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对读完一篇作品后的感悟感到莫名其妙呢?通过阅读,我们也能够学到更多知识。通过记录阅读心得,感悟生活,迷你句子网的编辑为大家精心推荐了一篇“变量读后感”的精彩文章。

变量读后感 篇1

看完这本书,突然对读书的选择方面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原来很信奉一些大佬说的,读书要读经典,经典的才不会那么容易踩雷,花费的看书时间才不会浪费,现在觉得这个东西也是因人而异的。

喜欢文学类书籍的当然可以致敬经典,但我喜欢看的是经济,个人管理,未来大趋势,心理一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之前的很多理论已经不适用了,整个社会都进入了一个高速迭代期,每天都有新的知识,还是应该适当的增加一些新出版的新书阅读量的。

这本书的每个视角和观点都是我所不具备或是未察觉的,时常有闪光点让我产生思维碰撞。

看到以后的HR居然需要面试机器人的时候,我在想我现在能为以后做什么准备,面试机器人的话需要知道哪些常识?如何确定机器人与公司所需的职位匹配?

看到“技术要跟市场的性格匹配”的时候,我在想那市场的性格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需求的人?那这些人的共性在哪里,各地区的差异性又在哪里?

然后判断自己这个行业,在当今的大趋势是“防守”还是“进攻”,自己的性格是“防守型”还是“进攻性”,是否需要转换,怎么适应大趋势。

看到“电子竞技”趋势的时候突然考虑到了,这个新兴的体育行业因为受年轻人的喜爱,未来必定遍地开花,毕竟得年轻人者得天下,而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发展文体产业的时候会考虑支持电竞俱乐部,但是这个行业太过于年轻,什么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队员的培养,整体俱乐部的运营都是新手,这方面的人才还大力短缺。

看到“自下而上”的时候在想,大部分公司似乎这方面还没有跟上节奏,直到现在还是“自上而下”的,BOSS始终无法调动底层员工积极性,一直靠层层传达执行命令来维持公司的发展运行,如果可以自发的“自下而上”推动公司不断发展,想必BOSS是十分愿意的,但是为什么做不到呢?在公司形成“自下而上”的难点在哪里呢,几十年发展的惯性?人性?责任心?屁股决定思维?m.JZd365.cOM

看到“颜值革命”的时候在想,现在的产品本身是不是已经不如产品包装重要了,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已经发生了改变,消费前是好奇、看见后是惊喜、消费中是高潮、消费后有回味,这样的话,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抓住年轻人的心思和眼球才行,真材实料要靠好的包装才能让人发现它的价值,外表与内在已经不是谁轻谁重,而是必须要相辅相成了。

最后重建社群这里,中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有没有一种社群组织能够让退休在家的老人们发挥余热,重拾信心,不再天天等着儿女回家安慰,自己找到生活的意义呢?或许,国家对于用人制度和退休年限以及工作职位方面有新的放宽政策?

碎片思维很多,都是这本书带给我的,书里机遇很多,能学到的东西也不少,最重要的是这本书引起了我对一些问题的深度思考,开阔了我的眼界。

变量读后感 篇2

新学期开始了,我们有了新的推荐读物《变量》。对于我这个文科生来说,听到这个名字感觉还挺有趣的。顾名思义,变量,是指没有固定的值,一个可以改变的数。它能作为其特定种类值中的任何一个保留器。而这本书的作者何帆,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拥有20多年的政策研究经验,游历50多个国家,一年写300本书,是一位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对细节又及其敏锐的学者。所以,通过20多天对变量的了解,真的是获益匪浅。

本书作者认为未来城市化以及技术创新。当然,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这三个变量都没有停止。而且这本书的作者认为中国的GDP超过美国只是时间问题。按照普华永道的预测,2030年的中国的GDP将超过美国。这是对美好未来的希冀。当我们观看未来的时候,也不能忘记历史。

因此,作者提出了两模一感。其中,两模指的是长河模式和大树模式。当然,这两这也是有区别的。其中,长河模式更适合于往前看,对历史进行复盘,描述一个更长的时间内的历史演变。而大树模式呢,是从多维度来看的。通过观察嫩芽和树枝,并不断的把目光拉回母体,帮助我们去观察母体的生命力。而那一感则指的是历史感。拥有它,能让你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与他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也与历史的进程息息相关。

在技术赋能、新旧融合、自下而上和重建社群。我觉得趋势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就跟《万历十五年》一样,通过一个横切面,来看未来的一些发展走势。而且这本书层次简单分明,我也很期待后来的29本。

变量读后感 篇3

近期读完了何帆老师的《变量:看见中国社会小趋势》。同时,结合书的内容,重听了何帆老师在得到APP开设的《何帆报告(2018~2019)》。读完这本书和听完课程后,收获还是很多的。下面来蹭蹭热点,介绍一下何帆老师的这本书。

