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读书时,虽然诗句是诗词的一部分,但它们的概念确实一样的。诗词起源久远,它起源于先秦,后鼎盛于唐代。通过阅读古诗词,在丰富自身的同时,还可以增强自身的智慧。那么,对于诗句的名句你都知道哪些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

作者: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注释:

1、曾经:曾经历过。曾,副词。经,经历。

2、沧海:大海。因海水呈苍青色,故称沧海。

3、除却:除了。

4、取次:循序而进。

5、半缘:一半因为。

6、修道:作者既信佛也信道,但此处指的是品德学问的修养。

7、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翻译:

经历过沧海之水的波澜壮阔,

就不会再被别处的水所吸引。

陶醉过巫山之云的梦幻,

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

虽常在花丛里穿行,

我却没有心思欣赏花朵,

一半是因为自己已经修道,

一半是因为心里只有你。

赏析:

(一)

此为悼念亡妻韦丛之作。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韦丛的怀念之情。

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象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诗话》以为,悼亡而曰半缘君,是薄情的表现,未免太不了解诗人的苦衷了。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曾经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

(二)

元稹是唐代着名的诗人,他的诗歌数量很多,他把自己的诗分为古讽、乐讽、古体、新题乐府、律诗、艳诗等十类。这首《离思》(五首之一)属于艳诗。所谓艳诗,即写男女之间爱情的诗。在作者十类诗中,这类写得比较好。而这首《离思》诗,尤其写得一往情深,炽热动人,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在描写爱情题材的古典诗词中,亦堪称名篇佳作。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全诗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一、二两句,破空而来,暗喻手法绝高,几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笔意所在。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诗句表面上是说,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它是用大海与河水相比。海面广阔,沧茫无际,雄浑无比,可谓壮观。河水,只不过是举目即可望穿的细流,不足为观。写得意境雄浑深远。然而,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第二句,是使用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典故。《高唐赋》序说:战国时代,楚襄王的先王(指楚怀王),曾游云梦高唐之台,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愿荐枕席,王因幸之。此女即巫山之女。她别离楚王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楚王旦朝视之,果如其言,因此就为她立庙号曰朝云。显而易见,宋玉所谓巫山之云,朝云,不过是神女的化身。元稹所谓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是说: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其实,他是巧妙地使用朝云的典故,把它比作心爱的女子,充分地表达了对那个女子的真挚感情。诗人表明,除此女子,纵有倾城国色、绝代佳人,也不能打动他的心,取得他的欢心和爱慕。只有那个女子,才能使他倾心相爱。写得感情炽热,又含蓄蕴藉。

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是用花比人。是说我即使走到盛开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为什么他无心去观赏迎入眼帘的盛开花朵呢?第四句半缘修道半缘君便作了回答。含意是说他对世事,看破红尘,去修道的原故,这是其一。其二,是因为他失去心爱的她,再也不想看别的花了。统观全诗,不难看出,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原因,还是因为失去了君。半缘修道之说,只不过是遁辞罢了。

jzd365.Com更多诗句延伸阅读

元稹:菊花


《菊花》

作者:元稹

原文: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1、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翻译: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

看起来好似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

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赏析:

