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很多小伙伴们对诗句并不陌生,它只是诗词中的一部分。诗词的写作要求是需要诗人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通过阅读古诗词,有助于开阔自己的视野,净化自身的灵魂。那么,怎样才能记住那些诗句的经典名句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杜甫:恨别"这样的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恨别》

作者:杜甫

原文: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释:

1、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2、洛城:洛阳

3、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4、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

5、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翻译:

我一别洛城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胡骑长驱直入也已经有五六年了。

草木由青便衰,我来到剑阁之外,为兵戈阻断我在江边渐渐老去。

我思念家乡,忆念胞第,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

冷落的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

令人高兴的是听说近来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

赏析:

鉴赏此诗,一要注意炼字的表达效果,二要注意表意的含蓄蕴藉,寓情于形象的描绘和叙述之中。首联中的的一别长驱颔联中的衰老等词,一方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的遭遇。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沈德潜评论此联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

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为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其中杜颖、杜观、杜丰散在各地,只有杜占随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760年(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杜甫胸怀的开阔。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jzd365.Com更多诗句延伸阅读

杜甫:新婚别


《新婚别》

作者:杜甫

原文: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注释:

1、菟丝:即菟丝子,一种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干上生长。比喻女子嫁给征夫,相处难久。

2、结发:这里作结婚解。君妻:一作妻子。

3、无乃:岂不是。

4、河阳:今河南孟县,当时唐军与叛军在此对峙。

5、身:身份,指在新家中的名份地位。唐代习俗,嫁后三日,始上坟告庙,才算成婚。仅宿一夜,婚礼尚未完成,故身份不明。

6、姑嫜:婆婆、公公。

7、藏:躲藏,不随便见外人。

8、归:古代女子出嫁称归。

9、将:带领,相随。这两句即俗语所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10、往死地:指守边赴河阳。死地:冒死之地。

11、迫:煎熬、压抑。中肠:内心。

12、苍黄:同仓皇,匆促、慌张。这里意思是多所不便,更麻烦。

13、事戎行:从军打仗。戎行:军队。

14、妇人两句:意谓妇女随军,会影响士气。扬:高昂。

15、久致:许久才制成。襦:短衣。裳:下衣。

16、不复施:不再穿。

17、洗红妆:洗去脂粉,不再打扮。

18、双翔:成双成对地一起飞翔。此句写出了女子的寂寞和对那些能够成双成对的鸟儿的羡慕。

19、错迕:错杂交迕,就是不如意的意思。

20、永相望:永远盼望重聚。表示对丈夫的爱情始终不渝。

翻译:

菟丝把低矮的蓬草和大麻缠绕,它的蔓儿怎么能爬得远!

把女儿嫁给就要从军的人哪,倒不如早先就丢在大路旁边!

我和你做了结发夫妻,连床席一次也没能睡暖;

昨天晚上草草成亲,今天早晨便匆匆告别,这婚期岂不是太短,太短!

你到河阳去作战,离家虽然不远,可已经是边防前线;

我们还没有举行拜祭祖先的大礼呀,叫人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见?

我做女儿的时光,不论黑夜还是白天,爹妈从不让我抛头露面;

有道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今我嫁到你家,爹妈盼的是平平安安!

你今天就要上战场,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间;

多想跟你一块儿去呀,只怕是形势紧急,军情多变。

你不用为新婚离别难过啊,要在战争中为国家多多出力;

我不能随你去,妇女跟着军队,恐怕会影响士气。

唉!我本是穷人家女儿,好不容易才制办了这套丝绸的嫁衣;

可从现在起我就把它脱掉,再当面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着你!

你看,天上的鸟儿都自由自在地飞翔,不论大的小的,全是成对成双;

可人世间不如意的事儿本来就多啊,但愿你和我两地同心,永不相忘!

