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很多小伙伴们对诗句并不陌生,它只是诗词中的一部分。一般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通过阅读古诗词,有助于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那么,你见过的田园诗句有哪些呢?也许以下内容“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合你胃口!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作者:杜甫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注释:

1、几时两句:这是倒装,意谓想起昨夜在月光下举杯送别的深情,不知几时重得此会。

2、列郡:指东西两川属邑。

3、三朝:指玄宗、肃宗、代宗三朝;

4、出入荣:指严武迭居重位。

5、江村句:指送别后独自回到浣花溪边的草堂。

译文:

远送严公到了奉济从此别离,

人去山空只有别情绵绵依依。

我们何时才能重新把盏长谈,

昨夜月下对杯倾衷多么投机!

巴蜀各郡讴歌惋惜你的离任,

连续三朝你任将相真不容易。

分手后我回到浣花溪边草堂,

越发觉得我这残生淡泊孤寂!

赏析:

这首诗意在送严武奉召还朝。诗人曾任严武幕僚,深得严武关怀,故别离之情依依,自不待言。诗的开头点明远送,可见意深情长。分手伤别,自然想到昨夜饯别情景,也想何时重逢。接着讴歌严武入相出将都有成就,受到人民的称赞。最后写送别后的心境的孤独无依。语言质朴含情,章法谨严有节。

jZD365.cOm更多诗句编辑推荐

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作者:辛弃疾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

风雨佛狸愁。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

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

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

尝试与君谋。

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候。

注释:

1、舟次扬州和人韵一作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即杨炎正,诗人杨万里的族弟)、周显先韵(东南一带名士)。下文二客即此意。

2、塞尘起:边疆发生了战事。

3、胡骑猎清秋:古代北方的敌人经常于秋高马肥之时南犯。猎:借指发动战争。

4、组练:组甲练袍,指军队。

5、投鞭飞渡:用投鞭断流事。前秦苻坚举兵南侵东晋,号称九十万大军,他曾自夸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晋书苻坚载记》)结果淝水一战,大败而归。此喻完颜亮南侵时的嚣张气焰,并暗示其最终败绩。

6、忆昔二句:指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失败为其部下所杀事。鸣髇,即鸣镝,是一种响箭,射时发声。血污,指死于非命。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字佛狸,曾率师南侵,此借指金主完颜亮。

7、季子二句:苏秦字季子,战国时的策士,以合纵策游说诸侯佩六国相印。这里指自己如季子年少时一样有一股锐气,寻求建立功业,到处奔跑貂裘积满灰尘,颜色变黑。

8、今老三句:谓今过扬州,人已中年,不堪回首当年。搔白首:暗用杜甫《梦李白》诗意: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9、倦游两句:欲退隐江上,种桔消愁。桔千头: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命人到武陵龙阳洲种桔千株。临终时对其儿说:我家有千头木奴,足够你岁岁使用。(《襄阳耆旧传》

10、二客三句:称颂友人学富志高,愿为之谋划。名胜:名流。万卷诗书事业:化用杜甫诗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

11、莫射二句:《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汉李广居蓝田南山中,闻郡有虎,尝自射之。又据《汉书食货志》载:武帝末年悔征战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这二句是感叹朝廷偃武修文,作军事工作没有出路。

赏析:

此词约作于淳熙五年(1178年)当时作者以大理少卿出领湖北转运副使,溯江西行。舟停泊在扬州时,与友人杨济翁(炎正)、周显先有词作往来唱和,此词即其一。周生平未详。杨则是有名词人,其原唱《水调歌头》(登多景楼)存于《西樵语业》中,是忧愤时局,感慨报国无路之作。作者在南归之前,在山东、河北等地区从事抗金活动,到过扬州,又读到友人伤时的词章,心潮澎湃,遂写下这一首抚今追昔的和韵词作。

词的上片是追昔。作者的抗金生涯开始于金主完颜亮发动南侵时期,词亦从此写起。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常在秋高马肥的时节南犯中原,胡骑猎清秋即指完颜亮1161年率军南侵事(猎,借指发动战争)。前一句落日塞尘起是先造气氛。从意象看:战尘遮天,本来无光的落日,便显得更其惨淡。准确渲染出敌寇甚嚣尘上的气焰。紧接二句则写宋方抗金部队坚守大江。以汉家与胡骑对举,自然造成两军对峙,一触即发的战争气氛。写对方行动以起、猎等字,是属于动态的;写宋方部署以列、耸等字,偏于静态的。相形之下,益见前者嚣张,后者镇定。组练(组甲练袍,指军队)十万、列舰层楼,均极形宋军阵容严整盛大,有一种必势的信心与气势。前四句对比有力,烘托出两军对垒的紧张气氛,同时也使人感觉正义战争前途光明,以下三句进一步回忆当年完颜亮南进溃败被杀事。完颜亮南侵期间,金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军事上屡受挫折,士气动摇军心离散。当完颜亮迫令金军三日内渡江南下时,被部下所杀,这场战争就此结束。

谁道投鞭飞渡三句即书其事。句中隐含三个典故:《晋书。符坚载记》载前秦苻坚率大军南侵东晋,曾不可一世地说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结果一败涂地,丧师北还。《史记。匈奴传》载匈奴头曼单于之太子冒顿作鸣镝(即鸣髇,响箭),命令部下说: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后在一次出猎时,冒顿以鸣镝射头曼,他的部下也跟着发箭,头曼遂被射杀。佛狸,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南侵中原受挫,被太监所杀,作者融此三事以写完颜亮发动南侵,但丧于内乱,事与愿违的史实,不仅切贴,三事连用,更觉有化用自然之妙。宋朝军民,军容严整同仇敌忾而金国外强中干且有离合之衅可乘,这正是恢复河山的大好时机。当年,作者二十出头以义军掌书记策马南来,使义军与南宋政府取得联系,希望协同作战,大举反击。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正是作者当年飒爽英姿的写照。苏秦字季子,乃战国时着名策士,以合纵游说诸候佩而后佩六国相印。他年轻时曾穿黑貂裘西入秦。作者以季子自拟乃是突出自己以天下为已任的少年锐进之气。于是,在战争风云的时代背景上,这样一个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的少年英雄,义气风发,虎虎有生气,与下片搔白首而长吟的今我判若两人。

下片笔锋所及转为抚今。上片结句才说到年少,这里却继以今老矣一声长叹,其间掠过了近二十年的时间跨度。老少,对比强烈叹中之愁闷顿显突出。这里的叹老又不同一般文人叹老嗟卑的心理,而是类乎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张孝祥《六州歌头》),属于深忧时不我待、老大无成的志士之愁苦。南渡以来,作者长期被投闲置敬,志不得伸,此时翘首西北,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真有不胜今昔有别之感。

