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作者写的作品之后我们收获到许多。 写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和人类的问题和挑战,以下是迷你句子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法官读后感”内容,轻松学习愉快分享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您的朋友们吧!
猴子法官》读后感
星期三,我读了《猴子法官》这篇文章,它告诉我们,任何人的话都不要轻易相信。否则,就很有可能受骗。 故事是这样的:
从前,有一个学者养了一只猫和一只狗。有一次,这位学者收到了一块美味的蛋糕。主人走后,桌下的猫想出了蛋糕的主意。猫跳到隔板上,发出一个声音,在阳光下警告狗。
狗见了猫不怀好意,想独吞蛋糕,便向猫扑去,互相打了起来。一只猴子看见了,问它们怎么回事。狗和猫非常生气。狗说猫想一个人吃蛋糕。它应该有自己的。
猫说狗太无耻了,是急红了狗眼。猴子说:“别争了,我来帮你们分蛋糕吧。
”猴子把蛋糕放在天枰上,天枰一往左偏,猴子就掰下左边的一小块吃了起来,天枰一往右偏,猴子就掰下右边的一小块吃了起来,怎么也分不匀。分来分去,蛋糕就剩两个小球了。最后,猴子发火了:
“这点小事害得我做了半天的裁判,现在你们谁都吃不到不就公平了吗?”说着,把剩下的一齐塞进了嘴。 在生活中,我也受了不少的骗。
我记得三年记得时候,有一个二年级的邻居叫薛博文。有一次,我们放学一块回家。走到荆河公园门口,他装模作样地看着我背后,一副想抢东西的样子,“自言自语”地说:
“哇哦!十元钱哎!哇哦!
十元钱!我来了!”我一听,立马转过身来,找来找去,一个子儿也没有找到,我只好罢休。
转过身来,却发现他已经逃之夭夭了。 还有一次,我们路过一个露天饭馆,,他对我说:“喂,进去吧,我请你吃饭!
”说完,便走了进去。我呆呆地站在门外,朝里面张望,说:“你在哪儿呢?
”过了一阵,前面有人喊:“哈哈,我在这呢!”原来他早从另一个门出去了,我哭笑不得。
在生活中,不要轻易相信别人,否则你会上当受骗。
每一位母亲都深深关爱着自己孩子的成长,不论她是农民还是工人,是平民还是官员。电影《法官妈妈》以其特有的表现手法,声情并茂地演绎了女法官对失足少年犯的母爱,展示了法律电影中法官的母亲形象。
故事情节简单而感人:主人公张帅15岁那年因入室抢劫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恰在这3年中,他的母亲患癌症去世。出狱后,张帅得知母亲为使他减刑而捐出自己的肾,把换来的10万元送给法官安慧,但法官却没给自己减刑。于是,他带着对安慧的刻骨仇恨,决定潜入安慧家搜集她收受贿赂的证据,意图令其也饱尝牢狱之苦,实现自我的正义。而安慧法官却让他住在自己家里,并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关爱他。女法官虽然知道他要告自己,却没有阻止,而是为张帅的成长而高兴,结果她被法院停职了。但安慧的确不知道那10万元钱的去向。最终,这位少年犯的母亲在弥留之际写给法官安慧的信以及信中10万元的存折被门卫找了出来,真相大白。在车站,张帅看着来送别的安慧,他踌躇着该不该喊出那两个字:“妈妈”。
影片的名字听起来有些煽情,乍看有些牵强,念起来还有些拗口。法官是一种职业,代表法律的权威,代表公平和正义,也意味着一种威严和冷酷。而妈妈则是孩子对至爱母亲的亲切称呼,它代表着亲情和温馨,也意味着宽容和无私。一个冷酷,一个温馨,两个不相融的东西揉合在一起的确有些令人匪夷所思。法官的职业标准与母亲的身份特征是冲突的。根据诉讼法的规定,审判人员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不讲亲情的。当安慧法官头顶国徽坐在审判长席上,对张帅抢劫案进行审理和宣判时,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法不容情,判决结果是公正却又残酷的。在法庭上,法官的职业要求是法律至上,尽可能排除一切情感因素的影响,包括亲情。尽管安慧法官心里关爱孩子,不想孩子在狱中度过他青少年这段最美好的时光,但张帅的犯罪事实铁证如山,法院的判决是无情的。我们看到,宣判时安慧眼中的痛惜与无奈。在法律面前,当母亲的身份与法官的职业发生冲突时,法律至上。
现实中我们总是需要这样的法官,这样的妈妈,这样的妈妈让人间美丽,这样的法官让世界安全,我感动于这样的妈妈,但我更钦佩这样的法官,因为她的职业道德和操守,让人对世界有更深的理解,我们需要这样的法官,我们需要这样的职业道德,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有职业道德的人,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要从我做起,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未来成为一个有职业道德,有职业操守,能为世界做贡献,为人民造福 ,为大众服务,为人类进步,为社会发展有帮助的人 。
