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优质的作品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应该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其次,作品应该有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描绘细致的背景,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并感受到故事的真实性。此外,语言表达要精准流畅,让读者能够流连忘返,仿佛置身于故事的世界中。另外,作品应该具有深刻的主题和有意义的思想内涵,能够拓宽读者的思维和情感。 最近大家都被作者写的热门书籍作品所深深吸引。为了更好地体验书籍的奥妙,读后笔记也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针对您的需求,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了一篇“高处读后感”,希望能够带给您全新的阅读体验。

高处读后感(篇1)

书中提到“身份让我们不自由,名字让我们不自由,制度让我们不自由……但真正让我们不自由的是我们迷失的内心,是我们只知道协调自己与周遭的关系,而忘了更要让自己的人生走向高地,走上世界的屋顶,尤其要走上肖申克监狱的屋顶”

自由的前提一定是选择,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听到“没办法、体制就是如此”、“大家都这样”等此类的话语。一般人也都会选择随大流,一边随一边抱怨。其实,选择的前提是要有自己的精神立场或信仰,能够根据自己的信仰来解释人生,从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选择。

在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观点和行动。注意,是“调整”不是放弃自己的观点随大流。

自由一定是和主体性联系在一起的。要获得自由,我们必须有自己的选择,尊重他人的选择,在适当的时候自愿放弃自己的权利。

然而,我们总是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框架中,人的自由就是这些框架的过程。但自由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包括想不做什么的自由。比如,有时候我吃完饭上网,就没空了。

一个自由的人必须是一个有个性的人和一个有强烈精神的人。头脑的自由才是真自由,行动的自由要以头脑的自由为前提。

可惜,在我们生活中,自由总是被误读、也总是不忽视。不但有无形的,也包括有形的。

熊培云的书总是让人了解现实,但不是太痛苦,而是让人看到希望。他说,如果我们打开视野,我们会很高兴地发现,这个铁板一块的社会实际上正在改善。

“有一种鸟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这是《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经典台词,用来做本书的标题再合适不过。长期以来,熊培云先生致力于推进社会多元化建设,倡导左右并肩为民生谋福祉,推动国家进步与社会进步。这些思想正在融入集体意识之中,成为当前最鲜明、最理性的声音。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自由,无自由则无边界,则必然失去责任与担当,最终不是与世沉浮,就是失去自己。当世世代代延续这种无奈时,民族的命运永远不会改变,而超越命运只能是遥远的。

熊培云在后记中也阐明了自己的信念:“相信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自由,相信‘you the freedom’(你即自由);相信时代在变,相信中国正在朝着一个自由而开阔的道路上走,没有谁能改变这个大趋势。同时,我相信人类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毕竟,人们不仅爱自己,也爱自助。没有人不想过上好日子。

这既是一切共识的基础,也是我信心之**。”

在高处自由,这是一个值得仰望的方向,也是一个需要通过努力才能实现的方向,但我们总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爬到高处。让我们一起,为实现这样的理想努力。

高处读后感(篇2)

今天早上8点起床,想看老师推荐的熊培云的书。我在一个高处有空。总觉得自己书看少了,是事实也本如此,肚子里面没东西,就自己也会觉得自己很水,啥都不知道,也没有太多自己的想法。在看问题时,也是云里雾里。

老师推荐的东西一定要看一看。毕竟,很难找到合适的或者你喜欢的。所以就迫不及待的想利用星期六的时间来充实下自己。

今天才发现原来找到一本好书的感觉是这么好,从书中确实可以让自己明白很多东西。就比如看到前面,我就感觉终于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我的问题。相见恨晚,因为我不曾从教科书中得到我想得到也本该得到的知识。

至今我都觉得我现在学的都没大用,不是没用,是自己想学而又没得到的那部分是空着的。所以在你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之前,其他人没有什么吸引力。

他的另一观点我也很赞同,现在,面临高考的人,教室等各处贴着“坚持”“毅力”,为了高考努力奋斗着。他说,现在发现,那些靠着“毅力”“坚持”学来的知识和事情,也许是我们最不需要的。

我喜欢这本书。虽然我还没读完,但我喜欢我看到的单词,。这些文字让我内心充满宁静,心灵得到释放,在这块节奏的当下,我们应从书中找回内心的平和,其实生活不一定要走得如此匆忙,那些外在虚华的东西,带不走的。

我认为熊培云是一个无忧无虑的人,因为他找到了自己喜欢做的事,并把未来的所有时间都投入其中。他喜欢文字,喜欢写东西,喜欢看书,喜欢宁静的生活,现在发现,也许所有大家心里都是一片平和吧,看着文字都流眼泪的人,是该有多感慨于这世界。

一个人一生中最大的不幸,也许不在于他遭受了多少磨难和挫折,而在于他整天忙忙碌碌,却不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最喜欢做什么,最需要做什么,只在送行和迎宾之间匆匆度日。