赏析:

杜甫三别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此诗采用独白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

这首诗大致可分为三段,也可以说是三层,但是这三层并不是平列的,而是一层比一层深,一层比一层高,而且每一层当中又都有曲折。这是因为人物的心情本来就是很复杂的。第一段,从兔丝附蓬麻到何以拜姑嫜,主要是写新娘子诉说自己的不幸命运。她是刚过门的新嫁娘,过去和丈夫没见过面,没讲过话。所以语气显得有些羞涩,有些吞吞吐吐。这明显地表现在开头这两句: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新嫁娘这番话不是单刀直入,而是用比喻来引起的。这很符合她的特定身份和她这时的心理状态。兔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别的植物身上。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所以,寄生在蓬麻上的兔丝,它的蔓儿也就不能延长。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现在她嫁的是一个征夫,很难指望白头偕老,用兔丝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贴切。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是一种加重的说法,为什么这位新娘子会伤心到这步田地呢?结发为君妻以下的八句,正是申明这个问题。结发二字,不要轻易读过,它说明这个新娘子对丈夫的好歹看得很重,因为这关系到她今后一生的命运。然而,谁知道这洞房花烛之夜,却就是生离死别之时呢!头一天晚上刚结婚,第二天一早就得走,连你的床席都没有睡暖,这哪里象个结发夫妻呢?无乃太匆忙的无乃,是反问对方的口气,意即岂不是。如果是为了别的什么事,匆忙相别,也还罢了,因为将来还可以团圆,偏偏你又是到河阳去作战,将来的事且不说,眼面前,我这媳妇的身份都没有明确,怎么去拜见公婆、侍候公婆呢?古代婚礼,新嫁娘过门三天以后,要先告家庙、上祖坟,然后拜见公婆,正名定分,才算成婚。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两句,点明了造成新婚别的根由是战争;同时说明了当时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守边战争。从诗的结构上看,这两句为下文君今往死地和努力事戎行张本。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广大地区沦陷,边防不得不往内地一再迁移,而现在,边境是在洛阳附近的河阳,守边居然守到自己家门口来了,这岂不可叹?所以,我们还要把这两句看作是对统治阶级昏庸误国的讥讽,诗人在这里用的是一种婉而多讽的写法。

第二段,从父母养我时到形势反苍黄。新娘子把话题由自身进一步落到丈夫身上了。她关心丈夫的死活,并且表示了对丈夫的忠贞,要和他一同去作战。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当年父母对自己非常疼爱,把自己当作宝贝儿似的。然而女大当嫁,父母也不能藏我一辈子,还是不能不把我嫁人,而且嫁谁就得跟谁。鸡狗亦得将,将字当跟随讲,就是俗话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是现在,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你却要到那九死一生的战场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还跟谁呢?想到这些,怎能不叫人沉痛得柔肠寸断?紧接着,新娘子表示:我本来决心要随你前去,死也死在一起,省得牵肠挂肚。但又怕这样一来,不但没有好处,反而要把事情弄得糟糕,更复杂。军队里是不允许有年轻妇女的,你带着妻子去从军,也有许多不方便,我又是一个刚出门的闺女,没见过世面,更不用说是打仗了。真是叫人左右为难。这段话,刻画了新娘子那种心痛如割、心乱如麻的矛盾心理,非常曲折、深刻。

杜甫:无家别


《无家别》

作者:杜甫

原文: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谿。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

注释:

1、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开篇是以追叙写起,追溯无家的原因,引出下文。庐:即居住的房屋。但,只有,极为概括也极为沉痛地传达出安禄山乱后的悲惨景象:什么都没有,唯有一片蒿藜(也就是野草)。

2、贱子:这位无家者的自谓。阵败:指邺城之败。

3、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创语。

4、怒我啼:对我发怒且啼叫。写乡村的久已荒芜,野兽猖獗出没。

5、这句以宿鸟自比,言人皆恋故土,所以即便是困守穷栖,依旧在所不辞。

6、这句是说他又要被征去打仗。

7、携:即离。无所携,是说家里没有可以告别的人。

8、这两句是以能够服役于本州而自幸。终转迷:终究是前途迷茫,生死凶吉难料。

9、齐:齐同。这两句更进一层,是自伤语。是说家乡已经一无所有,在本州当兵和在外县当兵都是一样。

10、从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作乱到这一年正是五年。委沟溪:指母亲葬在山谷里。

11、两酸嘶:是说母子两个人都饮恨。酸嘶,失声痛哭。

12、蒸黎:指劳动人民。蒸,众。黎,黑。

翻译:

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

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

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

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

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

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

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

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

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

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

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虽然在本州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

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

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

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

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

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

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

赏析:

《无家别》和三别中的其他两篇一样,叙事诗的叙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人公。这个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

