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在大家上学的时候,背过很多的古诗词诗句吧。诗词写作要注意语言的唯美、简练、通顺这几个事项。通过阅读古诗词,有助于开阔自己的视野,净化自身的灵魂。那么,关于诗句自律的名人名言有哪些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郑文宝:柳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柳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

作者:郑文宝

清江一曲柳千条,

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

恨无消息到今朝。

赏析:

这首《柳枝词》,明代杨慎、胡应麟誉之为神品。它有三妙。

一、故地重游,怀念故人之意欲说还休,尽于言外传之,是此诗的含蓄之妙。首句描绘一曲清江、千条碧柳的清丽景象。清一作春,两字音韵相近,而杨柳依依之景自含春意,清字更能写出水色澄碧,故作清字较好。一曲犹一湾。江流曲折,两岸杨柳沿江迤逦展开,着一曲字则画面生动有致。旧诗写杨柳多暗关别离,而清江又是水路,因而首句已展现一个典型的离别环境。次句撇景入事,点明过去的某个时间(二十年前)和地点(旧板桥),暗示出曾经发生过的一桩旧事。旧字不但见年深岁久,而且兼有故字意味,略寓风景不殊人事已非的感慨。前两句从眼前景进入回忆,引导读者在遥远的时间上展开联想。第三句只浅浅道出事实,但由于读者事先已有所猜测,有所期待,因而能用积极的想象丰富诗句的内涵,似乎看到这样一幅生动画面:杨柳岸边兰舟催发,送者与行者相随步过板桥,执手无语,充满依依惜别之情。末句恨字略见用意,到今朝三字倒装句末,意味深长。与二十年前照应,可见断绝消息之久,当然抱恨了。只说恨对方杳无音信,却流露出望穿秋水的无限情思。此诗首句写景,二句点时地,三四道事实,而怀思故人之情欲说还休,悲莫悲兮生别离的深沉幽怨,尽于言外传之,真挚感人。可谓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极尽含蓄之妙。

二、运用倒叙手法,首尾相衔,开阖尽变,是此诗的章法之妙。它与《题都城南庄》(崔护)主题相近,都用倒叙手法。崔诗从今日此门中忆去年情事,此诗则由清江碧柳忆二十年前之事,这样开篇就能引人入胜。不过,崔诗以上下联划分自然段落,安排昔──今两个场面,好比两幕剧。而此诗首尾写今,中二句写昔,章法为今──昔──今,婉曲回环,与崔诗异趣。此诗篇法圆紧,可谓曲尽其妙。

三、白居易有《板桥路》云: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唐代歌曲常有节取长篇古诗入乐的情况,此《杨柳曲》可能系刘禹锡改友人之作付乐妓演唱。然此诗就《板桥路》删削二句,便觉精采动人,颇见剪裁之妙。诗歌对精炼有特殊要求,往往长篇约为短章,涵蓄有味;短章化为大篇,敷衍露骨(明谢榛《四溟诗话》)。《板桥路》前四句写故地重游,语多累赘。梁苑句指实地名,然而诗不同于游记,其中的指称、地名不必坐实。篇中既有旧板桥,又有曾共玉颜桥上别,则此路今重过的意思已显见,所以若为句就嫌重复。删此两句构成入手即倒叙的章法,改以写景起句,不但构思精巧而且用语精炼。《柳枝词》词约义丰,结构严谨,比起《板桥路》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刘禹锡的绝句素有小诗之圣证(王夫之)之誉,《柳枝词》虽据白居易原作改编,也表现出他的艺术匠心。

Jzd365.com更多诗句扩展阅读

刘禹锡:杨柳枝词·塞北梅花羌笛吹


《杨柳枝词塞北梅花羌笛吹》

作者:刘禹锡

原文: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赏析:

刘禹锡的乐府小章《杨柳枝词》,一共有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可说是这组诗的序曲,鲜明地表现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革新精神。

