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要保持专注, 深入品味作者的思想, 对于读者来说是一种长久的乐趣。读完一本书后,也不妨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反思并加以总结。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数学教学读后感”,相信它会为您带来不少启示。请勿错过本页所呈现的精彩内容,留意每一个细节!

数学教学读后感(篇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读后感

对小学数学课来说有点奇怪。虽然小学的知识看似简单,但真正备可是却不那么容易找到。当我看到斯利姆写的这本书时,有一种开放的感觉。

这本书分为上下两篇。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念,包括如何评价课堂、如何备课。课堂评价非常重要。在课堂评价中,我们可以吸收他人的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

其中提到的评价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值得学习。

一、评课:

(一)坚持以鼓励为主,书中提到每一节课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但也不可能是一无是处的。在评价时,要注重教师新教育理念的体现。积极倡导改革意识,热情鼓励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投入更大的热情,大胆实践,积极探索,而不是在某些细节上精雕细刻,过分追求教学环节上的天衣无缝,允许教师在探索的过程中走一些弯路,甚至有一点失败。

启示“完美无缺”课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可能有。(二)注重教师的自我评价。知评的理念不是识别和选择,而是改进或形成教学策略,为教师改进教学、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提供依据,而不是把教师分成369个年级。

(三)注重评价的动态性。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经历一个从最初的知识探索-成熟-发展-提高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践评价往往伴随着反思实践的发展。持续评价是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但不能以一节课就把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盖棺定论。这三点的问题很值得我去思考,该如何去评课,评价的方法,评价的原则......这些都是较为基础也是对于我很有帮助的方法。

这对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教师很有帮助,其思想方面也很有指导意义。

二、备课: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要让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收获,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在课前需要了解学生如下情况:学生是否具备了进行新的学***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是否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

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要真正的用好教材,教师在分析教材时,不妨对下列问题做出回答:1.教材的目标是不是达成课时教学的目标的所必须的?

还需要补充什么?有哪些内容与目标无关?哪些内容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2.教学从**开始?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使用?

三。从教学目标的教度看,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只有在回答了上述问题之后,才能采用有效地策略,诸如调整教学顺序、提供现实背景、挖掘书数学思想方法、改变呈现方式、设计或引进开放题、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从而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

(3) 注意目标的可探测性,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必须思考的要素。他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

教师要在认真分析学生、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的课后行为。首先必须体现学科教学的整体目标。其次,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具有可测试性。

三是准备能够反映目标是否实现的试验材料。

(4) 选择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注重小组合作学习。

在下一章中,本书主要运用具体案例分析。就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发生的各种事情都做了详尽的分析及其解决的方法。让我受益匪浅,也明白了课堂教学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不仅是按着教案就能够备好课的,也不是讲过一节课就可以放下,一堂好课必须细细的研磨,细细的雕琢,才能成为一堂精彩的好课。

读了这本书让我收获很大,每多读一页就可以增长见识。它像一个清澈的春天,甜蜜的流出让我们吸收。非常感谢这本书。我相信这会给我的教学生涯增添许多色彩。

数学教学读后感(篇2)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读后感(精选多篇)

本书是以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故事为载体,阐述了数学的核心概念与基本技能有哪些、怎么教?小学数学中渗透的思维方法有哪些,如何进行教学?学生研究的切入点是什么?

怎样研究学生?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特定的主题、细节,并有多角度的分析和解读。它们都是真实的,都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思路。

书中的一个案例给我印象十分深刻。这是一节第一册减法的课。在理解了例题,并得到“5-2=3”之后,教师请学生自己动手“创作”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意外的“生成”事件。

一个小女孩介绍:“我本来有5个水果,送给同桌2个,问我还剩几个水果?我列的算式是5-2=3。

”立刻有小男孩反对:“怎么还是5-2=3,重复了,不能写到黑板上。”小女孩不服气:

“我没重复,老师的是汽车,我的是水果,水果不等于汽车。”小男孩仍反驳:“反正你的算式是5-2=3,还说不重复。

”于是全班很疑惑。

面对这样的“生成”,可能有的教师会简单的以一句“是同一个算式,我们就不写在黑板上了”来结束学生的疑问。但我们认真想想,减法的本质是什么?减法是解决一类问题的一个模型。

因此这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你们还能想一个事情,也用5-2=3来表示吗?”“为什么有的事情是发生在停车场里,有的事情发生在教师里,而且有的说是摘花,有的说是铅笔,完全都不一样的事,却能都用5-2=3来表示?