下片三短句,情绪够悲怆的,似乎就要言及政局国事,但是欲说还休。接下来只讲对来日的安排,分两层。第一层说自己,因为倦于宦游,想要归隐田无,植橘置产。三国时吴丹阳太守李衡在龙阳县汜洲种柑橘,临死时对儿子说: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见《三国志颇具风趣又故意模仿一种善治产业、谋衣食的精明人口吻。只要联想作者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水龙吟《(的词句,不难体味这里隐含的无奈、自嘲及悲愤的复杂情绪。作者一心为国,希望能效力沙场,而朝廷无能、力不能伸,想解甲而去但终心系祖国,说欲去而而又不忍去,正表现出作者内心的矛盾。为将来打算第二层是劝友人。杨济翁原唱云: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其彷徨无奈可谓与弃疾相通。作者故而劝道:您们二位)二客(乃东南名流,腹藏万卷,胸怀大志,自不应打算像我一样归隐。但有一言还想与君等商议一下:且莫效李广那样南山习射,只可取富民候谋个安逸轻闲。》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曾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汉书食货志《: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李广生不逢高祖之世,空有一身武力,未得封侯,而富民候却能不以战功而取。二句暗指朝廷偃武修文。放弃北伐,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其意不言自明。要之,无论说自己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也好,劝友人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也好,都属激愤语。如果说前一层讲得较好平淡隐忍,后一层莫射直觅云云,语意则相当激烈。分两步走,便把一腔愤懑不满尽情发泄出来。

词上阕颇类英雄史诗的开端,然而其雄壮气势到后半却陡然一转,反添落寞之感,通过这种跳跃性很强的分片,有力表现出作者失意和对时政不满而更多无奈气愤的心情。下片写壮志销磨,全推在今老矣三字上,行文腾挪,用意含蓄,个中酸楚愤激,耐人寻味,愤语、反语的运用,也有强化感情色彩。此词与作者《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从内容到分片结构上都很相近,可以参读。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作者:杜甫

原文: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注释:

1、纨绔:指富贵子弟。不饿死:不学无术却无饥饿之忧。儒冠多误身:满腹经纶的儒生却穷困潦倒。这句是全诗的纲要。《潜溪诗眼》云:此一篇立意也。

2、丈人:对长辈的尊称。这里指韦济。贱子:年少位卑者自谓。这里是杜甫自称。请,意谓请允许我。具陈:细说。

3、甫昔两句,是指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杜甫以乡贡(由州县选出)的资格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的事。杜甫当时才二十四岁,就已是观国之光(参观王都)的国宾了,故白早充。观国宾语出《周易观卦象辞》:观国之光尚宾也。

4、破万卷:形容书读得多。如有神:形容才思敏捷,写作如有神助。

5、扬雄:字子云,西汉辞赋家。料:差不多。敌:匹敌。子建:曹植的字,曹操之子,建安时期着名文学家。看:比拟。亲:接近。

6、李邕:唐代文豪、书法家,曾任北海郡太守。杜甫少年在洛阳时,李邕奇其才,曾主动去结识他。王翰:当时着名诗人,《凉州词》的作者。

7、挺出:杰出。立登要路津:很快就要得到重要的职位。

8、尧舜:传说中上古的圣君。这两句说,如果自己得到重用的话,可以辅佐皇帝实现超过尧舜的业迹,使已经败坏的社会风俗再恢复到上古那样淳朴敦厚。这是当时一般儒者的最高政治理想。

9、此意两句是说,想不到我的政治抱负竟然落空。我虽然也写些诗歌,但却不是逃避现实的隐士。

10、骑驴:与乘马的达官贵人对比。十三载:从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杜甫参加进士考试,到公元747年(天宝六载),恰好十三载。旅食:寄食。京华:京师,指长安。

11、主上:指唐玄宗。顷:不久前。见征:被征召。歘然:忽然。欲求伸:希望表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致君尧舜的志愿。

12、青冥却垂翅:飞鸟折翅从天空坠落。蹭蹬:行进困难的样子。无纵鳞:本指鱼不能纵身远游。这里是说理想不得实现,以上四句所指事实是:公元747年(天宝六载),唐玄宗下诏征求有一技之长的人赴京应试,杜甫也参加了。宰相李林甫嫉贤妒能,把全部应试的人都落选,还上表称贺:野无遗贤。这对当时急欲施展抱负的杜甫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13、每于两句是说,承蒙您经常在百官面前吟诵我新诗中的佳句,极力加以奖掖推荐。

14、贡公:西汉人贡禹。他与王吉为友,闻吉显贵,高兴得弹冠相庆,因为知道自己也将出头。杜甫说自己也曾自比贡禹,并期待韦济能荐拔自己。难甘:难以甘心忍受。原宪;孔子的学生,以贫穷出名。

15、怏怏:气愤不平。踆踆:且进且退的样子。

16、东入海:指避世隐居。孔子曾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去秦:离开长安。

17、报一饭:报答一饭之恩。春秋时灵辄报答赵宣子(见《左传宣公二年》),汉代韩信报答漂母(见《史记淮阴侯列传》),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报恩故事。辞大臣:指辞别韦济。这两句说明赠诗之故。

18、白鸥:诗人自比。没浩荡:投身于浩荡的烟波之间。谁能驯:谁还能拘束我呢?

翻译:

富家的子弟不会饿死,清寒的读书人大多贻误自身。

韦大人你可以静静地细听,我把自己的往事向你直陈。

我在少年时候,早就充当参观王都的来宾。

先后读熟万卷书籍,写起文章,下笔敏捷好像有神。

我的辞赋能与扬雄匹敌,我的诗篇可跟曹植相近。

李邕寻求机会要和我见面,王翰愿意与我结为近邻。

自以为是一个超异突出的人,一定很快地身居要津。

辅助君王使他在尧舜之上,要使社会风尚变得敦厚朴淳。

平生的抱负全部落空,忧愁歌吟,决不是想优游退隐。

骑驴行走了十三年,寄食长安度过不少的新春。

早上敲过豪富的门,晚上追随肥马沾满灰尘。

吃过别人的残汤剩饭,处处使人暗中感到艰辛。

不久被皇帝征召,忽然感到大志可得到展伸。

但自己像飞鸟折翅天空坠落,又像鲤鱼不能跃过龙门。

我很惭愧,你对我情意宽厚,我深知你待我一片情真。

把我的诗篇举荐给百官们,朗诵着佳句,夸奖格调清新。

想效法贡禹让别人提拔自己,却又难忍受像原宪一样的清贫。

我怎能这样使内心烦闷忧愤,老是且进且退地厮混。

我要向东奔入大海,即将离开古老的西秦。

我留恋巍峨的终南山,还要回首仰望清澈的渭水之滨。

想报答你的一饭之恩,想辞别关心我的许多大臣。

让我像白鸥出现在浩荡的烟波间,飘浮万里有谁能把我纵擒?