首先,要说明一下,这本书是何帆老师计划在未来30年书写的一套年度报告系列丛书的第一本。也就是说,何帆老师计划在未来30年每年写一本书,一共写30本,记录中国的变化。

何帆老师为了写这本书,在过去一年内走访了中国20多个省市,巡游了10多个国家,拜访了政策制定者、智库学者、大学教授、创业者、对冲基金操盘手、汽车工程师、房地产商、新闻记者、音乐家、律师、电子竞技选手、咖啡店老板娘、菜场小贩、小学校长、小镇青年、留守儿童等。

虽然我工作和生活在中国资讯最丰富的城市之一,并且一直在努力与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人交流,寻找机会接触各类不同的资讯,但由于自身视野的狭隘和机会的限制,其实对世界的丰富、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缺乏相对清楚的认知。

当然,如果你问我,清楚的认知有必要有意义吗?我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试图去认知这一切,也可能只是单纯为了满足好奇心。

书中反复提到的“慢变量”和“小趋势”,可能是一些创造出来的概念,但抛开这些概念,单纯何帆老师的观察就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当下的中国,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和身边的变化。

其实讲到2018年的新“变量”,最重要的可能是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这个“变量”意味着中美关系已经发生改变,而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将变得更加凶险。

谈到中美贸易摩擦,很多人首先关注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但对中美之间会出现贸易摩擦备感困惑,毕竟中美经济结构是互补的,而不是竞争的。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评论员马丁·沃尔夫曾说,能让美国和中国和好的唯一可能就是火星人入侵地球。虽然这只是戏言,但他道出了真相,人是一种群居动物,总是要分我们和他们的。事实上,是先有了他们,才有的我们,也就是说,先有了对手,才能保持自己人的团结。即使在和平年代,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在时时刻刻处处较量。

哈佛大学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曾说,经济增长是和平时代的竞赛。这背后的原因是:哪个国家经济增长更快,就能证明其制度更有优势。如果补充一句,技术进步也是和平年代的竞赛。也有人说,这是由于特朗普总统的行为不可预测,谁也不知道他的下一条推特到底会说什么。理解一个人的行为,你只需要了解他的性格和经历,而特朗普的性格和经历都是非常易于识别的。仔细观察中美贸易的结构,理解了国际贸易的本质之后,你就不会对贸易摩擦本身过于悲观。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折点,美国已经把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日本NHK电视台刚刚播放了一部反映中美两国关系的纪录片,英文片名是《SpecialAmericaVSChina》,国内字幕组的翻译是《美国VS中国:“未来霸权”争夺战开幕》,虽然片中的内容更多是站在日本的角度解读中美关系,未必客观,但中美两国的关系已经发生改变却是事实。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转折点呢?

一般的解释是:当一个新兴大国赶超一个霸权大国,而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小时,国际格局就会出现巨变。但何帆老师认为,这种解释并不全面。

内政决定外交。何帆老师在书中的观察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出现了一群想要下车的人,他们不愿意让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速度太快,感到眩晕,要求把车停下来,想要下车。理解了这个群体的诉求,我们才能理解民粹主义的兴起。这种力量不仅在改变着美国的政治风向,而且给欧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英国脱欧、民粹主义在意大利等欧洲国家赢得竞选,都提醒了我们:民粹主义的土壤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深厚,民粹主义的影响比我们理解的更为深远。政治总是本地的,但其影响可能会波及全球。一只蝴蝶拍拍翅膀,就可能引发风暴,那如若是亿万只蝴蝶一起拍动翅膀呢?

中国人难以理解这些想要下车的人,因为我们是一群刚挤上车的人。出生于20世纪60~90年代的这一批人,其实都是有幸坐上经济高速增长快车的人。因此,中国人对待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态度比西方人更为乐观,而这种乐观主义也使得新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如火如荼。

所以,我们这些刚挤上车的人会相信:经济增长会一直持续下去;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是全球最高的;经济增长能够提高每个人的生活水平;下一代人的日子一定会比上一代人过得更好;个人靠努力奋斗一定能改变命运;要重视子女的教育,因为“知识改变命运”,而“知识改变命运”指的是只要孩子上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最好的大学,就一定能找到最好的工作;最好的工作是指在金融机构的工作或在政府部门的工作,前者收入更高,后者更有保障。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本杰明·弗里德曼有个著名的论断:经济增长会影响国民性格。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人们会更乐观、更自信、更积极上进、更包容开放。过去30年的中国就是这样的典型案例。

于是,我们能够看到,这些刚挤上车的人对待技术进步的态度也更乐观。无论是中国的政府还是民众,对技术创新的欢迎程度都远超西方,他们会更加大胆地拥抱新技术,甚至多少有些鲁莽。