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元稹的诗


元稹的诗

1、《秋夕远怀》

旦夕天气爽,风飘叶渐轻。

星繁河汉白,露逼衾枕清。

丹鸟月中灭,莎鸡床下鸣。

悠悠此怀抱,况复多远情。

2、《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3、《使东川南秦雪》

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

飞鸟不飞猿不动,青骢御史上南秦。

4、《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5、《早春寻李校书》

款款春风澹澹云,柳枝低作翠栊裙。

梅含鸡舌兼红气,江弄琼花散绿纹。

带雾山莺啼尚小,穿沙芦笋叶才分。

今朝何事偏相觅,撩乱芳情最是君。

6、《远望》

满眼伤心冬景和,一山红树寺边多。

仲宣无限思乡泪,漳水东流碧玉波。

7、《水上寄乐天》

眼前明月水,先入汉江流。

汉水流江海,西江过庾楼。

庾楼今夜月,君岂在楼头。

万一楼头望,还应望我愁。

8、《书乐天纸》

金銮殿里书残纸,乞与荆州元判司。

不忍拈将等闲用,半封京信半题诗。

9、《桃花》

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

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

10、《洞庭湖》

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

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

虞巡竟安在,轩乐讵曾过。

唯有君山下,狂风万古多。

11、《使东川望驿台》

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

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

12、《赋得九月尽》

霜降三旬后,蓂馀一叶秋。

玄阴迎落日,凉魄尽残钩。

半夜灰移琯,明朝帝御裘。

潘安过今夕,休咏赋中愁。

13、《修龟山鱼池示众僧》

劝尔诸僧好护持,不须垂钓引青丝。

云山莫厌看经坐,便是浮生得道时。

14、《岁日赠拒非》

君思曲水嗟身老,我望通州感道穷。

同入新年两行泪,白头翁坐说城中。

15、《过襄阳楼》

襄阳楼下树阴成,荷叶如钱水面平。

拂水柳花千万点,隔楼莺舌两三声。

有时水畔看云立,每日楼前信马行。

早晚暂教王粲上,庾公应待月华明。

16、《雨后》

倦寝数残更,孤灯暗又明。

竹梢馀雨重,时复拂帘惊。

17、《感梦》

行吟坐叹知何极,影绝魂销动隔年。

今夜商山馆中梦,分明同在后堂前。

18、《蔷薇架》

五色阶前架,一张笼上被。

殷红稠叠花,半绿鲜明地。

风蔓罗裙带,露英莲脸泪。

多逢走马郎,可惜帘边思。

19、《新竹》

新篁才解箨,寒色已青葱。

冉冉偏凝粉,萧萧渐引风。

扶疏多透日,寥落未成丛。

惟有团团节,坚贞大小同。

20、《寄乐天》

无身尚拟魂相就,身在那无梦往还。

直到他生亦相觅,不能空记树中环。

21、《独醉》

一树芳菲也当春,漫随车马拥行尘。

桃花解笑莺能语,自醉自眠那藉人。

曹操:观沧海


《观沧海》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高高耸立。竦,通耸,高。

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

14、甚:极点。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7、咏:歌吟

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翻译: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

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

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

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赏析:

《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元稹:遣悲怀·其一


《遣悲怀其一》

作者: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释:

1、谢公句:东晋宰相谢安,最爱其侄女谢道韫。韦丛的父亲韦夏卿,官至太子少保,死后赠左仆射,也是宰相之位。韦丛为其幼女,故以谢道韫比之。

2、黔娄:春秋时齐国贫士,其妻也颇贤明。作者幼孤贫,故以自喻。

3、乖:不顺遂。

4、顾我:看到我。

5、荩箧:草编的箱子。荩:草。

译文:

蕙丛呵,

你象谢安最宠的侄女一样;

自从嫁了穷困的我,

百事就不顺当。

看到我身上无衣,

你就要倒柜翻箱;

沽酒少钱,

我常缠你拔下金钗玉妆。

甘心和我一起野菜充饥,

豆叶为粮;

要扫落叶当柴烧饭,

你向古槐仰望。

如今俸钱超过十万,

你却不能分享;

我只得为你超度,

准备好斋饭供尝。

赏析:

这是一组悼亡诗。第一首是追忆生前。先写爱妻甘于贫寒,再写如今富贵却不能共享,逼出悲怀二字,可谓至性至情,有力动人。

元稹:遣悲怀·其三


《遣悲怀其三》

作者:元稹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注释:

1、邓攸句:晋邓攸,字伯道,官河东太守,战乱中舍子保侄,后终无子,时人乃有天道无知,使伯道无儿之语。寻知命:即将到知命之年。作者于五十岁时,始由继室裴氏生一子,名道护。寻:随即。知命,指五十岁。

