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日益复杂的今天,有意义的句子经常被我们转发,不同的句子,其表达含义也不尽相同,你读过的句子多吗?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围城》读书笔记(集合5篇)"这样的内容,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围城》读书笔记 篇1

看论坛上掐架,说的是鲁迅,王小波,钱钟书,架掐得没个所以然,自然最后又可以被人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无聊老话总结过。但是发现有人为鲁迅,王小波反驳,对于钱钟书说的却甚少,许是《围城》很多人看过,但若被人奉上一句不足够伟大,却也让人无话可说,而其他的东西如管锥之类,看得人比较少,真的有人出来挑三捡四,到也无从反驳。不过我自己是比较喜欢《围城》这本书,不是最喜欢,也足够写上两句,想想自己为什么喜欢《围城》的理由,和读到过的别人的感观却不大相同,于是记录下来,也算是一个迟到了十几年的读书笔记。

很久很久以前,我那时候还读琼瑶小说,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秋歌》,里面有一段,我至今一直记得很清楚,一个富家男孩爱上了穷人家的女孩(这真是老掉牙的故事),有一天,男孩带女孩到他常去的一家餐厅去吃饭,然后就碰到了自己的姐姐和姐夫,姐姐和姐夫不知道女孩背景,很随意的打招呼,言语间对自己弟弟的女朋友,到也没什么怠慢之处,但是这个女孩立刻感觉浑身不自在,因为她观察到姐夫手里一直在玩一把高级跑车的车钥匙,那种漫不经心的随意姿态刺激了女孩,于是她回去和男孩就说我们不适合分手云云,后面的当然是琼瑶的大哭大闹的那一套,这里就可以不讲了,不过这是我人生我第一次意识到出身这种东西在一个人身上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对另外一个世界的人的微妙的刺激。当时的我,满心为女孩倔强自尊的姿态而着迷,直到后来的日子里,才渐渐懂得,她的反应实在是有些过度了,却不能说是她的错,有时候很多观念上的差异,并没有那么大的是非,只是没有人能够选择自己生长在什么样的家庭里,所以没有对错,只有隔膜。

萨特说,存在决定意识,虽然钱财是身外之物,但有时候这身外之物给人的一生所带来的影响却是流淌在一个人的血液里,怎么也撇不清的,就像穷人,暴发户,和天生的富家子弟对待金钱势力的态度绝对不会一样,虽然穷人并非天生就该受鄙视,但是从个人角度而言,我往往会喜欢后者更多一些,我发现这些孩子心思总是要更单纯一些,因为他们在成长的岁月中,不需要练就很深的心机去抢夺生存资源。

这也是我所以喜欢钱钟书了,其实知识也和钱财一样同样是身外之物,有趣的是,他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家学渊源的子弟身上所带有的那种纯粹干净的读书人的气质,就像贵族气质一样,不是猛读几本书就能够练就的,钱钟书抖落学识的姿态就像有钱人家的孩子玩车钥匙的姿态一样,有一种满不在乎的气质,随便抖抖,却也不是为了炫耀,因为没有人会很在乎的炫耀他从小浸淫的空气,那是只有暴发户才做得出来的事情,但就是这种满不在乎,也已经足够人诟病的了,特别是那种要靠很用功,很努力去读书,才能抬高自己一点点,才能抖落出来一点点东西的人,那些要靠读书,要靠抖落学识来赢得别人尊重的人,那些把读书当成很实用的比赛的工具的人,对他们来说,钱钟书这个老头,简直是可恶死了。所以就算不能在学识上批判他,就要尽可能的在其他方面批判他好了。

我偷偷的把这种人,叫做知识暴发户,其实这并不是一种人,而是一种读书的心态,而这种读书的心态,在现在我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很多人的心里或多或少都是有的。他们并不是坏人,他们甚至是可爱的人,有的是我的朋友,有的把读书这件事看得很重要,当然,是很重要的和人较量的工具。于是我就看着读书这么自我私密的事情,这么有趣的事情,有时候就成了论坛里互相贬低的由头,贬低得彼此又都无趣之极,成了肉博,若是碰到死磕的打法的,就互相背了大箩的书本,引经据典的一本一本朝对方的脑袋砸过去,若是碰到个剑走偏锋的打法的,除了读过点书还赚了点钱的,也出不了什么精彩来,无非就是卖狠卖得更厉害些,和穷酸书生比有钱,和有钱的比比读书罢了。总之就是要赢嘛,赢的是什么,也没个人知道。