赏析:

在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时期所写下的求人援引的诗篇中,要数这一首是最好的了。这类社交性的诗,带有明显的急功求利的企图。常人写来,不是曲意讨好对方,就是有意贬低自己,容易露出阿谀奉承、俯首乞怜的寒酸相。杜甫在这首诗中却能做到不卑不亢,直抒胸臆,吐出长期郁积下来的对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材的悲愤不平。这是他超出常人之处。

诗人主要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表现手法,将胸中郁结的情思,抒写得如泣如诉,真切动人。这首诗应该说是体现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最早的一篇。

诗中对比有两种情况,一是以他人和自己对比;一是以自己的今昔对比。先说以他人和自己对比。开端的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把诗人强烈的不平之鸣,像江河决口那样突然喷发出来,真有劈空而起,锐不可当之势。在诗人所处的时代,那些纨袴子弟,不学无术,一个个过着脑满肠肥、趾高气扬的生活;他们精神空虚,本是世上多余的人,偏又不会饿死。而像杜甫那样正直的读书人,却大多空怀壮志,一直挣扎在饿死的边缘,眼看误尽了事业和前程。这两句诗,开门见山,鲜明揭示了全篇的主旨,有力地概括了封建社会贤愚倒置的黑暗现实。

从全诗描述的重点来看,写纨袴的不饿死,主要是为了对比突出儒冠的多误身,轻写别人是为了重写自己。所以接下去诗人对韦济坦露胸怀时,便撇开纨袴,紧紧抓住自己在追求儒冠事业中今昔截然不同的苦乐变化,再一次运用对比,以浓彩重墨抒写了自己少年得意蒙荣、眼下误身受辱的无穷感慨。这第二个对比,诗人足足用了二十四句,真是大起大落,淋漓尽致。从甫昔少年日到再使风俗淳十二句,是写得意蒙荣。诗人用铺叙追忆的手法,介绍了自己早年出众的才学和远大的抱负。少年杜甫很早就在洛阳一带见过大世面。他博学精深,下笔有神。作赋自认可与扬雄匹敌,咏诗眼看就与曹植相亲。头角乍露,就博得当代文坛领袖李邕、诗人王翰的赏识。凭着这样卓越挺秀的才华,他天真地认为求个功名,登上仕途,还不是易如反掌。到那时就可实现梦寐以求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了。诗人信笔写来,高视阔步,意气风发,大有踌躇满志、睥睨一切的气概。写这一些,当然也是为了让韦济了解自己的为人,但更重要的还是要突出自己眼下的误身受辱。从此意竟萧条到蹭蹬无纵鳞,又用十二句写误身受辱,与前面的十二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现实是残酷的,要路津早已被纨袴占尽,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的矛盾无情地嘲弄着诗人。诗中写了诗人在繁华京城的旅客生涯:多少年来,诗人经常骑着一条瘦驴,奔波颠踬在闹市的大街小巷。早上敲打豪富人家的大门,受尽纨袴子弟的白眼;晚上尾随着贵人肥马扬起的尘土郁郁归来。成年累月就在权贵们的残杯冷炙中讨生活。不久前诗人又参加了朝廷主持的一次特试,谁料这场考试竟是奸相李林甫策划的一个忌才的大骗局,在野无遗贤的遁辞下,诗人和其他应试的士子全都落选了。这对诗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就像刚飞向蓝天的大鹏又垂下了双翅,也像遨游于远洋的鲸鲵一下子又失去了自由。诗人的误身受辱、痛苦不幸也就达到了顶点。

这一大段的对比描写,迤逦展开,犹如一个人步步登高,开始确是满目春光,心花怒放,那曾想会从顶峰失足,如高山坠石,一落千丈,从而使后半篇完全笼罩在一片悲愤怅惘的氛围中。诗人越是把自己的少年得意写得红火热闹,越能衬托出眼前儒冠误身的悲凉凄惨,这大概是诗人要着力运用对比的苦心所在。

从甚愧丈人厚到诗的终篇,写诗人对韦济的感激、期望落空、决心离去而又恋恋不舍的矛盾复杂心情。这样丰富错杂的思想内容,必然要求诗人另外采用顿挫曲折的笔法来表现,才能收到其入人也深的艺术效果。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诗人再也不能忍受像孔子学生原宪那样的贫困了。他为韦济当上了尚书左丞而暗自高兴,就像汉代贡禹听到好友王吉升了官而弹冠相庆。诗人十分希望韦济能对自己有更实际的帮助,但现实已经证明这样的希望是不可能实现了。诗人只能强制自己不要那样愤愤不平,快要离去了却仍不免在那里顾瞻俳徊。辞阙远游,退隐江海之上,这在诗人是不甘心的,也是不得已的。他对自己曾寄以希望的帝京,对曾有一饭之恩的韦济,是那样恋恋不舍,难以忘怀。但是,又没有办法。最后只能毅然引退,像白鸥那样飘飘远逝在万里波涛之间。这一段,诗人写自己由盼转愤、欲去不忍、一步三回头的矛盾心理,真是曲折尽情,丝丝入扣,和前面动人的对比相结合,充分体现出杜诗思深意曲,极鸣悲慨(方东树《昭昧詹言》)的艺术特色。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从结构安排上看,这个结尾是从百转千回中逼出来的,宛若奇峰突起,末势愈壮。它将诗人高洁的情操、宽广的胸怀、刚强的性格,表现得辞气喷薄,跃然纸上。正如浦起龙指出的一结高绝(见《读杜心解》)。董养性也说:篇中词气磊落,傲睨宇宙,可见公虽困踬之中,英锋俊彩,未尝少挫也。(转引自仇兆鳌《杜诗详注》)吟咏这样的曲终高奏,诗人青年时期的英气豪情,会重新在读者心头激荡。诗人经受着尘世的磨炼,没有向封建社会严酷的不合理现实屈服,显示出一种碧海展翅的冲击力,从而把全诗的思想性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此诗通篇直抒胸臆,语句颇多排比,语意纵横转折,感愤悲壮之气溢于字里行间。全诗不仅成功地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笔法,而且语言质朴中见锤炼,含蕴深广。如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道尽了世态炎凉和诗人精神上的创伤。一个潜字,表现悲辛的无所不在,可谓悲沁骨髓,比用一个寻常的是或有字,就精细生动得多倍。句式上的特点是骈散结合,以散为主,因此既有整齐对衬之美,又有纵横飞动之妙。所以这一切,都足证诗人功力的深厚,也预示着诗人更趋成熟的长篇巨制,随着时代的剧变和生活的充实,必将辉耀于中古的诗坛。

杜甫:诸将五首·韩公本意筑三城


《诸将五首韩公本意筑三城》

作者:杜甫

原文:

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

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

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

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

注释:

1、韩公:指张仁愿。

2、尽烦:犹多劳。

3、犹闻:过去听说,现在还听说。

4、至尊:指唐代宗。

赏析:

这首承上首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兵入侵的事和借助回纥的史实。而借用回纥兵是出于肃宗的短见。当时李佖(李佖字长源,历仕玄、肃、代、德四朝,以图谋划策见重,位至宰相,封邺县侯,世称李邺侯)给肃宗制定的正确战略是:使名将李光弼、郭子仪从冯翊入河东,分两路牵制叛军。朝廷驻军扶风,与郭李两军分次出击,使叛军疲于奔命。唐军以逸待劳,避实击虚。再命建宁王李倓率兵配合李军攻占范阳,覆其巢穴、说可破贼。肃宗不用,他急欲收复两京,不惜以劳攻逸,和叛军打硬仗,攻坚城,一切违反李佖的战略。这就使唐军陷于兵力不足,不得不求助于回纥,这就是肃宗的错误决策造成的。这首诗,表面上在批评诸将无用,不能制止外患,反而借助外力,实际是说肃宗无能。

首联: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

韩公,即唐张仁愿,封韩国公。筑三城: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年),张仁愿到了朔方军,治所在灵州(甘肃灵武),筑三受降城(城墙),以防止突厥南侵。天骄:胡人自称为天之骄子,转指少数民族首领。拔汉旌:拔去汉人的旗帜,即侵犯。这一联是说,张仁愿筑三受降城的本意,是要断绝突厥的南侵。

