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大多数人都有喜欢的诗句,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诗的出自哪句诗词。诗词是作者运用巧妙的艺术手法来创作,以达到完美的艺术表现。通过阅读古诗词,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素质。那么,你是怎样理解“诗句”这个词语的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作者:辛弃疾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

稼轩未来。

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

衣冠人笑,抵死尘埃。

意倦须还,身闲贵早,

岂为莼羹鲈脍哉?

秋江上,看惊弦雁避,

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

好都把轩窗临水开。

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

疏篱护竹,莫碍观梅。

秋菊堪餐,春兰可佩,

留待先生手自载。

沉吟久,怕君恩未许,

此意徘徊。

注释:

1、三径:指归隐者的居所。

2、鹤怨猿惊:表达出自己急切归隐的心情。化用孔稚《北山移文》: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

3、稼轩:指诗人自己。

4、抵死:终究,毕竟。

5、莼羹鲈脍:美味。《世说新语识鉴篇》:西晋张翰官洛阳,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6、秋江上三句:比喻在官场碰壁,遭人排挤,因此避世。

7、秋菊春兰两句:化用屈原《九歌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表明作者自己如屈原一般志行高洁,不愿同流合污。

赏析:

辛弃疾力主抗金,收复中原,但朝廷无此意,不加重用壮志难酬,一生屡遭贬斥。由于不能见用于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集团,他感到前途险恶,早晚必被逐出宦途。为后事计,他任江西安抚使时,在上饶城北带湖之畔,修建了一所新居,作为将来退隐之处。取名为稼轩并自号为稼轩居士以示去官务农之志。此词即在作引退前一年,即淳熙八年(1181年)新居将落成之时所作,抒发了他当时万端感慨集于一心的复杂感情。

上片主要写萌发弃政归田之念。首句开门见山,顺题而起。西汉蒋诩隐居时门前开有三条小路的原因,三径即成了隐士居处的代称,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就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三径初成,日后栖身有所,词人于失意之中亦露几分欣慰。不过这层意思,作者并没有直白的一语道出。而是鹤怨猿惊,稼轩未来,以带湖的仙鹤老猿埋怨惊怪其主人的迟迟不至,曲曲吐露。鹤怨猿惊出于南齐孔稚珪《北山移文》:蕙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不同的是,孔稚珪是以昔日朝夕相处的鹤猿惊怨周颙隐而复仕,辛弃疾用此典却反其道而行之,假设即将友好伴处的鹤猿怨自己仕而不归。这两句是从新居方面落墨,说那里盼望自己早日归隐:甚云山四句,是自言自语一样,写主观想法。既然自己的平生志趣是以云自许,为什么还老是呆在尘世里当官,惹先贤隐士嘲笑呢!显然,这只不过是辛弃疾在遭到投降派一连串打击之后,所发的一种牢骚自嘲而已。谁不知道,辛弃疾的平生意气是抗金复国,金瓯一统,岂能以云山自许!然而现在乾坤难转,事不由已,有什么办法呢?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词人不愿作违心之事,他认为既然厌恶这丑恶的官场又不能以已之力匡正,就应该激流勇退,愈早愈好,不要等被人家赶下了台才离开;再说自己也不是象西晋张翰那样因想起了家乡味美的鲈鱼脍、莼菜羹而弃官还乡,心中无愧,又何苦抵死尘埃呢?这里,暗示了作者同南宋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已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并表明了自己的磊落胸怀。其中意倦句,表明自己绝不愿为朝廷的苟安政策效劳,志不可夺去向已定:岂为句,说明他之退隐并不是为贪图个人安逸享受;最值得体味的是身闲贵早里的贵早二字。固然,这是为了呼应前文曲露的对新居的向往,欲归之情,不过主要还是说明,词人不堪统治集团反对派对他的毁谤和打击,而且可能预感到一场新的迫害正在等待着他。不如抽身早避。因而自然逗出了后面秋江上三句,表明了自己离政归田的真正原因是避祸,就象鸿雁听到了弦响而逃,航船见到了恶浪而避一样。他是别无他途,不得不如此。

