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这段话是对舜的致敬,更是对人性中善的宣扬,并且强调了四个关键词:善与人同、舍己从人、取人为善、与人为善。\
先说“善与人同”。刘少奇经常拿这个词教育干部:要善于跟群众沟通交流,达成一致,融合无间。这是“善与人同”的一种含义。网上还有个流传很广的小故事:美国某著名大学紧邻贫民区,学校附近治安混乱,怎么办呢?学校就把贫民区买下来,改造成了校园。但问题没有解决,原来的贫民只是随校园的拓展外迁了一点,还是住在学校附近。后来,学校接受了一位智者的建议,他们开放教育资源,帮助贫民区提高教育水平,贫民素质得到提高,最终治安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把善意、好东西与人分享、共享,这是“善与人同”的另一种含义。还有一种含义类似于见贤思齐:要主动向人学习,不断接近高人的境界水平。\
再说“舍己从人”。这类似于孔子所讲的“毋我”、佛教的“无我”、道家的“无执”。多数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且会暗自评估自己与对方某个人的智力和能力高低,如果判断对方低于自己,但情境要求弱化自己的意志,并完全接受对方的意志,这实在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海尔在培训客服人员时,不断灌输一个思想:永远自以为非。要坚决地否定自己,要服从,不论是对客户,还是对领导,或是面对国家机器。我看冯友兰、季羡林回忆当年“思想改造”的文章,发现否定自己对每个人来讲都是痛苦的,但是于生存有利。\
最后说“取人为善”“与人为善”。曾国藩在教育子弟时对此格外强调。温家宝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也引用这句话,来强调国际之间应当努力实现“善”的共赢。不论是索取,还是给予,或是共处,都应当秉持善心、善念,以善的手段,共同实现善的目标。
周末我又看了一遍四书。精确的说, 除《孟子》没看, 《论语》、《大学》、《中庸》我又看了一遍。虽然我很反对孔子的为人和他的思想理论, 但是为了增长知识还是又看了一遍。不过总的来说,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能静下心来看国学书了。特此, 表扬一下自己!
每次看孔子都有不同的理解, 这次也有新鲜的认识。其实这类书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很喜欢中国的古典哲学和历史, 因为历史中的人物和故事更能体现人性和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形成, 以及现代人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在读孔子仁德之时, 我突然想起“易牙献子”典故, 使我困惑不解。当时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霸主,整天荒宴无度,生活奢华无比,导致厌食。 于是,易牙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掉然后蒸好, 献给齐桓公吃, 来满足国王的口味。而还有一个人叫“竖刁”,他为了在齐桓公身边侍俸,宁可自阉当太监,而把自己的生殖器割掉。
第二年,齐桓公卧病在床,易牙,竖刁等人便放肆活动,放出谣言,说齐桓公已不久于人世。然后封锁宫廷与外界的联系, 把齐桓公软禁起来,活活把齐桓公饿死了。 当齐桓公被发现的时候尸体已经腐烂不堪, 到处是驱虫叮咬痕迹, 惨不忍睹。
我想, 这就是人性的伪装,贪婪, 凶狠,狡诈,而且残忍。而中国人在这方面做的最好!世界上, 有哪个国家历史上的人物能杀了自己的儿子给皇帝吃?割掉自己的生殖器伺俸自己的君主? 惭愧地说,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有这样的人!
