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我们在学习中,时常会遇到各种诗句,诗句是诗词的一部分。古诗的特点有:句子的整齐、平仄和对仗、词藻和句法、节奏和韵律。通过阅读古诗词,有助于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那么,对于诗句的名句你都知道哪些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杜甫:题张氏隐居·之子时相见,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题张氏隐居之子时相见》

作者:杜甫

原文: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赏析:

原作共两首,第一首是七律,殆初识张君时作,形容他的为人。这是第二首,大约跟张氏已很相熟了,所以开首便道之子时相见,《杜诗镜铨》以为当是数至后再题,《杜诗详注》以为往来非一度矣,皆是。

虽是一首应酬之作,却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情味与风趣。这首诗直说与用典双管齐下。直说与用典是古诗常用的两种表现方法,如不能分辨,诗意便不明白。在这里却两两密合。假如当作直说看,那简直接近白话;假如当作用典看,那又大半都是些典故,所谓无一句无来历。但这是形迹,杜诗往往如此,不足为奇。它能够有风趣,方是真正的难得。

如之子翻成白话当说这人或这位先生,但之子却见《毛诗》。第三句,池中鲤鱼很多,游来游去;第四句鹿在那边吃草呦呦地叫;但鳣(zhān毡)鲔发发(bō拨),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并见《毛诗》。用经典成语每苦迂腐板重,在这儿却一点也不觉得,故前人评:三四驱遣六艺却极清秀。而且鹿鸣原诗有宴乐嘉宾之意,所以这第四句虽写实景,已景中含情,承上启下了。

杜酒一联,几乎口语体,偏又用典故来贴切宾主的姓。杜康是创制秫酒的人。张公大谷之梨,见潘岳《闲居赋》。他说,酒本是我们杜家的,却偏偏劳您来劝我;梨本是你们张府上的,自然在园中边摘边吃,不必向外找哩。典故用得这般巧,显出主人的情重来,已是文章本天成,尤妙在说得这样轻灵自然。《杜诗镜铨》说:巧对,蕴藉不觉。慰藉不觉正是风趣的一种铨表。

诗还用透过一层的写法。文章必须密合当时的实感,这原是通例。但这个现实性却不可呆看,有些地方正以不必符合为佳。在这里即超过,超过便是不很符合。惟其不很符合,才能把情感表现得非常圆满,也就是进一步合乎现实了。这诗末联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想那前村的山路很险,又喝醉了酒,跌跌蹱蹱地回去,仿佛盲人瞎马夜半深池的光景,那有不发愁之理;所以这诗末句实在该当作归醉每应愁的,但他偏不说应愁,颠倒说无愁。究竟应愁符合现实呢,还是无愁符合现实?我们该说应愁是实;我们更应该知道无愁虽非实感,却能进一步地表现这主题──主人情重,客人致谢,宾主极欢。

在这情景下,那么不管老杜他在那天晚上愁也不愁,反正必须说无愁的。所以另外本可以有一个比较自然合理的解释,喝醉了所以不知愁;但也早被前人给否决了。《杜诗集评》引李天生说:末二句谓与张深契,故醉归忘山路之险,若云醉而不知,则浅矣。李氏的话是很对的。杜甫正要借这该愁而不愁来表示他对主人的倾倒和感谢,若把自己先形容成了一个酒糊涂,那诗意全失,不仅杀风景而已。又这一句结出首联的意思来,邀人晚兴留是这诗里主要的句子。

jzd365.coM更多诗句小编推荐

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作者:杜甫

原文: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

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注释:

1、王宰:唐代画家,四川人,善画山水树石。

2、能事:十分擅长的事情。

3、昆仑:传说中西方神山。方壶:神话中东海仙山。这里泛指高山,并非实指。

4、巴陵:郡名。唐天宝、至德年间改岳州为巴陵郡,治所在今湖南省岳阳市,地处洞庭湖东。日本东:日本东面的海域。

5、赤岸:地名。这里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江湖的岸。赤:一作南。

6、浦溆:岸边。

7、亚:通压,俯偃低垂。

8、远势:指绘画中的平远、深远、高远的构图背景。

9、论:一作行,一作千。

10、并州:地名。唐朝时期的河东道,即今山西太原,当地制造的剪刀非常有名,有所谓并州剪。

翻译:

十天画完一条河,五天画完一块石头。他作画不愿受时间的催逼,贸然从事,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后,才从容不迫地将真迹留于人间。挂在高堂白壁上的昆仑方壶图,山岭峰峦,巍峨高耸,蔚为壮观。图中的江水以洞庭湖的西部为源头,一直绵延流向日本东部的海面,犹如一条银丝带,场面十分壮观,岸边的水势非常浩渺,纵目望去,好似天水相接,连为一体,与银河相通。画面上云雾迷漫,飘忽不定,云团飞动。在狂风激流中,渔人正奋力驾船向岸边驶去,山上的大树被狂风吹得倾斜了。王宰的画在构图、布局等方面堪称天下第一,他能在一尺见方的画面上绘出万里江山的景象,就好像用并州的剪刀把吴淞江的江水剪来了一半!

赏析:

杜甫定居成都期间,认识四川着名山水画家王宰,应邀约于上元元年(760)作这首题画诗。王的原作没有传世,然而由于杜甫熟悉王宰的人品及其作品,通过他的神来之笔,仿佛为后人再现了这幅气势恢宏的山水图,诗情画意,无不令人赏心悦目。

首四句先不谈画,极力赞扬王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他不愿受时间的催迫,仓猝从事,十日五日才画一水一石。只在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后,胸有成竹,意兴所到,才从容不迫地挥毫写画,留下真实的笔迹于人间。这真是大家风度,笔墨自然高超。然后诗人进而描写挂在高堂白壁上的昆仑方壶图。昆仑,传说中西方神山。方壶,神话中东海仙山。这里泛指高山,并非实指。极西的昆仑和极东的方壶对举,山岭峰峦,巍峨高耸,由西至东,高低起伏,连绵不断,纵横错综,蔚为壮观。画面空间非常辽远广阔,构图宏伟,气韵生动,给人以雄奇壮美的感受。壮哉一词,表达了诗人观画时的美感体会和由衷的赞叹。此图显然不是某一山岳的实地写生,而是祖国崇山峻岭在艺术上集中的典型概括,带有中国山水画想象丰富、构图巧妙的特色。

中间五句,杜甫从仄声韵转押平声东、钟韵,用昂扬铿锵的音调描摹画面上的奇伟水势,与巍巍群山相间,笔墨酣畅淋漓。巴陵洞庭日本东句中连举三个地名,一气呵成,表现图中江水从洞庭湖的西部起,一直流向日本东部海面,源远流长,一泻千里,波澜壮阔。诗里的地名也不是实指而是泛指,是艺术上的夸张和典型概括。赤岸水与银河通和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出塞》)有异曲同工之妙,江岸水势浩瀚渺远,连接天际,水天一色,仿佛与银河相通。这里形容水势的壮美,与上面描绘山势的雄奇相呼应,山水一体,相得益彰。中有云气随飞龙句,语意出《庄子。逍遥游》:姑射山有神人,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古书也有云从龙的说法。这里指画面上云气迷漫飘忽,云层团团飞动。诗人化虚为实,以云气烘托风势的猛烈,使不易捉摸的风力得以形象地体现出来。笔势自然活泼。在狂风激流中,渔人正急急驾舟驶向岸边躲避,山上树木被掀起洪涛巨浪的暴风吹得低垂俯偃。山木尽亚洪涛风,亚,通压,俯偃低垂;着一亚字,便把大风的威力表现得活灵活现。诗人着意渲染风猛、浪高、水急,使整个画面神韵飞动。