次联: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

岂谓,哪里料到。尽烦,太烦劳。回纥马,回纥的骑兵。翻然,反而。朔方兵: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所以称他统帅的部队为朔方兵。这一联是说,如果按李佖的战略,完全可以破贼,却弄得反而要求助于远处的回纥,真是太烦劳别人了。语含讽刺。也说明这种作法和张仁愿筑三城的本意相反,是引狼入室。

杜甫一贯主张依靠朝廷的力量平叛,反对借助回纥兵平叛。他在乾元二年(759年)秋写的《留花门》一诗中鲜明地反对借兵回纥(花门即回纥),其诗曰:高秋马肥健,挟矢射汉月。自古以为患,诗人厌薄伐胡为倾国至?出入暗金阙公主歌黄鹄,君王指白日。连云屯左铺,百里见积雪田家最恐惧,麦倒桑枝折。胡尘逾太行,杂种抵京宝。花门即须留,原野转萧瑟。

三联: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

胡来不觉潼关隘:这句是承首联,说筑三城以防胡也要靠将士起作用,否则即使是潼关的险要,安史叛军来时,不觉得它的险要,被攻破了。从而显出人才的重要。

龙水犹闻晋水清:听说唐高祖在晋阳起兵时,晋水清了;又听说至德二年(757年)夏历七月,岚州合关河清三十里,九月广平王(代宗)收西京。犹闻,是说过去听说,现在又听说。但情况有所不同:高祖起兵晋水,以有天下,建立了唐朝,也曾请兵突厥,其后突厥恃功侵犯,却能制伏他。这既是太宗的能耐,也是他善用人才,如当时大将李靖、李积等都是能征善战的勇武之士;广平王(代宗)收西京,也曾河清三十里,他借兵回纥却是引狼入室,后患无穷。这说明为国家的能力问题,实在太重要了。人谓圣人出则黄河清,原是对皇帝的恭维话,不足为据。这就自然地归结到末联: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至尊,指代宗。末句责诸将只知坐享太平,不图报国。明是批评诸将,暗是指责代宗。透露出作者对国难关切的心情和对借兵回纥是失策的感叹,显示出作者的远见和深心。

这首诗指责诸将无用,不能制止外患,反而错误地借助外力,实则指责朝廷大政方针的失策。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作者:杜甫

原文: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萧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沈饮聊自适,放歌颇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樛嶱。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

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未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注释:

1、杜陵:地名,在长安城东南,杜甫祖籍杜陵。因此杜甫常自称少陵野老或杜陵布衣。布衣:平民。此时杜甫虽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一八品小官,但仍自称布农。老大:杜甫此时已44岁。拙:笨拙。这句说年龄越大,越不能屈志随俗;同时亦有自嘲老大无成之意。

2、许身:自期、自许。一何愚:多么愚腐。稷与契:传说中舜帝的两个大臣,稷是周代祖先,教百姓种植五谷;契是殷代祖先,掌管文化教育。

3、濩落:即廓落,大而无用的意思。契阔:辛勤劳苦。

4、盖棺:指死亡。觊豁:希望达到。这两句说,死了就算了,只要活着就希望实现理想。

5、穷年:终年。黎元:老百姓。肠内热:内心焦急,忧心如焚。

6、弥:更加,越发。

7、江海志:隐居之志。潇洒送日月:自由自在地生活。

8、尧舜君:此以尧舜比唐玄宗。

9、廊庙具:治国之人才。

10、葵藿:葵是向日葵;藿是豆叶。

11、顾:想一想。蝼蚁辈:比喻那些钻营利禄的人。

12、胡为:为何?大鲸:比喻有远大理想者。辄:就,常常。拟:想要。偃溟渤:到大海中去。

13、以兹误生理:因为这份理想而误了生计。干谒:求见权贵。

14、兀兀:穷困劳碌的样子。

15、巢与由:巢父、许由都是尧时的隐士。

16、沉饮聊自遣:姑且痛饮,自我排遣。

17、天衢:天空。峥嵘:原是形容山势,这里用来形容阴云密布。客子:此为杜甫自称。发:出发。

18、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县南。嵽嵲:形容山高,此指骊山。

19、蚩尤:传说中黄帝时的诸侯。黄帝与蚩尤作战,蚩尤作大雾以迷惑对方。这里以蚩尤代指大雾。

20、瑶池:传说中西王母与周穆王宴会的地方。此指骊山温泉。气郁律:温泉热气蒸腾。羽林:皇帝的禁卫军,摩戛:武器相撞击。

21、殷:充满。胶葛:山石高峻貌。这句指乐声震动山冈。

22、长缨:指权贵。缨,帽带。短褐:粗布短袄,此指平民。

23、彤庭:朝廷。

24、圣人:指皇帝。筐篚:两种盛物的竹器。古代皇帝以筐、篚盛布帛赏赐群臣。

25、臣如两句意为:臣子如果忽视此理,那么皇帝的赏赐不是白费了吗?

26、多士两句意为:朝臣众多,其中的仁者应当惶恐不安地尽心为国。

27、内金盘:宫中皇帝御用的金盘。卫、霍:指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都是汉武帝的亲戚。这里喻指杨贵妃的从兄、权臣杨国忠。

28、中堂:指杨氏家族的庭堂。舞神仙:像神仙一样的美女在翩翩起舞。烟雾:形容美女所穿的如烟如雾的薄薄的纱衣。玉质:指美人的肌肤。

29、暖客以下四句:极写贵族生活豪华奢侈。

30、荣、枯:繁荣、枯萎。此喻朱门的豪华生活和路边冻死的尸骨。惆怅:此言感慨、难过。

31、北辕:车向北行。杜甫自长安至蒲城,沿渭水东走,再折向北行。泾渭:二水名,在陕西临潼境内汇合。官渡:官设的渡口。

32、高崪兀:河中的浮冰突兀成群。

33、崆峒:山名,在今甘肃省岷县。天柱:古代神话说,天的四角都有柱子支撑,叫天柱。恐触天柱折:形容冰水汹涌,仿佛共工头触不周山,使人有天崩地塌之感。表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心。

34、河梁:桥。坼:断裂。枝撑:桥的支柱。窸窣:象声词,木桥振动的声音。

35、行旅相攀援:行路的人们相互攀扶。

36、异县:指奉先县。十口隔风雪:杜甫一家十口分居两地,为风雪所阻隔。

37、庶:希望。

38、贫窭:贫穷。仓卒:此指意外的不幸。

39、名不隶征伐:此句自言名属士人,可按国家规定免征赋税和兵役、劳役。杜甫时任右卫卒府兵曹参军,享有豁免租税和兵役之权。

40、平人固骚屑:平民百姓本来就免不了赋役的烦恼。平人:平民,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为人。

41、失业徒:失去产业的人们。

42、忧端齐终南:忧虑的情怀像终南山那样沉重。澒洞:广大的样子。掇:收拾,引申为止息。

翻译:

杜陵地方,有我这么个布衣,年纪越大,反而越发不合时宜。对自己的要求,多么愚蠢可笑,私自下了决心,要向稷契看齐。这种想法竟然不合实际,落得个到处碰壁,头都白了,却甘愿辛辛苦苦,不肯休息。有一天盖上棺材,这事便无法再提,只要还没有咽气,志向就不能转移。一年到头,都为老百姓发愁、叹息,想到他们的苦难,心里像火烧似的焦急。尽管惹得同辈的先生们冷嘲热讽,却更加激昂无比,引吭高歌,毫不泄气。

我何尝没有隐居的打算,在江海之间打发日子,岂不清高?只是碰上个像尧舜那样贤明的皇帝,不忍心轻易地丢下他,自己去逍遥。如今的朝廷上,有的是栋梁之材,要建造大厦,难道还缺少我这块料?可是连葵藿的叶子都朝着太阳,我这忠诚的天性,又怎能轻易改掉!