下片主要写但对未来生活蓝图的设想。词意仍缘新居将成而起。将成是指,初具规模但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东冈二句,先就建筑方面说,再修一幢茅屋作为书斋,设于东冈,并把窗户全部面水而开,既照应了题中带湖二字,又照应了平生意气,即云山自许的雅致。而行钓同种柳联系起来,表明词人向往的是小舟撑出柳阴来的画境。表达了对官场争斗的厌倦,对乡村宁静的向往。下面写竹、梅、菊、兰,不仅表现了词人的生活情趣,更喻指词人的为人节操。竹、梅、是岁寒三友之二物,竹经冬而不凋,梅凌寒而花放。

从既要疏篱护竹,又要莫碍观梅中,既表示作者玩花弄草的雅兴,更可以看出他对竹、梅坚贞品质的热忱赞颂和向往。至于菊、兰,都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喜爱的高洁的花草。他在《离骚》中有餐秋菊之落英,纫秋兰以佩等句,表示自己所食之素洁和所服之芬芳,辛弃疾说,既然古人认为菊花可餐,兰花可佩,那他一定要亲手把它们载种起来。显然,秋菊两句,明讲种花,实言心志,古人志行高洁。自己亦当仿效。然而屈原餐菊佩兰是在被楚王放逐以后,而辛弃疾当时还是在职之臣。坚持理想节操固然可以由已决定,但未去留岂能擅自安排。所以他接着说: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这三句初看与前文完全不属,但细想,恰是当时作者心理矛盾含蓄而真实的流露。辛弃疾一生为国志在统一,志向尚未实现本不愿意离政,但形诸文字却说怕君恩未许。因此,这一方面固然暴露了作为统治集团一员的辛弃疾仍对腐朽朝廷昏庸皇帝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另一方面,更可以说,这是他始终不忘复国、积极从政、赤诚用世之心的流露。全词就在这种不得不隐、然又欲隐不能的徘徊心境中结束。

这首词,自始至终可以说是一篇描写心理活动的实录。但上下两片,各有不同。前片写欲隐缘由,感情渐进,由微喜,而怅然,而气恼,而愤慨。读之,如观大河涨潮,流速由慢而疾,潮声也由小而大,词情也愈说愈明。后片写未来打算,读之,似在河中泛舟,水流徐缓而平稳,再不闻澎湃呼啸之声,所见只是波光粼粼。及设想完毕,若游程已终,突然转出沉吟久几句,似乎刚才打算,既非出自己心亦不可行于实际如一物突现舟水凝滞不可行,不过,尽管两片情趣迥别,风貌各异,由于通篇皆以新居将成一线相贯,因此并无割裂之嫌,却有浑成之致。

Jzd365.com更多诗句扩展阅读

辛弃疾:沁园春·叠嶂西驰


《沁园春叠嶂西驰》

作者:辛弃疾

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

众山欲东。

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

小桥横截,缺月初弓。

老合投闲,天教多事,

检校长身十万松。

吾庐小,在龙蛇影外,

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

看爽气朝来三数峰。

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

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我觉其间,雄深雅健,

如对文章太史公。

新堤路,问偃湖何日,

烟水蒙蒙?

赏析:

读辛弃疾这位大词人的山水词,就会发现他多么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有时似乎已经进入一种神与物游的境界,他笔下的山水似乎和人一样,有思想,有个性,有灵气,流连其间,言感身受,别有新的天地。上面这首《沁园春》便有这种特色。

这首词大约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落职闲居之时,写的是上饶西部的灵山风景。灵山高千有余丈,绵亘数百里(《江西通志》),有七十二峰。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就是写这里千峰万壑的宏伟气象。这里的山峦或西驰,或东向,好象千千万万匹矫健的骏马在广阔的草原上来回奔驰,在词人笔下,静止的山活起来了,动起来了!

