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我们在写作文时,时常会在诗词中引用一句诗。在古代,诗词是诗人用来阐述心灵的一种文学艺术。通过阅读古诗词,可以提高孩子的记忆力。那么,你所知道的诗句有哪些?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杜甫:堂成,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堂成》

作者:杜甫

原文: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注释:

1、堂,即草堂。成,落成。

2、背郭,背负城郭。草堂在成都城西南三里,故曰背郭。荫白茅,用茅草覆盖。

3、堂在浣花溪上,溪近锦江,故得通称江。江边原无路,因营草堂,缘江往来,竟走出来一条络,故曰缘江路熟。熟,有成熟意。俯青郊,面对郊原。堂势较高,故用府字。二句写堂之形势及所用材料。

4、此二句写草堂竹木之佳,语有倒装。顺说就是:桤木之叶,碍日吟风;笼竹之梢,和烟滴露。蜀人称大竹为笼竹。

5、此二句写草堂禽鸟之适。将:率领。罗大经《鹤林玉露》云:诗莫尚乎兴。兴者,因物感触,言在于此,而意在于彼。非若比、赋之宣言其事也。故兴多兼比、赋,比、赋不兼兴。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盖因鸟飞燕语,而喜己之携雏卜居,其乐与之相似。此比也。亦兴也。

6、扬雄,西汉末年大赋家。其宅在成都少城西南角,一名草玄堂。扬雄尝闭门草《太玄经》,有人嘲笑他,他便写了一篇《解嘲》文。扬雄蜀人,自可终老于蜀,杜甫不过暂居(他曾有诗: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所以说错比。但也不想像扬雄一样专门写篇文章来表明自己的心意。

赏析:

杜甫于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年底来到成都,在百花潭北、万里桥边营建一所草堂。经过两三个月时间,到第二年春末,草堂落成了。这诗便是那时所作。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浦起龙有不同看法,他说:旧编上元元年(760)初置草堂时。今按:诗云桤林碍日、笼竹和烟,则是竹木成林矣。初筑时,方各处乞栽种,未必速成如此也。公《寄题草堂》诗曰:经营上元始,断手宝应年。又宝应元年(762)春有诗曰:畏人成小筑,褊性合幽栖。当是其时作也。因此,他把这首诗的写作推迟了两年。他的说法虽也有根据,但未免过泥。郭知达《九家集注》引赵次公云:桤林笼竹,正川中之物。二物必于公卜居处,先有之矣。说初置草堂时原就有此二物,是很有可能,也是符合实际的。《卜居》诗说主人为卜林塘幽。可见从一开始,草堂周围就有林。杜甫到处向人乞求各种树苗,不过嫌林木不够多,并不能证明这里就没有林。据《楠树为风雨所拔叹》一诗,还可以知道,当初置时,草堂旁边还有一棵故老相传二百年的大楠树。再从会诗的语气和情调来看,也和初置草堂时吻合。因此,此诗当作于760年暮春。

草堂用白茅盖成,背向城郭,邻近锦江,坐落在沿江大路的高地上。从草堂可以俯瞰郊野青葱的景色。诗的开头两句,从环境背景勾勒出草堂的方位。中间四句写草堂本身之景,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把诗人历尽战乱之后新居初定时的生活和心情,细致而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桤林碍日、笼竹和烟,写出草堂的清幽。它隐在丛林修篁深处,透不进强烈的阳光,好像有一层漠漠轻烟笼罩着。吟风叶,滴露梢,是叶吟风,梢滴露的倒文。说吟,说滴,则声响极微。连这微细的声响都能察觉出,可见诗人生活的宁静;他领略、欣赏这草堂景物,心情和草堂景物完全融合在一起。因此,在他的眼里,乌飞燕语,各有深情。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乳燕定新巢,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这两句盖因乌飞燕语而类己之携雏卜居,其乐与之相似。此比也,亦兴也。诗人正是以他自己的欢欣,来体会禽鸟的动态的。在这之前,他像那绕树三匝,无枝可栖的乌鹊一样,带着孩子们奔波于关陇之间,后来才飘流到这里。草堂营成,不但一家人有了个安身之处,连禽鸟也都各得其所。翔集的飞乌,营巢的燕子,也与诗人一同喜悦。在写景状物的诗句中往往寓有比兴之意,这是杜诗的特点之一。然而杜甫居住的草堂,毕竟不同于陶渊明归隐的田园,杜甫为了避乱才来到成都,他初来成都时,就怀着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鸟雀各夜归,中原杳茫茫(《成都府》)的羁旅之思;直到后来,他还是说:此身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因而草堂的营建,对他只不过是颠沛流离的辛苦途程中的歇息之地,而不是终老之乡。从这个意义来说,尽管新居初定,景物怡人,而在宁静喜悦的心情中,总不免有彷徨忧伤之感。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这种复杂而微妙的矛盾心理状态,通过暂止飞乌的暂字微微地透露了出来。