”孩子们终于发现了“虽然事件是不一样的,但他们所表示的意思都是一样的”,也感悟出了“算式真神奇”。

学生能有如此的感悟,这是教学最成功之处,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师能够有效地处理“生成”,关键在于教师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总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孩子们与课堂一起快乐地飞翔,是我们教育界永恒的话题。我希望在这本书的指导下,我的教室将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乐园。

数学教学读后感(篇3)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的读后感

课程改革推进至今,在经过课改初期课堂形式多种多样,课堂热热闹闹,探究有形无实,预设过度等现象之后,现在的课堂越来越追求课堂教学的"实"与"活",真正关注学生的收获,思考学生的发展,即关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读后感张建设。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呢?本学期数学科组织全体数学老师学习了刘加霞老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一书,这本书采用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的方法,向我们深刻地诠释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真谛。通过学习,收获颇多,感受良多。

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数学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水平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真实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学习的态度,直接关系到有效教学实施的成效。因此,教师进行深入了解学生,从学生个体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更是千百倍重要。有时自己辛辛苦苦地备了课,教案写得详,课讲得细,可学生听了感烦生怨。这是怎么回事呢?一了解,是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如果讲授的内容在详略取舍方面与学生的心理、基础、要求相吻合,讨论的`问题与他们的兴趣、意愿相通,方法运用恰当,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学效果就好。教师要上好课既钻研教材,又必须去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学生。否则,对学生的基础、学习态度、需要等情况若明若暗,一无所知。即使教材备得滚瓜烂熟,也容易因为脱离学生实际,而造成教学的失败。即备学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动机、情绪,以及适当的教学模式,提高有效教学。有效的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有效的备课,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有效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效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效激励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信心。有效的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使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

数学教学读后感(篇4)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吴亚萍老师的《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这本书,感受颇深。

从书中我知道了,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而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则依赖科学的教学理论,这种教学理论必须以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基础。首先在教学中不仅要了解数学知识内容的体系,更要了解每一个学习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只有了解了学生具体某一阶段的认知特点之后,才能针对这些认知特点来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和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抓住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也使教学方法易于被学生接受,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也只有在了解了学生具体某一阶段的认知特点之后,才能把握好拓展知识难度、挖掘知识深度的这个度。

其次,我认识到作者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相信学生的无穷潜力”,“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正视差异性,正视个性”,“关注生命,关注课堂” 在教学上,让课堂生成精彩的有效互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和思维的主动活跃,形成了课堂教学新追求。把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置于问题情境中,把解决问题贯穿于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在问题解决的情境中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和进行解题的一般策略,并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向非数学能力迁移。她的这些观点是把数学学习的目的向更深层次挖掘,揭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学会知识内容本身就可以了,也不是学会解决现在的数学问题就可以了,而是要学会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和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所以,在阅读了此书之后我更为迫切地感受到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掌握一般数学思考方法的必要性。这也是我在之前的教学中较为忽视的方面,今后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记住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备课、教学和教学评价)我都要有意识地从教学内容中发现、提炼数学思想和问题解决的一般策略,并且有意识地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学习目的的重要性。

数学教学读后感(篇5)

孙丽萍的学生只有积极参与自己的学习,才能深刻理解这个概念。当他们深刻理解这个概念时,他们就可以把知识转移到实际情况中去。

学习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儿童只有参与学习过程,才能获得深刻的认知、技能和情感发展经验。

教学不仅仅是**,更是要让学生去经历和体验。学生参与涉及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活动。

对于我自己班级课堂情况来看,学生的参与度是不相同的,不同参与度的学生收获是不同的。如:一部分学生(学困生)由于学***较差,学***不上、在课堂上得不到同学与教师的肯定,所以在课堂上“身在曹营心在汉”,对于教学活动根本就没有兴趣,从上课开始就盼望着下课。

教师讲的什么、有什么要求,这部分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对于这样的学生,我的主要方法是提高他们的学习。通过肯定、鼓励、个别交流、减少难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这部分孩子有有信心来参与学习。一部分学生能参与。这些孩子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各种学习,但他们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关注。

课堂上会去探索方法,一般情况下完成的都是很不错的。这些孩子有良好的听力习惯。不管老师和学生怎么解释,他们都能认真听讲,把别人的方法变成自己的方法。但是对于自己创造方面还是有些欠缺的。

在课堂上学习是可以学的,但成就感不是很高。 另一部分就是参与度极高的孩子。这些孩子思维品质好,善于思考,愿意思考。

这部分孩子不仅有很好的听力能力,还可以利用旧知识去探索新知识,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更战略性地解决问题。他们能在短时间内探索出要研究的问题,这比其他孩子的时间短,思考更周到,更有见地。在学***中获得的成就感极高。

为了使学生有效地学习,有必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所以我想试着从以下几点去努力:

一、数学离不开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自己的产品,所以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这样孩子才有机会把问题解决好。问题解决后,孩子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将以更高的热情参与下一步的学习。

2、 数学有时很枯燥,试图是枯燥的知识有趣地呈现出来。我们可以创造一些有趣的情境,让孩子们觉得数学是生活中的,而不是遥不可及的。

3、 为孩子们提供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被动的接受远不如自己去参与来的感受更深,印象更深刻。

四、给学生客观的,并带有鼓励性的评价。

五、发现学生的优点。多找孩子的优点,让孩子觉得我认得他,让每个孩子都觉得自己有好的一面。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有很多。在教学的路上,我会不断的思考和探索

数学教学读后感(篇6)

孙丽萍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大房屋,那么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的知识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这一切砌垒起来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苏霍姆林斯基

学要到位,是实现课堂学习自主的根本。一堂真正的好课不是看教师教的怎么样,而是看学生学的怎么样。即使是最有魅力的老师也无法与学生在探索知识时课堂上的激动之声相比。

只有当儿童拥有充分的自主权,才能调动他们的自然力量和生活潜力。

不同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是这样的:讲课——5%、读课本——10%、试听课——20%、展示——30%、小组讨论——50%、练习——75%、教别的同学学以致用——90%。

1、优化“看”的过程,观察到位。观察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能力。观察是获得感性知识的主要途径。学生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可以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为进一步的思维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中,我通常会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有计划、多角度地观察、分析、总结,养成勤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2、优化“做”的过程,操作到位。

在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操作机会,让学生探索和发现各种感官和知识,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

学生的动手实践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概念,发展空间概念,建立形式与数量的关系。因此,我们应该安排更多的学生画画、剪、拼、量、触、数,让孩子们通过操作和操作,获得知识,理解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智慧。

3、优化“听”与“说”的过程,表达到位。

数学交流是以数学语言为载体和工具的。如果我们把语言作为一个文化参数,它将影响学校的教学。为了在数学上很好地交流,我们必须善于运用数学语言。

与自然语言相比,数学语言更具有普遍性、简明性、精确性和抽象性。事实上,掌握数学语言也是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数学语言可分为三类: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

建立不同语言之间的互译关系对数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在授课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听后学说,个别说,集体说,同桌说,邻座小议论等,通过交流,达到互相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

4、优化“想”的过程,思维到位。数学教学的理想状态是使学生进入数学的本质,进而学会思考。爱因斯坦说过:

“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数学教学是数学过程的教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反映数学活动的结果,而且要反映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让他们自主探索,提高探究能力,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出规律和研究问题。

5、优化“练”的过程,训练到位。

实践是学生形成完整的理解结构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践的主要形式。课堂上应保证练习的时间,做到有计划、有目的的练习,使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巩固知识、掌握规律、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优化练习,演练到位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练习要及时。2、注意练习的层次。3、要注意练习设计的灵活性。

4、练习方式要多样。5、要面向全体,兼顾差异。

教不越位,学要到位,且教且思考。

数学教学读后感(篇7)

十一中附小罗志鹏

我认真阅读了吴亚萍老师的《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这本书,感受颇深。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就像一个武功高强的剑客渴望一把绝世宝剑。老师的这把宝剑,有的以为是教学方法,有的以为是教育理论,看了这本书,我豁然开朗:

真正的绝世宝剑,是研究学生的学***!

在我们的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注重了“怎样教”而忽视了对学生真实思维活动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即关注学生“怎样学”。在各类期刊杂志中,我们经常看到各种“名师教案”,而很少见到“学生学例”。如果脱离对学生学习的深入研究和理论分析,那么教师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最多只能看作是简单的经验总结,容易产生一些错误的教学观念。

这就是吴老师告诉我们的真知灼见。(968OK.cOm OK语录网)

我从书中了解到,在教学中,不仅要了解数学知识内容体系,还要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只有了解了学生具体某一阶段的认知特点之后,才能针对这些认知特点来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和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抓住他们的学***和需要;也使教学方法易于被学生接受,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只有了解学生在特定阶段的认知特点,才能掌握知识难度的扩大程度和知识深度的挖掘。

因此,在教学设计之前,我们需要阅读心理学书籍,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这也是备课的重要部分,它也是传统说法中“备学生”的新内容。兵法中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策略,它也适用于我们的数学教学。

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有效地设计和组织教学。

其次,我认识到作者提倡把学生学***的活动置于问题情境中,把解决问题贯穿于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在问题解决的情境中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和进行解题的一般策略,并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向非数学能力迁移。她的这些观点是把数学学***的向更深层次挖掘,揭示了学生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学会知识内容本身就可以了,也不是学会解决现在的数学问题就可以了,而是要学会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和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数学教学读后感(篇8)

