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能够拓展我们的知识,培养我们的情操,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读完作家的著作后,我们都会有所收获。那么,是否有一些优秀的读后感可供参考呢?编辑想向大家介绍一些与“资治通鉴读后感”相关的知识。

资治通鉴读后感(篇1)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26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赞赏,命他继续编撰。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和刘攽作为主要助手。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稳定,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们可以任意参考。

《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个大帝国怎样慢慢地变成了分崩离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从代宗的放任开始,到唐德宗的无奈,有宪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唤。即使宰相有像陆贽、李德裕,也只能振作一时,而不能改变历史变迁的常态。

在割据势力强盛时,不得不缓缓而动。唐德宗开始武力削藩,导致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后来转变态度,对藩镇一味姑息。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壮志,图强复兴,实施革新。但一遇挫折,这些措施便消失殆尽。所以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为政也是这样,一开始不熟悉情况,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措施才能有所兴。

资治通鉴读后感(篇2)

《资治通鉴》是作者司马光以历史事件为线索,以史为鉴,编纂而成的一部中国古代史书。它记录了从夏朝到五代十国的历史,共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读完《资治通鉴》,让我受益匪浅。


《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库。它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深入分析历史背后的真相和原因。通过读《资治通鉴》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掌握历史规律和经验教训,对于理解和把握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读《资治通鉴》让我明白了历史的重要性。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研究历史可以发现过去的错误和成功,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通过读《资治通鉴》,我对历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现在的时光。


《资治通鉴》给我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它将历史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联系起来,让我像时光倒流一样,亲身经历了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读到每个时期的历史,我仿佛能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能深入了解他们的背后故事和心理变化。这让我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加渴望去探索历史的奥秘。


《资治通鉴》给了我追求真理的动力。它洞察人性,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善恶和智慧。经过一系列的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我发现了人类社会的不变本质,看到了犯错误的危害性以及真理的重要性。这让我更加坚信,只有追求真理,才能引领走向正确的道路。


《资治通鉴》让我从紧张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放松身心。在忙碌的生活中,读《资治通鉴》成了我宝贵的放松时光。每当我疲惫不堪时,我就会翻开《资治通鉴》,读一读那些古人智慧的言行和历史事件的梗概,仿佛我也置身于那个时代,与那些伟人并肩前行。这不仅让我放松身心,更让我从中汲取了力量。


读《资治通鉴》让我思考人生的意义。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和事件,给了我无尽的思考。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令人敬佩和感动。我深知,只有做一个有担当、有理想的人,才能在人生的历程中留下自己的足迹。我要不断学习古人的智慧,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读完《资治通鉴》,我的视野得到了拓宽,智慧得到了提升。历史是一部教科书,通过读《资治通鉴》我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常和宝贵,了解到了历史的真相和意义。同时,我也明白只有不断学习和反思,才能不断进步和完善自己。读《资治通鉴》是我人生中一次宝贵的经历,我将永远怀念这段与历史共同的时光。

资治通鉴读后感(篇3)

我从小以书为友,读过不少好书。有伴我成长的童话,有让我知人情懂事故的文学名著,还有令我丰富知识的科普读物……但是,我最爱的还是史书《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主编是北宋神宗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要讲述了从三家分晋到五代十国的沧桑历史,其中的改朝换代、人文风云令我感慨不已。

书中的人物不少,让我敬佩的也不不少。汉末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一手缔造了蜀国;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文韬武略,使封建王朝达到鼎盛;女皇武则天,有治国之才、用人之术,可谓巾帼不让须眉;还有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令我敬佩的人数不胜数,更重要的是我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点,来充实自身将来才能像他们一样,有一番大作为!

