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想必大家都用过一两句诗吧,诗句其实是诗词中的一句。诗词按照音律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它们是从唐代形成的概念。通过阅读古诗词,在丰富自身的同时,还可以增强自身的智慧。那么,怎样诗句的句子才是最经典的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望庐山瀑布的诗意”,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望庐山瀑布的诗意

《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着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诗意: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

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

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赏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jZD365.cOm更多诗句编辑推荐

望庐山瀑布古诗_望庐山瀑布李白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1、庐山:我国名山之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阳湖盆地,九江市庐山区境内。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状像香炉且山上笼罩烟云而得名。

3、紫烟: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呈现出紫色的云雾水气。

4、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5、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6、银河:又称天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7、九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此处指极高的天空。

8、遥:从远处看。

译文:

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

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

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

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赏析: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你看!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象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真美呀!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无怪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着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望庐山瀑布的意思


望庐山瀑布的意思

《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着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诗意: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

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

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赏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描写庐山瀑布的诗句


描写庐山瀑布的诗句

1、飞帘如玉帘,直下数千尺,新月如帘钩,遥遥挂碧空。

2、瀑布半天上,飞响落人间。莫言此潭小,摇动匡庐山!

3、便欲手把并州剪,剪取一幅玻璃烟。相逢云石子,有似捉月仙。

4、洒喉无耐夜渴甚,骑鲸吸海枯桑田。居然化作十万丈,玉虹倒挂清冷渊庐山瀑布徐凝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5、瀑布瀑布千丈直,雷奔入海不蹔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6、琼英斧碎非月老,瀑布天成非织女。初疑鱼鳖谒龙门,复恐星辰会牛渚。

7、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8、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

9、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0、歘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11、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12、拔地万里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

1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4、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云天。

15、银河忽如瓠子决,泻渚五老之峰前。我疑天仙织素练,素练脱轴垂青天。

16、欲寻当下点额蛟,但见天上拉肠鼠。溶溶浸湿一潭霜,滴滴结冻千年乳。

17、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18、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望洞庭的诗意_望洞庭的意思


望洞庭的诗意_望洞庭的意思

《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

原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2、湖光:湖面的波光。

3、两:指湖光和秋月。

4、和(h):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5、潭面:指湖面。

6、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7、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8、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诗意:

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

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青水绿。

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

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只有真心观察,才能读出这首诗的情意。

古人赞美庐山的诗句 庐山正南面,瀑布古来闻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楚客自相送,沾裳春水边。晚来风信好,并发上江船。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惬心应在此,佳句向谁传。

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

寒空五老雪,斜月九江云。钟声知何处?苍苍树里闻。

庐山到处是浮图,若问凡家半个无;只为渊明曾好酒,至今有鸟号提壶。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庐山正南面,瀑布古来闻。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廬山山高高几重,山雨山烟浓复浓。

瀑布瀑布千丈直,雷奔入海不蹔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身出草堂心不出,庐山未来动移文。

石龙有口口无根,龙口汤泉自吐吞,若信众生本无垢,此泉何处觅寒温

一江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自从庐阜泻双练, 至今银湾岐两支。

春望的诗意


春望的诗意

《春望》

作者:杜甫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1、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2、破:被攻破。

3、深:茂盛;茂密。

4、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5、感时:感伤时局。

6、恨别:悲伤,悔恨离别。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互文,译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惊:使惊动。

8、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这里指战争。

9、家书:在一个远离家乡的地方,给家庭写的信。(当时杜甫家住鄜(fū)州城外羌村)

10、连三月:连续多个月。

11、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抵:值。

12、白头搔更短:白头发越抓越少了。白头:白头发。搔:抓,挠。

13、短:少。

14、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浑:简直。欲:将要;就要。不:禁不住。胜:能承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束发,所以用簪。

诗意:

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

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多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

家书珍贵,一信难得,

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

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赏析: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Fū)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春望一诗中的对偶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杜甫陷贼中八个月,大约写了二十来首诗,论深沉含蓄,当以此诗为最,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很值得品味。

望岳的诗意


望岳的诗意

《望岳》

作者:杜甫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岳:此指东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4、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5、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6、决:张大。眦:眼眶。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7、会当:一定要。凌:登上。

诗意: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

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

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壕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赞美庐山的诗句 云开瀑布泉


1、岳立镇南楚,雄名天下闻。五峰高阂日,九叠翠连云。

2、秀作神仙宅,灵为风雨根。馀阴铺楚甸,一柱表吴门。

3、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4、五老峰巅望,天涯在目前。湘潭浮夜雨,巴蜀暝寒烟。

5、晚来风信好,并发上江船。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

6、天应不许人全见,长把云藏一半来。

7、天近星河冷,龙归洞穴深。谷春攒锦绣,石润叠琼琳。

8、石楼霞耀壁,猿树鹤分枝。细径萦岩末,高窗见海涯。

9、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0、瀑布瀑布千丈直,雷奔入海不蹔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11、名高身未到,此恨蓄多时。是夕吟因话,他年必去随。

12、乱泉禅客濑,异迹逸人知。藓室新开灶,柽潭未了棋。

13、炉峰松淅沥,湓浦柳参差。日色连湖白,钟声拂浪迟。

14、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1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16、控压浔阳景,崔嵬古及今。势雄超地表,翠盛接天心。

17、靖节门遥对,庾公楼俯临。参差含积雪,隐映见归禽。

18、寒空五老雪,斜月九江云。钟声知何处?苍苍树里闻。

19、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20、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21、冬有灵汤溢,夏无炎暑侵。他年如遂隐,五老是知音。

22、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望天门山的诗意


望天门山的诗意

《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3、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4、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5、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诗意: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

碧水向东奔流到这里回旋徘徊。

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

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赏析: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写得淋漓尽致。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望湖楼醉书的诗意


望湖楼醉书的诗意

《望湖楼醉书》

作者:苏轼

原文: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3、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4、遮:遮盖,遮挡。

5、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6、忽:突然。

7、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8、跳珠:跳动的珍珠,形容雨大势急。

9、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10、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诗意: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

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

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

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赏析:

本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相信《望庐山瀑布的诗意》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迷你句子网”是您了解诗句,节日祝福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jzd3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描写瀑布的优美句子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