作为一名办案多年的法官,亲身经历了近年来的司法改革,既有感触,也听到了很多感言,有褒有贬,莫衷一是。改革就是一场革命,破旧立新,要破除旧的体制,创建新的体制。这就必然会损害到旧体制的既得利益者,也必然会赋予新的机会,形成新的改革获利者。但是,就像这场改革的总设计师习近平同志所讲,改革的指向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评判我们的改革是否有成效、是否正确,不在于是否有人对其予以否定或予以肯定,而在于这场改革是否解决了现在体制所存在的弊病,是否体现了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而法官员额制改革就是一项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体现司法内在规律、能够切实改善司法弊端的有效举措和制度创新。
法官员额制改革,凸显了法官在法院的主体地位。依照宪法规定,法院的职能就是行使国家审判权。又依照法院组织法的规定,行使审判权的是法官、合议庭以及审判委员会。因此,法官是法院的核心所在,确立法官在法院的核心地位既是我国法律的明确规定,也是审判规律的必然要求。法官员额制要求法官到一线办案,这就缓解了原初很多法院案多人少的压力,让法官真正履行起审判的职能。正如《将改革进行到底》所讲述的一个故事,一名离开检察一线多年的老检察官因为员额制又重新回到检察一线岗位。如果一名法官却履行着非法官的职能,这既模糊了法院的职能,也模糊了我们法官的使命。改革,就是要理顺事物之间的关系,摆正事物的科学位置。法官,就是要从事审判的。法院,以及改革的设计师们应当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断探索并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而法官员额制恰恰是顺应了这一历史要求而做出的改革举措,他让法官真正从事审判,让法官为其职业选择而感到梦想成真。
法官员额制改革,构建了法官人人平等的政治架构。市政府有市长、局长、科长,甚至还有股长,而法院也有院长、庭长。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法院和行政机关一样有着领导职务与非领导职务之分,而在于法院的院、庭长手中掌握着实权:案件签发权、决定权,而这些权力恰恰是院、庭长不应当有的,因为院、庭长往往不是这些案件的审判人员。这就为权钱交易、权力寻租铺设了温床,引发金钱案、关系案,造成司法腐败,破坏司法形象。法官员额制就是要让法官之间人人平等,无论是院长,还是庭长,都要承办案件,都要承担起责任,在合议庭中都只有一票,且无权干涉其他法官发表意见,决定案件的走向和结果。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不能自动生成判决书,法律需要我们每一个法官去进行审理和判决,发挥每一个法官的智慧和力量,且每一个法官在法律面前都应当享有同样的评议权和决定权。法官员额正是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一个重要改革举措,他让法官可以独立发表意见,不因其意见与院、庭长不一致而影响到其切身利益,也不会因其意见与院、庭长不一致而石沉大海。相反,如果我们的法官曲意逢迎院、庭长的意见,等待他的就是法官责任制这一紧箍咒,更为重要的是法官员额制的制度设计为法官排除了后顾之忧:决定法官身份的不是院、庭长,而是其办理的案件是否经得起检验,这个检验期不仅在其任职期间,更在其有生之年。
法官员额制改革,新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西方法律典故里,达摩克里利斯之剑是法官手中的利器,但在法官员额制中,这把剑也同样是指向法官自己的剑,因为如果法官不能正确使用这把剑,那么法官也将为此承担责任,这就是法官责任制。恰如《将改革进行到底》所述,法官责任制是司法改革的牛鼻子。进行司法改革首要的就是牵好这个牛鼻子,要让每一个案件都有责任承担者,让每一个案件的办案法官都成为该案件的责任承担者。否则,谁将会为那些冤假错案买单,谁将为司法腐败买单;谁又能举起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大旗,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法官责任制就像一个摇篮,他培育着有着法治梦想,并愿为此努力奋斗的法官以及法律执业人员,也抛弃着没有法治梦想,滥竽充数的伪法官们,让法官真正成为法治建设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精英力量。
法官员额制改革是一项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科学创举,其正确方向应当坚持。但是,这项改革毕竟是一项深层次改革,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以参照,无论是制度设计,还是制度执行,都存在一些弊端,这些弊端的存在既成为一些人对此予以诟病的理由,也成为这项改革能够发挥更大作用的绊脚石。因此,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改革的设计者、执行者也应当广泛听取不同的声音,汲取其有益的思想,不断将法官员额制及其配套制度予以完善,让真正有着法治梦想的人成为我们的法官,也唯有如此,才能让我们的法官守好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我想说的是,要将法官员额制改革进行到底!