头三句写灵山群峰,是远景。再写近景: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这里有飞瀑直泻而下,倒溅起晶莹的水珠,如万斛明珠弹跳反射。还有一弯新月般的小桥,横跨在那清澈湍急的溪流上。词人犹如一位高明的画师,在莽莽苍苍丛山叠嶂的壮阔画面上,重抹了几笔韶秀温馨的情韵。

连绵不断的茂密森林,是这里的又一景色。辛弃疾在一首《归朝欢》词序中说:灵山齐庵菖蒲港,皆长松茂林。所以词人接着写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辛弃疾面对这无边无垠的高大、葱郁的松树林,不由浮想联翩:这些长得高峻的松树,多么像英勇善战,所向无敌的战士。想自己壮岁旌旗拥万夫,何等英雄,如今人老了,该当过闲散的生活,可是老天爷不放我闲着,又要我来统率这支十万长松大军呢!诙谐的笑语抑或是乐?抑或是苦?抑或是自我解嘲?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儿。内心深处确实隐隐有一份报国无门的孤愤在。

在这种地方,词人轻轻点到即止,顺势落到自己山中结庐的事上来。齐庵,是辛弃疾在灵山修建的一所茅庐。他说,我这房子选的地点还是不错的,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每当皓月当空,可以看到状如龙蛇般盘屈的松影,又可以听到声如风雨的万壑松涛,别有一番情趣啊!

上片写灵山总体环境之美,下片则是词人抒写自己处于大自然中的感受了。辛弃疾处于这占尽风光的齐庵中,举目四望,无边的青山千姿百态。拂晓,在清新的空气中迎接曙光,东方的几座山峰,像天真活泼的孩子,一个接着一个从晓雾中探出头来,争相同我见面,向我问好。红日升起了,山色清明,更是气象万千。你看,那边一座山峰拔地而起,峻拔而潇洒,充满灵秀之气。它那美少年的翩翩风度,不就像芝兰玉树般的东晋谢家子弟吗?再看那座巍峨壮观的大山,苍松掩映,奇石峥嵘,它那高贵亮丽的仪态,不就像司马相如赴临邛时那种车骑相随、华贵雍容的气派么!

词人惊叹:大自然的美是掬之不尽的,置身于这千峰竞秀的大地,仿佛觉得此中给人的是雄浑、深厚、高雅、刚健等诸种美的感受,好象在读一篇篇太史公的好文章,给人以丰富的精神享受。此中乐,乐无穷啊!在作者心目中,灵山结庐,美妙无穷,于是他关切地打听修筑偃湖的计划,并油然而生一种在此长居的感觉!

这首词通篇都是描写灵山的雄伟景色,在写景上颇有值得注意之处,它不同于一般描写山水之作,它极少实写山水的具体形态,而是用虚笔传神写意。如写山似奔马,松似战士,写得龙腾虎跃,生气勃勃,实是词人永不衰息的斗争性格的写照,即他词所说青山与我情与貌,略相似也。显然,作者写此词,力图透过山峰的外形写出其内在的精神;力图把自己所感受到的大自然的内在的美写出来。要传山水之神,光用一般写实的方法不行,于是辛弃疾借助于用典,出人意料地以古代人物倜傥儒雅的风采来比拟山峰健拔秀润的意态,又用太史公文章雄深雅健的风格,来刻画灵山深邃宏伟的气度。表面上看来,这两两相比的东西,似乎不伦不类,风马牛不相及,而它们在精神上却有某些相似之点,可以使人生发联想。这种独特的比喻,真可说是出神入化了!当然,为山水传神写照,是纯粹写观赏风景之人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实际上与作者的胸襟、与作者的思想境界是密切相关的。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精神境界,正像辛弃疾自己说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词作者这种传山水之神的写意笔法,在山水文学上开创了一代先河,值得后人仿效。