首句梅花,指汉乐府横吹曲中的《梅花落》曲,用笛子吹奏(羌笛是笛的一种),其曲调流行后世,南朝以至唐代文人鲍照、吴均、徐陵、卢照邻、沈佺期等都有《梅花落》歌词,内容都与梅花有关。(见《乐府诗集》卷二四)这句意思说,起源于塞北的《梅花落》是用笛子吹奏的乐曲。

次句讲的是《楚辞》中的《招隐士》篇。相传西汉淮南王刘安门客小山之徒作《招隐士》篇来表现对屈原的哀悼。《招隐士》首句云,桂树丛生兮山之幽,下文又两处有攀援桂枝兮聊淹留之句,所以刘禹锡诗中以桂树指代《招隐士》篇。《招隐士》虽然篇章短小,但情辞悱恻动人,为后代所传诵。篇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两句尤为后世文人所赏爱,乐府杂曲歌辞有《王孙游》曲,南齐谢朓与王融、唐崔国辅均有歌词,即从此两句衍化出来。(见《乐府诗集》卷七四)次句意思是说,《招隐士》是淮南小山的歌词。《梅花落》曲原出塞北,歌咏梅花,《招隐士》出自淮南王门下,屡屡咏及桂树,它们与《杨柳枝词》(咏柳)都以树木为歌咏对象,在内容上有相通的地方,所以刘禹锡拿它们来与《杨柳枝词》相比。

《梅花落》、《招隐士》虽是产生于西汉的作品,但长久流传后世,到唐朝仍为人们所吟唱传诵。唐代文士不但写《梅花落》、《王孙游》乐府古题诗,而且在其他篇什中也常咏及这两个作品。如李白诗云: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落梅花即指奏《梅花落》曲。王维诗云: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送别》)即化用《招隐士》句意。这都可以说明这两个作品在唐代的影响。

刘禹锡固然也重视这两个作品的历史地位和长远影响,但他本着文学必须创新的原则,向时人提出: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指出:《梅花落》、《招隐士》这两个作品毕竟是前朝之曲,不要再奏了,现在还是听他改旧翻新的《杨柳枝词》吧。《折杨柳》原来也是乐府旧曲。乐府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曲,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歌辞》、《折杨柳枝词》,相和歌辞中有《折杨柳行》,清商曲辞中有《月节折杨柳歌》,其歌辞大抵是汉魏六朝的作品,都用五言古体来抒写。唐代不少文人所作《杨柳枝词》,从白居易、刘禹锡以至晚唐的李商隐、温庭筠、薛能等的许多作品,却都用七言近体的七绝形式来写作,虽然内容仍咏杨柳或与杨柳有关的事物,在形式上确是翻新了。唐人常用绝句配乐演唱,七绝尤多。《乐府诗集》都编入近代曲辞,表明它们是隋唐时代的新曲调。

刘禹锡晚年与白居易唱和酬答,白居易有《杨柳枝》组诗八首,其第一首云:《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刘禹锡的《杨柳枝》组诗九首,就是与白居易唱和之作,因此首篇塞北梅花一章,在构思、造语上都非常接近。比较起来,刘的请君莫奏二句比白的古歌旧曲二句,语言更为精警动人,因而赢得更多读者的喜爱。这两句诗,不仅概括了诗人的创作精神,而且那些致力于推陈出新的人们,也都可以借用它们来抒发自己的胸怀,因此可说含蕴丰富,饶有启发意义。

此篇上下两联都接近对偶,每联意思都对称,词语则是大部分对称,于大体整齐匀称中显出流动自然之美。

诗经:菀柳


《诗经:菀柳》

有菀者柳,不尚息焉。

上帝甚蹈,无自昵焉。

俾予靖之,后予极焉。

有菀者柳,不尚愒焉。

上帝甚蹈,无自瘵焉。

俾予靖之,后予迈焉。

有鸟高飞,亦傅于天。

彼人之心,于何其臻。

曷予靖之,居以凶矜。

注释:

1、菀:枝叶十分茂盛的样子。

2、尚:庶几。

3、蹈:动,指变动无常。

4、昵:亲近。

5、俾:使。靖:谋划。

6、极:诛,责罚。

7、愒:歇息,休息。

8、瘵:病,生病。

9、迈:行,指放逐。

10、傅:到达。

11、臻:至,到。

12、葛:为什么。

13、以:于。凶矜:凶险。

译文:

枝叶茂盛的柳树,谁不想在树下歇。

君王喜怒太无常,不要与他太亲近。

若使我去谋国事,结果必定遭诛杀。

枝叶茂盛的柳树,谁不想在树下歇。

君王喜怒太无常,不要与他太接近。

若使我去谋国事,结果必定遭放逐。

鸟儿展翅高高飞,一直向上飞到天。

那人内心摸不透,何处才是那止境。

为何让我谋国事,把我置于凶险地。

赏析:

兔死狗烹,是人们用来比喻事成之后就把曾经效劳出力的人抛开或杀掉,就像野兔死了之后,猎狗再也无用武之地,于是便被杀掉煮来吃肉。

这类悲剧从古至今不可胜数,不必我们一列举。值得注意的倒是,我们如何保护自己,不致被别人过河拆桥、被别人煮来吃肉?

翻脸不认人的小人和野心家大有人在,有时我们被他们蒙蔽完全可能。然而,一旦我们有所醒悟,就该认真想想出路的问题。最可怕和不可救药的是,既已醒悟。还继续幼稚地抱有幻想,天真地以为小人野心家会良心发现、立地成佛。等到刀子架到脖子上那一天,连后悔都来不及及时醒悟,出路是有的。可以金蝉脱壳。力量不够强大时,翅膀尚未长硬时,不妨以阴谋付阴谋,以诡计对付诡计,巧妙地以走为上计。不等对方把刀子磨快,便逃之天天。把根留住,将会形成对方的心腹之患,便之坐卧不安。

可以激流勇退。事成之后,知道结果不妙,主动引退,不存啡份之念,可以正大光明地、体面地享受已获得的成果。这样做也需要技巧,使对方无法以任何理由举起刀来。也可以将计就计。当力量强大到足以同对方抗衡之时,一旦觉察到阴谋,便当机立断,先下手为强,趁对方刀子没有磨好时将其除掉,不发慈悲,不存幻想,不留后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小人和野心家是不会自行消失的。如果还会有免死狗烹的悲用发生,只能怪我们自己太麻木,太幼稚,太仁慈,太软弱。

白居易:采莲曲


《采莲曲》

作者:白居易

原文: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翻译:

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

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

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

便低头羞涩微笑,

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像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第三小分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借助动词,展现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浪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姜夔:淡黄柳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

巷陌凄凉,与江左异;

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

因度此曲,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

马上单衣寒恻恻。

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

强携酒小桥宅,

怕梨花落尽成秋色。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

惟有池塘自碧。

赏析:

本词是作者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时所作,是一篇即景遣怀之作。上片写词人骑马所见。拂晓的号角在空城里响起,随风吹入垂柳依依的街巷。骑在马上穿着单衣,感觉有些寒冷。早春的柳色,满眼是鹅黄、嫩绿,全是江南的旧日相识。下片由景色引发出对春的爱怜。词人勉强携带了酒,到小桥旁的宅院与情人相聚,只担心梨花如雪片落尽,变成衰秋的颜色狼藉满地。成双的燕子飞来,探问春色在哪?只有池塘依然是清波碧绿。通观全词,柳树梨花,都已看尽、落尽,有酒、小桥、池塘,也是强携、自碧,主人公似乎永远走不进眼前的世界,很难与异乡异景相融为一,最后都归于一个空字,而这恰恰是全词的首字,小序中说以纾客怀,也许这就是逆旅中的真实情怀。

喜欢《郑文宝:柳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一文吗?“迷你句子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诗句,同时,jzd3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发一条想念初恋的说说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