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完这本作品后,我不禁为作者构建的精彩剧情感到赞叹不已。读后感中,我选择了一些自己最喜欢的片段来着重介绍和评析,编辑花费了很大的心思来撰写这篇题为“约翰克里斯多夫读书笔记”的读后感,希望大家会喜欢。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书笔记(篇1)

在奥里维的眼里只有雅葛丽娜时,克里斯多夫孤独了。

他结识了一个新朋友―――音乐家塞西尔,他称她为‘夜莺’。

她25岁左右,元气满满,靠自己辛辛苦苦的努力换来小康的生活,她珍惜她得到的一切。

“她为人正直,合理,谦虚,精神很平衡,一无烦恼……”

她不相信男人,因为父亲是个懦弱而懒惰的人,又有一个不成器的兄弟,只知道向家里要钱。她有极高的音乐天分,但是她安分守己,没有野心,老老实实地演奏,淡于名利。她和母亲住的一起,很满足。

她像是克里斯多夫的红颜知己,也相爱着,但无关男女。

这是一个生命力很强的灵魂。

但是,这个看似高大、结实、快乐的姑娘也有了她的忧愁:因为奥里维。有段时间,她频繁出现在奥里维家里,和他们夫妇相伴,而这时候,这对夫妻的相处已经有了很多问题。

奥里维自有一种近乎女性的.魅力,对于塞西尔这样一个富于母性又特别喜欢照顾别人的女人来说,自有吸引力,她苦恼着,隐瞒自己的心事,装出快乐的样子。塞西尔喜欢亚诺太太,这个看似柔弱的朋友成了她一时的精神依靠。

塞西尔还是认清了自己的感情,她强大的内心帮助她勇敢地挣脱了这个枷锁。

后来,她收养了奥里维和雅葛丽娜的孩子:“塞西尔被这个借来的母性完全改变了;她显得那么年轻,快乐,细腻,温柔。”

塞西尔精神上又恢复了从前的平静,完成了自我救赎:“爱情的需要,如今在抚爱儿童的感情中得到了满足。”

相较于雅葛丽娜,塞西尔无疑是幸运的。这幸运,也是她应得的。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书笔记(篇2)

当克里斯朵夫成为一名少年后,他人生的又一幕开始上演。当一颗稚嫩的心在弥漫着黑夜的幻觉的浪潮中涌动,当情欲的巨潮把思想卷走,再把那心狠狠的拍打在荒唐的暗礁上,那颗稚嫩的心早已斑驳,陷入了麻痹的深渊,在黑夜的深渊中打转。

克里斯托夫经历了几次爱情,但都以失败告终。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爱别人的人不能被别人爱。之后他又遇上了阿达,也许没有获得的爱才能更让人刻骨铭心,阿达身上的缺点令克里斯朵夫恼怒;而她对克里斯朵夫思想的践踏,使他最终痛苦的离开了她。克里斯朵夫陷入了黑暗,陷入了令人作恶的烟草味道与残羹剩菜的味道中间,又犯了酗酒的毛病,四周已黯淡无光。

一盏灯的出现照亮了前方的道路,使疲惫的心看到黎明,从深渊中挣脱出来,看到满天繁星。高脱弗烈特对克里斯朵夫的一席话,敲醒了他,让他看到自己正像他父亲那样沉沦下去,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结局,父亲的那句“别瞧不起我”和舅舅的指引,使他醒悟,开始了他的反抗。

克里斯多夫,年纪轻轻,意气风发,有着横溢的才华,大公爵的宠爱,大好的前程,周围的人无不是恭恭敬敬,赞不绝口。这就让这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变得骄傲自满。他痛恨德国人的“虚伪”,殊不知这才是这个社会的生存法则。

他随意批评他人的“过错”,——他认为不正确的地方,不论在谁面前都失去了那份恭敬,那份谦虚。

他甚至可以在王子们赞美一些艺术前辈时诽谤他们,诽谤那些成就远远高于他的大师,以换取大公的冷静回答。“听你的话,先生,有时人家竟会疑心你不是德国人。”这也就注定了他人生一次巨大挫折的开始,也使他的性格发生了“质”的变化!