这都什么和什么呢?我看得无聊,反倒想起围城里的一群书生来,在国破家亡的日子里尚且还能保持优雅,当初觉得他们都很复杂,现在从头看来,和现实的读书人来对比,方鸿建也好,杜辛眉也好,其实都是很单纯善良的读书人,也就是钱钟书这样的人写得出这样的一群人来,他虽然嘲讽,却并无心机,其实这和他自己的主人公一样,可能是有趣而无用的,但在今天,就连这有趣,也成了一种奢侈品了。这种骨子里流淌着读书人的血液的优雅风度,经了一个49年,再经一次十年,对于这片土地来说,简直是一种奢侈品,中国没有贵族,甚至也没有精神贵族。钱钟书的风度,虽然不似海明威那种硬汉式的压力下的风度,却也别有一番中国式的举重若轻,谁若说这优雅很容易,去看看现在报纸上的论战满篇你死我活的政治调调,去看看论坛里动不动就问候老母的掐架,甚至看看别人在给他压力的时候他自己的反应,他就知道,优雅二字,是何其难得了。

恶狠狠的读书,我有时候看到我身边带着痛苦的表情,读着好多艰深的大部头的书的朋友,就会想到这个词,其实爱读书的人会一不小心就成了知识暴发户,所以有钱钟书这样的人戳在那里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你会知道,你可以和人比掉书袋,可以和人比赛引经据典,比这些外在的东西,但是,一个读书人骨子里的干净和纯粹,那种浑然天成的优雅气质,和无所谓的态度,却不是一个心怀杂念的人能够比得了的。知道比不了,就可以放弃比较的心,炫耀的心了。就可以把读书这件事,放得低些,再低些,低到功利心都无趣了,褪去了,再看看自己还能不能读得下书,那时候,读书就反倒变成了快乐的事情了。而这个世界的很多快乐都是这样来的。

《围城》读书笔记 篇2

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内的人想逃出去。”早在读小说之前,这已然有所耳闻。当时听了一笑而过,如今却再也没有了那种轻松释然的笑容,反而平添了些许惆怅,也许这就是成长。

我不喜欢方鸿渐。虚荣得有些懦弱,迷茫得无所适从。我可以想到更多这样的形容,难道不是吗?留学直至回国,假的文凭事件在他的内心掀起轩然大波,羞愧不堪更是不必细说;与苏、唐两位小姐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纠葛,将他掷入谷底;三闾大学不愉快的所谓教学经历令人啼笑皆非;由流言蜚语和自欺欺人促成的与孙柔嘉的婚姻又以失败告终。命运多变却又琐碎得似乎不足挂齿。

然而合上书,我却忍不住同情他,关切他,甚至于在他的身上寻找自己的影子。方鸿渐的生活注定困囿在围城里,不论是感情,婚姻还是整个时代赋予他的精神根基。民国二十六年,他回国。抗日战争翘足而至。这一代的部分所谓的青年是麻木的,他们苦困在自己的围城里,无法逃脱。在不断的绝望中又生起希望,仿佛夜里的昏睡。“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样也是死的样品。”方鸿渐是“困死”的一代。可是,围城又岂止困住了这一代,它困住的将是几个时代。

人生围城究竟是什么呢?“围城是理想的升腾和破灭的永恒循环。”有人这样认为。于我而言围城是我们近乎固执的追求。难道不是吗?婚姻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龙子里面的鸟想飞出来。”何止是婚姻,任何事物都能成为句子的主语。小说里,方鸿渐对高学历带来的荣誉和对唐晓芙的追求等等,不论无奈与否,结果都是身心俱疲。我们中的许多人放不开这诸多向往:名利、钱财、成功。其实又何须如此累呢?

王安石极力主张变法,推行新政,最后却是怨声载道,不及晚年回归自然的畅快。过分地看重追求的结果有时真如深陷围城逃不开放不掉,失去广阔的天地。

“不管鸟笼也罢,围城也罢,一切超脱之人是不怕被围困的。”无意间,小说里慎明的妙语道出了真谛。或许我们毕竟免不了这围城的阻隔,但凭着一份淡泊,有何惧困而不前呢?宠辱不惊的人生是不会缺少自由的。庄子宁愿江边垂钓也不愿去为君操劳身心,却于这山水间造就了《庄子》;陶渊明悠然自得,也不愿争权夺利,留给后世不朽的诗篇;苏轼泛舟赤壁,友人一曲呜呜然,他却能有天地宇宙无穷间换回一份淡泊之意,慷慨而颂《赤壁赋》。并不是他们无所追求,他们也并非凡俗之人。只是他们在于追求之中懂得松弛心境,非如柳柳州身处幽潭,心怀苦楚,困顿难以排遣。

人常常为心所役,生活在无尽的追求中。或许,你固然收获了成功,蓦然回首,失去了最该守住的淡然。

围城,如同人生难以名状,但却触手可及,在约定俗成的世界里,我们要寻回的是自己的本真!

