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是一份用良心和师爱经营的工种,教育是一项关乎千家万户、千秋万代的光辉事业。
《教师第一课》带给我许多新的认识,深的理解。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学会爱事业,爱学生。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产生快乐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为他感受到他人的希望,集体信任他,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爱是师德的灵魂和源泉。爱是教育的永恒。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能以爱来唤起学生的上进心,学生得到的是持久的动力,在工作中,我没要时刻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即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很反常的举动,我们也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学生,只有我们有爱心,有耐心,有信心,那么,就不存在教育不好的学生,我们面对的可是可塑性最强的孩子,我们将是对他们的影响最大的人,所以,我们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信教育不会给孩子带来痛苦,我们应该做更多的事情:
不放弃每一个孩子。当父母把孩子托付给我们时,他们用信任的眼光看着我们,孩子们也把班主任当作自己的父母来爱和尊重。欣喜之余,我们更应该感受到肩头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俗话说,成功的第一秘诀在于自信的培养。自信心的培养需要教师的耐心,只有我们有爱心,有耐心,那我们的教育对象就能有信心;否则,教育将直接影响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甚至自暴自弃,产生逆反心理,反抗教师的教育。在做学生思想工作过程中,教师对于平时不敢表现和自卑心理比较重的学生要帮助其树立“我可以”的自信心,适度放大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相信自己。
与学生交流时,不能缺乏尊重、宽容和信任。一位美国较为知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学生是否受到尊重。
爱学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而尊重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对于学生适度性的宽容是很有必要的。
当学生所持的观点与教师发生冲突、不一致时,传统文化里“师道尊严”的教育理念很可能致使教师产生防御心理而否认学生的思想,而学生可能会因为从小就形成了对教师单一的倾听或者受教育而放弃真实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意念。再者,有的学生比较胆小,对教师有着很大的敬畏心理,害怕自己所说的话会得罪老师,或者是老师觉得学生所提的问题比较幼稚,因此在谈话技巧过程中学生更不会将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诉诸于在心理上有优越感的教师,这必将不利于教师和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与交流,学生内心困惑或者二者所谈论问题的更不会得到顺畅理想的解决。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地意识到爱对于每一位学生的重要性,爱能启迪爱,爱能唤起巨大的力量,一位教育者心中充满爱,才能够让自己的学生富有爱心,充满学***力,做出有价值的事情。
爱与责任,是教师的主魂。有人把师爱比作春雨,有人把师爱比作阳光。师爱,是一种来自灵魂的芬芳,是一种深深的甜蜜。
当你用心去爱你的学生,你收获的不仅仅是讲台上那一束束美丽的鲜花,办公桌上那两个红红的苹果,耳旁那一声声清脆的“老师,您好”更多的,是一种为人师的幸福、自豪。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爱阳光下最光荣的事业,为什么不爱我们的学生呢?那么,让我们试着让爱飞翔,在蓝天上飞翔。
老师的路-无尽的,老师的爱-托起明天的太阳。我会做一位充满爱的老师,用我的爱为我的学生建造一座神圣的殿堂,在这座殿堂里,充满创造灵性、充满欢声笑语、充满人文关怀,更重要的是,充满着爱,让我们的每一名学生感受到师爱无处不在。
暑假,又一次认真的拜读了《教师第一课》这本书,这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教学类书籍,第一次读这本书,就非常喜欢,所以利用暑假时间,又认真的把这本书从头至尾的认真拜读一遍。读这本书,我不禁想起开卷有益这个成语。其中的很多章节对我启发很大,我读了一遍还想读第二遍,努力把这些内容背下来,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的应用。
书中关于“心理效应中的育人秘诀”就是让我看了一遍又一遍,爱不释手的一项内容。
在书中,心理学是描述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自然遵循科学,但科学规律是艺术,它取决于我们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创作。如书中所述,在我们的普通教育中,也有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创新教育。
在读到皮格马利翁效应时,书中这样记载:典故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察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
”事过半年,罗森塔尔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学业表现变得突出,再后来这18人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我的一个学生白鑫宇,他已经上学一年了,平时上课很活跃,每次考试都不理想。主要原因是非常马虎,每次测验后,他妈妈都焦急的问我:“武老师,咋办呀。
