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1】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一):

电影《海上钢琴师》,讲了一个人的故事。英雄的名字是1900。他是一个孤儿,被遗弃在蒸汽船上,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炉工收养。然而,这位熔炉工人在英雄8岁是一外死亡。过人的天赋使1900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

即使在遇到一见钟情的女孩后,他也会三思而后行,但他放弃了上岸寻找初恋情人的冲动。他永远留在船上。即使最后,马克,他唯一的好朋友,也警告他船要被炸了,他不会离开。所以1900年,从出生起就没有离开过弗吉尼亚,最终和船一起被埋在海底。

1900年,这个既没有出生纪录也没有身份证的人在人间蒸发,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像纸条一样,没有他的踪迹。我们经常想念他,但我们再也找不到他了。

如果他放弃了那毫无意义的坚持,他的生活难道就不会有另一个风景吗?

是的,一个真正能够生活的人,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应该与命运抗争,离开井底,走向更广阔的天空,而不是逃避世界,放弃生命,绝望世界。1900本有那么难得的天赋,有那么美满的感情,有那么光明的未来。当时,麦克斯成功地说服他下船,甚至他也要下船。但当他看着纽约市时,他感到非常奇怪和害怕,于是放弃下船。

他最终还是与世界失之交臂。

1900曾说:我那时穿着大衣,感觉也很棒,觉得自我前途无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没问题可是,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

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座广阔的城市里,什么都有,但没有尽头。

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是的,世界的尽头,生命的尽头,那里应该有回忆,那里就没有尽头,因为他没有真正活着。

在外面的世界,他甚至没有经历过,但他绝望了。原来,他的才华出众,他的幸福感应该是他应对世界的动力。他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来逃离他所害怕的世界。

他认为陆地对于他来讲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他不会创作的**。他已丧失了生命的意识了。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2】

用了三天的时间,慢慢地静静地看《海上钢琴师》。不断地回放,不断地思索。在思想的过程中,悲哀的是:

床上用品、布景、人物形象特征、人物关系、环境、结构、主题舞蹈这些词在我的脑海里像小丑一样,我为自己凝固的思维感到恶心。1900是个象征,是希望?是梦想?

是自由?是世界中的孤独?是决绝?

是坚守?……文学作品鼓励“合理误读”,从文艺学的角度来看,这也是被允许的。在一定范围内,让读者有自己的思维,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把自己的思想融入作品中,对作品进行解构和再造。

或者,这也叫多元解读,或者,这就是《海上钢琴师》生命力巨大的原因:每个人都从它那里读出了一些什么。我喜欢1900一脸的清澈,喜欢他沉迷的样子,喜欢他静静地用**和心与自己对话。

喜欢他说的话。他说:“我看不见城市的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

以钢琴为例。键盘有开头和结尾。它不是无限的。它是无限的。在琴键上,奏出无限的**,我喜欢。可是走过跳板之后,前面的键盘,有无数的琴键。

无限大的键盘怎奏得出**?——不是给凡人奏,是给上帝奏。我生于船,长于船。

这艘船一次只能载2000名乘客,既载人又载梦想。但范围不能脱离船首和船尾。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日子了?对我来说,陆地是艘太大的船,是位太美的美女,是条太长的航程,是瓶太浓的香水,是篇无从弹奏的乐章。我没法舍弃这艘船。

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不管怎样,世界上没有人记得我,除了你,只有你知道我在这里。你属于少数,原谅我,朋友,我不能下船。”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3】

   “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而是因为所不见。你明不明白?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拿钢琴来说,键盘有始也有终。有88个键,错不了,并不是无限的。但音乐是无限的,在琴键上,你可以奏出无限的音乐。”“我喜欢那样,我活得惯。”

   1900是一个被人遗弃在蒸汽船上的孤儿,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收养,然而烧炉工在男主角8岁的时候在意外中死亡。过人的天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纵使后来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还是放弃了上岸寻找初恋情人的冲动。他永远地留在了船上,即使到了最后,唯一的好朋友马克斯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于是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的1900最终与船葬于海底。

   他用音乐来表达他看到的人和事,极尽其力,鲜明又生动。也用音乐来填充自己,挥洒生命,可以放纵,像把所有的音符挤在最狭窄的指尖一泻而下的畅快,也可以享受,抒情般慢慢流逝,在最适合的时间压下那一指黑键,听旋律的优雅和轻盈。一流的钢琴家带着鄙视和嘲笑来到了船上的宴会,三曲终,他用皎洁潇洒的笑和一根琴弦点燃的烟,把钢琴家的高高在上烧得一干二净,把听者的情绪烧得澎湃激昂,把世界的不平都抚平驱除,什么等级,什么高贵,不过如此,不堪一击。自讨没趣的人,总缺少一份内心的安宁。

