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1)

通过阅读此书,大大刷新了我对历史书以往的观念。

以前在我看来,历史是有趣的,但是历史书却不免让人乏味。所以家里那几套历史书,不管是通俗的白话文还是文言文版的《三国志》,几乎都没怎么动过,被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灰尘。而它的语言流畅、幽默,时不时调侃一下,给人一种轻轻松松读历史的感觉。

作者当年明月,不用说也知道,这一定是一个人的笔名。作者原名石悦,武汉人,用不同的幽默语言,让我两天来快马加鞭,书中的小括号也甚是动人。

前两天读的《百万英镑》,马克吐温的幽默与石悦不同,在我看来马克吐温的幽默是贯穿在整个文字里的。而石悦用一种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的表达形式巧妙地利用小括号,把历史变得生动有趣,接地气。

从内容上说,从一开始我就被书中的情节吸引了。第一部是从朱元璋的出身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朱棣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故事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谓是高潮迭起、一波三折,让人欲罢不能。文中说到了这段:“朱重八,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朱元璋。所谓璋,是一种尖锐的玉器,这个朱元璋实际上就是诛元璋。朱重八,把他自己必成诛灭元朝的利器,而这一利器,正是元朝的统治者自己铸造出来的。”朱重八是个身无分文的小小和尚,主要工作是讨饭,他被逼上了造反之路,赌上一切。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勇气、智慧、坚定和非凡的军事天才,还有身旁的诸多能人(如徐达、常遇春、刘基等)的鼎力相助推翻了元朝,建立了自己理想的国度,也就是大明。

大明,毕竟是古代。朱元璋的政策也必定不完美。他从幼年的父母双亡,决心造反,到打败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对手,狠辣的陈友谅以及庞大的元朝……都纷纷败在他的麾下。而在我看来朱元璋还是会向一种东西臣服,这就是贫穷。朱元璋一定是早年贫穷惯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蛇。”所以才害怕自己的子孙也受苦挨饿。作文在无数场战争过后,一个个名将,一各个功臣都被朱元璋以无理取闹的理由杀掉。他这么做都是因为他觉得这样能更好地保障自己儿孙的权力。为了不让权力分散,他还撤掉了丞相这个职务……那些在战场上的战友,有的人甚至可以为保护他豁出性命。却又一个个战死沙场,即使幸存回来也被过去自己那么推崇的那个对象给取下脑袋。过去都是兄弟,而现在兄弟二字似乎显得那么没有力度,这种兄弟情就像是没有一样,自己却拼命保护一个想要自己脑袋的人,我感到唏嘘。

后来的朱允炆又太过仁慈,从而丢掉了皇位,他的去向也成为一个谜。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充分继承了他父亲一个特点:要么不做,要么做绝。正因为这个,才使他造反成功,从侄子手中夺取到了皇位。

看完后我很感慨:它告诉我们,执著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做任何事都必须要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只要这样,才能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才能使你拥有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去战胜一切困难,并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2)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300字:

我一开始并不喜欢这本书,甚至不知道这本书叫什么。直到在床头柜上看到它的时候,我才迷上了这本书,它的名字是《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清楚地讲述了明朝从开始到覆灭的故事。我对我喜欢的人物做了评价。如:不小的小人物——杨涟、有争议的英雄——袁崇焕、还有身不由己的英雄——孙承宗。

三大案中,我原来以为只有李选侍,没想到还有郑贵妃。我现在才知道,我所看到的只是历史的一角,还有更多史实等着我去发现。我还知道了杨涟,他宁愿死去也不愿向大奸臣魏忠贤低头。他的民族气节和大义凛然的气度是我学习的榜样。

袁崇焕也是一位让我佩服的人物。他所修建的城墙是“山”字形的,从突出的一竖那里可以随时攻击对手。由此可见他的智慧之高。

读《明朝那些事儿》让我知道了很多我不知道的历史。这本书让我受益良多。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3)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0字心得感想范文:

这我时常想自己如果大明公司任职,自己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可能会是执行者,也有可能会是决策者?但作为一个决策者最忌讳的是优柔寡断。反复犹豫定会错失良机。因此做一个执行者比较的妥当。万一决策者也是一个优柔寡断的家伙,那么店铺不就该停业了。完了,自己陷入了一个怪圈,一个围绕自我本性而设定角色的怪圈。幸亏一些东西可以学来,直接拿来主义,参考做出明智选择。