中国一直秉承着实用主义精神,有冒险家精神的企业家相信拿来主义,相信只有技术不断进步,才能提高国家的实力。

从民众的角度来看,中国消费者对技术创新的接受程度显然比西方消费者更高,更愿意尝试新生事物。对待无人机,美国的消费者想的是这会不会侵犯个人隐私,中国的消费者想的是这东西真好玩,不仅要买一个给自己,而且要买一个送给朋友。据统计,中国是智能设备渗透率最高的国家,21%的消费者已经拥有这类设备。

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技术崇拜的氛围,中国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变成了全球互联网大国。这里聚集着全球最多的互联网用户和全球排名最靠前的互联网企业。数亿人使用智能手机购物、支付、投资,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消费者比美国的消费者更聪明、更时尚。

虽然目前中国的高科技研发还落后于美国,但中国的高科技应用将会快于美国。理解了这一点,你就能体会到美国的焦虑。

虽然想要下车的人和刚挤上车的人想法有所不同,但他们其实都在同一辆车上。如果想要下车的人和刚挤上车的人真的在车厢里发生殴斗,这辆车可能会失控,掉下悬崖。

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这个变量可能出现的反转不是谁赢了贸易摩擦。贸易摩擦中是不可能有赢家的。正如我们在科幻电影里看到的,当外星人入侵的时候,地球人才能团结一致,同理,只有当中国和美国遇到一个共同的挑战,这个挑战必须来自人类之外,而且这个挑战大到以至中美两国必须联手应战的时候,中国和美国才会有坚实的合作基础。

这个共同的挑战的会来自哪里呢?

地缘政治风险很难成为共同的挑战。你可能以为这个挑战会是一个政权,或者一个恐怖组织。但是无论是在东亚、南海,还是在中东、非洲,都不可能出现这样一个对手,强大到足以让中美两个国家不得不联手。

气候变化,这个问题是包括中美两国在内,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可是这个挑战看起来似乎还很遥远,争议过于激烈,没有办法凝聚共识,也很难动员足够的国内政治力量。

在何帆老师看来,这个挑战应该是人工智能社会的到来。

人工智能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极大飞跃,也会导致大批劳动者失去工作。根据麦肯锡的一份报告,未来可能有4亿个工作岗位被人工智能替代。人工智能会带来财富的涌流,但技术进步的利益会更多地流入少数人的钱包,大部分人并不会分享到更多的回报。

让劳动者转型可不可以?

从理论上来说可以,但问题是如何在很短的时间(比如一年)内让工人实现转型。你不可能要求一代人付出牺牲,为技术进步当垫脚石。

我们今后面临的是“人工智能之谷”。如果我们能够跨越“人工智能之谷”,就一定能够登上另一个山巅,看到更壮观的前景,但如果我们不能齐心协力,“人工智能之谷”也有可能变成另一个“死亡谷”。

美国和中国在应对人工智能挑战的时候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因为我们同样缺乏经验。

美国的经济体制过于追求短期利益,过分追求股东利益,人数最多的普通民众难以参与这种资本主义体系。它的政治体制过于强调精英观点,过分信仰自由主义理念,人数最多的普通民众也难以表达自己的声音。这些内在的缺陷导致美国更难以应对人工智能社会的挑战,于是,被忽视和被排挤的力量会从所有能够释放的地方释放,哪怕是从极端主义的孔隙。

中国虽然会最早实现人工智能化,但这意味着中国会变成一个巨大的人工智能社会的试验场,我们每个人都要充当试验品。就像日本最早遇到老龄化社会的困扰一样,中国也会比别的国家更早地遭遇人工智能社会的风险。

2018年底,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未来,大数据的滥用很可能会影响到个人隐私和公共安全,人工智能可能会加速中国的贫富分化,新兴产业的兴起会摧毁一批旧有的产业,资本主导的商业模式迟早也会遇到伦理道德的拷问。

所以,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人类社会终将会进入一个全新的人工智能社会。这个人工智能社会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呢?是人类的福音,还是人类的末日呢?这可不是科学幻想,这是很可能在我们有生之年就会遇到的挑战。

这个挑战是需要中美和其他国家齐心协力,共同应对的。哪些是前方最可能出现的风险?怎样评估这些风险?政府需要做些什么?企业又应该做些什么?哪些是我们大家都不能碰触的底线?这都是需要大家坐下来认真面对的。

你一定记得《权力的游戏》里面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台词:“寒冬将至。”

这句话,其实就说明了当前的国际形势。现在就是寒冬将至,最大的威胁来自北境长城以外,但最大的危险来自长城以内各个邦国之间的混战。

上面是何帆老师对中美贸易摩擦的观察和认识。其实我们更关心,当下的中国,在遭遇贸易摩擦带来的打击之后,能不能撑得住?