   我们或许从来都不是天才,但是我们至少能做到勤恳、踏实。我们从坚硬和纯白开始,学会圆滑,学会世故,但内心深处,终究会一直记得,这一生所做的种.种妥协,不过是为了在这个微尘世界,在这架上帝给予的钢琴上,创作出独属于自己的旋律与琴音。 黑白交错的琴键弹奏出一曲又一曲清脆悦耳、沁人心脾的旋律,也弹奏出一段又一段不同人生际遇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或许从某种意义上,他奏响的是自由理想主义轻灵完美的挽歌。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5

   以前一直听说《海上钢琴师》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片子,我只认为再怎么好,也不会撬动人的心灵。最近比较有空,就翻出来一口气看完了,类似于此的片子,都必须要安静的看,并且一气呵成。看完后,非常感叹!

   导演能将两种世界的人刻画的如此的细腻,太传神了。刚刚听说海上钢琴师,猜想剧情也就是某个人在艰苦的环境下面成名了,也就是一种励志片。但是,该片不是,该片似乎是要净化人的心灵。太多的追求,太多的奢望,只会让最初的纯真消失的无影无踪。

   Max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他被应聘到豪轮上面,他也跟着豪轮生活了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他的思想永远还是在陆地上,因为他已经被感染。但是,对于1900,他是那样的干净,一层不染,无人能劝说他。他应该也在为自己登上那块陆地,曾经千百次的寻找理由,他终于选找到了一个理由,也就是那个女孩的父亲告诉他的。站在陆地上听海,海的声音是另外的感觉。就在他准备登岸以后,他却被他内心的恐惧给战胜了。他的生活方式是在海上面,海是他的摇篮,他重来没有听过海水述说生命的博大,他也没有听过海水的低吼。对他来讲,海水永远都唱摇篮曲。在让他接受另外的一个世界的时候,他选择了退却。

   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方式,他孤独,他寂静,他可以读懂每个人的心思。也让他的音乐达到了巅峰。这就是他所有的追求。假如他真的上了岸,那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他还能PK过钢琴大师么?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4】

第一部电影,有让我想看第二遍的冲动。

这部电影以三个人的叙述开始,讲述了人们对美国的渴望。新奥尔良是美国重要的港口,是大量移民的聚集地。当你看到他,你就会看到自由。而这样一个包容的城市却容不下1900。

一个白人孩子,在1900年的第一天被遗弃在一条豪华轮船贵宾舱的钢琴上,却被轮船最底层的黑人添煤工人收养了。影片一开始就充满了戏剧性和强烈的象征意义。黑丹尼是他的父亲,而钢琴是他的母亲。

“什么是孤儿院?”“孤儿院像监狱,关没孩子的人。”;“什么是妈妈?

”“妈妈就是马,妈妈是世界上最棒的马,你赌她绝对赢。”一开始爸爸danny给1900的世界观念就是与普世价值相反的,早已经在1900的潜意识里刻下了“船是整个世界而陆地是不可登上的船”这样的观念。在爸爸出现意外死了之后1900开始展现了他过人的**天赋——钢琴演奏。

是钢琴和船构成了妈妈的概念。1900年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钢琴和船上。

为什么他不下船?一个朋友以前问过我这个问题,但那时我没看电影。

这艘船在港口停靠了无数次,电影中有四次通过屏幕放映。

第一次是故事的叙述者也就是1900之后的同事兼好友max上船的时候,因为这次靠岸才有了这个故事和1900这个人,因为是max向岸上的人讲述了1900的故事,让1900在世界上有了存在。

第二次是船靠岸后max问1900“你为什么不下船?你应该去看看这个世界,哪怕一次也好。”,“why?

why?why?”1900也开始问自己,但他给出的回答是”岸上的人把时间都花在质疑上,有些事情无须强求。

”他真的是这么想的么?他是不敢质疑。我不敢质疑船上的世界,也不敢质疑他的职业——海军钢琴家,也就是他的母亲。

而在他心里有些观念一直在被动摇。( 京icp备***号-1)和农夫的那场对白发生在经济舱的钢琴边,就1900和农夫两个人。农夫说:

“几年前我只懂耕种,我的世界就是那一亩地,我从没见过大城市。”这句的潜台词其实是“1900只懂弹钢琴,他的世界就是这只轮船”。这是1900的自问。

但是1900面对农夫说的话,回答却是:“我理解你的感受,我有个朋友和你一样。”这个“朋友”就是他自己。

他实际上是不接受现在的自己的,但是他却离不开自己的妈妈。农夫为了自己的小女儿外出闯荡,说自己因此感受到了大海的美丽并被海洋的声音所震撼。“我从来没有听到过海洋的声音”这是1900的回答。

真的么?从小生活在海上的人却没听过海的声音?我想,这里的”海洋“是指外面的世界,指自由,指梦想。

农夫告诉了1900,生命是可以改变的。

在第三次船靠岸的情景中画面呈现的是1900对一个女子的送别。当别人为他的钢琴声录制唱片时,他看到了那个女人。悠扬的**表达了1900年对这个女孩的爱。他想把唱片给她,但他没有勇气说话。

他半夜跑到船舱里,偷偷地吻了吻她,远远地看着船上的她。他知道了女子就是那个农夫的女儿,在女子下船的时候他像女子求证了这个猜想,看得出女子对他也颇有好感,但手里拿着唱片却最终都没能把礼物送出去也没能下船追那个女子。他在船上遇到无数美女,为什么会爱上这个女人?

而这个女子为什么又恰好是农夫的女儿?因为这个女子象征着“自我”,农夫为了他女儿出来探索、闯荡去新奥尔良寻找自由,而1900也对她有无限的渴望,只是他没能克服自己的胆怯,他把唱片折断了,也断了自己的梦想。这次告别对1900年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挫折,他第一次寻找自己失败了。

然后就有了第四次靠岸。

经过一段时间的萧条,1900年终于决定下船去寻找一个新的世界。他和麦克斯谈论了他们下船后的美好生活,以及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想象。船上岸时,船上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向他道别,为他感到高兴。

但是,他下船走到一半时突然停住了,影片进展到这里变得十分揪心,观众最不希望的事情发生了。他站了很长时间,看着他向往的城市,他犹豫了。他把帽子抛向空中,希望它能落在岸边,但它却稳稳地落在水中。然后他绝望地转身回到船上。

影片以插叙的手法呈现故事,max站在现在的时间里讲述着过去的故事,而现在的故事仍旧在继续。这艘经历过战争的船已经破旧不堪,准备被炸毁。过去和现在的两个故事在这个时间点相遇。

麦克斯走到那艘废弃的船上,疯狂地寻找1900年。他相信1900年一定还在船上。破旧的船舱里全是废铁和积水,max用留声机在船舱里放着被1900折断的唱片,**放遍了每一个角落,然后他们相遇了。

他为什么不下船?“大城市,看不到尽头,尽头在**?我决定下船。下船是我心情很好,眼前的景色令人难以抗拒。阻止我的不是眼前的风景,而是我没看到的风景。

”,“陆地是一艘太大的船,是太美的女人,太长的旅程,太浓郁的香水,是我创造不出的旋律,我永远下不了船。”他从一出生就不被这个世界所承认,他是被遗弃的孩子,面对抛弃自己的那个世界他充满了渴望也充满的无力。真正想要的东西是最没有勇气去争取的。

他对土地的拒绝,实际上反映了他不被世界接受,没有勇气拥抱世界,实现梦想的信念。即使当他离开时,在他对天堂的幻想中,他也没有被天堂接受。他不知道自己从**来要到**去。

他的精力被固定在俄狄浦斯情结中,好像他没有足够的力量去面对这个世界。最后,在自由和死亡之间,他选择了死亡,并被船炸死。下船就是一个情节,他在那个情节中一次又一次轮回,直到死去。

电影一开始,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人相信的故事。1900,真的有人叫这样的名字么?影片中时不时出现荒诞的情节,这让我感受到1900根本不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子人格,他是max的子人格,是我们每个人的子人格,他包含着我们的欲望、无比渴望却不被自己承认的欲望,故事的结局就是我们自己把自己困在了船上,永远都下不来,我们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永远都走不出去的世界。

影片一开始就感动了我,越往后情绪堆积的越多,终于忍不住在最后那段看似平静的场面中爆发了,影片结束之后都无法平息。影片的叙述非常紧凑,每一个场景都是经典的两个小时。钢琴演奏作为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表达情感、渲染气氛、宣传情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我长这么大写的第一个影评,我没办法把每个觉得精彩的地方写下来,因为真的太多了。