回头一想,那些蚂蚁般的小人,只为谋求舒适的小窝,整天钻营。我为什么要羡慕百丈长鲸,常想在大海里纵横驰骋?偏偏不肯去巴结权贵,因此便耽误了自己的营生。到现在还穷困潦倒,怎忍心埋没在灰尘之中?没有像许由、巢父那样飘然世外,实在惭愧,虽然惭愧,却不愿改变我的操行。还有什么办法呢?只好喝几杯酒排遣烦闷,作几首诗放声高唱,破除忧愤。

一年快完了,各种草木都已经凋零,狂风怒吼,像要把高山扫平。黑云像山一样压下来,大街上一片阴森,我这个孤零零的客子,半夜里离开京城。扑落满身寒霜,断了衣带,想结上它,指头儿却冻成僵硬。

天蒙蒙亮的时候,我走到骊山脚下,骊山高处,那里有皇帝的御榻。大雾迷漫,塞满寒冷的天空,我攀登结冰铺霜的山路,二步一滑。华清宫真好像王母的瑶池仙境,温泉里暖气蒸腾,羽林军密密麻麻。乐声大作,响彻辽阔的天宇,皇帝和大臣纵情娱乐,享不尽贵富荣华。

赐浴温泉的,都是些高冠长缨的贵人,参加宴会的,更不会有布衣麻鞋的百姓。达官显宦,都分到大量的绸帛,那些绸帛啊,都出自贫寒妇女的艰苦劳动。她们的丈夫和公公,被鞭打绳捆,一匹匹勒索,一车车运进京城。皇帝把绸帛分赏群臣,这个一筐,那个几笼,实指望他们感恩图报,救国活民;臣子们如果忽略了皇帝的这番好意,那当皇帝的,岂不等于把财物白扔!朝廷里挤满了济济英才,稍有良心的,真应该怵目惊心!

更何况皇宫内的金盘宝器,听说都转移到国舅家的厅堂。神仙似的美人在堂上舞蹈,轻烟般的罗衣遮不住玉体的芳香。供客人保暖的,是貂鼠皮袄,朱弦、玉管,正演奏美妙的乐章,劝客人品尝的,是驼蹄羹汤,香橙、金橘,都来自遥远的南方。

那朱门里啊,富人家的酒肉飘散出诱人的香气,这大路上啊,冻饿死的穷人有谁去埋葬!相隔才几步,就是苦乐不同的两种世界,人间的不平事,使我悲愤填胸,不能再讲!

我折向北去的道路,赶到泾、渭河边。泾、渭合流处的渡口,又改了路线。河水冲激着巨大的冰块,波翻浪涌,放眼远望,象起伏的山岭,高接西天。我疑心这是崆峒山从水上飘来,怕要把天柱碰断!

河上的桥梁幸好还没有冲毁,桥柱子却吱吱呀呀,摇晃震颇。河面这么宽,谁能飞越!旅客们只好牵挽过桥,顾不得危险。

老婆和孩子寄居在奉先,无依无傍,漫天风雪,把一家人隔在两个地方。受冻挨饿的穷生活,我怎能长久不管?这一次去探望,就为了有难同当。

一进门就听见哭声酸楚,我那小儿子,已活活饿死!我怎能压抑住满腔悲痛,邻居们也呜呜咽咽,泪流不止!说不出内心里多么惭愧,做父亲的人,竟然没本事养活孩子!谁能料到:今年的秋收还算不错,穷苦人家,却仍然弄不到饭吃!

我好歹是个官儿,享有特权:既不服兵役,又没有交租纳税的负担。还免不了这样悲惨的遭遇,那平民百姓的日子啊,就更加辛酸。想想失去土地的农民,已经是倾家荡产,又想想远守边防的士兵,还不是缺吃少穿。忧民忧国的情绪啊,千重万叠,高过终南,浩茫无际,又怎能收敛!

赏析:

在杜甫的五言诗里,这是一首代表作。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的消息尚未传到长安,然而诗人在长安往奉先县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已经显示出社会动乱的端倪,所以诗中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这显示出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

原诗五百字,可分为三大段。开头至放歌破愁绝为第一段。这一段千回百折,层层如剥蕉心,出语的自然圆转。

杜甫旧宅在长安城南,所以自称杜陵布衣。老大意转拙,如同俗语说越活越回去了。说笨拙,是指诗人偏要去自比稷与契这两位虞舜的贤臣,志向过于迂阔,肯定是会失败的。濩落,即廓落,大而无当,空廓而无用之意。居然成濩落,意思是果然失败了。契阔,即辛苦。诗人明知一定要失败,却甘心辛勤到老。这六句是一层意思,诗人自嘲中带有幽愤,下边更逼进了一步。人虽已老了,却还没死,只要还未盖棺,就须努力,仍有志愿通达的一天,口气是非常坚决的。孟子说: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是以若是其急也。杜甫自比稷契,所以说穷年忧黎元,尽他自己的一生,与万民同哀乐,衷肠热烈如此,所以为同学老先生们所笑。他却毫不在乎,只是格外慷慨悲歌。诗到这里总为一小段,下文便转了意思。

隐逸本为士大夫们所崇尚。杜甫说:我难道真的这样傻,不想潇洒山林,度过时光吗?无奈生逢尧舜之君,不忍走开罢了。从这里又转出一层意思:生在尧舜一般的盛世,当然人才济济,难道少你一人不得吗?构造廊庙都是磐磐大才,原不少我这样一个人,但我却偏要挨上来。诗人像这样讲,说不上什么原故,只是一种脾气性情罢了,好比向日葵老跟着太阳转。忠君爱国发乎天性,固然很好,不过却也有一层意思必须找补的。诗人想:世人会不会觉得自己过于热中功名,奔走利禄?所以接下去写道:为个人利益着想的人,像蚂蚁似的能够经营自己的巢穴;他却偏要向沧海的巨鲸看齐,以至于把生计都给耽搁了。诗人虽有用世之心,可是因为羞于干谒,一直以来都是辛辛苦苦,埋没风尘。

下面又反接找补。上文说身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意思是:尧舜之世,何尝没有隐逸避世的,例如许由、巢父。巢父、许由是高尚的君子,我虽自愧不如,却也不能改变我的操行。这两句一句一折。既不能高攀稷契,亦不屑俯就利禄,又不忍像巢父、许由那样跳出圈子去逃避现实,只好饮酒赋诗。沉醉或能忘忧,放歌聊可破闷。诗酒流连,好像都很风雅,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诗篇开首到此,进退曲折,尽情抒怀,诗人热烈的衷肠非常真实。