当以色列动用现代**对加沙地带平民百姓频繁进行空袭,使中东局势正在轰隆隆的炮声中不断升级中迎来新年的到来之时;而来自中国湘南边陲郴州现年55岁的平民老汉,则通过网络等**向湖南省郴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下达了洋洋洒洒数百字的《决斗书》,“愿以原始丛林法则,与尔等决一生死!”竟然在网上点燃了平民百姓向权贵法官公开挑战的峰火硝烟,选用“决斗”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
决斗在国外已有五个多世纪的历史。曾经在巴黎塞纳河畔、圣日耳曼修道院附近的空地上,决斗者左手拿一把匕首,右手持一柄长剑,在俩人之间进行。决斗一般是见血点到为止,但若胜者一方不愿善罢甘休,败者那方就只有听天由命了。
有人从传统与美学观点出发,缅怀那个“人懂得让人尊重”的显贵时代。当时就一位法学家称这种决斗是“一种十分类似于英勇事迹的犯罪行为”。
用决斗方式解决“执法不公问题”,是老百姓对目前执法不公现状流露出来的一种无赖和愤慨。因为,只有当通过法律途径都无法解决执法不公的问题时,人们只好采取以“决一生死”的决斗方式来作一个了断。彭老汉的这封《决斗书》发出后,很快在网络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在网上我们可以看到《决斗书》原文和法官向彭老汉开出的82万巨额白条。彭还在网上发布了《我为什么要和法官决斗》的长文,详述了他的冤情和决斗的心态,是因为自己在经历近十年的申诉、控告后纠错无望的情况下,才决定选择这种和法官“决斗”的方式来“为民除害”。
究竟这是一场作秀式的炒作?还是试图通过**工具来达到引起上层高度关注的目的。人们对此看法褒贬不一。
中国民事诉讼法学专家及教授认定,法院至少在内部股权转让一案中的执行过程中有明显违法之处,从执行对象到执行程序到执行方法均有重大过错,损害了彭的合法利益,应该予以纠正。但也有人对彭的这种“举止”有不同看法,认为:“中国是否需要设立藐视法庭罪来防范这种恶作剧”。
但依笔者从事多年财务工作之见来评判:法官向彭老汉开出的82万巨额现金白条,拒不归还又不说明去向,显然,这是违法国家财经纪律的。
据了解,彭老汉要与法院院长等人进行“决斗”的大致起因是:十多年之前,彭和黄某等三方投资设立一家水泥公司,后因内部股权转让问题发生纠纷,在事实、证据和法律规定都十分清楚的情况下,由于黄某系原郴州纪委书记曾锦春的干儿子,法院在曾的干预下枉法裁判,侵害了彭的合法利益,并在执行过程中违法执行,混淆股东财产和公司财产的区别,将彭所投资的公司财产当作其个人财产执行,同时,执行法官还以执行的名义,长年打白条占用彭的82万执行款而拒不归还或说明去向。
网上还登出了郴州市委书记在《决斗书》上的批示“但可以肯定彭北京有冤屈”。而法院李院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彭北京一案是依法判决,依法执行,本人在期间并无过错,法院会通过有关途径来澄清一些事情。对于郴州市委书记的批示,李院长表示,法院已经向郴州市委书记和湖南省相关部门做出汇报,“孰是孰非会有个澄清”。
对于这位李院长笔者有几分了解,我那篇《在破产企业打工的日子》中曾提起过他:“这位院长今年已过半百,在政法部门工作已有多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级法官,曾任县检察长;县委组织部长;县委书记等职,具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司法战线上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他所著《法律逻辑学》、《司法公正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血缘》、《老百姓怎样打官司》等专著。特别是《老百姓怎样打官司》这本书,是专门告诉老百姓基本法律常识;如何维护自己权益;如何写“状纸”的书,因此深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为此,他不仅名声在外,而且还还获得了一笔稿酬”。也许,彭老汉没有看过那本《老百姓怎样打官司》的书,否则也不会选择用长矛匕首之类的原始方式来与之进行“决斗”。
尽管那位法院院长声称前述案件“没有问题”,但这样的说法显然过于苍白无力,因为他没有对彭老汉的质疑和控诉提出明确的有针对性的解释,而彭所控诉法官开具的几十万的现金白条,相反却让人们对法院在执法过程中的公正性产生了质疑。曾锦春及其委托人黄某在法庭上承认,为介入此案,黄某向曾锦春行贿200万元。既然存在巨额**罪,谁能相信本案法院的公正?
如果,当执法部门来到这个领域成为公民决斗的对象时;如果,当公民持匕首视人民法官为敌人想与之战斗时。我们不禁要问:谁还能相信法?