我不敢看别人写的评论。恐怕看完之后,我无法表达最真实、最及时的意见。也许读了几遍之后,会有新的想法。后来就这样了。

我迫不及待的将感受写下来,是怕任何时间或事情的打扰让我忘记此时的感受。只是我的感受,我不知道对或者错。

我打算将这部影片好好珍藏。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5】

昨天我去电影院看了《海上钢琴师》,这是我第二次看。我第一次看是在高一暑假,那个时候看这部电影感觉特别压抑,为1900不走出弗吉尼亚号感到遗憾,很希望他能走出那个游轮,开启新的人生。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对看这部电影又了一些新的感觉和经验。我知道像豆瓣和知乎等平台有很多为1900发声或者反对他的哲学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我则是反对他的哲学的。我认为在这件事上没有人是对是错,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而导演恰好达到了他的目的: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发人们的思考和议论,成为传颂的经典。而悲剧往往比喜剧更能达到这一目的。

1900下了船,站在舷梯上,看着城里的高楼,他害怕了。他很害怕。他退后了。那是他从未涉足的生活,那是未知的世界,即使有他向往的女人,他也不敢迈出那一步。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他坚守他的内心,坚守他最后的圣土的表现”。我的看法恰恰相反,这是他怯懦的表现。他在船上的生活和钢琴不敢开启新的生活。

这跟《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监狱的老头类似,那个老头出狱后因为不适应外面的生活最后就自杀了。在监狱里他是图书馆的管理员,有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和自己的工作,在监狱外他则什么都不是。

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留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看《海上钢琴师》,我看到的是一个才华出众的钢琴师,然而他却作茧自缚,不敢走出自己的舒适圈。

整部电影的曲子多达21首,有的曲子挺好听的,有的曲子则听起来没有那么顺耳。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

一、1900看到那个女孩时弹奏的playing love,即本文文首的曲子。

二、1900和黑人钢琴家pk的第二首,这首曲子让我微微有所触动,那位黑人钢琴家仿佛弹的就是他的人生。

三、1900和黑人钢琴家pk的第三首,他弹得超快,不过我觉得除了炫技,我实在没有感受到太多美感,节奏感倒是有一点。说到曲子,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班得瑞轻**和其它的有些曲子倒是很好听,可能以后我会专门写一篇文章介绍一下我觉得好听的一些曲子。

无论你支持还是反对1900年的哲学,我们的生活都在继续。我的建议是走出你的舒适区,看看外面的世界和有权势的人,多感受生活和学习,调整自己,更好地适应这个世界,这样你才能最终有所成就。不然的话,像1900一样,只局限在自己的世界里,最后只有“死路一条”。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6】

“云想衣裳花想容”,《海上钢琴师》美得让人心疼的故事就是那美丽的云之裳。

这是一个关于风俗、船只、钢琴、土地、孤独、友谊和天才的故事。主角1900是最大的暗示。这个在船上出生的孤儿是个天生的钢琴大师。他一生从不下船,当别人因晕船而感到困惑时,他可以四处走动。他生世凄凉却用钢琴征服所有人,他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却不以为意,他能选择与船共亡却不能为了深爱的女人登上一次陆地。

托纳托雷想通过他暗示什么呢?我看到的是选择。他对土地一直有矛盾的感情,他向往土地,不肯触碰土地,但直到决定离开的那天,他突然发现外面的世界对他来说太陌生了,他不知道去哪里,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害怕未知。

他只能留在船上,即使,最后一起被炸药炸飞。因为他说:“陆地没有尽头。

”这种没有尽头的感觉让他害怕,钢琴的琴键是有尽头的,这让他觉得安稳。

佛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沙是一部好的电影,一花是一曲好的音乐。音乐就是电影世界里的天堂。

因为我们站在音乐的天堂,在上帝的眼中俯视世界,只有一个生命,我们才能享受几次生命的爱、恨、恨。整部电影与音乐紧密相连,就像一对双胞胎。

这部影片的配乐出自现意大利最有名气的音乐大师莫里克奈之手,他的音乐与画面之间结合达到了天衣无缝、绝妙感人的境地。 我相信“钢琴决斗”无疑是火花四溢的高潮。1900弹奏的“平安夜”让jelly感到了羞辱;“thecrave”则是完全照搬jelly的演奏曲目;“enduringmovement”行云流水般的音符,华丽的演奏技巧,直接震惊了全场观众 。

这个片段的前段和结尾试分析环境音乐对情节的渲染。一开始,杰里的影子出现在画面中,伴随着低调、沉闷和压抑的音乐,随着他那正式明亮如大提琴般低沉的声音也逐渐进入。整个过程没有台词,其间只有一个威士忌倒入酒杯的声音似乎想打破压抑的沉闷,但随即又被淹没。