尾联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有两层涵意。扬雄宅又名草玄堂,故址在成都少城西南角,和杜甫的浣花草堂有着地理上的联系。杜甫在浣花草堂吟诗作赋,幽静而落寞的生活,有些和左思《咏史》诗里说的寂寂扬子宅,门无卿相舆的情况相类似。扬雄曾闭门着书,写他那模拟《周易》的《太玄》,草玄堂因而得名。当杜甫初到成都,寓居浣花溪寺时,高适寄给他的诗说:传道招提客,诗书自讨论。草《玄》今已毕,此后更何言?(《赠杜二拾遗》)就拿他和扬雄写《太玄》相比;可是他的答复却是: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酬高使君相赠》)这诗说草堂不能比拟扬雄宅,也是表示他自己并没有像扬雄那样,写《太玄》之类的鸿篇巨着。这意思是可以从上述答高适诗里得到印证的。此其一。扬雄在《解嘲》里,高自标榜,说他闭门写《太玄》,阐明圣贤之道,无意于富贵功名。实际上,他之所以写这篇《解嘲》,正是发泄宦途不得意的愤懑之情。而杜甫只不过把这草堂作为避乱偷生之所,和草玄堂里的扬雄心情是不同的,因而也就懒于发那《解嘲》式的牢骚了。这是第二层意思。

诗从草堂营成说起;中间写景,用语燕新巢作为过脉;最后由物到人,仍然回到草堂,点出身世感慨。背郭堂成的堂,和错比扬雄宅的宅遥相呼应。关合之妙,不见痕迹。

jzD365.com更多精选诗句阅读

杜甫:登楼


《登楼》

作者: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注释:

1、锦江:在今四川成都市南,岷江支流,以濯锦得名,杜甫的草堂即临近锦江。

2、来天地:与天地俱来。

3、玉垒:山名,在今四川灌县西。

4、变古今:与古今俱变。

5、北极句:广德元年(七六三)十月,吐蕃陷长安,立广武王李承弘为帝,代宗至陕州(今河南陕县),后郭子仪收复京城,转危为安。此句喻吐蕃虽陷京立帝,朝廷始终如北极那样不稍移动。北极:北辰。

6、西山寇盗:指吐蕃。同年十二月,吐蕃又陷松、维、保三州(皆在四川境)及云山新筑二城,后剑南西川诸州也入吐蕃。意谓朝廷终不因侵扰而稍改。故吐蕃也莫相侵。

7、《梁父吟》:乐府篇名。相传诸葛亮隐居时好为《梁父吟》。但现存《梁父吟》歌词,系咏晏婴二桃杀三士事,与亮隐居时心情似不相涉,故学者疑之,一说亮所吟为《梁父吟》古曲。又一说吟者是杜甫自己。按:李白也曾作《梁甫吟》,此处之聊为,疑杜甫也欲作此曲以寄慨。

译文:

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

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

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

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

大唐的朝廷真象北极星不可动摇;

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

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

日暮时分我要学习孔明聊作梁父吟。

赏析: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全诗即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从空间着眼。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上,起着突出的作用。花近高楼写近景,而锦江、玉垒、后主祠却是远景。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种兼顾时间和空间的手法,增强了诗的意境的立体感,开阔了诗的豁达雄浑的境界。诗的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历来为诗家所推崇。沈德潜以为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杜甫:日暮


《日暮》

作者:杜甫

原文: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翻译:

牛羊们都从田野中回来,

一扇扇柴门各自关闭着。

风月纵横,夜晚清新而美好,

可惜此地并非故乡。

清冷的月色照满山川,

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

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

晶莹欲滴。

默默走回屋里,挑灯独坐,

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

尽管面前灯烬结花斑斓繁茂。

赏析:

湘西一带,地势平坦,清溪萦绕,山壁峭立,林寒涧肃,草木繁茂。黄昏时分,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山村寂静的景色: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夕阳的淡淡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首联从《诗经》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句点化而来。牛羊下来久句中仅着一久字,便另创新的境界,使人自然联想起山村傍晚时的闲静;而各已闭柴门,则使人从阒寂而冷漠的村落想象到户内人们享受天伦之乐的景况。这就隐隐透出一种思乡恋亲的情绪。皓月悄悄升起,诗人凝望着这宁静的山村,禁不住触动思念故乡的愁怀: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秋夜,晚风清凉,明月皎洁,瀼西的山川在月光覆照下明丽如画,无奈并非自己的故乡风物!淡淡二句,有着多少悲郁之感。杜甫在这一联中采用拗句。自字本当用平声,却用了去声,非字应用仄声而用了平声。自与非是句中关键有字眼,一拗一救,显得波澜有致,正是为了服从内容的需要,深曲委婉地表达了怀念故园的深情。江山美丽,却非故园。这一自一非,隐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愁怀。

夜愈深,人更静,诗人带着乡愁的眼光观看山村秋景,仿佛蒙上一层清冷的色彩: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这两句词序有意错置,原句顺序应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意思是,清冷的月色照满山川,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晶莹欲滴。意境是多么凄清而洁净!给人以悲凉、抑郁之感。词序的错置,不仅使声调更为铿锵和谐,而且突出了石泉与草露,使流暗壁和滴秋根所表现的诗意更加奇逸、浓郁。从凄寂幽邃的夜景中,隐隐地流露出一种迟暮之感。

景象如此冷漠,诗人不禁默默走回屋里,挑灯独坐,更觉悲凉凄怆: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杜甫居蜀近十载,晚年老弱多病,如今,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济世既渺茫,归乡又遥遥无期,因而尽管面前灯烬结花斑斓繁茂,似乎在预报喜兆,诗人不但不觉欢欣,反而倍感烦恼,何须一句,说得幽默而又凄惋,表面看来好象是宕开一层的自我安慰,其实却饱含辛酸的眼泪和痛苦的叹息。

情语能以转折为含蓄者,唯杜陵居胜。(《姜斋诗话》)王夫之对杜诗的评语也恰好阐明本诗的艺术特色。诗人的衰老感,怀念故园的愁绪,诗中都没有正面表达,结句只委婉地说何须花烬繁,嗔怪灯花报喜,仿佛喜兆和自己根本无缘,沾不上边似的,这样写确实婉转曲折,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人以更鲜明的印象和深刻的感受,艺术上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杜甫:南征


《南征》

作者:杜甫

原文:

春岸桃花水,

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

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

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

未见有知音。

赏析:

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往长沙途中所作。这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诗篇反映了诗人死前不久极度矛盾的思想感情。

春岸二句写南行途中的春江景色。春水方生,桃花夹岸,锦浪浮天;云帆一片,征途千里,极目四望,枫树成林。这是一幅多么美妙迷人的大自然图景。

偷生二句表现了诗人长年颠沛流离,远适南国的羁旅悲愁。如果是一次愉快的旅行,面对眼前的美景,诗人应该分外高兴。可是诗人光景无多,前途渺茫,旅程中的忧郁情怀与春江上的盎然生意,就很不协调。触景伤情,怎能不泣下沾襟呢?

老病二句,道出了自己思想上的矛盾。诗人此时已是年老多病之身,按理应当北归长安,然而命运却迫使他南往衡湘。这不是很可悲么?但即使这样,诗人仍然一片忠心,想望着报效朝廷。君恩当指经严武表荐,蒙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一事。这里,诗人运用流水对,短短十个字,凝聚着丰富的内容。南征日、北望心六字,通过工对,把诗人矛盾心情加以鲜明对照,给人很深的印象。

诗人老病还不得不南征,百年二句对此作了回答。杜甫是有政治抱负的,可是仕途坎坷,壮志未酬,他有绝代才华,然而百年歌自苦,一生苦吟,又能有几人理解?他在诗坛的光辉成就生前并未得到重视,这怎能不使诗人发出未见有知音的感慨呢?这确是杜甫一生的悲剧。三、四两联,正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照。

此诗以明媚的江上春光开头,接着又让偷生适远的沾襟泪水,把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诗人正于此不协调处展现自己内心深处的苦恼。整首诗悲凉凄楚,反映了诗人衰病时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读之令人怆然而涕下。

杜甫:江汉


《江汉》

作者:杜甫

原文: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释:

1、腐儒:本指迂腐而不知变通的读书人,这里是诗人的自称,含有自嘲之意。是说自己虽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却仍然没有摆脱贫穷的下场;也有自负的意味,指乾坤中,如同自己一样的忧黎民之人已经不多了。