我们暂且无法评论这场“决斗”的闹剧将如何进行下去,最后的结局如何。但至少我们看到了一个平民百姓敢于向“司法权贵”宣战而令人生畏的勇气;我们已经看到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监测工具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力量。前不久最高人民法院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军队、**机关、人大代表以及政协委员等“国家强势部门”与“特殊主体”成为“执行难”的重点对象。
这起“老汉向法官下决斗书”的事件表明,在“手无寸权”的平民百姓面前,这些“司法权贵”不正是所谓“国家强势部门”、“特殊主体”的翻版?
应该肯定,通过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在法制建设方面,正在朝着一个不断健全、不断完善的法治社会道路上迈进。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这条走向法治社会的道路上,仍然需要走过坎坷的道路,付出沉重的代价。不过,应该高兴看到的是,今天中国大多数的老百姓已经开始在学法、懂法、知法、守法,并且能借助于法律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因此,我们应该相信,在这场平民与法官的“决斗”中,成千上万的网民都会成为这场决斗场上的观众。人们将拭目以待:“决斗”的结局是否公正!
近日,我局组织干部观看了电影《知心法官》,影片鲜明的艺术特色及真实动人的故事情节很快就抓住了全场观众的心,几个看似很普通的案例却反映出了当前基层民事审判工作的艰辛与复杂,也使我们这些处变不惊、理智冷静的法律人陷入了感慨和思考。基层民事审判工作耗时耗力、琐碎繁杂,有时甚至被认为缺乏司法技术含量,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重视。然而,正是基层法院与法官最贴近百姓、最能接触大众疾苦和社会矛盾,最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舆论脉动,基层法官的司法行为与裁判最能体现活的法律、最能彰显法治和调节社会关系。
看完电影,大家深切地感觉到作为最基层的审计人员,我们一样是执法者,更应该像影片主人公那样,在审计中坚持公平正义,在法律法规面前保持理智与理性的同时,多倾听被审计单位的声音,与被审计单位知心与交心,严以用权,做到依法文明审计,才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法官因何错判》读后感(最新)
《法官因何错判》是一本短小精悍,却有着丰富的“法意识”内核及人文关怀的法学小品。作者为日本著名冤案问题专家——秋山贤三,书中主要记录了他40年法律职业生涯的工作样态、经验体悟,从法官和律师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出发,结合亲历案例,深刻剖析了日本当时司法体制存在的弊病;同时对改善和防范“法官错判”提出了制度和意识方面的学理建议,值得每一位法律人阅读和学习。本书首次出版是在日本,距今已有十七年。
但是,对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中司法制度建设和人权保障的诸多思考,为当前我国司法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的犯罪率很低,但高达99.9%。当时,这种高犯罪率的背后有以下因素:
第一,检方以获得有罪判决的结果为傲,往往选择在对犯罪嫌疑人提出起诉后,尽力使被告人宣判有罪;第二,部分**不管案件是否查明,只要“被起诉”,就对毫无前科的被告人进行猛烈的抨击,对其先下一个“**判决”;第三,辩护律师存在起诉前辩护活动不充分、公审中辩护活动软弱、能力不足等问题,也不利于在法庭上赢得胜利;第四,法官们在诸多压力,如“封闭式隔绝环境”、人事变动、官阶体制、**中伤之下,预判案件、脱离证据关系、自行进行补充推测,通常更倾向作出有罪判决。可以得出:冤案问题背后,俨然存在搜查等司法系统整体的构造问题,这与**、检方等搜查机关以及法官、律师等国家机关与法律专家整体的问题紧密相关,绝非是一朝一夕可轻易解决。
作者认为日本刑事司法最大的问题,就是其法官不能坦率地以“没有超过合理质疑程度的证明”为由便作出无罪判决。接下来,笔者将从这一问题入手,深入检讨刑事司法制度背后的误判事实。
审判中的事实认定不同与自然科学领域的事实认定。这是一部探索相关事实的著作。法官的工作就是在各类案件中,最终确定是否存在“超过合理质疑程度的证明”,在此基础上辨明被告人有罪或无罪。法官判其有罪,便视同于存在“超过合理质疑程度的证明”;判其无罪,便是没有“超过合理质疑程度的证明”。
“罪疑唯轻”原则是本书中经常提到的一项原则,又称疑利被告人原则或存疑有利于被告人原则,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犯罪事实的存在与否在证据上存在合理怀疑的时候,法官应当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推定。这一原则是当时日本司法审判中法官应遵循的原则,也是审判工作中法官容易被忽时的审判原则。
“罪疑唯轻”意味有罪的举证责任在检察官,对被告人不利的认定必须要有高度的证明度;只要检方不能提供“无法产生合理质疑的证明”,就必须无罪释放被告人。然而,在现实中,法官很难明确认定被告人是真正的杀人**,而被告人的犯罪嫌疑人的情况是可疑证明的。如果法院、法官将与“无法产生合理质疑的证据”相关的认定水平、标准高度降至检察官要求的程度,那么,即便犯罪事实没有在“无法产生合理质疑程度”上被证明,法官也能畅通无阻地宣判被告人有罪。
在被告也无法提供证明自己无罪的确凿证据之下,只要形式上的证据齐全,法官就偏向作出有罪判决;而这样的法官反而在刑事案件领域被视作“资深法官”,仕途坦荡无阻。
法官在审判工作中不看重“罪疑唯轻”原则,甚至倾向于判处更多被告人有罪,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最直接原因就是法官的“法意识”的弱化以及人文关怀的淡薄。社会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地位和责任,这意味着他们需要承担不同的使命。法官,是公平、正义的象征,立法者和社群的沟通桥梁,手持定人生死的法槌,肩负着“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神圣使命。
以人为本、科学、公正、合理的裁判,是合格法官的基本职业道德。法官应该始终保持审判的“中立性”“独立性”,恪守刑事法律中以“人权”保护为初衷的“无罪推定”“疑罪从无”“超过合理质疑程度的证明”等司法原则,以体现对“法意识”的恪守。思想上,法官做到坚持以良心做审判,将“法意识”内化成自身的审判精神,同时保持一种“朴素的百姓视角”及一颗畏惧错判的谦虚谨慎的心,严格遵循市民实际生活中的经验法则与伦理法则;行为上,法官应当杜绝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有预判行为,在亲自体验会见嫌疑犯、被告人,聆听每一个可能因错判而无辜含冤的声音之后再谨慎作出事实认定,同时认真思考辩词背后他们的实际生活,拥有一种洞察事态、独立而真挚的审判思考。
为使法官做到以上方面,除了从法官的自身思想和行为上进行“法意识”强化及自我约束之外,笔者认为,从国家层面如果能从体制构建方面做出改变,给予法官一个更能轻松工作的体制环境,并再多给出一些充裕的时间和余地令其自由思考,法院大抵会比原先获得更加公正而充实的效益。
