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_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1、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奇:奇妙。
4、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着名的美女。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意_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
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1、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奇:奇妙。
4、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着名的美女。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晚晴》
作者:李商隐
原文: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注释:
1、夹城:城门外的曲城。
2、幽草:幽暗地方的小草。
3、并:更。高阁:指诗人居处的楼阁。迥:高远。
4、微注:因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和柔和,故说微注。
5、越鸟:南方的鸟。
翻译:
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
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
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
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
登上高阁,凭栏远眺,
天高地迥,夕阳冉冉的余晖透过窗棂。
越鸟的窝巢已被晒干,
它们的体态也恢复轻盈了。
赏析:
首联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城门外的曲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乍读似不涉题,上下两句也不相属,其实俯夹城的深居即是览眺晚晴的立足点,而清和的初夏又进而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不妨说是从时、地两方面把诗题一体化了初夏凭高览眺所见的晚晴。
初夏多雨,岭南尤然(此时诗人在桂林郑亚幕供职)。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顿觉增彩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这种景象与感受,本为一般人所习见、所共有。诗人的独特处,在于既不泛泛写晚晴景象,也不作琐细刻画,而是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虚处用笔,暗寓晚晴,并进而写出他对晚晴别有会心的感受。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诗人触景兴感,忽生天意怜幽草的奇想。这就使作为自然物的幽草无形中人格化了,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诗人自己就有着类似的命运,故而很自然地从幽草身上发现自己。这里托寓着诗人的身世之感。他在为目前的幸遇欣慰的同时不期然地流露出对往昔厄运的伤感,或者说正由于有已往的厄运而倍感目前幸遇的可慰。这就自然引出人间重晚晴,而且赋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含义。晚晴美丽,然而短暂,人们常在赞赏流连的同时对它的匆匆即逝感到惋惜与怅惘。然而诗人并不顾它的短暂,而只强调重晚晴。从这里,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颔联写得浑融概括,深有托寓,颈联则转而对晚晴作工致的描画。这样虚实疏密相间,诗便显得弛张有致,不平板,不单调。雨后晚晴,云收雾散,凭高览眺,视线更为遥远,所以说并添高阁迥(这高阁即诗人居处的楼阁)。这一句从侧面写晚晴,写景角度由内及外,下句从正面写,角度由外及内。夕阳的余晖流注在小窗上,带来了一线光明。因为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而柔和,故说微注。尽管如此,这一脉斜晖还是给人带来喜悦和安慰。这一联通过对晚景的具体描绘,写出了一片明朗欣喜的心境,把重字具体化了。
尾联写飞鸟归巢,体态轻捷,仍是登高览眺所见。巢乾、体轻切晴,归飞切晚。宿鸟归飞,通常是触动旅人羁愁的,这里却成为喜晴情绪的烘托。古诗有越鸟巢南枝之句,这里写越鸟归巢,带有自况意味。如果说幽草是诗人沦贱艰虞身世的象征,那么,越鸟似乎是眼前托身有所、精神振作的诗人的化身。
作为一首有寓托的诗,《晚晴》的写法更接近于在有意无意之间的兴。诗人也许本无托物喻志的明确意图,只是在登高览眺之际,适与物接而触发联想,情与境谐,从而将一刹那间别有会心的感受融化在对晚晴景物的描写之中,所以显得特别自然浑成,不着痕迹。
