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这份“电影观后感”能够超出您的期望,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作品名观后感记录下呢?写好一篇观后感,也是人生中很有意思的一次经历,为了方便查看建议您收藏本页的网址!

电影观后感 篇1

当我从电影院出来时,零下六度。北方又干又冷。月明星稀,氤氲的路灯照亮着空旷的马路。偶尔驶过几辆车,尾部还喘着白气。

这是奥马哈的几个活动中心之一。我到这个城市已经快半年了。这个城市的规模是我喜欢的大小。它不是一个很大的农村地区,也不是很繁荣,但在市中心也有高楼和几个活动区。

酒吧和咖啡城有很多休闲活动,比美国的小城镇更热闹。

也不知道自己脑海里从哪冒出来的想法,从来对单棍节没感觉的我,却特别想看一场爱情电影。大概是一个人太久,心中好久没有挂念一个人,好久没有爱与被爱,没有争吵也没有难过,没有被多芬胺麻痹的极度甜蜜感。关于时间的预告片没有给我太多希望。我以为我会被感动,哭泣,在电影中分泌一些额外的雌激素。

但除了原材料,这部电影回答了我心中一个长期的问题。

我一直在问自己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也一直不解自己为什么会漂泊到这大荒芜的美国大中西部,出了城市是一片荒芜的玉米地,也怎么也没想明白不是学计算机的我怎么就当了个码工,更不明白为什么身边的女生都有男朋友而怀疑我的那一位是不是在娘胎里缺氧死掉了。会看到前男友去了曾经他没陪我去成的毕业旅行的厦门的**而泣不成声,曾经是被溺爱到走路都会被搂在怀里不用自己花力气,会有个结实的手臂带着跌跌撞撞的我绕过障碍。现在轮到你给汽车轮胎打气,教**如何给轮胎打气。

我会看到美国同事说,他们羡慕周末能去看望父母,甚至羡慕周末能去参加爷爷的葬礼。她说她从不担心我没人玩,但我没那么幸运能找到一个能闻到同样味道的好朋友。我还是那个内心无比纠结的我,会为工作的不如意不开心,会为同事听不懂我说什么而很沮丧,会因为不在主文化圈不能得到关注而难过。

还可一不小心绊倒伤自己,还掉了自己也不知道的东西然后被别人送回去。

但是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选择的生活。去年的这个时候,天气也很冷。凌晨3点,我和三哥、室友在学校宿舍区的树林里闲逛,跑到医院附近停车场的顶楼扔石头。边看他们抽着烟边谈笑风声。

那时,我每天都忙于小考试。当时,我说,我说不出为什么,我只是觉得生活是那么无聊和毫无意义。三哥说,当你参加工作的时候,你会回头看看,一切都特别漂亮。果然。

当我不快乐的时候,我的三哥总是告诉我要放松和快乐。事实上,生活就是这样。不管是前男友还是好的**总是告诉我,我不快乐,快乐,有一个美好的生活。

就算可以像电影里男主人公回到过去改变不想发生的事情,生活还是不能完美有各种不如意。幸福的秘诀不是改变,而是接受所发生的一切。以前和室友讨论以后的生活是结婚,生小孩,然后丈夫可能出轨,对未来实在没了憧憬。

毕业后,我在这家公司工作并不难过,但我真的没有动力去争取任何东西。有时我甚至不知道我是不是在浪费时间,甚至觉得我和那些为了钱出卖自己身体的人没什么不同。但是生活是被安排的样子。

你做到了自己愿意做到的最好,你无法改变周围的人,无法让不喜欢的人喜欢你,为什么不开开心心地享受自己的生活呢。

在车里放着**往家行驶的时候,深刻感觉到有辆车比有个男朋友强一百倍,可以想去哪就去哪,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把未解决的工作问题放在一边,不要加班,回家健身。买美味的芝士蛋糕和麦卡龙,看一部喜欢的电影,然后快乐地回家。