心中的无敌可以是世界的无敌。如果心中没有仇恨,就没有敌人。

在当今社会,如此功利,有多少人整天忙于自己的房子、汽车、名誉等。生命长远,但若是为了得到所谓的社会承认而永远要做不愿意做的事,不如生命短暂,做了自己愿意做的事。

如果人们想要幸福地生活,他们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舒适的位置。

人的幸福只有两个方面:一是思想的独立,二是与他人分享幸福。如果说思想独立之最,那么**就算是合作之最,每个人都拿出自己生命中的精华,孕育儿女。所谓人生的最高境界,岂不是在这两方面的“不最不归”。

除了思想与儿女,我们没有什么可留在世间。如此精辟,诠释着人类生活的意义。

他的很多思想让我感觉到心灵的释放。独立、心灵、自由,每个人都应该自由思考,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每个人才能通过自己的生活和思考获得接触世界的体验。

每个人都应该找到内心的渴望,并为之努力一生。只有当他懂得自由和自救,他才能和平地生活。

高处读后感(篇3)

清平小学赵伟

利用寒假的闲暇时光品读一下自己心仪的好书,确是件十分惬意的大好事。学校也特意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些精品书目,通观浏览一番简介,选出了《自由在高处》,原因有二,一是文字容量适中,相比其他大多数大部头的著作,这本压力偏小更便于精读品味思想之精灵;二是所述关于何为“自由”,如何“自由”的话题于己破感兴趣。于是,一段读书的享受之旅开始了。

本书作者熊培云,用清醒、宽容、理性的文字,阐释了人本生而自由,却在社会生活中失去自由,人并非毫无选择,需要获得自由,必须站在高处,这里的"高处",是精神的"高处"。这本书不仅告诉读者如何对待自由,也告诉我们如何获得和追求自由。

该书大体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面包与玫瑰,主要是自由写作行为。

追求自己无害的行为和审美自由,但不干涉他人的上述自由,平等对待自己的家庭、子女、学生、同事甚至上级和长辈。

第二部分:自由与自助,主要论述思想自由。

这个社会是由独立的个人组成的。如果我们不放弃自由的理想和自救的勇气,社会就会一天天走向光明。

第三部分:言语与独白是作者更深层次的思想感情。

主题在于阐释个人的努力与群体的民主相结合才能产生社会改良的强大合力。“大环境能够决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内心还是有一个小环境,那里有你对完美生活的自由裁量权。”应对我们的周围的环境,我们只是抱怨,还是能够从小处起扎扎实实做点事情?

就像在爆表的雾霾天,你也能够在家里空气过滤器的帮忙下享受清洁的空气。我们都可以选择建造自己的过滤器或圆顶。当圆顶连接起来,太阳就不会有阴霾了。

看完这部书,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字字玑珠的话语一向在激荡着我的内心。

很欣赏其中的某些精彩段落,比如“世界就像是一个广场,如果你只知道左右,而忘了更要站在高处张望,那是很难找到自己的方向的。什么时候,当能从自己出发,以内心的尺度衡量自己的人生,那才可能是自由的。在高处自由,只有俯瞰,才能知道方向,只有引领,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

”又如“河流弯曲是为了哺育更多的生灵”,这句话用在社会改造和个体成长也是如此吧,是的,它们发展得十分缓慢,简直让人无以忍受,可这种表面上的弯曲何尝不是为照顾更多人的利益呢?从这个角度讲,“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也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有一份“曲线培育”心态,不宜操之过急,避免拔苗助长。

再如“社会终究是在进步。至少可以说,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你总是可以做最好的自己,因为你是你的选择。这些年,我一直坚持的一个信念是,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你不能决定太阳什么时候升起,但你可以决定你什么时候起床。”深有感触作者思想之深刻。

的确,自由在高处,也在你我平凡的生活里,鲜活的生活滋润着思想,思想又指引着行动向更合适的方向,

天赋人权,实际就是强调个体自由,有了个体自由,通过自由实现更多的权利从而走向平等,先有个体的自由,再创造集体的自由。而我们已经失去太多的自由,书中就列举了诸多的社会怪现象,比如许多人的成功是"豪车、名宅",被物欲绑架,于是我们看到人们的恐惧,为他人的富有自悲自叹,生活只是生存,看似一生追求占有物品,全然不知是物品占有我们,我们忘记了最真实的生活应该是"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不必终日奔波于风尘。看冬夏大地,四季分明;看播种信念,古树撑天。

"再比如一到情人节、圣诞节,看大街上节日气氛浓厚,有些人却对这保持剑拔弩张的姿态,曾有十位博士联署抵制圣诞节。这不过又是卫道者们借传统的名义给人们选择生活的自由加手铐脚镣,文明是公共精神产品,不该有东西方之分,文明的交流应该是叠加而不是消减,至少选择过什么节,是我自己的自由。

书中还有谈到被过度的信息包围。环顾身边所有人,无一不是活在各种信息里,家里、路上、车上,都是低头族,大家都沉浸在手机信息中,走在路上,没有问候的笑容,更难听到一句简单的问候。记得周国平在《妞妞》中说到自己在国外的生活,他住在学校附近,早上傍晚总会带孩子散步,那时的妞妞特别爱笑,因为他们在路上总是会有很多停下来看看这个可爱的中国女孩,跟她打招呼,赠以笑脸。

