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相信大家都知道,诗句是诗词的一部分,所以它们的特征是一样的。诗词写作要注意语言的唯美、简练、通顺这几个事项。我们在阅读古诗时,可以了解到文学的兴旺衰落。那么,你知道有哪些经典的诗句吗?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作者:杜甫

国初已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

将军得名三十载,人间又见真乘黄。

曾貌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雳。

内府殷红玛瑙盘,婕妤传诏才人索。

盘赐将军拜舞归,轻纨细绮相追飞。

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

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时郭家狮子花。

今之新图有二马,复令识者久叹嗟。

此皆骑战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

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

霜蹄蹴踏长揪间,马官厮养森成列。

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

借问苦心爱者谁,后有韦讽前支遁。

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

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

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

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龙媒去尽鸟呼风。

注释:

1、江都王:李绪,唐太宗之侄,故云国初。

2、支遁:东晋名僧,字道林,本姓关。

3、翠华: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毛作装饰的旗帜。

译文:

开国以来善画鞍马的画家中,

画技最精妙传神只数江都王。

曹将军画马出名已有三十载,

人间又见古代真正神马乘黄。

他曾描绘玄宗先帝的照夜白,

画得象池龙腾飞十日声如雷。

皇宫内库珍藏的殷红玛瑙盘,

婕妤传下御旨才人将它取来。

将军接受赐盘叩拜皇恩回归,

轻纨细绮相继赐来快速如飞。

贵戚们谁得到曹将军亲笔迹,

谁就觉得府第屏障增加光辉。

当年唐太宗着名宝马拳毛。

近代郭子仪家中好驹狮子花。

而今新画之中就有这两匹马,

使得识马的人久久感慨赞夸。

这都是战骑以一胜万的好马,

展开画绢如见奔马扬起风沙。

其余七匹也都是特殊而奇绝,

远远看去象寒空中飘动烟雪。

霜蹄骏马蹴踏在长楸大道间,

专职马倌和役卒肃立排成列。

可爱的九匹马神姿争俊竞雄,

昂首阔视显得高雅深沉稳重。

请问有谁真心喜爱神姿骏马?

后世韦讽前代支遁名传天下。

想当年玄宗皇上巡幸新丰宫,

车驾上羽旗拂天浩荡朝向东。

腾飞跳跃精良好马有三万匹,

匹匹与画图中马的筋骨雷同。

譬如河宗献宝之后穆王归天,

唐玄宗再也不能去射蛟江中。

你没看见金粟堆前松柏林里,

良马去尽徒见林鸟啼雨呼风。

赏析:

此诗是在代宗广德二年作于成都。时诗人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自有人世沧桑,浮生若梦之感。因而在诗中明以写马,暗以写人。写马重在筋骨气概,写人寄托情感抱负。赞九马图之妙,生今昔之感,字里行间流露作者对先帝忠诚之意。

在章法上错综绝妙。第一段四句先赞曹氏画技之高超。第二段八句追叙曹氏应诏画马时所得到荣誉和宠幸。第三段十句,写九马图之神妙及各马之姿态。第四段八句是照应第二段先帝的伏笔,从而产生今昔迥异之感。

诗以奇妙高远开首,中间翻腾跌宕,又以突兀含蓄收尾。写骏马极为传神,写情感神游题外,感人至深,兴味隽永。浦起龙《读杜心解》说:身历兴衰,感时抚事,惟其胸中有泪,是以言中有物。此言极是。

jzd365.coM更多诗句小编推荐

杜甫:房兵曹胡马


《房兵曹胡马》

作者:杜甫

原文: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注释:

1、兵曹:兵曹参军的省称,是唐代州府中掌官军防、驿传等事的小官。房兵曹,不详为何人。胡:此指西域。

2、大(yuān)宛:汉代西域国名,其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盛产良马。大宛名:着名的大宛马。

3、锋棱:锋利的棱角。形容马的神骏健悍之状。

4、竹批:形容马耳尖如竹尖。峻:尖锐。双耳峻是良马的特征之一。

5、堪:可以,能够。托死生:马值得信赖,对人的生命有保障。

6、骁(xiāo)腾:健步奔驰。

翻译:

房兵曹的这一匹马是产自大宛国的名马,

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

它的两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样尖锐,

跑起来四蹄生风,好像蹄不践地一样。

这马奔驰起来,

从不以道路的空阔辽远为难,

骑着它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驰骋沙场,

甚至可托生死。

拥有如此奔腾快捷、堪托死生的良马,

真可以横行万里之外,为国立功了。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杜甫本来善于骑马,也很爱马,写过不少咏马诗。此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来自大宛(汉代西域的国名,素以产汗血马着称),自然非凡马可比。接着,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六法,第一为气韵生动,第二即是骨法用笔,这是作为气韵生动的首要条件提出来的。所谓骨法,就是要写出对象的风度、气格。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这也是良马的一个特征。至此,骏马的昂藏不凡已跃然纸上了,我们似见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下面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十分自然。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像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诗人刻画细致,唯妙逼真。颔联两句以二二一的节奏,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细节一概略去,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正如张彦远评画所云: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历代名画记》这就是所谓写意传神。

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颈联承上奔马而来,写它纵横驰骋,历块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其实就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形象。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挽上文,对马作概括,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这一联收得拢,也放得开,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盛唐时代国力的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来表现确是最合适不过了。这和后期杜甫通过对病马的悲悯来表现忧国之情,真不可同日而语。

南朝宋人宗炳的《画山水序》认为通过写形传神而达于畅神的道理。如果一个艺术形象不能畅神,即传达作者的情志,那么再酷肖也是无生命的。杜甫此诗将状物和抒情结合得自然无间。在写马中也写人,写人又离不开写马,这样一方面赋予马以活的灵魂,用人的精神进一步将马写活;另一方面写人有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现。前人讲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钱泳《履园谈诗》,这个要求杜甫是做到了。

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作者:杜甫

原文: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

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注释:

1、王宰:唐代画家,四川人,善画山水树石。

2、能事:十分擅长的事情。

3、昆仑:传说中西方神山。方壶:神话中东海仙山。这里泛指高山,并非实指。

4、巴陵:郡名。唐天宝、至德年间改岳州为巴陵郡,治所在今湖南省岳阳市,地处洞庭湖东。日本东:日本东面的海域。

5、赤岸:地名。这里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江湖的岸。赤:一作南。

6、浦溆:岸边。

7、亚:通压,俯偃低垂。

8、远势:指绘画中的平远、深远、高远的构图背景。

9、论:一作行,一作千。

10、并州:地名。唐朝时期的河东道,即今山西太原,当地制造的剪刀非常有名,有所谓并州剪。

翻译:

十天画完一条河,五天画完一块石头。他作画不愿受时间的催逼,贸然从事,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后,才从容不迫地将真迹留于人间。挂在高堂白壁上的昆仑方壶图,山岭峰峦,巍峨高耸,蔚为壮观。图中的江水以洞庭湖的西部为源头,一直绵延流向日本东部的海面,犹如一条银丝带,场面十分壮观,岸边的水势非常浩渺,纵目望去,好似天水相接,连为一体,与银河相通。画面上云雾迷漫,飘忽不定,云团飞动。在狂风激流中,渔人正奋力驾船向岸边驶去,山上的大树被狂风吹得倾斜了。王宰的画在构图、布局等方面堪称天下第一,他能在一尺见方的画面上绘出万里江山的景象,就好像用并州的剪刀把吴淞江的江水剪来了一半!

赏析:

杜甫定居成都期间,认识四川着名山水画家王宰,应邀约于上元元年(760)作这首题画诗。王的原作没有传世,然而由于杜甫熟悉王宰的人品及其作品,通过他的神来之笔,仿佛为后人再现了这幅气势恢宏的山水图,诗情画意,无不令人赏心悦目。

首四句先不谈画,极力赞扬王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他不愿受时间的催迫,仓猝从事,十日五日才画一水一石。只在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后,胸有成竹,意兴所到,才从容不迫地挥毫写画,留下真实的笔迹于人间。这真是大家风度,笔墨自然高超。然后诗人进而描写挂在高堂白壁上的昆仑方壶图。昆仑,传说中西方神山。方壶,神话中东海仙山。这里泛指高山,并非实指。极西的昆仑和极东的方壶对举,山岭峰峦,巍峨高耸,由西至东,高低起伏,连绵不断,纵横错综,蔚为壮观。画面空间非常辽远广阔,构图宏伟,气韵生动,给人以雄奇壮美的感受。壮哉一词,表达了诗人观画时的美感体会和由衷的赞叹。此图显然不是某一山岳的实地写生,而是祖国崇山峻岭在艺术上集中的典型概括,带有中国山水画想象丰富、构图巧妙的特色。