虽说历代都有令人敬佩之人,但臭名昭著的人也不计其数。秦始皇虽统一六国,但凶狠残暴也是妇孺皆知的。他焚书坑儒、荒诞无度,建造无比豪华的阿房宫,使人民的生活在水火之中。也有隋炀帝杨广心机颇深、虚伪做作,又暴虐,使原本繁荣昌盛的隋朝百姓变得民不聊生。还有请君入瓮的来俊臣,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他们遗臭万年,为世人所唾骂。我应当牢记前车之鉴,《资治通鉴》的本意也是如此。

《资治通鉴》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让我终身谨记前人之事,奋发向上,报效祖国。

资治通鉴读后感(篇4)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组织编写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史学巨著,由神宗取意“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亲赐名。司马光自幼酷爱史学,“嗜之不厌”。全书一共294卷,记载了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4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方面的重要史实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全面展示了几十个政权的兴盛与衰亡的过程,博大精深,通古今之变,有“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誉。这294卷为>5卷、>3卷、>60卷、>10卷、>40卷、>16卷、>10卷、>22卷、>10卷、>8卷、>81卷、>6卷、>8卷、>6卷,>5卷。另外>30卷,>30卷。

我花了不少时间把这本厚厚的书看完了,看了这本书,我痛恨那些昏俗的皇上和奸臣:周幽王点烽火戏诸侯,失去诸侯的信任,最后断送周朝百年江山;指鹿为马的赵高;诸吕之乱,霍光揽技、王莽代汉、窦氏欺主,董卓入京卧龙床,不视天子,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司马昭大权在握,傀儡皇帝刘协,残暴无比隋炀帝,杀帝自立宇文化及,安史之乱安录山,杀李坤自立朱温……

同时,我又佩服那些奇才、明君:统一中国秦始皇,建立汉高祖,精励图治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仁君刘备,强者关羽、张飞,奇才诸葛亮、周瑜,建唐的唐高祖卢史皇上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唐太宗李世民,大唐国土面积最大、天下人民生活安宁,唐玄宗的宰相宋憬,他不贪污……

我看完了这本书,让我知道历史上有多选自.高中作文 少明君圣主,还让我知道有多少奸诈小人。

有一天,如果我有幸成为能写史书的人,我一定像司马迁一样,用手中的笔,公正地写出事实,讴歌英雄,鞭挞小人。让忠良名垂千古,奸贼遗臭万年。

这是我的理想,我要为这个理想而学习。

资治通鉴读后感(篇5)

这本书大概是一个月前读完的,但一直不想动笔写读后感。一,是希望一些东西的存在能被多酝酿酝酿;二,是一些属于自己认知上潜在已久的问题未能得到解决;三,是思考和测试一些知识在经过时间的冲淡之后能在自己的记忆中、言行里留下些什么。

今日,我终于动笔开始了自己的读后感书写。最主要的原因是,上述的第二点在前日里得到了解答。

过去,我总是很排斥读小说、读历史书方面的著作。认为小说、历史文章的主观性太强。小说的话,我连自己的世界都没有过好,沉浸、八卦他人的世界情感作甚。而历史作为一个整体的流动存在,每一个人也只能从自己的这个视角线条去穿插、组织成一些细碎的布匹。这些细碎的布匹与历史本真的那庞大的体积相比,太过单薄与细微。但同时,我也认识到,在这个主客观交叉的世界里,也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对未知的外界进行了解。于是,这样的矛盾让自己有时寸步难行。

大师兄推荐给自己这本书时,自己亦抱着一种想要突破这样的“偏见”,希望用来对治上述认知方式的心态。在阅读的过程中,张国刚老师通过讲述生动的历史故事,来提炼出做人、做事的道理,让我们较之于纯理论的观点列述更容易地进行吸收和体会,并切身感受到了历史“鉴古知今”的功用。但是,在读完本书之后,我的问题仍然存在。直到,前日里听了退躬老师对于历史的表述,才找到了内心的答案。