辛弃疾:鹧鸪天·游鹅湖


《鹧鸪天游鹅湖》

作者:辛弃疾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

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

牛栏西畔有桑麻。

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小词。词的前两句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写的是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白色的荠菜花开满了田野,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聊聊数笔,把一幅乡间春色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

本词由荠菜开花而说春入,对平凡微贱的荠菜花寄予了极大的感情,又把群鸦写得充满生意,一点不像平时我们所见的那副使人讨厌的聒噪相。词人留意和刻画这些细物细事,可见其意态闲适。但是,接下来两句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情绪陡变,适才令人心情舒爽的春色不见了,万种愁绪染白了的头发。词中说的是白发,实际上讲的是愁绪。多情白发春无奈,词人心情沉闷,只好到小酒店去饮酒解愁。这里多情二字写得诙谐,恰如其分地传递出词人那种带有苦味的诙谐。而在这诙谐中,又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无可奈何的愁绪。

面对如画的春色,词人的愁绪从何而来呢?这首词有一小序:游鹅湖,醉书酒家壁。我们可以从这两句话中找到一定的线索。这时,正是词人被罢官落职、不得不退居田园之时。这时他才四十二岁。他还有精力,足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怎能耐得住清闲无为的生活?所以词人游鹅湖,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事业上的失意与感叹岁月流逝的惆怅之情便油然而生。

清人王夫之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这也是本词上阕的艺术手法。下阕写的是一幅农村景象:村民们悠闲自在,生活过得井然有序,牛栏附近的空地上种满了桑麻。春播即将开始,大忙季节就要到来,不知谁家的年轻女子,穿着白衣青裙,趁着大忙前的闲暇赶着去走娘家。与本词的开篇几句不同,下阕词人从近处落笔,一个闲字,一个细字,一个有字,一个趁字,把农村生活的闲适与古朴活脱脱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然而,词人越是写闲适、古朴,越是让人联想到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所流露出来的那种烦闷和无可奈何的情绪。词人无一字写我,尽情描写客观景象,着力描绘了一个无我之境,实际上我尽在其中。词人采用这种高超的艺术手法,把烦乱复杂的失意之情在这闲适的氛围中突现得淋漓尽致。

或许人有会问:词人既然喜欢农村,喜欢农村古朴而又悠闲的生活,为什么还要借酒浇愁呢?这里,我们就必须结合词人当时的生活背景和他当时的处境去理解。我们知道,辛弃疾是一位很有抱负、正义,充满爱国心的词人,然而,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官场中有的是尔虞我诈、争权夺利,有的是夸夸其谈,食言而肥,词人对此看透了,厌烦了,所以他要远离城市的喧闹,他认为美好的春天在田野,在溪头,在那漫山遍野雪白的荠菜花中。如今,他虽置身于纯洁、清新的农村,却还有愁苦,那是因为他不能忘怀祖国万里江山。他要奔赴抗金疆场,去收复已夺占的土地,那才是真正关心的事业,然而,他却被排挤到农村,过起闲意态的生活来,他怎能不愁苦呢?他不是不喜爱春天,但春天并不能给他带来真正的快乐。

总之,这首词写了作者的苦闷,而在这苦闷中,表达了作者的追求,是一首难得的借景抒情的好词。

辛弃疾: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作者:辛弃疾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

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

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

问他有甚堪悲处?

思量却也有悲时,

重阳节近多风雨。

赏析:

词作于绍熙元年庚戌(1190)八月十七日夜。篆冈,是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别墅中的一个地名。小酌,便宴。词就是在这次吟赏秋月的便宴上即兴写成的。

上片写带湖秋夜的幽美景色,见出秋色之可爱,说明古人悲愁没有多少理由。夜月楼台,秋香院宇二句对起,以工整清丽的句式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在清凉幽静的篆冈,秋月映照着树木荫蔽的楼台,秋花在庭院里散发着扑鼻的幽香。第三句笑吟吟地人来去,转写景中之人,十分浑然一体。这七字除了一个名词人之外,全用动词与副词,衬以一个结构助词地,使得人物动态活灵活现,欢乐之状跃然纸上。秋景是如此令词人和他的宾客们赏心悦目,他不禁要想,为什么自古以来总有些人,一到秋天就悲悲戚戚呢?当年宋玉大发悲秋之情,究竟为的什么?

