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相信很多人知道,诗句是诗词的一部分。诗词是指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通过阅读古诗词,有助于提高我们对事物的审美修养。那么,你都知道哪些类型的诗句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鲍照:梅花落·中庭杂树多。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梅花落中庭杂树多》

作者:鲍照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

徒有霜华无霜质。

注释:

1、中庭:庭院中。

2、咨嗟:赞叹声。

3、君:指偏为梅咨嗟的人。这句是假托杂树的问话:你为什么单单赞赏梅花?

4、其:指梅。作花:开花。作实:结实。以下是诗人的回答。这二句是说梅花能在霜中开花,露中结实,不畏严寒。

5、尔:指杂树。霜华:霜中的花。华,同花。这三句是说杂树只能在春风中摇曳,在春日下盛开,有的虽然也能在霜中开花,却又随寒风零落而没有耐寒的品质。

赏析:

《梅花落》属《横吹曲》,在郭茂倩《乐府诗集》中,鲍照的这首《梅花落》还算是较早的一首。诗的内容是赞梅,但是作者先不言梅,而以杂树衬醒,独为梅嗟。诗人说庭中的杂树众多,可他却偏偏赞叹梅花。如果读者再往下看,这发端的一句,又不仅仅是起着衬醒的作用,因为衬醒的效果,使得高者愈高,低者愈低,于是便触发了杂树的不公之感,因而也就按捺不住地提出质问问君何独然?这问的主语便是杂树。独字紧扣着偏字,将问题直逼到诗人面前,诗人回答得也很爽快,那是因为梅花不畏严寒,能在霜雪之中开花,冷露之中结实。这是赞梅的理由。但是,为了使偏与独有所交待,也为了使发问者(杂树)对自己有所了解,所以接着又说:想想你们吧,只能招摇于春风,斗艳于春日,即使有的也能在霜中开花,却又随寒风零落,终没有耐寒的品质,是所谓寒暑在一时,繁华及春媚(鲍照《咏史》)。如此相比,则偏为梅咨嗟一语,便得到全面而有力的阐发。

明代钟惺说这首诗:似稚似老,妙妙(《古诗归》)。这个评语颇有见地,也很耐人寻味。这首诗结构单纯,一二两句直抒己见,第三句作为过渡,引出下文的申述。言辞爽直,绝无雕琢、渲染之态,比如对梅的描写,这里就见不到恬淡的天姿,横斜的身影,也嗅不到暗香的浮动,更没有什么高标逸韵,力斡春回的颂词,而只是朴实无华,如实道来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其句式韵脚,亦随情之所至,意之所须,有五言,也有七言;以花字联上嗟字成韵,以实字联下日字成韵(沈德潜《古诗源》),新奇而不造作。诗人以如此单纯朴拙、随意自然的形式,说着并不怎么新鲜的事情,确有几分稚趣。然而,念其、念尔,不无情思,足见褒贬之意,早存于心,所以观点鲜明,一问即答,且能不枝不蔓,舍形取神,切中要害,是亦决非率意而成。今日画梅兼画竹,岁寒心事满烟霞(郑板桥《梅竹》)。画家心事在画中,诗人的心事也藏在诗中。《南史本传》中的记载:(鲍)照尝谒(刘)义庆,未见知,欲贡诗言志,人止之曰:郎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照勃然曰: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沈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于是奏诗(《南史》卷十三)。这段文字不仅可以使读者窥见其人,亦有助于理解这首诗。如果说傲霜独放的梅花,就是那些位卑志高、孤直不屈之士的写照,当然也可以说是诗人自我形象的体现。那么,零落逐寒风的杂树,便是与时俯仰、没有节操的龌龊小人的艺术象征。诗人将它们加以对比,并给予毫不含糊地褒贬,一方面反映了诗人爱憎分明、刚正磊落的胸怀,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对兰艾不辨、贵贱不分的世风的抨击和抗争。萧涤非先生曾经说:鲍照位卑人微,才高气盛,生丁于昏乱之时,奔走乎死生之路,其自身经历,即为一悲壮激烈可歌可泣之绝好乐府题材,故所作最多,亦最工(《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这首诗虽是咏物,然其身世境遇、性格理想、志趣情怀无不熔铸其中。就以上所言,则又显示出它的慷慨任气,沉劲老练的特色。因而,那似稚似老的评语实在是精当绝妙。

jzd365.coM更多诗句小编推荐

山中杂诗


山中杂诗

《山中杂诗》

南朝梁吴均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注释:

1、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2、烟:此指云雾。

3、窥:从缝隙中看。

4、檐:房檐。

译文: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

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

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赏析:

这首小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全诗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杂诗的诗意


杂诗的诗意

《杂诗》

作者:王维

原文: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注释:

1、君:对对方的尊称,您。

2、故乡:家乡,这里指作者的故乡。

3、来日:来的时候。

4、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5、寒梅:冬天绽放的梅花。

6、着花未:开花没有?着(zhu)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诗意: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

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

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赏析:

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着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一句看起来是问家乡的情况,但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可是问什么好呢?诗人心里满腹的问题竟然不知从何问起。于是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的踌躇,对方的诧异。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这一问倒令对方感到困惑,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时梅花开没开花?想必读者对此也感到突兀。可是正是这样一问,才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诗人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念竟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这是诗人留给人们的空白,让读者去想象。

鲍照:拟行路难·其六


《拟行路难其六》

作者: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注释:

1、案:一种放食器的小几。又,案,即古椀(碗)字。

2、会:能。这句是说一个人生在世上能有多久呢?

3、安能:怎能。蹀躞(dixi叠谢):小步行走的样子。这句是说怎么能裹足不前,垂翼不飞呢。

4、弄儿:逗小孩。戏:玩耍。

5、孤且直:孤高并且耿直。这二句是说自古以来圣人贤者都贫困不得意,何况像我们这样孤高而耿直的人呢!

赏析:

这首诗也是反映的仕途失意与坎坷。和《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相比,表现形式上纯用赋体,抒述情怀似亦更为直切。

全诗分三层。前四句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愤心情。一上来先刻画愤激的神态,从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样三个紧相连结的行为动作中,充分展示了内心的愤懑不平。诗篇这一开头劈空而来,犹如巨石投江,轰地激起百丈波澜,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关注。接着便叙说愤激的内容,从蹀躞、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中,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再联想到生命短促、岁月不居,更叫人心焦神躁,急迫难忍。整个心情的表达,都采取十分亢奋的语调;反问句式的运用,也加强了语言的感情色彩。

中间六句是个转折。退一步着想,既然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不如丢开自己的志向,罢官回家休息,还得与亲人朝夕团聚,共叙天伦之乐。于是适当铺写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景,虽则寥寥几笔,却见得情趣盎然,跟前述官场生活的苦厄与不自由,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当然,这里写的不必尽是事实,也可能为诗人想象之辞。如果根据这几句话,径自考断此诗作于诗人三十来岁一度辞官之时,不免过于拘泥。

然而,闲居家园毕竟是不得已的做法,并不符合作者一贯企求伸展抱负的本意,自亦不可能真正解决其思想上的矛盾。故而结末两句又由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叙写,一跃而为牢骚愁怨的迸发。这两句诗表面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整个历史的层面怀才不遇并非个别人的现象,而是自古皆然,连大圣大贤在所不免,这足以证明现实生活本身的不合理。于是诗篇的主旨便由抒写个人失意情怀,提升到了揭发、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的高度,这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升华。还可注意的是,诗篇终了用孤且直三个字,具体点明了像作者一类的志士才人坎坷凛冽、抱恨终身的社会根源。所谓孤,就是指的孤门细族(亦称寒门庶族),这是跟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世家大族相对讲的一个社会阶层。六朝门阀制度盛行,世族垄断政权,寒门士子很少有仕进升迁的机会。鲍照出身孤寒,又以直道相标榜,自然为世所不容了。钟嵘《诗品》慨叹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是完全有根据的。他的诗里不时迸响着的那种近乎绝望的抗争与哀叹之音,也不难于此得到解答。

