。

保罗所在的那家酒店是比利时老板高级休闲度假酒店,利用酒店经理的职位,他与那些军方上层人士,白人,联合国官员周旋着,啤酒,威士忌,香烟,紧张地巴结着,对于西方的强大和维护世界秩序世界和平的信念已经渗透到了他的每个血管里。他一直都相信着依靠那些以美国西欧国家为主导的联合国能在卢旺达实现和平,至少那些白人朋友在需要的时候能帮助他。但在战争爆发后的一系列事件,所有的希望都成了泡影,多年的经营只能换来一个生命的延续而已,最后也被迫背井离乡。这中间一系列努力在电影里看来只能是对现实的巨大嘲讽。

镜头一:战争爆发,屠杀开始,可怜的几个比利时籍联合国维和士兵只能顾上仅有的几个酒店和难民营,甚至有11个维和士兵被杀,虽然有枪,却不能开枪,维和将军的电话求救,数天的等待,随后等到的只是一个小队的维和官兵,在酒店避难的上千人欢呼雀跃,以为是和平的力量,生存的机会,可他们带来的却只是帮助所有联合国官员和所有外国人撤离的命令。维和将军告诉保罗,因为你们这些黑人,而且是非洲的黑人没有价值,不值得他们的政治角逐中的选票,所以没人会来真正关心他们的死活。哼哼,看到这里,我不禁点头,那些所谓维护和平的漂亮宣言在这里多么苍白无力啊!美国大兵们,在越南,在韩国,在伊拉克,在索马里到处出现,扮演着世界宪兵的角色,为什么,因为那里有他们的战略和经济利益,可怜的卢旺达,连这点仅有的利益都没办法实现,所以,他们自己的问题只能自己办。

镜头二:一个欧洲摄影记者,很正义的人,拼死在外面拍到了种族屠杀的画面,只是男人的花心总是没办法抑制的,在酒店搭上了一个当地图西族女孩。在撤离的时候,图西族女孩哭喊着希望他能救她,而他能做的却只是把钱(已经没用了的货币)给保罗希望他能帮助,而保罗一直都是相信西方人能救他们的啊。撤离的那天下着大雨,摄影记者走向大巴士的时候,酒店的侍者还在后面给他打着伞,他连声说着不要侍者却坚持,因为即使在那时,他们都还坚持着自己的专业—高级酒店的星级服务,记者无以自容,只能说羞愧两字。西方人给当地人x脑,告诉他们什么叫品位,什么叫服务,却没有告诉当地人怎么振兴自己的民族,他们只是用这些来挣钱而已,在生死相关的时候这些东西就显得非常得无聊了。

镜头三:保罗对西方的信任无以复加,以至于很多次他救人竟然用非常可笑的一些借口,而事实是,这些借口竟然都帮他实现了救人的目的。在酒店里他一直在巴结一个胡图政府x队的将军,战乱当中要求将军的帮助除了贿赂,当然还需要一些威胁:一次保罗说美国人一直用卫星在监视,事后妻子问他是不是真有其事,他笑笑说他怎么可能知道,总不能说美国人躲在树上偷窥着,两人大笑,我也大笑;另一次他威胁将军说假如不去阻止屠杀,假如到时候美国人来抓战犯,他将不会替他辩护作证。真真可笑,可那个将军确实相信了,他希望假如真得有那个时候,还是多一个人替他说话的好,而且还是一个在白人圈子里混得还不错的人。一场屠杀避免了,不过不知道布什看到这里是为美国骄傲呢还是像那个摄影记者一样感到羞愧呢?

这部电影今年金球奖金熊奖都拿到了提名。这场人类的浩劫今天终于有部电影能来记录了,只是不知道这些西方人看到这部电影后会怎么想?看来卢旺达人民应该好好学学中国人的近代史,靠别人是靠不住的,民族只有自立才能自强。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8

看了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看的时候十分震撼人心,这个电影让我认识到此刻的世界并不和平,也许是习惯了安逸的生活,对外面的世界感受不是很深刻,虽然看新闻,每一天,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发生袭击事件,自杀事件,暴徒威胁劫杀事件等等,可是只是看过后心里明白,顶多对不幸的人滋生一丝丝同情心,心里没有多大的震撼,因为没有身临其境,所以没有感同身受,《卢旺达饭店》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

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我们生在中国,虽然童年的我们也许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我们活得欢乐,我们不用担心哪天会无家可归,哪天会面临生离死别,因为现世安稳,我们唯一担心的是完不成作业会被教师骂,考不好分数会被家长训斥,但这些东西都是瞬间的,再说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了,这些事情真的不算事情。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的吹来,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娱乐方式增多了,上大学也不再是遥远的梦想了,我们享受着自我不明白叫幸福的幸福。看看电影中的孩子们吧,他们小小年纪跟着大人到处逃亡,生命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那么的沉重,更像是一片羽毛,随时都会飘散,他们天天过着心有余悸的生活,应对着叛徒们的凶残,暴虐,年幼的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吓得灵魂出窍,心理阴影与日俱增,当然这都是幸存下来的人能够经历的。至于那些不幸的孩子们,也许早就闯开了天堂的大门。

尸体遍布山野,血流成河,这一惨不忍睹的景象,竟使电影中的主人公保罗看到后,伤痛难耐,回家后,抱头痛哭,没有很大的潜力,可是作为一个饭店经理,他又发挥了出乎常人想象的能耐,他每一天冒着生命危险周旋于军阀,政治家之间,他使出浑身解数,联络各种关系,保护着米勒·科林斯饭店的顾客和难民们,使得米勒·科林斯饭店成为嗜血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怎样样的一个人叫善良的人呢也许我们每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善良是看别人陷于经济困难中,我们施与援手,别人情绪不好时,我们去安慰,关心她,可是这样善良的人,具有民族大义,高度人道精神主义精神,置家人,饭店顾客的生命于最高价位置的善良的人,我是第一次见,也许也是我生命中遇见的最善良的人。

感恩生活,感恩世界,心存善良,力所能及帮忙每一个我们能帮忙的人吧!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9

这天我看了部名叫《卢旺达饭店》的电影,看完之后,感触万千。在自我的脑海中依稀会记得以前那个关于卢旺达种族屠杀的故事,那里也有着万人坑,一个或许比南京还要大的坑,来自的是自我的同胞,而不是所谓的侵略者。或许是侵略者留下的陷阱,一个少数派掌握政权,当殖民者离去的时候,政权却交给了以前的被压迫者,这也就创造了所谓的报复的条件。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以前的那场动乱,败退宝岛的毕竟只是一小部分,留下来的呢连一些革命领导者都会被批判,更何况是革命对象的他们呢可是真的不明白中国有没有这样的亡人坑呢可是历史上是有的,扬州十日之屠,太平南京之屠,之后曾屠户南京又来屠了一次。这不禁让我感概,往往会害你的是你自我的同胞。

我以前问我自我,如果我处在那些动乱的年代我会怎样做呢会像电影的主角那样站出来,保护那些弱小者,还是跟随大部队,到处烧杀抢掠呢静静地想想,好像我还是会做后者,毕竟那样对自我一点坏处都没有,至少在当时是那样的,我能够肆意发泄自我的情感。但如果我选取了前者,那对于我来说,就意味着是逆时代潮流,或者是与大多数人为敌。这也就难怪了,为什么所谓的西藏新疆动乱的时候会有那么多的人参加了,毕竟他们在某一个程度上,是一个阵线上的,不管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可是这个阵线又不是很牢固的,是能够随时变化的,这也给了当权者很好的机会,这也会成为扭转时局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