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写作时,很多人喜欢引用诗句,而诗句其实是诗词中的一句。一般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通过阅读古诗词,有助于提高我们现代汉语的写作和鉴赏能力。那么,你会不会也去写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鼎:画”,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画》

作者:高鼎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释:

1、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2、惊:吃惊,害怕。

翻译: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

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

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妍斗艳,

人走近,

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赏析: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远看山有色,

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

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不仅仅是如此,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

jZD365.cOm更多诗句编辑推荐

王维:画


《画》

作者:王维

原文: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注释:

1、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2、惊:吃惊,害怕。

翻译: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

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赏析: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全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

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

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不仅仅是如此,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

刘辰翁:宝鼎现


《宝鼎现》

刘辰翁

红妆春骑,

踏月影竿旗穿市。

望不尽、楼台歌舞,

习习香尘莲步底。

箫声断、约彩鸾归去,

未怕金吾呵醉。

甚辇路、喧阗且止,

听得念奴歌起。

父老犹记宣和事,

抱铜仙清泪如水。

还转盼沙河多丽。

滉漾明光连邸第,

帘影冻散红光成绮。

月浸葡萄十里,

看往来,

神仙才子,

肯把菱花扑碎。

肠断竹马儿童,

空见说、三千乐指。

等多时春不归来,

到春时欲睡。

又说向灯前拥髻,

暗滴鲛珠坠。

便当日亲见《霓裳》,

天上人间梦里。

赏析:

此词为元夕感怀旧事,悼念故国之作。全词三片分写北宋、南宋及宋亡后三段不同时空的元宵情景,于对比中生发故国之思。上片写北宋宣和年间元宵盛况。中片以父老犹记交待上片所写乃宣和事,过渡到对南宋元宵的描写。下片以断肠二字总上挽下,写出词人对大宋覆灭,儿童竹马嬉戏不解亡国之痛的极度悲伤;春不归来指大宋故国之春一去不返,因而元宵之春到来,也颇感无味,竟在昏然欲睡中度过,流露出词人一腔国破家亡的萧条与凄哀。又说四句以拥髻生哀,暗滴珠泪写出宋亡后元宵之断肠与怅恨,年少者空闻三千乐指之盛世,自叹生不逢辰,年老者纵然亲见霓裳乐舞之繁华又当如何?都不过是天上人间如一梦而已,梦里繁华、梦破凄凉,传达出词人深巨而无奈的社稷沦亡之痛。全词以丽词写哀,炼金错采,绚烂极矣;而一二今昔之感处,尤觉韵味深长(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杜甫:画鹰


《画鹰》

作者:杜甫

原文: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释:

1、素练:作画用的白绢。风霜:指秋冬肃杀之气。这里形容画中之鹰凶猛如挟风霜之杀气。

2、画作:作画,写生。殊:特异,不同凡俗。

3、耸身:即竦身。是收敛躯体准备搏击的样子。思狡免:想捕获狡兔。

4、侧目:斜视。似愁胡:形容鹰的眼睛色碧而锐利。因胡人(指西域人)碧眼,故以此为喻。愁胡:指发愁神态的胡人。孙楚《鹰赋》:深目峨眉,状如愁胡。

5、绦: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镟:金属转轴,指鹰绳另一端所系的金属环。堪摘:可以解除。

6、轩楹:堂前窗柱,指悬挂画鹰的地方。势可呼:画中的鹰势态逼真,呼之欲飞。

7、何当:安得,哪得。这里有假如的意思。击凡鸟:捕捉凡庸的鸟。

8、平芜:草原。

翻译:

洁白的画绢上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

原来是画鹰矫健不凡仿佛挟风带霜而起。

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兔子似的,

苍鹰的眼睛侧目而视和猢狲的眼睛相似。

苍鹰神采飞扬可摘除系着私绳的铜环,

悬挂在杆楹上的画鹰气势灵动能呼出。

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

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

赏析:

