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在读书时,虽然诗句是诗词的一部分,但它们的概念确实一样的。诗词是指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通过阅读古诗词,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做一个更好的现代人。那么,怎样诗句的句子才是最经典的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赠范晔的诗意”,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赠范晔的诗意

《赠范晔诗》

作者:陆凯

原文: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注释:

1、《荆州记》: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兼赠诗。唐汝谔《古诗解》则云:晔为江南人,陆凯代北人,当是范寄陆耳。这里用《赠范晔》题,乃暂从旧说。范晔:字蔚宗,顺阳山阴(今河南省淅川县东)人,南朝宋史学家、散文家。

2、驿使:古代递送官府文书的人。

3、陇头人:即陇山人,在北方的朋友,指范晔。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4、聊赠句:赠:一作寄。一枝春:指梅花,人们常常把梅花作为春天的象征。

诗意:

遇见北去的驿使就去折梅花,

托他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

江南别没有更好的礼品相送,

姑且把一枝梅花送去报春。

赏析:

前两句写到了诗人与友人远离千里,难以聚首,只能凭驿使来往互递问候。逢驿使的逢字说明不期然而遇见了驿使,由驿使而联想到友人,于是寄梅问候,体现了对朋友的殷殷挂念,使全诗充满着天机自然之趣。

后两句则在淡淡致意中透出深深祝福。江南不仅不是一无所有,有的正是诗人的诚挚情怀,而这一切,全凝聚在小小的一枝梅花上。由此可见,诗人的情趣是多么高雅,想象是多么丰富。一枝春,是借代的手法,以一代全,象征春天的来临,也隐含着对相聚时刻的期待。联想友人睹物思人,一定能明了诗人的慧心。

艺术特色方面,诗中一枝春描写到眼前仿佛出现了春光明媚,春到江南,梅绽枝头的美好图景。梅花是江南报春之花,折梅寄友,礼轻情义重,它带给远方朋友的是江南春天的浓浓气息,是迎春吐艳的美好祝愿,也是诗人与远方挚友同享春意的最好表达。

这首诗构思精巧,清晰自然,富有情趣。用字虽然简单,细细品之,春的生机及情意如现眼前。它的艺术美在于朴素、自然而又借物寄喻,在特定的季节,特定的环境,把怀友的感情,通过一种为世公认具有高洁情操的梅花表达出来,把抽象的感情与形象的梅花结为一体了。

Jzd365.com更多诗句扩展阅读

赠孟浩然的诗意


赠孟浩然的诗意

《赠孟浩然》

作者:李白

原文: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释:

1、孟夫子:指孟浩然。夫子,一般的尊称。

2、风流:古人以风流赞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词章,风度潇洒,不钻营苟且等。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说孟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3、红颜:指孟浩然少壮时期。

4、白首:白头,指孟浩然晚年的时候。

5、卧松云:隐居。

6、醉月句:月下醉饮。中圣:中圣人的简称,即醉酒。曹魏时徐邈喜欢喝酒,称酒清者为圣人,酒浊者为贤人。中:读去声,动词,中暑、中毒之中,此为饮清酒而醉,故曰中圣。

7、迷花:迷恋花草,此指陶醉于自然美景。

8、事君:侍奉皇帝。

9、高山:言孟品格高尚,令人敬仰。《诗经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10、徒此揖清芬: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李白出蜀后,游江陵、潇湘、庐山、金陵、扬州、姑苏等地,然后回头又到了江夏。他专程去襄阳拜访孟浩然,不巧孟已外游,李白不无遗憾地写了这首诗,表达敬仰和遗憾之情。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二句,即透出仰慕而未能一见之意。

诗意:

我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

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

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

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

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赏析:

李白的律诗,不屑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体的自然流走之势,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飘逸之气,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彼此结识,固然不乏饮酒唱和、携手邀游的乐趣,但是至为重要的,则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谐一致,寻求灵性飘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载孟浩然曾隐鹿门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师,终以当路无人,还归故园。而李白竟亦有类似的经历。他少隐岷山,又隐徂徕山。后被玄宗召至京师,供奉翰林。终因小人谗毁,被赐金放还。的确,笑傲王侯,宏放飘然,邈然有超世之心,这便是两位着名诗人成为知交的根本原因。这首诗就是二人友谊的见证。