2、潘岳句:晋潘岳,字安仁,妻死,作《悼亡》诗三首,为世传诵。犹费辞:意谓潘岳即使写了那么悲痛的诗,对死者也等于白说。实是说自己。

3、同穴句:意谓死后纵合葬一处,但洞穴?冥,也难望哀情相通。同穴:指夫妻合葬。

译文:

闲坐时我常常悲悼你,

也常常自悲;

纵使人生能活百年,

仍然恰如一寐。

邓攸终身无子,

难道不是命运安排?

潘岳悼诗写得再好,

也是心机枉费!

即使死后合葬,

地府冥冥有何指望;

要想来世再结良缘,

更是虚妄难期。

我只有终夜睁着双眼,

长远怀念你;

以报答你终身清苦,

从未喜笑开眉!

赏析:

这是一首自伤身世不幸的诗。它运用典故,抒发无子丧偶之悲,进而以长鳏来报答妻子生前凄苦相聚之恩,聊以自慰,真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其情痴,其语挚,吟来催人泪下。

观沧海的诗意


观沧海的诗意

《观沧海》

作者:曹操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观:欣赏。

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3、碣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4、沧:通苍,青绿色。

5、海:渤海。

6、何:多么。

7、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8、竦峙:高高地耸立。竦:通耸,高。峙,挺立。

9、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

14、幸:庆幸。

15、甚:极其,很。

16、至:极点。

17、哉:语气词。

18、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运极了。

19、以:用歌以咏志、。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可以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

22、咏志:既表达心志。咏:歌吟。

诗意: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赏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碣石,据《汉书地理志》载,在丽城(现在河北乐亭)西南,六朝时沉入海里。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头两句起得很平稳,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说明自己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原来的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乐亭县的西南,面对着渤海。

水何澹澹六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何,这里当多么讲。水何澹澹,写出了大海涌起阵阵波涛,显示了大海的力量和宏伟气象。其中有惊讶,有赞美,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个印象。竦峙,是高耸屹立的样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我们都知道,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是登上山顶,我们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夺去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随着一阵萧瑟的风声,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澜,使人觉得惊叹都有点来不及呢!可是等我们掉转视线,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时候,诗人却不再描写下去了。

水何六句是正面铺写大海。其中真正写大海的只有两句。虽然字数不多,但作者着重抓住了海水的形态变化进行大笔勾画,写出了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水何澹澹是写大海在无风情况下水波动荡的样子,而海水一遇到大风,就会立即掀起轩然大波。洪波涌起仅四字就逼真地展现出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这句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写海。如果只写茫茫无际、波涛汹涌的海水,即使写得再好,也会给人以枯寂之感,所以作者在描写大海时,又插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我们试把这几句联起来吟诵一下,就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茫茫苍苍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图画啊!

日月之行四句

面对这迷人的海上风光,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何等的气魄啊!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虽然是高度的夸张,但作者还是紧紧抓住了大海气势磅礴这个特征来写,夸张是合情合理的。

诗人丰富的想像,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寥寥十六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实在是壮观极了。星汉就是天上的银河。这四句诗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来,绕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种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是并不多见的。也是全诗的高潮。

景情结合的特点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前面已经表明,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这种抒情方式与其他古代许多写景诗的抒情方式有所不同。古代许多写景抒情诗是情景分写,或上文侧重写景,下文侧重写情。如荆轲《易水歌》上句风萧萧兮易水寒,侧重写风水;下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壮士决死的感情。又如杜甫的《登岳阳楼》,上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侧重写景,气魄也很大;而下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则侧重写情。《观沧海》完全是把情包含在景中的,寓情于景中。《观沧海》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像,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相信《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迷你句子网”是您了解诗句,节日祝福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jzd3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马克思语录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