我们应该找到自己无知的权利,追求不被信息包围的自由。"你即你自由",许多的不自由是自己施加的,我们可以做自己生活的主宰,选择自己世界的自由。当我们心中没有那么多得见督,试图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时,我们就会比想象中自由,冲破可见的枷锁,拯救自己,个人就会拯救集体。

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当和我的同龄人熊培云先生隔空交流,读完了他五年前的著作《自由在高处》时是一种深深的震撼,他是一个使命感很强的人,又是一个十分务实的人,“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与良心去担当”,他的文章不是匕首,不是刀剑,更像是春风、春雨,在默默地滋养和灌溉。经过这些年的阅读和讨论,我也逐渐理解了他的观点,即我们的国家需要改进而不是革命。茨威格说过“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他发现了,是他的幸运,也是我们的幸运,但我也在疑惑,我以前的使命和目标,好像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了。

该书大体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面包与玫瑰,主要是自由写作行为。

“一个人的完整权利,至少就应来自两方面的自治,一是思想自由,二是身体自由,而身体自由同ㄐ卸杂珊蜕竺雷杂伞!蔽颐窃谧非笞晕业淖杂赏笔紫纫貌蝗ジ缮嫠说南嘤ψ杂伞

这一部分的二十几篇文章,主要是透过对当年一些热点事件的思考与讨论,让我们认识到,我们就应有追求完美生活的自由,每个成年人,对自己的身体、生活方式和财产支配有绝对的自由,而不需要别人横加干涉。大学里亲昵的情侣不需要校园“礼貌纠察”来端正姿势;有人要过圣诞节不需要以保护传统文化的幌子来“搜捕圣诞老人”;女大学生前卫大胆的毕业照也不会亵渎她所获得的知识和教育。个人的生活,只要没有主观和故意地干涉了别人的生活,他都有自由支配的权利,个人的财产能够捐献,能够消费,也能够用于安葬他的爱犬。

我们可能是正因有连坐、灭九族甚至灭十族的惨痛历史,各种上纲上线的干涉层出不穷,我自己在生活中也不乏被干涉或者干涉别人自由的例子。年少时厌恶别人的干涉,年岁稍长,就开始重蹈覆辙,做自己以前厌恶的事情,我在一向崇尚自由的爱人影响下,在寻求不断地修正自己,熊培云的书也给我更多的思考和点拨。追求自己无害的行为和审美自由,但不干涉他人的上述自由,平等对待自己的家庭、子女、学生、同事甚至上级和长辈。

第二部分:自由与自助,主要论述思想自由。

最令人意外的是第一篇文章提出的设问“集中营是用来干什么的?”不知道各位应对这个问题会怎样回答,“让活人变成僵尸的场所”、“孕育仇恨和敌意”“关押被视为死人的人的地方”……。而本书的作者给出的回答是“集中营是用来逃跑的”,也能够说“集中营是用来摧毁的”、“用来挖地道的”。

读过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好处》或者看过2014年热映的电影《归来》(根据严歌苓的**《陆犯焉识》改编),都会清楚的知道,在集中营中选取活下去或者逃离比放下生命困难得多,在纳粹的集中营能活下来的寥寥无几,全部都是有极强思想意志的人。“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正因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台词)。即使在像集中营这样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人们的身体也可以被关闭,但渴往光明和自由的灵魂却不能被关闭。只要有追求自由的思想和自救的行动,集中营的高墙总有一天会像柏林墙一样倒塌。

“当一个人被一个时代、社会,或被周遭的人抛弃时,他(她)仍然就应具有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生活中有许多困难。当我们被社会抛弃时,我们必须坚守一条底线,那就是我们不会第二次被抛弃。这是我们所有力量和期望的源泉。”“而中国之真正崛起,也因此决定于个人自救力量的崛起——应对困难与挫折,人人意气风发、生龙活虎,既无懈于自我奋斗,同时又敢于向社会表达自己的不幸与遭际。

”这个社会是由独立的个人组成的。如果我们不放弃自由的理想和自救的勇气,社会就会一天天走向光明。

思想的自由同样表此刻拒绝奴役上。胡适说过“为个人争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真正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作者提到“社会总是试图透过建立起一系列的规则,让各心怀鬼胎的人们心甘情愿地服从它。

”有时透过限制自由,让你逐渐***控制和奴役(如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有些是透过一些小利的相许,让你欲罢不能,变相控制你。所有这些都要求人们有一个清晰自由的信念,知道光明的方向,坚定光明的前进方向,能够独立思考,不被**,不被限制。正因我们有几千年的被限制,被包围在各种各样的纲常中的传统,这些限制可能已经固化成我们精神基因的一部分,并代代相传,因此突破障碍,获取自由可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需要我们从孩子抓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地改良和解放。

