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很多人都明白,我们所用的诗句其实是诗句中摘抄出来的。诗词艺术特色主要有:意味无穷、质朴自然、情景交融、语言精练。通过阅读古诗词,有助于提高我们现代汉语的写作和鉴赏能力。那么,怎样才能记住那些诗句的经典名句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诗经:何草不黄,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诗经:何草不黄》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

何人不将?经营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

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

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注释:

1、将:行,走路。

2、玄:黑色,这里指凋零。

3、矜:同鳏年老无妻。

4、兕:野牛。

5、率:沿着。

6、芃:兽毛蓬松的样子。

7、幽:深。

8、栈车:役车。

9、周到:大道。

译文:

哪种草儿不枯黄,哪些日子不奔忙。

哪个男子不出行,往来经营走四方。

哪种草儿不凋零,哪个男子不单身。

可怜我们当征夫,偏偏不被当人待。

不是野牛不事虎,总在旷野受劳苦。

可怜我们当征夫,早晚奔波没空闲。

尾巴蓬松的狐狸,总在深草丛中藏。

高高大大的役车,总在大道上奔跑。

赏析:

是的,世上没有不黄不枯的草,也没有不凋不谢的花。人的劳苦奔波却不一样。有人终年劳累奔波,当牛做马,不得歇息。有人锦衣玉食,作威作福,游手好闲。有人衣不蔗体,食不果腹。有人却高枕无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即使是野兽,也有悠闲自在得时候,有冬眠得时候。人不如野兽,连喘息之机都没有,所拥有得一切都付出了,得到得只有辛酸和泪水。出现这种境况之时,问题就应向统治者来解答,而比应当由受苦受难得人自己 来解答。

但在实际中,没有谁来解答这个问题,只有自问自答,独自承受苦难,便成了身处苦难之中唯一得慰籍,仅此而已。如果希望以这种表达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使统治者受到感动,良心发现,那就大错特错了,那就过于天真和幼稚了。

承受苦难就象喝水一样,其中冷暖,只有喝水者自己知道。也许,人生是应当承受苦难。但是如果对身处社会低层、从生到死便与苦难厮守的人们说苦难是人生的精神财富,这就未免太无情,太残酷了,几乎同鳄鱼的眼泪差不多。

jzd365.Com更多诗句延伸阅读

草的诗意


草的诗意

《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赋得: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一词。

2、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3、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4、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5、晴翠:晴空下一片先翠的野草。荒城:荒凉、破损的城镇。连同上句之古道,皆用以点染古原景色。

6、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7、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翻译:

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

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

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

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

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

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

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

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赏析: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想求他在公众场合帮着扬扬名。居易这个名字根据词义可以解释为住下很方便。顾况看到白居易年纪轻轻,就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京城里粮价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时,顾况大为惊奇,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写出这样的诗句来,走到哪儿住下都方便得很)!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诗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黄升:南乡子·冬夜


《南乡子冬夜》

作者:黄升

原文:

万籁寂无声,衾铁棱棱近五更。

香断灯昏吟未稳,凄清。

只有霜华伴月明。

应是夜寒凝,恼得梅花睡不成。

我念梅花花念我,关情。

起看清冰满玉瓶。

赏析:

黄升是一位着名的词选家,其词如晴空冰柱,今读此词,颇有此感。

上片写夜寒苦吟之景状。词人生在南宋中期,早年放弃科举,遯迹林泉,吟咏自适,填词是他精神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这首词看,即使夜阑人静之时,他还在苦吟不已。起二句云:万籁寂无声,衾铁棱棱近五更。夜,是静极了,一点动静也没有。只有深夜不睡的人,方能有此体会。棱棱二字,使人感到布衾硬得好像有棱角一般,难以贴体。至香断灯昏吟未稳,凄清二句,词人则把注意力从被窝移向室内:炉中沉香已尽,残灯如豆,昏暗异常,凄清异常。至只有霜华伴月明,词人又把注意力转向室外,描写了明月高悬、霜华遍地的景象。五句三个层次,娓娓写来,自然而又逼真。吟未稳者,吟诗尚未觅得韵律妥贴、词意工稳之句也,三字写出词人此时之所为,可称上片之词眼。由于吟未稳,故觉深夜寂静被子寒冷,香断灯昏;又由于吟未稳,才觉霜华伴月,碧空无边。而凄清二字,则烘托了本文的整个氛围,不贯穿整文,随处可以感到。由此可见,词的结构是井然有序、浑然一体的。

下片词人从自己的吟未稳联想到梅花的睡不成。冰寒大地,长夜无眠,词人居然不说自己感到烦恼,却为梅花设身处地着想,说它该是烦恼得睡不成了。此语奇警,设想绝妙。接下去二句说:我念梅花花念我,关情。此句点明不仅他在想着梅花,梅花也怜念起他来了。他们竟成为一对知心好友!

这种构思,确实是奇特异常;这种格调和意境,确实是空幻的。它非常形象地勾画了一个山中隐士清高飘逸的风采。它的妙处尤其表现在将梅花拟人化。

结句起看清冰满玉瓶,跟以上两句不可分割,互为联系,词中句断乃为韵律所限。因为词人关切寒夜中梅花,于是不顾自己冷暖,披衣而出,结果看到,玉瓶中的水已结成了冰。至于梅花呢,他在词中未提及,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蕴意深远,饶有余味。如果词人在词中将梅花说尽了,说梅花冻得不成样子,或说梅花凌霜傲雪,屹立风中,那就一览无余,毫无诗意了。由此可见词人手法之高明。

从整个词来说,晶莹快洁,恰似玉树临风;托意高远,说它的风格如晴空冰柱,不是很相宜么?

何逊:边城思


《边城思》

作者:何逊

柳黄未吐叶,

水绿半含苔。

春色边城动,

客思故乡来。

赏析: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婀娜多姿的杨柳和离情相思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有名的《诗经小雅采薇》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人借道中所见,以言行役之久,寄托离情乡愁。到汉代,折柳赠别更蔚成风气。可怜灞桥柳,愁煞离别人。人们把杨柳和离别联系在一起,大概是因为那长长的柳丝最容易引起绵绵离情的缘故吧。可是对于多情善感的诗人来讲,在那杨柳尚未垂下万条绿丝绦之时,他已敏锐地察觉到春天的来临,从而触动了他的乡愁。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写的正是早春景象。柳色黄而已,尚未吐出细叶;水色绿而已,苔衣尚未长成。这正是冬尽春来的一、二月之际,春意萌动,春色逗露之时。杜审言说得好: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飘泊边城的游子,对时令和景物的变化特别敏感。忽见边城杨柳色,已觉春色动地来。一个动字,把萌动的春意写得活泼泼地。而这种敏感,正是由客居异地而产生的刻骨的乡愁催发的。元稹诗云:何处生春早,春生客思中。(《生春二十首》其十九)赵嘏诗云:何事最能悲少妇,夜来依约落边城。(《新月》)而当边城春色动的时候,客居边城的游子也就格外思乡念家了。为什么春色最能撩拨人的乡思呢?王维的这首诗可以算一个让人满意的答复: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送沈子福归江东》)

感谢您阅读“迷你句子网”的《诗经:何草不黄》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合适的诗句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jzd3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诗经短句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