但毕竟克里斯多夫有着过人的**才华,即使他狂傲,社会的主流都在孤立他,但总会有人欣赏他的才华,为他所倾倒。可现实中的我们有什么呢?我们所谓的专也只是比周谓的人强,只是爱好而已。

我们没有狂傲的本钱。在你做某事之前,你必须考虑后果,权衡利弊,给自己留下一个好的方法。否则,我们不一定会像克里斯托夫那样重生,而是会越陷越深,最终死去。

在生活中,要学会谦虚,懂得尊重他人,知道不能随心所欲发表言论,吸取克里斯多夫遭遇挫折的教训,少走弯路,做事留一线,顺利地走上人生巅峰!

当我们还在11岁时,仍无忧无虑的玩耍,而克里斯多夫却早早地肩负起重任,他发誓要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去解决困难,面对令人气愤而烦躁的工作和贵族时常的羞辱,他选择忍受。

然而,他的愤怒和想法却无法被家人理解。后来,老约翰也去世了,这对这个贫穷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对孤独的克里斯托弗来说,这是晴天霹雳。作为一家之主,曼奇沃更加肆无忌惮,这让他陷入了无底的黑暗。正是因为这些与普通同龄人不同的生活经历,他才渴望比普通人更渴望的爱情、家庭和友谊。这时,奥多出现了,这无疑是黑暗中的一道亮光。

奥多的出现唤醒了他们久违的纯真,重振了克里斯托夫麻木的心灵,使他似乎看到了生命的希望。于是他开始像个孩子一样想想他们在一起的样子,把彼此理想化,把彼此视为生命的全部。等到又见面的时候,却又无法敞开胸怀,但最终又回归了自然。

正是因为他们太压抑,才突然放手,导致他们误把友谊当成爱情,最后因为相互猜疑和强烈的占有欲而暂时分开。

即便如此,奥多十几岁时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他让克里斯托夫从黑暗中看到了光明。

在他父亲去世的前几天,对爱情的失望践踏了他骄傲的理想。这就是他,克里斯托弗,为所谓的分手所能做的,即使是最爱的**也懒得提,把自己塞进自己的编织封面里,不想再面对这一切。

父亲还是去世了,那面孔同祖父当年如出一辙,生前壮硕如牛死后如秋叶一片,此时的他,什么爱情,什么弥娜,什么骄傲的挚爱的**,都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

他看着它,仿佛许多年后看到了自己,从叽叽喳喳到变成一具尸体。哦,天哪,那该是怎样悲惨一生,直到终结竟然没有任何值得人们铭记自己无悔的事或人。那该是怎样的虚无,抑或是怎样的后悔,那仅有奏响华彩乐章的机会被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

“他看到人生是一场无休,无歌,无情的战斗。凡是要够的上能称为人的人,都得时时刻刻向无形的敌人作战。本能中那些至人死命的力量,乱人心意的欲望,暧昧的念头,使你自己堕落毁灭的念头,都是这一类的顽敌。

他看到他几乎掉进了深渊。他也看到,幸福和爱情只是暂时的欺骗,目的是要让你精神崩溃,抛弃自己。

与我,又何尝不是又一个克里斯多夫。面对成长、事业、爱情、金钱、名利,这些都面临着未来不可避免的障碍。如何对待他们,他们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答案不再重要。结一粒种子,发芽好,每片叶子都丰满,在最灿烂的时刻绽放最耀眼绚丽的花朵。

当秋天结出许多果实时,即是化为泥土也会滋养下一年的希望。

是的,我已经发芽了。我试着吸收大地的养分,种下每一片叶子,等待生命中的第一朵花。

被奚落的创新,被冷落的乐曲,毫无生机的观众,克里斯多夫的创新,让人难以理解。那么,创新,究竟应该怎样?