老师说,“历史不等同于历史书。历史是漫漫长夜,而历史书就像是手电筒一样,不同的人用自己的手电筒照射出了历史的模样。甚至可以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怎样胜利的故事。”我问:“但是每个人用自己的手电筒,自己的视角所照射出来的只是历史本真的折射表现,这些折射是虚假的呀。”老师说:“每个手电筒所照射出来的历史,都是真实的。”这句话仿佛让我恍然大悟。我开始思索到了,每个人用手电筒来照射出的历史,和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眼睛、认识功能体系照射出来的世界认知,有什么区别吗?都是虚假的呀,也就都是真实的了。真假不二,道隐之中。而更重要的是,从历史这个时间坐标,我们能够怎样地去提炼出规律的存在,能够怎样地透过表象去掌握更深的真理。

我的问题找到答案了,未来的认知道路变得通畅些了,我也决定开始书写本书的读后感。

再说真理部分。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不同的人总是要具备一些比较特别的性格、品行,才能对他们的事业发展有一个推动作用。因此,我便好奇,为什么这些品格能够促使人有好的发展,书里提到的一些品格不就和一些古书中所讲的仁义道德相通吗?这也让我很好奇大道的运行规律——难道,这些发展规律的体现是整个大道体系在世间法中的一个显现吗?

从超越世间法的角度来看,本我的认知是超越这个世界的所有认知层次的。恶魔和天使的存在也仅仅是角色扮演、剧情显现。每个人,无论王侯将相或者鳏寡孤独亦都有一颗平等无二的金刚种子,那么这些品格在这些剧情里所体现的作用是什么呢?是简单地为了促进剧情的发展?还是通过这些变化来与内心的某处相连接去磨砺?所学太浅,我没能找到这个世界和剧情最初设定存在的答案,那就留给未来的自己回答吧。从世间法的角度来看,道德(好的品性、性格)的推崇就像是游戏规则在运行过程中的的攻略显现。一个人的性格、品性能够影响自己的选择,而通过选择又影响自己的对境和所呈现出来的相。历史家通过历史事件总结了许多打怪经验、攻略,升级规律,让我们在未来发展中有更大的概率能够过得好的生活。

在阅读本书过程中,自己感受最深的是“权变”二字。正如文中所讲,“一个道理、方案本身无对错,关键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之下使用。”随时在新的条件和状况下确定措施。在面对新问题之下随着新变化置之,新之。

关于“权变”,我主要有以下的思考。

首先是,是对于“变”这个概念的思考延伸。这个“变”让自己想起了这无时无刻发生着变化的世界。有句话说,“变是世间唯一不变的规律”。我很赞同的,并在体会到了生活中变化所带来的的快乐或痛苦之后,以“执中道以应万物”的方式教育自己。最近,在学习的过程中突然感受到了,正是这些无穷的变化凸显着这恒定不变的道体。用通俗的比喻来作说明,这些变化就像是海浪,它衬托着大海深处的平静、深邃与伟大。而一块石头,在海水的冲洗之下,更能打磨出内部与万物、与大海深处那共通的内在连接的存在。

其次,是对于“权变”的具体实施作思考——“变”与“时间”、“空间”的关系是什么?正如上文所说,“一个道理、方案本身无对错,关键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之下使用。”时候是时间,情况是空间。那么,变化与时间、空间的关系是什么?这里主要是从自己运用的经验角度思考。

记得考研的时候,自己会列出详细的每日计划表。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计划和实际之间的变动太大了。虽然自己的变动的目的是对计划进行更有效率的调整,作文但怀疑自己的情绪却在慢慢滋生。从原生家庭追溯记忆来看,过去父亲非常看重自己能否坚持到底。因此,自己对坚持完成计划与否比较在意。而在这个计划调整的过程,却凸显了自己对于一些计划执行的不坚持。这就让自己觉得无所适从,感受到了旧的认知模式对现存生活进行的干涉与束缚。虽然,自己也慢慢认识到了父亲这个观点中存在的漏洞——坚持不等于重复。只要是往提高效率的、好的方向发展的变化,正是自己的能力得到迅速、灵活提升的表现方式之一。可是,关于具体的时间的度,以及空间的度又应该去怎样去具体界定呢?