上片末二句: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用设问的方式否定了一般文人见秋即悲的孱弱之情。

宋玉的名作《九辩》中颇多悲秋的句子,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等等。辛弃疾这两句,对此加以否定。应该说,当年宋玉之悲秋,是有一定缘由的,辛弃疾这里不过是聊将宋玉代指历来悲秋的文人,以助自己抒情的笔势,这是对古事的活用。由这两句的语意看来,悲秋似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只有敞开胸怀,纵情吟赏秋色才是通达的啰!每个读者初读到此,情不自禁地产生这样的联想,而顺着作者这个表面的语调和逻辑继续阅读下去,思考下去。

其实,作者的本意并不在此!读了词的下片我们才知辛弃疾最终是要肯定悲秋之有理。只不过,他之所谓悲秋,已不同于传统文人的纯粹感叹时序之变迁与个人身世之没落,而暗含了政治寄托的深意。

上片那些欲擒故纵的抒写,乃是一种高明的蓄势反跌之去。换头三句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仍故意延伸上片否定悲秋的意脉,把秋天写得更使人留恋。你看:秋夜不但有优美的自然景色,而且还有赏心悦目的好事,可以随意小酌,可以随便地欣赏歌舞,还有什么值得悲伤的事呢?就这样,在上片是谁秋到便凄凉一个问句之后,作者又在下片着力地加上了一个意思更明显的反问,把自己本欲肯定的东西故意推到了否定的边缘。末二句突然作了一个笔力千钧的反跌: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这一反跌,跌出了本词悲秋的主题思想,把上面大部分篇幅所极力渲染的不必悲、有甚悲等意思全盘推翻了。到此人们方知,一代豪杰辛弃疾也是在暗中悲秋的。他悲秋的理由是,重阳节快来了,那凄冷的风风雨雨将会破坏人们的幸福和安宁。

重阳节近多风雨一句,化用北宋诗人潘大临咏重阳的名句满城风雨近重阳,这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的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辛弃疾之所谓风雨,一语双关,既指自然气候,也暗喻政治形势之险恶。稼轩作此词时,国势极弱,国运日衰,而向来北兵也习惯于在秋高马肥时对南朝用兵,远的不说,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率三十二路军攻宋之役,就是在九月份发动的。稼轩《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一阕就有胡骑猎清秋的警句。鉴于历史的教训,闲居带湖的辛弃疾在密切注视政坛情况变化时,不会不想到边塞的情况。此词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局的忧虑之情。这首词通过时节变化的描写来反映对现实生活的深沉感慨,气度从容;欲擒欲纵,文法曲折多变;巧妙采用前人诗句,辞意含蓄。通过比兴等手法,寄托政治感想。

辛弃疾: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辛弃疾

枕簟溪堂冷欲秋,

断云依水晚来收。

红莲相倚浑如醉,

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

一丘一壑也风流。

不知筋力衰多少,

但觉新来懒上楼。

赏析:

这首词写病后的生活和感受。上片写病休中所见盛夏景色。可起句一派秋凉,躺在水边阁楼的竹席上,清冷冷好似凉秋,片片的浮云顺水悠悠,黄昏的暮色将它们渐渐收敛。晚闲,有心如止水的况味。后二句红艳艳莲花互相依靠,简直像姑娘喝醉了酒,羽毛雪白的水鸟安闲静默,定然是独个儿在发愁。下片写病后所感。先用殷浩和司空图两个典故,与其像殷浩朝天空书写咄咄怪事发泄怨气,倒不如像司空图寻觅美好的山林安闲自在去隐居,一座山丘,一条谷壑,也是风流潇洒多逸趣。末二句不知一转,不知而今衰损了多少精力,只觉得近来上楼懒登梯,否定了前面的取舍。黄蓼云《蓼云词选》中评道:末二句放开写,不即不离尚含佳。的确,似说病后虚弱的平常话,而实则写壮志成灰的悲愤和老却英雄的叹息,写得沉郁悲壮。

