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在写作时,很多人喜欢引用诗句,而诗句其实是诗词中的一句。诗词的写作要求是需要诗人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通过阅读古诗词,有助于开阔自己的视野,净化自身的灵魂。那么,你有没有收藏过几句诗句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嵇康:赠秀才入军”,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赠秀才入军》

作者:嵇康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

流磻平皋,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注释:

1、兰圃:有兰草的野地。

2、秣马:饲马。

3、磻(音波):用生丝做绳系在箭上射鸟叫做弋,在系箭的丝绳上加系石块叫做磻。皋:水边地。这句是说在皋泽之地弋鸟。

4、纶:指钓丝。

5、五弦:乐器名,似琵琶而略小。

6、太玄:就是大道。游心太玄,是说心中对于道有所领会,也就是上句自得的意思。

7、筌:捕鱼竹器名。《庄子外物》道: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又道: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得鱼忘筌是得意忘言的比喻,说明言论是表达玄理的手段,目的既达,手段就不需要了。

8、郢:古地名,春秋楚国的都城。《庄子徐无鬼》有一段寓言说曾有郢人将白土在鼻上涂了薄薄一层,像苍蝇翅似的,叫匠石用斧子削去它。匠石挥斧成风,眼睛看都不看一下,把白土削干净了。郢人的鼻子毫无损伤,他的面色也丝毫没有改变。郢人死后,匠石的这种绝技也不能再表演,因为再也找不到同样的对手了。这个寓言是庄子在惠施墓前对人说的,表示惠施死后再没有可以谈论的对手。这二句的意思是:像郢人死后,匠石再也找不到与他配合默契的人一样,嵇喜如对自然大道有所领会,在军中也难得解人。

赏析:

本篇原列第十四首,诗人想象嵇喜行军之暇领略山水乐趣的情景。他将在长满兰草的野地上休息,在鲜花盛开的山坡上喂马,在草地上弋鸟,在长河里钓鱼。一边若有所思地目送南归的鸿雁,一边信手抚弹五弦琴。他的心神游于天地自然之中,随时随地都对自然之道有所领悟。显然这里所写的与其说是征人生活,不如说是抒写诗人自己纵心自然的情趣。最后诗人用《庄子》中匠石斫垩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对嵇喜从军远去的惋惜心情。此诗中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二句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妙句。它以凝练的语言传写出高士飘然出世、心游物外的风神,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与造化相侔的哲理境界。

Jzd365.com更多诗句扩展阅读

赠汪伦古诗_赠汪伦李白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踏歌:一种民间歌调,边走边唱,以脚步为节打拍。后来也指行吟,即漫步而歌。

2、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3、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诗意:

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赏析: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寻常还奇蝴,正所谓炫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上面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我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上述李白这首诗表情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文学现象是复杂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不能定于一律的。

李商隐:赠柳


《赠柳》

作者:李商隐

原文: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翻译:

从长安(章台为长安街名)到大江之滨的江陵,

柳从北到南,无处不在,柳色或明或暗,

柔条垂拂,蓬勃生机,秀色千里。

古今之人对柳的风姿赞赏,

我见到眼前之柳的时候,

正当其婀娜多姿之时。

柳树体态轻盈春风吹拂,

宛若妙龄女郎,翩跹起舞。

我的目光,心为柳所系,

紧随不舍,柳花怒放,

像雪一样在空中飞舞,

扑动着青楼的酒旗。

赏析:

《赠柳》,其实就是咏柳。咏而赠之,故题曰赠。前人认为此诗有本事,冯浩并认为系为洛阳歌妓柳枝作。由于年代久远,别无旁证,真实情况,已难考知。

李商隐对柳很有感情,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这一首同他别的那些咏柳诗不同,它的背景不是一地一处,而是非常广阔的地域。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首联就从京城长安到大江之滨的江陵,写柳从北到南,无处不在,掩映参差,秀色千里。

掩映、参差,是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点出时间是在春天。由从(任从)到更的变化,把柳的蓬勃生机,渲染得更加强烈。次联风流、婀娜,则是写柳的体态轻盈。柔长的柳枝,千枝万缕,春风吹拂,宛若妙龄女郎,翩跹起舞,姿态是非常动人的。见说是听见别人说,包括古今之人对柳的赞赏。来当句是说自己见到眼前之柳的时候,正当其婀娜多姿之时,表现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上面四句,从广阔的背景上,对春柳作了生动具体的描绘,写出了她妩媚可爱的风姿。