提及创新总是会在大脑中想到各种火是奇怪,或是高端的事物。也正是这些创新,在推动社会向前一步一步的发展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但是,创新也是需要有一定的分寸的,有一些属于超于当代的产物,即使一时不会被世人接受,但是总有一天会被理解;还有一种,则是一种无稽之谈,至始至终不会被后人所认同。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相信每个人都用过智能手机,超大的屏幕,炫丽的动画效果,简约的风格,对每一个人都有极强的吸引力。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大屏多点触控手机这种理念刚刚被提出来的,很多人对此根本不抱任何希望,认为这种产品不会被热销。批评手机缺少物理按键,会不方便输入操作;批评手机屏幕过大,容易破碎;批评手机造价太高,性价比很低等等。

但是,如潮水的批评在iphone4的出世后都烟消云散了,首日销售超过60万部,看起来大家都很喜欢。这种创新,把我们的生活带入了一个大屏多点触控的时代。这就是一种超越当代的伟大创新。

但是,克里斯多夫的那种创新,似乎更像是一种无稽之谈。

他刻意的创新,让观众们无法理解,演奏结束,等来的不是嘘声,更不是掌声,而是一片静默,毫无生机。一个**家最可悲的不是被创作的**被否定,而是观众听过之后没有丝毫的反应,得不到任何评价。这种创新,就像是一种无稽之谈,始终不能被人理解。jzD365.coM

所以,创新,超于当代固然好,如果变成无稽之谈,就不好了!

一个人想要成长,想要成熟,那么最先发生转变的就是思想。把自己脑海中所存有的一切事物重新审视、重新定论。毋庸置疑,小约翰克里斯多夫正处在整个人生重要的转折点。

在经历了两次感情上的挫伤后,他还是对一切事物以一个崭新的角度去思考,去评价。把他以前崇拜的、仰慕的、视为经典的曲目重新定位。这一次他把整个世界弄了个底朝天

他把旧时的经典曲目认为是保守的、迂腐的;把新出的曲目视为激进的,不合时宜的;把女歌唱家充满情感的演奏视为矫揉造作;把指挥家的一成不变看做死板;把观众的鼓掌当做对低俗事物的信奉……一切的一切让克里斯多夫觉得不爽,相对周围的一切持批判的态度。当然他的事业,他的曲目,以经大不如从前了。但是这又怎么样?

有谁能阻挡住他思想的转变,思想的升华。克里斯多夫的成熟,的成长。是阻挡不住的。

他只是通过哪些批判来告示这个腐朽的世界,我,成熟了。

的确,一个人思想的转变预示着一个人的成长。无论思想如何的转变,最终都是朝着一个方向去演变——越来越成熟。就像我们自己一样。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追求。

小时候的我们,觉得看动画片就是追快乐的时候;父母带我们上公园就会高兴的晚上睡不着;每天都有吃不完的零食就是我的唯一追求。上小学后,能够有个好点的初中就是我们的目标;初中时,拼尽全力有个好高中是我的梦想;现在我,拼死拼活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就是我的理想……

空暇时间,回味起自己的逐梦过程:儿时的追求;童年的目标;少年的梦想;青年的理想。一直在转变,而我们也一直随之长大,成熟。

所以说,一个人在思想上固步自封,永远就不会有长进。因为思想的前进就是你在人生之路上的前进。

许多作家,词人写出很多作品,而从未有一篇为人关注,他们在失落沮丧的同时却仍在无休止的循环着,他们依旧写着编着,他们从不知道,读者对他们所作的作品从未有任何感触,在读者的心里完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理所应当的成为了压在箱底沉默于世的。这便是言之无物。