首先看其章法结构。首联即点题,揭出吾爱二字,亲切挚恳,言由心出,一片真情掩蔽全篇,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孟夫子,点出所爱之人,扣紧题目。孟浩然比李白长十二岁,年岁既长,襟怀磊落,生性潇洒,诗才又特出,自然令李白仰慕钦敬,所以才以夫子相称。夫子非章句腐儒,那是作者鄙夷不耻的。这是对孟浩然倜傥旷放生涯的赞誉,果然,下面使补充道:风流天下闻。一个爱字是贯串全诗的抒情线索。风流指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到底如何风流,就要看中间二联的笔墨了。

中二联好似一幅高人隐逸图,勾勒出一个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诗人形象。作者集中笔墨刻画这位儒雅悠闲的孟夫子形象: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红颜对白首,当是概括了孟浩然漫长的人生旅程,轩冕对松云,则象征着仕途与隐遁,象征着富贵与淡泊。前者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一边是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一边是高人隐士的松风白云,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遁,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白首句着一卧字,活画出人物风神散朗、寄情山水的高致。如果说颔联是从纵的方面写浩然的生平,那么颈联则是在横的方面写他的隐居生活。在皓月当空的清宵,他把酒临风,往往至于沉醉,有时则于繁花丛中,流连忘返。颔联采取由反而正的写法,即由弃而取,颈联则自正及反,由隐居写到不事君。纵横正反,笔姿灵活。

中二联是在形象描写中蕴含敬爱之情,尾联则又回到了直接抒情,感情进一步升华。浩然不慕荣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写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础上将抒情加深加浓,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体化了,但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叹,只能在此向他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这样写比一般地写仰望又翻进了一层,是更高意义上的崇仰,诗就在这样的赞语中结束。

其次诗在语言上也有自然古朴的特色。首联看似平常,但格调高古,萧散简远。它以一种舒展的唱叹语调来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种风神飘逸之致,疏朗古朴之风。尾联也具有同样风调。中二联不斤斤于对偶声律,对偶自然流走,全无板滞之病。谢榛《四溟诗话》曾谓,红颜句与迷花句,两联意颇相似,其中运用互体,耐人寻味:弃轩冕、卧松云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这样写,在自然流走之中又增加了摇曳错落之美。诗中用典,融化自然,不见斧凿痕迹。如中圣用曹魏时徐邈的故事,他喜欢喝酒,将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之意,与事君构成巧妙的对偶。高山一句用了《诗经小雅车舝》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后来司马迁又在《孔子世家》中用来赞美孔子。这里既是用典,又是形象描写,即使不知其出处,也仍能欣赏其形象与诗情之美。而整个诗的结构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开头提出吾爱之意,自然地过渡到描写,揭出可爱之处,最后归结到敬爱。依感情的自然流淌结撰成篇,所以象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现出诗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赠花卿的诗意


赠花卿的诗意

《赠花卿》

作者:杜甫

原文: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释:

1、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曾平定段子璋之乱。卿,当时对地位、年辈较低的人一种客气的称呼。

2、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纷纷:繁多而杂乱,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3、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4、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诗意:

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

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

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

赏析: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说: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作得恰到好处。

赠刘景文的诗意


赠刘景文的诗意

《赠刘景文》

作者:苏轼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1、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2、已无:已经没有办法,没有能力。

3、擎:举,向上托。

4、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5、菊残:菊花凋谢。

6、犹:仍然。

7、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8、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9、须记:一定要记住。

10、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诗意: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

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诗中所托为秋天景物。第一句写枯荷。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云:菡萏香销翠叶残。王国维乃谓大有从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苏轼此诗首句,殆更过之。夫留得枯荷,尚能听雨,近则连枯叶亦无之,其衰飒至极矣。然则作者嗟叹感喟之情仅此一句,第二句便将笔势劈空振起,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残菊与枯荷,虽同为衰飒场面,却以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和贞亮之节,看似与第一句对文,有互文见义、相与呼应之势;事实却侧重在傲字上。擎雨之盖乃实写,不过说像伞盖一样的荷叶都已一干二净;而傲霜之枝的傲则以移情手法写出了菊的内在精神,示人以凛不可犯的气概。这就比第一句深入了,也提高了。第三句则爽性喝破,人人皆以萧瑟秋风、严寒冬日为苦,作者却偏偏赞之为一年好景,且谆谆嘱咐君须记,此真以平淡无奇之语言给人以出乎意料之感受;至于收句,倘无力回天,则全诗必成虎头蛇尾,强弩之末。而作者乃从花写到枝,从枝叶写到果实,所谓正是橙黄橘绿时,乃金秋乍逝,百物丰收的季节,橙黄橘绿,又呈现一派熙熙融融景象,在前两句枯淡凄清的背景下突然出现了炫目摇情的色彩,真使人疑为神来之笔。然而作者除了用几个植物名称和几种简单明快的色调之外,再无其他噶枝蔓之句,这就给予作者一种踏实稳重、矜平躁释的美的感受。