下面接写柳色绵延不断。一到春天,路旁堤畔之柳笼烟罩雾,葱茏翠绿,望之令人心醉。诗人的目光,正是被这迷人的柳色所牵引,向前移去,直到桥边,眼看柳色就要被隔断,可是跨过桥去,向旁一弯,却又顺着长堤,向前延伸,最后虽然眼中已望不见柳,但心中仿佛仍然见到青青的柳色向远方伸去。行作行踪、踪迹解。意相随既指春柳傍随长堤而去,也指诗人的心为柳所系,紧随不舍,最后直至青楼酒旗、柳花似雪之处。青楼、酒旗是人间繁华之地;飞花似雪是春柳盛极之时。忍即忍心之意,字里透露出诗人的痛惜之情。花飞似雪,固然美极盛极,然而繁华已极,就意味着离凋谢不远。两句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也把诗人的爱惜之情写到极点。纪昀评此诗云:五、六句空外传神,极为得髓。结亦情致可思。(《李义山诗集辑评》)这四句,意境很美,言外之意不尽,很耐人寻味。

清代王士禛说:咏物之作,须如禅家所谓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带经堂诗话》)此诗全篇八句,纯用白描,篇中不着一个柳字,却句句写柳。而且,仔细玩味,又会发觉它们既是写柳,又象是在写人,字里行间,仿佛晃动着一位窈窕女郎的倩影,风流韵致,婀娜多情,非常逗人喜爱。她也许是诗人的友人,也许就是诗人的情人,由于某种原因,他们分离了。咏柳即咏人,对柳之爱怜不舍,即对其所爱之人的依恋与思念。似彼似此,亦彼亦此,不即不离,正是此诗艺术表现的巧妙之处。冯浩说此诗全是借咏所思(《玉溪生诗集笺注》),大旨是不错的。

李商隐:赠荷花


《赠荷花》

作者:李商隐

原文: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注释:

1、菡萏(hndn):荷花。

2、伦:同等,同类。

3、绿荷:碧绿的荷叶。菡萏:未开的荷花。卷舒:形容荷叶的姿态。卷,卷缩。舒,伸展。开合:形容荷花的姿态。开,开放。合,合拢。天真:天然本性。

4、翠:指荷叶。红:指荷花。愁杀人:令人愁苦至极。

翻译:

人世间的花和叶是不同等的,

花被供入金盆,叶却归于尘土。

只有绿色的荷叶衬着红色的荷花,

不管是卷是舒都随性自然。

这花和叶长久地互相映衬,

等到翠色减少红色凋零时,

真让人愁煞心肝。

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花与叶的两种不同命运。世上的花与叶,本是同根生,同枝长,花儿万紫千红,千姿百态,各自与众不同而独具芳馨。一旦被慧眼识中。便移栽金盆,倍受呵护。但绿叶却受到遗弃,飘零落地,在凄风苦雨中化作尘土。花入盆,叶作尘,这是世间花和叶的各自的命运。这两句总写花的万幸和叶的不幸,以它们的不相伦反映出荷花独特品质的可贵。

惟有二字,同中取异,以下四句,全承它而来,转写荷叶的伸张卷曲,荷花的开放闭合,种种风姿,天然无饰。古人以荷花喻君子美德的很多,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比喻和赞美高洁脱俗、不媚于世的卓然自主的品格。但这首诗,却吟咏了荷叶荷花任天真的品质,借以歌颂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任天真,既是写花,又是写人。以花性写人性,立意新奇。

最后两句进一层写荷花的天真之处。荷花的红花绿叶,互照互映互衬。即使到了红衰翠减、世人愁苦之时,仍然不相遗弃。如果说,前两句写荷花任天真,侧重表现共荣;那么,这两句的长相映,则主要表现同衰。这四句诗互补互承,从正反两方面完整地表现出荷花既能同荣、又能同衰的坚贞不渝的品质。

李商隐一生不得志,只做过几任小官。其主要原因不是他无才,而是没有知己者的力荐。他生存在牛、李两党的夹缝之中,没有信任,没有依托,饱受奚落和排挤。这首诗歌颂荷花能荣衰相依,实则表达了自己渴求知己、寻觅政治依托的心声。