从开头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总写乱后回乡所见,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两句插在中间,将这一大段隔成两个小段。前一小段,以追叙发端,写那个自称贱子的军人回乡之后,看见自己的家乡面目全非,一片荒凉,于是抚今忆昔,概括地诉说了家乡的今昔变化。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这两句正面写今,但背后已藏着昔。天宝后如此,那么就会想到天宝前的情况。于是自然地引出下两句。那时候我里百余家,应是园庐相望,鸡犬相闻,当然并不寂寞:天宝后则遭逢世乱,居人各自东西,园庐荒废,蒿藜(野草)丛生,自然就寂寞了。一起头就用寂寞二字,渲染满目萧条的景象,表现出主人公触目伤怀的悲凉心情,为全诗定了基调。世乱二字与天宝后呼应,写出了今昔变化的原因,也点明了无家可别的根源。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两句,紧承世乱各东西而来,如闻我的叹息之声,强烈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悲伤情绪。

前一小段概括全貌,后一小段则描写细节,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承前启后,作为过渡。寻字刻画入微,旧字含意深广。家乡的旧蹊走过千百趟,闭着眼都不会迷路,如今却要寻,见得已非旧时面貌,早被蒿藜淹没了。旧字追昔,应我里百余家:寻字抚今,应园庐但蒿藜。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写贱子由接近村庄到进入村巷,访问四邻。久行承寻旧蹊来,传寻字之神。距离不远而需久行,见得旧蹊极难辨认,寻来寻去,绕了许多弯路。空巷言其无人,应世乱各东西。日瘦气惨凄一句,用拟人化手法融景入情,烘托出主人公见空巷时的凄惨心境。但对狐与狸的但字,与前面的空字照应。当年百余家聚居,村巷中人来人往,笑语喧阗;如今却只与狐狸相对。而那些狐与狸竟反客为主,一见我就脊毛直竖,冲着我怒叫,好像责怪我不该闯入它们的家园。遍访四邻,发现只有一二老寡妻还活着!见到她们,自然有许多话要问要说,但杜甫却把这些全省略了,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而当读到后面的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时,就不难想见与老寡妻问答的内容和彼此激动的表情。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这在结构上自成一段,写主人公回乡后的生活。前两句,以宿鸟为喻,表现了留恋乡土的感情。后两句,写主人公怀着悲哀的感情又开始了披星戴月的辛勤劳动,希望能在家乡活下去,不管多么贫困和孤独!

最后一段,写无家而又别离。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波澜忽起。以下六句,层层转折。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这是第一层转折;上句自幸,下句自伤。这次虽然在本州服役,但内顾一无所有,既无人为我送行,又无东西可携带,怎能不令我伤心!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这是第二层转折。近行孑然一身,已令人伤感;但既然当兵,将来终归要远去前线的,真是前途迷茫,未知葬身何处!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这是第三层转折。回头一想,家乡已经荡然一空,近行、远去,又有什么差别!六句诗抑扬顿挫,层层深入,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主人公听到召令之后的心理变化。如刘辰翁所说:写至此,可以泣鬼神矣!(见杨伦《杜诗镜铨》引)沈德潜在讲到杜甫独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时指出:又有透过一层法。如《无家别》篇中云: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无家客而遣之从征,极不堪事也;然明说不堪,其味便浅。此云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转作旷达,弥见沉痛矣。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尽管强作达观,自宽自解,而最悲痛的事终于涌上心头:前次应征之前就已长期卧病的老娘在我五年从军期间死去了!死后又得不到我的埋葬,以致委骨沟溪!这使我一辈子都难过。这几句,极写母亡之痛、家破之惨。于是紧扣题目,以反诘语作结: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意思是:已经没有家,还要抓走,叫人怎样做老百姓呢?