”言之有物“这个道理是《约翰克里斯多夫》中小约翰的舅舅教会我的,高脱弗列特虽只是一个不懂艺术的小贩,从未接触所谓的上层人的生活,而他所唱的曲子却使得小约翰为之着迷。不用作者特别说明我们也能够知道,高托弗列特唱的一定不是什么高深的充满技巧的曲子,也许只是前人留下的,以及来自自然的普通的歌。这些歌或是记叙了前人的历史,或是表现了自然生物的美妙,它们各不相同却有着共同点:

内容丰富。我想这也就是这些曲子能被传唱的原因。**中提到小约翰曾让舅舅听自己作的曲子,这些曲子曾让他在祖父那里收到了夸奖在舅舅口中却成了无聊的东西。

舅舅的要求并不高,不是华丽的辞藻,炫耀似的技术,言之有物就够了。

言之有物,我认为人们常说的灵感一词有相近之处,人有了就灵感,就是有了想表达的东西,当他把灵感注于创作,一件独具匠心的富有灵魂的艺术品便形成了。

**中还提到祖父的创作,我认为他的创作只是为了创作,他工于名利,却无法找到自己的定位,他写的东西东西只能深藏在柜底,他所谓的作品只是单调的符号而已,内涵是空的,听得人听过一遍后马上忘记了。这不禁使我想起古代诗人与现代某些诗人的差距,古人的诗有离愁,有感秋,有立志,有咏物,读过后在心中总会掀起不小的波浪,而如今某些诗人除了表面的形式还能使他们的作品称之为试,其他诗的特质都不见了。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书笔记(篇3)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自己完成了一场马拉松。因为了它实在太长了。但读完后,我感触良多,一下子明白了很多事。

克里斯托弗,他是坚强的,他是不屈的,他是孤独的,但在他孤独的灵魂里,他有英雄的血液。他的一生是一部英雄史诗。

他出生在莱茵河畔的一个音乐家庭。他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受叔叔和祖父的影响,他对音乐有着强烈的感情。他很坚强,只有10岁就养家糊口,在这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中,他的音乐素养更是深厚。但他的思想却不为世人所理解,他很孤独。

最后,他被通缉是因为他卷入了一场斗争,被迫流亡法国。

在法国,很多人看到了他的音乐天赋。同样,他们也不理解克里斯托弗对自己风格的坚持。因此,他四处碰壁,生活落魄。一个流亡的天才宁愿饿死也不愿屈服于所谓的上层阶级,这是多么伟大的感情啊!

克里斯托弗,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有许多缺点甚至缺陷,但他有一个高尚的灵魂,一种不怕挫折和无尽创造的精神。够了。英雄不是没有卑鄙的感情,而是没有卑它俘虏。

这本书给我的另一个冲击是克里斯托夫和奥利弗之间的忠实友谊。他们初识时,就对对方产生了一种不可名状的好感。他们同住一间屋子的日子,每天经历着贫穷的煎熬和不得志的苦闷。

但这些日子却是他们一生最美好的时光,相濡以沫,无话不说,心灵相惜。鲁迅说:“人生的一知己足矣!

”虽然后来他们之间有过一些误会,但最终和好如初。他们之间那种情之真,爱之切,确实让人潸然泪下。

因此,当奥利维埃不幸惨死之后,他崩溃了,累了,那如火的热情消退了。这是他人生的另一个转折。他在瑞士隐居十年,潜心创作。

当他再次回到巴黎时,他发现他不再是人们谈论的那种沮丧的音乐家了。他名声大噪,大的音乐被人们争相演唱。面对这一切,他只是微笑,平静地面对这一切。

如果这发生在十几年前,他一定高兴坏了。

是啊,这时的克里斯多夫变了。他不再是当初那个易怒,暴躁的他了。他冷静了,升华了。现在的他,淡泊,无所争,生活中只有音乐和他最爱的人葛拉齐娅。

一本书之后,一个英雄的一生,平凡而伟大。充满了精彩,贫穷过,失意过,拼搏过,爱过,伤心过,满足过,成功过。这就够了。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书笔记(篇4)