过去30年,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最主要的慢变量是工业化、城市化和技术创新。何帆老师认为:中国的工业化没有停止,城市化没有停止,技术创新也没有停止。这三种慢变量一旦打开就无法合上,它们就像三股洋流,会继续把我们带到很远的地方。

但是,在这三种慢变量中,何帆老师也发现了三个有趣的小趋势。无论是工业化、城市化还是技术创新,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

当人们都在谈论核心技术的重要性时,至少在技术创新的初期,寻找应用场景才是更重要的。最适合中国市场环境的战略应该是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

当人们都在追捧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时候,传统产业的潜力可能被低估了。在互联网深入传统产业的腹地之后,会遇到难以攻克的城堡。老兵不死,他们只是穿上了新的军装,学会了新的打法,并会出人意料地绝地反击。在这种情况下,最稳扎稳打的战略应该是新旧结合,继承与创新并重。

当人们都在关心房价走势的时候,城市在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自下而上的力量浮出水面,这种力量会让城市保持多样性、开放性和创造力,并引发一场城市里的“颜值革命”,让人们有更大的空间自己创造美好生活。

慢变量是一种一旦打开就无法合上的趋势。慢变量才是牵引历史进程的火车头。只要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最主要的慢变量:工业化、城市化和技术创新,没有停滞,中国经济的未来就仍然可期待。

变量读后感 篇4

5月,看晓波老师的《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讲到张瑞敏的海尔改革,深受震撼的我写下这段读书笔记:

看到“在他那间有20排书架的办公室里,排列这几乎所有他收罗得到的管理学书籍”这句话时,我瞬间明白了我们之所以平凡的原因。一个人如果想不清楚未来该怎么走,最主要的原因是读的书不够、思考不深吧。张瑞敏看到了海尔科层管理的不可延续性,所以他把海尔彻底扁平化,化小单元管理,鼓励内部创业。看到张瑞敏和那位《谁说大象不能跳舞》的传奇作者郭士纳的对话,我感动得差点哭了,郭士纳在听张瑞敏介绍完海尔的转型后他说“你是我们这代人中最勇敢的一个人。”自己曾经敬仰的同行发自内心的尊重,这时候他会不会有些丝丝欣喜,一如“一个春天早晨的敲门声”响起带来的自豪。

今天看何帆老师的《变量》,对郭士纳的那句话感慨更多。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提出了无边界组织,他大概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无边界管理的CEO。但他始终没能在通用电气内部推行开来,可见组织变革有多难。

张瑞敏认识到海尔的优势只有人,一边是8万多名员工,一边是1亿多名用户:发挥得好就是优势,发挥不好就是负担。人只有在发挥主动性的时候才能成为优势。所以,张瑞敏必须让每个员工都成为CEO,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

张瑞敏说,要让每个人成为自己的CEO。张瑞敏在集团大会上又说,大家要忘掉海尔,才能成就生态。

关注小趋势,有两个主要的原因:第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化日益显著,大趋势不足以准确描述社会的多向度发展;第二,从社会演进的角度来看,很少出现泾渭分明的新旧交替,新的观念、新的现象往往是由原有的一些小趋势发源的,这些小趋势原本并不占据主流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却能引起社会风尚的深刻变革。

互联网平台是大趋势,而自媒体就是小趋势。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发展初期看大趋势,发展后期看小趋势。在发展的初期,更重要的是大趋势。也就是说,人们首先得变得更相似、更平等、更富裕,然后才能变得更加差异化。在未来时代,小众才是主流。

苏联解体堪称20世纪最大的政治事件,但几乎没有一个社会科学家,哪怕是瞎蒙,预言过会发生这一幕。1987年,著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出版了他的名著《大国的兴衰》。当时,他谈到了苏联内部存在的各种问题,但最让他担心的却是美国的衰落。苏联解体,让全世界的国际政治学者集体失语。专家也有很大很大可能不对,所以还是需要独立思考。

变量读后感 篇5

近期,读了何帆的《变量》,感受颇深。

在开篇中,作者就强调,过去的2019年是中国局势变化巨大的一年。这一年,中美展开了贸易战,中国的5G技术在世界引起轰动,华为孟晚舟被捕于温哥华,中国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仅剩两年。我首先是有感于国家局势的变化莫测,也为自己身为一名大学生对国内。国际形势的模糊不清感到一些愧疚。

作者说,自己要每年写一本书,要写成30本书。我敬佩作者的抱负,这不仅是他本身,更是在于他的记录。倘若我们中年后,回顾近30年中国的发展历程,这一系列的书可以为我们作为回忆录。做时代的记录者,这正是作者的伟大之处,正如何帆所言:“我的写作目期只有一个,那就是唤醒你的方史感,让你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命运以及自己所处的时代。”