毛泽东: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作者:毛泽东

原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注释:

1、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毛泽东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我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2、雪: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3、惟:只。

4、馀:剩下。此字一作余,但目前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

5、莽莽:无边无际。

6、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

7、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描写黄河水结冰的景象。

8、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蜡象,白色的象。

9、天公:指天,即命运。

10、须:等到;需要。

11、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

12、分外妖娆:格外婀娜多姿。

13、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14、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创业皇帝。

15、汉武: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16、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17、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

18、宋祖: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宋朝的创业皇帝。

19、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20、一代天骄:指可以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着名,有才能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上天所骄纵宠爱的人,成吉思汗即是。汉时匈奴自称。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民族或其首领。

21、成吉思汗(hn):元太祖铁木真(11621227)在1206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为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后蒙古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成吉思汗被尊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占领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外,还曾向西远征,占领中亚和南俄,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

22、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23、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24、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翻译:

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赏析:

《沁园春雪》分上下阕。上阕因雪起兴,借雪景抒写情怀。起笔不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先写雪字,而首推北国风光,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接着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大雪覆盖了一切,黄河也失去了滔滔流动貌,无边无际的茫茫雪景。这里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十分准确、传神,凸现了北方雪景的深度。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可谓静中写动,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兀。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因而作者信手拈来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句。银蛇蜡象两个生动比喻,一下子赋予雪境以生命感,且有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这就水到渠成地引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多么自然巧妙的联想,使雪境发生阴晴之间的转化,一个红装素裹的美人的象征,初步形成这首词的意境。

下阕首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这一双关语词,与上片中的长城大河相融合,具有画龙点睛之意,江山如此多娇,可以理解为这首词的基本构架。作为政治家的词人,对北国风光的抒怀,最终还是对江山社稷的关怀。1935年末,毛泽东领导中央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中国革命有了新的转机。毛泽东怀着拯救中华民族、创建新中国的政治抱负和雄才大略,必然会在这首词中曲折地反映出来,并且不同凡响。古往今来,无数英雄豪杰为江山社稷奔走操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成为六七十年代称誉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绝句。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毛泽东讲究词章格律,但又不刻意追求。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人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作者:毛泽东

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注释:

1、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本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2、寒秋:就是深秋、晚秋。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3、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4、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5、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6、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尽染:此处化用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句意[2]。

7、漫江:满江。漫:满,遍。

8、舸(gě):大船。这里泛指船只。

9、争流:争着行驶。

10、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击,搏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11、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万类:指一切生物。霜天:指秋天,即上文寒秋。

12、怅寥廓(chnglioku):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寥廓(lioku):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

13、苍茫:旷远迷茫。

14、主:主宰。

15、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比喻事物盛衰、消长,这里指兴衰。由上文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

16、携来:挽,牵。来,语气词,无实义。

17、百侣:很多的伴侣。侣,这里指同学(也指战友)。

18、峥嵘岁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峥嵘:本指山的高峻,此处意谓不平凡、不寻常。稠:多。

19、恰:适逢,正赶上。

20、同学少年: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毛泽东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21、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风华:风采,才华。茂:丰满茂盛。

22、书生意气:书生:读书人,这里指青年学生。意气:意态气概。

23、挥斥方遒(qi):挥斥,奔放。《庄子田子方》:挥斥八极。郭象注:挥斥,犹纵放也。遒,强劲有力。方:正。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24、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用文字来抨击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指点,评论。江山,指国家。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