我突然没有觉得如果身边多个人会更开心到哪去,第一次这样满意自己的生活。下车后,我踩着落叶,在月光下看着光秃秃的树枝,但我也觉得冬天的奥马哈是另一种快乐。纪念第一次自己给自己过的单身节。

不管现在有多糟,总会慢慢好起来的。

电影观后感 篇2

教育技术091班李倩***

电影背景

电影《原野》改编自曹禺同名**《原野》,讲述的是发生在**初年,在边远的东北,囚犯仇虎逃狱复仇,并且未婚妻嫁给了仇人的儿子而促使他复仇的欲望愈加膨胀,要仇人血债血偿的故事,其阴森和神秘的气氛,自始至终压迫人心。电影由开国元勋叶剑英之女凌子执导,主演刘晓庆、杨在葆等,有着“新时期第一禁片”之称。由于戏中有**镜头以及当时社会风气不允许等情况,即使电影在1981年已拍摄完成,却经历了7年才允许在国内公映。

1988年,该片荣获了第1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而“百花奖”引起了诸多猜测,而且时间较晚,一直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谜。

原作品写作背景

《原野》话剧写成的时候,曹禺方25岁,正处于创作的高峰期。当时的农村的现实生活充斥着水旱灾害、谷贱伤农、兵荒马乱、卖儿卖女、铤而暴动等……他的儿时的保姆段妈正是一个双亲活活饿死、丈夫被东家打死、婆婆悬梁自尽、孩子也被摧残夭折的农妇,她使他领悟到自家小洋楼的里外根本是两个世界。

气氛犹如阴曹地府阎罗殿的审讯拷问土匪的情景,使曹禺孕育了仇虎的形象;衙门后院的大树下,恐怖阴森的环境与《原野》中的恐怖场景不禁相似;离家不远的火车站上传来的汽笛的长鸣和车轮的轰隆声音和不断涌入的天津灾民,启发他构思仇虎和金子双双出逃,借火车和铁道通往希望的远方;也许还受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敲钟人的启迪,编写出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光怪陆离的复仇命运悲惨故事;他还想到波斯诗人欧涅尔的一首小诗:“要你一杯酒,一块面包,一卷诗,只要你在我的身旁,那原野也是天堂。”于是,他给这个新剧起名《原野》。

我对人物的感受

电影中的两位核心人物分别是仇虎和金子,他们俩本来是一对恋人。仇虎为了复仇而从狱中逃出来,然而,害得他家破人亡的罪魁祸首焦阎王已经先于他离开了人世,剩下的只有瞎了的焦母和懦弱无能的焦大星。这使他处于欲复仇不能,却不甘放弃的尴尬境地。

得知自己的未婚妻嫁给了仇人的儿子并且是儿时的好朋友,他眼里又迸射出仇恨,如猛虎般的复仇之心愈加膨胀。仇虎是典型的农民复仇阶级。有些人可能认为他是个冷血的人。就连他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也杀了他。他的行为多么丑陋。但是在我眼中,黑暗的原野里,映出的不是他的“丑”,而是逐渐发现他的美,他被重重压迫的处境值得我们的同情;他对金子矢志不渝的爱,让金子带着希望离开然后自杀的生离死别,让观者都被感动的潸然泪下,试问有多少人可以为自己的恋人放弃自己珍贵的生命?

金子感到自从进了焦家就如同进入了人间炼狱,她与瞎眼婆婆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无法化解的地步,瞎眼婆婆的过分敏感使她不断地猜疑金子,金子受着婆婆却不得反抗的压力只得留在焦家。秋虎的出现似乎给她带来了生命的曙光。她爱他,但很难说。金子的性格与我印象中的古代传统妇女的形象戛然不同,她向往自由的生活,想被尊重,她不会千依百顺的伺候丈夫和婆婆,她讨厌丈夫焦大星的懦弱和木讷,她更讨厌那个过分猜度自己的婆婆,她喜欢强壮、有胆量、会说好话的仇虎,敢爱敢恨的个性十足,可惜她生错了年代才造成了她的悲剧。

