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相信大家都知道,诗句是诗词的一部分,所以它们的特征是一样的。在古代,诗词是诗人用来阐述心灵的一种文学艺术。通过阅读古诗词,有助于开阔自己的视野,净化自身的灵魂。那么,你会不会也去写诗呢?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寄全椒山中道士》

作者: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释:

1、郡斋:指滁州刺史官署中的斋舍。

2、白石:这里借喻全椒道士,说他生活的清苦。

译文:

今天在官邸斋舍中觉得冷清,

忽然想起隐居全椒山的友人。

他或许正在山涧底捆绑柴荆,

回到家里点火熬煮白石充饥。

我本想捧持一瓢醇香的美洒,

在这风凉雨冷的秋夜去拜访。

然而满山遍野尽是纷纷落叶。

到何处去找寻老朋友的足迹?

赏析:

这首寄赠诗,是透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首句既写出郡斋之冷,更是写诗人心头之冷。再写道士在山中苦炼修行,想送一瓢酒去,好让老友在秋风冷雨的夜中,得以安慰,又怕落叶满山,寻不到他。

全诗语言平淡无奇,然感情跳荡反复,形象鲜明自然。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句,也确是诗中绝唱。宋苏东坡颇爱此诗,并刻意学之,步其韵为之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然终不如韦应物之句。《许彦周诗话》评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之不当和也。

jZD365.cOm更多诗句编辑推荐

韦应物:闻雁


《闻雁》

作者:韦应物

原文: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翻译:

故乡遥远,模糊不清,

不知道在哪里啊?

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

在淮河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

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

赏析:

古代交通不便,远飞的大雁常常引起游子对故土的怀念。本诗作者在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自远而近的雁叫声,其心中的感触较之常人又深一层。

沈德潜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出自《说诗晬语》)。古澹,确是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从这首《闻雁》可以看出,他是在保持绝句意当含蓄,语务舂容的特点的同时,有意识地运用古诗的句格、语言与表现手法,以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诗句之间,避免过大的跳跃,语言也力求朴质自然而避免雕琢刻削,一、二两句还杂以散文化的句式句法。这种风格,与白居易一派以浅易的语言抒写日常生活情趣(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判然属于两途。

首句直抒胸臆,一个渺字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哀、凄凉;第二句借景抒情,其中秋雨以绵绵不绝、淅淅沥沥的雨来衬托诗人一言难尽的愁思,渲染了一种萧瑟、凄清的气氛,高字更体现出诗人的孤独。全诗语言纯朴,自然含蓄,耐人寻味,主要表达了远宦思念家乡的情感,也蕴含了对动乱时代的苦闷感受,结尾留下广阔的空间,引读者自己去思考,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韦应物:东郊


《东郊》

作者:韦应物

吏舍局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

注释:

1、旷清曙:在清幽的曙色中得以精神舒畅。

2、澹:澄静;

3、虑:思绪。

4、霭:迷蒙貌。

5、庶:庶几,差不多。

译文:

整年拘束官署之中实在烦闷,

清晨出去郊游顿觉精神欢愉。

嫩绿的杨柳伴随着春风荡漾,

苍翠的山峰淡化了我的思虑。

靠着灌木丛自由自在地憩息,

沿着涧流旁任凭意愿地徘徊。

芳香的原野落着迷蒙的细雨,

宁静的大地到处是春鸠鸣啼。

本爱长处清幽屡次不得如愿,

只因公务缠身行迹十分匆促。

终有一日罢官归隐在此结庐,

羡慕陶潜差不多能得到乐趣。

赏析:

这是写春日郊游情景的诗。诗先写拘束于公务,因而案牍劳形。次写春日郊游,快乐无限。再写归隐不遂,越发慕陶。

诗以真情实感诉说了官场生活的繁忙乏味,抒发了回归自然的清静快乐。人世哲,经验谈,话真情真,读之教益非浅。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可谓风景陶冶情怀的绝唱。

王维:山中


《山中》

作者:王维

原文: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注释:

1、荆溪:即长水,又称荆谷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北,西北流,经长安县东南入灞水。参见《水经注渭水》《长安志》卷一六。

2、元:原,本来。

3、空翠:指山间岚气。

赏析:

这首小诗以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

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山中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王维这首《山中》的湿衣却是幻觉和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同样写山中景物,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同工异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的。

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和作者某些专写静谧境界而不免带有清冷虚无色彩的小诗比较,这一首所流露的感情与美学趣味都似乎要更健康一些。

韦应物的诗


韦应物的诗

1、《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3、《赋得暮雨送李曹》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4、《闻雁》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5、《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

6、《七夕》

人世拘形迹,别去间山川。

岂意灵仙偶,相望亦弥年。

夕衣清露湿,晨驾秋风前。

临欢定不住,当为何所牵。

7、《答赵氏生伉》

暂与云林别,忽陪鸳鹭翔。

看山不得去,知尔独相望。

8、《答郑骑曹青橘绝句》

怜君卧病思新橘,试摘犹酸亦未黄。

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

9、《答重阳》

省札陈往事,怆忆数年中。

一身朝北阙,家累守田农。

望山亦临水,暇日每来同。

性情一疏散,园林多清风。

忽复隔淮海,梦想在沣东。

病来经时节,起见秋塘空。

城郭连榛岭,鸟雀噪沟丛。

坐使惊霜鬓,撩乱已如蓬。

10、《大梁亭会李四栖梧作》

梁王昔爱才,千古化不泯。

至今蓬池上,远集八方宾。

车马平明合,城郭满埃尘。

逢君一相许,岂要平生亲。

入仕三十载,如何独未伸。

英声久籍籍,台阁多故人。

置酒发清弹,相与乐佳辰。

孤亭得长望,白日下广津。

11、《道晏寺主院》

北邻有幽竹,潜筠穿我庐。

往来地已密,心乐道者居。

残花回往节,轻条荫夏初。

闻钟北窗起,啸傲永日馀。

12、《登宝意寺上方旧游》

翠岭香台出半天,万家烟树满晴川。

诸僧近住不相识,坐听微钟记往年。

13、《登楼》

兹楼日登眺,流岁暗蹉跎。

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

14、《登楼寄王卿》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15、《调笑》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16、《独游西斋,寄崔主簿》

同心忽已别,昨事方成昔。

幽径还独寻,绿苔见行迹。

秋斋正萧散,烟水易昏夕。

忧来结几重,非君不可释。

17、《端居感怀》

沈沈积素抱,婉婉属之子。

永日独无言,忽惊振衣起。

方如在帏室,复悟永终已。

稚子伤恩绝,盛时若流水。

暄凉同寡趣,朗晦俱无理。

寂性常喻人,滞情今在己。

空房欲云暮,巢燕亦来止。

夏木遽成阴,绿苔谁复履。

18、《对残灯》

独照碧窗久,欲随寒烬灭。

幽人将遽眠,解带翻成结。

19、《对春雪》

萧屑杉松声,寂寥寒夜虑。

州贫人吏稀,雪满山城曙。

春塘看幽谷,栖禽愁未去。

开闱正乱流,宁辨花枝处。

20、《对雪赠徐秀才》

靡靡寒欲收,霭霭阴还结。

晨起望南端,千林散春雪。

妍光属瑶阶,乱绪陵新节。

无为掩扉卧,独守袁生辙。

王维:山中送别


《山中送别》

作者:王维

原文: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注释:

1、掩:关闭。

2、柴扉:柴门。

3、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翻译: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

您能不能回来呢?

赏析: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李白:山中问答


《山中问答》

作者:李白

原文: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

1、余:我,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栖:居住。碧山:山名,在湖北省安陆市内,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读书处。一说碧山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2、闲:安然,泰然。

3、桃花句: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载,东晋时,武陵有一渔人在溪中捕鱼。忽进桃花林,林尽处有山。山有小口。从山口进去,遇一与外界隔绝的桃花源,里边的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此句暗用其事。窅(yǎo)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

4、别:另外。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翻译:

问我为什么隐居在碧山。

我微笑不答,心境自在悠闲。

桃花盛开,流水杳然远去。

这里别有一番天地,岂是人间!