诗题无家别,第一大段写乱后回乡所见,以主人公行近村庄、进入村巷划分层次,由远及近,有条不紊。远景只概括全貌,近景则描写细节。第三大段写主人公心理活动,又分几层转折,愈转愈深,刻画入微。层次清晰,结构谨严。诗人还善用简练、形象的语言,写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诗中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概括性更强。蒿藜、狐狸,在这里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谁也不能容忍在自己的房院田园中长满蒿藜。在人烟稠密的村庄里,狐狸也不敢横行无忌。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仅仅十个字,就把人烟灭绝、田庐荒废的惨象活画了出来。其他如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也是富有特征性的。正因为是老寡妻,所以还能在那里苟延残喘。稍能派上用场的,如果不是事前逃走,就必然被官府抓走。诗中的主人公就是刚一回村,就又被抓走了的。诗用第一人称,让主人公直接出面,对读者诉说他的所见、所遇、所感,因而不仅通过人物的主观抒情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而且通过环境描写也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几年前被官府抓去当兵的我死里逃生,好容易回到故乡,满以为可以和骨肉邻里相聚了;然而事与愿违,看见的是一片蒿藜,走进的是一条空巷,遇到的是竖毛怒叫的狐狸,真是满目凄凉,百感交集!于是连日头看上去也消瘦了。日无所谓肥瘦,由于自己心情悲凉,因而看见日光黯淡,景象凄惨。正因为情景交融,人物塑造与环境描写结合,所以能在短短的篇幅里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当时战区人民的共同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杜甫:别房太尉墓


《别房太尉墓》

作者: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释:

1、复行役:指一再奔走。

2、近泪句:意谓泪流处土为之不干。

3、把剑句:春秋时吴季札聘晋,路过徐国,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死,遂解剑挂在坟树上而去。意即早已心许。

译文:

我东西漂泊,一再奔走他乡异土,

今日歇脚阆州,来悼别你的孤坟。

泪水沾湿了泥土,心情十分悲痛,

精神恍惚,就象低空飘飞的断云。

当年与你对棋,比你为晋朝谢安,

而今在你墓前,象季札拜别徐君。

不堪回首,眼前只见这林花错落,

离去时,听得黄莺啼声凄怆难闻。

赏析:

房在唐玄宗幸蜀时拜相。乾元元年(758)为肃宗所贬。杜甫曾为其上疏力谏,得罪肃宗,险遭杀害。宝应二年(763),房又进为刑部尚书,在路遇疾,卒于阆州。两年后。杜甫路过阆州,特为老友上坟,作此诗。

这是一首悼亡诗,抒写感伤情怀。全诗叙述了生前的交往和坟前的哀悼。前四句写坟前哀愤,后四句写临别留连。诗写得雍容典雅,又一往情深。写房句句得体,写交往字字有情。知遇深情,渗透字里行间。

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作者:杜甫

原文: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注释:

1、使君:指李剑州,当时任剑州刺史,是位有才能而未被朝廷重用的地方官,名字不详。

2、文翁:西汉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

3、李广:西汉名将。

4、滟灏:即滟滪滩,在四川奉节县东五公里瞿塘峡口,旧时是长江三峡的着名险滩。

5、仲宣楼:汉末文学家王粲在荆州避难的地方。

翻译:

你高风义节纵贯古今,

却在寥落中困在剑州不得升迁。

世人只知文翁能够移风易俗,

却往往忘记了李广一生不得封侯。

路经滟灏滩时,

我一个人双鬓蓬松地望着自己的小船在水上起起落落。

这年月兵荒马乱,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相逢呢?

也许是春风和煦的时节在仲宣楼中相见吧。

赏析:

此诗作于763年。李剑州当时任剑州刺史,是位有才能而未被朝廷重用的地方官。前一年,杜甫到过那里,和他有交往。这年,杜甫准备离蜀东行,写了这首诗寄给他。

律诗受到声律和对仗的束缚,容易流于板滞平衍,萎弱拖沓,正如刘熙载所说:声谐语俪,往往易工而难化。(《艺概诗概》)而这首七律写得纵横捭阖,转掉自如,句句提得起,处处打得通,而在拿掷飞腾之中,又能体现出精细的脉络。

诗的前半篇写李剑州,热情地歌颂了他能化俗的政绩,为他的未封侯而鸣不平。诗从高义和寥落生发出这两层意思,使读者对他那沉沦州郡的坎坷遭遇,更深为惋惜。文翁和李广,用的是两个典故。文翁政绩流传蜀中,用以比拟李剑州任剑州刺史;未封侯的李广,则和李剑州同姓。典故用得非常贴切,然而也仅仅贴切而已。可是在文翁能化俗的上面加上个但见,在李广未封侯的上面加上个焉知,但见和焉知,一呼一应,一开一阖,运之以动荡之笔,精神顿出,有如画龙点晴,立即破壁飞去。不仅如此,在历史上,李广对他自己屡立战功而未得封侯,是时刻耿耿于怀,终身为恨事的。这里却推开来,说焉知李广未封侯,这就改造了旧典,注入了新义,提高了诗的思想性。在这里,杜甫把七言歌行中纵横挥斥的笔意,创造性地运用、融化于律体之中。在杜甫诗歌里像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醉时歌》)之类的句子,正是和这首诗有着一样的波澜。