直到酒吧力的空酒杯被重重地扣上,压抑而紧张的音乐才结束。在此段的结尾部分,1900演奏完那曲极富技巧的音乐,震惊全场后长达10几秒的无声运用更是精彩绝伦。随着全场观众目瞪口呆的画面,观众的情绪被带到了兴奋的顶点。

此刻,我想没有比沉默更适合表达感情的声音了。他手指间的钢琴声最终击败了黑人爵士钢琴家,这是一场欲望的征服。其实重要的是,电影里跳跃的那些钢琴曲是那么的欢愉,使人身心舒展渺远,静静的享受快乐,逃避所有的尘嚣。

电影中最重要的一首音乐“柔情似水”。用全身心地去爱和欣赏另一个灵魂的声音,被留声机赋予了一种特殊的磁性和古老的声音色彩,具有更重的感觉。乐声如丝,流淌在曾经繁华喧嚣的红尘之中,勾起我们对那一段如歌往事的无限追忆与怅惘。

此时的钢琴曲是充满了不屑,无奈和稍许愤慨,对于心中孤傲的那份气节最后的保留。这是1900在操作琴键,他是主体。孤独的主体。

这部充满欢乐和不安音符的爵士钢琴电影充满了生活的欢乐。1900年在大海的气息中听到了大自然的声音。在这部电影中,音乐不再是配角,而是整个电影中最重要的部分。

除了音乐,空间调度的运用也为影片增色不少。在影片中,导演运用大量大型全景图片展现空间,使画面开阔、景深。这种景物能充分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空间,渲染气氛,创造意境。

同时在展现空间的时候又经常会把镜头调度到人物或物体的近景或特写上来体现一种凝视的恬静。这部电影运用记忆的方式来促进故事的发展,并在现实与记忆之间反复转换。在现实进入回忆的转换中多通过max与其他人物的对话来达到场景以及空间的调度;而在故事情节发展时,则模拟人物的目光,以人物的角度来实现空间的转换。

在“钢琴决斗”片段中导演采用化入化出的手法有一段非常精彩的空间调度。“化”的方法,通常比较含蓄、委婉,并往往表现有某种寓意。伴随着jelly登场后,长镜头定格在人物的远景后平移至吧台方向,从画面右下脚开始化入酒杯,拉近。

使观众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酒杯上。虽然实际上jelly和酒杯两部分都存在于一个整体的完整空间中,但导演的这种风格化处理却给了观众一种空间跳跃的异样感影片开头便是一个大远景镜头,然后逐渐移动拉近到中景,max出现在镜头前,坐在台阶上擦拭着他的小号,画外音慢慢告诉观众他的心里想法,他开始逐渐回忆这个故事。这部影片当中,出现了很多特写镜头,比如说爵士乐始祖jelly roll morton向1900挑战时不可一世的面部表情,而对1900轻蔑的微笑却露出自己嘴里那两颗门牙之间巨大的缝隙,其中一颗上面还有一小块铂金来补齐牙齿。

这些微小的事物被摄像机特写放大到抽象,其中暗含着隐喻,也许是想告诉观众尘世的人在不断追求着外表的光鲜和完美却忽视了灵魂身处的巨大空洞,与1900天真的笑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主人公的那双眼睛。这双眼睛从小时候到长大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永远都是那双干净、无邪、澄澈的大海一样蓝色的眼睛,具有一切大海所具有的优秀品质。

无时无刻不在反映着1900灵魂的高贵和单纯,没有一丝一毫的污染和尘土。与前者的鲜明对比,凸显了导演的倾向性和思想内涵,导演在整部影片中运用了大量镜头来展现这些眼神,更能说明这一点。

至今记得主人公1900说过“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 88 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并不是无限的,而音乐,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 !”

因此,1900年的海洋钢琴家属于音乐,属于上帝,但不属于土地。他生***,死***,生为音乐,死为音乐。音乐是他的全部。

他在悬梯抛下礼帽,让上天决定自己的去向,结果帽子落进了海里。最后选择离开,是因为他不能生活在一个没有选择的世界,一个没有终点的世界。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

当感觉都是选择时你就找不到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却依然可以如同海上钢琴师一般选择守望自己的心灵。我相信,生命漂流的终向,会是岁月娴静,一派天然。

我眼中的幸福

是找个有海的地方

安置我如同音符般跳跃却无处存放的心灵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7】

范文一:

《海上钢琴师》很经典的一出电影,是一定该看的,只在自己的世界里坚持自己的人。哪怕生命就这样消逝。只留下几个声音片段,1900年,也许我们都害怕脚踏实地的生活,和乌烟瘴气的世界。

有些电影是你看过之后,心中涌动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满脑子的思绪却不知从何整理,《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让我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电影。 看完影片之后,我的唯一感觉是孤独,真孤独。可是1900真的孤独吗?