思想的自由更要守住良心的“一厘米主权”。两德统一后审判当年射杀翻越柏林墙者的东德卫兵时审判长说了以下的话“作为警察,不执行上级的命令是有罪的,但打不准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这是你应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

”环境和个人成长等等原因,往往我们无法拥有“说不”的用心自由,但我们能够有“不说”“不做”或者“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消极自由,守得住良心,不仅仅是救别人,也是对自己灵魂的自救,就如中国老话所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应对不公和仇恨,我们也有选取的自由,甘地说过“以眼还眼,只能使全世界的人都变成瞎子”。熊培云说“仇恨让我们不自由,让我们看不到生活的完美颜色。而如果你愿意站在生命的高处,终将收复本该属于你的自由。

”放下仇恨,解脱的也是自己,这能让我们更自由的生活和思考。

第三部分:言语与独白是作者更深层次的思想感情。

1。个体的用心行动:

从这部分,对作者的理想和情怀有更深刻的认识,他不止一次提到“你多一份悲观,环境就多一分悲观,你默许自己一分自由,中国就前进一步。”他一向在用心地思考,用心地做事。所谓“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我们每一天都在改造这因,自然也会收获那果。

而今之日我们所不乐见的种种恶果,多不在你我罪错,而在于上几代人甚至更远已经种下的恶因。即使在有生之年看不到一个能够期许的完美社会,但今日能种下善因,我们即已修得善果。

“大环境能够决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内心还是有一个小环境,那里有你对完美生活的自由裁量权。”应对我们的周围的环境,我们只是抱怨,还是能够从小处起扎扎实实做点事情?就像在爆表的雾霾天,你也能够在家里空气过滤器的帮忙下享受清洁的空气。

我们都可以选择建造自己的过滤器或圆顶。当圆顶连接起来,太阳就不会有阴霾了。这一年来,我看到周围原来越多的行动起来拯救公民思想和行为的人,从年初轰动一时的柴静,到致力于改良和启蒙的熊培云、罗振宇、资中筠……

高处读后感(篇4)

前段日子,在一位“阅历”非常丰富的同学口中,了解到了两个听说非常不错,非常出名的书,它们就是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和《自由在高处》,本来不太爱看书的我,只是随便听听。后来,看着舍友们每天晚上都有各色各样的活动,落下我孤零零的一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让我的脑海里闪过了这两本书的名字,最后,还是找到这位“阅历”丰富的同学,开始了漫长的对这两本书的啃食!

两本书相比而言,内容都是围绕对社会的看法而展开的,里面反映了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以及作者的一系列感想!个人觉得,《自由在高处》一书是《重新发现社会》的续篇或重要的补充,着力厘清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这本书的主要线索,就是生活自由与思想自由,以及个体如何超拔于一个不尽人意的时代之上,收复我们与生俱来的身心自由,盘活我们已经拥有的自由。因为《重新发现社会》实在是太经典了,而且,两书对比起来,我个人觉得《自由在高处》一书事例更加的令人清晰明白,里面反映的社会现象更能引起读者思想的碰撞,达到一个思想上的高度!所以,我决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自由在高处》一书的心得体会。

《自由在高处》写了三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面包与玫瑰》表达的内容是,即使是战争都挡不住人们对生活本身的热爱,生活本身是有力量的,这是什么都不可抵挡的,而且,生命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第二部分《自救与自由》想表达的是“不自由,仍可活”的观点,“自由”一词是熊培云先生在一书中提的最多的内容,也是他在这一书最想表达的思想,最想表达的精神境界,而这也整整是我们国民最需要调整过来的东西;第三部分《演讲与独白》是对“不自由,仍可活”的进一步阐述,而这也是熊培云目前为止的心灵成长史。从这一部分我们可以更加充分的了解到“不自由,仍可活”这一老师所追从的精神的现实体会,让我们从理性实质的东西去了解,使文章变得更加的真实,充分!

读完这本书后,我个人的一个最大的体会是,我们与熊培云老师的境界还有一定得现实距离,毕竟,人不只是爱自己,还爱自救,没有谁不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我觉得这是非常符合我们人性的一个心理思想的,每个人都像老师说的那样的话,我觉得现在可能是社会的一个还不是十分完善的原因把,应该是还不能到达老师的'这种境界的。但是,老师的这种对我们心理的剖析,我觉得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老师想从一种思想上去引导我们,带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所以,读这本书,不应该从现实意义去考虑它,更应该从一种精神的理念去理解它!

最后,无聊的我,也想大家推荐一下这两本书,确实是对我们的心理有很大的影响!