中间五句,杜甫从仄声韵转押平声东、钟韵,用昂扬铿锵的音调描摹画面上的奇伟水势,与巍巍群山相间,笔墨酣畅淋漓。巴陵洞庭日本东句中连举三个地名,一气呵成,表现图中江水从洞庭湖的西部起,一直流向日本东部海面,源远流长,一泻千里,波澜壮阔。诗里的地名也不是实指而是泛指,是艺术上的夸张和典型概括。赤岸水与银河通和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出塞》)有异曲同工之妙,江岸水势浩瀚渺远,连接天际,水天一色,仿佛与银河相通。这里形容水势的壮美,与上面描绘山势的雄奇相呼应,山水一体,相得益彰。中有云气随飞龙句,语意出《庄子。逍遥游》:姑射山有神人,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古书也有云从龙的说法。这里指画面上云气迷漫飘忽,云层团团飞动。诗人化虚为实,以云气烘托风势的猛烈,使不易捉摸的风力得以形象地体现出来。笔势自然活泼。在狂风激流中,渔人正急急驾舟驶向岸边躲避,山上树木被掀起洪涛巨浪的暴风吹得低垂俯偃。山木尽亚洪涛风,亚,通压,俯偃低垂;着一亚字,便把大风的威力表现得活灵活现。诗人着意渲染风猛、浪高、水急,使整个画面神韵飞动。

这样巨大的艺术魅力是怎样产生的呢?诗人进一步评论王宰无与伦比的绘画技巧: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远势,指绘画中的平远、深远、高远的构图背景。诗人高度评价王宰山水图在经营位置、构图布局及透视比例等方面旷古未有的技法,在尺幅画面上绘出了万里江山景象。咫尺应须论万里,此论亦可看作诗人以极为精炼的诗歌语言概括了我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富有美学意义。诗人深为这幅山水图的艺术魅力所吸引: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诗人极赞画的逼真,惊叹道:不知从哪里弄来锋利的剪刀,把吴淞江水也剪来了!结尾两句用典,语意相关。相传晋索靖观赏顾恺之画,倾倒欲绝,不禁赞叹: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松江半幅练纹归去。杜甫在这里以索靖自比,以王宰画和顾恺之画相提并论,用以赞扬昆仑方壶图的巨大艺术感染力,写得含蓄简练,精绝无比。

这首歌行体诗,写得生动活泼,挥洒自如。诗情画意融为一体,也不知何者是诗,何者为画,可谓天衣无缝。清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读老杜入峡诸诗,奇思百出,便是吴生王宰蜀中山水图。自来题画诗亦惟此老使笔如画。可见杜甫题画诗历来为人称道,影响很大。

杜甫:画鹰


《画鹰》

作者:杜甫

原文: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释:

1、素练:作画用的白绢。风霜:指秋冬肃杀之气。这里形容画中之鹰凶猛如挟风霜之杀气。

2、画作:作画,写生。殊:特异,不同凡俗。

3、耸身:即竦身。是收敛躯体准备搏击的样子。思狡免:想捕获狡兔。

4、侧目:斜视。似愁胡:形容鹰的眼睛色碧而锐利。因胡人(指西域人)碧眼,故以此为喻。愁胡:指发愁神态的胡人。孙楚《鹰赋》:深目峨眉,状如愁胡。

5、绦: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镟:金属转轴,指鹰绳另一端所系的金属环。堪摘:可以解除。

6、轩楹:堂前窗柱,指悬挂画鹰的地方。势可呼:画中的鹰势态逼真,呼之欲飞。

7、何当:安得,哪得。这里有假如的意思。击凡鸟:捕捉凡庸的鸟。

8、平芜:草原。

翻译:

洁白的画绢上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

原来是画鹰矫健不凡仿佛挟风带霜而起。

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兔子似的,

苍鹰的眼睛侧目而视和猢狲的眼睛相似。

苍鹰神采飞扬可摘除系着私绳的铜环,

悬挂在杆楹上的画鹰气势灵动能呼出。

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

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

赏析:

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713年741年(开元年间)的末期,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这是一首题画诗,句句是鹰,句句是画(《杜诗解》)。与《房兵曹胡马》约作于同时。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曲尽其妙(《瀛奎律髓》),从而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画上题诗,是中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画面上题诗,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为画题诗自唐代始,但当时只是以诗赞画,真正把诗题在画上,是宋代以后的事。不过,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其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之多与影响之大,在整个唐代没有超过他的人。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种肃杀之气,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的起笔说: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这是正起。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所以叫作倒插法。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读者。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的起笔说: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画鹘行》的起笔说: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的起笔说:沱水临中座,岷山到北堂。这些起笔诗句都能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颔联的?身就是竦身。侧目,句见《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号曰苍鹰。又见孙楚《鹰赋》:深目蛾眉,状如愁胡。再见傅玄《猿猴赋》:扬眉蹙额,若愁若嗔。杜甫这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颈联绦镟的绦是系鹰用的丝绳;镟是转轴,系鹰用的金属的圆轴。轩楹是堂前廊柱,此指画鹰悬挂之地。这两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像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写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作者用真鹰来作比拟,以这两联诗句,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

以上这两联中,思与似、摘与呼两对词,把画鹰刻画得极为传神。思写其动态,似写其静态,摘写其情态,呼写其神态。诗人用字精工,颇见匠心。通过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把画鹰描写得同真鹰一样。是真鹰,还是画鹰,几难分辨。但从堪与可这两个推论之词来玩味,毕竟仍是画鹰。

最后两句进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思想。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毛血句,见班固《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至于凡鸟,张上若说: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这是把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由此看来,此诗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作者在《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一诗的结尾,同样寄寓着他自己的感慨:为君除狡兔,会是翻鞲上。

总起来看,这首诗起笔突兀,先勾勒出画鹰的气势,从画作殊兴起中间两联对画鹰神态的具体描绘,而又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题。浦起龙《读杜心解》评价说:起作惊疑问答之势。?身、侧目此以真鹰拟画,又是贴身写。堪摘、可呼,此从画鹰见真,又是饰色写。结则竟以真鹰气概期之。乘风思奋之心,疾恶如仇之志,一齐揭出。这首诗不仅章法谨严,而且形象生动,寓意深远,是题画诗的杰作。

房兵曹胡马的诗意


房兵曹胡马的诗意

《房兵曹胡马》

作者:杜甫

原文: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注释:

1、兵曹:兵曹参军的省称,是唐代州府中掌官军防、驿传等事的小官。房兵曹,不详为何人。胡:此指西域。

2、大(yuān)宛:汉代西域国名,其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盛产良马。大宛名:着名的大宛马。

3、锋棱:锋利的棱角。形容马的神骏健悍之状。

4、竹批:形容马耳尖如竹尖。峻:尖锐。双耳峻是良马的特征之一。

5、堪:可以,能够。托死生:马值得信赖,对人的生命有保障。

6、骁(xiāo)腾:健步奔驰。

诗意:

房兵曹的这一匹马是产自大宛国的名马,

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

它的两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样尖锐,

跑起来四蹄生风,好像蹄不践地一样。

这马奔驰起来,从不以道路的空阔辽远为难,

骑着它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驰骋沙场,

甚至可托生死。

拥有如此奔腾快捷、堪托死生的良马,

真可以横行万里之外,为国立功了。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注家一般认为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40)或二十九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飞鹰走狗,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来自大宛(汉代西域的国名,素以产汗血马着称),自然非凡马可比。接着,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六法,第一为气韵生动,第二即是骨法用笔,这是作为气韵生动的首要条件提出来的。所谓骨法,就是要写出对象的风度、气格。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这也是良马的一个特征。至此,骏马的昂藏不凡已跃然纸上了,我们似见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下面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十分自然。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象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颔联两句以二二一的节奏,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细节一概略去,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正如张彦远评画所云: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历代名画记》)这就是所谓写意传神。

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颈联承上奔马而来,写它纵横驰骋,历块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难道不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形象吗?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挽上文,对马作概括,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这一联收得拢,也放得开,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盛唐时代国力的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来表现确是最合适不过了。这和后期杜甫通过对病马的悲悯来表现忧国之情,真不可同日而语。

南朝宋人宗炳的《画山水序》认为通过写形传神而达于畅神的道理。如果一个艺术形象不能畅神,即传达作者的情志,那么再酷肖也是无生命的。杜甫此诗将状物和抒情结合得自然无间。在写马中也写人,写人又离不开写马,这样一方面赋予马以活的灵魂,用人的精神进一步将马写活;另一方面写人有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现。前人讲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钱泳《履园谈诗》),这个要求杜甫是做到了。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作者:杜甫

原文: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注释:

1、纨绔:指富贵子弟。不饿死:不学无术却无饥饿之忧。儒冠多误身:满腹经纶的儒生却穷困潦倒。这句是全诗的纲要。《潜溪诗眼》云:此一篇立意也。

2、丈人:对长辈的尊称。这里指韦济。贱子:年少位卑者自谓。这里是杜甫自称。请,意谓请允许我。具陈:细说。

3、甫昔两句,是指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杜甫以乡贡(由州县选出)的资格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的事。杜甫当时才二十四岁,就已是观国之光(参观王都)的国宾了,故白早充。观国宾语出《周易观卦象辞》:观国之光尚宾也。

4、破万卷:形容书读得多。如有神:形容才思敏捷,写作如有神助。

5、扬雄:字子云,西汉辞赋家。料:差不多。敌:匹敌。子建:曹植的字,曹操之子,建安时期着名文学家。看:比拟。亲:接近。

6、李邕:唐代文豪、书法家,曾任北海郡太守。杜甫少年在洛阳时,李邕奇其才,曾主动去结识他。王翰:当时着名诗人,《凉州词》的作者。

7、挺出:杰出。立登要路津:很快就要得到重要的职位。

8、尧舜:传说中上古的圣君。这两句说,如果自己得到重用的话,可以辅佐皇帝实现超过尧舜的业迹,使已经败坏的社会风俗再恢复到上古那样淳朴敦厚。这是当时一般儒者的最高政治理想。

9、此意两句是说,想不到我的政治抱负竟然落空。我虽然也写些诗歌,但却不是逃避现实的隐士。

10、骑驴:与乘马的达官贵人对比。十三载:从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杜甫参加进士考试,到公元747年(天宝六载),恰好十三载。旅食:寄食。京华:京师,指长安。

11、主上:指唐玄宗。顷:不久前。见征:被征召。歘然:忽然。欲求伸:希望表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致君尧舜的志愿。

12、青冥却垂翅:飞鸟折翅从天空坠落。蹭蹬:行进困难的样子。无纵鳞:本指鱼不能纵身远游。这里是说理想不得实现,以上四句所指事实是:公元747年(天宝六载),唐玄宗下诏征求有一技之长的人赴京应试,杜甫也参加了。宰相李林甫嫉贤妒能,把全部应试的人都落选,还上表称贺:野无遗贤。这对当时急欲施展抱负的杜甫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13、每于两句是说,承蒙您经常在百官面前吟诵我新诗中的佳句,极力加以奖掖推荐。

14、贡公:西汉人贡禹。他与王吉为友,闻吉显贵,高兴得弹冠相庆,因为知道自己也将出头。杜甫说自己也曾自比贡禹,并期待韦济能荐拔自己。难甘:难以甘心忍受。原宪;孔子的学生,以贫穷出名。

15、怏怏:气愤不平。踆踆:且进且退的样子。

16、东入海:指避世隐居。孔子曾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去秦:离开长安。

17、报一饭:报答一饭之恩。春秋时灵辄报答赵宣子(见《左传宣公二年》),汉代韩信报答漂母(见《史记淮阴侯列传》),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报恩故事。辞大臣:指辞别韦济。这两句说明赠诗之故。

18、白鸥:诗人自比。没浩荡:投身于浩荡的烟波之间。谁能驯:谁还能拘束我呢?

翻译:

富家的子弟不会饿死,清寒的读书人大多贻误自身。

韦大人你可以静静地细听,我把自己的往事向你直陈。

我在少年时候,早就充当参观王都的来宾。

先后读熟万卷书籍,写起文章,下笔敏捷好像有神。

我的辞赋能与扬雄匹敌,我的诗篇可跟曹植相近。

李邕寻求机会要和我见面,王翰愿意与我结为近邻。

自以为是一个超异突出的人,一定很快地身居要津。

辅助君王使他在尧舜之上,要使社会风尚变得敦厚朴淳。

平生的抱负全部落空,忧愁歌吟,决不是想优游退隐。

骑驴行走了十三年,寄食长安度过不少的新春。

早上敲过豪富的门,晚上追随肥马沾满灰尘。

吃过别人的残汤剩饭,处处使人暗中感到艰辛。

不久被皇帝征召,忽然感到大志可得到展伸。

但自己像飞鸟折翅天空坠落,又像鲤鱼不能跃过龙门。

我很惭愧,你对我情意宽厚,我深知你待我一片情真。

把我的诗篇举荐给百官们,朗诵着佳句,夸奖格调清新。

想效法贡禹让别人提拔自己,却又难忍受像原宪一样的清贫。

我怎能这样使内心烦闷忧愤,老是且进且退地厮混。

我要向东奔入大海,即将离开古老的西秦。

我留恋巍峨的终南山,还要回首仰望清澈的渭水之滨。

想报答你的一饭之恩,想辞别关心我的许多大臣。

让我像白鸥出现在浩荡的烟波间,飘浮万里有谁能把我纵擒?