这样巨大的艺术魅力是怎样产生的呢?诗人进一步评论王宰无与伦比的绘画技巧: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远势,指绘画中的平远、深远、高远的构图背景。诗人高度评价王宰山水图在经营位置、构图布局及透视比例等方面旷古未有的技法,在尺幅画面上绘出了万里江山景象。咫尺应须论万里,此论亦可看作诗人以极为精炼的诗歌语言概括了我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富有美学意义。诗人深为这幅山水图的艺术魅力所吸引: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诗人极赞画的逼真,惊叹道:不知从哪里弄来锋利的剪刀,把吴淞江水也剪来了!结尾两句用典,语意相关。相传晋索靖观赏顾恺之画,倾倒欲绝,不禁赞叹: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松江半幅练纹归去。杜甫在这里以索靖自比,以王宰画和顾恺之画相提并论,用以赞扬昆仑方壶图的巨大艺术感染力,写得含蓄简练,精绝无比。

这首歌行体诗,写得生动活泼,挥洒自如。诗情画意融为一体,也不知何者是诗,何者为画,可谓天衣无缝。清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读老杜入峡诸诗,奇思百出,便是吴生王宰蜀中山水图。自来题画诗亦惟此老使笔如画。可见杜甫题画诗历来为人称道,影响很大。

柳永:戚氏


《戚氏》

柳永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

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

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闲。

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

远道迢递,行人凄楚,

倦听陇水潺湲。

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

相应喧喧。

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

悄悄至更阑。

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

思绵绵,夜永对景,

那堪屈指暗想从前。

未名未禄,绮陌红楼,

往往经岁迁延。

帝里风光好,

当年少日,暮宴朝欢。

况有狂朋怪侣,

遇当歌对酒竞留连。

别有迅景如梭,旧游似梦,

烟水程何限?

念利名、憔悴长萦绊,

追往事、空惨愁颜。

漏箭移,稍觉轻寒,

渐呜咽、画角数声残。

对闲窗畔,

停灯向晓,抱影无眠。

赏析:

此词为抒写羁旅行役情怀的代表作。全词三片。上片首叙晚秋行旅的悲凄。以微雨、疏菊、零梧、残烟等关合秋景的意象,描摹驿馆庭轩荒寂、冷落之境。中片再叙长夜幽思,承上片夕阳而转入更阑,暗示彻夜失眠,以孤馆度日如年概括上片之凄楚悲感的沉郁、深长。下片是对年少风流旧游的回忆和对名禄羁绊的苦闷:前者以热笔写未名未禄的暮宴朝欢,后者以冷笔写利名萦绊的空惨愁颜,而借漏箭、轻寒、角声点染旧游梦破,抱影无眠的愁惨悲寒的气氛。全词铺叙展衍,结构缜密,抒情酣畅,借景点染,将今日的黄昏之悲、长夜之苦与往日的暮宴朝欢之乐交错映现,突出今昔剧变的苍凉之感。

题西林壁古诗_题西林壁苏轼


题西林壁古诗_题西林壁苏轼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2、缘:因为。

3、此山:指的是庐山。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

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

作者: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

1、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2、邸:客栈、旅店。

3、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赏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宿王昌龄隐居》

作者: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释:

1、宿:比喻夜静花影如眠。

2、谢时:辞去世俗之累。

3、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

4、群:与为伍。

译文:

清溪之水深不可测,

隐居之处只有孤云。

松林中间明月微露,

洒下清辉似为郎君。

茅亭花影睡意正浓,

芍药园圃滋生苔纹。

我也想要谢绝世俗,

来与西山鸾鹤合群。

赏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隐逸诗。开头两句写王昌龄隐居之所在、乃隐居佳境,别有洞天。中间四句写夜宿此地之后,顿生常住之情,即景生情,一目了然。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归志,决心跃然。??

全诗善于在平易的写景中,蕴含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可见炼字功深,又可作对仗效法。

喜欢《杜甫:题张氏隐居·之子时相见》一文吗?“迷你句子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诗句,同时,jzd3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氏的优美句子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