后来,很多时候,我觉得他并不孤单,他有很多音乐灵感,很多才华和无数。

1900年出生在船上,从来没有下过船,尽管它有无数次这样做的机会。直到最后这艘退役的老船即将用6吨半的炸药被炸掉时,他也没有选择下船,虽然max尝试过劝说。整座城市&&那么大,一眼忘不了尽头。

无穷无尽,麻烦你告诉我,它的尽头在哪里?走上舷梯一切都很好,我穿上你送我的大衣,信心百倍,看上去也一定很帅气,对于下船毫无疑问,使我停下的,不是我所见,而是我所未见,你能体会吗?那些我看不清的东西。

在那延绵不断的城市中,我能看见一切,可就是看不见尽头,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尽头正是我所未见。比如说这个钢琴,琴键有开始,也有终结。傻瓜也知道只有88把钥匙。它们是有限的。你可以在这88个键上播放无尽的音乐。我喜欢这样,我只能这样活下去。但你把我放在舷梯上,把我推到一架有无数钥匙的钢琴前。没有尽头。

可琴键是无穷的,我又该怎么演奏呢?我只能说我坐错了一边,那是上帝会弹的钢琴,上帝!你有没有看见那些街道,成千上万的街道。

怎样才能从中选一个,选一个女人,选一栋房子。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选一片属于自己的风景。选一种自己的活法。

沉重的世界压在你的肩上。你看不到黑色的结尾。你必须离开这里来到这个陌生而无限的世界。你难道就不感到害怕?我出生在船上,陆地对我来说太大了,我下不了船!

1900年弗吉尼亚爆炸前夕,他拒绝了麦克斯的劝说,说出了上述话。我们从中也许能领会出他拒绝下船的原因。这不能简单的用怯懦来定义。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部优秀的影片,它不但讲述了1900传奇的一生,也穿插了许多出色的曲子,实在是我们不能错过的一杯佳酿。

最后我只想说:每个人都要走一条自己坚定了的路。就算是粉身碎骨&

范文二:

这部电影好像是1998年拍的。校园网不知道怎么了。现在穿上了。

很不巧今天请完客,因为太冷没有心思自习,于是只好将就在宿舍看看。

一开始,我不知道它想说什么。后来,我不知不觉地明白了。我笑了,变得严肃起来。眼泪开始在眼睛里闪闪发光。我想用键盘表达一些东西,但最深的情感无法用语言表达。就是这个意思。joyce同学让我写为什么那么久了还那么喜欢柯南,其实我是从大学2年级才开始喜欢的,不过第2个那么是实话,的确很喜欢。有原因么&&有;是什么&&我也很想知道。

可能因为哀的出现(这个理由我自己都要听烦了,哀是我看柯南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可能因为动画片里面天气真得很好(那个天啊,那些树啊,怎么看怎么顺眼);可能偏题了&&- -|| 总之,最深的感动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但我也不愿用生命来证明(好熟悉的一句话,什么里面的来着?),还是用笔来记录比较得体,用写的和画的。

如果你没有看过这部片子,我会这样跟你说:由于硬盘空间有限,现在我的本本上只剩下海上钢琴师这一部电影,有一个单独的文件夹取名为经典电影。

ps:我这个人比较怪,别人都能记得1900(人名)说的一些十分精辟的话,偏偏我就只记得这一句台词,you smoke it, i don’t know how.

范文三:

前天从学校ftp服务器上无意中下载了《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影片中主人公名叫1900,因为他是1900年一位船员在邮轮上捡到的,他无父无母,无名无姓,在这个世上这艘邮轮以外没有任何东西能证明他是存在。这个故事是1900年的一位朋友以记忆的形式讲述的。

1900从小到大,从生到死从未离开过那艘邮轮。他小时候有很高的音乐天赋。他可以用音乐来描述他所看到的一切。

在意大利和美国往返穿梭,每艘邮轮运载不同级别的乘客。但对于1900来说,钢琴、大海、邮轮成了承载他生命的永恒不变的载体。大海的汹涌和律动把音乐的灵魂埋藏在他的心底,他的钢琴演奏无需乐谱,无需照搬,他看到什么,心里想到什么都即兴的用琴声来表达。