做事不要太绝对,凡事留一线,有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不要让自己陷入绝境。

克里斯多夫,年纪轻轻,意气风发,有着横溢的才华,大公爵的宠爱,大好的前程,周围的人无不是恭恭敬敬,赞不绝口。这就让这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变得骄傲自满。他痛恨德国人的“虚伪”,殊不知这才是这个社会的生存法则。他随意批评他人的“过错”,——他认为不正确的地方,不论在谁面前都失去了那份恭敬,那份谦虚。

他甚至可以在亲王们夸赞某个艺术前辈时,去诋毁他们,诋毁那些音乐成就远高于他的大师,换来的是大公爵冷冷的回答。“听你的话,先生,有时人家竟会疑心你不是德国人。”这也就注定了他人生一次巨大挫折的开始,也使他的性格发生了“质”的变化!

但毕竟克里斯多夫有着过人的音乐才华,即使他狂傲,社会的主流都在孤立他,但总会有人欣赏他的才华,为他所倾倒。可现实中的我们有什么呢?我们所谓的特长也只是强于身边的人而已,只是爱好。我们没有狂傲的本钱。做事之前一定要想清后果,权衡利弊,为自己留好后路。否则,我们不一定会像克里斯朵夫一样浴火重生,而会越陷越深,最后走向灭亡。

在生活中,要学会谦虚,懂得尊重他人,知道不能随心所欲发表言论,吸取克里斯多夫遭遇挫折的教训,少走弯路,做事留一线,顺利地走上人生巅峰!作文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书笔记(篇5)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完了卷一,明白了傅雷先生强烈推荐的理由,刚读了这些,就觉得很惊艳!

瘦弱、苍白、胆小而又坚强的妈妈鲁意莎;事业失意、世故而又不甘心当过指挥家的爷爷老约翰-米希尔;健壮、懦弱、粗鲁、自私、严厉的酒鬼爸爸曼希沃-克拉夫脱;以及到卷一后面才出现的弱小、而又见解独特热爱大自然的舅舅高脱弗烈特,一个个的人物形象都刻画的如此形象立体,通过文字,你可以想象得出那么个人在你眼前。

富有哲理性的句子:

“一室有如一国;一日有如一生。”

“在几步踏级之间,他仿佛过了整整的一生。”

“家……是抵御一切可怕的东西的托庇所。”

“最难受的痛苦就是儿童第一次发现别人的凶恶……”

“你想编些歌,为的要做个大人物;你想做一个大人物,为的要编些歌。你倒像一条狗追着自己的尾巴打圈儿。”

看到克里斯多夫第一次被太太家的两个孩子欺负而后反抗,最后挨了爸爸的打,真替孩子冤枉,这也提醒自己责备孩子前一定要搞清楚,不能太伤孩子的心了!

还有家里日子难过的时候,才六岁的约翰克里斯多夫竟然以不饿为借口,让弟弟们多吃一个面包!多么懂事的孩子,多么让人心疼!他和妈妈拥抱在一起,“他们一句话也不多说,可是彼此心里很明白。”看的人想哭!

爱喝酒的爸爸,时不时醉得不省人事, “那一夜,鲁意莎在发烧的克里斯多夫的床头坐了好久。酒鬼却躺在地上打鼾。”多么的生活化!要是家里也有爱喝酒的人,恐怕对这一场景毫不陌生。

还有那些大篇的克里斯多夫的心理描写,多么的贴合,使人感同身受!还有哪些关于音乐的,那些奇妙的各种的声音,那些大自然的合奏曲,那些精妙的比喻:

“涟波吮着柳枝,唧唧作响。”

“他听见父亲试音的时候,从中奏出一组轻快的琶音,仿佛阵雨之后,暖和的微风在林间湿透的枝条上吹下一阵淅沥的细雨。”