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713年741年(开元年间)的末期,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这是一首题画诗,句句是鹰,句句是画(《杜诗解》)。与《房兵曹胡马》约作于同时。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曲尽其妙(《瀛奎律髓》),从而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画上题诗,是中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画面上题诗,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为画题诗自唐代始,但当时只是以诗赞画,真正把诗题在画上,是宋代以后的事。不过,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其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之多与影响之大,在整个唐代没有超过他的人。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种肃杀之气,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的起笔说: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这是正起。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所以叫作倒插法。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读者。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的起笔说: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画鹘行》的起笔说: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的起笔说:沱水临中座,岷山到北堂。这些起笔诗句都能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颔联的?身就是竦身。侧目,句见《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号曰苍鹰。又见孙楚《鹰赋》:深目蛾眉,状如愁胡。再见傅玄《猿猴赋》:扬眉蹙额,若愁若嗔。杜甫这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颈联绦镟的绦是系鹰用的丝绳;镟是转轴,系鹰用的金属的圆轴。轩楹是堂前廊柱,此指画鹰悬挂之地。这两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像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写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作者用真鹰来作比拟,以这两联诗句,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

以上这两联中,思与似、摘与呼两对词,把画鹰刻画得极为传神。思写其动态,似写其静态,摘写其情态,呼写其神态。诗人用字精工,颇见匠心。通过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把画鹰描写得同真鹰一样。是真鹰,还是画鹰,几难分辨。但从堪与可这两个推论之词来玩味,毕竟仍是画鹰。

最后两句进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思想。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毛血句,见班固《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至于凡鸟,张上若说: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这是把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由此看来,此诗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作者在《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一诗的结尾,同样寄寓着他自己的感慨:为君除狡兔,会是翻鞲上。

总起来看,这首诗起笔突兀,先勾勒出画鹰的气势,从画作殊兴起中间两联对画鹰神态的具体描绘,而又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题。浦起龙《读杜心解》评价说:起作惊疑问答之势。?身、侧目此以真鹰拟画,又是贴身写。堪摘、可呼,此从画鹰见真,又是饰色写。结则竟以真鹰气概期之。乘风思奋之心,疾恶如仇之志,一齐揭出。这首诗不仅章法谨严,而且形象生动,寓意深远,是题画诗的杰作。

画的诗意


画的诗意

《画》

作者:王维

原文: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释:

1、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2、惊:吃惊,害怕。

诗意: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

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

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

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赏析: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全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

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

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不仅仅是如此,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

郑思肖:画菊


《画菊》

作者: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翻译:

菊花开放的时候,百花已经凋谢。

只有她独自开在稀疏的篱笆旁边,

让人心生喜悦,觉得与众不同。

更不同的是菊花宁愿保留芬芳枯死枝头,

也决不被北风吹落。

赏析:

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以自喻,这首《画菊》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从形象审美的完整程度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

当然,陆游、朱淑贞的诗都是好诗,但三诗并立,郑思肖这两句诗的忧愤,则更为深广。

这首诗句用于表达民族气节、忠贞爱国时显得分外贴切。

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作者:杜甫

原文: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

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注释:

1、王宰:唐代画家,四川人,善画山水树石。

2、能事:十分擅长的事情。

3、昆仑:传说中西方神山。方壶:神话中东海仙山。这里泛指高山,并非实指。

4、巴陵:郡名。唐天宝、至德年间改岳州为巴陵郡,治所在今湖南省岳阳市,地处洞庭湖东。日本东:日本东面的海域。

5、赤岸:地名。这里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江湖的岸。赤:一作南。

6、浦溆:岸边。

7、亚:通压,俯偃低垂。

8、远势:指绘画中的平远、深远、高远的构图背景。

9、论:一作行,一作千。

10、并州:地名。唐朝时期的河东道,即今山西太原,当地制造的剪刀非常有名,有所谓并州剪。

翻译:

十天画完一条河,五天画完一块石头。他作画不愿受时间的催逼,贸然从事,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后,才从容不迫地将真迹留于人间。挂在高堂白壁上的昆仑方壶图,山岭峰峦,巍峨高耸,蔚为壮观。图中的江水以洞庭湖的西部为源头,一直绵延流向日本东部的海面,犹如一条银丝带,场面十分壮观,岸边的水势非常浩渺,纵目望去,好似天水相接,连为一体,与银河相通。画面上云雾迷漫,飘忽不定,云团飞动。在狂风激流中,渔人正奋力驾船向岸边驶去,山上的大树被狂风吹得倾斜了。王宰的画在构图、布局等方面堪称天下第一,他能在一尺见方的画面上绘出万里江山的景象,就好像用并州的剪刀把吴淞江的江水剪来了一半!

赏析:

杜甫定居成都期间,认识四川着名山水画家王宰,应邀约于上元元年(760)作这首题画诗。王的原作没有传世,然而由于杜甫熟悉王宰的人品及其作品,通过他的神来之笔,仿佛为后人再现了这幅气势恢宏的山水图,诗情画意,无不令人赏心悦目。

首四句先不谈画,极力赞扬王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他不愿受时间的催迫,仓猝从事,十日五日才画一水一石。只在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后,胸有成竹,意兴所到,才从容不迫地挥毫写画,留下真实的笔迹于人间。这真是大家风度,笔墨自然高超。然后诗人进而描写挂在高堂白壁上的昆仑方壶图。昆仑,传说中西方神山。方壶,神话中东海仙山。这里泛指高山,并非实指。极西的昆仑和极东的方壶对举,山岭峰峦,巍峨高耸,由西至东,高低起伏,连绵不断,纵横错综,蔚为壮观。画面空间非常辽远广阔,构图宏伟,气韵生动,给人以雄奇壮美的感受。壮哉一词,表达了诗人观画时的美感体会和由衷的赞叹。此图显然不是某一山岳的实地写生,而是祖国崇山峻岭在艺术上集中的典型概括,带有中国山水画想象丰富、构图巧妙的特色。

中间五句,杜甫从仄声韵转押平声东、钟韵,用昂扬铿锵的音调描摹画面上的奇伟水势,与巍巍群山相间,笔墨酣畅淋漓。巴陵洞庭日本东句中连举三个地名,一气呵成,表现图中江水从洞庭湖的西部起,一直流向日本东部海面,源远流长,一泻千里,波澜壮阔。诗里的地名也不是实指而是泛指,是艺术上的夸张和典型概括。赤岸水与银河通和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出塞》)有异曲同工之妙,江岸水势浩瀚渺远,连接天际,水天一色,仿佛与银河相通。这里形容水势的壮美,与上面描绘山势的雄奇相呼应,山水一体,相得益彰。中有云气随飞龙句,语意出《庄子。逍遥游》:姑射山有神人,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古书也有云从龙的说法。这里指画面上云气迷漫飘忽,云层团团飞动。诗人化虚为实,以云气烘托风势的猛烈,使不易捉摸的风力得以形象地体现出来。笔势自然活泼。在狂风激流中,渔人正急急驾舟驶向岸边躲避,山上树木被掀起洪涛巨浪的暴风吹得低垂俯偃。山木尽亚洪涛风,亚,通压,俯偃低垂;着一亚字,便把大风的威力表现得活灵活现。诗人着意渲染风猛、浪高、水急,使整个画面神韵飞动。

这样巨大的艺术魅力是怎样产生的呢?诗人进一步评论王宰无与伦比的绘画技巧: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远势,指绘画中的平远、深远、高远的构图背景。诗人高度评价王宰山水图在经营位置、构图布局及透视比例等方面旷古未有的技法,在尺幅画面上绘出了万里江山景象。咫尺应须论万里,此论亦可看作诗人以极为精炼的诗歌语言概括了我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富有美学意义。诗人深为这幅山水图的艺术魅力所吸引: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诗人极赞画的逼真,惊叹道:不知从哪里弄来锋利的剪刀,把吴淞江水也剪来了!结尾两句用典,语意相关。相传晋索靖观赏顾恺之画,倾倒欲绝,不禁赞叹: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松江半幅练纹归去。杜甫在这里以索靖自比,以王宰画和顾恺之画相提并论,用以赞扬昆仑方壶图的巨大艺术感染力,写得含蓄简练,精绝无比。