高处读后感(篇5)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一)

去年读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让我觉得很大气。于是,今年买了他的新书《自由在高处》,读完后感到温暖和力量。

这本书的文字与熊培云一贯的风格是一致的。真理是常识,例子也是常识。但这本书让我觉得个人并非没有选择。如果个人想要获得自由,他必须挺身而出。但熊丙奇的“高处”并不是为了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为所欲为,而是主要指站在精神的高处。

自由的前提必须是选择。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总是听到这样的话:没门,体制,每个人等等。普通人也会选择随波逐流,同时抱怨。其实,选择的前提是要有自己的精神立场或信仰,能够根据自己的信仰来解释人生,从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选择。

在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观点和行动。注意,是调整不是放弃自己的观点随大流。

自由一定是和主体性联系在一起的。要获得自由,我们必须有自己的选择,尊重他人的选择,在适当的时候自愿放弃自己的权利。

最近,我读了一些西方的理论书籍,发现自由和平等是所有学科都不能回避的话题,也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话题。自由与平等哪个更重要?我认为绝对平等是不可能的,但平等自由是可以实现的。

自由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我们一直面临着选择,也面临着我们是否自由的问题。

然而,我们总是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框架中,人的自由就是这些框架的过程。但自由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包括想不做什么的自由。比如,有时候我吃完饭上网,就没空了。

一个自由的人必须是一个有个性的人和一个有强烈精神的人。头脑的自由才是真自由,行动的自由要以头脑的自由为前提。

做老师也有些年头了,深感现在大学生的自由度比以前有了很大变化,但学生的自由选择能力还有待提高。因为,有时候自有时为了争取,别人给与的不是自由。

可惜,在我们生活中,自由总是被误读、也总是不忽视。不但有无形的,也包括有形的。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二)

读完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很是感慨,书着重表达的理念:相信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自由,相信youthefreedom。熊培云认为自由是两层涵义。一种自由强调自由选择权,另一种自由强调个人自由和意志自由。

在当今混乱的世界里,我们常常局限于思维、人为奴役、单位文化、社会民主或僵化制度的两难境地。在各种压力下,我们常常担心生活和追求财富地位。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承认,很多梦想只能藏在心里。

即使在非自由的环境中,生活仍然是可选的和充满希望的。因为你是你所选择的,你的世界取决于你如何选择。曾经痴迷三毛,读过她写的每一本书,为她与荷西的爱情故事叹息。

三毛疯狂迷恋撒哈拉沙漠,她一生都视若珍宝的结婚礼物,也竟是荷西在茫茫沙漠中寻觅到的一副完整的骆驼头骨。撒哈拉,这是一个普通人无法触及的世界。然而,三毛用一点嬉皮的笔触,展现了一个不同血肉的美好世界。我想,她是热爱的,对大自然富有感恩之心,即使在贫瘠艰辛的生活下,依然能够精彩勇敢地生活,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浪漫瑰丽的世界。

并在这个世界上不断寻找真实的内心自我,透视人生,洗涤灵魂。问问平凡的我们,如果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是否能生活在乐观和感恩之中?!

人是可以自主地生活,现在的中国,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不自由,常常说没时间实现环球的梦,没精力实现隐匿恬美田园,很多时候是自我施加的,我们没勇气克服惰性,害怕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罢了。任何人都不能剥夺我们的自由态度,即便生不逢时,我们仍可以坚定信仰,活出自己的精彩,你即你选择!

自由在高处,想要做个心灵自由的人,我们必须跳脱于时代**的枷锁,跳脱于只有左右狭隘思维方式,跳脱于单位思考人生,在高出张望,以内心尺度衡量人生。今年1月份曾在香港观摩史诗**大剧孤星泪(也叫悲惨世界),这是一部集赎罪、自由、革命、命运、颠沛、逃亡、爱情为深沉大剧,因为革命这个敏感的话题而与内地失之交臂,甚是遗憾。不断自我救赎的冉阿让,他总是给自己一个存在世上,有意义的理由,做他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像在法庭报告自己是罪犯,救追踪自己多年的死对头警察沙威,隐瞒自己救人英雄的事实。

而一直勤勤恳恳的雷厉风行的警察沙威,牢牢地遵守警察的天职,道德感极强,誓要缉拿犯人归案,不论是否有罪,当冉阿让救了他,放了他,他坚守了几十年的准则突然受到了冲击,对自己的信仰产生冲击,最终受不了煎熬跳河自杀。悲惨世界之所以悲惨,人人无法在大环境里保持自己小小的愿望,冉阿让平静生活的愿望,沙威恪尽职守的愿望。你不得不怀疑这个世界所强加给的种种标准,我是不是个罪犯,我是不是个坏人,我是不是个loser。

因此,有时我们也应该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更自由。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内心环境,在那里我们对更好的生活有自己的决定权。正如作者所说,小环境完全取决于你对生活和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只要你足够独立和自由,你可以勇敢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如梁文道看着我们这一代的青年:台湾、香港、日本已经走入一个相对稳定、甚至衰老的社会,而大陆还在往前,窗口很大。

我们需要的是,充满希望的、很光明的心态,相信时代在前进,相信中国在朝向更好前行。

作者说,一个人,既要守住自己心灵的边界,同时又要有开放的思想。而我要说,一个人,既要有悲悯情怀,有所作为;同时又要听从内心,默许自己一份自由。这是我的人生,我必须让她自由。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三)