2、这句为倒装句,应是共片云在远天,与孤月同长夜。

3、落日:比喻自己已是垂暮之年。病欲苏:病都要好了。苏:苏活。

4、存:留养。老马:诗人自比。

翻译:

我漂泊在江汉一带,

思念故土却不能归,

在茫茫天地之间,

我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

看着远浮天边的片云和孤悬暗夜的明月,

我仿佛与云共远、与月同孤。

我虽已年老体衰,时日无多,

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

面对飒飒秋风我觉得病情渐有好转。

自古以来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

而不是为了取其体力,

因此,我虽年老多病,

但还是能有所作为的。

赏析:

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这时他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此诗以首句头两字江汉为题,正是漂泊流徒的标志。尽管如此,诗人孤忠仍存,壮心犹在,此诗就集中地表现了一种到老不衰、顽强不息的精神,十分感人。

江汉句,表现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思归客三字饱含无限的辛酸,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乾坤代指天地。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身在草野,心忧社稷,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几人?(《杜诗说》)黄生对这句诗的理解,是深得诗人用心的。

片云二句紧扣首句,对仗十分工整。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把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沉。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的皎洁。昔人认为这两句情景相融,不能区别,是很能说明它的特点的。

落日二句直承次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周易》云: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恰好说明:次句的腐儒,并非纯是诗人对自己的鄙薄。上联明明写了永夜、孤月,本联的落日,就决不是写实景,而是用作比喻。黄生指出:落日乃借喻暮齿,是咏怀而非写景。否则一首律诗中,既见孤月,又见落日,是自相矛盾的。他的话很有道理。落日相当于日薄西山的意思。落日句的本意,就是暮年心犹壮。它和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的诗意,是一致的。就律诗格式说,此联用的是借对法。落日与秋风相对,但落日实际上是比喻暮年。秋风句是写实。苏有康复意。诗人飘流江汉,而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这与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思想境界,颇为相似,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胡应麟《诗薮。内篇》卷四赞扬此诗的二、三联含阔大于沉深,是十分精当的。

这两联诗的意境,苏轼曾深得其妙,他贬谪岭外、晚年归来时,曾有诗云: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次韵江晦叔二首》),表明他不因政治上遭到打击迫害,而改变自己匡国利民的态度。孤月此心明实际上就是从杜诗永夜月同孤和落日心犹壮两句化用而成的。

古来二句,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老马用了《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他接受管仲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诗人指出,古人存养老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诗人在这里显然含有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这是诗人言外之意,是从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此诗用凝炼的笔触,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诗的中间四句,情景相融,妙合无垠,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历来为人所称道。

杜甫:野望


《野望》

作者: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

1、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

2、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

3、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4、南浦:南郊外水边地。

5、清江:指锦江。

6、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这两句写望。

7、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

8、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

译文:

西山终年积雪,

三城都有重兵驻防;

南郊外的万里桥,

跨过泱泱的锦江。

海内连年战乱,

几个兄弟音讯阻隔;

彼此天涯海角,

只我一人好不凄怆?

惟将迟暮的年光,

交与多病的身躯;

至今无点滴功德,

报答贤明的圣皇。

我独自地骑马郊游,

常常极目望,

世事一天天萧条,

真叫人不堪想象。

赏析:

这首诗虽是写郊游野望的感触,忧家忧国,伤己伤民的感情,迸溢于字里行间。诗的首联写从高低两处望见的景色。颔联是抒情,由野望想到兄弟的飘散和自我孤身浪迹天涯。颈联继续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末联以出效极目,点明主题野望,以人事萧条总结中间两联。全诗感情真挚,语言淳朴。

杜甫:月夜


《月夜》

作者: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释:

1、州:现陕西省富县。

2、云鬟:妇女的鬓发。

3、清辉:指月光。

4、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

5、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译文:

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

你在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

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

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

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

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

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

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

赏析:

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

望月怀思,自古皆然。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因为年幼)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之情。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杜甫:佳人


《佳人》

作者: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注释:

1、合昏:即夜合花。

2、修竹:长竹,与诗中翠袖相映。

译文:

有一个美艳绝代的佳人,隐居在僻静的深山野谷。

她说:我是良家的女子,零落漂泊才与草木依附。

想当年长安丧乱的时候,兄弟遭到了残酷的杀戮。

官高显赫又有什么用呢?不得收养我这至亲骨肉。

世情本来就是厌恶衰落,万事象随风抖动的蜡烛。

没想到夫婿是个轻薄儿,又娶了美颜如玉的新妇。

合欢花朝舒昏合有时节,鸳鸯鸟雌雄交颈不独宿。

朝朝暮暮只与新人调笑,那管我这个旧人悲哭?!