再回想孔子提倡的仁,孝,德,礼, 哈哈.......... 笑的我是乱七八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之为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是针对小学而言的。学校是教人掌握文字知识,而大学则是教人如何为人。《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大学》的中心思想和核心价值。
明德是大学之道的根本原则,也就是说人要崇尚善性与良好的德行,就是像忠、孝、仁、义等品质,所以要做到这些就不得不注重个人的修养,只有先治理好自己的人生才有资格把别人甚至集体,乃至国家治理的有条不紊。“亲民”则可以说是大学之道的核心任务,在此的“亲”可不是我们现代文中的意思,不是亲近,而是古文言文中的释义,通“新”,就是说要努力做个新人,创造新人,把人落后的一面彻底改变的人。大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最后那句“在止于至善”,做到前面两句,就能够明辨是非,能够善恶分明。
要做到以上的最高境界,就应当达到那八个具体的步骤。先“格物”就是要求我们探求事物的本来原理,不要被表面现象给蒙蔽了,“致知在格物”;再致知,“格物而后知”是要求我们得到知识后,之后的事就是心意诚实,以真诚去追求真理,然后在真理中心安下来而不为物欲所蒙蔽,才能公正诚明,无所偏失。做到以上的人才能有资格修身,就是提高自己的品德,这样的人才能被人接受,并且受人拥戴。然后就是最后一级,保护好家庭,协调好家里的关系,从而使各个家庭安定祥和,这样一个国家才可能稳定,稳定了才可以达到昌盛,而国家安定天下就太平了。
我们可以达到的很可能微不足道,但是慢慢去体会和完善就可以做到,其实开始做就可能做到的,所以我希望我能做到,你也可以的。
做一个真正的君子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以儒家哲学为基础的。它是以个有五千年历史的大国。肥沃的土壤孕育了灿烂多彩的文化森林。谁能说,文化之根、思想之源,并非来自孔子之门?
单看一部《大学》,就让我们如沐春风,感受到了精神的陶冶与思想的成长。
“大学”,顾名思义,就是“大人的学问”,是针对于“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言的,是关于成年人个人修养和治国安邦的学问。在《大学》之中,提出了做人的三个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还有八个总的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儒家所提倡的人生准则是以个人的道德修养为基础,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
在儒家经典中,提的最多的就是“君子”一词,而一个人只有完成了上面提出的各项目标,才算具有了“君子”的品性,才算达到了立于天地间的基本要求。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一个“君子”呢?
一个君子,不只是要有知识、能力,翩翩的风度,更要时时注重自己的人格修养,并且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所谓“治国安邦”、“兼济天下”。这正是杜甫“穷年忧黎元”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的政治抱负;也是李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报国之志。多少的先贤志士,把个人的荣辱发展和国家人民兴衰联系在了一起,他们心系天下苍生,一心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得失,潜心践行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想信念,为后人树立了一座又一座生命的丰碑。
我们崇拜他们,不是因为他们的才华和权力,而是因为他们的魅力和民生。
《大学》在讲,《论语》在讲,历代的先哲圣贤都在孜孜不倦地告诫我们:要做一个君子!
在现代社会,更需要“君子”。有善良、端正的品行,积极乐观的心态,不但自己生活得快乐、幸福,也让身边的人感到快乐和幸福,同时敢于担当社会和家庭给予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该做的一切,这就是一个当代的“君子”所为。
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但应该率先垂范,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践行君子的品行,更应担负起承上启下的历史责任,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美德的传承尽心尽力,让我们的学生都能沉浸于传统文化和美德的熏陶之下,感受先哲们伟大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内质,从而做一个有文化、有品位、有追求、敢担当的社会公民,将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坚力量,这也是我们的教育实质。