第二段从岁暮百草零至惆怅难再述。这一段,记叙、描写、议论并用。首六句叙上路情形,在初冬十月、十一月之交,半夜动身,清早过骊山,玄宗和贵妃正在华清宫。蚩尤两句的旧注多有错误。蚩尤曾经作雾,即用作雾的代语,下面说塞寒空即是雾。在这里,只见雾塞寒空,雾重故地滑。温泉蒸气郁勃,羽林军校往来如织。骊宫冬晓,气象万千。寥寥数笔,写出了真正的华清宫。君臣留难娱,乐动殷胶葛两句亦即白居易《长恨歌》所说的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说君臣留欢娱,轻轻点过,却把唐玄宗一起拉到浑水里去。上文所谓尧舜之君,不过是诗人说说好听,遮遮世人眼罢了。

彤庭四句,沉痛极了。一丝一缕都出于女工之手,朝廷却用横暴鞭挞的方式攫夺来。然后皇帝再分赏群臣,叫他们好好地为朝廷效力。群臣如果忽视了这个道理,辜负国恩,就等于白扔了。然而王公大臣却都是如此,诗人心中根本不能平静。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句中如、岂两个虚词,一进一退,逼问有力。百姓已痛苦不堪,而朝廷之上却挤满了这班贪婪庸鄙、毫无心肝的家伙,国事的危险如同千钧一发,仁人的心应该是会战栗的。

况闻以下更进了一步。闻者虚拟之词,宫禁事秘,不敢说一定。不但文武百官如此,中枢、大内的情形也不会比他们好一些,或者还要更加厉害。诗人听说大内的奇珍异宝都已进了贵戚豪门,这应当是指杨国忠之流。中堂两句,写美人如玉,被烟雾般的轻纱笼着,暗指虢国夫人、杨玉环,这种攻击法,一步逼紧一步,离唐玄宗只隔一层薄纸了。

诗中不宜再尖锐地说下去,所以转入平铺。煖客以下四句两联,十字作对,称之为隔句对或者扇面对,调子相当地纡缓。因意味太严重了,不能不借藻色音声的曼妙渲染一番,稍稍冲淡。其实,纡缓中又暗蓄进逼之势。貂鼠裘,驼蹄羹,霜橙香橘,各种珍品尽情享受,酒肉凡品,不须爱惜。在这里,本来文势稍宽平了一点儿,诗人又紧接着大声疾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也不肯放松,一笔也不肯落平。这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表面上一往高歌,暗地里却结上启下,令读者不觉,《杜诗镜铨》里评价说拍到路上无痕,讲得很对。骊山宫装点得像仙界一般,而宫门之外即有路倒尸。咫尺之间,荣枯差别这样大,那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诗人不能再说,亦无须再说了。在这儿打住,是很恰当的。

第三段从北辕就泾渭至末尾。全篇从诗人自己忧念家国说起,最后又以他自己的境遇联系时局作为总结。咏怀两字通贯全篇。

群冰以下八句,叙述路上情形。首句有群冰、群水的异文。仇兆鳌注:群水或作群冰,非。此时正冬,冰凌未解也。这一说法不妥,这首诗大约作于十月下旬,不必拘泥于隆冬时节。作群冰,诗意自惬。虽然冬天很寒冷,但高处的水流激湍,水还没有冻结。下文高崒兀、声窸窣,作冰更好。这八句,句句写实,只有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两句,用共工氏怒触不周山的典故,暗示时势的严重。

接着写到家并抒发感慨。一进门,就听见家人在号啕大哭,这是非常戏剧化的。幼子饿已卒,无食致夭折,景况是凄惨的。吾宁舍一哀,用《礼记檀弓》记孔子的话:遇于一哀而出涕,予恶夫涕之无从也。舍字有割舍放弃的意思,这里的意思是:我能够勉强达观自遣,但邻里且为之呜咽,况做父亲的人让儿子生生的饿死,岂不惭愧。时节过了秋收,粮食原不该缺乏,穷人可还不免有仓皇挨饿的。像自己这样,总算很苦的了。诗人当时不一定非常困苦,因为他大小总是个官儿,照例可以免租税和兵役的,但他尚且狼狈得如此,那么一般平民扰乱不安的情况,就要远远胜过他了。弱者填沟壑,强者想造反,都是一定的。诗人想起世上有很多失业之徒,久役不归的兵士,那些武行脚色已都扎扮好了,只等上场锣响,便要真杀真砍,大乱的来临已迫在眉睫,他的忧愁从中而来,不可断绝,犹如与终南山齐高,与大海一样茫茫无际。表面看来,似乎穷人发痴,痴人说梦,但实际上过不了多久,安史之乱一爆发,渔阳鼙鼓就揭天而来了,这也正体现了诗人的真知灼见。

这一段文字仿佛闲叙家常,不很用力,却自然而然地于不知不觉中已总结了全诗,极其神妙。结尾最难,必须结束得住,方才是一篇完整的诗。诗人的思想方式无非是推己及人,并没有什么神秘。他结合自己的生活,推想到社会群体;从万民的哀乐,来推定一国的兴衰,句句都是真知灼见,都会应验的。以作品内容而论,杜甫的诗是一代史诗,即使是论事,他的诗也是可以供千秋万代的后世加以鉴戒的。

杜甫:咏怀古迹·其四


《咏怀古迹其四》

作者:杜甫

蜀主征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注释:

1、蜀主:指刘备。

2、征吴:对吴有企图。

3、幸:旧称皇帝踪迹所至曰幸。

4、翠华: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毛作装饰的旗帜。

5、武侯句:诸葛亮曾封武乡侯,其祠在先主庙西。常:一作长。

6、一体句:正因他们君臣一体,情分特密,故也一同祭祀。顾宸所谓平日抱一体之诚,千秋享一体之报。

译文:

当年刘备谋攻东吴曾到达三峡;

他驾崩时也在白帝城的永安宫。

想象里仪仗旌旗仍在空山飘扬;

白玉殿在荒郊野寺中难寻影踪。

古庙的松杉树上水鹤筑巢栖息;

每年三伏腊月跑来祭祀的村翁。

诸葛武侯祠庙长年在附近为邻;

生前君臣一体死后的祭祀相同。

赏析:

这首诗是推崇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关系。作者借村翁野老对他们的祭祀,烘托其遗迹之流泽。但是对于玉殿的虚无缥缈,松杉栖息水鹤,诗人抒发了无限感慨。

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作者:杜甫

原文: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释:

1、省觐:省视父母。十四,是称呼韩的排行。

2、首二句喷薄而出,感慨甚大甚深。韩是去寻访父母的,故用老莱子故事,便已扣紧题目。《列女传》:老莱子行年七十,着五色之农,作婴儿戏子亲侧。干戈扰攘,亲子离散,故不见此事。下句更推向大处,推向当时整个社会,见得可痛的不止此一事,万事都反了常。可悲者也不止一两个人。杜甫总是从大处着眼。

3、此二句落到题上,是流水对。无家,即无处。庭闱,父母所居,即指父母。将重点放在韩一边,故宾主分明。

4、此二句是想象中之景,不是写送别时当前之景。黄牛峡、白马江,皆韩出峡往江东所必经之地。黄牛峡在湖北宜昌县西。旧注,江陵有白马州。杜甫关心对方,故特地指出前路的重重艰险,已含下应努力意。不发空论,而即景寓情,最有味。顾宸云:日静日寒,亦见寇乱凄凉意。黄生云:凡情真则语易率,得五、六二句,全诗皆有色矣。