”我心里虽然也很担心,但仍然信心十足的鼓励他和他妈妈说:“你们孩子很聪明,这些题没有一道是他不会的,考这么差是因为他太贪玩,没有把学习放在心上,回去你好好重视他的学习,在学校我也多关注他,我们配合起来,加上他的努力,他的数学肯定能学好,而且会非常好。”经过这个孩子不懈的努力,升入二年级,数学突飞猛进,连续几次测试都在95以上这次数学期末考了98分。
最近他妈妈来学校搬桌凳,我高兴的说:“白鑫宇数学越来越好了。”他妈妈说:
“数学现在的确很好,但是语文还不好。”我又一次看着白鑫宇鼓励说:“不要担心,你们孩子这么聪明,数学能学好,语文也能学好。
找找原因,好好下工夫,没问题。”我以前知道鼓励对教育孩子有好处,但是不知道这居然是教育学中的心理效应。它叫皮格马利翁。这是教育家们科学测试的结果。
我的教学方法得到了理论上的支持,这使我对使用这种方法更有信心。
蝴蝶效应是指1963年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蝴蝶效应。这个想法是南美洲亚马逊雨林的蝴蝶偶尔会拍动翅膀,这可能会在两周后在德克萨斯州引发龙卷风。其原因在于:
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这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有着非常敏感的依赖性,而初始条件的最小偏差将导致结果的巨大差异。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教育上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名句“教育无小事”,学生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我们教师都要重视,合理引导,正确教育,会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如果忽略,甚至不恰当的对待,小则错失教育良机,影响教育效果,大则会耽误学生,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三明治效应也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三明治效应典故在批评心理学中,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之中从而使要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称之为三明治效应。这种现象就像三明治。第一层是确定、欣赏和肯定彼此关心的优点或积极方面。中间一层夹着建议、批评或不同的观点。第三层总是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让人难忘。这种批评不仅会挫伤批评者的自尊和积极性,而且会积极接受批评,纠正自己的缺点。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从出生到入学,在6位家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的精心呵护和关爱中成长,溺爱几乎是每个孩子都“享受”过的待遇,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整天在蜜罐子里泡出来的孩子,对自己的错误通常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为了让孩子能乐于接受教育,我常常用到三明治效应的教育方法,而且每次使用,都能取得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书中不仅有心理学方面的育人秘诀,还有教育大师的故事,如孔子、柏拉图、夸美纽斯、卢梭、陶行知等我们耳熟能详的教育界名人励志故事,还有学科专业素养的指导、课堂观察研究和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知识,等等都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书中用平实的语言,点燃了我为教育的宏伟事业添砖加瓦的热情,正如书的封面这样写道:有一本书,可以让我们飞翔……,《教师第一课》就是那本让我再次扬帆起航的教育名著。
总之,《教师第一课》,的确是教师成长的第一课,能让我们在自我修炼中不断成长,能帮助更好地守望道德,拓宽视野,研究、探索、设计教育理想及职业生涯,达到在教育教学上左右逢源的自由之境。
东胜五小武艳荣
2016年2月20日
假期阅读了《教师第一课》一书,作者朱永新将一批教育大家的教育精华高度浓缩,以通俗流畅的讲述,和简明生动且极富启发性的事例,向我们表达了对理想教师及其成长所需的素养、途径的思考和建议。书中第四章师德的核心是大爱中的“在真爱中一起行走”这一章节的内容让我感触良多。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核心之一。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教师的责任和本质没有改变,即传承人类优秀文化,为未来培养优秀人才。教师对生命的追求和生命价值的实现,就是要培养出最优秀的学生。桃李世界是他最大的成功。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一辈子当老师,一辈子学当老师。表达作为一名老师的不易。
现实中,每个学生的特点不同,每个课堂的教学内容也不同。只有不遗余力备课、认真负责的教师,才能有更好的课堂效果,更强的控制学生学习进度的能力,更快地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会看的更远。青年教师的经验和沟通能力需要经过一定时期的磨练。此时,一大批著名教育家的阅读作品,学习他们的经验,思考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我们会收获更多,成长更快。
教师的成长在于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探索、发现存在的不足、及时的改进。日常写作是很好的办法,这是我们经验积累,提升教学能力的有效办法,写作中我们对问题的思考,会随着不断推敲达到更高的水平,也会更完善,对一个问题的多角度观察,也会让我们更全面真实的考虑每个因素,做出合适的判断。
我们正步入文化多元的时代,网络的便捷与文化的开放性给个体提供了更充分的价值选择空间。不仅如此,伴随整个社会生活的世俗化,文化传统对个体的形塑力量逐渐减弱。普通学校虽然从幼儿园开始就有了国歌、国旗的教育,但因为过多地以应试为取向,难免弱化教育实践中的国家身份认同。我们似乎正在培养国家身份逐渐弱化的国际人,或世界人,或者说我们培养出来的年轻人正在越来越多地削弱自己的根基,越来越浅地扎根脚下的土地,出走成为基本的生命姿态。这其中,当然包含着某种历史必然性,即当全球化成为大势,地球村越来越多地成为我们的生活事实,但其中的隐忧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是否可以轻易地远离我们脚下的土地?