第一、教师要为了课堂更精彩而教。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职责主要定位在知识的输出和传递上,就像是把知识从一个仓库搬运到另一个仓库,这样一来老师就变成了知识的“搬运工”,职业活动变成了一种单调乏味、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日复一日的按部就班地工作,循环往复的课堂教学使广大教师身心疲惫,产生了“职业倦怠”,沦为了只是按照固有程序机械运行、毫无思想、缺乏创新意识的“教书匠”。在这种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是把自己的工作视为一种义务和奉献,体会不到自己职业生活的快乐、幸福,感受不到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实现。

理想的课堂教学是既有助于学生成长,又有益于教师提升教学生命的课堂教学。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教师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课堂教学成了一种自己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我理想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它是教师个人的幸福生活和不断持续发展的源泉。

也就是说,在理想的课堂上,我们在付出的同时,也得到了巨大的收获――向学生所付出的情感不仅使学生体验到了愉快,而且学生给予我们的回报也是我们加倍的快乐;我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享受着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带给自己的幸福,而且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感受着自我发展带来的幸福。

所以说,“当你将一个一时糊涂而做错事的学生说服,师生彼此之间意见沟通的喜悦是多么甜美啊!又当你将一个聪明的学生培育成更聪明,往更高的理想迈进,又是多么的喜悦呀!我们都为着培育我们的美好世界而快乐无比的努力,更在享受着这神圣职业的芳馨。”

第二,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成长。

当我们把教学视为自己的生命活动时,我们所面对的文字就充满了灵性和活力,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就充满了智慧和激情,课堂就成了不断净化自己灵魂、挑战自身能力、激发自身智慧,不断促进自身成长变化的场所。

作为教师,要边教边学,需要把学到的东西投放课堂,改造课堂,促进教学变化。感悟“教”的变化,有利于增强“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说,教师的幸福就蕴含在这良性互动过程和结果中。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把教师的讲课分成两种讲法:一种是照着讲,一种是接着讲。所谓照着讲,就是书上有什么,我就教什么,这叫照本宣科照着讲;老师怎么说,我就怎么讲,这是依样画瓢照着讲;过去怎样讲,今天还是那样讲,这叫固步自封照着讲。照着讲离不开书本,离不开定论,舍不得过去。所谓接着讲,就是对书本要批判性的讲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讲完现有结论,接着有自己的看法和质疑,这是超越定论接着讲;对自己受教育时的老师的教学方法、对听到和学到的其他历史的教学方法,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在借鉴中批判,在借鉴中创新,这是超越前人接着讲:对自己的教学始终抱着批判的态度,始终“不满意”并致力于改进使自己“满意”,这是超越昨天接着讲。

照着讲天天如此,始终如此,尽管可以轻松一点,但却难免枯燥和痛苦。接着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它将使我们对教学充满期望,并享受实现希望的幸福。

原来,“教师”也可以精彩。感谢工作,让我们生存,也带给我们快乐,让我们在浮躁的生活中静下心来思考,觉得充实而有意义。爱上工作,也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

数学教学读后感(篇9)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读后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期中质量调研后,在测试的分析中发现学生对于估算掌握的不好,不能主动正确地运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于是阅读了张丹老师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中的关于计算教学的内容,深受启发。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的估算意识薄弱,甚至有的学生会认为,估算要老师要求或者考试中才会有。如何培训学生的估算意识呢?首先,教师要明确估算的价值,认识到估算教学的重要性;其次,采用适当的策略使学生感受到这种价值,从而逐步建立估算意识。

一、估算的价值

第一,估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没有必要精算。如:有200本书,每个班分45本,分给四个班级够不够。这一类问题有很多,买东西钱够不够用,分东西够不够,这种题最后计算的结果要与预计的结果进行比较,问题的解决在于比较的结果,没有必要精算,这种题就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

第二,估算可以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估算的方法有好多种方法,可以估计计算结果的大约值,也可以估计出计算结果的上下界。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题目和问题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

二、培养估算意识的策略

估算意识是需要培养的,培养估算意识要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计算教学课堂中去,要创设合适的情境或抓住契机,鼓励学生进行估算。

第一,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境,体验估算的便捷。

学生估算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有时候是因为我们没有给学生创设好估算的情境,有的估算这种方式不能满足题目的要求,先估算后还要精算,那还不如直接精算,大大打消了学生估算的积极性。所以我们课上要多创设一些学生乐于估算的情境和练习形式。如教学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后,教师设计了一道这样的问题:

小明家     576米       学校            792米                小红家

小明平均每分钟走64米,小红平均每分钟走72米,他俩同时从家去学校,谁可以先到学校?