随着深入的阅读,我了解到了何帆所调”变量”的含义。变量分为”快变量”和“慢变量”,历史是由快变量决定的,也是由慢变量决定的,但归根结底是由慢变量决定的。慢变量是指那些细微的变化,但却不可忽略,一但打开就无法合上,推动历史进程。

作者提出了“大国博突”、“技术赋成”、”新旧融合”、”自上而上”、”重建社群”这五个变量,接下来对这五个变量引起的质变进行了举例和分析。这五个变量中,我感触最深的是“新旧融合”。在书中,何帆提出了“老兵不成”的观点,也就是传统产业在当代社会作占据着重要地位。近年来,新兴技术蓬勃发展,但期间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新兴技术在发展的同时,也要做到的重要一点是向传统产业学习经验。做到新旧融合,不能急于求成。

“野火烧尽,新木丛生”,这些变量正是野火烧尽后留下的种子,正如生物中的次生演替,这些种子在时代的大环境下,必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荫蔽一方水土。

变量读后感 篇6

《变量》读后感5000字

这次《变量》能够一天读完,多少又让我找到了读书的信心,所以不管收获多少,我还是要趁热打铁,写一下心得体会,给自己读书留下一点痕迹。下面是小编我为您准备的“《变量》的读后感”,欢迎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变量》读后感5000字 何帆老师《变量》是我2019年拿到的第一本书,也是我在2109年看完的第一本书。这本书内容丰富,知识点非常之多但是可读性极强,没有艰涩的感觉一口气读下来很是畅快。何老师开篇写到“我会每年写一本书,一共写30本,记录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期发生的故事”2019年是第一本,30年之后我53岁了,我也发一个宏愿我会每年都跟着何老师阅读这本书,作为我的开年第一本书。本书第一章,何老师告诉大家如何像细致的观察一棵树一样观察历史,告诉大家两个重要概念:慢变量和小趋势。感知历史,就要学会从慢变量中寻找小趋势。作者的目标是身临其境地观察和记录当代历史,记录未来30年。我的感悟是,学习不能功利性太强,但是只要有了不断地学习、思考的能力就无惧很多变化和挑战。第一章中最为打动我的,是何老师关于历史感的论述。何老师举例说历史感,是一种通过知识的积累、长期的思考、细致的观察、突然的顿悟形成的直觉。这就像有乐感的人听到音乐就对后面的乐符有所期待,围棋高手扫一眼棋盘就对胜负格局了然于胸,战场上的老兵能从风中“嗅出”危险的信号。我有的时候偶尔也能找到自己熟悉领域类似的感觉。现在作为一名本科大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习的专业还谈不上专精,但是我可以感受到,可以理解在人类知识的进化里,分化与融合是一个一个小趋势推动的,我们身处其中,只有怀有大视野的观察者,才会清醒的察觉到那种历史感。曾经有人说2019年可能是过去10年中最差的一年,但会是未来10年最好的一年。这个预测传播甚广。何帆老师在书中提出“对2019年的形式预判,有乐观的观点,也有悲观的观点,但这两种观点很可能都是错的”他认为“影响2019年趋势的主要不是基本面,而是信心”何老师的书继承了麦考莱的著史传统,在慢变量中寻找小趋势。慢变量是一旦打开就无法合上的趋势。比如观察中国30年的经济发展,看到三个最重要的推动力:工业化、城市化和技术创新。 我们这一代,我指的是从我父母开始大概60年代,到90年代,这三个推动力不同程度的在思维和物质上留下了印记,我是一个小镇青年,教育是我最为倚重的变量,在工业化的背景下,在城市化的推动下,我们所居住的小村庄要被拆迁,煤矿产业需要整合,这是大工业发展的必然,一部分人会失业,一个省份会艰难转型,技术成为最有活力的那一个变量,对于自我的发展,我想搞清楚技术的未来和伴生的机会,更大的省市,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期待。发展初期看大趋势,发展后期看小趋势。在未来时代,小众才是主流。书中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的真实的案例,透过这些小趋势的代表洞察未来的变量。本书第一章内容最为丰富,是本书的总纲和方法论,我阅读时用了最多的时间和记了最多的笔记。重点提出了5个变量。 第一个变量是大国博弈。哈佛大学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曾说,经济增长是和平时代的竞赛。这背后的原因是:哪个国家经济增长更快,就能证明其制度更有优势。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折点,美国已经把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本杰明·弗里德曼有个著名的论断:经济增长会影响国民性格。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人们会更乐观、更自信、更积极上进、更包容开放。 第二个变量是技术赋能。这个变量背后的逻辑是:每一种技术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一个市场也都有自己的性格,只有当技术的性格和市场的性格匹配起来,才是真正的佳偶天成。 第三个变量是新旧融合。这个变量背后的逻辑是:传统行业积累了大量的资源和经验,这是任何一个新兴行业都无法替代、不能忽视的。有的传统企业已经学会了新兴行业的打法,它们就像老兵穿上新军装一样,会从一个别人想象不到的地方发起反击。我们也看到很多新兴行业正在拼命向传统行业学习,大量的老兵也在涌入新军。你不能只锻炼自己的互联网思维,你还必须对传统保持足够的谦卑和敬畏。 第四个变量是自下而上。这个变量背后的逻辑是:从长期来看,城市的发展应该是自发的,自下而上的力量能够维护城市系统的多样性,提高城市的抗风险能力,同时激发出普通民众和基层社区的创新。 第五个变量是重建社群。这个变量背后的逻辑是: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只有重建了社群,我们才能更好地发现自我。人们只有在公共生活中学会如何彼此相处,一个社会才能更加平等、和谐。 这些变量会在之后的章节中逐渐展开讨论。第二章”在无人地带寻找无人机”中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靠群众路线,中国经济的的崛起也要走群众路线。本章通过讲述极客贾斯汀发展极飞无人机为新疆棉农打药的故事,讲述了在创业阶段,比技术更重要的是寻找应用场景,寻找应用场景的有三个步骤:选择、适应和改造。新技术往往有很多应用场景,因为越是前沿的技术,分岔越多。大道多歧,何去何从?你必须做出艰难而缜密的选择。谈到群众路线,实质上我认为何老师是想要找到中国市场的性格。首先反思美国汽车行业的崛起,实质上是流水线这样的应用技术的促使,也只能出现在美国,流水线的技术性格恰好与美国的市场性格匹配。我们发现,能够最大限度地推动中国经济崛起的并不是核心技术,而是应用技术;中国在选择应用技术的时候,应该寻找与自己的市场性格最为匹配的技术。