雨晴的诗意
《雨晴》
作者:王驾
原文: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里花。
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注释:
1、蕊:花朵开放后中间露出的柱头花丝等,分雌蕊、雄蕊。
诗意:
下雨之前鲜花初开可以看到花蕊,
下雨之后绿叶中间再也不见鲜花。
蜜蜂蝴蝶纷纷飞到墙的那边去了,
还是怀疑春色在邻居家的院子里。
赏析:
这首即兴小诗,写雨后漫步小园所见的残春的景象。诗中摄取的景物很简单,也很平常,但平中见奇,饶有诗趣。
诗的前两句扣住象征春色的花字,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映衬,吐露出一片惜春之情。雨前,春天刚刚降临,花才吐出骨朵儿,尚未开放;而雨后,花事已了,只剩下满树绿叶了,说明这场雨下得多么久,好端端的春色,被这一场春雨给扫了兴。诗人望着花落春残的小园之景,是非常扫兴而生感触的。
扫兴的不光是诗人,还有那蜜蜂和蝴蝶。诗的下两句由花写到蜂蝶。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春晴天气,它们怀着和诗人同样高兴的心情,翩翩飞到小园中来,满以为可以在花丛中饱餐春色,不料扑了空,小园无花空有叶;它们也像诗人一样大失所望,懊丧地纷纷飞过院墙而去。花落了,蜂蝶也纷纷离开了,小园显得更加冷落,诗人的心更加怅惘。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满怀着惜春之情的诗人,刹那间产生出一种奇妙的联想:却疑春色在邻家。院墙那边是邻家,诗人想得似乎真实有据;但一墙之隔的邻家小园,自然不会得天独厚,诗人想得又是多么天真烂漫;毕竟墙高遮住视线,不能十分肯定,故诗人只说疑,疑字极有分寸,格外增加了真实感。这两句诗,不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了,似乎阳春真的有脚,她不住自家小园,偏偏跑到邻家,她是十分调皮、非常会捉弄人的。
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令人顿时耳目一新。这一句乃是全篇精髓,起了点铁成金的作用,经它点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古人谓诗贵活句(吴乔《围炉诗话》),就是指这种最能表达诗人独特感受的新鲜生动的诗句吧。
中心: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初晴游沧浪亭》
作者:苏舜钦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释:
1、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作者被贬废后购建,取名沧浪。
2、连明,直至天明。
赏析:
全诗未用一个直接表情的字眼,但景中寓情。生机勃发、静谧安宁的境界,正是诗人闲适恬静心情的写照,即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诗人有《沧浪亭》诗云: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吾甘老此境,无暇事机关(费尽心机搞阴谋,耍弄权术)。细细品味这几句诗,对理解这首绝句很有好处。
也许是好雨知时节,昨晚随风潜入夜,一直下到天明,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你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天上轻柔的春云像娇嗔的姑娘在照镜,一会儿笑,一会儿哭似的,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看来,宋朝诗人颇喜欢弄字,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开了先例,欧阳修夜深江月弄清辉和苏舜钦的这一句紧紧跟上,就象今天的人喜欢用搞字。用多了,就缺乏新鲜感,诗词创作最重的还应是首创精神。尽管弄字都用得不错,能出境界,但毕竟不如首创者。第三句先写水晶帘莹更通风,春天的阳光透过稀疏的帘孔,落下斑驳的倩影;再写花重锦官城和绿竹半含箨那种境界,无论是花,无论是竹,都给人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那种清新的感觉。今天,园里没有客人来,诗人独自观赏,踽踽前行,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心头不禁涌起沧浪独步亦无淙之无绪。最后一句以动衬静,收到鸟鸣山更幽的效应。欧阳修也有《沧浪亭》诗曰:水禽闲暇事高格,山鸟日夕相啾喧。做为这一句诗的解说词,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诗人还有《沧浪静吟》云:静中情味世无双,这静中的幽独闲放之趣,隐藏着诗人被罢黜后的落寞情绪。诗人嘴上说在这静谧的园中可以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其实心中是非常痛苦的,只是没有明说罢了。哀莫大于心死,诗人对朝庭早已心死。
《秋风辞》
作者: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