下半篇叙身世之感,离别之情,境界更大,感慨更深。诗人完全从空际着笔,写的是意想中的诗人自己将赴荆南的情景。诗人路经滟滪,见瞿塘风涛之险恶,天入沧浪,见江汉烟波之浩渺。这是他赴荆南途中所经之地。在这里,诗人并未诉说他的迟暮飘零之感,而是以一钓舟和沧浪,双蓬鬓和滟滪相对照,构成鲜明的形象,展示出一幅扁舟出峡图。如果把这两句诗比作诗中之画,那么借用杜甫另外两句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来说明画意,是颇为确切的了。尾联用仲宣楼点出诗人到了荆南以后的情形。诗人清楚地意识到他所处的时代和命运,即使到了那里,也还是和当年避难荆州的王粲一样,仍然作客依人,托身无所。而在此时,诗人回望蜀中,怀念故人,想到兵戈阻隔,相见无期,那就会更加四顾苍茫,百端交集了。

全诗由李剑州写到诗人自己,再由诗人自己的离别之情,一笔兜回到李剑州,脉络贯通,而起结转折,关合无痕。杜甫的这类诗,往往劈空而来,一起既挺拔而又沉重,有笼罩全篇的气势。写到第四句,似乎诗人要说的话都已说完,可是到了五、六两句,忽然又转换一个新的意思,开出一个新的境界。然而它又不是一泻无余,收束处,总是荡漾萦回,和篇首遥相照映,显得气固神完,而情韵不减,耐人寻味。

杜甫七律风格的基本特征,是他能在全篇之中,营造出磅礴飞动的气势;而这磅礴飞动的气势,又是和精密平整的诗律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工而能化,中律而不为律缚,从这首诗就可以体现出来。

杜甫:登楼


《登楼》

作者: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注释:

1、锦江:在今四川成都市南,岷江支流,以濯锦得名,杜甫的草堂即临近锦江。

2、来天地:与天地俱来。

3、玉垒:山名,在今四川灌县西。

4、变古今:与古今俱变。

5、北极句:广德元年(七六三)十月,吐蕃陷长安,立广武王李承弘为帝,代宗至陕州(今河南陕县),后郭子仪收复京城,转危为安。此句喻吐蕃虽陷京立帝,朝廷始终如北极那样不稍移动。北极:北辰。

6、西山寇盗:指吐蕃。同年十二月,吐蕃又陷松、维、保三州(皆在四川境)及云山新筑二城,后剑南西川诸州也入吐蕃。意谓朝廷终不因侵扰而稍改。故吐蕃也莫相侵。

7、《梁父吟》:乐府篇名。相传诸葛亮隐居时好为《梁父吟》。但现存《梁父吟》歌词,系咏晏婴二桃杀三士事,与亮隐居时心情似不相涉,故学者疑之,一说亮所吟为《梁父吟》古曲。又一说吟者是杜甫自己。按:李白也曾作《梁甫吟》,此处之聊为,疑杜甫也欲作此曲以寄慨。

译文:

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

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

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

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

大唐的朝廷真象北极星不可动摇;

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

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

日暮时分我要学习孔明聊作梁父吟。

赏析: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全诗即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从空间着眼。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上,起着突出的作用。花近高楼写近景,而锦江、玉垒、后主祠却是远景。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种兼顾时间和空间的手法,增强了诗的意境的立体感,开阔了诗的豁达雄浑的境界。诗的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历来为诗家所推崇。沈德潜以为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杜甫:日暮


《日暮》

作者:杜甫

原文: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翻译:

牛羊们都从田野中回来,

一扇扇柴门各自关闭着。

风月纵横,夜晚清新而美好,

可惜此地并非故乡。

清冷的月色照满山川,

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

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

晶莹欲滴。

默默走回屋里,挑灯独坐,

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

尽管面前灯烬结花斑斓繁茂。

赏析:

湘西一带,地势平坦,清溪萦绕,山壁峭立,林寒涧肃,草木繁茂。黄昏时分,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山村寂静的景色: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夕阳的淡淡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首联从《诗经》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句点化而来。牛羊下来久句中仅着一久字,便另创新的境界,使人自然联想起山村傍晚时的闲静;而各已闭柴门,则使人从阒寂而冷漠的村落想象到户内人们享受天伦之乐的景况。这就隐隐透出一种思乡恋亲的情绪。皓月悄悄升起,诗人凝望着这宁静的山村,禁不住触动思念故乡的愁怀: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秋夜,晚风清凉,明月皎洁,瀼西的山川在月光覆照下明丽如画,无奈并非自己的故乡风物!淡淡二句,有着多少悲郁之感。杜甫在这一联中采用拗句。自字本当用平声,却用了去声,非字应用仄声而用了平声。自与非是句中关键有字眼,一拗一救,显得波澜有致,正是为了服从内容的需要,深曲委婉地表达了怀念故园的深情。江山美丽,却非故园。这一自一非,隐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愁怀。

夜愈深,人更静,诗人带着乡愁的眼光观看山村秋景,仿佛蒙上一层清冷的色彩: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这两句词序有意错置,原句顺序应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意思是,清冷的月色照满山川,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晶莹欲滴。意境是多么凄清而洁净!给人以悲凉、抑郁之感。词序的错置,不仅使声调更为铿锵和谐,而且突出了石泉与草露,使流暗壁和滴秋根所表现的诗意更加奇逸、浓郁。从凄寂幽邃的夜景中,隐隐地流露出一种迟暮之感。

景象如此冷漠,诗人不禁默默走回屋里,挑灯独坐,更觉悲凉凄怆: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杜甫居蜀近十载,晚年老弱多病,如今,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济世既渺茫,归乡又遥遥无期,因而尽管面前灯烬结花斑斓繁茂,似乎在预报喜兆,诗人不但不觉欢欣,反而倍感烦恼,何须一句,说得幽默而又凄惋,表面看来好象是宕开一层的自我安慰,其实却饱含辛酸的眼泪和痛苦的叹息。

情语能以转折为含蓄者,唯杜陵居胜。(《姜斋诗话》)王夫之对杜诗的评语也恰好阐明本诗的艺术特色。诗人的衰老感,怀念故园的愁绪,诗中都没有正面表达,结句只委婉地说何须花烬繁,嗔怪灯花报喜,仿佛喜兆和自己根本无缘,沾不上边似的,这样写确实婉转曲折,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人以更鲜明的印象和深刻的感受,艺术上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杜甫:南征


《南征》

作者:杜甫

原文:

春岸桃花水,

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

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

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

未见有知音。

赏析:

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往长沙途中所作。这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诗篇反映了诗人死前不久极度矛盾的思想感情。

春岸二句写南行途中的春江景色。春水方生,桃花夹岸,锦浪浮天;云帆一片,征途千里,极目四望,枫树成林。这是一幅多么美妙迷人的大自然图景。

偷生二句表现了诗人长年颠沛流离,远适南国的羁旅悲愁。如果是一次愉快的旅行,面对眼前的美景,诗人应该分外高兴。可是诗人光景无多,前途渺茫,旅程中的忧郁情怀与春江上的盎然生意,就很不协调。触景伤情,怎能不泣下沾襟呢?

老病二句,道出了自己思想上的矛盾。诗人此时已是年老多病之身,按理应当北归长安,然而命运却迫使他南往衡湘。这不是很可悲么?但即使这样,诗人仍然一片忠心,想望着报效朝廷。君恩当指经严武表荐,蒙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一事。这里,诗人运用流水对,短短十个字,凝聚着丰富的内容。南征日、北望心六字,通过工对,把诗人矛盾心情加以鲜明对照,给人很深的印象。

诗人老病还不得不南征,百年二句对此作了回答。杜甫是有政治抱负的,可是仕途坎坷,壮志未酬,他有绝代才华,然而百年歌自苦,一生苦吟,又能有几人理解?他在诗坛的光辉成就生前并未得到重视,这怎能不使诗人发出未见有知音的感慨呢?这确是杜甫一生的悲剧。三、四两联,正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照。

此诗以明媚的江上春光开头,接着又让偷生适远的沾襟泪水,把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诗人正于此不协调处展现自己内心深处的苦恼。整首诗悲凉凄楚,反映了诗人衰病时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读之令人怆然而涕下。

杜甫:江汉


《江汉》

作者:杜甫

原文: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释:

1、腐儒:本指迂腐而不知变通的读书人,这里是诗人的自称,含有自嘲之意。是说自己虽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却仍然没有摆脱贫穷的下场;也有自负的意味,指乾坤中,如同自己一样的忧黎民之人已经不多了。

2、这句为倒装句,应是共片云在远天,与孤月同长夜。

3、落日:比喻自己已是垂暮之年。病欲苏:病都要好了。苏:苏活。

4、存:留养。老马:诗人自比。

翻译:

我漂泊在江汉一带,

思念故土却不能归,

在茫茫天地之间,

我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

看着远浮天边的片云和孤悬暗夜的明月,

我仿佛与云共远、与月同孤。

我虽已年老体衰,时日无多,

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

面对飒飒秋风我觉得病情渐有好转。

自古以来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

而不是为了取其体力,

因此,我虽年老多病,

但还是能有所作为的。

赏析:

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这时他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此诗以首句头两字江汉为题,正是漂泊流徒的标志。尽管如此,诗人孤忠仍存,壮心犹在,此诗就集中地表现了一种到老不衰、顽强不息的精神,十分感人。

江汉句,表现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思归客三字饱含无限的辛酸,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乾坤代指天地。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身在草野,心忧社稷,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几人?(《杜诗说》)黄生对这句诗的理解,是深得诗人用心的。

片云二句紧扣首句,对仗十分工整。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把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沉。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的皎洁。昔人认为这两句情景相融,不能区别,是很能说明它的特点的。

落日二句直承次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周易》云: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恰好说明:次句的腐儒,并非纯是诗人对自己的鄙薄。上联明明写了永夜、孤月,本联的落日,就决不是写实景,而是用作比喻。黄生指出:落日乃借喻暮齿,是咏怀而非写景。否则一首律诗中,既见孤月,又见落日,是自相矛盾的。他的话很有道理。落日相当于日薄西山的意思。落日句的本意,就是暮年心犹壮。它和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的诗意,是一致的。就律诗格式说,此联用的是借对法。落日与秋风相对,但落日实际上是比喻暮年。秋风句是写实。苏有康复意。诗人飘流江汉,而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这与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思想境界,颇为相似,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胡应麟《诗薮。内篇》卷四赞扬此诗的二、三联含阔大于沉深,是十分精当的。

这两联诗的意境,苏轼曾深得其妙,他贬谪岭外、晚年归来时,曾有诗云: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次韵江晦叔二首》),表明他不因政治上遭到打击迫害,而改变自己匡国利民的态度。孤月此心明实际上就是从杜诗永夜月同孤和落日心犹壮两句化用而成的。

古来二句,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老马用了《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他接受管仲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诗人指出,古人存养老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诗人在这里显然含有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这是诗人言外之意,是从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此诗用凝炼的笔触,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诗的中间四句,情景相融,妙合无垠,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历来为人所称道。

杜甫:野望


《野望》

作者: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

1、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

2、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

3、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4、南浦:南郊外水边地。

5、清江:指锦江。

6、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这两句写望。

7、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

8、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

译文:

西山终年积雪,

三城都有重兵驻防;

南郊外的万里桥,

跨过泱泱的锦江。

海内连年战乱,

几个兄弟音讯阻隔;

彼此天涯海角,

只我一人好不凄怆?

惟将迟暮的年光,

交与多病的身躯;

至今无点滴功德,

报答贤明的圣皇。

我独自地骑马郊游,

常常极目望,

世事一天天萧条,

真叫人不堪想象。

赏析:

这首诗虽是写郊游野望的感触,忧家忧国,伤己伤民的感情,迸溢于字里行间。诗的首联写从高低两处望见的景色。颔联是抒情,由野望想到兄弟的飘散和自我孤身浪迹天涯。颈联继续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末联以出效极目,点明主题野望,以人事萧条总结中间两联。全诗感情真挚,语言淳朴。

杜甫:月夜


《月夜》

作者: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释:

1、州:现陕西省富县。

2、云鬟:妇女的鬓发。

3、清辉:指月光。

4、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

5、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译文:

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

你在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

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

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

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

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

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

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

赏析:

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

望月怀思,自古皆然。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因为年幼)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之情。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喜欢《杜甫:恨别》一文吗?“迷你句子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诗句,同时,jzd3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恨父母的说说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