在山的泉水清澈又透明,出山的泉水就要浑浊浊。

变卖首饰的侍女刚回来,牵拉萝藤修补着破茅屋。

摘来野花不爱插头打扮,采来的柏子满满一大掬。

天气寒冷美人衣衫单薄,夕阳下她倚着长长青竹。

赏析:

这首诗是写一个在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的不幸遭遇。她出身良家,然而生不逢时,在安史战乱中,原来官居高位的兄弟惨遭杀戮,丈夫见她娘家败落,就遗弃了她,于是她在社会上流落无依。然而,她没有被不幸压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咽下生活的苦水,幽居空谷,与草木为邻,立志守节,宛若山泉。这种贫贱不移,贞节自守的精神,实在值得讴歌。??

全诗文笔委婉,缠绵悱恻,绘声如泣如诉,绘影楚楚动人。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深寓生活哲理。

杜甫:不见


《不见》

作者:杜甫

原文: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释:

1、李生句:李生,指李白。杜甫与李白天宝四载(745年)在山东兖州分手后,一直未能见面,至此已有十六年。

2、佯(yng)狂:故作颠狂。李白常佯狂纵酒,来表示对污浊世俗的不满。

3、世人句: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获罪,系狱浔阳,不久又流放夜郎。有人认为他有叛逆之罪,该杀。

4、怜才:爱才。

5、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读书于此。

6、头白句:李白此时已经61岁。杜甫这时在成都,李白如返回匡山,久别的老友就可以相见了,故云归来。

翻译:

没有见到李白已经好久,

他佯为狂放真令人悲哀。

世上那些人都要杀了他,

只有我怜惜他是个人才。

文思教捷下笔成诗千首,

飘零无依消愁唯酒一杯。

匡山那有你读书的旧居,

头发花白了就应该归来。

赏析:

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许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诗用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对挚友的深情。

开头一句,突兀陡起,好象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不见二字置于句首,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杜甫和李白自天宝四载(745)在兖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没有见面了。

紧接着第二句,诗人便流露出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古代一些不满现实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时的接舆。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并常常吟诗纵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羁的态度来抒发欲济世而不得的悲愤心情。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却不得不佯狂,这实在是一个大悲剧。佯狂虽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却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李白的苦衷。真可两字修饰哀,生动地传达出诗人无限叹惋和同情的心事。

这种感情在颔联中得到进一步展现。这两句用了一个反对,产生了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永王璘一案,李白被牵连,这些人就叫嚷要将乱臣贼子李白处以极刑。这里皆欲杀和独怜才,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怜承上哀而来,怜才不仅是指文学才能,也包含着对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杜甫另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以苏武、黄公比李白,力言他不是叛臣,又用贾谊、孔子之典来写他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悲剧。而这种悲剧也同样存在于杜甫的身上,他因疏救房琯而被逐出朝廷,不也是世人的不公吗?怜才也是怜己。共同的遭遇使两位挚友的心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了,这就是杜甫深切哀怜的根本原因。

颈联宕开一笔,两句诗是对李白一生的绝妙概括,勾勒出一个诗酒飘零的浪漫诗人的形象。杜甫想象李白在飘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许能浇其块垒,慰其忧愁。这一联仍然意在写李白的不幸,更深一层地抒发了怀念挚友的绵绵情思。

深情的怀念最后化为热切的呼唤: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诗意承上飘零而来,杜甫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声声呼唤表达了对老友的深长情意。匡山,指绵州彰明(在今四川北部)之大匡山,李白少时读书于此,这时杜甫客居成都,因而希望李白回归蜀中正是情理中事。就章法言,开头慨叹不见,结尾渴望相见,首尾呼应,全诗浑然一体。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假藻饰。律诗往往借景抒情,或情景结合,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如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诗薮》)杜甫往往打破这种传统写法,通篇一字不粘带景物,而雄峭沈着,句律天然(同上)。这首诗就是用的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感情深厚,同样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采用这种写法必然要吸收口语、散文的成分入诗,首先是剥落华藻,语言质朴自然,如本诗语言看似平常,却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其次是通过散文化使精工整饬的律体变得灵活多姿,便于传情达意,如本诗用虚字转折诗意,使对偶不切等。这种律诗改变了传统的妃青俪白、四平八稳的老调,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力。

诗句《杜甫:堂成》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迷你句子网”是专门为给您寻找诗句创建的网站。同时,jzd3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成年礼寄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