这首歌行体诗,写得生动活泼,挥洒自如。诗情画意融为一体,也不知何者是诗,何者为画,可谓天衣无缝。清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读老杜入峡诸诗,奇思百出,便是吴生王宰蜀中山水图。自来题画诗亦惟此老使笔如画。可见杜甫题画诗历来为人称道,影响很大。

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作者:杜甫

国初已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

将军得名三十载,人间又见真乘黄。

曾貌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雳。

内府殷红玛瑙盘,婕妤传诏才人索。

盘赐将军拜舞归,轻纨细绮相追飞。

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

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时郭家狮子花。

今之新图有二马,复令识者久叹嗟。

此皆骑战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

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

霜蹄蹴踏长揪间,马官厮养森成列。

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

借问苦心爱者谁,后有韦讽前支遁。

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

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

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

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龙媒去尽鸟呼风。

注释:

1、江都王:李绪,唐太宗之侄,故云国初。

2、支遁:东晋名僧,字道林,本姓关。

3、翠华: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毛作装饰的旗帜。

译文:

开国以来善画鞍马的画家中,

画技最精妙传神只数江都王。

曹将军画马出名已有三十载,

人间又见古代真正神马乘黄。

他曾描绘玄宗先帝的照夜白,

画得象池龙腾飞十日声如雷。

皇宫内库珍藏的殷红玛瑙盘,

婕妤传下御旨才人将它取来。

将军接受赐盘叩拜皇恩回归,

轻纨细绮相继赐来快速如飞。

贵戚们谁得到曹将军亲笔迹,

谁就觉得府第屏障增加光辉。

当年唐太宗着名宝马拳毛。

近代郭子仪家中好驹狮子花。

而今新画之中就有这两匹马,

使得识马的人久久感慨赞夸。

这都是战骑以一胜万的好马,

展开画绢如见奔马扬起风沙。

其余七匹也都是特殊而奇绝,

远远看去象寒空中飘动烟雪。

霜蹄骏马蹴踏在长楸大道间,

专职马倌和役卒肃立排成列。

可爱的九匹马神姿争俊竞雄,

昂首阔视显得高雅深沉稳重。

请问有谁真心喜爱神姿骏马?

后世韦讽前代支遁名传天下。

想当年玄宗皇上巡幸新丰宫,

车驾上羽旗拂天浩荡朝向东。

腾飞跳跃精良好马有三万匹,

匹匹与画图中马的筋骨雷同。

譬如河宗献宝之后穆王归天,

唐玄宗再也不能去射蛟江中。

你没看见金粟堆前松柏林里,

良马去尽徒见林鸟啼雨呼风。

赏析:

此诗是在代宗广德二年作于成都。时诗人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自有人世沧桑,浮生若梦之感。因而在诗中明以写马,暗以写人。写马重在筋骨气概,写人寄托情感抱负。赞九马图之妙,生今昔之感,字里行间流露作者对先帝忠诚之意。

在章法上错综绝妙。第一段四句先赞曹氏画技之高超。第二段八句追叙曹氏应诏画马时所得到荣誉和宠幸。第三段十句,写九马图之神妙及各马之姿态。第四段八句是照应第二段先帝的伏笔,从而产生今昔迥异之感。

诗以奇妙高远开首,中间翻腾跌宕,又以突兀含蓄收尾。写骏马极为传神,写情感神游题外,感人至深,兴味隽永。浦起龙《读杜心解》说:身历兴衰,感时抚事,惟其胸中有泪,是以言中有物。此言极是。