像是在今日下午忽然想通了——倘若一个人专注的时候学习,感知一个小时的感知长度可能只有几分钟。而一个人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时,一个小时的感知长度便会让他不耐烦地认为度过了几个小时。时间刻度只是一个统一的标准参照,而对于自己的具体安排变化,应以当下自己的状态来进行调节。空间的话,目前没有太大的感想,因为我更习惯于跟随内心的感觉去做决定。

这些虽然是一个常识,但对于我自己来说,过去的自己总是掌握不好计划时间安排的标准和当下学习状态之间的一个关系。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梳理过程慢慢地有所体悟,逐渐影响自己曾经无意识中接受的一些固化的认知模式。

在整本书中,印象较深的是吕雉、武则天为代表的外戚专权。他们的事件体现了权利斗争过程中的平衡与冲突。让我看见了,不同利益集团所构成的争斗、冲突和妥协。这个时候,人便不像是最初的拥有淳朴情感、人性的人,而成为了兵器、成为了斗争中的血迹、成为了一张张陈旧又新缝补的沾满血污的网,用着金缕绸缎附在表面移动装饰着。其次,还有李世民的“克己、自知”,“思善始而令中”。亦有,作为一个领导,体现领导力的建设方法与规律。

书中还涉及很多,需要再深入进行学习和思考。可能下次阅读,会有更多的感悟。

资治通鉴读后感(篇6)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呕心沥血用十九年时间编成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一共294卷,前后跨越了1362年的时间。此书主要是通过事关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和朝代更替的过程的描述,以此警示后人。正所谓: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

但是满书的“之乎者也”,对于五年级的我来说有点儿望而却步。很幸运的是这个寒假让我读到这本完全白话文的《资治通鉴故事》,更加浅显易懂。

本书详细地讲述了好多好多历史故事,如毛遂自荐,鸿门宴,昭君出塞,三顾茅庐等等。

我最喜欢的是此书里面记载的家喻户晓《三顾茅庐》的故事。此书生动地讲述了求贤若渴的刘备三次去请德才兼备的诸葛亮出山。用真诚的态度最终打动了诸葛亮,也正是有了诸葛亮的辅佐,刘备才能与曹操、孙权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这个故事最让我感动的是:刘备为了江山社稷,全然不顾君王的颜面,放低姿态,冒着风雪三次去请诸葛亮出山。第一次刘备去扑了个空,诸葛亮不在家;第二次好不容易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可是等到刘备来到诸葛亮家时,不巧诸葛亮在他们来到之前的前一天又出门了;第三次来拜访诸葛亮时,正赶上诸葛亮睡午觉。刘备很有礼貌和诚意的不让任何人惊动诸葛亮,静静地等在门外,等到诸葛亮醒来,最终他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

这使我想到了,最近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每到暑假我都会忧心忡忡,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考级不想天天重复的练琴。暑假炎炎夏日的一天,作文看着窗外小树耷拉着脑袋,完全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正如我此时的心情一样,无比烦躁,无比糟糕,无比无奈。妈妈急匆匆地来到我身边大声说:“还不赶紧练琴,考级不想过了吗?”我小声的不情愿地说:“哦哦……马上就练琴。”,我很不情愿地移动到古筝前,慢吞吞地戴上“古筝指甲”,慢悠悠地拨动着琴弦,古筝发出低沉的声音。妈妈听到琴声严肃地说:“做什么都不能三心二意,要认真对待,坚持不懈才不会后悔。”之后妈妈循循善诱地和我说了很多很多。

我似乎理解了妈妈的良苦用心,每天在枯燥无味的练琴中,发现了音乐带给我的快乐。经过我的努力,我终于通过古筝八级。正如毛泽东爷爷所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读《资治通鉴》,打开的是历史大门,最终看到是质朴的世道人心,做事做人的道理。教会我们对事对人的态度。