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渚莲塘荷,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领风骚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终荷花之一生,荷叶都是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同样,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姿怀贞秀,还因为它有挺拔劲节的枝干。花残了,枝还能傲霜独立,才能充分体现它孤标傲世的品格。这两句字面相对,内容相连,是谓流水对。已无、犹有,一气呵成,写出二花之异。

可是,不论是先谢还是后凋,它们毕竟都过时了,不得不退出竞争,让位于生机盎然的初冬骄子──橙和橘。至此,诗人才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请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还是在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屈原《橘颂》)的初冬时节!这里橙橘并提,实则偏重于橘。从屈原的《橘颂》到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树一直是诗人歌颂的嘉树,橘实则可以荐嘉客。橘树那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岂止荷、菊不如,直欲与松柏媲美了。

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作者说,虽然秋去冬来,荷尽菊残,但仍是橙黄橘绿的美好时光。诗中用傲霜枝作比,意在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来有人借用它比喻坚贞不屈的人。

赠汪伦古诗_赠汪伦李白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踏歌:一种民间歌调,边走边唱,以脚步为节打拍。后来也指行吟,即漫步而歌。

2、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3、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诗意:

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赏析: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寻常还奇蝴,正所谓炫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上面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我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上述李白这首诗表情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文学现象是复杂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不能定于一律的。

李商隐:赠柳


《赠柳》

作者:李商隐

原文: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翻译:

从长安(章台为长安街名)到大江之滨的江陵,

柳从北到南,无处不在,柳色或明或暗,

柔条垂拂,蓬勃生机,秀色千里。

古今之人对柳的风姿赞赏,

我见到眼前之柳的时候,

正当其婀娜多姿之时。

柳树体态轻盈春风吹拂,

宛若妙龄女郎,翩跹起舞。

我的目光,心为柳所系,

紧随不舍,柳花怒放,

像雪一样在空中飞舞,

扑动着青楼的酒旗。

赏析:

《赠柳》,其实就是咏柳。咏而赠之,故题曰赠。前人认为此诗有本事,冯浩并认为系为洛阳歌妓柳枝作。由于年代久远,别无旁证,真实情况,已难考知。

李商隐对柳很有感情,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这一首同他别的那些咏柳诗不同,它的背景不是一地一处,而是非常广阔的地域。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首联就从京城长安到大江之滨的江陵,写柳从北到南,无处不在,掩映参差,秀色千里。

掩映、参差,是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点出时间是在春天。由从(任从)到更的变化,把柳的蓬勃生机,渲染得更加强烈。次联风流、婀娜,则是写柳的体态轻盈。柔长的柳枝,千枝万缕,春风吹拂,宛若妙龄女郎,翩跹起舞,姿态是非常动人的。见说是听见别人说,包括古今之人对柳的赞赏。来当句是说自己见到眼前之柳的时候,正当其婀娜多姿之时,表现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上面四句,从广阔的背景上,对春柳作了生动具体的描绘,写出了她妩媚可爱的风姿。

下面接写柳色绵延不断。一到春天,路旁堤畔之柳笼烟罩雾,葱茏翠绿,望之令人心醉。诗人的目光,正是被这迷人的柳色所牵引,向前移去,直到桥边,眼看柳色就要被隔断,可是跨过桥去,向旁一弯,却又顺着长堤,向前延伸,最后虽然眼中已望不见柳,但心中仿佛仍然见到青青的柳色向远方伸去。行作行踪、踪迹解。意相随既指春柳傍随长堤而去,也指诗人的心为柳所系,紧随不舍,最后直至青楼酒旗、柳花似雪之处。青楼、酒旗是人间繁华之地;飞花似雪是春柳盛极之时。忍即忍心之意,字里透露出诗人的痛惜之情。花飞似雪,固然美极盛极,然而繁华已极,就意味着离凋谢不远。两句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也把诗人的爱惜之情写到极点。纪昀评此诗云:五、六句空外传神,极为得髓。结亦情致可思。(《李义山诗集辑评》)这四句,意境很美,言外之意不尽,很耐人寻味。