“富润屋,德润身”,以修身为本,胸怀家国天下,这是我们的先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也是我们后世炎黄子孙应该恪守的理想抱负。
提起四书五经,我会想起《范进中举》,我会想起《孔乙己》,想起那些八股文下的文人,但我最终发现我错了,我走了一个极端,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走了极端。自从国人不读四书五经以来,就没有这样的人吗?照常有。
但另一个端点却没有,在各个领域里,已经没有以前的“大家”了,有的都是读过、上过私塾读过四书五经的人。我在网上跟随着台湾王财贵教授和大陆南怀谨老先生的足迹,他们的讲演,以及他们十年来的亲身努力。我深深的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我探询着周围的人,除了学中文的在四年大学时间里读四书五经外,就是学英文专业的了,他们在修外国文学史的同时要修自己的文学史,其他专业的根本就接触不到。我们离我们古老的文化越来越远了。
物极必反,当我留意着“国学”的时候,发现社会上“国学”也越来越热了。我和女儿也开始了我们的读经典生活。
读完了《弟子规》,我们开始《大学》……随着读书的进行发现我们的生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单纯的女儿多了一份思索,随着古文的阅读,现代文的阅读也在增加,有时候到了被我们称之为“书虫子”的地步。最显着的变化要属遇到挫折了,不再委屈地掉眼泪,而是多了一分沉稳,通过自己去读书来对付遇到的挫折,而且读书的同时更多了一份思索,分析书中的人和事,经常问一些我意料不到的问题。
我也在发生着一些细微的变化,少了一份以前所具有的张扬,象女儿一样多了一份沉稳;对女儿更多了一份爱;对爸爸,多了一分以前没有的另一种关心;对家庭多了一份责任。
这几天,雨如断线的珠子般一窜窜地落到率绿叶上,水池里,花瓣中,弹跳着又消失。洁净的雨珠拂去了我们心灵上的尘埃,清凉的雨丝一下子就把人们的心牵引到了大自然中,世俗中的喧嚣,名利都随着雨珠的弹跳而销声匿迹。。心中竟是自然地香馨。
在这样宁静,舒雅的环境中,情思完全与自然融到了一起。想起前些天读过的林清玄的《光之四书》,心中不禁对自然中“光”的遐思也飞扬了起来。
阳光在林清玄的眼中有色彩,有味道,有香气,有触觉。晒了阳光的谷子就格外香,晒了阳光的鱿鱼就格外鲜。在他的眼中,阳光还有狂野,温和,柔腻的区分,多么神奇的阳光!这些似乎是我们平时不曾发现的.。然而作者却告诉我们这并不神奇,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中退化了”,“盘中的阳光之味在时代的进程中似乎日渐清淡起来。”“只有手的触觉,而没有心灵的触觉。”
我理解了作者的所言之意。正如我现在所处的气氛——在一片清新自然的雨气中,我敞开了身体的每一个器官,去感知自然地气息。所以我能不失古人的天性。而如今的人们生活在刚筋水泥中,忙碌与工作,身心都已被城市化,又怎么能静下心来去感知自然的气息呢?在城市的生活中,冥冥之间,生命的某些天性已被岁月所磨噬……
前几日的早晨,爸爸从水桶中捞出一只倒霉的老鼠,准备训练小猫吃老鼠。可不曾想到把小猫放到那奄奄一息的老鼠身边时,小猫只是不在意的瞥了一眼,就转身逃脱了。它蹲在远处舔着手抓,生怕老鼠脏了它的手。爸爸生气把猫拎到老鼠旁,按着他的头,说:“吃!平时给你吃惯好肉,连你老本行都不干了啦?”小猫痛苦地闭着眼扭动着身躯。倔强的小猫就是不肯吃老鼠。“算了,把它送走。捉只野猫!”爸爸松了手,摇摇头,无奈地说:“这就是娇生惯养的结果!唉—-想当年,我小时候那只猫捉老鼠!现在人过上了好日子,连猫也不捉老鼠,吃上高档肉了!天性都变啰!真是白养。”小猫悲叫着逃到角落里了。我咀嚼着爸爸的一番话,突然发觉人类有何尝不是呢?曾经猫捉鼠,人吃老南瓜;曾经猫不嫌鼠,人也不嫌苦。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着,那身上都是一块块饱满的肉,那一颗颗心都是朴实得如黄土般的心。如今呢?此猫非彼猫,此人非彼人。人猫都过上了都市化的生活,那身上的肉都是一丝丝嫩肉,那一颗颗心都复杂得如散乱无头的'线团。
这都是长久生活在都市中造成的。但当我们静一静,聆听窗外的自然之声,如我现在这般恬静之时,我们会闻到阳光的芳香,听到虫蚁的话语,触到绿叶的清凉,心头的烦线乱丝也会在这渐渐沥沥的雨声中,慢慢自动消解,沉重的身体也会突然如这雨丝般轻盈,徐徐地像要飘飞入天空,山谷,树林……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的第一句写到:“《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意思是《大学》这部书,是古代大学教书育人的纲要和准绳。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阅读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中的《大学》。