问题一出,很多同学都忙着去列式计算了,有几个同学看着算式,没有列竖式计算,而是举起了小手。教师见机让这个同学起来发言。这道题小明的时间通过算式可以知道不到10分钟,小红所用的时间比10分钟多,所以小明先到学校。与直接列式计算出结果再比较相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估算的便捷。

第二,设计好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估算意识。

第三,教学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体验估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如五年级上册用小数乘法来计算房间的面积,客厅是一个长5.6米,宽4.8米的长方形,要求算出客厅的面积。要学生计算时,老师创设一个情境,有一位同学的计算结果是19.2平方米,你觉得它算得对吗?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说明。有的学生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不对,乘数一共有两位小数积只有一位小数,所以不对;有的学生发现两个乘数末尾分别是6和8,积的末尾应该是8,这个结果是2,所以不对;还有同学通过估计发现这个面积最小是20平方米,一定比20大,所以结果不对。一个小小的情境,让学生既巩固了本课学习的知识点,又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并且计算中的估算有利于学生找出计算的错误。

估算教学在小学计算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因为测试时考查的不多而常常被老师们所忽视,要想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要从课堂入手,老师改变观念,设计好的问题引领,使学生的估算能力逐步提高。

数学教学读后感(篇10)

从选入这个专业就打算做个数学老师,但一直在思索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数学老师,今天看了三位优秀老师的作品,让我深刻意识到一个合格数学老师的特点。

第一位北京五中李颖老师讲的不等式的应用,她给我最深的特点是她运用的是讨论法的教学方法,通过一个矩形为研究对象,一个接一个问题不断深入,让学生独立思考,一步一步解决问题,在边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李颖老师边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总结、反思和回顾所学的知识,这样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不仅思维得到了锻炼还在解题中学会了解题思路。更能很严密地掌握解题方法,将平均值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李颖老师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大胆探索,培养创新精神。对于学生的回答,李颖老师都是认真地思考,帮学生分析出误区,这是很少老师会进行的,但这是必要的,因为有时学生的方法不一定和老师一样,但自己又不知道那里思考错了,这时就需要老师解惑,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进步。

第二位老师是上海女三中熊秋菊老师讲的直角坐标系中曲线的参数方程,这位老师运用一个物理问题进行导入,激起学生对数学问题解决物理的好奇心,通过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到使用参数解决问题,而不是老师直接提出那么突兀。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展示了教师的主导性,一步步引导学生获得新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这点很重要,因为如今数学普遍成为大多学生的难

题,每次和别人说我是学数学专业,立马都会受到别人惊讶和佩服的眼神,所以数学目前是令人头疼的科目,因此激发一个学生学数学的自信心也是非常必要的。最后课堂小结也是非常必要的,如今许多数学老师都是讲到下课就直接布置习题,自己课下去巩固,但光做题不总结仍然是不行的,只有先总结再回顾,这样运用起来才会更顺手灵活。

第三位老师是南京师范大学附中董林伟老师的不等式的应用。这位老师用生活中的实事,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积极地思考,毕竟用自己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才不枉自己学习呀!这位老师充分发挥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课堂,使用小组讨论让学生学会团结合作,共同进步,在学习空间逐步扩大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合理、更加严密,更加有条理性。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运用实际问题导入,让学生能更直观形象思考研究问题,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

数学教学读后感(篇11)

(任勇著)

珙县孝儿镇中学黄琼

“电影是遗憾的艺术,因为不能重拍;建筑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不太可能重建;教学也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唯有继续努力学习研究,让数学教学的明天更好。优于别人,并不高贵。

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这本书中的许多教学思想值得我们的老师学习。主张1:每课一趣。

每堂课应该有不止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或数学游戏,或数学智力问题,或数学故事。有时在开讲时讲,有时在课末讲,有时渗透在课中讲。趣题可以和所学内容有关,也可以与教学内容无关。

有趣的数学是使数学问题变得非常有趣,激发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趣味数学,贵在"趣味”.天才的秘密就在于强烈的兴趣和爱好.

数百万人看到苹果掉到地上,只有牛顿懂得万有引力定律;许多人把空气分开,只有瑞利发现了惰性气体。巴甫洛夫的座右铭是:“观察,观察,再观察

”歌德说:"**没有兴趣,**就没有记忆.”我在教学《有理数》这章后让学生练习了一个题:

观察主张2:每堂一赞。养成一个习惯,每天备课快结束前,要“备一事”,就是“明天表扬谁?