焦大星,可怜可悲,处于妻子和母亲之间、仇家和自家之间,活在情感的“夹缝”里,懦弱胆小,代表生存在原野上、在**的巨大阴影中痛苦呻吟的人物。他生长在封建家长**的家庭环境里,长期受封建伦理道德思想束缚,注定他只能成为一个无雄心无能力无胆识的人,代表着畏惧、失意、落魄、萎靡不振的缺乏精神上独立人格的性格。

瞎眼焦母,每当她出现都给人一种压抑的气氛,过分**却溺爱儿子,猜度为难媳妇,有着封建**的浓厚色彩。她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焦大星想出了将仇虎打死的想法,于是深夜悄悄走进仇虎的房间,举起手中的铁拐杖狠命地砸下去,可她没想到床上的竟是自己的孙子。这一幕让我感到同情、叹息和寒意,同时也觉得这是她**的结果。

正是因为黑人的死,**才彻底脱离封建生活,与邱虎一起逃亡追求幸福。

观后有感

无论在画面上还是在音效上,电影都充满了我们的视觉和听觉,有着不同的效果。影片运用多种视觉手法渲染人物的内心感受,如森林的幽暗,使仇虎产生各种幻觉和内心的恐惧,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电影更借助**,表现原野和秋冢的阴霾。

故事的高潮是恋人们在黑暗的森林里寻找出路,等待光明。他们不断地逃跑和挣扎,但巨大的黑暗森林就像一个大笼子,把他们困在封建社会的盲目和无知之中。

影片的结尾,这对恋人被搜查队围困,犹如光明被黑暗吞噬得无处可逃;仇虎以刀抵胸自杀,就是黑暗掩埋了灿烂的爱的梦幻;枪声的响起和金子的嘶喊,象征着希望和反抗都被扼杀得无力挣扎。也许只有远处呼啸的火车,才能载着邱虎和金逃离这篇荒凉黑暗的田野,带着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平等的渴望,奔向光明的原方!

倚窗远眺,目光目光尽处必有一座山,那影影绰绰的黛绿色的影,是春天的颜色。周遭流岚升腾,没露出那真实的面孔。面对流动的薄雾,我会幻想那里有一个天堂。

在天阶夜色凉如水的夏夜,我会静静地,静静地,等待一场流星雨的来临…

许个愿,不求实现,至少有一次,有一刻,我的心还没有枯萎,青春,诗意,在我最美的岁月里,与星空做了心灵的交流

秋日里,阳光并不刺眼,天空是一碧如洗的蓝,点缀着飘逸的流云。偶尔,一片飞舞的落叶,会飘到我的窗前。斑驳的印迹里,携刻着深秋的颜色。

在一个下雪的早晨,雪和一千年前一样白。窗外,是未被污染的银白色世界。我会去迎接,这人间的圣洁。

在循环的岁月里,有四季的循环,有一颗循环的心,永恒的心。

电影观后感 篇3

我们为了什么而奋斗?

——《》

为了想这个标题,我琢磨了三分零五十秒,老想着什么样的标题能够吸引眼球?后来反应过来,这只是影评!看见奋斗两个字,应该很明白了,同大家在教室里看完马导电影版《奋斗》。

同样,我也没怎么看过电视剧版本,但是电视剧唯一能让我欣慰的是,几十分钟的片子的台词里头不会隔一会儿就冒出“奋斗”、“梦想”这两个词。对于我们在现实舞台上来说,这两个词是主旋律,但它们总是挂在嘴边,这必然导致审美疲劳和作秀的嫌疑。当电影不断提醒人们要有梦想并追求梦想时,就变成了一种唠叨,明知是为了自己好,却听上去很烦人。

看完整个主旋律,没有任何感想,就像喝了一杯凉白开,液体冲刷喉咙后,没有留下一丝的味道。但是却能让人有一丝清醒,解人以渴。起码让我想到了一点,我们为了什么而奋斗?

为了能年薪百万?有车有房?别人问起工资的时候,能自豪地回答一把?