5、各努力,各自努力为归乡之计。上面曾用自己作陪,所以这里用一各字来缩合。韩十四当是杜甫的同乡,故有故乡同归的话。

赏析:

韩十四,姓韩的朋友,排行第十四,其人不详。江东,长江东南岸,江苏一带,韩十四当是这里人。省觐,探望父母。老莱衣,老莱子七十岁穿五彩衣戏耍以取悦双亲。庭闱,借代父母。黄牛峡,长江的一段。《水经注》引民谣: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极言峡之长。白马江,典出《寰宇记》,荆州水患,江水溢堤,刺史王僧达杀自己坐骑白马祭祀江神,水乃退。这里借代荆州。

此诗格律为平起式首句入韵格,韵合五微。对仗工稳,平仄规范。

首联感叹时世发端,引领全篇。探望父母,本来是美事,送朋友探望父母,应当说些吉祥话才对。但是,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天下大乱,生灵涂炭,九死一生,谁也不知道家人是否幸存。出句说:因为连年战争,亲子和睦、亲慈子孝的家庭氛围看不见了。对句说:一切都不是正常状态了,怎么不令人叹息呢?

颔联展开,诉说人们普遍流离失所:六七年了,我没有家了,得不到弟妹的音讯,你又到哪里去找父母呢?他们还在家吗?不会逃难去吗?悲哀之至。

颈联写韩十四即将踏上的道路,从成都出发去江东,当然坐船方便了,坐船,必然经过三峡、荆州。把沿途的行旅设想得很凄凉。这个章法在送别律诗里很普通,但抒情独到。

尾联出句写嘱咐,对句则依然对未来不抱多少希望。这说明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

辛弃疾: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作者:辛弃疾

细把君诗说:

恍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

千丈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

乍一见、寒生毛发。

自昔佳人多薄命,

对古来、一片伤心月。

金屋冷,夜调瑟。

去天尺五君家别。

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

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消残战骨。

叹夷甫诸人清绝!

夜半狂歌悲风起,

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共北,正分裂!

赏析: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春,杜叔高从浙江金华到江西上饶探访作者,作者作此词送别。题云用前韵,乃用作者前不久寄陈亮同调词韵。杜叔高是一位很有才气的诗人,陈亮曾在《复杜仲高书》中称其诗如干戈森立,有吞虎食牛之气,而左右发春妍以辉映于其间。只因鼓吹抗金,故遭到主和派的猜忌,虽有报国之心,但亦无请缨之路。作者爱其才华,更爱其人品,词中蕴含着的深情厚意即能反映出来。

上阕头句至毛发数句盛赞叔高诗作之奇美。

头句细把君诗说,足见非常爱重。因为爱之深,所以说之细。恍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言杜诗气势磅礴,读之恍如听到传说中天帝和黄帝的乐工们在广阔旷远的宇宙间演奏的乐章的余韵,动人心魂。

千丈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乍一见、寒生毛发乃熔裁唐人李咸用《览友生古风》诗一卷冰雪言,清泠泠心骨语意,言杜诗风骨清峻,读之宛若望见尘土都不到的高崖之上的冰雪,不禁毛发生寒。

如此说诗,不但说得很细,而且说得极美,比喻新颖,想象奇特,既富诗情,亦有画意。接下至调瑟数句哀叹叔高的萧索境况。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化用苏轼《薄命佳人》诗自古佳人多命薄,闭门春尽杨花落二句,以古来美妇多遭遗弃隐喻才士常有沉沦:金屋冷,夜调瑟则借汉武帝陈皇后失宠,进一步渲染了被弃的凄苦。这里纯用比兴,虽为造境,却甚真切,艺术效果远胜于直言。

下阕写叔高之怀才不遇而转及其家门昔盛今衰。

去天尺五君家别乃隐括《三秦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一语,谓长安杜氏本强宗大族,门望极其尊崇,但叔高一家却有异于此,是然足弟五人皆有才学,但只因不善钻营而都未有所成就。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则变化《易乾。九五》云从龙,风从虎之语,假托鱼龙纷扰、腾飞搏斗于风云开合之中的昏惨景象,暗喻朝中群小趋炎附势、为谋求权位而激烈竞争。一看字有冷眼旁观、不胜鄙薄之意。群小疯狂奔竞,反映了朝政的黑暗腐败。叔高兄弟不得进用,原因即在于此;北方失地不得收复,原因亦在于此。故接下乃兴起神陆沉的悲慨: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消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昔日衣冠相望的中原路上,如今唯见一片荒凉,纵横满地的战骨正在白日寒光中逐渐消损。然而当国者却只顾偏安享乐,对中原遗民早已一切不复关念(陈亮《上孝宗皇帝书》),许多官僚也微有西晋风,作王衍阿堵等语而讳言恢复(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三此宋孝宗赵语),借以掩饰其内心的怯懦和卑劣。叹夷甫诸人清绝即对此辈愤怒斥责。朝政如此腐败,士大夫如引腐朽,词人的爱国之心却仍在激烈搏动: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中原未复,愁思难眠,夜半狂歌,悲风惊起,听檐间铁片铮铮作响,宛如千万匹冲锋陷阵的战马疾驰而过。此时词人亦仿佛在挥戈跃马,率领锦突骑兵奔赴疆场,他满怀异常畅快的心情。但这只是暂时的幻觉,这幻觉一消失,那虚生的畅快也就随之消失了,代之而来的必然是加倍的痛苦。歇拍南共北,正分裂便是在幻觉消失后发出的惨痛呼号。

细读此词,乃于慰勉朋侣之中,融入忧伤时世之感,故虽为送别之作,但有悲壮之情。然而其运笔之妙,则在于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随所变态,无非可观(范开《稼轩词序》)。说诗思之深广,则钧天洞庭,浑涵悠远;言诗格之清峻,则阴崖冰雪,奇峭高寒;状境况之萧寥,则冷月哀弦,凄凉幽怨;刺群小之奔竞,则风云鱼龙,纷纷扰扰;悲神州之陆沉,则寒日残骸,惨不忍睹抒报国之激情,则神驰战阵,铁骑铮铮;痛山河之破碎,则声发穿云,肝胆欲裂。凡此皆有性情,有境界(《人间词话》),故独高格而不同凡响。

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


《送路六侍御入朝》

作者:杜甫

原文: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翻译:

与儿时的旧友分别了四十年,在此之间的杳无音信令我们都感到茫然失落。一别四十年,时间是这样的久,谁能想到在某地能重新会合?他乡遇故知,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同样没有想到,久别重逢,乍逢又别!