6月5日晚,绍兴新昌县交通运输局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观看宣传教育片《知心法官》,学习弘扬“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模范法官”黄志丽同志的先进典型事迹和崇高品质。 影片《知心法官》以漳州市芗城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黄志丽同志为原型,通过影视作品人性化、艺术化的手法,全面塑造黄志丽同志扎根基层审判一线,心系百姓,忠诚敬业,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用心用情化解矛盾纠纷,有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的生动感人事迹,展现了新时期党员法官“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良好精神风貌,是一部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
“要以黄志丽同志为榜样,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在工作中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更好地为交通事业发展作出贡献”……观看完影片后,新昌县交通运输局党员干部纷纷表示,将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相关要求,自觉查找差距和不足,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争做“四讲四有”的合格党员,努力打造一支“讲规矩、敢担当、有作为”的交通铁军。
今日,以漳州市芗城区法院民一庭副庭长黄志丽为原型拍摄的《知心法官》在福建首映,黄志丽在多年的民事审判工作中,总结出的“三个贯穿始终”工作方法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
电影《知心法官》是一部法院题材的主旋律作品,塑造了法官黄志丽扎根基层审判一线,心系百姓,忠诚敬业,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用心用情化解矛盾纠纷,有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的生动感人事迹,展现了新时期党员法官“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良好精神风貌。
据介绍,该部电影由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和华派影业(深圳)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福建省委宣传部、政法委、福建高院、漳州市委联合摄制。
该部电影已于4月14日下午在最高人民法院举行了首映式。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强亲切会见黄志丽同志和影片主创人员,并作了重要讲话,强调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大力加强法院文化建设,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开展,促进司法为民、公正司法。
在今天福建首映前,省委书记尤权、省长于伟国等省领导亲切接见了电影《知心法官》的'主创人员代表和黄志丽同志,尤权作了重要讲话,对电影《知心法官》给予了充分肯定,对电影创作团队和演职人员的辛勤付出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下一步组织观看好电影《知心法官》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全省上下进一步掀起学习詹红荔、黄志丽等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的热潮;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电影《知心法官》的组织观看工作,让典型精神在全省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近期,省直有关部门将联合下发通知,组织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观看电影《知心法官》,为深入开展向黄志丽学习活动营造良好氛围。
几年前就读过《把信送给加西亚》这本书,到法院工作后怀着由衷敬佩的心情和谦恭诚恳的态度再读此书,感受是不一样的。这本书内容虽然简短,描写也很平实,但其中却透射出众多的宝贵人生经验,令人思寻。与此同时,可能也会有人羡慕罗文的幸运,被授命此次的送信任务,从而获得“英雄”的荣誉,这或许只是看到了事情的表面,而没有深入的去思考罗文被授命任务背后的原因。
我想罗文的确也是幸运的,幸运地得到了军事情报局长阿瑟·瓦格纳上校的认同,从而将其推荐给了麦金莱**,授命完成了送信任务。但幸运的背后,是罗文中尉对生活的卓越态度:忠诚、勇敢、奉献、自信
态度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作为一名政法干警,我想这些积极的人生态度都是至关重要的,既然肩负起这份重担,就要全身心地投入,不怕吃苦受累,不怕困难险阻,脚踏实地、拼搏进取,以良好的精神态势、崇高的价值追求,献身于法院的宏伟大业。来法院工作已经八个月了,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帮助下,系统录入、法律适用、草拟判决文书等等工作我从陌生变得慢慢熟练,虽然仍有不熟悉的方面,但我坚信只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一定能够做得更好,成为一名生活和工作中的勇士。
同时我还深刻地体会到,法官肩负着审判的神圣职责,更应按照 “勤于学习、善于创造、乐于奉献”的要求,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始终把耐得平淡、舍得付出、默默无闻作为自己的准则,始终把增强公仆意识、服务意识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始终把作风建设的重点放在严谨、细致、扎实、求实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始终保持青年干部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时刻提醒自己要自律,办案、履职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执法要公正,要正执,维**律尊严。
罗文中尉作为我们不断学***样,同时我们要涵养心性,重视“修为”,内化于心,使之所成为持久动力。仔细体会罗文的事迹,就会发现,由外观之,他是在严守职业道德,遵从职业纪律,但是透过行为,能够感觉到他已经完全超越了职业上的道德规范与纪律,把工作视为一种使命与执着追求,把做好工作视为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从而源于内心深处而自发、直觉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这样一种超越与内心的自觉自律,与古人对道的追寻是相通的。