资治通鉴读后感(篇7)

当历史的烟云被时间带走,风尘中依稀有缕缕壮士的哀叹、孀妇的遗憾、忠臣的决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是的,司马光微微挥袖,提笔写道……

兔死狗烹

夜如水,月如明月。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眼皮还在跳动。往事如云烟,挥之不去地回荡在他脑海里。幼时,他忍胯下之辱。

彼时,心中的壮志开始焚烧,立誓要有所成就,小不忍则乱大谋。他投奔刘邦,协助他打下如画江山。他是困难时期的英雄。只有血腥的战场才是他努力的地方!

然而,皇帝多疑易变。他再也坐不住了。他看破君心,大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或许没有那一腔热血,就不会是今天的结局!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只因帝王龙威下,容不得他驰骋疆场。若不是重情意,他也可以平分天下。

即使在最后一次反抗中,他也只能无奈地叹息窗外的寒风,带着最后一口气。

谁,看到了壮士的哀叹?

吕后专治

不管她是否倾国倾城,只是从风华正茂之时,被项羽掳获起,就是错的开始。她是刘邦的妻子,最好的人质。她与刘邦并肩奔行在动摇的江山中。

刀枪干戈,冷冷的兵器,残酷的战争成就了他的帝王业,也悄然在她美艳的容貌下埋下罂粟之籽。她吃尽妃嫔的醋,用尽心机,甚至想一改江山。狠毒利用了她的唯利是图,她将戚夫人做成“人彘”,把儿子变作傀儡,囚死孙子,只为她的专治,她吕家的天下!

谁怜漫漫长夜,梦回之时,想起一个个挚亲的人离开自己,一个个对手相继倒下,高处不胜寒,流尽多少美人泪?未央,沉浮……人至晚年,还有多少心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到最后,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错误!

若是野心少一些,又怎会让天下吕姓为她陪葬?m.jzd365.Com

谁,看到了孀妇的遗憾?

西域之行

沉郁的驼铃声在漫漫黄沙中悦耳动听。张骞和他的随从们行走在无边的丝绸之路上,年轻的壮士眉眼中显露出凌气,只要能为皇帝平定匈奴,即便是杳无人烟的黄沙路,他都无怨无悔。当他得知大月人早已忘记过去的屈辱时,心里有点动摇?

当他被囚匈奴时,心中可想过放弃?可是我看到他想方设法逃了出去,我明白,这十几年的黄沙路穿梭不断,也走不灭这颗“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虔诚,一世荣华富贵绸缎罗衣也留不住他的决心!他一次又一次地走在丝绸之路上,把青春献给了国王,把虔诚留给了这幅画。

驼铃声中,他又踏上迢迢之路,渐行渐远……岁月蹉跎,磨平了他眉眼的凌气,化作婆娑,盈盈欲滴。

谁,看到了忠臣的决心?

司马光缓缓放下笔,传世著作已成。我心中感叹万千,蓦然抬头,历史的烟云又聚在一起。在另一个时空,这朝朝暮暮,还在上演……

资治通鉴读后感(篇8)

有些惭愧的说,作为一个大学生,我居然没有怎么仔细阅读过中国的历史,一直都无法由衷的感触些什么。但当我通读过《资治通鉴》后,我发现心中竟不住的汹涌澎湃。那些历史情节,仿佛历历在目。

盖世英雄陈汤,率领远征军,在首都长安遥远的西北,在距离三千四百公里外,中亚巴尔喀什湖西南,击斩匈奴郅支单于,砍下人头,向中央献捷时,指出:“胆敢冒犯强大中国的,距离再远,也要诛杀!”豪气上干霄汉。

千年之下,我们仍听到这个声音,为之热血沸腾。英雄们为了解放,为了和平,揭竿而起,奋勇抗敌,其精神可歌可泣,永垂青史。匈奴汗国最终向中国臣服,并不是全因为中国有此力量,更关键的是匈奴内部分裂。而这再一次向历史证明:一个不能团结的国家或族群,必然衰弱。匈奴如不分裂,郅支单于的人头,也不会悬挂高竿。