就像电影里说的,尊重每个人的追求。即使是为了买一栋房子,这也是一个梦想。冷静下来,我们在追逐的过程中也会失去一些东西,或者很多东西。

有些东西可能根本没有被注意到,但它们是丢失的!有些人就会处于矛盾当中,奋力追求把,活的累;平常心吧,又是安于现状。没错,人,存在于宇宙之中就是一矛盾个体。

导演想拍出展现自我观点的好片,但是却不能不因为经费还什么原因不停地植入如此明显的广告,我只能说“自然堂”下了决心要跟一些一线品牌拼一把了!新浪微博因为腾讯公司也有滋生危机感!本田的可以开辟一系列新产品取名为“父爱一号”,专为需要与亲生孩子相认的父亲定制!

我也在问自己,到底为了什么存在于这里?爱情...理想?

都是精神上必须追求的东西,但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就是唐僧取经,经历整整九九八十一难,还指不定路上遇到什么妖魔鬼怪想要盗取你的革命果实。总而言之,实为不易。但是这部影片也成功的地方,起码一部商业片打着青春励志片的旗号可以提出一般哲学艺术片的思维讨论,也不错~说到这里,不禁让我想到那个谁的一幅名画,叫什么《我们是谁?

我们从哪来?要到哪去?》。

关于这个问题,也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所以也根本不用开展什么论战。还有一点,虽然陆涛经历几番波折,通过好几个斯文败类的阻挠,最终迎接成功。

整条线让人感觉有点虚幻,但它也告诉人们生活充满希望!也很羡慕,在痛苦的过程中有几个朋友陪伴,背后支持。这才是人生真正的财富!

传媒策划与管理4班丁贤宝。

电影观后感 篇4

电影的观后感5篇

1.《致青春》

有人说,台湾青春片有《那些年》,内地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青春片。最近几年,青春片市场很火热,有《匆匆那年》《左耳》等等,但我认为最优秀,最打动人的是《致青春》。《致青春》是赵薇的电影处女作,在相关报道中,我看到了整个团队在制作过程中的用心。例如,收集当时那个年代的易拉罐,海报,购买音乐的版权,为了电影拍摄多次转场选景等等。比起《小时代》的奢华场景,《致青春》里的场景都很朴素,就是这种朴素的场景,更会引起观众的共鸣,会让观众有怀旧感。我认为,好的电影,它的情感一定会让观众感同身受,一定会打动观众,我觉得《致青春》做到了这一点。陈孝正跟郑微分手时对她说:“人首先要爱自己”,所以陈孝正放弃了他和郑微的感情,去奔赴自己的前程。阮莞在她的男朋友赵世永面前一直扮演一个姐姐的角色,故事的最后,阮莞说:“

我长大了,他还没有。”赵世永始终没有学会责任和担当。黎维娟对高考落榜的前男友说:“你没考上大学,我们不可能了”,最后她嫁给了年纪很大且有孩子的富商,这都是她势力和爱慕虚荣的表现。每个人的故事都值得推敲和品味,电影也在一个个细节中表现人物。在这部电影中,我们感受这一群人的青春,阅读他们的故事。

2.《归来》

《归来》是张艺谋的作品,张艺谋是享誉国际的大导演,他的作品我看的并不多,但看过的这一部《归来》却非常打动人。《归来》打动人的并不是曲折的情节,而是“朴素的情感”,在现在社会风气浮躁的环境下,我想我们需要这一种朴素的情感。《归来》的两位主演是巩俐和陈道明,在这部电影中,他们两位的演技让我深深佩服,他们也是令人敬佩的演员。在陆焉识归来之后,发现他的妻子冯婉瑜已经变得不认识他,陆焉识想尽一切方法想要唤醒冯婉瑜的记忆,但都失败了。虽然冯婉瑜失忆,但在她的世界中,她一直一心一意的等着陆焉识归来,在那个约定的日子风雨无阻的去车站。冯婉瑜的等待和陆焉识的陪伴都让人感动,这是一份朴素又伟大的感情。