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初读之后,感觉是各种观点在脑海里交织,最大的感受还是生活是要经历的,然后才是感悟。

这本书旨在从个体角度**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看了这本书之后,觉得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是很必要的,但除了知识的累积之外,更重要的还是思维方式的培养。不同的时期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如果是两年前的我读这本书,肯定会觉得熊培云不错,观点很新颖、独到,文化素养高,是本好书。但现在看这本书,更多的不是对其观点的认同或反对,就像那句话,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观点都是不同的,在不触及法律、道德的层面上,观点是可以千差万别的。正如胡适所说,感谢自己生活在了一个可以容忍的国家,允许多种观点的存在。

陈虻有这样一句话:不要在生活中寻找你要的东西,而是努力感受生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有时感觉到了自己知识的局限性,生活观点的浅薄,读了这本书,感到了一个永远不停止思考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

现在的读书,更多的让我感受到的,并不是一定要从书中获取到某种知识,如果一本书,读完之后能够砰的一下敲响你心里的某些东西,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学,有很多种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到知识,但是思,就只能靠自己了。现在,越来越觉得思考的重要性了,也许,这是我近期读书最大的感悟了吧!

高处读后感(篇6)

这并非是在为苟且偷生寻找借口,而是在纷扬中寻找一种现世安稳的自我平衡。我是我的工作。对大多数人来说,命运并没有在生活和自由之间建立一个单一的选择。我们只需要自由和时间,自由和金钱,自由和地位,各种代价都被转换。然而,正如你我所知,这种转变并不像你想的那么困难。如果你掌握了方向,我们也有能力塑造生活。

二、相信国家比想象中自由

虽然,当前社会存在经济的成长,文化的交融,在新旧交替的碰撞中,不稳因素难免凸显,但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保持清醒警觉,看到社会发展的不合理、不足之处,提出质疑和不满的意见,更应当充满信心,坚定地相信改变正在渐渐地向前推进,满怀勇气保持在路上的忙碌,从自己开始行动起来。我认为作者是一个勇敢而清醒的作家,这就是为什么。

虽然我们的网络还不够自由和开放,但是较于没有网络的时间空间,我们获得信息的广度,表达意见的渠道,交流思想的平台都毫无疑问地拓展了;虽然对于一些世界的和我国历史上的事件,我们无法探寻得真相,但是我们仍然在很大地程度上享有阅读典籍的自由,由此我们可以无限地接近和探求事实的真相;虽然我们的**还难免以宣传的口吻做报道,但是我们的新闻教材中仍然把宣传和新闻的概念解释得清清楚楚。

自由的前提是信赖。用作者的话说:如果你有更多的悲观,社会就会有更多的悲观。再借胡适的话:"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

三、生活处处是政治

一个初中生可以从思想道德学科中学习: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首先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然而,现实是,于教科书中的黑白字相比,更深入人心的是一种对政治的漠视。

学生们通常认为政治是成年人的事。似乎只有那些经历过世事、经历过沧桑、胸怀远大的人才会卷入所谓的“政治”。也有人觉得政治是太虚的东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现今的青年,既不生于五四运动革命激情澎湃的时机,又未赶上浪漫和启蒙的八十年代,仿佛太平年间,大家能做的就是"无为",但**在我们眼前呈现的部分世界加上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社会其实正处于"转型时期",处于现当代的我们,除了缅怀向往那过去的**时代,又未可预料我们的时代是否会成为后来人追忆的"**时代"呢?

高处读后感(篇7)

读这本书,是因为书名吸引了我。正如我最喜欢一个演讲,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其中的自由和平等就是引起心灵共振的关键词。我相信,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种力量,潜伏在意识深处。如果它被唤醒,它将充满活力,绽放出超越现实的力量,引领我们走向自由的高度。

问题是,自由在**?

人,生来不自由。年幼时,有父母的限制,老师的管制。成年后,有家庭约束、工作规定、法律和道的约束。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

我看过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你怎么知道你是人?”的确,人本就是一种动物而已,从本质上看,和地上的蚂蚁是一样的。

当我们踩到一窝蚂蚁时,就像**掀翻我们的房子,有些人活下来,有些人死了一样,那么简单,那么不可抗拒。世界是如此残酷,生命也很脆弱,所以有很大一部分人,从出生就如那工蚁一般,慢慢长大,出去找寻食物,盖房子,饲养幼蚁,死去。自由对我们的意义在**?

就是去东面找面包屑,还是去西面找面包屑的问题?!