”表扬学生,就是赞美学生。教师,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你的赞美,也许是某个学生成才的起点。

可以表扬最近进步的学生,可以表扬数学作业工整的学生,可以表扬给出新颖解题方法的学生,可以表扬自觉预习课文的学生,可以表扬研究型学习做得在扎实的学生。家庭教育的理念中,就有“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一条。“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对于孩子,其实无好无坏,全在心态,就看怎么去引导。所以,赏识孩子要找出孩子可以发展的一面,鼓励孩子,对他说:“你行!

”有一本书,书名叫《一切从赞美开始》。赞美激励是鼓舞学生士气的有效手段,数学教师岂可不用!赞美之策,一是赞美学生要持平等的态度,即要放下“架子”来赞美;二是赞美要公正,即要“一碗水端平”;三是赞美要及时、真诚,此时不“赞”,更待何时?

四是赞美要公开、得体,管理学中有“公开表扬,私下批评”一说。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偶尔“闪光”,教师更要及时“捕捉”。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很难找到“闪光点”和进步点,但学习认真仔细,一步一个脚印,基础知识打得很牢。

但这类学生多半是思维深度要差些,开拓力和创造力差一些,且女生居多。这类学生成绩居中,单科成绩不突出。赞美这类学生,既要抓住“认真仔细”赞之,更要抓住“活而有序”导之。

引导这类学生,一要大力进行应变能力的训练,注意灵活应用基础知识。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的训练入手,逐步深化。二要多进行防思维定式的训练,从整体上全面考虑问题,从局部发掘隐蔽条件。

三要在进行“通解”训练的基础上,适当选择一些“巧解”问题进行训练。四要在培养其应变能力时,要保护和发展“仔细严谨”的习惯,切不可优缺点一起克服掉。五要适当看些智力训练、能力测试方面的书籍,参加一些智力游戏活动,“练应变于课外”。

赞美与引导相结合,可以起到“赞美”的“涟漪效应”。

主张6:不唯教材。教学中,要有教材,要信教材,但不唯教材,活用教材。

首先,要重视教材对教学的指引功能,教材毕竟是由专家学者编写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次,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稳定性和通用性的教材必须与时效性和个性化相结合,才能产生新的整体效应;第三,要树立大教材观,整合一切教学资源为“我”所用。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的“学”的重要凭借,在课程改革实施的今天,它仍旧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师研习教材,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把握教材。要把握教材的特点,教师可以与教材进行真正的对话,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进入教材的内心世界。2、吃透教材。

3、激活教材。“打开”课本,“寻找”亮点,将死教材变成活的知识。4、改组教材。

“不变”容易导致“僵化”,教师必须保持自己处理教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教学才会生动活泼。5、备好重点。重点内容重点准备;重点内容重复准备;重点内容联系准备;重点内容渗透准备;重点内容集体准备;重点内容创新准备。

6、备好难点。难点如何突破?7、拓展教材。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研究教材中可扩展的地方,引导学生扩大从教材中学习的范围。8、备多用寡。备课要博采众长;讲课要汲取精要。

主张21:每日一题。每天出一道数学征解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征解题可以是课本问题的“拔高”,也可以是身边的精彩数学问题,还可以是切合时宜的数学趣题。“每日一题”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的解答或学生解答的公布,还应与数学课堂教学联系起来,让“每日一题”充分发挥其教学效应。作为“每日一题”的选题,可以考虑将数学竞赛题弱化,弱化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解答。

弱化的方法有: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将多元问题“少元”化,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含参问题数字化,将高维问题低维化,等等。“师不必贤于**”,教师还应开诚布公地向学生承认自己的过失或不足,经常向学生学习。

本书是数学教学的经验之谈,共讲了26种主张,我摘取了其中几种与大家分享。

数学教学读后感(篇12)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要真正的用好教材,教师在分析教材时,不妨对下列问题做出回答:

1.教材的目标是不是达成课时教学的目标的所必须的?还需要补充什么?有哪些内容与目标无关?哪些内容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2.教学从哪里开始?教材中所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的顺序?