《大学》被朱熹分为了经篇和传篇。经一章向人们展示的是儒家的“三纲八目”的要义,逻辑分明,层层推进。“三纲”指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的是“格物、致知、成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十篇的传的文则是引经据典地阐释“三纲八目”,其内容言简义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显明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取得的成就恩泽人间百姓,从而使人人都达到至善的境界。解释“在明明德”的传一章引用了《康诰》《大甲》《尧典》主要是“为了说明弘扬人性中美好善良的品质从三皇五帝时期就开始了,并不是我们标新立异的产物。”我认为它包涵了“性本善”的意味。《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中的“天之明命”就是指上天平等赋予每个人的德性。它强调了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不同才导致了人们在品行和德性方面的差异。因此“皆自明也”,即要我们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也“在亲民”。《四书章句集注》中“程子曰:‘亲,当作新。’”朱熹说“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新民与亲民——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一个问题》一文提到“新民”指使民众提高觉悟,实现精神、思想的更新;而“亲民”则指使民众富足、安顿而获得必要的生存基础,进而亲善于政权结构,易于统治,服从管理。“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亲民“适合古代社会而”新民“更适合现代的社会。因为”新民“更强调了一种自我的革新,社会的革新。正如朱熹所说的,首先要自己”去其旧染之污“,对自己的旧观念,旧思想进行改造和更新,然后再”推以及人“,那么领导者就不担心人民不归顺他。对于个人来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一种非常好的提升自我的办法:通过不停歇地随时反思自我、改过自新从而”得道“。如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
通过”明明德“、”亲民“然后”止于至善“。”止于至善“的意思是人人都达到至善的境界。朱熹说:”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在我看来,这是通过”明明德“、”亲民“后达到的一种效果,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是这似乎太理想化了,不管从古代社会还是现今社会来讲都有点脱离了实际。然而,我们首先要”知其所止“然后才能谈论”止于至善“。书中所描述的”止“是从精神层面上来讲的止于仁、敬、孝、慈、信。不可否认,这对于现在来讲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我理解的”知其所止“更强调了自己应该找准自己的人生位置,然后才能为之奋斗。
经篇勾勒出”三纲八目“的要义,然后传篇对其展开阐释。其中”八目“又包含着”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
在内修方面,先是格物致知,然后是诚其意,正其心。”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为穷,故其知有不尽也。“由于我还不太懂朱熹这番话,于是我通过查找一些资料来加深对格物致知的了解。”格物指努力穷就事物之理,当人民通晓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识也就完备彻底了;致知完全是作为认识过程找能够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识的一个自然结果;所以朱熹认为,若没有格物谈致知是无法办到的。知悉用“格物所以致知”来说格物和致知的关系,一方面说格物以致知为目的,另一方面致知是在格物的过程中实现的。“人的知识在认真研究外界事物中获取,日积月累就能达到”知之至“的境界。这里我思考了一个问题:对于教师,该怎么样帮助学生”格物致知“呢?过去的教师”填鸭子“的形式显然已经不符合现今教育的要求了。再联系”格物“,我认为它更强调了是自己对事物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借用别人的知识,从而达到”致知“。从知识储备方面,内修要求”格物致知“,那么从精神修养方面呢,就要求”诚其意,正其心“了。意诚则必须从慎独开始,正心则要求保持平和的心态。我觉得无需哆嗦这两者,因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不断的自我改善中达到的。