赏析: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以问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以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罢了。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山花如绣颊(李白《夜下征虏亭》)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天然二字。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爱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碧山之中这种没有名利,又不冷落荒凉的环境,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间所能比。而人间究竟怎样,诗人没有明说。只要读者了解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了诗人心中许许多多的伤和恨。所以,这首诗并不完全是抒写李白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诗在风格上有一种寓庄于谐的味道,不过这并非超脱。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能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体现出矛盾的对立统一。

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二十八字,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诗境似近而实远,诗情似淡而实浓。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形象可感,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诗押平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

山中杂诗


山中杂诗

《山中杂诗》

南朝梁吴均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注释:

1、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2、烟:此指云雾。

3、窥:从缝隙中看。

4、檐:房檐。

译文: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

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

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赏析:

这首小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全诗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韦应物:送杨氏女


《送杨氏女》

作者:韦应物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注释:

1、永日:整天。

2、悠悠:遥远貌。

3、行:指出嫁。

4、无恃:无母。

5、令门:对其夫家的尊称。

6、容止:这里是一举一动的意思。

7、居闲:平日。

译文:

我整日忧郁而悲悲戚戚,

女儿就要出嫁遥远地方。

今天她要远行去做新娘,

乘坐轻舟沿江逆流而上。

你姐妹自幼尝尽失母苦,

念此我就加倍慈柔抚养。

妹妹从小全靠姐姐养育,

今日两人作别泪泣成行。

面对此情景我内心郁结,

女大当嫁你也难得再留。

你自小缺少慈母的教训,

侍奉婆婆的事令我担忧。

幸好依仗你夫家好门第,

信任怜恤不挑剔你过失。

安贫乐俭是我一贯崇尚,

嫁妆岂能做到周全丰厚。

望你孝敬长辈遵守妇道,

仪容举止都要符合潮流。

今晨我们父女就要离别,

再见到你不知什么时候。

闲居时忧伤能自我排遣,

临别感伤情绪一发难收。

回到家中看到孤单小女,

悲哀泪水沿着帽带长流。

赏析:

这是一首送女出嫁的好诗。送女出行,万千叮咛;怜其无恃,反复诫训。诗人早年丧妻,留下两女自小相依为命,感情颇为深厚。因为对亡妻的思念,对二女自然更加怜爱。在大女儿出嫁之时,自然临别而生感伤之情。全诗情真语挚,至性至诚。慈父爱,骨肉情,跃然纸上。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可作红衣千秋楷模。

孟浩然:宴梅道士山房


《宴梅道士山房》

作者:孟浩然

林卧愁春尽,搴帷见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金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注释:

1、青鸟:神话中鸟名,西王母使者。这里指梅道士。

2、赤松: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这里也指梅道士。

3、金灶:道家炼丹的炉灶。

4、仙桃:传说西王母曾以仙桃赠汉武帝,称此桃三千年才结实。

5、童颜两句:意谓如果仙酒真能使容颜不老,那就不惜一醉。流霞:仙酒名。李商隐《武夷山诗》:只得流霞酒一杯。这里也指醉颜。

译文:

高卧林下正愁着春光将尽,

掀开帘幕观赏景物的光华。

忽然遇见传递信件的使者,

原是赤松子邀我访问他家。

炼丹的金炉灶刚刚生起火,

院苑中的仙桃也正好开花。

如果仙人真可以保住童颜,

何惜醉饮返老还童的流霞。

赏析:

诗以隐士身分而宴于梅道士山房,因而借用了金灶、仙桃、驻颜、流霞等术语和运用青鸟、赤松子等典故,描述了道士山房的景物,赋予游仙韵味,流露了向道之意。

感谢您阅读“迷你句子网”的《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合适的诗句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jzd3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山的说说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