在工业革命时期,美国的成功经验是找到了流水线;在信息化时代,中国经济要想要最终胜出,要靠“群众路线”,这是历史经验,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把更多的合作伙伴用效率更高的方式组织起来。中国未来发展的群众路线为是一种整合了“工程师红利”和“市场红利”的战略。新技术革命的大楼会让我们大吃一惊。第三章“老兵不死”,说明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边界正在融合。何老师说道传统行业的老兵早已经悄悄穿上了新的军装,而新兴的产业正在积极的向传统产业学习。新兴行业和传统产业的边界,也许并没有你想像的那般泾渭分明。这一章里边提到了互联网行业善于应用大数据,传统优势是小数据。大数据是关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数据,小数据是根据某个具体客户的深度体验、某个具体环节中微妙变化的有关数据。本章通过讲述海尔老兵张天鹏的故事提出了“企业必死,生态永存”。凯文.凯利说过“所有的公司都难逃一死,所有的城市都近乎不朽。原因是企业总想成为帝国,而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生命体。靠原来那种圈定接班人的做法,想让企业保持持续发展、基业长青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希望我们不是把企业变成一个帝国,而是把它变成一个生生不息的生态系统。”最后总结道,创新不是简单的弃旧扬新,而是不断地回到传统,在旧事物中发现新思想。第四章“在菜市场遇见城市设计师。”一直在学校,很少有机会去菜市场买菜,大二时做一个创业项目是关于菜市场的,在那里转了还几天,深入了解了那个小生态。我之所以这么形容他,是我的直接感受告诉我的,在那里,有一种我们没法控制的规律,一种利用机会疯狂生长的意识和行动。何老师在这一章中间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变量是自下而上的力量浮出水面。提出了过去的城市是单核城市,未来的城市是多核城市。互联网会颠覆传统的城市空间概念,引发各种小而美的创新活动。书中举例介绍了三座城市,东莞、义乌和上海。 说到东莞,你在东莞找不到一个真正的东莞人。东莞本地人会自称是厚街人或者是长安人,但不会自称是东莞人。这跟东莞的起源有关,东莞是一个自下而上生长起来的城市,东莞的33个镇各有各的特色:虎门的服装,厚街和大岭山的家具,大朗的毛织品,长安的五金模具;以中堂镇为中心兴起了牛仔服洗水印染产业,清溪和石碣发展电子信息,桥头镇是环保包装专业镇。从东莞的一个镇走到另一个镇,就像从一片绿洲走到另一片绿洲:在繁华的镇与镇之间,你会看到一大片散落的村庄。没有中心的东莞反而能够连接整个中国、整个世界。2017年东莞的GDP总量为7582亿元人民币,是海南的1.7倍,是宁夏的2.2倍,是青海的2.9倍。东莞平均每一平方公里土地可以创造出的GDP多达3亿多元,地均GDP超过了广州和厦门,是苏州的1.5倍,是南京的1.7倍。未来的都市圈会越来越大,会变成一种升级版的东莞,这将提供一种新的组合城市的合作平台,并保持城市的多样性。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更像是一个超级的组合城市,或者说,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形态更像是一个升级版的东莞。 说到义乌,义乌在全球市场都赫赫有名,但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城。这是一个低调得不能再低调的地方,吸引了一群最草根的企业家。千万不要小看这些“蚂蚁商人”:小的是美好的,小的是灵活的,小的可能是“隐形冠军”。 义乌之所以能够具有如此强大的抗风险能力,一是因为义乌的企业更为务实,它们总是会把风险考虑进来。哪怕你是最财大气粗的主顾我也不会让自己受制于你。二是因为义乌的企业更重视分散风险。义乌的企业善于在市场的夹缝中求生存,通过强大的信息渠道相互交流、高效地试错。这种在逆境中锻炼出来的生存能力才是最为强大的。卑微者最顽强。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从来没有受到过重视。上天只帮助能够自助的人。 说到上海,在上海你会看到:在技术变革的时代,一个城市如果想要保持活力,就必须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我们会关注创造力的一个方面:与美好生活有关的创造力。中国的城市正在爆发一场“颜值革命”颜值主要看气质,而这种气质来源于内心里对生活的热爱。过去在郊区几近荒弃的别墅,现在也突然多了很多生活气息。这些别墅摇身一变,成了民宿、美容院、小茶馆、培训班、艺术工作室。 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人、每一家店都有成为网红的同等的机会。再回到我们在第一章里讲到的小趋势。如今,小众才是主流。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审美观,你不能用一种统一的标准定义,但你可以遵循一条清晰的主线去寻找:越是在自下而上的力量得到尊重、得到赋能的地方,对颜值的追求就越强烈,美好的东西就越容易受到追捧,就越容易在混乱中涌现出秩序。人只有在相互作用下,才能使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焕然一新,才能开阔自己的胸怀,发挥自己的才智。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只有社群活动才能抑制利已主义。” 通过大学老师何志森对菜市场的很多人和场景的观察,发现了这种自下而上的强大能量。这是一种在艰难环境中求生存的能力,是一种迅速利用机会萌芽的能力。何老师感叹道:永远不要低估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第五章“阿那亚和范家小学”,这一章是本书最后一章,也给了我们更多温暖的力量。让我们感觉到“重建社群”的力量。假定了一个场景何帆教授和1830年的托克维尔一起拜访了北戴河的一个楼盘—阿那亚,在这里体验阿那亚村民的第二人生,感受社群活动如何抑制利己主义。四川广源的范家小学,改变了我对留守儿童的印象。这里的孩子是快乐和自信的,他们在张平原校长建造了一个快乐的环境,给了孩子们最需要的东西:平等、包容、自信、乐观的社群。何老师提出时代变了,收入分配也会改变。未来的收入分配是一条n形的波浪曲线,干脏活累活和受过专业训练的劳动者收入水平更高,未来收入水平最低,就业最困难的恰恰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一点小忧伤。未来最成功的的人是终身学习者,跟有没有上过大学没有太大关系。好高兴有大大的希望。文章最后何老师用了一段诗意的文字收了尾:“太阳既不留步,也不赶路。它像雪花一样寂静,像清风一样拂面。他看到了世间的一切秘密,却只是无言地照在所有幸福与不行的人身上。” 作者花5分钟在饭桌上跟罗振宇聊到这么梦寐以求的事,想写出像美国记者威廉·曼彻斯特一样写出《光荣与梦想》那样的书,并且跟罗胖做跨年演讲般承诺会写30年,我在豆瓣也看到了褒奖不一的评论,于我的启发是去看到这本书和提炼本书对自己有共鸣和触动的点,这就是一种价值。