工蚁的世界无法懂,人的世界更难懂。

熊培云说,真正的自由来自内心的渴望,是不断独立思考的花朵。可以具体到一件事,也可以是对梦想的追求。所以个体对自由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并且是不断变化的。

能捍卫自己自由的,永远只有自己。

歌德说,如果有人声称他是自由的,他必须受到限制;否则,如果有人声称他受到限制,他也是自由的。

自由在**?似乎很难找到答案。寻找你自己的思想之花。也许这是自由的灯塔。

高处读后感(篇8)

什么是国家?什么是社会?什么是自我?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常常自觉或不自觉思考的问题。

我们处在一个急剧转型、风云变幻的年代,就像狄更斯所说的:"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我们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机会,但我们也有无法承载的困惑和困难。

我们有太多的不公正,太多的不道德,太多的错误。我们都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曾有的理想的光芒日益暗,我们像身处茫茫黑夜中恣意漂泊的航船,一个小小的风浪就让我们颠簸不已。我们能否到达向往与憧憬的彼岸?

《自由在高处》就像航海图,让我们看到了自身拥有的力量,看清了我们自身的位置,让我们有了一条明确的路线,犹如醍醐灌顶,让人耳目一新。

我注意到《自由在高处》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素描,这尊雕塑的名字叫做"self-made man"?——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个右手执锤,左手执凿,正在把自己从石头里雕刻**形的人。于是,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的主题呼之欲出。

书的前三分之二是**,后三个是演讲和独白。以贯的思想是强调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界限:人类是否有废除死刑的自由?中国人有过洋节的自由吗?

两个成年人有在公共休闲场所亲热的自由吗?……这些争议中,有的即使现在看来也只能博人一粲,有的看起来则是任重道远,还有的仿佛是无解的悖论。

一、我是我的作品

人的自由是自己给予的,灵魂的禁锢只能有自己来完成。不论处于哪一空间时间,拥有心灵的自由,能自由的思考,就能拥有全世界。

即便如此,作者的乐观并非盲目。自由和奴役是两种精神状态。自由在任何时候都不在手边。熊培云先生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没有死亡”的教条主义太严厉了。生活教会我们的是“没有自由,就没有生活”。"

这并非是在为苟且偷生寻找借口,而是在纷扬中寻找一种现世安稳的自我平衡。我是我的工作。对大多数人来说,命运并没有在生活和自由之间建立一个单一的选择。我们只需要自由和时间,自由和金钱,自由和地位,各种代价都被转换。然而,正如你我所知,这种转变并不像你想的那么困难。如果你掌握了方向,我们也有能力塑造生活。

二、相信国家比想象中自由

虽然,当前社会存在经济的成长,文化的交融,在新旧交替的碰撞中,不稳因素难免凸显,但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保持清醒警觉,看到社会发展的不合理、不足之处,提出质疑和不满的意见,更应当充满信心,坚定地相信改变正在渐渐地向前推进,满怀勇气保持在路上的忙碌,从自己开始行动起来。我认为作者是一个勇敢而清醒的作家,这就是为什么。

虽然我们的网络还不够自由和开放,但是较于没有网络的时间空间,我们获得信息的广度,表达意见的渠道,交流思想的平台都毫无疑问地拓展了;虽然对于一些世界的和我国历史上的事件,我们无法探寻得真相,但是我们仍然在很大地程度上享有阅读典籍的自由,由此我们可以无限地接近和探求事实的真相;虽然我们的**还难免以宣传的口吻做报道,但是我们的新闻教材中仍然把宣传和新闻的概念解释得清清楚楚。

自由的前提是信赖。用作者的话说:如果你有更多的悲观,社会就会有更多的悲观。再借胡适的话:"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

三、生活处处是政治

一个初中生可以从思想道德学科中学习: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首先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然而,现实是,于教科书中的黑白字相比,更深入人心的是一种对政治的漠视。

学生们通常认为政治是成年人的事。似乎只有那些经历过世事、经历过沧桑、胸怀远大的人才会卷入所谓的“政治”。也有人觉得政治是太虚的东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现今的青年,既不生于五四运动革命激情澎湃的时机,又未赶上浪漫和启蒙的八十年代,仿佛太平年间,大家能做的就是"无为",但**在我们眼前呈现的部分世界加上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社会其实正处于"转型时期",处于现当代的我们,除了缅怀向往那过去的黄金时代,又未可预料我们的时代是否会成为后来人追忆的"黄金时代"呢?

所以,生于我们自己的时代,我们尚大有可为。我们需要充分激发我们内心的个人意识。只有当我们清醒过来,争取个人的最大自由,承担起自由带来的责任,履行相应的义务,才能拥有国家的自由。身处于社会中,表现出对事物的参与甚或关心都是"为"的一种形式。

将来的人们回望现在,也许会为我们今天的纠结忍俊不禁,或为我们走过的冤枉路感到忿忿不平。但我们需要知道,这些纠结和迂回都有自己的一义,每一种思考都是我们自我塑造的一步。回顾这个自我塑造者,他不仅给了自己想要从石头上得到的形象,还给了自己一双能跑的很好的腿和脚。他从石头中诞生的那一刻,不仅是他完成自我塑造的那一刻,也是他摆脱束缚的那一刻。

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

高处读后感(篇9)