他一生从未离开过这艘船,甚至在曾经生下他的邮轮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客轮如同一个漂浮着的社会,它一样拥有最完备的社会结构,他虽然从未涉足于陆地,但这并未使他缺少对人的审视和理解,从未让自己深处人情世故与世态冷暖的交错芜杂中,从他深邃而忧郁的眼眸能穿透这些,并将透析出的感受幻化成一段段迥异的音符。

除了钢琴演奏技巧上的英雄天才,影片更重要的是讲述他内心独特的外部世界观。他的一个朋友多次劝他下船去看外面的世界,在所有人的眼里,如果他下船,他会立刻拥抱全世界的羡慕,因为他是一个音乐天才。为了追寻让他心动的姑娘,他曾下过决心要走下船去,但是在他走到船梯一半的时候,他又回来了。

他说,土地太大,外面的世界太诱人,这让人迷失方向,找不到自己的归宿。他说,他仍然喜欢生活在自己的空间里,用有限的钥匙书写无限的精神世界。

这些很容易让你反思我们的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有又有几个人都达到他那样的精神境界。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各种各样的诱惑。从出生到生命结束,世界一直在追逐各种诱惑。

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只是无法抵挡诱惑。但没有多少人知道如何停下脚步,享受生活,在有限的键盘上弹奏无限的音乐。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8】

怕是谁都没想到,集聚了“茉莉公主”和“暮光女”的动作大片《霹雳娇娃》,影后领衔演绎唯美爱情的《大约在冬季》,范伟、陈数等一众实力派飙戏的《长安道》等影片,都输给了一部21年前的老电影。

但它们却又输得不冤,豆瓣超96万人打分,评分高达,“豆瓣电影Top250”中位列第13,好于97%的音乐片、98%的剧情片。

简而言之,这部由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执导的《海上钢琴师》,就是影迷心中的“神作”。

《海上钢琴师》改编自意大利作家亚力山德罗.巴里科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名被遗弃在船上的男婴,被水手收养,起名为1900。他无师自通拥有了超卓的琴技,无数乘船的旅人为他的音乐沉醉、着迷,他却一生未曾走下弗吉尼亚号,最终在爆炸声与火光中,与弗吉尼亚号同沉大海。

朱塞配.托纳多雷是个不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而亚力山德罗.巴里科的作品也有着极强的艺术性和童话感,两者相结合后,便诞生了《海上钢琴师》这部浪漫、虚幻甚至荒诞的作品。

观众如同影片中的许多人一样,一面陶醉于旋律的美好,一面质疑着故事的真实性,并追寻探问着一个问题“1900为什么不下船?”

有一部分观众觉得他悲观、懦弱、消极,他不下船,是出于对外面世界的恐惧。养父意外去世后,没有了亲情支撑的1900便像一艘漂泊在大海上的小船,无论向哪个方向张望,都是天水相接的茫然无际。

他沉溺在音乐的世界里,将钢琴当做自己的王国,用电话与世界沟通,又将世间百态、芸芸众生化解在音乐中。

在这种以艺术为桃花源的逃避中,他可以忘却身世,主宰自己的人生。

而一旦离开弗吉尼亚号,他便与那些追梦淘金的人无二。

甚至,除了音乐无所寄托、追求的1900,根本不能像那些望着自由女神像欢呼的人一样,带着野心和欲望去开辟、征服新的环境。

所以,害怕面对这个事实的1900才终生没有下船。

而另外一部分观众的看法正好与之相反。

《海上钢琴师》是朱塞佩.托纳多雷对“美国梦”的质疑甚至否定。

这一点,从影片中诸多细节可以看出。

1900之所以成为“柠檬.1900”,是被遗弃在头等舱。遗弃他的家人,也是“美国梦”的追逐者。而收养他,给予他新生命的黑人水手,与他的那些同事一样,虽然举止言谈粗俗,却有着人类最本真的美好——善良。

他们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连工作都在轮船的底仓,满身煤尘却穷而不困,笑容灿烂、心态乐观,可以从最平常的小事中寻找到生活的乐趣。

幼年时的1900,因为没有出生证明,总是躲藏在轮船底仓,但他透过圆窗望向外面的海水时,却是一张笑脸。

及至养父意外去世,他消失在众人眼中一段时间后,再出现时便拥有了高超的琴技,自此成为弗吉尼亚号上的传奇。

他可以自如驾驭各种风格的音乐,被来自各方各地的旅人们簇拥、仰慕;他观察着眼前的每个人,猜测判断他们的身份和经历;战争来临时,他用音乐去抚慰伤者……

名望地位、利益金钱,这些凡人们趋之若鹜的东西,从来不曾撩动过1900的心。

许多人东奔西走,不过是内心没有目标,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1900,他已经在弗吉尼亚号上找到了最高的人生目标与理想。

而且,高耸的楼宇、纵横交错的街道、路上疾驰的汽车,就像世人心底的欲望,一不小心就会迷失其中,忘了那个初入其间的自己。

那时,再不会有乐曲自心中流淌而出,因为灵感的源泉已被欲望填塞。

所以,他何必下船?