变量读后感 篇7

寒假期间,阅读了罗振宇推荐的《变量》一书,读后很受启发。这本书由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何帆教授所著,200多页的内容让我读后感觉意犹未尽,现将相关感受与大家分享。

《变量》对于小趋势有这样一段论述“在小趋势里面的人觉得这是一片海,在小趋势外面的人则觉得这是一滴水。不过,这些群体虽然人数相对较少,但更为团结,观念更一致,更喜欢尝试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而且他们同气连声,彼此鼓励和支持,形成了一个线上和线下的立体网络,这样就能成倍地放大其力量”。这让我对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首先,作为教师,要率先发现小趋势,进而引导自己的学生提高学习的预见性;同时,在未来时代,小众才是主流,要培养学生的自身特长,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让这些慢变量逐渐成长,进而成为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主流。

书中对“群众路线”的意义的描述是“一种整合了工程师红利和市场红利,专注于应用技术的快速应用,再从应用技术反作用于核心技术,用强大的市场力量诱使核心技术与自己一同演进的战略”,对于教育事业而言,我们也应该坚持走“群众路线”,让更多的家长和群众认同我们、理解我们,只有拥有了强大的群众基础才能在育人之路上越走越远。同时,我们需要学会“赋能”,极飞公司在无马拉松人地带找到了无人机应用的广阔空间,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为更多的普通人赋能,并进一步创造出新的需求,组建一个更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