25、粪土当年万户侯: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万户侯,汉代设置的最高一级侯爵,食邑万户,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此借指大军阀,大官僚。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要向受封者缴纳租税,服劳役。

26、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27、击水:作者自注: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

28、遏():阻止。

29、飞舟:如飞之舟,言其迅速。

翻译: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还记得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赏析: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在1925年秋写的《沁园春长沙》,意思是正值青年朋友意气风发。当时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到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这一段描写形象地概括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和其战友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不禁问道: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赏,度过了一段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诗人从上片的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见《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遏,遏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流击水的条件。如果按照后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这里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下阕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辛弃疾:喜迁莺


《喜迁莺》

作者:辛弃疾

赵晋臣敷文赋芙蓉词见寿,

用韵为谢。

暑风凉月。

爱亭亭无数,绿衣持节。

掩冉如羞,参差似妒,

拥出芙蓉花发。

步衬潘娘堪恨,貌比六郎谁洁?

添白鹭,晚晴时,公子佳人并列。

休说,搴木末;

当日灵均,恨与君王别。

心阻媒劳,交疏怨极,

恩不甚兮轻绝。

千古《离骚》文字,芳至今犹未歇。

都休问,但千杯快饮,露荷翻叶。

赏析:

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年间(1200年),这一年,辛弃疾61岁,第二次被免官在家闲居。他的好友赵晋臣,各不迂,宋朝宗室成员,他曾经担任过直敷文阁学士,所以他又叫敷文,1200年,他也被罢官在家,这年夏天,赵晋臣作了一首芙蓉词给辛弃疾作寿,辛弃疾便以此词答谢。

这是一首咏物词,思路很清晰:上片以咏荷为主,下片以抒情为主;抒情不离荷花,咏荷为抒情铺垫,和那种纯以状物工巧见长的咏物词有所不同。

上片赞赏荷花。首句点明时令,暑风凉月,正是荷花盛开的大好时光。以下用一爱字带出亭亭五句,正面描绘水上莲荷的美好仪态。满地莲叶,耸出水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似无数绿衣侍者持节而立。在这一群绿衣持者的簇拥下,千朵荷花,竞相怒放。她们或时隐时现,如含羞少女,犹抱绿叶半遮面;或参差错落,姿态万千,似各怀妒意而争美赛妍。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心醉的水上绿叶红花图啊!步衬潘娘堪恨,貌比六郎谁洁?这两句用事。六郎,系指唐张昌宗。张昌宗、张易之都以姿容见幸于武后,贵震天下,时人号张易之为五郎,张昌宗为六郎。貌比六郎,则用杨再思语。史称杨再思为人佞而智。张昌宗以姿貌幸,再思每曰:人言六郎似莲花,非也;正谓莲花似六郎耳。其巧谀无耻类如此。(《新唐书杨再思传》)以清水芙蓉之质,竟为一宠妃作衬托的工具,岂不叫人痛心?以张昌宗辈无耻之尤,岂能与芙蓉相比洁白?所以,词人用堪恨、谁洁两组词语,一方面表示对潘、张之流的鄙弃,一方面也就突出了荷花的质洁品高。前五句写荷花的姿态美,这两句是写荷花的品格美。潘、张之流既不足道,那么,谁有资格能和芙蓉相提并论呢?唯有白鹭。白鹭浑身皆白,象征着纯洁无邪;一生往来水上,意味着超尘忘机。谢惠连有《白鹭赋》赞曰:表弗缁之素质,挺乐水之奇心。又因它风度翩翩,杜牧《晚晴赋》曰:白鹭潜来兮,邈风标之公子;窥此美人兮,如慕悦其容媚词中白鹭两句兼含二义而以后义为主。傍晚雨晴,有白鹭飞来与芙蓉为侣,犹如公子佳人双双并肩而立。白鹭入图,平添出不少生机与美趣,真是妙笔生花。