然而当中国前程似锦的时候,我们的君王们开始享受起衣食无忧的奢侈生活。在荒_无度的生活背后,浮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暴君,昏君还有那些腐朽的伪善的爪牙。他们的残忍,他们的自私,让我汗颜;百姓的呻吟,百姓的嘶喊,让我触目。于是人们在乱世中学会可自救。

中国帝王被杀,不自杨广开始,但杨广被杀,却是人民自救——聚众起兵、反抗_的结果。也是历第一次,人民自救转变为官员和军人自救的结果。杨广能力的高强,使人惊骇,他只用短短十三年时间,就毁灭其父杨坚建立起来的富庶强大无比的帝国,而且只用更短的五六年时间,就能迫使忠心耿耿的猛将勇士反叛,没有人能做得到这些,而杨广却做到了,他的奖状是一条绞绳。

每次政变,都引起屠灭三族的惨剧;每次兵变,更是死人山积——寿春一连发生三次叛乱,几乎空城。诡诈、残忍、勾心斗角,遍地是血。然而,那些不成才的野心家,只看到荣华富贵,却看不到血;只看到自己如锦的前程,却看不到人民苦难。今天还是炙手可热的神圣人物,明天霎时间变成国家蟊贼,全家斩首,还把千万无辜的男女老幼,也带入刑场。官员的尊严靠赤__的军事力量维持,是和非、对和错,全看你是胜是败?人性急剧堕落,种下未来更悲惨命运的基因。

面对暴君的暴行,我们如果沉思,会忽然间汗流浃背。因为,如果换一下位置,我们真的可能就是他!这是多么可怕,权力能改变人性、扭曲人性、消灭人性,喝了不受制衡的权力的毒酒,美女都会变成青面獠牙,何况本来就有一颗邪恶的心灵,我们痛恨他们之余,还为他们痛惜:为什么让他们服下这种毒酒!

真的感谢司马光先生,假使没有《资治通鉴》,时到今天,恐怕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能提供一个轮廓;作为一个读者,我是何等幸运。问题是,读史者的幸运,不一定是造史者的幸运,甚至往往是造史者的悲哀。因为我在这里听到了太多官员的假话谎言,和太多人民的哭声喊声。这

资治通鉴读后感(篇9)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编年体通史。司马光,宋代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主编19年。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将其命名为《资治通鉴》。

故事讲的是:楚国有一个名叫卞和的玉工,在荆山中找到了一块外表很粗糙的、不起眼的石头,认定这是天下最美的玉石。

卞和把玉拿给历王的玉匠看,玉匠说是假玉,历王却把他的左脚砍掉了。

历王死后,卞和把玉拿给武王的玉匠看,他们说是假的。结果又被武王砍下了右脚。

终于在楚文王统治天下的时代获得了认可。被玉工琢刻成了举世闻名的玉石。为了纪念垂死的宝人,楚文王特地给这块玉取名为和氏璧。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将相和》一文中,作者构思巧妙,虽然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但却表达得非常清晰。

读完《将相和》这个故事,掩卷回首,无数人物 ,无数场景,总让我们记在心间,不能忘记。

读完《将相和》这个故事,给我的启发是,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以国家的利益和大局为重,做人要有宽阔的胸怀。蔺相如胸怀宽阔,对廉颇的羞辱退让再三,退让是一种胸怀。而廉颇知道自己错了,负荆请罪,也是一种胸怀,这种胸怀则更可贵。

济南外国语学校开元国际分校

四年级七班丁明润

资治通鉴读后感(篇10)

小学作文频道小编[薰衣草有着淡淡的香]今天给大家整理了《二年级读后感:读《资治通鉴》有感》的优秀作文,这篇二年级读后感:读《资治通鉴》有感共有450字,是一篇优秀的原创作文,下面我就一起来阅读一下这篇二年级读后感:读《资治通鉴》有感吧。