国家认同是每个公民对国家的基本态度,其核心是对一个国家的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其基本表现形式乃是个体对国家的爱与致力于国家完善的愿望。教育的宗旨乃是人的自我完善,人的自我完善的中心乃是获得个体在世的自我规定性,国家认同乃是个体自我规定性的基础而重要的内涵,教育就其宗旨而言跟一个人的国家认同密切相关。国家认同乃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教育中逐步扩展并得到提升的,国家认同的教育路径在于以适合儿童的方式,积极地引导个体融入到实际的生活之中,生动地活出个体与家国的真实关联以至创造性联系来,由此而活出个体健全的生命个性,也活出我们基于国家认同的文化自信与生命自信。
《开学第一课》让我们的孩子知道,这个国家有多少人在为之付出。有一句话这样说的,“岁月静好,那是有人负重前行”。正是我们每个人的付出构成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兴旺与人民的幸福。这提示我们,今日中小学生的发展不仅需要有知识、能力,也不仅仅是多方面素质发展、个性发展与个体生命活力的发展,同时需要为个体精神找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我们深深理解我们的民族,将自我扎根悠远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扎根于我们脚下的土地和这片土地上勤劳勇敢的人民,由此而增进我们的民族国家认同,我们就找到了生命精神的源头活水,找到我们不断前行的力量之本源。
久闻《教师第一课》销量惊人,好评如潮。当我手上拿着它时,发现它如此不同。灰色的封面,显得朴素而沉稳,没有花里胡哨的喧闹,在如今突出光与影的出版热潮中,它显得太低调了。极红的颜色和大号的字体写着“教师”二字,突出书的主题,明确而简单。看着这两个字,不由从心底生出一股职业的自豪感来。
翻开扉页,墨香扑面,阅读《教师第一课》,内容更是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教师第一课》共8章,从教师的人生追求、阅读、写作、人际交往、教科研等8方面阐述了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一章从教师的人生追求和生命价值的实现这一宏观层面作一总说。“阅读教育大师”一章引领大家走进人类一流伟大教育家的心灵。“不可或缺的心理学知识”不是系统的理论介绍,而是注重实践和应用。“在教改科研中收获幸福和优秀”一章给教师铺出一条登上高台阶的路。“写作:卓越教师和平庸教师的分水岭”大力倡导教师一定要学会和善于写作。“口才是教师的第一能力”、“人际交往中的生活智慧”则介绍了教师应该怎样表达、沟通、交往。
在生活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还记得齐白石的故事:齐白石55岁时进京卖画,虽然他自以为画作深得古贤青藤、八大、原济之神韵,却不被世人赏识。后来被大画家陈师点破:“很有味道!酷似八大、青藤、大涤子、犹如先贤在世┉┉如果稍加变通,定会锦上添花。”齐白石痛下“衰年变法”之决心,以晚年之躯进入了他的“变法”期。这时期,齐白石日夜勤勉,早晚揣摩。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终于从一个娴熟的民间画匠蜕变为一位大器的文人画家。以为画匠能成为大师,这和他的学习、反思是分不开的。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终身学习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们就必须牢牢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保持开放的心态,将学校和社会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通过工作与学习的结合,不断地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拓展自我的效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合格教师。
近期拜读了朱永新,高万祥主编的《教师第一课》一书,在佩服、感慨之余,也有许多收获。
这是一本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经典价值的教师入门和提升专业素养的智慧读本,书中第一章“书写生命的传奇”中提到了教师对待工作的三种境界:我深有感触。这三种境界是: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把教师作为事业,把教师作为志业,三重境界层层递进。读后自己感到有些惭愧,因为自己还只停留在第一层境界中,最多也就处于第二层境界。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本书的第七章《口才是教师的第一能力》,这一章节从教师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课堂中起承转合时时留意、课堂外情深意切处处动人这三方面阐述了为什么口才是教师的第一能力这一观点。一个老师学问再高,但是表达不好或者表达不清,他的学问是要大打折扣的,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说话,要练习自己的口才。一个教师,即使做不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最起码要让我们的语言生动有趣,学生才会喜欢我们的课。一个说话没有标点、没有抑扬顿挫、不懂激趣的老师,纵有再高深的知识,也很难让学生喜欢听你的课。所以要想做一名出色的老师,就要想法设法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生动幽默,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达到乐此不疲的境地,就归功于教师语言趣味性。