所以今后工作中我们也要注重自身的“修炼”。一是日积月累,积善成德。这种方法,着眼于一种善的积累,正所谓“积善成德”。
高尚的道德人格和优秀的法律职业道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就要求法官从点滴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日积月累,就能够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养成崇高品格。良好的修养,甚至心理模式和性格的形成和变化,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和积淀。需要毅力,毅力和功夫。
二是见贤思齐,反躬自省。除了罗文中尉之外,还有很多模范人物,他们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一定的职业道德理想,通过模范行为为法官的道德修养提供了先进的经验,为他们树立了学习德榜样。孔子说: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道德模范和榜样的示范作用具有很大的精神启迪和感召力。它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滋养功能,会与我们的心灵产生情感联系。通过不断的熏陶和学习,我们会深切感受到,法院事业是一项值得奋斗的神圣事业。
道德的提升,靠自我提升,反躬自省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我国古人称为“内明之学”,内蕴昭明,才能朗照乾坤。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庄子把内省称为“心斋”,认为通过持之以恒的心斋即可达到“绝妄想而见性真也”的目标。反省强调道德修养的自律精神。由于法官的职业道德远远高于社会一般成员的道德要求,因此强调了内省在职业道德中的作用。
三是慎独。慎独不仅是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中国特有的修养方法。《礼记·中庸》中讲: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人的内心深处的一念之萌动,唯有自己最为清楚,如果能够及时觉察消除不良念想,就会如浮云之去而晴空无翳。且愈深入地觉察,就愈以明澈开朗。慎独,又如孔子所谓“默而识之”,即反躬隐默地认取之。
经常慎独者,心境自然清净,达到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慎独的传统修为方法,要求法官职业者充分发挥自觉性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随时随地都以法律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来指导调节自己的职业活动,内心深处时刻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经常省思自己的一言一行。
作为一名法官助理,我也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年轻法院干部,在工作中还要常怀“三心”。一是崇高的事业心。事业心是成功者的基石,胜利的源泉。
在基层工作中,由于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和工作环境的艰巨性、复杂性,我们需要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这样,生活才会充实,精神才会有一些寄托,困难才能克服。二是爱心。
爱的具体形式我认为应该以人为本,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作为干部,要有一种以人民为父母的爱,时刻关心人民的冷暖,实事求是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主人翁的态度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三是进取心。
社会生活的实践知识需要进一步掌握;同时,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挤出时间充实自己,继续接受教育,努力学习知识。既要向书本学习,又要向他人学习,一名老法官曾经说过,“一名法官一年办理一百多件案件和四百多件案件,业务能力上是有很大差别的”,这种进取心是一种对工作认罪的态度。一种对知识、对人民负责的进取心。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罗文中尉为榜样,立足实际,克服不足,以对工作、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地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做一名优秀的法官助理,做一名优秀的年轻干部,不辜负党和组织对我的期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真正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肩负起责任。
观后感一:在看过《法官妈妈》这部电影之后,使我感慨良多。
在影片中,有许多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令人震惊。
一个男生由于看多了国外和港台影片的暴力场面,把另一个男生眼睛打瞎了;主人公张帅由于偷窃罪而被判刑三年……
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愈加增多,其中存在诸多原因:
一是出于自私狭隘的心理。
二是在人生价值观上出现了偏差。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负面影响,例如港台影片《古惑仔》,里面有许多打斗场面、暴力行为、帮会纷争等。在这些电影的“引诱”下,许多青少年放弃了正确的人生态度,盲目的去模仿,从而做出了一些不该做的事。
他们有的为了玩,追求刺激,丢下作业,沉溺其中,最终导致犯罪。
看完这部电影,我很长时间都不能平静下来。女法官尽职尽责、关爱下一代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从心底里敬佩她。一个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仍然是少年犯的人,我想,如果他在任何人的家里,他都不会被收留!然而,安慧法官做到了,他无私奉献、清白无血的高尚情操将永远留在我心中。
她对张帅虽不是母爱,却胜于母爱,怪不得张帅会亲切地叫她“法官妈妈”。
现在,每当我静下心来想问题时,那部电影的最后一幕总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张帅要坐火车走了,安慧法官站在站台上大声叫着他的名字寻找他,而张帅也在车箱里大声叫着妈妈。
那一瞬间,两人的感情不正是“不是亲情,却胜过亲情”吗?