现在我不去赞美桃花秀丽的如锦缎一般,却反而憎恶柳絮比棉花还要白。冬景伤感,只见酒边的剑南春色,别筵的眼前风光。我恼怒春色无赖,是因为它冒犯了我这个愁人;而它之所以冒犯了我,是由于我和朋友后会无期,离怀难遣。

赏析:

关于路六侍御的生平,详不可考,从诗的开头一句看,是杜甫儿时旧友。作此诗时,杜甫五十一岁,四十年前,他们都在十岁左右,正是竹马童年。诗人用童稚情亲四十年完满地表现出童年伙伴那种特有的亲切的感情。四十年,在这里不仅点明分别的时间,更主要的是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并不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迁流而归于淡忘。正因为如此,下句说,中间消息两茫然。在兵戈满地,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想知道他的消息而又无从问讯,故有茫然之感。而这种心情,彼此间是相同的,所以说两茫然。一别四十年,时间是这样的久,没能想到会有重新相见的一天。所以说忽漫相逢。他乡遇故知,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同样没有想到,久别重逢,乍逢又别;当故交叙旧之日,即离筵饯别之时。忽漫相逢是别筵,在相逢和别筵之间着一是字,使会合的欢娱,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笔力千钧,直透纸背。

从过去到重逢,聚散离合是这样的迷离莫测;从分别悬想将来,诗人把感慨集中地写在更为后会知何地这句话里。这是全诗的主脑。它包涵有下列两重意思:路六侍御这次离开梓州,回到长安去做官,勾起了杜甫满腹心事。他设想:倘若今后能和路六再度相见,这地点又将在哪里?自己能不能够也被召还朝廷?回答是不可知的。从他自身蹭蹬坎坷的生活历程,从这次和路六的聚散离合,诗人懂得了乱世人生,有如飘蓬泛梗,一切都无从说起。这是就空间而言的。从时间方面来说,过去的分别,一别就是四十年;别时彼此都在童年,相见时俱入老境。人生苦短,更为后会,实际上是不大可能的。诗人没有直说后会无期,而是以诘问语发出咏叹,体现出他的向往之切、感慨之深。

前四句写送别之情,诗人由过去想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它本身有个时间的层次。这里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诗从童稚情亲依次写来,写到四十年来,中间消息两茫然,不接着写相逢和送别,而突然插入更为后会知何地。乍一看,恍如天外奇峰,劈空飞来,让读者有点摸不着头脑。但实际上,更为后会,就已逆摄了下文的忽漫相逢。因为没有眼前的忽漫相逢,诗人是不可能想到将来的更为后会的。这句对上句来说,是突接。由于这样的突接,所以能掀起波澜,把诗人感伤离乱的情怀,表现得沉郁苍凉,百端交集。就下文来说,这是在一联之内的逆挽,也就是颠倒其次序,用上句带动下句。由于这样的逆挽,所以能化板滞为飞动,使得全诗神完气足,精彩四溢。如果没有诗人思想情感上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他在诗歌艺术上深湛的造诣,也是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的。

诗的后四句写景,另起了一个头,颈联和颔联似乎毫无相干。其实,这景物描写,全是从上文的别筵生发出来的。尾联结句触忤愁人到酒边的酒,正是别筵饯别之酒:酒边的剑南春色,也就是诗人别筵的眼前风光。桃红似锦,絮白于棉,这风光是明艳的,而诗偏说是不分,生憎,恼怒春色无赖,是因为它触忤了愁人;而它之所以触忤愁人,则是由于后会无期,离怀难遣,对景伤情的缘故。尾联中的不分和生憎,恰恰成为绾合上半篇和下半篇的纽带,把情景融为不可分割的完美的诗的整体。全诗句句提得起,处处打得通,一气运转,跌宕起伏;而诗句的措辞,脉络的贯通,则又丝丝入扣,在宏大中体现了精细的特点。

杜甫:秦州杂诗·莽莽万重山


《秦州杂诗莽莽万重山》

作者:杜甫

原文: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赏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本篇是第七首。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首联大处落墨,概写秦州险要的地理形势。秦州城座落在陇东山地的渭河上游河谷中,北面和东面,是高峻绵延的六盘山和它的支脉陇山,南面和西面,有嶓冢山和鸟鼠山,四周山岭重迭,群峰环绕,是当时边防上的重镇。莽莽二字,写出了山岭的绵延长大和雄奇莽苍的气势,万重则描绘出它的复沓和深广。在莽莽万重山的狭窄山谷间矗立着的一座孤城,由于四周环境的衬托,越发显出了它那独扼咽喉要道的险要地位。同是写高山孤城,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雄浑阔大中带有闲远的意态,而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则隐约透露出一种严峻紧张的气氛。沈德潜说:起手壁立万仞(《唐诗别裁》),这个评语不仅道出了这首诗发端雄峻的特点,也表达了这两句诗所给予人的感受。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首联托出雄浑莽苍的全景,次联缩小范围,专从孤城着笔。云动必因风,这是常识;但有时地面无风,高空则风动云移,从地面上的人看来,就有云无风而动的感觉。不夜,就是未入夜。上弦月升起得很早,天还没有黑就高悬天上,所以有不夜而月已照临的直接感受。云无风而动,月不夜而临,一属于错觉,一属于特定时间的景象,孤立地写它们,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但一旦将它们和关、塞联结在一起,便立即构成奇警的艺术境界,表达出特有的时代感和诗人的独特感受。在唐代全盛时期,秦州虽处交通要道,却不属边防前线。安史乱起,吐蕃乘机夺取陇右、河西之地,地处陇东的秦州才成为边防军事重镇。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战争烽火气息的边城中,即使是本来平常的景物,也往往敏感到其中仿佛蕴含着不平常的气息。在系心边防形势的诗人感觉中,孤城的云,似乎离边塞特别近,即使无风,也转瞬间就飘出了边境;孤城的月,也好象特别关注防关戍守,还未入夜就早早照临着险要的雄关。两句赋中有兴,景中含情,不但警切地表现了边城特有的紧张警戒气氛,而且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形势的深切关注,正如浦起龙《读杜心解》所评的那样:三、四警绝。一片忧边心事,随风飘去,随月照着矣。

三、四两句在景物描写中已经寓含边愁,因而五六两句便自然引出对边事的直接描写: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水还。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归国后,任典属国。第五句的属国即典属国之省,指唐朝使节。大约这时唐朝有出使吐蕃的使臣迟留未归,故说属国归何晚。第六句反用傅介子斩楼兰王首还阙事,说吐蕃侵扰的威胁未能解除。两句用典,用赋一事,而用语错综,故不觉复沓,反增感怆。苏武归国、傅介子斩楼兰,都发生在汉王朝强盛的时代,他们后面有强大的国家实力作后盾,故能取得外交与军事上的胜利。而现在的唐王朝,已经从繁荣昌盛的顶峰上跌落下来,急剧趋于衰落,象苏武、傅介子那样的故事已经不可能重演了。同样是用这两个典故,在盛唐时代,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王维《使至塞上》)的高唱,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的豪语,而现在,却只能是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的深沉慨叹了。对比之下,不难体味出这一联中所寓含的今昔盛衰之感和诗人对于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遥望关塞以外,仿佛到处战尘弥漫,烽烟滚滚,整个西北边地的局势,正十分令人忧虑。目接衰飒的边地景象,联想起唐王朝的衰飒趋势,不禁使自己疾首蹙额,怅恨不已。烟尘、衰飒均从五、六生出。一、正两字,开合相应,显示出这种衰飒的局势正在继续发展,而自己为国事忧伤的心情也正未有尽期。全诗地雄奇阔大的境界中寓含着时代的悲凉,表现为一种悲壮的艺术美。

相信《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迷你句子网”是您了解诗句,节日祝福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jzd3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济颠禅师语录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