3.从教学目标来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只有在回答了以上问题后,我们才能采取有效的策略,如调整教学顺序、提供现实背景、挖掘数学思维方法、改变表达方式、设计或引入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参与教材等,从而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

(3) 注意目标的可探测性,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必须思考的要素。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教师要在认真分析学生、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的课后行为。

首先必须体现学科教学的整体目标。其次,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具有可测试性。第三要编制能反映目标达成与否的测试材料。

(4) 选择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注重小组合作学习。

结合该书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就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发生的各种事情都做了详尽的分析及其解决的方法,让我受益匪浅,也明白了课堂教学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不仅是按着教案就能够备好课的,也不是讲过一节课就可以放下,一堂好课必须细细的研磨,细细的雕琢,才能成为一堂精彩的好课。

第二、授课。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造一个情境,并不是我想创造什么就创造什么,要考虑它的有效性,首先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所以它不应被当作数学教学中引入学习的唯一方法,有时直接引出学习主题也不失是一个好的策略。好的情境应该具备四性:指向性;思考性;经验性;开放性。

(二)设计有效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有效提问和举例是激发学生思考的重要策略。有效问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回答和参与的问题。教师不仅可以提出学生只需回忆信息就能回答的问题,还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做出判断和评价。有时合理的例子也能促进学生的思考。有正面的例子和反面的例子。

(三)促进课堂交流,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由于善于与人合作和交流在当今世界变得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之间不仅仅依靠个人的自主建构,更为重要的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不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中实现的。学生互动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交流中要给学生思考和做出判断的时间。

2、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并捕捉价值。学生说话时,老师要学会倾听,尤其是当学生的想法与老师不一致时,首先要尊重,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想法,然后捕捉学生想法的价值。

3、促进生生交流要保证互动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有价值的想法,老师可以通过追问等方式激发生生之间的交流,可以让学生对不同的做法进行比较,在交流中突出不同做法的价值之处。此外,要鼓励学生亲身实践,让每个人都能尝试精彩的实践,加深学生在实践中的理解。

4、对学生出现的困难提供有效帮助,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往往不希望看到学生出现困难和错误,实际上学生的困难和错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如果我们能关注,并在课堂中巧妙利用,同样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推动和深化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要回避学生的错误,对于学生的错误要正确面对,不但能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还能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和灵活反应能力。

其实这些教学策略也是我们平时教学时所要求的,关键是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和运用,在教学中没有现成的、照搬照用的教学策略,同样的策略不同的人使用效果也许会截然不同,关键还是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和业务素质,我们要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研究中来提升自己,使自己更好地胜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第三、自己实践的策略。

(一) 互动教学策略及实施方法

互动教学策略是指通过师生之间的认知互动、情感互动和实践互动,改善课堂人际关系,实现学生的积极发展。下面以二年级“认识方向”一课,说明运用互动教学策略让学生感受方向,形成空间观念。

师生互动:师生对话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提问对话,也就是教师要求学生回答;可以是回答对话,让学生要求老师回答;也可以是学生要求学生回答。在对话中,教师应引导、解释和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

在本课中,初次认识东北面时,教师出示场景图让学生说出上面建筑物的方位,学生发现超市无法用以往学习的东、南、西、北这样的方位词来描述方位。教师与学生进行了以下对话。

师:你们认为超市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呢?

生1:我认为超市在学校的东面。

生2:我认为超市在学校的北面。

生3:我认为超市在学校的东面偏北一些。

师:如果从学校走到超市,你认为可以怎样走呢?

生1:先向东再向北就可以走到了。

生2:也可以先向北再向东。

教师让学生边说边指出由学校到超市的行走路线。

师:从走的过程中大家发现超市在学校的哪一面呢?在正北面吗?

在正东面吗?(不)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似乎不能完全确定所有物体的方向。从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超市在学校的东边有一点,在学校的北边也有一点,也就是说超市在学校的东边和北边之间。我们给了它一个新的方向——东北方向。

对于东北面这样的方位词,学生生活中听说过,但并不能正确使用,教师并没有因为有学生会就简单教学,也没有因为有学生不会就直接告知,而是通过让学生感性地“走”路线,让学生感受超市所在的方位,之后告诉学生,这样的方位就称为“东北面”。这就不仅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生生互动:学生在自主探究之后,要有意识地安排他们互相交流,通过交流,提高对问题认识的深度。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可分为个体与个体互动、群体与群体互动、全体学生互动等。

比如,在这节课上,学生认识东北后,老师展示西南的公园,让大家在思考的基础上相互思考和交流:学校的哪一边是公园?你是怎样想的?