前面说过,同为诗人抗议人生的哀歌,此诗较之《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的正言若反、半吐半吞,写法上要直露得多,但此诗也并非一泻到底。起调的高亢,转为中间的平和,再翻出结语的峭拔,照样是有张有弛,波澜顿挫。音节安排上由开首时七言长调为主,过渡到中间行云流水式的五言短句,而继以奇峰突出的两个长句作收煞,其节奏的高下抗坠也正相应于情感旋律的变化。所以两首杂言体乐府仍有许多共同之处。再进一步,拿这两首感愤言志之作,来同前面那些借思妇口吻言情的篇什相比较,风格上又有不少异同。前诗婉曲达意,这里直抒胸臆;前诗节拍舒徐,这里律动紧促;前诗情辞华美,这里文气朴拙随物赋形,各有胜境。不过无论哪一类题材,都能显现出作者特有的那种奇思焕发、笔力健劲的色调,这正是鲍照诗歌最能打动人心的所在。《南史》本传用遒丽二字评论他的乐府创作,后来杜甫也以俊逸概括其诗风,其实俊和丽还只标示出它的体貌,逸和遒才真正摄得它的神理。从鲍照的俊逸到李白的飘逸,是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的。

己亥杂诗的诗意_己亥杂诗的意思


己亥杂诗的诗意_己亥杂诗的意思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1、九州:中国。

2、风雷: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

3、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4、恃:依靠。

5、喑:没有声音。

6、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7、究:终究、毕竟。

8、天公:造物主,也代表皇帝。

9、重:重新。

10、抖擞:振作精神。

11、拘:拘泥、束缚。

12、降:降生。

译文:

要是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

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

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拟行路难其四》

作者: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注释:

1、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泻,倾,倒。

2、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3、吞声:声将发又止。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4、踯躅:徘徊不前。

5、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断绝:停止。

翻译:

往平地上倒水,

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

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

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

歌唱《行路难》,

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

怎么会没有感情?

欲说还休,欲行又止,

不再多说什么。

赏析:

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于是常借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这种口吻和这笔调,愈加透露出作者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诗的结尾,作者才吐出真情。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度,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不尽情宣泄,不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有许许多多像诗人一样出身寒微的人,也只能像他那样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这正是人间极大的不幸。而这种不幸的根源,已经是尽在言外,表现得很清楚了。所以,前文中人生亦有命的话题,也只是诗人在忍气吞声和无可奈何之下所倾吐的愤激之词。

这首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从作者的表达情感方式来说,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明代王夫之评论此诗说:先破除,后申理,一俯一仰,神情无限。清代沈德潜评价说:妙在不曾说破。准确地指明了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伴随感情曲折婉转的流露,五言、七言诗句错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韵脚由流、愁到难、言的灵活变换,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气势格调。

沈得潜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王安石:浣溪沙·百亩中庭半是苔


《浣溪沙百亩中庭半是苔》

作者:王安石

原文: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

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

为谁零落为谁开?

注释:

1、百亩:概数,形容庭园极大。

2、半是苔:一半长满了青苔。

3、白道:洁白的小道。

4、山桃溪杏:山中的桃,溪畔的杏。暗喻身处山水之中。

翻译:

百亩大的庭院有一半是青苔,

门外沙子铺满了整条路,

还有婉转的小溪流。

喜欢幽闲,有空来的人有几个呢?

春天到了,

院子里曲折的回廊非常的安静。

山上的桃花,溪边的杏树,

三三两两的种在一起。

不知道他们是为谁开放,为谁凋零?

赏析:

王安石二度受挫后归隐钟山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他的许多词作于这个时期,内容大多为描绘江南景色,表现闲适心情之作。这类词为数不少,有《渔家傲》二首、《菩萨蛮》、《清平乐》、《浣溪沙》、《生查子》和《千秋岁引秋景》等。这类词多作于元丰年间,反映了王安石晚年的生活情趣。王安石的这些词在写景方面是颇为成功的。王安石在表现自己的闲居生活,反映自己的闲适心情方面,也颇为真切、生动。如《浣溪沙》中的爱闲能有几人来。再如《渔家傲》中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黄花庵评日:极能道闲居之趣,确实如此。

还有一些临川之词是宣扬佛教思想,为数不少,表现了他是晚年思想的变化,这类词照袭佛语较多,而且词旨复沓,艺术上自然显得拙劣一些。

百亩中庭半是苔,说明主人心情不好无暇打扫也从侧面表现出以的前门庭若市以变成现在的无人问津了,爱闲能有几人来则是正面说出了这凄清的场面,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山里的桃花已经开放了,再美有什么用呢?哪里有人会来这里欣赏呢?这里作者以桃花自喻,落寞之情溢于言表。

冬日田园杂兴的诗意


冬日田园杂兴的诗意

《冬日田园杂兴》

作者:范成大

原文:

(其一)

斜日低山片月高,睡余行药绕江郊。

霜风捣尽千林叶,闲倚筇枝数鹳巢。

(其二)

炙背檐前日似烘,暖醺醺后困蒙蒙。

过门走马何官职,侧帽笼鞭战北风!