诗经:崧高


《诗经:崧高》

崧高维岳,骏极于天。

维岳降神,生甫及申。

维申及甫,维周之翰。

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亹亹申伯,王缵之事。

于邑于谢,南国是式。

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

登是南邦,世执其功。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

因是谢人,以作尔庸。

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

王命傅御,迁其私人。

申伯之功,召伯是营。

有俶其城,寝庙既成。

既成藐藐,王锡申伯。

四牡蹻々,钩膺濯濯。

王遣申伯,路车乘马。

我图尔居,莫如南土。

锡尔介圭,以作尔宝。

往近王舅,南土是保。

申伯信迈,王饯于郿。

申伯还南,谢于诚归。

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

以峙其粻,式遄其行。

申伯番番,既入于谢。

徒御啴々。

周邦咸喜,戎有良翰。

不显申伯,王之元舅,

文武是宪。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

揉此万邦,闻于四国。

吉甫作诵,其孔硕。

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注释:

1、崧:又作嵩,山高而大。维:是。岳:特别高大的山。毛传:岳,四岳也。东岳岱,南岳衡,西岳华,北岳恒。

2、骏:大。极:至。

3、维:发语词。

4、甫:国名,此指甫侯。其封地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申:国名,此指申伯。其封地在今河南南阳北。

5、翰:干之假借,筑墙时树立两旁以障土之木柱。

6、于:犹为。蕃:即藩,藩篱,屏障。

7、宣:垣之假借。

8、亹亹:勤勉貌。

9、缵:践之借,任用。

10、前一于字:为,建。谢:地名,在今河南唐河南。

11、式:法。

12、召伯:召虎,亦称召穆公,周宣王大臣。

13、定:确定。

14、登:升。

15、执:守持。功:事业。

16、因:依靠。

17、庸:通墉,城墙。

18、彻:治理。此指划定地界。

19、傅御:诸侯之臣,治事之官,为家臣之长。

20、私人:傅御之家臣。

21、俶:厚貌,一说建造。

22、寝庙:周代宗庙的建筑有庙和寝两部分,合称寝庙。

23、藐藐:美貌。

24、锡:同赐。

25、牡:公马。蹻蹻:强壮勇武貌。

26、钩膺:即樊缨,马颈腹上的带饰。濯濯:光泽鲜明貌。

27、遣:赠送。

28、路车:诸侯乘坐的一种大型马车。路,同辂。乘马:四匹马。四马一车为一乘。

29、图:图谋,谋虑。

30、介:亦作玠,大。圭:古代玉制的礼器,诸侯执此以朝见周王。

31、□辶+丌,、:语助词,相当于哉。

32、保:保有。

33、信:真。迈:行。

34、饯:备酒食送行。郿:古地名,在今陕西眉县东渭水北岸。当时宣王在岐周,郿在歧周东南,申伯封国之谢又在郿之东南,故宣王为申伯在岐周之郊郿地饯行。

35、谢于诚归:即诚归于谢。

36、峙:本作偫,或作庤,又作畴,储备。粻:米粮。

37、遄:加速。

38、番番:勇武貌。

39、徒:徒行之士兵。御:御车之士兵。啴啴:众盛貌。

40、戎:汝,你。或训大。

41、不:通丕,太。显:显赫。

42、元舅:长舅。

43、宪:法式,模范。

44、柔惠:温顺恭谨。

45、揉:即柔,安。

46、吉甫:尹吉甫,周宣王大臣。诵:同颂,颂赞之诗。

47、其:是,此。孔硕:指篇幅很长。孔,很;硕,大。

48、风:曲调。肆好:极好。

译文:

巍峨四岳是大山,高高耸峙入云天。

神明灵气降四岳,甫侯申伯生人间。

申伯甫侯大贤人,辅佐王室国桢干。

藩国以他为屏蔽,天下以他为墙垣。

申伯勤勉能力强,王委重任理南疆。

分封于谢建新邑,南方藩国有榜样。

周王下令给召伯,申伯新居来丈量。

申伯升为南国长,子孙继承福祚享。

周王下令给申伯,要树表率于南国。

依靠谢地众百姓,修筑封地新城郭。

周王下令给召伯,申伯田界重划过。

周王下令给傅御,迁去家臣同生活。

申伯建邑大工程,全靠召伯苦经营,

墙垣厚实是坚城。

宗庙也已修筑好,富丽堂皇面貌新。

周王有物赐申伯,四马驾车真健劲,

带饰樊膺闪闪明。

周王赏赉给申伯,大车驷马物品多。

我已考虑你居处,不如南方最适合。

郑重赐你大玉圭,镇国之宝永不磨。

尊贵王舅请前往,回到南方安邦国。

申伯出发果动身,周王郿地来饯行。

申伯如今回南国,去往谢邑即启程。

周王下令给召伯,去把申伯疆界定。

路上粮草要备足,保证供给快驰骋。

申伯勇武有豪情,前往谢邑入新城,

步卒车骑军容盛。

周邦人民皆欢喜,国有栋粱得安宁。

尊贵显赫贤申伯,周王元舅封疆臣,

文武双全人崇敬。

申伯德高望又隆,品端行直温且恭。

安抚万邦功劳大,誉满四海人赞颂。

吉甫创作这首诗,篇幅既长情亦重。

曲调典雅音节美,赠送申伯纪大功。

赏析:

这首诗,《毛诗序》以为是尹吉甫美宣王,但吴闿生却认为是讥刺。他在《诗义会通》中说:案《崧高》、《烝民》二诗,微指略同。皆讥宣王疏远贤臣,不能引以自辅,语虽褒美,而意指具在言外,所以为微文深意。《序》皆未能发其义。《烝民》语意较显,汉儒犹有知之者,此篇则喻者益少。然二篇笔意相似,惟此为弥隐耳。先大夫曰:迭称王命,所以深着王之远贤。郑笺云:申伯忠臣,不欲离王室。最得其旨。殆三家遗说,郑偶采及之,非毛义也。不显申伯三句,先大夫曰:深惜其远去也。这首诗应是尹吉甫赠给在王室为卿士而又出为方伯的申伯的。其旨意是歌颂申伯辅佐周室、镇抚南方侯国的功劳。同时也写了宣王对申伯的优渥封赠及不同寻常的礼遇。西周末期,其南方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等侯国。由于王室卑微,这其中一些渐渐强大起来的诸侯并不怎么顺从王室,叛乱时有发生,所以派谁去统领侯国,安抚南方,对当时的周王室来说,就是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了。申国为周初所封,西周末年依然强大,在众侯国中有一定的威望。申伯入朝为卿士,在朝中有很高威信。鉴于当时的形势,再加上申伯是王室贵戚宣王元舅、,故宣王改大其邑,派他去作南方方伯。所以,宣王分封申伯于谢,有其政治目的,完全是以巩固周王室的统治为出发点的。清人李黼平《毛诗纳义》曰:自共和时,荆楚渐张,故召穆公有追荆至洛之役。宣王时,势当又炽,南方诸侯必有畔而从之者,故加申伯为侯伯,以为连属之监,一时控制之宜,抚绥之略,皆于此诗见焉。尹吉甫为什么对分封申伯于谢之事加以郑重叙写,周王为什么在分封时反覆叮咛、殷勤眷注,为什么京师之人看到申伯启程欢欣鼓舞,知道了上述情况,就不难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从布局谋篇及结构上看,这首诗有明确的线索,一定的顺序。全诗八章。首章叙申伯降生之异,总叙其在周朝的地位和诸侯中的作用。次章叙周王派召伯去谢地相定申伯之宅。三章分述宣王对申伯、召伯及傅御之命。四章写召伯建成谢邑及寝庙。五章为周王期待申伯为天子效命的临别赠言。六章叙宣王在郿地为申伯饯行。七章叙申伯启程时的盛况。末章述申伯荣归封地,不负重望,给各国诸侯们作出了榜样,并点明此诗作意。可以看出,作者是以王命为线索,以申伯受封之事为中心,基本按照事件发展的经过来进行叙写的。但由于要表示宣王对申伯的宠眷倚重,故诗中又每事申言,不厌句义重复,可以说这是《崧高》一诗的显着特征。严粲《诗缉》说:此诗多申复之词,既曰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又曰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既曰南国是式,又曰式是南邦。既曰于邑于谢,又曰因是谢人,以作尔庸。既曰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又曰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既曰谢于诚归,又曰既入于谢。既曰登是南邦,世执其功,又曰南土是保。既曰四牡蹻蹻,钩膺濯濯,又曰路车乘马。此诗每事申言之,写丁宁郑重之意,自是一体,难以一一穿凿分别也。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两句,孔颖达疏曰:此复云王命召伯者,召伯营谢既成,遣使报王,王知城郭既了,又复命以此事。顾广誉《学诗详说》评曰:此以辞害意也。只是一时一事,此乃溯原申伯之归谢所由得遄行耳。《集传》谓:召伯之营谢也,则已敛其税赋,积其餱粮,使庐市有止宿之委积,故能使申伯无留行也。盖举其国中之峙粻,而在道固不待言矣。正因为孔颖达不视王命为一体,强加分别,附会穿凿,所以招致顾氏之讥。