下片抒情,多半采用楚辞诗句,而又一意贯之。

休说七句本来来自屈原《九歌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和交不忠兮怨长等句。原意为到水中去采缘木而生的薜荔,到树梢去摘水上开花的芙蓉,岂能成功。

男女各怀心思,媒人来回折腾,也是徒劳无功,双方爱之不深,必然容易决裂。这是隐喻楚王听信谗言,亲佞远贤,使屈原有志难酬。千古两句采用《离骚》: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意谓屈原之世虽已去远,但其《离骚》却流传千古,至今犹自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词人赞美屈原有荷花那种出于淤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赞美他精神不朽,流芳百世。同情他君臣异心的不幸遭遇,和赍志以殁的悲剧结局。尤其令人愤慨不已的是,这一切居然自古而然!所以词人在下片一开头就用休说一词表现感情上的激愤,结拍又用都休问一句承转跌宕:一切都休再提说了吧,但千杯快饮,露荷翻叶,唯求对花痛饮,一醉忘忧。殷英童《咏采莲》诗云: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这里的露荷翻叶,是借喻倾杯式的豪饮。词的结尾很是干净利索,既巧妙地紧扣咏荷题目,又将自身满腹牢骚不平之气一吐而尽。

好用事,是辛词的一大特色,人或讥其掉书袋,或褒其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笔力甚峭(楼敬思语。《词林纪事》引),任古书中理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刘熙载《艺概》)。就这首词的用事来说,颇见特色。不仅多而奇,而且一意贯串,寄托遥深。上片用步衬潘娘、貌比六郎两个典故,下片大量运用楚辞入词,都是用得贴切而意深。潘张因为长得俊美而受君王宠爱,屈原却因品质高洁而被楚王流放,世上哪有这等道理!是以细读堪恨、谁洁、休说、休问诸句,但觉其中激荡着一股愤郁不平之气。辛弃疾生平以复国自许,文韬武略,集于一身,不想两次被免落职,赋闲田园,正所谓报国有志,请缨无门。因此,当他握笔作词时,常常借古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这也正是辛词好用事的缘故吧。

徐俯:春游湖


《春游湖》

作者: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阴来。

注释:

1、夹岸:两岸。蘸水:碰到了湖水。

2、断桥:把桥面淹没了。

3、度:与渡同意通用。

翻译:

双飞的燕子啊,

你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呢?

湖边的桃花就像是沾着水开放的。

在那小桥上,

由于春水上涨,

游人不能过去了,

正在犯愁的时候,

恰好从那柳阴深处,

撑出一只小船来。

赏析:

燕子来了,象征着春天的来临。诗人遇上了燕子,马上产生了春天到来的喜悦,不禁突然一问:双飞的燕子啊,你们是几时回来的?这一问问得很好,从疑问的语气中表达了当时惊讶和喜悦的心情。再放开眼界一看,果然春天来了,湖边的桃花盛开,鲜红似锦。蘸是沾着水面。但桃花不同于柳树,它的枝叶不是丝丝下垂的,怎能蘸水呢?因为春天多雨,湖水上升,距花枝更近了。桃花倒影映在水中,波光荡漾,岸上水中的花枝连成一片,远处望见,仿佛蘸水而开,这景色美极了!诗人在漫长的湖堤上游春,许许多多动人的景色迎面而来,那么选用哪一处最好呢?最后选出来了:就在春雨断桥的地方。一条小溪上面,平常架着小木桥。雨后水涨,小桥被淹没,走到这里,就过不去了。人不渡,就是游人不能度过。对称心快意的春游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挫折。可是凑巧得很,柳荫深处,悠悠撑出一只小船来,这就可以租船摆渡,继续游赏了。经过断桥的阻碍,这次春游更富有情趣了。

喜欢《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一文吗?“迷你句子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诗句,同时,jzd3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湖的优美句子专题,希望您能喜欢!