(其三)

屋上添高一把茅,密泥房壁似僧寮。

从教屋外阴风吼,卧听篱头响玉箫。

(其四)

松节然膏当烛笼,凝烟如墨暗房栊;

晚来拭净南窗纸,便觉斜阳一倍红。

(其五)

乾高寅缺筑牛宫,巵酒豚蹄酹土公。

牯牸无瘟犊儿长,明年添种越城东。

(其六)

放船开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

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其七)

拨雪挑来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醲。

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

(其八)

榾柮无烟雪夜长,地炉煨酒暖如汤。

莫嗔老妇无盘飣,笑指灰中芋栗香。

(其九)

煮酒春前腊后蒸,一年长飨瓮头清。

廛居何似山居乐,秫米新来禁入城。

(其十)

黄纸蠲租白纸催,皂衣旁午下乡来。

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青钱买酒回。

(其十一)

探梅公子款柴门,枝北枝南总未春;

忽见小桃红似锦,却疑侬是武陵人。

(其十二)

村巷冬年见俗情,邻翁讲礼拜柴荆。

长衫布缕如霜雪,云是家机自织成。

注释:

1、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行药:服药后,散步以宣导药力。

3、寮:小屋。

4、乾:西北方。寅:东北方。

5、放船:让船在水上漂行。这里是乘船在水面上划行的意思。开:一本作闲。奇寒:严寒,特别寒冷。凝:这里指结冰。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珠玉碎:这里形容竹篙触到水面上的冰凌发出的响声,好像敲击碎珠玉的声音。不知:殊不知。这里含有这才知道的意味。

6、菘:俗称白菜。

7、榾柮(gǔdu):截断的木块、劈柴。

8、廛居:住在城市。

9、俗情:乡里交情。

赏析:

放船开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这首诗描绘了冬季雪后初晴,在湖面上乘船漂行时看到的景象。诗的大意说:雪后初晴,乘船在湖面上漂行,远远望去,山上盖满了白雪。风停了,反而让人感到更加寒冷。到了晚间,觉得整个世界似乎都已凝结成一个寒冷的冰块儿。船舱外面传来撑船的竹篙碰碎湖面上的冰凌声,宛如敲碎了珠玉一样,发出清脆的响声,这才知道,湖面上都已结冰了。

这首诗为读者绘制了一幅湖山雪景图。画中有人物,有风景,有动,有静,有声,有色,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描写,把冬季严寒的意境刻画了出来,是描绘冬景诗中的妙品。

沈期:杂诗


《杂诗》

作者:沈期

闻道黄龙戌,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注释:

1、闻道:听说。

2、解兵:撤兵。

3、良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4、龙城:古匈奴祭天的地方,现在蒙古境内。这里指敌人的首要地区。

译文:

听说黄龙冈驻边的防地,

连年打仗一直未曾罢兵。

这团可爱的闺中明月,

如今却常照汉家的军营。

少妇今夜思夫春心蜜意。

良人也在回想别离柔情。

谁能够带领一支好军队,

一举攻取龙城结束战争!

赏析:

这首诗极写闺中少妇与塞上征人的两地相忆。起句先说卫戌黄龙冈边土,年年不休。接着写一对情人各自东西,同披月光:闺中营中,清辉共照,柔情相忆,彼此黯然伤神。共同的愿望是有个名将能率领军队,一举破敌,结束战争,使天下亲人团聚。

全诗抒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心绪。情调凄怆,但不消极。语浅意深,耐人寻味。

四时田园杂兴古诗_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古诗_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1、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篇。

2、耘田:除草。

3、绩麻:把麻搓成线。

4、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5、未解:不懂。

6、供:从事,参加。

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作者:樊大成

原文: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诗意: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

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

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赏析: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

王安石:梅花


《梅花》

作者: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注释:

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的。

3、为:因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翻译:

墙角有几枝梅花,

正冒着严寒独自开放。

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

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赏析:

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着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此诗的写作背景是: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灰意懒的王安石变法的新主张被推翻,已经历了两次辞相两次再任,非常郁闷。

相信《鲍照:梅花落·中庭杂树多》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迷你句子网”是您了解诗句,节日祝福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jzd3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树的语录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