这首诗的起首二句崧高维岳,骏极于天为后人所激赏。方玉润说:起笔峥嵘,与岳势竞隆。又曰:发端严重庄凝,有泰山岩岩气象。中兴贤佐,天子懿亲,非此手笔不足以称题。后世杜甫呈献巨篇,专学此种。《诗经原始》、既指出起句的艺术特征,又点明了它的用意和深远影响。读此二句,首先让读者联想起的倒不是杜甫的呈献巨篇,而是其《咏怀古迹》第一首的开头两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及其评语。有人说这二句: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又有人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崧高》的作者在诗里是要努力把申伯塑造成资兼文武,望重屏藩,论德则柔惠堪嘉,论功则蕃宣足式的盖世英雄,所以以此二句发端,就显得称题切旨,可谓气势雄伟,出手不凡。杜诗与此机杼正同,波澜不二。后世诗中除老杜这一联外,能具此神理而堪与之比肩者实寥寥无几。

高适的诗


高适的诗

1、《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人日寄杜二拾遗》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3、《入昌松东界山行》

鸟道几登顿,马蹄无暂闲。

崎岖出长坂,合沓犹前山。

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

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

4、《塞上》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

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5、《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6、《送别》

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

萤飞木落何淅沥,此时梦见西归客。

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

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

7、《送兵到蓟北》

积雪与天迥,屯军连塞愁。

谁知此行迈,不为觅封侯。

8、《送蔡山人》

东山布衣明古今,自言独未逢知音。

识者阅见一生事,到处豁然千里心。

看书学剑长辛苦,近日方思谒明主。

斗酒相留醉复醒,悲歌数年泪如雨。

丈夫遭遇不可知,买臣主父皆如斯。

我今蹭蹬无所似,看尔崩腾何若为。

9、《送蔡少府赴登州推事》

胶东连即墨,莱水入沧溟。

国小常多事,人讹屡抵刑。

公才征郡邑,诏使出郊垧。

标格谁当犯,风谣信可听。

峥嵘大岘口,逦迤汶阳亭。

地迥云偏白,天秋山更青。

祖筵方卜昼,王事急侵星。

劝尔将为德,斯言盖有听。

10、《秋日作》

端居值秋节,此日更愁辛。

寂寞无一事,蒿莱通四邻。

闭门生白发,回首忆青春。

岁月不相待,交游随众人。

云霄何处托,愚直有谁亲。

举酒聊自劝,穷通信尔身。

11、《送董判官》

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

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

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

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12、《送桂阳孝廉》

桂阳年少西入秦,数经甲科犹白身。

即今江海一归客,他日云霄万里人。

13、《送李侍御赴安西》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14、《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赋得征马嘶》