怎样孝敬父母呢?儒家强调的这几点都是非常切合人情的。\
“父母唯其疾之忧”。你工作、家庭、为人处事都能顺顺溜溜的,都让父母省心,他们可能就剩下一点不放心,每次见面或者电话里都会嘱咐你:别累着,吃好、休息好,一定要养个好体格。做到这一点,就算是孝了。你若为非作歹,纵使挣个金山来给父母,他们也会担惊受怕。那肯定不是孝。孝就像那首歌唱的:“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总操心,就奔个平平安安。”有一次我把单位发的体检单给父亲拿去,让他去体检,父亲立即就火了:你是家里的顶梁柱,你赶紧自己去体检,只要你健康,比孝敬我什么都重要。\
孝必须敬。怎样才算敬呢?像对待领导一样就算敬。这样讲真是大不敬——领导能跟爹比吗?可是,咱们都自我反省一下,就会承认我说的是不错的。我们是不是经常跟父母使性子呢?要么顶嘴,要么不听话,让父母难过。可这种情况,在你对待领导时很少出现吧?父母的做法和说法有时可能也不对,可能有点“老小孩”、有点糊涂,这时,我们要注意沟通的方法,要维护父母的权威。这就是敬,就是孝。\
“色难”。天下最令人讨厌的儿媳妇,就是冲着公婆拉着长白山似的脸的媳妇。很多结婚不久就离婚的,都是因为这个小脸子。很多老人抱怨:现在不是小的孝敬老的,而是老的孝敬小的,老的要看小的脸色。\
“父母在,不远游”。很多独生子女被培养成人才,留在别的城市甚至移民国外,这个孩子就相当于白养了;有的父母去世都不能赶回家,不能半刻尽孝于床前。前段时间妈妈住院,我跟妹妹天天守在她身边照料着,而同病房的一个阿姨,儿子在国外,只有老伴和护工陪着,中间只听她儿子打过来一个电话。在我看来,这样的人生是失败的!今天移民国外似乎是成功的象征了,可这上不忠于国家、下不孝于父母,不忠不孝占全了,谈何成功?这个时代里,永远留在家乡、留在父母身边不现实,但可以老子跟着儿子走嘛;如果他适应不了新的环境,那另当别论。当然,很多人只有外出打工挣钱,才能赡养老人,与此也不矛盾。
我读了“四书五经”中的《大学》这样一部古典佳作,对于我这样的未入道的初学者真是有些举步维艰,第一次实在不知所曰,只读到一半,就把它扔到一边,不再去理会它。直到这两天再次拿起,坚决读完了才让我惊叹连连。短短两千多字,就概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深深地被触动。
这《大学》原是《礼记》中的第42篇,是我国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它相传是由孔子门上生,曾参作于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及其治国天下的关系。南宋学者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大学》并不是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中的“大学”,而是指大学问,有关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广博的学问。“为初学入德之门也”一章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三纲八目”告诫世人要严于律己,修养品德。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就是说从天子到百姓,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无论从哪个层面解释《大学》都告诉我们要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八目”中我认为修身是最根本的一条!人与人有不同的品行是因为成长的环境所致,我们崇尚的是做一个有道德,品行,修养的君子。首先要正心,诚意,修身才能达到做君子的基础。但当今社会风气日益败坏,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达到君子这个基础呢?许多人都被利益诱惑,失去诚信,失去品行,生活中就有许多被利益所迷惑从而拋掉道德,品行,诚信的实例!
我国奶粉知名品牌《三鹿》就为了达到国家标准违规给奶粉加入了三聚氰胺,严重的伤害了婴幼儿的健康!还有许多卖菜卖肉的商贩为了让菜肉不变质,能卖得更好。通常加入了大量的防腐剂,添加剂。而这些化学品往往会危害人体健康!这些人都是道德败坏,品性沒有得到修养的结果!
人人都要以修养品德为根本。物有本末,本末倒置终不会有好结果。一定要修好自身素养,如果根无修好,那一切就扰乱了。所以现在的我要努力学习,完善自已,做到内外兼修,心正不邪!这是我对读《大学》里面浅显的认识,对修身感悟。很多道理还是不太明白,仅写出初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