通过同桌的相互交流,学生模仿东北面的认识方法,对西南面的方位会形成正确的认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识别方位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展示西北和东南的建筑让学生说出方向。在前面的基础上,学生会更加自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与环境的互动:在这节课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具体位置,老师在教室的南面墙上挂了一面移动红旗,并在西北面放置了一个盒子。让学生说说教室的各个方位有什么东西。

与环境的互动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

(二)有效提问教学策略及实施方法

有效提问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有效提问;二是有效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更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正确把握问题的难度,使问题更加有效。

3. 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来说,老师只看到让学生解决问题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事实上,反应仍然是消极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

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问题意识。

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的职责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上创造质疑的机会,还要让学生真正思考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不理解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

为了让学生提问,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培训,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作为学生进行示范和提问。

比如,我教二年级教材里第三单元“角的认识”的时候,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

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

”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关于射线的概念我是这么说的:

众所周知,线段的长度是固定的,因为它有两边的两个端点固定,所以线段的长度是可以测量的,只有一端的线是射线,射线可以无限延伸,因为一端没有端点来固定它。)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

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

”“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数学教学读后感(篇13)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以及观察能力是每个数学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做这个课题要达到的目的之一。今天拜读了这位老师的的这篇文章,我有很多同感。

其中我感触最深的一条是:以旧带新,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可以说我们所学的绝大部分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又是旧知识的延伸。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所以最近学的《百分数的应用题》,我运用了这种“以旧带新,积极发展学生思维”方法,效果很好。

我是这样设计的:出示复习题组:

1、 一堆煤重有120吨,第二堆煤是第一堆煤的3/5,第二堆煤是多少吨?

2、 一堆煤重有120吨,是第二堆煤的3/5,第二堆煤是多少吨?

3、 一堆煤重有120吨,第二堆煤是第一堆煤的60%,第二堆煤是多少吨?

4、 一堆煤重有120吨,是第二堆煤的60%,第二堆煤是多少吨?

从这几题当中,你觉得哪些题的意思一样,为什么?(学生回答)

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而分数应用题在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已经学习过,百分数这个内容相对而言就不是新知识了,在教学中我就运用它们两者的联系来学习本节课的新知识。这样既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而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另外我深有同感的是:精心设计题目, 引导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就像他说的那样: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学习中处于兴奋状态,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还是在教《百分数应用题》这节课,当我学完新课以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题目:

根据列式和条件连线。

a、果园里有桃树240棵,桃树的棵树比梨树少75%,梨树有多少棵?

B、果园里有桃树240棵,梨树的棵树比桃树多75%,梨树有多少棵?

C、果园里有桃树240棵,梨树的棵树是桃树的75%,梨树有多少棵?

D、果园里有桃树240棵,梨树的棵树比桃树多75%,梨树比桃树多多少棵?

A、240×75% b、240×(1+75%) c、240÷(1-75%)

d、240×(1-75%) e、240÷(1+75%) g.240×(1+75%)-240×75%

这样的设计从全局考虑,也能让孩子真真明白每种类型题该如何做,拓展了孩子的思维,同时也掌握了新知。

我推荐这篇文章,他不仅是我们做这个课题的需要,也是我的教学课堂的需要,他为我对儿童思维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指明了方向。

数学教学中儿童思维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数学的学习实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结果表现。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他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儿童认识事物带有很大的形象性,只要提供较多的具体事例,使他们在思维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学会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方法。所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观察能力尤为重要。

一、让学生主动认知,积极促进学生思维

在教学中老师以讲解为主,并能很快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能力无从提高。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该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这样做花费时间虽然多一些,但由于是儿童自己思考探索学到的东西,转化为能力很快。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针对我国传统教学的弊端鲁迅直言:“校中功课,只求记忆,不须思索,修习未之,脑力顿锹四年而后恐如木偶人矣”。学生学习的抽象知识,是在多次感悟认识的基础上才会产生飞跃,感知认识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多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于是我在教学时,注意让具体形象转化为抽象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在培养儿童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但要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要直到他们逐渐懂得看问题应该从什么角度看。同时,要教会他们特别注意进行比较、分析。所以,我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操作中思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掌握有关的数学概念,促进概念的形成。如“教8的认识”,在学生已知道8的意义后,提出问题(1):你能举出生活中用8代表的物体吗?(2):你能不能把8根小棒分一分,方法越多越好。通过“分一分”的'操作过程,引导领悟数字8的分解和组成。(3):请你充分发挥想像力用8根小棒摆出各种有趣的图形。通过摆一摆活动,建立数与形的联系,进一步深化儿童对“8”的认识。

二、以旧带新,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所以,我每次教学新知识的时候尽可能复习以前学过的旧知识。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先复习了加减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5 + 4=9中得出9 - 5=4;9 - 4=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个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 - 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而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三、精心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学习中处于兴奋状态,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如我在教学《简单的推理》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怎么推理的?先确定谁?能确定的先确定,使学生思考有方向。让学生清晰的说出推理的过程,这样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四、清晰的表达,推动学生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表的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好办法。同样是在简单的推理中,生利用一系列的口头表达来说明一个道理。在学生说理后,师再进行总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讲解来了解题目的意思,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样反复的口头表达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推动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要让学生在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到好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和观察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