征马向边州,萧萧嘶不休。

思深应带别,声断为兼秋。

歧路风将远,关山月共愁。

赠君从此去,何日大刀头。

15、《送裴别将之安西》

绝域眇难跻,悠然信马蹄。

风尘经跋涉,摇落怨暌携。

地出流沙外,天长甲子西。

少年无不可,行矣莫凄凄。

16、《辟阳城》

荒城在高岸,凌眺俯清淇。

传道汉天子,而封审食其。

奸淫且不戮,茅土孰云宜。

何得英雄主,返令儿女欺。

母仪良已失,臣节岂如斯。

太息一朝事,乃令人所嗤。

17、《别从甥万盈》

诸生曰万盈,四十乃知名。

宅相予偏重,家丘人莫轻。

美才应自料,苦节岂无成。

莫以山田薄,今春又不耕。

18、《别崔少府》

知府少得意,汶上掩柴扉。

寒食仍留火,春风未授衣。

皆言黄绶屈,早向青云飞。

借问他乡事,今年归不归。

19、《别韦兵曹》

离别长千里,相逢数十年。

此心应不变,他事已徒然。

惆怅春光里,蹉跎柳色前。

逢时当自取,看尔欲先鞭。

20、《东平旅游,奉赠薛太守二十四韵》

颂美驰千古,钦贤仰大猷。

晋公标逸气,汾水注长流。

神与公忠节,天生将相俦。

青云本自负,赤县独推尤。

御史风逾劲,郎官草屡修。

鹓鸾粉署起,鹰隼柏台秋。

出入交三事,飞鸣揖五侯。

军书陈上策,廷议借前筹。

21、《独孤判官部送兵》

饯君嗟远别,为客念周旋。

征路今如此,前军犹眇然。

出关逢汉壁,登陇望胡天。

亦是封侯地,期君早着鞭。

22、《古歌行》

君不见汉家三叶从代至,高皇旧臣多富贵。

天子垂衣方晏如,庙堂拱手无馀议。

苍生偃卧休征战,露台百金以为费。

田舍老翁不出门,洛阳少年莫论事。

高适:塞上听吹笛


《塞上听吹笛》

作者:高适

原文: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释:

1、塞上:指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边塞。此诗题一作《塞上闻笛》,又作《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

2、雪净:冰雪消融。

3、胡天:指西北边塞地区。胡是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

4、牧马:放马。西北部民族以放牧为生。牧马还:牧马归来。一说指敌人被击退。

5、羌(qiāng)笛:羌族管乐器。

6、戍楼:报警的烽火楼。

7、梅花何处落:此句一语双关,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这里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

8、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

翻译:

冰雪融尽,

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

月光皎洁,

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

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曲》飘向何处?

它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

赏析:

汪中《述学内篇》说诗文里数目字有实数和虚数之分,近世学者进而谈到诗中颜色字亦有实色与虚色之分。高适在这首诗中写景就有虚景与实景之分,他用明快、秀丽的基调,丰富奇妙的想象,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使这首边塞诗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

此诗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但首先却展现出冰雪铺凝的广袤胡天,然后再在明月与戍楼之间托出羌笛之声,在荒漠塞外与故乡春色的鲜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缕缕乡思。但这乡思却略无哀怨,而是随着一夜风吹渗满整个关山,以可见的壮伟景观的实态体现出巨大的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近,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诗人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下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这首七言绝句,由雪净月明的实景写到梅花纷飞的虚景,虚实相生,搭配和谐,共同营构出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诗中的思乡之情含蓄隽永,委婉深沉,令人咀嚼不尽。

相信《高鼎:画》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迷你句子网”是您了解诗句,节日祝福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jzd3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画优美句子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