大明公司的兴衰是一部创业和守业史。朱重八揭竿而起反抗元朝,到崇祯煤山自尽,说明了一个道理“创业难,守业更难”。

是的,我又读了一遍,上次读完是2015年11月21日,时隔两年。2017年8月13日开始重读,准确的讲是听了一遍,偶尔翻开书看看。当然由于各种复杂的事情,中途中断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为何继续开始,原因是王更新老师讲述的着实精彩,每到会意处,情感会产生共振。王老师的声音很有磁性,每每看到书本,脑子里反映上来的是他在带领我看书。总结为文字有了声音,加上脑海里对大忠大善、大奸大恶之人的固有印象,比任何电视剧都真实。以上是“读书”时的真实感受。

大公司的管理者或者说政策决定者影响着下面人的具体实施。所谓的“**dream”就是画大饼,鼓励下面的人努力干活,就会吃饱喝足,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可是精明的管理者往往是不世出之奇才,因为大多数人是平庸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也只是后天教育上的不同,和基因关系不大,牵扯到资源不合理分配的问题,具体可以参考明初几个能臣的后代,会纸上谈兵的多,会干活的人少。大明公司的接班人也是各显其能,有文盲、有木匠、有军事家、有文学家等。一路摇摇晃晃的走,时不时有几个拐点,最终公司内忧外患,作树倒弥孙散状。。

创业者在刚开始拥有很好的资源,包括外部环境:元朝腐败,人民水深火热;内部环境:一大批可以同共苦而不易同富贵的革命同志,这点体现在朱重八同志在革命成功后,为了给自己的继承人打好基础,杀了一大批随他征战多年的功臣。大家都是为了混口饭吃,只要做的不太过,睁只眼闭只眼,日子混一天是一天。

守业为何也难?公司好不容易成功上市,出问题也会在内部,又是利益分配不均匀,战友变敌人,敌人变朋友时常发生。老板日子不好过,读后感.下面的小喽喽日子更加艰辛,受益者是中间的一些员工,我没有找到如何面对这种局面的方法?我只想起了一个投资时常用的等式:利润越高=风险越大。投资某一样产品,如果获利出奇的高,多半是拥有一些灰色交易,参考“易租宝”事件。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个站在风口的猪往往能以他人想不到的方式获得巨大收获,而后面吃螃蟹的人只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痛苦并快乐着,慢慢的被遗忘。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4)

原来历史也可以这么写,身为历史专业的同学,这大概是最有趣的史书了,轻松诙谐幽默的笔调,描写了整个明朝的历史。

朱元璋的残暴,朱棣的狠绝,朱高枳的仁厚,朱瞻基的盛明。这四位皇帝奠定了日月山河。之后即使是瓦窑堡事变,京城被围,还是崇祯皇帝自绝在煤山,不纳贡,不和亲,华夏儿女铁骨的气概大概在明朝显示的最为明显。

徐达,蓝玉这些中心不二的开国武将;于谦留得清白在人间的救世之才;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些虽是权臣但却明是非之辩……

也有揽权的女性,孙太后,李太后,有武吕之才,却没有武吕的狠绝和野心……

明朝留给我们什么?故宫的恢宏,古今第一的永乐大典,七下西洋的郑和船队,还有景泰蓝绝美的工艺,明制汉服的端庄……明朝留给我们的太多了。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5)

《明朝那些事儿》很长,花了比较久的时间读完了,其实这本书完全可以看做是很多枯燥道理的历史演绎版本。比如“要争做第一,第二名和最后一名没有区别”、“做傻的聪明人(低姿态,瞒住你的聪明)”等等。

文中最佩服的是王守仁,这个“知行合一”的心学大家,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有高尚的理想并不足够,还要有能力才能实现,好人要想实现高尚的目标,要比坏人更会玩诡计、更加聪明。

比如王守仁送5两银子给锦衣卫,被嫌少仍了,他夸赞锦衣卫清廉无比,并说要写文章表扬,让锦衣卫不敢找他麻烦。

宁王叛乱时,由于缺少时间募集足够的兵,他用各种花样造成进攻南京是个大圈套的假象,让宁王白白等了十几天。虽然他的很多手段看起来并不高尚,甚至有很多阴谋诡计,但确达到了高尚的目标。

同时,要有强大的内心,为人处世要淡然,不要计较一时得失,不要浮躁,而要从更长远的看待问题。如果忍耐能够避免无必要的冲突和风险,那么忍耐就是值得的。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看看明朝那段不怎么光明的岁月,看看那段历史,也许更能够理解当今社会,抓住时代大潮,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