观后感二:近几周,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叫《法官妈妈》。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一个未满十八岁的男子,被判了三年刑,却提前了三个月出狱。
他回到家以后,知道了抚养自己长大**的母亲因病去世了,而感到悲痛万分。
他离开了自己的家,住进了当年判自己刑的那位安法官的家里。
目的是为了调查他妈妈临走时做移植手术得来的十万元钱,到底是不是给了安法官,换自己能够提早出狱。
在路上,他发现安法官不是那种为了别人的钱做事的人。
许许多多感人的画面牵动着我的心……
事实上,安法官并没有拿走这笔钱,也没有贪图任何家庭的钱。因为她说,每一句话对一个孩子来说就像对自己孩子说的一句话,那么痛苦,那么痛苦。
安法官是一位称职、公正的法官和一位好母亲。
我觉得世界上的母爱真的好伟大啊!不管自己的宝贝孩子犯了多大的错误,进了少管所。
每个母亲都会生气、伤心,认为自己没有把孩子教好。
即便如此,每个母亲都会尽力去救她的孩子。的确是呀,哪个母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会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往苦海里跳呢?在现实生活中,也会有像安法官与那位男子所发生的事。
但这些事,都是无法用钱来衡量的,而是用心去感受。
对我来说,世上有一样东西,无比可贵,是什么也换不来的,你知道是什么吗?那就是亲情。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全国模范法官黄志丽用自己的亲身行动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2017年4月27日,单位组织党员等同志观看了《知心法官》,通过这个公益题材电影,使我对黄志丽的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她深深的感动了我,也向我展示了怎样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一个合格的党员。
法律是冰冷无情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人是有温度的,是有情有义的,作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官,所做的不仅仅是公正公平的判案,还应该在法律允许的界限内对于人民更多的人文关怀!电影中,黄志丽将亲和调解贯穿审判活动始终,残疾人撞人一案中,经过自己不懈努力,唤起受害方家人的恻隐之心,使生活几近绝境的残疾人家庭感受到了司法的温暖;同时,黄志丽始终秉持着一个信念:基层法官兼具修补受损的社会关系,召唤社会道德回归的职能,在面对台商王兆华和刘金洲死亡一案庭审中,黄志丽让控辩双方各抒己见,适时释明法律适用等问题,终使双方都满意的解决了这件事,也让来大陆投资的台商感受到闽台之间一样的海水,一样的温度,展现了两岸司法交流合作的良好愿景;另外,黄志丽将调查研究贯穿审判活动始终,在化解农民工讨薪案件中,深入现场了解案件缘由,找到矛盾症结后,主动作为,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妥善化解了涉及近百名工人切身利益的棘手案件。正是黄志丽的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使其在从事14年的民事审判工作中,先后审结5000多个案件,无一发回重审,无一撤销改判,无一申诉信访,无一投诉举报,让法律有了温度,让法庭有了温情,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知心法官”。
黄志丽法官扎根基层审判一线,心系百姓,忠诚敬业,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用心用情化解矛盾纠纷,有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的生动感人事迹,展现了新时期党员法官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良好精神风貌。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学习与传承黄志丽心系群众、不忘初心、持之以恒的公仆精神,努力做好日常工作,总结工作得失,提升服务能力,强化服务质量,争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为创造良好的医患关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6月2日下午,**了电影《知心法官》,感受到了时代楷模、全国最美基层法官黄志丽的先进事迹,朴实而感人,感受到了一名法官是怎样用工匠精神去办理案的,感受到一名基层工作者是怎样用“三个贯穿始终”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我应该想最好的,努力学习。