赏析:

在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时期所写下的求人援引的诗篇中,要数这一首是最好的了。这类社交性的诗,带有明显的急功求利的企图。常人写来,不是曲意讨好对方,就是有意贬低自己,容易露出阿谀奉承、俯首乞怜的寒酸相。杜甫在这首诗中却能做到不卑不亢,直抒胸臆,吐出长期郁积下来的对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材的悲愤不平。这是他超出常人之处。

诗人主要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表现手法,将胸中郁结的情思,抒写得如泣如诉,真切动人。这首诗应该说是体现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最早的一篇。

诗中对比有两种情况,一是以他人和自己对比;一是以自己的今昔对比。先说以他人和自己对比。开端的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把诗人强烈的不平之鸣,像江河决口那样突然喷发出来,真有劈空而起,锐不可当之势。在诗人所处的时代,那些纨袴子弟,不学无术,一个个过着脑满肠肥、趾高气扬的生活;他们精神空虚,本是世上多余的人,偏又不会饿死。而像杜甫那样正直的读书人,却大多空怀壮志,一直挣扎在饿死的边缘,眼看误尽了事业和前程。这两句诗,开门见山,鲜明揭示了全篇的主旨,有力地概括了封建社会贤愚倒置的黑暗现实。

从全诗描述的重点来看,写纨袴的不饿死,主要是为了对比突出儒冠的多误身,轻写别人是为了重写自己。所以接下去诗人对韦济坦露胸怀时,便撇开纨袴,紧紧抓住自己在追求儒冠事业中今昔截然不同的苦乐变化,再一次运用对比,以浓彩重墨抒写了自己少年得意蒙荣、眼下误身受辱的无穷感慨。这第二个对比,诗人足足用了二十四句,真是大起大落,淋漓尽致。从甫昔少年日到再使风俗淳十二句,是写得意蒙荣。诗人用铺叙追忆的手法,介绍了自己早年出众的才学和远大的抱负。少年杜甫很早就在洛阳一带见过大世面。他博学精深,下笔有神。作赋自认可与扬雄匹敌,咏诗眼看就与曹植相亲。头角乍露,就博得当代文坛领袖李邕、诗人王翰的赏识。凭着这样卓越挺秀的才华,他天真地认为求个功名,登上仕途,还不是易如反掌。到那时就可实现梦寐以求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了。诗人信笔写来,高视阔步,意气风发,大有踌躇满志、睥睨一切的气概。写这一些,当然也是为了让韦济了解自己的为人,但更重要的还是要突出自己眼下的误身受辱。从此意竟萧条到蹭蹬无纵鳞,又用十二句写误身受辱,与前面的十二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现实是残酷的,要路津早已被纨袴占尽,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的矛盾无情地嘲弄着诗人。诗中写了诗人在繁华京城的旅客生涯:多少年来,诗人经常骑着一条瘦驴,奔波颠踬在闹市的大街小巷。早上敲打豪富人家的大门,受尽纨袴子弟的白眼;晚上尾随着贵人肥马扬起的尘土郁郁归来。成年累月就在权贵们的残杯冷炙中讨生活。不久前诗人又参加了朝廷主持的一次特试,谁料这场考试竟是奸相李林甫策划的一个忌才的大骗局,在野无遗贤的遁辞下,诗人和其他应试的士子全都落选了。这对诗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就像刚飞向蓝天的大鹏又垂下了双翅,也像遨游于远洋的鲸鲵一下子又失去了自由。诗人的误身受辱、痛苦不幸也就达到了顶点。

这一大段的对比描写,迤逦展开,犹如一个人步步登高,开始确是满目春光,心花怒放,那曾想会从顶峰失足,如高山坠石,一落千丈,从而使后半篇完全笼罩在一片悲愤怅惘的氛围中。诗人越是把自己的少年得意写得红火热闹,越能衬托出眼前儒冠误身的悲凉凄惨,这大概是诗人要着力运用对比的苦心所在。