何帆教授认为,我们目前处在一个新的时代,同时这也是一个旧的时代,新旧势力在冲突和融合中发生变化。教育工作中,新旧思想此起彼伏,但沉下心来,仔细思考,我们可以察觉到,原来新与旧之间并没有一条清晰的界限。有时候,老兵不死,只是穿上了一身新的军装,而新兴思想也正在积极向传统文化学习。

教育工作,需要吐故纳新,也需要坚持优良传统,我们应该让学生差异化发展,但是也应该教授每一名学生在分工的基础上有协作;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中,身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帮助学生分析好哪些是我们需要坚持到底的,哪些是我们需要改变创新的,进而真正实现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

变量读后感 篇8

当我捧起《变量》这本书时,感觉眼前一亮。“变量”这本书名犹如磁石般地深深吸引住了我,于是我满怀好奇地读完了这部佳作,果真使我受益匪浅。这是经济学者何帆老师的xx年新作,讲的是xx年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他的目标是身临其境地观察和记录当代历史,记录未来30年,做成我们中国这一代人的《光荣与梦想》。

文章的开篇,何帆老师回顾过去的30年,总结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三股力量分别是工业化、城市化和技术创新。这些力量何帆老师称为慢变量,它就像三股洋流,会继续把我们带到很远的地方。在这三种慢变量中,我也发现了小趋势的特点,必须足够小,才能显示出锋芒,但又必须足够大,才能彰显出力量。就如:盖房子是大趋势,而装修就是小趋势。互联网平台是大趋势,而自媒体就是小趋势。

令我特别感动的是,何帆老师不辞劳苦走访了十多个国家,国内20多个省市,拜访了政策制定者,企业家,小商贩等形形色色的人。他通过细致观察,深入思考,总结出了五个小趋势的背后可能就是支撑中国未来发展的五个新变量。

第一个新变量——大国博弈。xx年中美贸易摩擦牵动了许多人的神经,其实仔细观察经济结构,中美之间是互补的,没有必要对贸易摩擦本身过于悲观,就如我们是一颗大树,我们和他们产生的摩擦如同枝叶的摩擦,影响不了我们的发展。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本杰明·弗里德曼有个著名的论断:经济增长会影响国民性格。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人们会更乐观、更自信、更积极上进、更包容开放,这正是我们中国人的写照。

第二个新变量——技术赋能。这种技术是否成功,先进常常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应用场景。而寻找应用场景有三个步骤,一是选择,二是适应,三是改造。何帆老师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新技术无人机,新疆是中国棉花的主产区,占比接近3/4。过去棉花采摘主要靠人工,但是随着人力成本高涨,机械采棉变成趋势。面对一马平川的新疆棉田,落叶剂最好的喷洒方式就是使用无人机。无人机公司选择避开竞争激烈的消费无人机市场,转向农用无人机。我认为这个变量背后的逻辑是:每一种技术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一个市场也都有自己的性格,只有当技术的性格和市场的性格匹配起来,才是真正的佳偶天成。

第三个新变量——新旧融合。何帆老师觉得许多互联网人认为自己可以对整个传统行业发动降维打击,可以用互联网的玩法横扫一切。这种想法过于乐观,因为传统产业的核心部门并不是那么好攻破的。所以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相互学习相互融合的进程已经开始,在未来这也将会是一个重要趋势。我认为何帆老师把传统企业已经学会了新兴行业的打发比着老兵穿上新装,这个比喻特别生动形象。

第四个新变量——自下而上。何帆老师观察到,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已经不可持续,自下而上的力量正在浮出水面,有几个信号,一是土地的流标,二是很多标杆性房地产企业纷纷改名,三是收缩城市。书中就把东莞当做一个典型的例子。每个镇各自为战,找到自己的优势产业,不断完善产业链。我觉得这种方式特别灵动,就像我们在平时工作中,往往做事情都比较呆板,应该多寻找更多适合自己的方法做事,要敢于引领创新。

第五个新变量——社群重建。何帆老师举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生活例子,一个是在北戴河的阿那亚社区的生活,这里的公共生活会唤起他们对社群的渴望,每一个人都很快融入进来,成了这种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他们同住在北京的一个社区,也许就会老死不相往来。可见不同的社区画风千差万别,但我希望对重建信任和亲近关系的是值得共同期待的。因为人们只有在公共生活中学会如何彼此相处,一个社会才能更加平等、和谐。

也许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小浪花,但是未来这些浪花底下的潜流,可能会发展成推动中国前行的洋流,成为下一个时代的慢变量。从小趋势中探查这些慢变量,这是何帆老师这本书对我们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