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在生活中难免会需要用到诗句的地方,诗句是诗词中的一部分。诗词按照音律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它们是从唐代形成的概念。想要提升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可以阅读经典古诗词。那么,你是怎样理解“诗句”这个词语的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古诗山行”,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古诗山行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坐:因为;由于。

6、斜:此字读xi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的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jzD365.com更多精选诗句阅读

古诗山行的诗意_古诗山行的意思


古诗山行的诗意_古诗山行的意思

《山行》

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古诗山行的意思


古诗山行的意思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斜:此字读xi。

4、径:小路。

5、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6、坐:因为;由于。

译文: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

在山上白云飘浮的地方,隐约看见几户人家。

我所以停车不走,是因为喜欢夕阳映照下的枫林,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山行的诗意_山行的意思


山行的诗意_山行的意思

《山行》

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坐:因为;由于。

6、斜:此字读xi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

在那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的枫林晚景。

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温庭筠:商山早行


《商山早行》

作者:温庭筠

原文: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

1、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省商州市东南。

2、动征铎(du):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3、槲(h):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4、枳花照驿墙:个别版本(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作枳花照驿墙,有人认为照是错误的(见宋开玉《枳花明驿墙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指瑕》)。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驿(y)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5、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意思是说: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6、凫(f)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翻译: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当作响,

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

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

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

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明代李东阳进一步分析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然要体现的。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梅尧臣:鲁山山行


《鲁山山行》

作者: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注释:

1、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

2、适:恰好。野情:喜爱山野之情。惬:心满意足。

3、野情:喜爱山野之情

4、随处改:(山峰)随观看的角度变化而变化。

5、幽径:小路。

6、熊升树:熊爬上树。

7、何许:何处,哪里。

8、云外:形容遥远。一声鸡:暗示有人家。

翻译:

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

千万条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的山峰,

(山峰)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幽深的小路,令我孤独迷路。

傍晚,霜叶落下,

熊爬上树,树林清静下来,

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人家都在哪里?

云外传来一声鸡叫,

暗示着有人家,

仿佛在回答(只是很远很远)。

赏析:

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向,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山路上没有其他行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

本诗是作者梅尧臣登山的一个过程,首先表达的是登山抒怀的一种喜悦,看到奇美的景色作者感到无比的惊喜与心旷神怡,但是到了最后作者才发现有人家的地方还很远很远。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首联: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心满意足的心情。

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一高一低,蔚为壮观,正好投合我爱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这就是开头两句诗的意思,说明所以要登鲁山游览,是因为内合情趣,外有好景,也就成行了。

颔联:优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静的小路上,仿佛走进了迷宫似的,一个迷字,说明诗人当时被小路迷糊了的优雅心情。

走到一处可以看到一种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一种奇岭,所以说随处改。随处改这个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动,总是一个角度看山,好峰就不改了,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一个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曲曲弯弯,走着走着,连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时竟迷失了方向。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个人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颈联:霜落了下来,隐隐约约好像看见熊在上树,鹿在喝水,独特的视觉感受,让读者如临其境。

因为秋天才有霜,霜冻使得树叶都落光了,使得山中的树木一棵棵都光秃秃的,好象空荡荡的。这种林空的感觉,是秋天才有的。山林空荡,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光秃秃的树上;透过稀疏的树缝,还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这一联勾画出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这画面是动的,熊在爬树,鹿在饮水,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至、非常幽静的境界,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的写法。

尾联:巧妙的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描写山的古诗


描写山的古诗

1、《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游钟山》

宋王安石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4、《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自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晓行望云山》

宋杨万里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6、《题天柱峰》

唐白居易

太微星斗拱琼台,圣祖琳宫镇九垓。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玉光白橘相争秀,金翠佳莲蕊斗开。

时访左慈高隐处,紫清仙鹤认巢来。

7、《江上望皖公山》

唐李白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

清晏皖公山。口绝称人意。

独游沧江上。终日淡无味。

但爱兹岭高。何由讨灵异。

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

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

8、《咏江郎山》

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仞不可干。

正直相扶无依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9、《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0、《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1、《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2、《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3、《饮酒》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4、《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5、《观沧海》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6、《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7、《登峨眉山》

唐李白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

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

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

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

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

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

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18、《行路难》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商山早行的诗意


商山早行的诗意

《商山早行》

作者:温庭筠

原文: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

1、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2、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3、槲(h):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4、枳花明驿墙:个别版本(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作枳花照驿墙,有人认为照是错误的(见《枳花明驿墙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指瑕》)。明:使明艳。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驿(y)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5、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意思是说: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6、凫(f)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7、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诗意: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

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

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

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

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明代李东阳进一步分析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然要体现的。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照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望天门山古诗


望天门山古诗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长江两岸,东名博望山,西名梁山。两山夹江而立,形似天门,故得名。

2、楚江:流经湖北宜昌县至安徽芜湖一带的长江。因该地古时属于楚国,所以诗人把流经这里的长江叫做楚江。

3、回:转变方向。

4、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5、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赏析:

《望天门山》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把浑阔茫远的水势,写足了,写活了。

李白名字的由来:传说李白生下来以后,父母宴请亲朋好友表示祝贺。席间,父母请大人给孩子取名字,可是取了许多都不满意。光阴似箭,他已经7岁,他父亲觉得不能再拖延了。有一天,父亲想试试儿子的文采,对妻子和儿子说:我想作一首绝句,但只写上两句:春日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下面两句想不出来了,请你们母子二人各续一句吧。李白的母亲说:火烧杏林红霞落。儿子说:李花怒放一树白。父亲听后,突然心里一动:这句诗开头正是李家的姓,最后一个白字很有凌云之气,何不将白字作为儿子的名字呢?李白从此得名。

古朗月行古诗


古朗月行古诗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注释:

1、古朗行:《乐府诗集》作朗月行,乐府古题。

2、白玉盘:白玉做成的盘子。

3、瑶台:传说西王母居住的宫殿。

4、青云端:青云的顶端。

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蟾蜍,俗称癞蛤蟆;大明,指月亮。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诗人为什么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呢?也许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吧!也许是希望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吧!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还有什么可看的呢!不如趁早走开吧。这显然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刺这一昏暗局面。沈德潜说,这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唐诗别裁》)。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望天门山李白_望天门山古诗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长江两岸,东名博望山,西名梁山。两山夹江而立,形似天门,故得名。

2、楚江:流经湖北宜昌县至安徽芜湖一带的长江。因该地古时属于楚国,所以诗人把流经这里的长江叫做楚江。

3、回:转变方向。

4、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5、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

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赏析:

《望天门山》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把浑阔茫远的水势,写足了,写活了。

李白名字的由来:传说李白生下来以后,父母宴请亲朋好友表示祝贺。席间,父母请大人给孩子取名字,可是取了许多都不满意。光阴似箭,他已经7岁,他父亲觉得不能再拖延了。有一天,父亲想试试儿子的文采,对妻子和儿子说:我想作一首绝句,但只写上两句:春日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下面两句想不出来了,请你们母子二人各续一句吧。李白的母亲说:火烧杏林红霞落。儿子说:李花怒放一树白。父亲听后,突然心里一动:这句诗开头正是李家的姓,最后一个白字很有凌云之气,何不将白字作为儿子的名字呢?李白从此得名。

感谢您阅读“迷你句子网”的《古诗山行》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合适的诗句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jzd3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山的说说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