《资治通鉴》是我国非常经典且著名的一部长篇历史书。由宋代的司马光编写而成,上至文明起源,下至宋末元初,乃一本集百家(史书)精华之大成作。不但文笔流畅,且内容简洁非常适合人们阅读钻研。

上古三皇五帝治理、建设社会。论古代的伟人,谁如大禹勤奋、能干,若无本领怎能治理全国水流,河道;谁如蔡伦机智,将更多的人拥有写字读书的机会,让人的书写成本降低;谁如岳飞关羽一类精忠报国,为国捐躯;谁如秦始皇,齐桓公懂得治国,把一块巨大的国土瓜分大半,称霸一方。念韩信一代英杰,治国能臣,却落了个被主公杀死的悲惨结局;念杨玉环倾城国色,却只能做土里冤死鬼;念王安石身怀经天纬地之才,却无法一展宏图。为什么自古能人、美人皆难以活完一生,不能有个好结局。

李白、苏轼挥散笔墨成千古名作;关、岳二人马上冲锋,杀人无数;张良、孔明饱读经书只为建国大业。华夏如此多人才,江山如此多娇,中国不愧是东方的一颗明珠。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

万里长城绵延不绝,五岳壮观雄伟,长江黄河养育我们。龙的传人无时不刻都在为祖国而奋斗。愿祖国的明天更美丽!

资治通鉴读后感(篇11)

司马光:

你好!《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家喻户晓。你知道吗?

你勤学好问,而且颇爱研究历史。你的一生都离不开学习,二十岁时,都已经考进了进士,而且当了官,可是,你一有空就钻研历史,而且你还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想要写一部历史书,上面从战国开始,下面到五代为止。

你写这本书,遭到了宋英宗的大力支持,而且还让你开了一个书局,我也为你高兴,因为,这可以有利你写书啊!

你写《资治通鉴》,还吃了不少的苦头呢!每一段历史,都要先编出事目,排列资料,然后加以考证鉴别,写出详细的编年史,作为草稿,最后再修改,然后定稿。有一点最让我吃惊,《资治通鉴》的全部初稿竟然足足堆了两间屋子啊!由此可见,你下定决心编写《资治通鉴》是多么的坚持不懈啊!尽管定稿前有多么的麻烦,你却没有丝毫的抱怨,也有过放弃的思想,这样持之以恒的心态值得我学习,尤其是在我读书的时候,最耐不住性子。

我觉得,有一句话来赞美你,真是名副其实:只要持续的努力,不懈的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赛内加。

你的好朋友:王红焱

xx年8月3日

就是这样的,只要大家想做一件事情,而且坚持不懈,无论有什么困难,都不会阻挡你的理想,那样,就会像司马光一样,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他仍然用了xx编写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读后感(篇12)

历史的经验

——读《资治通鉴》有感

火星马猴

人们说陈年往事会自行埋葬,或埋葬于皇天后土之下,或消散于时代旷野之中,乡野之间再无它的音讯,人来人往看不到一丝它的身影。其实这是错的,陈年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即使你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它却无时无刻不追随着你,因为这是人的记忆。然而记忆只有苦涩的才珍贵,因为甜蜜的感受经不住时光的深刻,就像一圈圈年轮的和风细雨,在命运骤然的惊涛拍岸下,必然显得苍白单薄。

个人的陈年往事如此,对于一个民族也是同样道理。所以回首往事时,要多回顾苦涩的,那里蕴含着个人的经验和命运,同样读历史时,也要多读经验和教训的历史,而不只是看功劳簿上一统天下的的唐宗宋祖。

中华历史卷帙浩繁,光是正史就有二十五史之多,读下来怕是真的要穷经皓首了。所幸有这么一本历史书,专门把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从浩如烟海的往事中抽离出来,"撮取其要",用以警示后人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本书就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