清代王士禛说:咏物之作,须如禅家所谓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带经堂诗话》)此诗全篇八句,纯用白描,篇中不着一个柳字,却句句写柳。而且,仔细玩味,又会发觉它们既是写柳,又象是在写人,字里行间,仿佛晃动着一位窈窕女郎的倩影,风流韵致,婀娜多情,非常逗人喜爱。她也许是诗人的友人,也许就是诗人的情人,由于某种原因,他们分离了。咏柳即咏人,对柳之爱怜不舍,即对其所爱之人的依恋与思念。似彼似此,亦彼亦此,不即不离,正是此诗艺术表现的巧妙之处。冯浩说此诗全是借咏所思(《玉溪生诗集笺注》),大旨是不错的。

李商隐:赠荷花


《赠荷花》

作者:李商隐

原文: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注释:

1、菡萏(hndn):荷花。

2、伦:同等,同类。

3、绿荷:碧绿的荷叶。菡萏:未开的荷花。卷舒:形容荷叶的姿态。卷,卷缩。舒,伸展。开合:形容荷花的姿态。开,开放。合,合拢。天真:天然本性。

4、翠:指荷叶。红:指荷花。愁杀人:令人愁苦至极。

翻译:

人世间的花和叶是不同等的,

花被供入金盆,叶却归于尘土。

只有绿色的荷叶衬着红色的荷花,

不管是卷是舒都随性自然。

这花和叶长久地互相映衬,

等到翠色减少红色凋零时,

真让人愁煞心肝。

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花与叶的两种不同命运。世上的花与叶,本是同根生,同枝长,花儿万紫千红,千姿百态,各自与众不同而独具芳馨。一旦被慧眼识中。便移栽金盆,倍受呵护。但绿叶却受到遗弃,飘零落地,在凄风苦雨中化作尘土。花入盆,叶作尘,这是世间花和叶的各自的命运。这两句总写花的万幸和叶的不幸,以它们的不相伦反映出荷花独特品质的可贵。

惟有二字,同中取异,以下四句,全承它而来,转写荷叶的伸张卷曲,荷花的开放闭合,种种风姿,天然无饰。古人以荷花喻君子美德的很多,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比喻和赞美高洁脱俗、不媚于世的卓然自主的品格。但这首诗,却吟咏了荷叶荷花任天真的品质,借以歌颂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任天真,既是写花,又是写人。以花性写人性,立意新奇。

最后两句进一层写荷花的天真之处。荷花的红花绿叶,互照互映互衬。即使到了红衰翠减、世人愁苦之时,仍然不相遗弃。如果说,前两句写荷花任天真,侧重表现共荣;那么,这两句的长相映,则主要表现同衰。这四句诗互补互承,从正反两方面完整地表现出荷花既能同荣、又能同衰的坚贞不渝的品质。

李商隐一生不得志,只做过几任小官。其主要原因不是他无才,而是没有知己者的力荐。他生存在牛、李两党的夹缝之中,没有信任,没有依托,饱受奚落和排挤。这首诗歌颂荷花能荣衰相依,实则表达了自己渴求知己、寻觅政治依托的心声。

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寓意明显,表达直露,节奏明快,与李商隐很多诗歌的含蓄委婉不同,体现了他诗歌风格的多样性。

李白:赠汪伦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踏歌:一种民间歌调,边走边唱,以脚步为节打拍。后来也指行吟,即漫步而歌。

2、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3、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译文:

我乘船将要远行,

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

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赏析: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李白:赠孟浩然


《赠孟浩然》

作者: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释:

1、红颜:指年青的时候。

2、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

3、卧松云:隐居。

4、中圣:中酒,就是喝醉的意思,

5、清芬:指美德。

译文:

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

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

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

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

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赏析:

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

杜甫:赠花卿


《赠花卿》

作者:杜甫

原文: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释:

1、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

2、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

3、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4、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5、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6、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翻译:

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

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

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

赏析:

锦官城武将花敬一定应平叛有功,曾放纵部下大肆掠夺东蜀。他本人更是居功自傲,经常大宴宾客,歌舞升平,奢侈淫靡。杜甫赠送的这首诗,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前两句谢见闻,首句天天寻欢,次句写乐声远扬,从侧面反映出花敬定享乐无度,肆无忌惮。后两句写感受,看是称赞乐曲如同仙乐,实则暗示花敬定已经越轨了,用了只准皇帝听的音乐。这可以冲天上人间两词看出端倪。诗人以天上比喻皇帝居住的皇宫,以人间比喻皇宫之外。可谓是一语双关!

全诗有动有静,婉转含蓄,是一首耐人寻味的讽刺诗!

喜欢《赠范晔的诗意》一文吗?“迷你句子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诗句,同时,jzd3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赠优美句子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