灵魂高处读后感

《灵魂高处》这本书,讲的是一位拥有一份美好生活的中年女人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自己的性命,但却有机会重新来到世间,和她的家人及身边的人们继续分享人世间的温馨、苦涩和幸福。这种故事情节虽然很常见,但作者的刻画和描写却让人感到耳目一新。这本书,让人看出了生命的真谛,让人重新认识到人在世间所需要关注的因素,也让我们思考关于自我的存在,关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本书首先让人感受到的是,生命的宝贵与脆弱性。纵使拥有再多的权利、金钱、智慧,人类最终将要面对的,仍是命运的不可预测与无法掌控。人的生命短暂而珍贵,并且我们日复一日地活着,往往忘记了生命的珍贵,忘记了要抓住当下的时光,来爱、来生、来珍惜。正如书中描写的:有许多人走在通往光明未来的道路上,他们面临着的障碍甚少,向他们开放的机会千奇百怪而又遍地开花。他们的人生充满了可能性,并被认为是成功的标志。但是,当生命开始走入暮年,他们发现自己仍是寂寞的,内心是空虚、神经质而缺乏真正的自我。所以,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的时光,用真实的情感去呵护身边的人,用真诚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万般可能,无论是喜是悲,都要以最好的自己去面对它们。

其次,人生的主题是爱。人有自我方向的选择和决定,但是生命的本质才是接受和分享爱。爱是人类最强大的力量,它能够抵消荒凉、悲惨和多样的世俗诱惑等情感因素。在生与死之间,重要的是我们所能带给他人的爱。书中主角重新回到人间,有的事物纯粹而美好,有的事物则恶劣和残忍。不管是美好还是残忍,爱都在不断的唤醒,让主角发现和重新把握人生的价值所在。爱也能让背负沉重的人肩上得以解除,被关怀爱护的感觉是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最后,人生是充满幸福感的。无论是痛苦还是爱情,人的生命都是充满了幸福感。幸福不是得到的,而是拥有的。真正的幸福,不是在承担规定的社会角色时感到的感慨。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在能够拥有自己的灵魂,让人真正觉得生命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幸福是一种从内心萌发出来的能量,是感觉到自我和身世的一种奉献体验。

《灵魂高处》一书让人深切的感受到了生命中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也能让我们认识到存在着的人生多样性和不同之点。从书中的主题中,我们能够看到人类生活本身的一些共性,从而能够尝试自己去寻求和走自己的精神之路。拥有如此珍贵的生命,我们要以真正的爱心和纯真的心灵去品味这份幸福。让我们用各自的方式,拥有和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和人性之光。

高处读后感(篇10)

自由,是每一个人都追求的生活状态。而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也给了自由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理解,比如法律上所讲的人身自由,经济学家所讲的财富自由,学生时代的学习自由等等。从具体或是特殊的情况中,我们提炼出自由的核心就是,人追求自由无外乎就是可以随心所欲,无忧无虑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当我看到“自由在高处”的时候,我通俗的理解为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无论是时间还是金钱都可以无所担忧。这是现在社会大多数人的理想,任性中夹杂着对生活现状的些许不满。我们的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不需要像我们的父辈那样,为了生计而发愁。现在的年轻人多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可是我们的快乐却越来越少了,因为我们觉得自己越来越不自由了。

年轻无知的我们,只能把对自由的憧憬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通通发泄到物质身上。于是乎我们便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物质的世界中。在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中,我们的思想越来越空洞,思维越来越麻木。人们开始盲目的追逐财富自由,仿佛只有把自己的钱包装满才能让自己有那么一丝丝的安全感,仿佛只有实现财富自由自己的生活就变得无忧无虑了。可是,然后呢?思想空洞的人们像行尸走肉一样游荡在这世上。思想的力量,在这个时代显得那么单薄。

生活品质固然重要,但我们的时代再不是那个唯利是图的年代,国家需要的是年轻人对于新事物的无限热情,我们需要的是向社会证明我们的价值。但这价值,绝不仅仅是衡量财富这么简单。

如果要说何为自由,那么最高的自由就是思想自由。法律可以限制我们的行动,金钱可以限制我们的生活,但只要自己发自内心的追求,思想的天空就会任你遨游。

古人说,学而优则仕。中国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从来没有变过。不管你是真的想大展宏图,造福一方,还是说想在高层的政治斗争中实现对权利的终极追求。两者都体现了一个相同的价值观,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越高,你实现目标的可能就越大,同时也越容易。所以,追求在高位为高官不是没有道理的盲目追求,绝大多数人追求的初心都是纯粹的,只是在追逐的路上没有那么容易做到勿忘初心,方得始终。历史上不乏勤勤恳恳,两袖清风的好官。他们不辞辛劳的工作,或是为了一方百姓,或是为了江山社稷。不贪图荣华富贵,不追求权倾朝野。这就是精神上的质变,也是为官之道的终极追求。

回头来看“自由在高处”这句话,它真正表达出来的观点是,只要人思想境界达到一个高度,再艰难的生活你也会坦然面对,再繁琐的工作你也会心平气和,再丰富的物质也会心静如水,再强大的权利也会泰然自若。不被欲望和物质所左右的人生才是最自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