“而多少音乐又跟着那些节奏忙上来,像葡萄藤沿着树干扶摇直上:其中有钢琴上清脆的琶音……”

读起来,是一种享受。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书笔记(篇6)

这一卷的名字是‘女朋友们’,确实是,这一卷,最多最精彩的部分是关于女人的,几个不同的女人:雅葛丽娜、塞西尔、法朗梭阿士、亚诺太太等。她们的成长背景,她们的现在,她们的爱情,她们的需求,她们的事业……

首先是雅葛丽娜・朗依哀。她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巴黎家庭里,但是父母亲只管各自的寻欢作乐,疏于对她陪伴;精神上唯一可以依靠的姑妈,却早早的去世了。这个执拗、混乱、精神脆弱的少女在最孤独狂乱的时候认识了奥里维,马上把他当成救世主一般,非他不嫁了。

他们结婚了。但是当爱情的蜜月期过去了,被爱情吞掉的两个人结果就是开始在爱情里相互毁灭:

“可怜一个人对幸福太容易上瘾了!等到自私的幸福变了人生唯一的目标之后,不久人生就变得没有目标。……然而老是抓住幸福究竟是不可能的……宇宙之间的节奏不知有多少种,幸福只是其中的一个节拍而已;人生的钟摆永远在两极中摇晃,幸福只是其中的一极;要使钟摆停止在一极上,只能把钟摆折断……”

雅葛丽娜由于姨妈的遗产,更有钱了。然而更多的钱并没有让夫妇俩更快乐。精神脆弱的雅葛丽娜开始更烦恼,开始抱怨,开始攻击奥里维,开始在失望中煎熬,找不到活着的意义,最后甚至勾引克里斯多夫……

雅葛丽娜在父亲故世后,和奥里维的关系有所好转,随后她有了孩子,然而孩子并不能充实她的生活,“她所处的可悲的环境终于使她完全迷路。”她的精神病了,她的爱也变成了恨。而由于塞西尔的事情,加速了事情的演变。

塞西尔,克里斯多夫的女性朋友,一个音乐家。她也间接认识了奥里维夫妇,成了他们的朋友。这是个快乐的姑娘,她成了雅葛丽娜和奥里维黑暗的日子中的一道阳光。人可能本性是趋光趋暖的罢,奥里维对塞西尔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情,并且记录了下来。

在雅葛丽娜正想与奥里维重新开始时,她发现了奥里维写给塞西尔的那些信……

他们俩彻底完了,雅葛丽娜不久就抛弃了奥里维和年幼的孩子,跟情夫走了……

唉,读完她的故事,一声长叹:可怜的雅葛丽娜!她跳进了火坑,毁了她的家,也毁了她自己!

在雅葛丽娜的故事里,摘录一些作者的妙语:

“一半要靠你……――一个人愿意幸福的时候一定会幸福的。”

“其实,倘若一个人的被爱要靠他本身的价值而不是靠那个奇妙与宽容的爱情,那么够得上被爱的人也没有几个了。”

“艺术家是大地的声音。一个有钱人不能成为一个大艺术家。”

“噢,微尘般的幸福,你还留下些什么呢?……我们的心简直想不起你了:因为你在的时候,时间是不存在的。”

“倘若艺术没有一桩职业维持它的平衡,没有一种紧张的实际生活做它的依傍,没有日常任务给它刺激,不需要挣取它的面包,那么艺术就会丧失它最精锐的力量和现实性。”

“因为结了婚的男人只剩半个男人了。”

“但谁去关切女人们的生活和无穷的欲望呢?这些亿兆的生灵,怀着一股热烈的力量,自从有人类起,四千年来老是毫无结果地燃烧着,把自己奉献给两个偶像:爱情与母性,――而母性这个崇高的骗局,对千千万万的女人还靳而不与,对另一部分的女子不过是充实了她们几年的生命……”

“……殊不知只要心不变,肉体的堕落是不足道的。要是心变了,那就一切都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