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寓意明显,表达直露,节奏明快,与李商隐很多诗歌的含蓄委婉不同,体现了他诗歌风格的多样性。

李白:赠汪伦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踏歌:一种民间歌调,边走边唱,以脚步为节打拍。后来也指行吟,即漫步而歌。

2、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3、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译文:

我乘船将要远行,

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

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赏析: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李白:赠孟浩然


《赠孟浩然》

作者: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释:

1、红颜:指年青的时候。

2、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

3、卧松云:隐居。

4、中圣:中酒,就是喝醉的意思,

5、清芬:指美德。

译文:

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

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

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

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

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赏析:

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

杜甫:赠花卿


《赠花卿》

作者:杜甫

原文: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释:

1、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

2、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

3、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4、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5、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6、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翻译:

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

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

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

赏析:

锦官城武将花敬一定应平叛有功,曾放纵部下大肆掠夺东蜀。他本人更是居功自傲,经常大宴宾客,歌舞升平,奢侈淫靡。杜甫赠送的这首诗,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前两句谢见闻,首句天天寻欢,次句写乐声远扬,从侧面反映出花敬定享乐无度,肆无忌惮。后两句写感受,看是称赞乐曲如同仙乐,实则暗示花敬定已经越轨了,用了只准皇帝听的音乐。这可以冲天上人间两词看出端倪。诗人以天上比喻皇帝居住的皇宫,以人间比喻皇宫之外。可谓是一语双关!

全诗有动有静,婉转含蓄,是一首耐人寻味的讽刺诗!

赠范晔的诗意


赠范晔的诗意

《赠范晔诗》

作者:陆凯

原文: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注释:

1、《荆州记》: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兼赠诗。唐汝谔《古诗解》则云:晔为江南人,陆凯代北人,当是范寄陆耳。这里用《赠范晔》题,乃暂从旧说。范晔:字蔚宗,顺阳山阴(今河南省淅川县东)人,南朝宋史学家、散文家。

2、驿使:古代递送官府文书的人。

3、陇头人:即陇山人,在北方的朋友,指范晔。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4、聊赠句:赠:一作寄。一枝春:指梅花,人们常常把梅花作为春天的象征。

诗意:

遇见北去的驿使就去折梅花,

托他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

江南别没有更好的礼品相送,

姑且把一枝梅花送去报春。

赏析:

前两句写到了诗人与友人远离千里,难以聚首,只能凭驿使来往互递问候。逢驿使的逢字说明不期然而遇见了驿使,由驿使而联想到友人,于是寄梅问候,体现了对朋友的殷殷挂念,使全诗充满着天机自然之趣。

后两句则在淡淡致意中透出深深祝福。江南不仅不是一无所有,有的正是诗人的诚挚情怀,而这一切,全凝聚在小小的一枝梅花上。由此可见,诗人的情趣是多么高雅,想象是多么丰富。一枝春,是借代的手法,以一代全,象征春天的来临,也隐含着对相聚时刻的期待。联想友人睹物思人,一定能明了诗人的慧心。

艺术特色方面,诗中一枝春描写到眼前仿佛出现了春光明媚,春到江南,梅绽枝头的美好图景。梅花是江南报春之花,折梅寄友,礼轻情义重,它带给远方朋友的是江南春天的浓浓气息,是迎春吐艳的美好祝愿,也是诗人与远方挚友同享春意的最好表达。

这首诗构思精巧,清晰自然,富有情趣。用字虽然简单,细细品之,春的生机及情意如现眼前。它的艺术美在于朴素、自然而又借物寄喻,在特定的季节,特定的环境,把怀友的感情,通过一种为世公认具有高洁情操的梅花表达出来,把抽象的感情与形象的梅花结为一体了。

严武:军城早秋


《军城早秋》

作者:严武

原文: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释:

1、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

2、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月:一作雪。朔:北方。边:边境。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的岷山,是当时控制吐蕃内侵的要地。

3、更催:再次催促。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这里泛指严武部下作战勇猛的将领。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

4、莫遣:不要让。沙场:战场。

翻译:

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

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

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赏析:

《军城早秋》载于《全唐》卷二六一。下面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其钧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军城早秋》,一方面使读者看到严武作为镇守一方的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无怪杜甫称其为出群之才。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董斋诗话》)。

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

诗句《嵇康:赠秀才入军》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迷你句子网”是专门为给您寻找诗句创建的网站。同时,jzd3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赠优美句子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