对于司马光来说,我们都知道他小时候为了救人,打大桶的时候急智风趣,对他的印象也固化在那些披着羊角辫子的浮夸孩子身上。其实司马光是北宋有名的大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两度为相,生前最伟大的成就就是主持编纂了这部"历代君王的教科书"——《资治通鉴》,死后谥号"文正"——这是历史上中国的读书人最梦寐以求的谥号。可谓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毛泽东同志就自称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

一部难得的好书噢……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

不同于《史记》的纪传体,《资治通鉴》采用的是编年体写法,从公元前403年的周威烈王时期写起,到公元959年五代后周世宗停笔,时间跨度1362年,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因为是写给君王看的治世之典,"专取国家兴衰",所以撷取史料的视角主要聚焦在政治军事大事上,而书里记录的这一千余年历史中,除了两汉一统时稍微太平些,治多乱少外,其余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莫不是大**大混战的年代。相斫相杀的场景比比皆是:

皇后被杀、太后被杀、皇太子被杀、忠臣被杀、奸臣被杀,皇上最后也被杀……天灾人祸屡屡上演:"时天下荒馑,百姓饿死,帝闻之曰‘何不食肉糜’"……兵燹之灾野火不尽春风又生:因为打仗士兵多喜欢挟藏妇女在身边,将军王浚下令有在军队里私藏女人的斩,于是八千个少女被沉在易水河底……这一千余年里中国人记忆的苦涩映照在《资治通鉴》薄薄的纸页上,足足积攒了294卷。

如果历史都如"二十六年,王崩,子烈王喜立"这样,一年当中只有短短几行,没有天灾,没有人祸,没有战争,没有权斗,那这1300年的历史,几百页就写完了。只是因为我们的历史太“精彩”,充满了故事,“满是人都写着吃”,才会如此厚重,怎么说不清楚。"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所以孟德斯鸠说,只有那些有着无聊历史故事的国家和人民才是幸福的。读《资治通鉴》,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历史的不可承受之重。

除了战争与权谋,历史人物个人命运的因果也被司马光洞若观火地收录在这本书里,每遇到令人感慨的事件人物时,跟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太史公言一样,司马光也会"臣光曰",对其进行评议。例如三家分晋,司马光论述晋国智伯的灭亡时就才德关系和识人亲人说了这么一段令人耳目一新的话:"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

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说的是世俗之人多分不清才与德,一概而论之曰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如果得不到圣人、君子,与其得到有才无德的小人,不如得到无才无德的愚人,因为愚人作恶,智力不济实力不胜,人还能**他,小人作恶有勇有谋,危害更大。

有德令人尊敬,有才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亲近,对尊敬的人却容易疏远,所以大家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观察他的品德。短短几句话鞭辟入里,于历史大事件中勾勒出个人立才与立德的辩证之道,令人深受启迪。

可见虽然《资治通鉴》后来被人断章取义为权谋之书整人之书,但其实司马光作为一代大儒,"道德博闻"的文正公,是始终强调做人、做事的大原则,始终宣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君道、臣道、师道的。书中写"太康之英"陆机被人诬陷将死时,释戎服,著白,为笺辞颖,既而叹曰:"华亭鹤唳,可复闻乎",遂被杀,夷三族。

您能再听到家乡华亭的鹤鸣声吗?大丈夫志匡世难,既知将死,"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读罢令人掩卷叹惋,感慨良久。这就是中国读书人一脉相承的世道人心——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读《资治通鉴》,拨开历史权谋的诡谲烟云,最终看到的还是质朴的世道人心。

想想“世界读书日”——4月23日。在越来越物质化的今天,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我们对于读书的感受都在逐渐微弱或者正在消失,阅读的感觉就像炊烟离开大地一样,越飘越高,越飘越远。但人们还是要有一点精神,即使精神也像读书一样远离我们,飘向天空。

所以我们的高度不是头到地的距离,而是头到天的距离。

-end-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