《围城》读书笔记 篇3

围城小说以方鸿渐生活轨迹为主线,反映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知识分子生活和心理浮沉,在感情和生活的围城中,相互角逐,冲进去又逃出来,逃出来又冲进去。我读围城就是为了看钱钟书先生的文学才华,他恃才傲物,文学的天赋在围城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语言风趣幽默,比喻新奇形象,宛如炎热的夏天,突然吃到一根冰棍一般,让人回味无穷百般,同时感到心情舒畅。围城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段是方鸿渐留学回国的生活,同许多留学生一样,周遭都觉得方鸿渐是个才子,殊不知他的学历是从爱尔兰人那里买来的,他一边享受着别人的称赞,一边又对假文凭不屑一顾,造成他糟糕的生活,也是以至于他矛盾的心理。第二段是他在三闾大学的工作经历,进入了工作的“围城”,他不满职场的尔虞我诈,自己又不得不为生活低下头,最终愤愤离开。

最后一段结识了孙柔嘉,与孙小姐步入了殿堂,陷入了婚姻的“围城”。方鸿渐脱离不了乱世的现实,注定了悲剧的一生,其实也是时代的悲哀,现实中我们何尝不是“方鸿渐”,总想着挣脱生活的围城,岂不知我们逃到的地方又是一个新的围城,好奇的人总想进去探究奥秘,里面的人又想挣脱出来,我们本不该试图改变环境,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在社会的大围城中,不能迷失自我,虽然我们都游走于围城之中,城上布满荆棘,也要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绝不退缩,勇于向前,恪守信念,终归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归宿。

《围城》读书笔记 篇4

《围城》说的是爱情与婚姻的悲凉,但这悲很含糊。它不是孟姜女哭长城的悲壮,不是陆游唐婉的那种哀怨,更不是“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徘徊一望人肠断。它是“走着走着就散了”的心伤,是春华散落,仅剩长亭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苍凉,有着莫大的苍白无力的真实感。

方鸿渐曾也是那样热热烈烈地求学、恋爱、生活。他曾博士归国、风光一时;爱上唐晓芙,生命的意义也曾被那美丽的女孩照亮;也曾受到大家闺秀——苏文纨的垂青。却不想到了偏远的三闾大学,无可挽回地与孙柔嘉结合,浑浑噩噩地度日。在赵辛眉的提醒下蓦然明白了自己的境况,却也只能无奈地一声叹息,继续过活。

难怪有人说:“男人这辈子都会暗恋过白莲花,亲吻过红玫瑰,最后娶了康乃馨。”事过境迁之后,昨日被时间漂白了,剩下的是苍白无力的人生,于是浑浑噩噩去过,只求活完这一世罢。即便猛然醒悟过来了,那又能怎样?最好的年代已经过去,回不去了,而今已有家事之累,就只当曾经是梦一场吧!仿佛是身陷囹圄的人,即便是悔悟了,却也来不及了。

《围城》读书笔记 篇5

在《围城》的刚刚开始中,方鸿渐面对着欺骗与诚实的抉择,而他选择了欺骗。对于欺骗的了解我们不能够一概而论。在方鸿渐面对父母在假毕业证这件事中,确实是难以选择。当初方鸿渐是这样想的:如果不拿假毕业证回家,父母和自己在社会中会抬不起头做人,就业难,婚姻难等等的问题会不断的出现。但如果拿假毕业证回家,结果会不一样。就业容易,婚姻也不难,父母也会自豪。但会面对被揭发的风险,被揭发以后面对的问题会比不纳的严重很多。也许欺骗的`结果会是好的,但也许是坏的如方鸿渐在后来被识破之后产生的种种棘手的问题。所以我们面对欺骗的态度在不同问题上应该持有不同的态度。这是我在《围城》中理解到的。但我会选择尽量不欺骗,因为相信着诚实总会有回报的。

有很多人都指责方鸿渐这种拿假毕业证后来自食其果的做法。但当我们真正面对这种问题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创造比方鸿渐更好的做法。其实选择往往有百分之五十都是错的,但我们注重的应该是做错后补救的方法、能力。这才是我们值得去讨论的。

围城,围城中的人想走出去,城外的人想走进来,走出去的人面对的又是一个围城,走进来的人也面对的一样,但人们总会在围城中兜兜转转。因为有生活就有压力,我们为什么不能微笑着去面对压力,试着冲向围城的上方,可能围城上是不一样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