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
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注释:
1、兰、菊:比拟佳人。
2、秀:此指颜色。
3、芳:花的香气。
4、楼船:上面建造楼的大船。
5、汾河:起源于山西宁武,西南流至河津西南入黄河。
6、棹:船桨。这里代指船。
赏析: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为第一层,点出季节时令特点,秋高气清,天上飘飞着几团白云,那一行行的大雁鸣叫着向南归去,大地上树叶凋落,草木枯黄,是深秋的时候了。这两句状物描景,有色彩形象,有流动感,念来自然平易,而句式结构又十分紧促干练,起、飞、落、归这几个动词的组合,直给人以物换星移的紧迫感。此后曹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和唐秋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等诸如此类的佳句,无不受到《秋风辞》的启示,而兀出一定的继承、借鉴关系。
三、四句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为第二层,是作者的因景联想和中心情思,兰草的秀丽,菊花的清香,各有千秋,耐人品味。春兰秋菊自有盛时,作者观赏的情趣和心态可以相见。接着作者由对花木的观赏,引发起对佳人的怀念,这种由物到人的移情,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是常用的手法,如屈原《离骚》有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子。怀佳人兮不能忘里的佳人不仅仅局限在字面的本身,它也可以包容了作者对事业的追求心愿,正象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的高洁一样。难怪沈德潜读后要批出《离骚》遗响的四个字来。
五、六、七句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为第三层,是泛舟中流的生动描绘。汉武帝与群臣祭祠后土之后,坐着楼船渡过汾河,但见河中心翻滚起白色的鳞鳞水波,这时楼船上宴饮正酣,箫鼓齐鸣,乐工歌伎们唱着舞着,与那艄公划船的声音上下相应和,不绝于耳。这一层每句均包含两个动词,依次泛、济、横、扬、鸣、发的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彩绘得声情并茂,呼之欲出。
八、九句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为第四层,是作者本次行幸河东,乐极哀来的深沉感慨。过分的欢乐之后,又带给人哀怨的心绪,青春难再,老之将至,因而不得不及时行乐了。这一描状自然景物后的思想归结,仍没有摆脱了古代骚人墨客的低沉情调。正象汉武帝本人一样,既有平南越、斥匈奴、兴太学、崇儒术的文治武功,又有敬神仙、请方士,因横征暴敛至使流民愈多,盗贼分行的过错(见《汉书》卷四十六《石庆传》),所以这首《秋风辞》既有不少自然流畅,使人成诵难忘的秀句,又有叹息人生短暂的虚无色彩。
诗开篇写道: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阵阵秋风卸白云而飞,岸边的树木已不复葱郁,然而纷纷飘坠的金色的落叶,为秋日渲染了一副斑斓的背景。大雁苍鸣,缓缓掠过樯桅短短两句,清远流丽。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秋风百代情至之宗。秋日乃惹人思情,虽有幽兰含芳,秋菊斗艳,然凋零的草木,归雁声声,勾起汉武帝对佳人不尽的思念之情: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此句写的缠绵流丽乃一诗之精华,正如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三:此辞有感秋摇落系念仙意。怀佳人句,一篇之骨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三句,竭力描写汉武帝泛舟中流、君臣欢宴景致。当楼船在汾河中流疾驶,潺缓的碧水,顿时扬起一片白色的波浪。在酒酣耳热之际,不禁随着棹橹之声叩舷而歌。
紧接着却出现了欢乐极兮哀情多。君临天下,当藐视一世,俯视天地之间,应慨然得意忘形尔。何来如此幽情哀音?王尧衢《古诗合解》卷一一语道破:乐极悲来,乃人情之常也。愁乐事可复而盛年难在。武帝求长生而慕神仙,正为此一段苦处难谴耳。念及此而歌啸中流,顿觉兴尽,然自是绝妙好辞原来,即便是君王也免不了生老病死,眼前的尊贵荣华终有尽时,人生老之将至,所有一切也会随着死亡不复存在,所以又怎能不因为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而忧伤呢?
感谢您阅读“迷你句子网”的《刘攽: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合适的诗句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jzd3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毕业后寄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