《海上钢琴师》其实并不能当做一个“真实”的故事去看。

若是将它当成“真”,那1900身上的虚幻、传奇性,就会显得故事缺乏依据。他从哪里学的弹钢琴?弗吉尼亚号报废后,躲在船上的1900靠什么维生?为什么“胖子”麦克斯.托尼找到他时,他还能那么衣着光鲜?

但你若是将“胖子”和1900看作一个人呢?

“胖子”是现实,1900是理想,一个为了生活奔波,在挫折中被磨得灰头土脸;一个徜徉在艺术的理想之国,随心所欲、我为王者。

“胖子”会演奏1900的音乐,只有他能找到藏在船上的1900。这些,不过是因为1900是他遗落在船上的“理想”,是他内心真正想要,却为了生计不得不放弃的生活。

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所以船上、岸下不能相容。

表现在故事情节中,便是代表理想的1900自始至终没有下船。

如果从这个角度重新梳理这个故事,那该是这样的:

1900年,麦克斯.托尼被遗弃在弗吉尼亚号的头等舱,被水手收养。养父意外去世后,尚且年幼的他离开了弗吉尼亚号,开始学习音乐。

人在寒冬中,会寄盼春暖花开;人在困苦艰难中,会期盼生活顺遂。

弗吉尼亚号上那个突然就成了钢琴神童的1900,便是麦克斯臆想出的另一个自己。那个自己与真实的他完全不同,样貌俊秀、气质斯文高贵,还带着几分洒脱不羁。

他弹奏钢琴,就像操控人生,娴熟自如、无所不能。

他看透了人间情态,人心所求,唯一能引动他心扉的,是给予他灵感的“缪斯”(那个促生了片中经典单曲的农夫女儿)。

当麦克斯在现实中潦倒困窘,他便让自己与“理想”同处一方天地;当弗吉尼亚号报废、沉没,1900随着船而消失,卖掉的小号便又回到了麦克斯手中。

这时,又是现实与理想的相聚。

这时的麦克斯,既有着面对现实、挑战生活的勇气,又寻回了遗落的理想,或者该说是初心。

单个体无法阻止社会的改变,但可以尽最大可能去坚守自己的本心。当所有人都在向着“美国梦”欢呼时,还有人能面朝大海,看一看天水相接的旷然天地。

这或许,才是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想要借助影片所要表达的意义。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9】

用了三天的时间,慢慢地静静地看《海上钢琴师》。不断地回放,不断地思索。在思想的过程中,悲哀的是:铺垫、衬托、人物形象特点、人物之间的关系、环境、结构、主题这些词像小丑一样地在我的脑海里跳荡乱舞,我为自己的固化思维恶心。

1900是个象征,是希望?是梦想?是自由?是世界中的孤独?是决绝?是坚守?……文学作品鼓励“合理误读”,从文艺学的角度来看,这也是被允许的。在一定范围内,允许读者有自己的思考,让读者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将他们的想法带到作品中去,对作品进行解构与再创造。或者,这也叫多元解读,或者,这就是《海上钢琴师》生命力巨大的原因:每个人都从它那里读出了一些什么。

我爱1900一脸的清澈,爱他沉迷的样子,爱他静静地用音乐和心与自己对话。爱他说的话。他说:“我看不见城市的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拿钢琴来说,键盘有始也有终,并不是无限的,音乐是无限的。在琴键上,奏出无限的音乐,我爱。可是走过跳板之后,前面的键盘,有无数的琴键。无限大的键盘怎奏得出音乐?——不是给凡人奏,是给上帝奏。我生于船,长于船。这艘船每次只载客二千,既载人也载梦想,但范围离不开船头与船尾之间,我过惯那样的日子——陆地?对我来说,陆地是艘太大的船,是位太美的美女,是条太长的航程,是瓶太浓的香水,是篇无从弹奏的乐章。我没法舍弃这艘船。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反正,世间没有人记得我,除了你,只有你知道我在这里。你属于少数,原谅我,朋友,我不能下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