从甚愧丈人厚到诗的终篇,写诗人对韦济的感激、期望落空、决心离去而又恋恋不舍的矛盾复杂心情。这样丰富错杂的思想内容,必然要求诗人另外采用顿挫曲折的笔法来表现,才能收到其入人也深的艺术效果。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诗人再也不能忍受像孔子学生原宪那样的贫困了。他为韦济当上了尚书左丞而暗自高兴,就像汉代贡禹听到好友王吉升了官而弹冠相庆。诗人十分希望韦济能对自己有更实际的帮助,但现实已经证明这样的希望是不可能实现了。诗人只能强制自己不要那样愤愤不平,快要离去了却仍不免在那里顾瞻俳徊。辞阙远游,退隐江海之上,这在诗人是不甘心的,也是不得已的。他对自己曾寄以希望的帝京,对曾有一饭之恩的韦济,是那样恋恋不舍,难以忘怀。但是,又没有办法。最后只能毅然引退,像白鸥那样飘飘远逝在万里波涛之间。这一段,诗人写自己由盼转愤、欲去不忍、一步三回头的矛盾心理,真是曲折尽情,丝丝入扣,和前面动人的对比相结合,充分体现出杜诗思深意曲,极鸣悲慨(方东树《昭昧詹言》)的艺术特色。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从结构安排上看,这个结尾是从百转千回中逼出来的,宛若奇峰突起,末势愈壮。它将诗人高洁的情操、宽广的胸怀、刚强的性格,表现得辞气喷薄,跃然纸上。正如浦起龙指出的一结高绝(见《读杜心解》)。董养性也说:篇中词气磊落,傲睨宇宙,可见公虽困踬之中,英锋俊彩,未尝少挫也。(转引自仇兆鳌《杜诗详注》)吟咏这样的曲终高奏,诗人青年时期的英气豪情,会重新在读者心头激荡。诗人经受着尘世的磨炼,没有向封建社会严酷的不合理现实屈服,显示出一种碧海展翅的冲击力,从而把全诗的思想性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此诗通篇直抒胸臆,语句颇多排比,语意纵横转折,感愤悲壮之气溢于字里行间。全诗不仅成功地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笔法,而且语言质朴中见锤炼,含蕴深广。如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道尽了世态炎凉和诗人精神上的创伤。一个潜字,表现悲辛的无所不在,可谓悲沁骨髓,比用一个寻常的是或有字,就精细生动得多倍。句式上的特点是骈散结合,以散为主,因此既有整齐对衬之美,又有纵横飞动之妙。所以这一切,都足证诗人功力的深厚,也预示着诗人更趋成熟的长篇巨制,随着时代的剧变和生活的充实,必将辉耀于中古的诗坛。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作者:杜甫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

夔府别驾元持宅,

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

壮其蔚跂,

问其所师,

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

开元三载,余尚童稚,

记于郾城观公孙氏,

舞剑器浑脱,

浏漓顿挫,独出冠时,

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

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

公孙一人而已。

玉貌锦衣,况余白首,

今兹弟子,亦非盛颜。

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

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

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

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

自此草书长进,

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鸿洞昏王室。

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注释:

1、圣文神武皇帝:指唐玄宗。

2、波澜莫二:师徙舞技相仿,不差上下。

3、鸿洞:弥漫无际。

4、玳:以玳瑁装饰的琴瑟。

译文:

唐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我在夔府别驾元持家里,

观看临颍李十二娘跳剑器舞,

觉得舞姿矫健多变非常壮观,

就问她是向谁学习的?