在学习了众多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后,我深切地感到,要想当好教师,首先要学会做人,教师本身就要好好的修炼自身,要不断提升自己,这样才无愧于自己及学生。
最近抽时间仔细研读了由朱永新、高万祥等主编的《教书第一课》收获颇丰,感慨良多。该书共分为八章:书写教书的生命传奇;阅读教育大师;不可或缺的心理知识;师德的核心是大爱;在教改科研中收获幸福和优秀;写作——卓越教师和平庸教师的分水岭;口才是教师的第一能力以及人际交往中的生活智慧。
在阅读第一章时,我觉得《新教育的专业写作特点》写得特别号,特别适用。它为我们课改背景下新教育的写作提供了蓝本和有益的指导。它一共有五个特点:一是强调理解与反思,反对表现主义:二是强调要与实践相关联;新教育认为只有做得精彩,活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三是强调客观呈现反对追求修辞(强调简单性,突出逻辑性);四是主张师生共写随笔;五是注重案例的分析。这些,我都进行过反复的研读与玩味。我一定会深刻铭记并且应用于我以后的教学生活中。
在拜读第二章时,我感慨于孔子的伟大,柏拉图的崇高。孔子生活在前551-前479.在他那个时代,他都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观;他办学,讲研德育第一位;他给人印象深刻的诗教;最总要的是他的启发示教育理论也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巴拉图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为国家服务;他开创了人类艺术和体育教育的先河;他还重视理性教育;还重视体验教育。孔子的启发式教育再叫上柏拉图的体验教育,正是我们今天新课改的理论来源。孔子,柏拉图,他们实在是巨人中的巨人,站得高,看得更远。
在读第三章时,我尤其痴迷于《心理教育中的与人秘诀》:“皮革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向学生表达出某种与众不同的期待,学生就会产生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暗示效应”告诉我们给学生“贴上积极的标签”对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有强烈的影响作用;“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没小事,一句话的表达,一件事的处理,正确的,恰当的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刺猬效应”告诉我们在与学生的日常相处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双方才能和谐相处;“情绪效应”告诉我们师生的不同情绪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三明治效应”也就是认同,赏识,肯定,关爱﹢建议,批评或者不同观点﹢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我们在教学中,都可以用上。在读第四章时,我感叹于《爱,需要空间》。当然此爱非同于彼爱。它谈到了:“消极教育”——“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自我教育。它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育理念上,教师不妨“懒”一“懒”;在教育心态上,教师不妨多些宽容;在教育方法上,教师不妨“抛”一“抛”。好一个“抛”字,它很准确地道出了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在读第五章时,《基于教学有效性的课堂观摩研究》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明白了课堂观摩的三种类型:教师的自我观察;教师对他人课堂教学情况的观察;朋辈式课堂观察研究。我了解了课堂观察研究的内容:是否讲清楚学习内容与学习动机;是否实际恰当的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概括性是否恰当;教学开展与学生的学习经验是否相适应;是否考虑学生的认真反应实际;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等等。这些对于我们以后的课堂观摩,无论是对观摩者或是被观摩者来说,都极其具有实用性和指导性。
在阅读第六章时,我完全赞同“写作能促使我们自觉的进行专题式的深度阅读”;写作能积累研究素材;写作能使人头脑变得清晰而有条理。所以以后,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尽量多些一些,写写教学随笔,课堂实录之类的东西。
在拜读第七章时,我知道了口才对于教师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还有该书也对课堂怎样引入,怎样推进以及以怎样的方式来结束也有所阐述。这些都对我们教师的.口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总之,读完此书,我感慨于该书既有有效的理论指导又有合理的实践支撑。我会把所学到的应用于我以后的教学生活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