3.《亲爱的》

《亲爱的》是一部“打拐”题材的电影,这似乎并不是电影的主流题材。最近几年有两部打拐题材的电影,分别是《亲爱的》和《失孤》。在看过两部电影之后,我觉得《亲爱的》更好看,更让人感动。《亲爱的》的主演是赵薇,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赵薇的表演多次让我流泪,她的表演让我感同身受。在电影中,赵薇饰演的李红琴在警察询问时抱起孩子飞奔下楼,她一路尖叫着想要带孩子走,这是她一个母亲最无力的反抗。孩子在收养院时,李红琴为了见孩子一面,不顾危险从窗户爬上高楼,看到孩子的笑脸是她最大的慰藉。李红琴或许不懂各种法律条款,但她对孩子的爱是最真的。我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能明白失去孩子的.父母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4.《绣春刀》

《绣春刀》是一部冷门的电影,这个冷门指的是它并不广为人知,票房成绩也不高,但这并不影响它是一部好看的电影。现在的电影,宣传的阵仗都很大,尤其以小时代为例。但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之下,电影的品质却不一定与宣传的力度成正比。《绣春刀》没有话题,也没

有炒作,但它却是一部良心武侠片。电影的每一帧画面都很美,都可以作为海报来欣赏,由此可见导演对画面的高要求。电影中有沈炼三兄弟的兄弟之情,有沈炼与周妙彤的一段感情。电影的节奏把握的很好,有激烈的打戏,也有温暖感动的感情戏。这部电影中主角之间的打戏很精彩,同时,人物之间的感情戏虽然平凡简单,但在刻画感情上仍然很成功。这是一部值得去看的优质武侠片。

5. 《夏洛特烦恼》

《夏洛特烦恼》是我在十一的时候去看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取得了非常好的票房成绩,超越了《泰囧》,在国庆档的票房仅次于《港囧》。《夏洛特烦恼》是一部喜剧电影,但同时也是一部笑中有泪的喜剧片。《夏洛特烦恼》选择与《港囧》一同在国庆档上映,自身应该也背负着票房压力,但在最后《夏洛特烦恼》的票房成绩十分出色,并不比《港囧》逊色。《夏洛》应用了时下流行的穿越的题材,但并没有穿越回古代,而是穿越回学生时代,这种穿越,相信很多人都幻想过。在穿越的过程中,有笑有泪。夏洛见到了已经去世的妈妈,追到了自己心仪的女神。有女神在旁,夏洛对一心喜欢自己的马冬梅视而不见。穿越的结果并不一定是好的,一场梦醒之后,夏洛才发现,梦就是梦。他才懂得了要珍惜自己的身边人马冬梅。这是一部让人在笑和泪中感悟的电影。

电影观后感 篇5

作者:马婷马曼

**:《神州》2012年第23期

摘要:电影《babies》,是一部记录了来自四个国家,四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婴儿,从出生到学会走路过程的纪实性电影。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导演实际上拍摄了四个婴儿,如何来到这个世界,如何适应不同于母亲的新环境,如何初步接触基本语言和行走的成长过程。

在影片中,无不渗透着心理学的若干知识。

关键字:婴儿,心理,发育

影片中的四个婴儿分别来自非洲、蒙古、日本和美国。在看电影的过程中,通过比较,笔者发现四个婴儿的发育存在显著差异和差异。在我看来,实际上,本片的导演在利用对比的手段,意图**婴幼儿心理成长发育的多种影响因素的深层,在传达着人类共同具有的基本价值的同时,剖析着人类初级发展时所显现的共性与个性。

在影片结尾的片花中,**了四个婴儿少年期的生活状态,四个儿童都顺利地完成了从婴儿期到幼儿期的演变,其中,良性的心理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虽然他们来自世界不同国家,但通过影片,我们发现,影响儿童良性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基本一致的.大致可以归结为如下的几个方面:

1父母的精心照顾。父母做为婴儿的监护人,在婴儿的身心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母亲是孩子食物的主要提供者,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品和饮料,不仅可以给宝宝提供全面的营养,而且通过喂哺,母亲和婴儿可以建立温馨与亲密的关系,当婴儿在接爱母乳时,听到妈妈熟悉的心跳声和亲切话语时,闻到妈妈熟悉的味道时,躺在妈妈温暖的臂弯里时,婴儿都会渐渐地感知母性的存在.这使婴儿感觉躺在一个安全的摇篮里。这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世界最原始的信任感,这不仅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联系,也是他们心理发展的开始。

渐渐地,这种信任演变成了依恋。健康的依恋是爱的发源地,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电影观后感 篇6

关于战争,当我写下这四个字的时候,我自己也被吓了一跳。没想到,再看《秋雨》、再听《坐宫》,竟然无心陶醉于演员的唱念做打,而是满脑子在想与战争有关的东西,真不知是中了什么邪。

最让我纠结的就是杨四郎这个人。按照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宁死不屈的才是大英雄。从这点来看,杨四郎真的有些汉奸的味道。竟然被俘后,不仅投敌,还娶敌人的女儿。最令人气愤的是,整整十五年,他居然什么也没做,居然没有一丝一毫想要复仇的想法,只是安安稳稳地当他的驸马爷。这个太过分了。

当然,最过分的是,这么多年,竟然没有人抨击过他。其实,我也不想抨击他,因为我觉得他没有错啊。首先,他肯定是爱国的,否则怎么会征战沙场。其次,他也是爱家的,否则怎么会那么想见自己的老娘亲。但身为一个人,或说一个男人,当自己的力量弱到连活命都成问题的时候,他何谈报国爱家。也许,他能做的,也只能是先爱自己,先保全自己。同时,当他要爱的国和家离自己非常遥远的时候,也许他能做的也只能是何不怜惜眼前人。

有这样一部外国电影,片中有个非常有艺术才华的德国军官,在二战时居住在法国某人家。这一家法国人家只有父女二人,且女儿也酷爱艺术。这个军官每天都会非常有礼貌地同那对父女打招呼,为打扰了他们而深表不安。同时,他也常常陶醉于那个女子的琴声中。作为局外人,或许即便这两个年轻人相爱,我们也会接受,甚至会为他们祝福。但,一旦回到与我们接近的现实或历史中,我们恐怕就没有这份心境了。

其实,无论历史还是现实,总是离得越远看得越清,一旦离我们很近很近,我们真的不知该如何抉择。试问,如果抗战时哪个被日本人俘虏的中国将军,与哪个日本的公主成家了。我们会接受这样的事吗?我们能让他在很多年后回国看自己的家人吗?试问,如果真有这样一个人,而且他现在还活着,我们会怎么看他?怎么对他?其实,这就是一个现代版的杨四郎。但,我们能接受杨四郎,却不可能接受他对吗?同时,作为局外人,我们也许可以接受一个法国姑娘爱上一个入侵自己国家的德国人。但我们能接受一个中国姑娘爱上一个日本入侵者吗?即便那个人很优秀、很有修养、很不想打仗。

试想,如果没有宋辽两国的交战,也就没有杨四郎和铁镜公主匪夷所思的爱恋。但如果没有二人的这份情,这怎能凸显战争的残酷性。也许,杨四郎这个曾经的宋人,后来的辽国女婿,他最希望的就是两国罢兵,不再争斗。

这真是一个让人很纠结的问题。我在想难道是我的思想有问题,否则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二重标准?曾看过这样一句话:古今中外,好像从来不乏被战争绑架,继而被战争俘虏的爱情故事。这是一些要忘却战争,从人的立场注视对方,在相互倾慕的精神与品质升腾而起的爱情。只是,很多时候,我们真的有勇气去面对这样的事实吗?想到这些,真的很佩服何鸣唱那句我的妻时的勇气。

看罢这部戏,我真的很感慨,古人能写出《四郎探母》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情节。真的很感慨,民国时期的中国,能有《四郎探母》这样一出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戏。如果说《四郎探母》这出戏存在本身,就是对人性的一种敬畏。那么《秋雨》这出戏存在本身,也无疑是中国人不喜欢战争,渴望和平的一种表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