把责任放在心中就不会感到累。黄志丽和同事一起加班,同事问她感不感觉到累,黄志丽回答同事说,“把责任放在心中就不会感到累”。多么简单的回答,生动地诠释了责任和奉献的价值追求。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一具体就生动,黄志丽的言行见证一名共产党员的第一身份是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在于高谈阔论,重要的在于把对人民的挚爱、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笃定转化为工作中责任感的落实,把责任装在心上。
调查研究贯穿始终,让裁判符合客观事实。没有研就,就没有发言权、研就权和决策权。调查研究是我们做工作,实事求是掌握事情原貌、来龙去脉的基本工作方法,事情是变化发展的,一次的调查研究不能够“一语以蔽之”、完全掌握全貌,一次调查研究不能一劳永逸、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把这种调查研究的方法贯穿整个事情、每个环节,才能让我们愈发接近客观、掌握清楚事实。
作为一名基层法官,黄志丽始终贯穿着调查研究的始终,这是精湛的工作心态和逻辑审慎的表现,为她公正公正的判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亲和调解贯穿始终,让群众感受司法温情。在外界看来,法官是一个非常冷漠的职业,只受法律规定的限制,没有温暖。然而,黄志丽在工作中总结出一套独特的调解方法,使法律温暖、人性化。给予我的启示就是,法律是具有强制性的,但作为法官的黄志丽不是机械般冰冷的执行,而是积极开动脑筋,独创的开展工作,同理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是政策的落实者,不能生硬的去做、成为冰冷的执行机器人,而要赋予人文情怀,微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正如黄志丽所说“只有尊重和理解当事人,只有让他们明白你是真心诚意为他着想的,他才相信你给他指出的路是对的”。
释法析理贯穿始终,让社会认同法治精神。黄志丽没有做一件审判工作,而是把法治宣传工作融入其中,默默滋润事物,感人至深,引领法治精神的确立。目前,各地都在广泛深入地进行“七五”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中办、国办也印发了《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意见》,对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有着重大意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树立和培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自觉做到学法守法用法,依法办事。
致敬正义感受公正
7月10日傍晚,我准备好纸和笔,打开“尘封”了大半年的电视机,调台、锁定央视《社会与法》频道,19点55分,“我最喜爱的好法官”颁奖典礼准时播出,十位当选的优秀法官透过屏幕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一桩桩一件件平凡又令人催泪的“往事”让人们认识了“法官”这个植根于民、服务于民、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公平和正义的不凡群体:杜卫根,对农村黄土地有着深厚感情,办案中时刻注意矛盾源头的化解,待人接物和蔼可亲,当法官100分,却被儿子评价为:当爸爸只有10分;邹来水,扎根法庭、甘于清贫,为让百姓“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乡镇”,27年奔波于乡野、走遍辖区大大小小上千个湖面;会用五种语言释法的维吾尔族女法官古丽米热,在百姓眼中是“什么样的问题都有答案的法律百科全书”,双脚浮肿疼痛不堪也没有让她停下忙碌的脚步;坚持教育、感化、挽救坠入泥潭的花朵,让法律有了温度的陈海仪,20年审理4000余件案件,无一重审、抗诉、投诉、超审限,所帮助的少年犯无一重新犯罪;钱继红,13年,4000多个日日夜夜,上午**审案,下午到农村山区送法、到田间地头调解,只为给产生怨气的百姓打开心结;神秘法官崔玉芳,以法律为利刃,为国家利益护航,还坚持在大漠深处、边卡哨所传播法律知识,被战士们称为知心大姐;陈少华,用“春雷行动”一次次向“老赖”刮起“执行风暴”,使“纸上公平”延伸为实现申请执行人的权益,让执行难题不再难;女汉子、铁脚板林蔚盈,23年坚守审判一线,用真诚破题,让愁眉舒展,不怕自己吃过很多苦,只愿带给别人心里甜;博士法官陈昶屹,俯首躬行,明察秋毫,把“强者”逼上“绝路”,为“弱者”撑起青天,尽显职业精英风采。
最熟悉的是我省巴彦县兴隆法院院长刘春荣。在近两个月的投票活动中,我们学习并积极宣传她的事迹,为她今天的杰出贡献了一点微薄。刘春荣,因在黑土地上写满了“情、理、法”,让百姓眼中看到的是法不是官,而成为全国百姓最喜爱的法官,她当之无愧,是我省全体法官的骄傲!
作为一个还有百日就将结束职业生涯的我,应以刘春荣等好法官为学***样,用工匠精神尽职履责,站好最后一班岗,搞好传帮带,让胸前法徽和党徽所释放的光芒为党的十九大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