她说:我是公孙大娘的学生。

玄宗开元三年,我还年幼,

记得在郾城看过公孙大娘跳《剑器》和《浑脱》舞,

流畅飘逸而且节奏明朗,

超群出众,当代第一,

从皇宫内的宜春、梨园弟子到宫外供奉的舞女中,

懂得此舞的,在唐玄宗初年,

只有公孙大娘一人而已。

当年她服饰华美,容貌漂亮,

如今我已是白首老翁,

眼前她的弟子李十二娘,

也已经不是年轻女子了。

既然知道了她舞技的渊源,

看来她们师徒的舞技一脉相承,

抚今追昔,心中无限感慨,

姑且写了《剑器行》这首诗。

听说过去吴州人张旭,

他擅长书写草书字帖,

在邺县经常观看公孙大娘跳一种《西河剑器》舞,

从此草书书法大有长进,

豪放激扬,放荡不羁,

由此可知公孙大娘舞技之高超了。

从前有个漂亮女人,名叫公孙大娘,

每当她跳起剑舞来,就要轰动四方。

观看人群多如山,心惊魄动脸变色,

天地也被她的舞姿感染,起伏震荡。

剑光璀灿夺目,有如后羿射落九日,

舞姿矫健敏捷,恰似天神驾龙飞翔,

起舞时剑势如雷霆万钧,令人屏息,

收舞时平静,好象江海凝聚的波光。

鲜红的嘴唇绰约的舞姿,都已逝去,

到了晚年,有弟子把艺术继承发扬。

临颍美人李十二娘,在白帝城表演,

她和此曲起舞,精妙无比神采飞扬。

她和我谈论好久,关于剑舞的来由,

我忆昔抚今,更增添无限惋惜哀伤。

当年玄宗皇上的侍女,约有八千人,

剑器舞姿数第一的,只有公孙大娘。

五十年的光阴,真好比翻一下手掌,

连年战乱烽烟弥漫,朝政昏暗无常。

那些梨园子弟,一个个地烟消云散,

只留李氏的舞姿,掩映冬日的寒光。

金粟山玄宗墓前的树木,已经合抱,

瞿塘峡白帝城一带,秋草萧瑟荒凉。

玳弦琴瑟急促的乐曲,又一曲终了,

明月初出乐极生悲,我心中惶惶。

我这老夫,真不知哪是要去的地方,

荒山里迈步艰难,越走就越觉凄伤。

赏析:

诗序写得象散文诗,旨在说明目睹李十二娘舞姿,并闻其先师,触景生情,抚今思昔,记起童年观看公孙大娘之剑舞,赞叹其舞技高超,并以张旭见舞而书艺大有长进之故事点缀。

诗开头八句,先写公孙大娘的舞技高超,如羿射九日,骖龙飞翔。接着绛唇六句,写公孙氏死后,剑舞沉寂,幸好晚年还有弟子承继。先帝六句笔锋一转,又写五十年前公孙氏是宫里八千舞女中首屈一指,然而安史之乱后,宜春、梨园的人才早已烟消云散了。如今只有残存的教坊艺人李十二娘。金粟六句是尾声,感慨身世悲凉。

全诗气势雄浑,沉郁悲壮。见《剑器》而伤往事,抚事慷慨,大有时序不同,人事蹉跎之感。诗以咏李氏,而思公孙;咏公孙而思先帝,寄托作者念念不忘先帝盛世,慨叹当今衰落之情。语言富丽而不浮艳,音节顿挫而多变。

杜甫:登楼


《登楼》

作者: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注释:

1、锦江:在今四川成都市南,岷江支流,以濯锦得名,杜甫的草堂即临近锦江。

2、来天地:与天地俱来。

3、玉垒:山名,在今四川灌县西。

4、变古今:与古今俱变。

5、北极句:广德元年(七六三)十月,吐蕃陷长安,立广武王李承弘为帝,代宗至陕州(今河南陕县),后郭子仪收复京城,转危为安。此句喻吐蕃虽陷京立帝,朝廷始终如北极那样不稍移动。北极:北辰。

6、西山寇盗:指吐蕃。同年十二月,吐蕃又陷松、维、保三州(皆在四川境)及云山新筑二城,后剑南西川诸州也入吐蕃。意谓朝廷终不因侵扰而稍改。故吐蕃也莫相侵。

7、《梁父吟》:乐府篇名。相传诸葛亮隐居时好为《梁父吟》。但现存《梁父吟》歌词,系咏晏婴二桃杀三士事,与亮隐居时心情似不相涉,故学者疑之,一说亮所吟为《梁父吟》古曲。又一说吟者是杜甫自己。按:李白也曾作《梁甫吟》,此处之聊为,疑杜甫也欲作此曲以寄慨。

译文:

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

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

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

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

大唐的朝廷真象北极星不可动摇;

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

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

日暮时分我要学习孔明聊作梁父吟。

赏析: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全诗即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从空间着眼。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上,起着突出的作用。花近高楼写近景,而锦江、玉垒、后主祠却是远景。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种兼顾时间和空间的手法,增强了诗的意境的立体感,开阔了诗的豁达雄浑的境界。诗的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历来为诗家所推崇。沈德潜以为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相信《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迷你句子网”是您了解诗句,节日祝福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jzd3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马的说说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